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習慣半夜醒來,夜很安靜,也顯得深沉,像一個閱盡世事的中年人蓄起了胡須。這樣的夜很應和我這個通透的女人,此時,我會去讀一些喜爰的書,也會在手機上打開喜歡的公眾號,這樣時刻,很寧靜也很安逸,此時的時光是完全屬于自己的。 似乎好久沒有認真地打量月亮了,久違了那片白月光,今夜,我打破了原有的習慣,想看看窗外的月亮,拉開窗簾,一陣春的氣息撲面而來,給人濕濕又涼爽的感覺,熬是舒服,清涼燈光下,夜色空濛,幾排玉蘭樹看上去精神抖擻,似乎夜色也遮掩不了她的芳華,月亮差不多回娘家了,沒能看到她那俊俏的小臉,我有點若有所失…… 一陣貓叫打破了小區(qū)的沉靜,也打破了我的?思,我聽到了樓下值班的防疫人員輕微的咳嗽聲……最近,由于周邊國家和香港疫情反彈,以及一些國家的躺平,一些政策上的疏漏,上海這個一直被稱為"精準防控"的都市也出現了一大波疫情,一時間,生活的秩序打亂了,慣有的思維方式被打破了,上海失去了往日的寧靜和祥和,這波疫情來得兇猛,來得突然,幾天功夫,疫情幾乎覆蓋了所有小區(qū),這兩天,我居住的單元樓也被封禁了…… 我一人生活在上海,是個打醬油的,我們一家三囗為了生活奔波在不同的城市,我們彼此間的牽念許多時候只能通過文字和語言來傳達。生活是美好的,但許多時侯也是不完美的。 女兒為一家三囗建了一個小群,現在想起來,這個群還沒有名字,應該叫幸福的一家人吧。這個群也相當于我們的小家庭,一些家庭重大事情的決策和討論常在這里進行,也相當于開家庭會議,只是失去了當年開家庭會議的那種儀式…… 小時候,我的家庭每年都會開家庭會議,那個過程嚴肅而莊重,讓我深深理解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每個人在家庭中的責任和擔當…… 二十一世紀人們的生活早已進入信息化,網絡化,一些儀式化的東西早已被現代家庭以及快餐金主所摒棄。 喧囂的城市,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我們漸漸遠離了生活中的那些儀式,盡管那些儀式已遠去,我還是特別地懷念,尤其是每年一開的家庭會議,會讓我想到那是一個家的存在,那是一個有愛的大家庭,我們所有人都血脈相連,我是那家庭中的一員,我也有著我的重要性,那種莊重與嚴肅給人一種自我的肯定,讓我明白我也是家庭的組成部分。 小時候,我們家每年在三十晚的前兩天召開一次家庭會議,主持人當然是我的爺爺了,次主角是我的爸爸,那時候,他們是重男輕女的,聽說因為我是女孩,差點被爸爸送了人,我一直因此耿耿于懷,但家庭會議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包括我們女孩子。 那樣的日子里,我們時常是被禁言的,家里辦大事了,譬如蒸饅頭,炸肉圓,或來了親戚,我們常被攆出屋子,尤其是女孩子,怕說了不吉利的話,我的心中是常有怨氣的,相信我的二個姐姐和我一樣,但那樣的年代有什么辦法呢,一些氣惱也無處發(fā)泄。說穿了,人們既迷信,也怕窮,人們窮怕了,怕窮上更窮! 我們當時生活的村莊叫小荒,可想而知人們是多么貧窮,那時的物資是相當匱乏的,人們都過著食不裹腹的日子,時常窮得揭不開鍋,一個村有許多丁頭房子,許多人家十多口人就擠在三十多平方的屋子里,有的甚至更小,屋里還搭著灶臺,晚上睡覺時就像插山芋秧苗,一個挨著一個…… 我們家稍微好一點,爺爺家有三間茅草房,我們也有一個包磚的房子,聽說爺爺的爸爸是有一些田地的,但爺爺送給了他大伯家,爺爺的大伯家沒有兒子,那時侯只有男孩才能撐起一個家,否則這個家會被別人嘲笑的。 爺爺小時候念過私塾,識了不少字,后來爺爺做過三壩區(qū)的區(qū)長,縣建筑站站長,再后來調到我們鄉(xiāng)做拖拉機站的站長,人稱老站長。以前的拖拉機站特別紅火,是為數不多的國營單位,那時候爺爺管理家庭會像管理單位一樣列下許多規(guī)矩,任何人是不準違犯的。我們怕爺爺,又愛爺爺。 在開家庭會議之前,我們家還會吃一次憶苦思甜餐,那是用菜干,山芋丁,胡蘿卜等熬成的粥,不知為什么菜干是那樣的苦,尤其那山芋丁大多是凍壞的山芋切成丁曬干的,煮出粥來尤其的苦,真的是難以下咽,但是我們必須得吃上一碗,爺爺說,不要剛剛上吃兩頓米飯就忘了過去的苦,現在的生活太不容易了,我們幾個有時想偷偷地倒掉,但根本不敢那樣做的,只好乖乖地吃了那粥,一些鄰居也會來這里盛上一兩碗,順便讓自家的孩子嘗嘗,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的苦,連那苦菜粥也吃不到,時常是餓著肚子的。 爺爺每次吃那粥的時候,他會帶頭吃上兩碗,有時候還會動容地淌出淚來。我不記得當時家里有桌子,當時門囗有一個大場,大場上擺著兩條長凳子,那時候板凳也是一個奢侈品,我們小孩是站著吃的,年齡大的才有資格坐那凳子上吃…… 開會的時侯是很莊重的,家里的每個成員都必須到場,每個人也得洗漱干凈,我有兄妹五人,我是家里最小的,叔叔還沒結婚,二個姑姑已成家,大姑是老師,就在附近的村子里任教,婆家離得較遠,來回不方便,平時一直在爺爺奶奶這里吃住,過年的時候,她是必須回去的,這樣的家庭會議,她已經成為外人了,在爺爺,爸爸的骨子里,他們是重男輕女的,嫁出去的姑娘,波出去的水,有時候他們的行為和思想也是矛盾的,平時他們對大姑猶其的好,包括她的孩子,有時也會忘了她是姑娘家,我的表弟小時候一直和我們生活在一起,有些糖果類的好東西全被他吃了,我現在還會記起這段仇恨,常常把他擰出來,找個好餐館讓我大餐一頓,以報當年搶食之仇。 開家庭會議是挺有講究的,家里會打掃一新,板凳,床沿都擦得锃亮,衣服雖破也會洗得干凈,我記得我頭上會生虱子,媽媽一有空就幫我找,還會讓姐姐給我找,開會的時候得干干凈凈的。爸爸那時是供銷社的會計,年底的時候會更加地忙碌,所以家庭會議必須等爸爸忙完工作才能開,有時爸爸會忙到除夕那天,印象中,那時侯的假日是根據人們需求來的,根本沒有像現在的法定假日,所以大多數會議是在晚上開的,爸爸是家中長子,也是家里的主心骨,挑著一家的大梁的,爸爸必須到場。 會議的地點是在爺爺奶奶家,東廂房是爺爺奶奶的房間,奶奶是很喜歡整潔的,有時候在奶奶家玩累了會偷偷爬上床睡覺,那張床對我們兄妹幾個都有吸引力,有時候不肯醒,還賴在爺爺奶奶家吃上一頓,中間房擺著兩張床,是大姑和叔叔的,開會的時候,有的坐在板凳上,有的坐在床沿上,但靠近門那里會放置一張木椅子,那張木椅子油漆斑斑,是涂有黃漆的一張椅子,爺爺總會坐在那張椅子上開始一個年終總結會,有的會受表揚,有的也會受批抨,每個孩子的學習總會提及的,我們大多受表揚的,所以,每一次開過會,大家總是歡歡喜喜的,對來年更是充滿了期盼,過了這一次家庭會議,新的一年便來臨了…… 我們家庭是講究讀書的,一直灌輸著這樣的理念,學習有用論,爸爸,叔叔和兩個姑姑都讀了高中,爸爸還是個文藝青年,吹拉彈唱還寫得一手好字,愛象棋,有客人來的時候會殺上幾盤。所以爸爸是會講話的,家庭會議上會事無巨細地講了許多,鄰里關系,兄妹互敬,以及孩子的撫養(yǎng),成長。在那樣的會議上,我們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可以暢所發(fā)言,但在那樣的會議上,我總是沉默著,膽小是我的個性,其實開會之前,我準備了許多話,但開會的時候,我會拘謹得說不出一句話來,爺爺或者爸爸還會一個一個地問,讓每個人表個態(tài),說上幾句,媽媽那時做生產隊長,在當時做事是超過男子漢的,掙的工分總是遙遙領先,還帶領婦女挑哭包河上過當時的報紙,媽媽對于那樣的家庭會議一點也不怯場,說起話來擲地有聲,甚至有時也會和爸爸爭執(zhí),互不相讓,那時爺爺會主持公道,最終皆大歡喜,奶奶總是會對爺爺言聽計從。爺爺總是用他的威嚴和智慧解決許多問題,會上,爺爺會一個一個點名,讓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爺爺點到我的時候,我的小手心總是滿是汗珠,然后頭是不停地擺動……那樣的氛圍,那樣的場景一直鐫刻在我的腦海里,也是童年一道獨突的風景線…… 我們家開家庭會議,村上的人都是知曉的,他們羨慕我們的家庭,那樣龐大,那樣有生氣,我常常在小伙伴的面前引以為驕傲,其實,小時候一些亮麗的時光也成為長大后生活的底氣……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xù)著,只到我十一歲那年,爸爸得了重病,那個家庭會議就取消了,再沒回來…… 一個家失去了重要的家庭人物,失去了頂梁柱,家庭會議也失去了意義…… 那種儀式感也漸行漸遠,但我很懷念那樣的日子,也想念遠去的親人……作者簡介:
吉海云,江蘇鹽城人,網名:靜靜的港灣,鳳凰西北分社常務副社長,作品散見于《中國作家網》《中詩網》《中國詩歌網》等網媒,青年文學家、澳洲汛報、長江詩歌、中國民間短詩等紙刊。
《天之裔》征稿:杜絕一稿多投。
1. 攜手謳歌網絡騷人,繼承發(fā)展華夏文風。
2. 投稿:原創(chuàng)(您自己的作品)首發(fā)(沒有發(fā)表過的作品)!單獨發(fā)我后,不能再分享——防止不良的出品人未經作者同意偷偷發(fā)表!否則公開討伐!自檢無誤作品,文責自負。 作品糾紛,與本平臺無關。
3. 投稿格式:作品+簡介+照片。可推薦主題、插圖、手機視頻、歌曲或錄音。
4. 推廣期為7天,第8天發(fā)放稿費。
5. 平臺打賞5元以上方有稿費。平臺、作者各一半。不足5元的充作平臺運營費用。
贊賞20元以上作品,閱讀量滿200且留言(在看)20條發(fā)放作者70%贊賞金;閱讀量滿300且留言滿30條發(fā)放作者80%贊賞金;閱讀量滿500且留言滿50條發(fā)放90%贊賞金。
圖片和視頻除作者提供外,來源網絡如有不適告知刪除
編輯:充分理解原作,認真插圖!以詩歌來概括評論!并轉發(fā)群里,積極分享推廣!
力爭圖文并茂,布衣能識。
正所謂:
如為花草輩,必可詩圖析。
只要騷人愿,定能欣賞癡。
等貴賤 哈哈哈
如請他人朗誦,1.瀏覽量保證超過200百人始!2.贊賞金須在20元以上才能發(fā)稿費,平臺占一半,作者和朗誦者占一半。同意的,可發(fā)有朗誦的專輯(除我朗誦的作品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