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壽俗
王賢友
歡天喜地到壽堂,
見壽星,打一躬,
討碗壽酒喝幾盅。
壽桃壽果樣樣有,
壽燭壽燈滿堂紅。
有副對聯(lián)掛西東:
東海長流水,
青山不老松。
——合肥祝壽歌
1
在我國古代有所謂“五福”說法,是指五種人生的理想。五福民間的說法是福、祿、壽、喜、財。但古籍的說法略有不同,如《尚書洪范》說:“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不僅壽居首位,而且其他幾福也多與此有關(guān),比如康寧、考終命。古人解釋,考終命為“皆生姣好以至老也”,與壽有一定的關(guān)系。可見,人的一生,壽
是至關(guān)重要的,健康長壽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合肥民風(fēng)淳樸,人性喜善,歷有尊老、敬老之風(fēng)尚。民間上了年紀(jì)的老人,他們并不把壽誕禮俗看得可有可無,對此十分重視;即使壽星們不在意,子孫也要在這種可以代代相沿的禮儀上做文章。
因此人們不僅在現(xiàn)實生活領(lǐng)域千方百計地尋求、實踐長壽之道,也苦心孤詣地在信仰、禮儀生活里創(chuàng)造、應(yīng)用長壽之術(shù)。首先,人們創(chuàng)造了祝福、慶賀長壽的禮儀——壽禮。其次,根據(jù)社會價值觀等賦予一些行為以特定的意義,比如對人弄刀折壽……從而趨利就福、遠禍避患,將一些心理付諸在儀式上。再次,還創(chuàng)造了壽星這樣一位吉祥人物,時常加以禮奉,以現(xiàn)“孝”的傳統(tǒng)文化;在合肥民間并有把壽字用許多形體寫出來,組成“百壽圖”;也有擇定許多長壽的象征物,入詩入畫,借以寄托長壽愿望。所有這些,構(gòu)成了傳統(tǒng)壽誕禮俗的豐富畫卷,而其中壽禮最為突出。
壽誕禮儀是在生日時舉行的人生禮儀,終生要重復(fù)好多次。不過,這些在生日舉行的禮儀因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差別。雖然這些禮儀的中心意義都在于祝福、慶賀、健康長壽,但小時候的一般不叫做壽,而俗稱“過生日”。因為人們認(rèn)為,小孩子、青年人做壽是不妥的,要折壽。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紀(jì),才能舉行壽禮。但是,如果父母在世,即使年過半百也是不能“做壽”的,因為“尊親在不敢言老”。
過生日對兒童、少年以及青年人來說,是值得高興和慶賀的事情,父母家人一般都要以某種儀式予以慶賀、祝福。這種禮儀雖不像其他人生大禮那樣隆重,卻也明晰地記錄著青少年成長的腳步。當(dāng)此之時,人們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往往能增添一些生活的信心和智慧。在傳統(tǒng)社會,小孩子過生日往往要舉辦家宴慶賀。生日忌喝“米、湯”、“粘粥”,俗話說喝了要“一年糊涂”。此外,孩子過生日這天不受打罵,否則不長,小孩過生日也有接受賀禮的。
壽禮俗稱“過生日”,此外,還有“做壽”、“祝壽”、“慶壽”、“賀壽”等名稱。特定年齡又有特定稱呼,如“慶八十”、“賀六十”、“古稀之壽”等等。男女壽誕也有不同的稱呼,比如男稱椿壽、女稱萱壽。因為我國古代以椿萱代父母,“椿萱并壽,蘭桂齊芳”里的椿萱指的就是這層意思。
合肥做壽禮一般在40歲以上才開始舉行,甚至更晚,沒有統(tǒng)一的年齡。有的地方則不論年齡,只要添了孫子、留了胡子就可慶壽了。但一致的規(guī)律是:越做越大,越隆重,整數(shù)之壽(俗稱“整壽”)較零數(shù)隆重。合肥俗語云:“人逢七十古來稀”,因而這個年齡以后的壽禮很是隆重,“80大壽”往往是壽禮之極。逢十、逢五之外,其他零數(shù)一般不大辦壽禮的,要辦,規(guī)模也比較小。
在壽慶中,還有一個不是“大壽”的慶賀之俗,那就是六十六歲時的“六六大壽”。此壽為出嫁的女兒和女婿為岳翁舉辦的壽慶,即在父母六十六歲生日時,出嫁的女兒用豬腿肉切成六十六小塊,形如豆瓣,俗稱:“豆瓣肉”,紅燒后,蓋在一碗大米飯上,連同一雙筷子,一并置于籃內(nèi),上蓋紅布,由女兒女婿給岳父或岳母送去,請壽翁品嘗,以示祝壽。肉塊多,寓意老人長壽,老人在爆竹聲中美餐一頓。民間有“六十六,女兒家里吃碗肉”的壽諺。
在合肥民間,還有本命年的習(xí)俗,是指十二年一遇的農(nóng)年屬相所在的年份。
人們認(rèn)為,“本命年犯太歲,太歲當(dāng)頭坐,無喜必有禍”,因此,本命年多被視為不吉利的年份。如遇本命年過生日或做壽,除了上面的禮俗外,小孩要穿紅背心,紅褲衩,大人也要穿一件紅色的內(nèi)衣,認(rèn)為這樣才能避兇趨吉。本命年的穿紅習(xí)俗,是源于中國漢民族對于紅色的崇拜。
2
合肥傳統(tǒng)壽禮有一套儀規(guī)。到了生日那天,先要設(shè)壽堂,燃壽燭,掛壽幛,鋪排陳設(shè),張燈結(jié)彩,布置一新。古時壽堂布置,一般在堂屋墻壁正中,男壽掛南極仙翁畫,女壽掛瑤池王母畫。民間做壽時掛的“壽星”,在晉代干寶《搜神記》中就有擬人化的形象,唐宋時產(chǎn)生了壽星的神像,現(xiàn)代常見的壽星像基本上是明代的造型,白胡須,禿頂,高額頭上有三道皺紋,身材矮小,和藹可親,謂“南極仙翁”,其實他就是傳說中的老子。做壽當(dāng)天,壽堂正中設(shè)壽星老人之位,司儀主持儀式,親友、晚輩都要來賀壽,壽星的子女要在門口接待來客。祝壽儀式開始時,先由司儀宣布祝壽開始,由全家人代表和賓朋代表致“祝壽辭”,然后全體起立向壽星拜壽,一般平輩一揖,晚輩鞠躬,客人拜壽時,向壽星獻壽禮。大家還要簇擁著壽星唱“祝壽歌”。有的設(shè)壽筵招待,宴畢,由老壽星象征性地吹蛋糕上的壽燭,最后分食蛋糕。也有只招待蛋糕、不設(shè)酒筵者,分食蛋糕時,有茶或飲料招待。
有條件的大戶家庭,晚上還請戲班子唱戲,多是《郭子儀祝壽》、《八仙祝壽》。當(dāng)然平常人家也有不設(shè)壽堂,只設(shè)壽案的。舊時,多是到香蠟鋪請一份木刻水印的“本命延年壽星君”的神馬兒,夾在神祇夾子上,頭前擺上壽桃、壽面,點上一對紅蠟,壓一份敬神錢糧而已。
壽筵是壽禮的重要一環(huán),祝壽當(dāng)天往往大辦宴席,款待來客。宴席的肴饌不外乎是雞鴨魚肉、山珍海味,但少不了的是面,俗稱“長壽面”。賀壽的來客都要攜帶壽禮的,諸如壽桃、壽糕、壽面、壽燭、壽屏、壽幛、壽聯(lián)、壽彩、萬年傘等。這些禮品中但凡能綴飾、點畫圖案的,一般都要加上一些象征長壽的圖案等。此外,各地又有獨具特色和意蘊的禮品。四十歲以下者的大、小生日,以及五十歲以上者的小生日,一般只進行“家祝、家慶”,即全家人為過生日或壽者祝賀慶壽,蒸制壽糕、壽桃(有的用生日蛋糕代替),吃長壽面,設(shè)家宴。在蛋糕上點燃的生日蠟燭,一般一歲一支,如是高壽,則以一代十。先由過生日者或壽者吹蠟燭,然后分食蛋糕。
合肥民間做壽的壽筵,一般是壽齡越大越豐盛,禮儀也是壽齡越大越隆重,民間俗稱五十為做壽,六十稱甲子誕,七十設(shè)古稀宴,八十?dāng)[大壽酒。
在壽慶前,對與壽星平輩、長輩以及有聲望的人都要送去壽慶柬貼,并有壽星子女具名,具體寫法:*月*日為家嚴(yán)(父壽用“家嚴(yán)”或“家父”,母壽用“家慈”或“家母”,雙壽則用“家嚴(yán)、慈”)xxx壽辰/恭請/闔第光臨/xxx率子孫鞠躬/席設(shè):xxx本宅/時間x時正。
壽誕慶賀,貧富之家截然不同。貧家生日“大人一頓飯,小孩一個蛋”就算過過生日或賀過壽。而富豪權(quán)貴之家,不僅有做壽、賀壽等禮儀,而且還有“暖壽”的習(xí)俗。
暖壽是于壽誕前一天舉行的賀壽禮儀。是日,晚輩們請面工藝人,用糯米粉制成魚、百合、壽桃、筍子等形狀的“花圓子”,蒸熟后,在上面插上天竹葉子,涂上不同的顏色,使這些“花圓子”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在花圓子中,以壽桃為主,每個重達二、三斤,壽桃的數(shù)目也十分講究,一般老人過五十歲,要做六至八個壽桃,最多者十二個;如過六十大壽,則做八至二十個,人的年齡超高,做的壽桃越多,但壽桃數(shù)必須成雙,不能做單數(shù),即所謂“逢雙不逢單”,也有些地方敬獻壽桃數(shù)為九個,其中一桃象征“壽”,其余八桃象征“八仙”,稱“八仙慶壽”。
另外,要備魚、肉、面條若干斤,頂部點紅的饅頭若干只,糕若干條,雞蛋若干只,在數(shù)字上,也必須成雙。同時備炮仗若干筒,鞭炮若干掛。
上述禮品準(zhǔn)備好后一同放入禮品盒或竹籃中,送給老人“暖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后來在祝壽禮物中又加進了布料、衣服和日用工藝品等。“暖壽”習(xí)俗只限于五十歲以上的老人祝壽。四十歲以下不用此俗。盡管“暖壽”之俗較為繁瑣,但其中包含著一片敬老之心。
對于晚輩送來的暖壽禮物,除布料、衣物全數(shù)收下外,花圓子、饅頭等只收半數(shù),半數(shù)退還送禮者。收下的花圓子、饅頭,也大部分贈給前來祝壽的眾親友。
在親朋好友送的禮物中,有字畫及青松、綠竹等盆景和梅、蘭、菊等花卉,也有送衣物和老人用品的。
在祝壽習(xí)俗中,還有一種自賀自祝的,稱為“自壽”。每逢壽日,壽者賦詩、寫詞、作畫,抒發(fā)感慨、抱負,用以自勉或教育子侄和孫輩。
時至今日,合肥壽慶方式和內(nèi)容都有了很大改變。簡化為設(shè)豐富壽筵招待來賓,宴慶時,先有壽星吹生日蛋糕上的蠟燭,分吃蛋糕,年輕人或晚輩為渲染喜慶氣氛,互相涂抹蛋糕。接著每人吃一點壽面,然后才開始飲壽酒。
可知,壽誕禮儀的許多儀式是建立在民間信仰基礎(chǔ)上的,了解這些俗信,對于理解壽誕儀式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關(guān)于人的壽命的俗信很多,諸如:一些地區(qū)小孩十歲的生日由外婆家做,稱“愛子壽”;青年20歲的生日由岳父家做。一般“做九不做十”,即逢整十時在虛歲九的那年做壽。提前做壽,寓意留有余地,以裕后人。有的地方則是“男不做十,女不做九”,十、九和當(dāng)?shù)胤窖陨?、鳩諧音,故不做。40不做,因四與死諧音。在三河一帶,三十歲和四十歲都不興做壽,因有俗語:不三不四,意指不務(wù)正業(yè),讓人瞧不起,犯諱。這是人們追求“長生不老,長命百壽”所傳存的一種習(xí)俗。
3
舊時,在合肥壽俗中,還有做“壽衣”、“壽材”,過“冥壽”等特殊風(fēng)俗。
每當(dāng)老人到了知命之年(五十歲)或耳順之年(六十歲)時,子女便為父母制作壽衣,即老人百年以后所穿的老衣。壽衣一般以棉、麻布為主,忌用綢、緞。
做壽材,俗稱“做老房子”。老人到知命之年后,子女便為父母做“壽材”。一般選在閏月,民間認(rèn)為,三年一閏,由余日積累而成,可以延年益壽,俗謂“閏年閏月一百歲”。
合肥民間俗信“壽材”,謂老人壽終正寢、享福盡壽之意。故壽材又戲稱為“嫁妝”。因此故,合肥民間有許多家庭,常在老人進入暮年(多在七十俗稱古稀之年)之后,即提前做壽材,此俗一是表達對老人的孝心,讓老人對后事放心,二是謂此可“沖喜”,得保老人安然無恙,免災(zāi)長壽。
做冥壽,是一種特殊的風(fēng)俗,在民間已逐漸消失。也叫做陰壽,指祖先亡故以后,每逢整十,子孫設(shè)神像或神位于堂中,對之行禮,設(shè)壇延僧,誦經(jīng)禮懺,以此表示后人的孝念。冥壽親戚朋友有送紙扎綻者,也有登堂拜祝的。
人們相信行善積德延年益壽。扶貧濟弱、修橋補路都是善舉,可以積德。不過,這做起來并不容易,所以就產(chǎn)生了可以積壽、增壽的象征性行為,諸如誦經(jīng)禮懺、燒香禱告,廟觀施舍,放生,抄寫經(jīng)卷等。甚至還有“添壽”之舉——舊時不少地方年過五六十的人都有壽米缸,平時總要在缸中放上幾斤米,不能斷,表示延年益壽。每年嘗新節(jié),即新米上市,兒女們要選上好的白米,倒入缸中“添壽”,亦稱“養(yǎng)缸”。缸里面的米平時不能動,只有做壽時才能舀一些出來煮干飯,敬給老人,表示兒女祝愿老人健康長壽。
合肥民間信仰認(rèn)為,壽命在天,壽數(shù)有定,該活多大年紀(jì)就能活多大年紀(jì)。因此,壽數(shù)就像個人財產(chǎn)一樣可以出借、轉(zhuǎn)讓?!敖鑹邸倍Y俗就建立在這種信念的基礎(chǔ)上。凡家人有病,醫(yī)治無效,深知沒有活命可能的時候,人們便認(rèn)為此人壽到,只能借壽給他,以求延壽。出借壽數(shù)的多是病人的子女或親戚至友,并且必須自覺自愿,否則不會靈驗。借壽時,出借壽數(shù)者要齋戒沐浴,虔誠拜禱,祈求老天爺允許借壽。如果病人出乎意料地轉(zhuǎn)危為安,人們就認(rèn)為老天已經(jīng)準(zhǔn)許借壽,因此要焚香許愿,答謝蒼天。假如病人一命歸天,出借壽數(shù)的人也要燒香禱告,取消前言,以免冥府陰司的閻羅判官陰差陽錯,把出借人的壽數(shù)誤判給了別人。但此俗信在合肥民間并不多見,只有極少數(shù)富裕人家擔(dān)心“斷后”而為之。
4
與壽誕禮儀相關(guān)的另外兩個話題是年齡稱謂和長壽象征物,它們都對幫助理解、施行壽誕禮儀有一定的作用。
年齡稱謂就稱呼的對象和范圍的不同,可以分為概稱和特稱。概稱是概略性的稱呼,比如秩,一秩等于10歲,60歲以外叫“開七秩”,這就是年齡的概稱了。與此同一系列的還有開八秩、開九軼等。
人的長幼外部特征比較清晰地體現(xiàn)在容顏和鬢發(fā)上,故而有從顏、發(fā)出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年齡稱謂。這種稱謂也是概括性的。以顏為基準(zhǔn)的有“朱顏”,指少年;“童顏”也指少年。以鬢發(fā)為基準(zhǔn)創(chuàng)造的概稱有:留頭,指女童的年齡,因為孩子小時候剃頭,稍大才蓄發(fā),所以有留頭;總角,指兒童的年齡,即指把散亂的頭發(fā)扎成兩股留起來。
除容顏、鬢發(fā)之外,牙齒也是年齡識別標(biāo)志。年齡的“齡”本身就與牙齒有關(guān)。此外,齠、齔,都指兒童換牙,引申指兒童、兒童的年齡,《列子·湯問》就說:“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特指稱謂是特定的年齡稱謂,它大多來自古代詩文、典籍,比如:
弱冠——指20歲、成年。
壯——指30歲,《禮記》說:“三十曰壯”。
而立——指30歲,源自《論語·為政》:“子日:吾十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font>
不惑——指40歲。
艾——指50歲,《禮記》說:“五十曰艾”。
花甲——由干支紀(jì)年法而來,指60歲。又稱“花甲子”。
古稀——也寫作“古希”。杜甫《曲江》詩有“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耆、?!?0歲、80~90歲,《禮記》說:“六十曰耆……八十九十曰耄”。
期:指百歲。語出《禮記》;陳皓解釋說:百歲是人壽的大限,也是人們的期望所在,所以100歲叫期。
以上所述年齡稱謂都被廣泛地運用著。壽聯(lián)、壽幛一類文字性的物品自不必說,就是圖畫,也多涉及到這方面。有關(guān)賀壽、祝壽的圖畫,除了文字以外,更多的是描繪長壽的象征物。長壽象征物多取自自然物,其取用的途徑或者是因為這些事物本身有綿長的壽命,如龜鶴松柏,乃至泰山、壽石;有的固為它們是傳說中可以使人長壽的物品,如桃子、靈芝、枸杞、菊花等;有的則僅僅是利用某物名稱的字音、諧音取意,如長青藤、長春花、綬帶鳥、貓、蝴蝶等。這些象征物被以圖畫的方式組合、結(jié)構(gòu),就形成了祝福長壽的吉祥圖案,諸如:“五福捧壽”,畫五只蝙蝠圍繞壽字;“杞、菊延年”,畫菊和枸杞,“芝仙祝壽”,畫靈芝、水仙、竹和壽石;“龜鶴齊齡”,畫龜、鶴。
合肥有些地方有偷“壽碗”、討“壽碗”或贈“壽碗”的習(xí)俗。有些討壽者喝的酩酊大醉時,就將壽碗裝進衣袋,或大搶出手,不僅拿壽碗,而且拿碟盞,此舉主家并不責(zé)怪,反認(rèn)為“有福有壽”。有的人宴后向主人討要壽碗,也有主人主動贈慶壽者“壽碗”一對,使受贈者沾老壽星之福,俗說有“延年益壽”之兆。
近年來,又興起一種團體壽,即把祝壽活動與祝壽者從事社會活動、教學(xué)活動和學(xué)術(shù)活動多少周年結(jié)合起來。祝壽的對象大都是德高望重、事業(yè)成就卓著的名人、學(xué)者,或名望頗高的長者。這樣的活動一般由一個單位,或幾個單位聯(lián)合舉辦,向有關(guān)人士發(fā)出邀請。如果被祝壽者,知名度較低,則發(fā)個人請柬,如果知名度高,則利用新聞媒介發(fā)布祝壽消息。這樣的祝壽活動,一般只設(shè)茶點招待,甚至只有清茶一杯。在團體壽中要致“祝壽辭”,祝壽辭多種多樣,有用散文體寫的熱情洋溢、歌功頌德的詞文:有用韻文形式寫出的詩詞、聯(lián)語;還有口語式的拜壽辭和口頭頌詞等,其內(nèi)容大都是對壽者業(yè)績進行敘述和贊揚,同時表示良好的祝愿。
由此可見,壽誕禮俗以民族傳統(tǒng)習(xí)俗的形式扎根于人民的生活習(xí)俗之中,依然流行,只是,今日之壽俗又添入了新的內(nèi)容,賦予了新的意義。
鏈接:
合肥民間祝壽慶賀,把八仙和祝壽聯(lián)系起來,這大概與神仙可以長生不老這一古老觀念有關(guān)。
宴慶時唱敬酒歌,這是古俗,古人稱為“佐樽之設(shè)”。祝壽唱的八仙敬酒歌,又稱八仙慶壽歌,如:“列位尊坐舉目留神細聽著,細聽俺唱一個福祿八仙慶壽歌。富神增福財神都來到,八仙們慶壽呀兩邊列排著。閃出來四個金字,寫的本是‘合家歡樂’。”接著就唱八位神仙,一個一個唱下去,歌詞都是“吉慶有余”、“壽比南山”之類。
這八仙敬酒慶壽的習(xí)俗,在宮廷里也一樣盛行。據(jù)說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十八日,康熙皇帝過六旬大壽,張燈結(jié)彩,競演百戲,給臣民隨便游觀。在臺上就演出《群仙慶壽蟠桃會》、《瑤池會八仙慶壽》等戲。
據(jù)考,這種古習(xí)俗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清明節(jié)前,臨安府酒庫(酒坊)開市煮酒,新煮的酒要送到州府由點檢所檢查。這在當(dāng)時社會生活中是件大事,送新酒的隊伍十分熱鬧:“差雇社隊鼓樂”,以三丈余長的“布牌”為引導(dǎo),“次以大鼓及樂官數(shù)輩,后以所呈酒樣數(shù)擔(dān),次八仙道人、諸社行隊……”這就是“送新酒”的現(xiàn)場儀式。由于代代沿襲,后來就成為祝壽時扮唱八仙敬酒習(xí)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