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房之由來,源于始遷祖陳丹葵,地以人名,并由“丹葵房”而諧音成“丹桂房”。查陳丹葵祖上字第,可知丹桂房陳氏為“福八房禮十九房秩七房”后裔。
陳丹葵兄弟三人,分家析產(chǎn)時,老大陳丹葵移家至瑛山之麓。當(dāng)時這里有人聚族而居,村莊的名字叫鄧村。后來鄧姓人家慢慢衰落,以致一個不剩,而陳丹葵的后代瓜瓞綿延,于是陳丹葵的子孫就將鄧村改成了丹葵房。這件事記錄在北大教授陳守真撰寫的《玉坡公祀田記》里,見宗譜。陳丹葵字第“灝184”,與陳洪綬同輩,他出生于明崇禎壬申(1632)九月十一日,故陳丹葵從陳家移家到鄧村當(dāng)在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50多年歷史了。有人說陳丹葵之所以會移家鄧村,是因為他是個教書先生,他在鄧村教書,于是在那里結(jié)婚生子……這個傳說是沒有依據(jù)的。陳丹葵的配氏姓駱不姓鄧,這是證據(jù)一?!兜た珎鳌贩Q其“服田力穡,專務(wù)本業(yè)”,說明他是一個地道的農(nóng)民,這是證據(jù)二。教書先生其實是陳丹葵的祖父陳秉紀。這個人物值得一說。宗譜行傳載陳秉紀:“鈳213,諱秉紀,號玉坡,都132公次子。生萬歷己丑(1589)九月二十三日,配黃氏,子三:灝184、灝205、灝308。繼配阮氏,卒葬朱塘山。公與黃氏合葬白塔湖瓜藤山?!惫至?,楓橋陳家人為何遠葬白塔湖?這個謎底就藏在陳守真撰寫的《玉坡公祀田記》里。原來,玉坡公一直在白塔湖邊的七里村教書授徒,因為教書水平一流,所以從游者甚眾。閑暇時,玉坡公喜歡在白塔湖周邊爬山涉水,他發(fā)現(xiàn)周邊一帶風(fēng)景要數(shù)瓜藤山最佳。他爬到瓜藤山巔,錦繡山河盡收眼底,西邊是錢江上游一江縈紆,東邊是萬山重疊佳氣蔥蘢,前面則是廣漠無垠的萬傾良田。玉坡公大發(fā)感慨:“天啊,我死后若能埋葬在這里,那該多有福氣!”后來,玉坡公請了陰陽師,在瓜藤山上挑選了一處吉壤,又出錢從他人手里買下四分山。再后來,玉坡公與元配黃氏均安葬于白瀝畈瓜藤山上。玉坡公卒葬異鄉(xiāng),與楓橋陳家相去較遠,故必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至光緒十二年丙戌(1886),距離玉坡公去世200多年后,玉坡公的墓地因與蔣姓的墳境相連,差點兒被當(dāng)?shù)?/span>人侵占。玉坡公后裔請人出面調(diào)解,再次劃清墳境界線,平息了事態(tài)。這起墳鄰糾紛,給丹葵公、景葵公的子孫一個警示:不能忘記祖宗恩德,不能淪為不肖子孫!于是為玉坡公立祀田。從此,在白塔湖畔的鄉(xiāng)間小道上,總會出現(xiàn)楓橋陳氏車馬碾壓的痕跡,因為每到春秋祭祀時節(jié),玉坡公的后代必定會前往瓜藤山“伸孝享,展孝思”。玉坡公后代遠道掃墓的事,慢慢在沿途四十八個村傳開了,人們無不對陳氏的孝順嘖嘖稱道。瓜藤山風(fēng)水雖好,但子孫掃墓卻路途遙遠,這件事玉坡公生前未必沒有考慮過。但他偏要選擇遠葬瓜藤山,是因為他堅信孝順靠言傳身教。“不信但看檐前水,點點滴滴不差移”,玉坡公認為,只要他的兒子能為他掃墓,那么就不擔(dān)心他的孫子不孝順了……玉坡公的兒子當(dāng)然是孝順的。這里就說說他的長子,也就是陳丹葵的父親陳民泰?!墩宏愂献谧V》并無陳民泰的傳文,但他的“行傳”里卻藏著陳氏人文基因的密碼?!盀?84,諱民泰,字賓實,鈳213公長子。生萬歷庚戌六月二十一日……配何氏,子二:棆127、棆218。庶劉氏,子一,棆375,女一,適孔。公壽八十有四,與何氏俱葬朱塘山?!边@是行傳的通常寫法,但陳民泰的行傳多了一段文字,我們將中間省略的文字單獨提取出來,陳民泰的形象便躍然紙上:讀書明道,不以功名為念。居家教子孫,以省身克己為本務(wù)。瞻公小像,案置一簡,述古“莫作心上過不去之事,莫萌事上行不去之心”二語以示子孫,即所垂訓(xùn)知公之所以自治也。何謂“修身齊家”?這段文字就是標準答案。何謂“宅埠陳氏的人文精神”,這段文字就是精到的概括。說到底,這里說的是如何做人,即所謂的“自治”。如何自治呢?一、讀書明道,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明白道理,而不是為了追求功名。二、居家教子孫,讓子孫做到“省身克己”(檢查自身過失,克制自己的非分之想)。三、莫作(行)心上過不去之事,莫萌事上行不去之事。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先問問自己的良心,能否過得去?良心過不去的事情就不要做。如果做一件事情連良心上都過不去,那就不要萌生做這件事的念頭。簡言之:憑良心做人,不做喪良心的事情,不動干壞事的念頭。這既是古代做人的標準答案,也是現(xiàn)在做人的標準答案。這種“知行合一”的思想,其實源于陳氏始遷祖陳壽的理學(xué)思想。陳民泰不過是宅埠陳氏家族中的凡夫俗子,他無緣“治國平天下”,但并不影響他“修身齊家”。他平時居家過日子,案頭總放著一本書,余暇時就引經(jīng)據(jù)典,給子孫們講讀書做人的道理。宅埠陳氏的祖先,無論官宦世家,無論平民百姓,做家長的都有如此誨人不倦的風(fēng)采。這就是陳氏的人文底蘊。現(xiàn)在要說陳丹葵了。有玉坡公這樣的祖父,有陳民泰這樣的父親,陳丹葵家學(xué)深厚,自然淵源有自了。宗譜行傳載:“棆127,諱衷丹,字丹葵,灝184公長子……生崇禎壬申九月十一日辰時。配駱氏,子六:煒85、煒129、煒146、煒164、煒189、煒210。女一,適毛遠。公氏合葬西塢山。”(公)事親孝,行己恭。視聽言動,各有范圍。或有事與人往還,雖當(dāng)暑亦必正衣冠而出,其端方類如此。這段話可謂是陳民泰“居家教子孫,以省身克己為本務(wù)”的見證。在父親的教育影響下,陳丹葵為人特別“端方”,表現(xiàn)為對待父母,孝順有加;言行舉止,恭敬謹嚴;說話辦事,講究規(guī)矩。突出的一個特征,陳丹葵與人交往辦事時,哪怕是酷暑當(dāng)頭,必定先將自己打扮得端端正正才會出門。故《丹葵公傳》中說他“鄉(xiāng)里咸稱之曰長者,以故乾糇之愆、鼠雀之爭,胥得公一言而冰釋。”因為他行事端方,德高望重,故鄰里凡因雞毛蒜皮而引發(fā)的爭執(zhí),只要陳丹葵出面調(diào)解,就會冰釋前怨。陳丹葵還樂施好施。“晚年豐于財貲,好施與,有貧乏者輒周恤之,不望報。舉凡舍衣、施棺、治橋、修路諸善事,無不慷慨輸助。遇歉歲,餓者牟牟,道饉相望,公憫焉,集同志數(shù)人,貸粟救荒,活人無算。能以匹夫之賤,輔王政之不逮,則尤其犖犖大者也?!边@就是做人的格局,發(fā)家致富了,不自己偷著樂,而是搞慈善事業(yè),雖是鄉(xiāng)村凡夫俗子,卻能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為社會分憂解難,一生光明磊落。后人以他的名字作為村名,其實是對陳丹葵最好的褒獎。陳丹葵因為移家到了鄧村,每年祭祖時都得跑到陳家“萃渙堂”宗祠,他擔(dān)心錯失時機,索性在自家左首位置建了一個祠堂,作為萃渙堂的分祠,祭祀自己的列祖列宗,并取“敦宗睦族”之義,命名祠堂為“敦和堂”。后來,陳丹葵的子孫像瓜藤一樣迅速綿延,他的后代以“敦和堂”為中心,歌于斯,聚于斯,環(huán)祠而居,鱗次櫛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