中國琉璃,有著比古陶瓷更加璀璨奪目的歷史。從誕生到宋朝的幾千年時間里,琉璃一直受到皇權和王侯將相等貴族的青睞,和美玉一樣,被奉為神靈之物,代表純潔和潔凈,具有君子風范,是古代文化的載體和象征。
大致從宋朝起,琉璃漸漸走入民間。后來也和陶瓷一樣,隨著時代發(fā)展和技術進步,如今已經變得極其平凡而普通。
而玻璃制造,源于西域和歐洲,比中國早得多。海上和陸地絲綢之路的開啟,玻璃制品和玻璃制作技術,隨經濟貿易文化交流進入中國,對中國古法琉璃,產生巨大沖擊。
琉璃,其實就是玻璃的一種,只是工藝不同。在古代,由于認知有限,人們把琉璃和玻璃混為一談······一部琉璃文化史,印襯古絲綢之路的輝煌,也展現對外開放的必要。
(五)
隋唐五代時期琉璃——墻外的花兒還是香
隋唐五代歷時379年,由于有了前朝經濟、文化的基礎,加上貞觀之治,這時期的中國是世界上發(fā)展水平最高、國力最強盛、文化最發(fā)達的國家。既是亞洲中心,也是世界中心之一,在世界發(fā)展歷史進程中,影響深遠。
隋 琉璃盤 王士良墓出土(其實它應為前朝時期器皿)
先來看看一件隋初期王士良墓葬出土的精美琉璃器。王士良,字君明,生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 ,卒于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歷仕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五朝的重臣,北周時賜爵廣昌郡公,加授上大將軍,在《周書》、《北史》中均有傳記。1988年夏,從位于陜西咸陽渭城區(qū)北杜鄉(xiāng)靳里村東的王士良墓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琉璃盤,敞口圜底,高3厘米,口徑10.8厘米,底徑2.7厘米,盤壁厚0.2厘米,口沿外有弦紋二周,盤腹外壁有三排橢圓形內凹磨花。根據做工、形態(tài)分析,此琉璃盤應為南北朝時期進口的薩珊玻璃器皿。
隋 綠琉璃瓶 1986年陜西西安東郊長樂路隋舍利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
隋代時間很短,只有39年,但他的歷史地位,就如秦朝對于漢朝一樣,為后繼王朝——大唐帝國的強盛創(chuàng)造了條件。尤其隋末南北大運河的開鑿,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與中原黃河流域實現了融合,它的意義勝過當今的高鐵,為隨后的貞觀之治、繁榮昌盛,奠定了物質基礎。
隋 琉璃棋子 1985年西安市東郊隋寺院主持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隋朝的琉璃器也分三類:一是外國輸入的玻璃器,二是傳統的古法琉璃,三是自產的新型琉璃。
隋 無色透明鳳首琉璃瓶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隋朝時間雖短但出土的琉璃器比較多,從工藝水平上比較,進口的玻璃器工藝水平精湛,技術高超,晶瑩透明,而自產的琉璃器盡管與魏晉南北朝相比有較大提高,但還是比較粗糙,制作水平不如西方。
隋 琉璃帶蓋小罐 李靜訓墓出土 國家博物館藏
1957年在西安梁家莊的隋文帝楊堅的9歲小外孫女李靜訓墓石棺中,出土了8件琉璃器和一些琉璃珠,其中帶蓋琉璃罐平口縮頸,通高4.3厘米、口徑2.8厘米、腹徑2.8厘米、壁厚0.3厘米,器口有磨平痕跡,綠色透明。這些琉璃器,其造型與西方的器物明顯不同,而與中國當時的瓷器器形相似,應是當時自產的吹制琉璃器。
隋代琉璃直筒杯 河北定州靜志寺佛塔地宮出土
隋代琉璃制作水平的提升,和一個叫何稠的人有關。據《隋書·何稠傳》記載:“稠巧思過人,頗習舊事,稽前王之采章,成一代之文物。雖失之于華盛,亦有可傳于后焉?!焙纬?,字桂林,益州郫(今四川成都郫縣)人,北周至唐初著名工藝家,建筑家。從小聰明伶俐,善制工藝品,主要成就:設計制造行殿及六合城,為隋煬帝楊廣制造工具——任意車。相傳當時中國制作琉璃的手藝失傳了很久,何稠遍識古物,以綠色的瓷器制作方式,制成品質與真琉璃無異的珍品,何稠因此封為外散騎侍郎。在至今發(fā)現的隋代自產琉璃器中,絕大部分為綠色,這與何稠的功勞有關。
隋代琉璃罌 河北定州靜志寺佛塔地宮出土
從現存考古來看,隋代的自產琉璃都是小型、簡單的器皿、珠子、戒子或棋子,數量也遠少于進口高質量玻璃器。這與隋朝通過絲綢之路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有關,也與當時琉璃技術相對落后和貴族“崇洋媚外”、追求奢華的消費習慣有關。
隋代琉璃瓶
隋代琉璃器的器形雖小,但工藝卻發(fā)生質的變化,前面說過我國古法琉璃實質是鉛鋇玻璃,在何稠的主導下,成分已經轉變?yōu)楦咩U玻璃了。高鉛玻璃料性大,便于加工薄壁的琉璃器,也更適用于吹制技術,這為唐代乃至后世的玻璃制造奠定了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何稠應是“中國玻璃之父”。
隋 舍利琉璃瓶 河北定州靜志寺佛塔地宮出土
唐代,琉璃繼續(xù)延續(xù)了隋代的外國進口玻璃、古法琉璃、自產琉璃并存模式。盡管國產琉璃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即使到了晚唐,國產琉璃器還是無法與西方玻璃器爭勝,現存出土的大多唐代精美琉璃器,也還都是西方舶來品。但數量遠遠超過隋朝。
唐 琉璃珠 198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鹽池縣蘇步井鄉(xiāng)窯子里村 唐墓出土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古法制作的琉璃主要有琉璃珠、琉璃璧、琉璃佩、琉璃擺件如獸頭、琉璃配飾、琉璃器皿等。
唐 龍鳳紋琉璃璧 1995年陜西省乾縣南陵村唐僖宗靖陵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在大唐朝盛世,琉璃器的使用,也和前朝一樣,僅限于貴族。從宮廷到社會上層貴族,日常用器一般是金銀器皿、進口琉璃器皿,而當時已近得到較大發(fā)展的瓷器,除越窯“秘色瓷”外基本不被貴族接受。
唐 龍鳳紋琉璃佩 1995年陜西省乾縣南陵村唐僖宗靖陵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從唐朝的文學作品如詩歌來看,共有超過50首唐詩與琉璃有關,從中可以看出,唐朝人把琉璃看成是晶瑩、純凈、美好的象征而加以崇尚,對琉璃十分喜愛并把它視為美玉或珍寶。
唐 綠琉璃釉獸頭
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詠琉璃》:“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玉。象筵看不見,堪將對玉人。”把琉璃描述成燦爛如玉,散發(fā)出誘人的風采。
唐 山水琉璃硯臺
李白在《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里的一句“去歲左遷夜郎道,琉璃硯水長枯槁?!卑炎约罕涣鞣藕筮h離美好生活、眼前一片凄涼的心態(tài)表露無遺。
唐 琉璃釵 1950年出土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蘇家小女名簡簡,芙蓉花腮柳葉眼...玲瓏云髻生花樣,飄飖風袖薔薇香...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卑拙右自凇逗喓喴鳌防铮雅⒌馁F族生活描述得淋漓盡致的同時,把琉璃既高貴又易碎的特性交代得清清楚楚。
唐 琉璃高足杯 1976年廣西欽州市九龍鄉(xiāng)1號墓出土 欽州市博物館藏
王翰在《涼州詞》里寫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他說的夜光杯,應該是指琉璃杯。
唐 葫蘆形淺綠色琉璃瓶
“翡翠鳥飛人不見,琉璃瓶貯水疑無?!崩疃丛凇端蕹啥妓上骸防锇蚜鹆Ш汪浯湎嗵岵⒄摗?/p>
唐 琉璃細頸瓶 1970年河南洛陽南郊關林唐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徐夤在《郡侯坐上觀琉璃瓶中游魚》中寫道:“寶器一泓銀漢水,錦鱗才動即先知。似涵明月波寧隔,欲上輕冰律未移。”他是描寫眾人觀看琉璃瓶中游魚的熱鬧景象,因為琉璃制品在唐代也并不多見,尤其在大庭廣眾之下,可以隔著瓶壁窺魚的琉璃瓶,絕對是一件非常稀罕的寶貝了。
唐代 單把手瓜形琉璃瓶 臺彎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現藏于臺彎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唐代單把手瓜形琉璃瓶,細頸、侈口,瓶身修長呈瓠瓜形,瓶頸有一圈凸稜,把手自口沿平伸而出再垂直而下附于瓶腹上,全器呈藍色帶銀灰的水銀斑,造型剛柔相濟、頗富奇巧。
唐 貼餅玻璃杯 1989新疆庫車縣森木塞姆石窟出土 波斯風格
琉璃因為具有晶瑩透徹的特性,對應佛性之清凈無塵,一直被佛徒僧眾尊為佛家七寶之一。佛教在唐朝到達一個新的鼎盛時期,人們通過各種方式信佛、禮佛,例如把珍貴的琉璃器作為供品,放到寺院去供奉。1989年新疆庫車森木塞姆石窟出土的一件唐代淡綠色高足杯玻璃杯,就是當時信眾在寺院(石窟)供奉的寶物。從其形制及紋飾上看,應是波斯風格產品。
唐 舍利琉璃瓶 甘肅涇川大云寺佛塔地宮出土 甘肅博物館藏
用琉璃瓶裝佛舍利子也是重要的禮佛方式。甘肅涇川大云寺塔基建于延載元年(694年),開啟時地宮舍利石函內置鎏金銅函,銅函內置銀槨,銀槨內置金棺,金棺內置小白色琉璃瓶,琉璃瓶裝有“舍利”14粒,與石函銘文《涇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銘》:“ 遂開磚室, 爰得石函。 中有琉璃瓶舍利十四粒。”的記載完全對應。這類舍利琉璃瓶在唐代比較多見。舍利本是佛靈骨或遺骨的梵語音譯,北齊《魏書·釋老志》載:“佛既謝世,香木焚尸,靈骨分碎,大小如粒,擊之不壞,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舍利'?!贝蠓卜鸬摹把例X發(fā)爪之屬,頂蓋目睛之流,衣缽瓶杖之具,坐處足蹈之跡?!碧撇豢账g《如意寶珠轉輪秘密現身成佛金輪咒王經》云:“若無舍利,以金、銀、琉璃、水晶、瑪瑙、玻璃眾寶等造作舍利。珠如上所用。行者無力者,即至大海邊拾清凈砂石即為舍利。亦用藥草、竹木根節(jié)造為舍利?!鄙踔炼伎梢园逊鸾浺暈樯崂?。
唐 淡黃色琉璃杯 1987年陜西扶風縣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
佛教在唐代得到極大弘揚的另一個例子是法門寺。1987年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因地宮倒塌而挖掘,從中發(fā)現了皇家禮佛用的琉璃器20件,其中只有茶具2件為國產琉璃器,其余18件均為外來玻璃器。
唐 盤口細首淡黃色琉璃瓶 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
這件由唐僖宗供奉的盤口細首淡黃色琉璃瓶,瓶壁外纏貼玻璃絲條,瓶壁外貼以玻璃圓、星狀等花飾的玻璃貼花,是公元5世紀東羅馬制造的精品玻璃器,極其珍貴和稀有。
唐 菱形雙環(huán)紋直筒琉璃杯 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
這件由唐僖宗供奉的菱形雙環(huán)琉璃杯,深腹直筒、直口尖唇,腹壁略外鼓,杯底微內凹,壁面裝飾五組花紋.每組中菱紋為中心圖案,菱紋外上下各飾三組雙環(huán)紋,各組菱紋雙環(huán)紋以兩行豎聯珠紋相隔。該杯采用了吹制和模制印花相結合的工藝,大致先將黏土或木頭制成一個刻有紋飾的模具,然后將熱熔的玻璃團放在這個模具中再進行吹制,最后使模具脫離,模具里的紋飾自然就印在了變冷變硬的玻璃器之上,工藝復雜精湛,屬于中西亞進口品。
唐 四瓣花紋藍琉璃盤 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
法門寺地宮出土6件刻紋藍玻璃盤,均保存完好,圖案華麗規(guī)整,刻紋是以在玻璃成器之后,用比琉璃更為堅硬的尖細工具在琉璃表面淺刻花紋,再在重點圖案上進行描金處理,使圖案更加絢爛奪目,具有典型的伊斯蘭特色,為中亞進口。這種工藝屬于冷加工玻璃工藝。據地宮物賬的記錄,這批刻紋玻璃盤都是唐僖宗的供奉品,于咸通十五年(874年)正月藏人地宮。
唐 花卉紋藍色琉璃盤 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
下面這件由唐僖宗供奉的黃色罌粟紋琉璃盤也非常有代表性。盤高2.7、口徑14.1、底徑11.8厘米,敞口翻沿,圓唇直壁,底微內凸,玻璃為無色透明,稍泛黃綠色,盤內壁口沿處繪有12個黑色半圓弧紋,腹壁下部繪有兩周黑色弦紋,底部繪有黑色石榴紋。盤內壁除了黑色花紋外,施滿不透明黃色作為底色。這種彩釉玻璃一般采用二次燒制法,和唐三彩陶器以及明朝才出現的釉上彩瓷器工藝相似,先在制作好的器皿表面,用釉料繪上新的圖案或色彩,再二次入窯低溫加熱,溫度的控制非常關鍵,要保證使釉料熔化但又不能使器皿熔化。這件罌粟紋黃色琉璃盤,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fā)現的最早的釉彩玻璃器,非常珍貴稀有。
唐 罌粟紋黃色琉璃盤 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
從器物造型和工藝分析,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20件琉璃器中,只有這一套兩件琉璃茶盞、茶托是新法國產琉璃器(玻璃器)。茶盞為淡黃色,稍泛綠色,透明度好,口徑12.7、通高5.2、腹深4厘米,重117克;茶托顏色與茶碗一樣,平底深托,盤徑13.7、足徑4.5、通高3.8厘米,重138克,兩者都為無模吹制成形。地宮出土《衣物帳》碑文中稱這套玻璃茶盞托為“琉璃茶碗拓子一副”,也是唐僖宗的奉獻物。這一對琉璃茶盞的出現讓國內一片驚奇。中國的喝茶習慣是從唐朝開始的,唐朝人喝茶的方式和我們現在是不同的,主要是將茶葉末碾碎,倒入茶鍋中煮一段時間,然后將茶湯分別盛入茶甌中,喝茶時將茶水和茶渣一起喝下,所以茶甌必須耐受開水的高溫,茶甌是一種瓷器,陸羽在《茶經》中,就曾對當時各地瓷窯所產的茶甌,做了細致的比較和評論。而唐僖宗供奉法門寺舍利地宮的茶盞茶托,是用比黃金更為珍貴的國產琉璃(即玻璃)制作,這種常人無法企及的帝王級供養(yǎng)物品,能耐受開水的溫度而不至于炸裂嗎?抑或這對茶盞就是皇室專門定制的供奉珍寶?
唐 素面淡黃色帶托琉璃茶碗 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塔地宮出土
五代十國時期的琉璃器,繼續(xù)沿襲了唐代的格局,國產技術略有提升,但仍然以進口西方、中西亞玻璃器皿為主。精美的琉璃器,依然是皇室、王公貴族及宗教寺院崇尚和享用的物品,與普通百姓無關。這一時期北方多戰(zhàn)亂,南方稍安,吳越國王錢俶在大力發(fā)展青瓷器的同時,大力建造七寶阿育王塔,建塔無數,使佛教在吳越大盛。這些七寶阿育王塔都使用了琉璃。
五代南漢 玻璃瓶,綠色透明,來自西亞伊斯蘭國家
從制作工藝上說,唐三彩外覆蓋一層低溫琉璃釉,與琉璃瓦當相似,也屬于琉璃器。唐三彩的相關信息,我已經在《中國陶瓷文化略談》(八)中講述,這里不再涉及。
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
程彥林 于北京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