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扛過涅槃之痛,才配重生之美。
一:溫化寒痰藥
半夏
別名
三葉半夏、止葉老、三步跳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jīng)
歸脾、胃、肺經(jīng)。
功效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
主治
用于濕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fēng)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外治癰腫痰核。
濕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湯下
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適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調(diào)敷患處。
禁忌
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生品內(nèi)服宜慎。
天南星
別名
南星、白南星、山苞米、蛇包谷、山棒子
性味
味苦、辛,性溫。
歸經(jīng)
歸肺、肝、脾經(jīng)。
功效
1、天南星:散結(jié)消腫。
2、制天南星: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散結(jié)消腫。
主治
1、天南星:外用治癰腫,蛇蟲咬傷。
2、制天南星:用于頑痰咳嗽,風(fēng)痰眩暈,中風(fēng)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fēng),破傷風(fēng);外用治癰腫,蛇蟲咬傷。
腸風(fēng)瀉血,諸藥不效:天南星(鍛石炒焦黃色),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酒下二十丸。
善治風(fēng)痰而止痙厥
用法用量
1、天南星:外用生品適量,研末以醋或酒調(diào)敷患處。
2、制天南星:3~9g。
禁忌
孕婦慎用;生品內(nèi)服宜慎。
芥子
別名
芥菜子、青菜子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jīng)
歸肺經(jīng)。
功效
溫肺豁痰利氣,散結(jié)通絡(luò)止痛。
主治
用子寒痰咳嗽,胸脅脹痛,痰滯經(jīng)絡(luò),關(guān)節(jié)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
香港腳腫痛:白芷、芥子等分,為末。姜汁和,涂之效。
善散皮里膜外之痰
用法用量
3~9g。外用適量。
禁忌
肺虛咳嗽及陰虛火旺者忌服。
旋覆花
別名
金錢花、滿天星、六月菊
性味
味苦、辛、咸,性微溫。
歸經(jīng)
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
功效
具有降氣,消痰,行水,止嘔。
主治
用于風(fēng)寒咳嗽,痰飲蓄結(jié),胸膈痞悶,喘咳痰多,嘔吐噫氣,心下痞硬。
用法用量
3~9g,包煎。
禁忌
陰虛癆嗽,風(fēng)熱燥咳者禁服。
白前
別名
鵝管白前、竹葉白前、石藍、嗽藥
性味
味辛、苦,性微溫。
歸經(jīng)
歸肺經(jīng)。
功效
降氣,消痰,止咳。
主治
用于肺氣壅實,咳嗽痰多,胸滿喘急。
治久嗽兼唾血:白前三兩,桑白皮、桔梗各二兩,甘草(炙)一兩。上四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空腹頓服。若重者,十?dāng)?shù)劑。
忌豬肉、海藻、菘菜。
用法用量
3~10g。
禁忌
陰虛火旺、肺腎氣虛咳嗽者慎服。
二:清化熱痰藥
川貝母
?別名
貝母、川貝、岷貝、雪山被
性味
味苦、甘,性微寒。
歸經(jīng)
歸肺、心經(jīng)。
功效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jié)消癰。
主治
用于肺熱燥咳,干咳少痰,陰虛勞嗽,痰中帶血,瘰疬,乳癰,肺癰。
肺癰、肺萎:川貝30,天竺黃、硼砂各3,文蛤(醋炒)1.5。為末,以枇杷葉(刷凈、蜜炙)熬膏作丸,芡實大,噙咽之。
用法用量
3~10g;研粉沖服,一次1~2g。
禁忌
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浙貝母
別名
土貝母、浙貝、象貝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jīng)
歸肺、心經(jīng)。
功效
清熱化痰止咳,解毒散結(jié)消癰。
主治
用于風(fēng)熱咳嗽,痰火咳嗽,肺癰,乳癰,瘰疬,瘡毒。
咽喉十八癥:大黑棗每個去核,裝入五倍子(去蟲,研)一個、象貝(去心,研)一個。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極細(xì)末,加薄荷葉末少許,冰片少許,貯瓷瓶內(nèi)。臨用吹患處,任其嘔出痰涎。
治對口瘡:象貝母研末敷之。
偏于苦泄
用法用量
5~10g。
禁忌
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瓜蔞
?別名
果贏、王菩、地樓、澤巨、澤冶、王白、天瓜、瓜蔞、澤姑、黃瓜、天圓子、柿瓜、狗使瓜、野苦瓜、杜瓜、大肚瓜、藥瓜、鴨屎瓜、山金匏、大圓瓜、吊瓜。
性味
味甘、微苦,性寒。
歸經(jīng)
歸肺、胃、大腸經(jīng)。
功效
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潤燥滑腸。
主治
肺熱咳嗽,胸痹,結(jié)胸,消渴,便秘,癰腫瘡毒。
導(dǎo)痰濁下行而寬胸散結(jié)!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2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便溏及寒痰、濕痰者慎服。反烏頭。
竹茹
別名
竹皮、青竹茹
性味
味甘,性微寒。
歸經(jīng)
歸肺、胃,心、膽經(jīng)。
功效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主治
用于痰熱咳嗽,膽火挾痰,驚悸不寧,心煩失眠,中風(fēng)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月水不斷:青竹茹微炙,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
用法用量
5~10g。
禁忌
寒痰咳嗽、胃寒嘔逆及脾虛泄瀉者禁服。
竹瀝
別名
竹汁、淡竹瀝、竹油
性味
味甘、苦,性寒。
歸經(jīng)
歸心、肝、肺經(jīng)。
功效
清肺降火,滑痰利竅。
主治
用于中風(fēng)痰迷,肺熱痰壅,驚風(fēng),癲癇,熱病痰多,壯熱煩渴,子煩,破傷風(fēng)。
治小兒赤目(紅眼?。旱駷r點之,或入人乳。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沖服,30-60g;或入丸劑,或熬膏。外用:適量,調(diào)敷或點眼。
使用注意
寒飲濕痰及脾虛便溏者禁服。
天竺黃
別名
天竹黃、竹黃
性味
味甘,性寒。
歸經(jīng)
歸心、肝經(jīng)。
功效
清熱化痰,清心定驚。
主治
用于熱病神昏,中風(fēng)痰迷,小兒痰熱驚癇、抽搐、夜啼。
用法用量
3~9g。
使用注意
寒飲濕痰及脾虛便溏者禁服。
前胡
別名
土當(dāng)歸、野當(dāng)歸。姨媽菜,羅鬼菜,水前胡,野芹菜,巖風(fēng),坡地石防風(fēng),雞腳前胡,巖川芎;鴨腳七,野辣菜,山芫荽,桑根子苗,鴨腳前胡,鴨腳板
性味
味苦、辛,性微寒。
歸經(jīng)
歸肺經(jīng)。
功效
降氣化痰,散風(fēng)清熱。
主治
用于痰熱喘滿,咯痰黃稠,風(fēng)熱咳嗽痰多。
小兒夜啼:前胡搗篩,蜜丸小豆大。日服一丸,熟水下,至五、六丸,以瘥為度。
用法用量
3~10g。
禁忌
陰虛咳嗽、寒飲咳嗽患者慎服。
桔梗
別名
包袱花、鈴哨花、道拉基
性味
味苦、辛,性平。
歸經(jīng)
歸肺經(jīng)。
功效
宣肺,利咽,祛痰,排膿。
主治
用于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
載藥上行,治肺癰常用藥
用法用量。。
3~10g。
禁忌
本品性升散,凡氣機上逆,嘔吐,嗆咳,眩暈,陰虛火旺咳血等不宜用。用量過大易出致惡心嘔吐。
海藻
別名
落首、海蘿、藫、海藻菜、烏菜、海帶花
性味
味苦、咸,性寒。
歸經(jīng)
歸肝、胃、腎經(jīng)。
功效
消痰軟堅散結(jié),利水消腫。
主治
用于癭瘤,瘰疬、睪丸腫痛,痰飲水腫。
痰火互結(jié)之癭瘤常用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敷或搗敷。
禁忌
不宜與甘草同用。脾胃虛寒者禁服。
羅布
別名
海帶菜、江白菜、綸布、海昆布
性味歸經(jīng)
咸,寒。歸肝、胃、腎經(jīng)。
功能主治
軟堅散結(jié),消痰,利水。用于癭瘤,瘰疬,睪丸腫痛,痰飲水腫。
用法與用量:6~12g。
禁忌:脾胃虛寒禁服
海蛤殼
別名
蛤殼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咸,平。入肺、腎經(jīng)。
【功效】清肺化痰,軟堅散結(jié)。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痰火郁結(jié),胸脅疼痛,痰多喘咳等癥。
2.用于瘰歷、癭瘤等癥。
【用量】三錢至五錢,煎服。蛤粉需包煎。
禁忌
病因熱邪痰結(jié)氣閉者宜之,若氣虛有寒,中陽不運而為此證者,切勿輕授。
孕婦忌用,兒童慎用。
三:止咳平喘藥
苦杏仁
別名
杏仁
性味歸經(jīng)
性溫,味苦;有小毒。歸肺、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
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咳嗽氣喘,腸燥便秘。
為治咳喘之要藥。
用量用法:5~10 g,生品入煎劑后下。
使用注意:內(nèi)服不宜過量,以免中毒。
紫蘇子
別名
蘇子、黑蘇子、鐵蘇子、任子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jīng)
歸肺、大腸經(jīng)。
功效
降氣,消痰,平喘,潤腸。
主治
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腸燥便秘。
治小兒久咳嗽,喉內(nèi)痰聲如拉鋸,老人咳嗽吼喘:蘇子一錢,八達杏仁一兩(去皮、尖),年老人加白蜜二錢。共為末,大人每服三錢,小兒服一錢,白滾水送下。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肺虛咳喘,脾虛便溏者禁服。
百部
別名
百條根、百部草、鬧虱藥、藥虱藥
性味
味甘、苦,性微溫。
歸經(jīng)
歸肺經(jīng)。
功效
潤肺下氣止咳,殺蟲滅虱。
主治
用于新久咳嗽,肺癆咳嗽,頓咳;外用于頭虱,體虱,蟯蟲病,陰癢。蜜百部潤肺止咳。用于陰虛勞嗽。
治肺寒壅嗽,微有痰:百部90克(炒),麻黃,杏仁40克。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熱水化下,加松子仁肉五十粒,做糖丸之,含化大妙。
專攻潤肺止咳
用法用量
3~9g。外用適量,水煎或酒浸。
禁忌:孕婦慎服
白果
別名
靈眼(《太倉州志》),佛指甲(《浙江通志》),佛指柑(《一握坤輿》)
性味歸經(jīng)
甘苦澀,平,有毒。
入肺、腎經(jīng)。
功能主治
斂肺氣,定喘嗽,止帶濁,縮小便。治哮喘,痰嗽,白帶,白濁,遺精,淋病,小便頻數(sh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4.5~9;搗汁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禁忌:有毒不可多用
葶藶子
別名
大適、大室(《本經(jīng)》),丁歷
性味
味辛、苦,性寒。
歸經(jīng)
入肺、膀胱、大腸經(jīng)。
功效
瀉肺降氣,祛痰平喘,利水消腫,泄熱逐邪。
主治
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肺癰,水腫,胸腹積水,小便不利,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之喘腫。亦治癰疽惡瘡,瘰疬結(jié)核。
瀉肺中水飲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利水消腫宜生用;治痰飲喘咳宜炒用;肺虛痰阻喘咳宜蜜炙用。
治咳嗽痰涎喘急,葶藶半兩,半夏(生姜汁浸軟,切作片子)半兩,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同上二味一處炒,候半夏黃為度)。上件除巴豆不用,只用上二味為細(xì)末。每服一錢,以生姜汁入蜜少許同調(diào)下,食后服。
使用注意
肺虛喘咳,脾虛腫滿者慎服,不宜久服
桑白皮
別名
桑根白皮、白桑皮、桑皮、桑根皮
性味
味甘、辛,性寒。
歸經(jīng)
歸肺、脾經(jīng)。
功效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主治
用于肺熱喘咳痰,水飲停肺,脹滿喘急,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瀉肺熱
水腫通身皆腫:桑根白皮(炙黃色,銼)五兩,吳茱萸(水浸一宿,炒干)二兩,甘草(炙)一兩。上三味?呋咀如麻豆。每服五錢匕七,用水二盞,生姜一棗大(切),飴糖半匙,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兩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搗汁涂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肺寒無火及風(fēng)寒咳嗽者禁服。
枇杷葉
【別名】: 巴葉,枇杷,蜜枇杷葉,炙枇杷葉,蘆桔葉
性味: 苦,涼
歸經(jīng): 肺經(jīng)
功效主治: 清肺和胃,降氣化痰。治肺熱痰嗽,咳血,衄血,胃熱嘔噦。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鮮者0.5~1兩);熬膏或入丸、散。
【禁忌】: 《本草經(jīng)疏》:'胃寒嘔吐及肺感風(fēng)寒咳嗽者,法并忌之。'
款冬花
別名
冬花、款花、看燈花、艾冬花、九九花
性味
味辛、微甘,性溫。
歸經(jīng)
歸肺經(jīng)。
功效
潤肺下氣,化痰止咳。
主治
新久咳嗽,氣喘,勞嗽咳血。
暴發(fā)咳嗽:款冬花二兩,桑根白皮(銼)、貝母(去心)、五味子、甘草(炙,銼)各半兩,知母一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三分。上七味,粗搗篩,每服9克,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功偏止咳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0g;或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
陰虛者慎用。
紫菀
別名 紫苑、小辮兒、夾板菜、驢耳朵菜、軟紫菀
性味: 辛,苦,溫。
歸經(jīng) :歸肺經(jīng)。
功能主治 潤肺下氣,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勞嗽咳血。
用法用量 5~9g。
禁忌:孕婦慎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