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尿、小便數(shù),在甘草干姜湯基礎(chǔ)上加茯、術(shù)即可,就是苓姜術(shù)甘湯,也治小便頻。
頭眩,是胃中之水上沖到頭,苓桂術(shù)甘湯證,利尿即可。
此方加附子,則為四逆湯。姜、附同用,力量更大。從作用的層面上,配合更佳。附子偏于表和下焦;干姜偏于里和中、上焦。
此方加參、術(shù),則為理中湯(人參湯)。
無論四逆湯,還是理中湯,均可用于多尿、足冷的狀態(tài)。
如果服湯后渴了,就是胃中寒飲已祛???,既不關(guān)乎肺,又不關(guān)乎胃,是消渴病。
以上兩條原文:
一是論述了肺痿的成因:重亡津液。
二是說肺痿之病,如果上焦有熱,則咳;如果無熱,只吐涎沬而不咳。
三是說明了肺痿之病,分為有熱與無熱兩種類型。
(問)曰:寸口脈數(shù),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誕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
脈數(shù),為有熱。熱傷肺,人才咳。這與上條說的相同。
一般情況,有熱應該口干。現(xiàn)在反而“濁唾涎沫”,為何?這條又說出了肺痿的另一個證侯,“濁唾涎沫”,就是黏稠的痰,黏的很。這是因為,胃里的津液上輸?shù)椒?,而肺的功能沒有了,不能輸布四面八方,反而被肺中之熱所熏燒,就變成“濁唾涎沫”了。
以上兩條,說明了肺痿的病因是喪失體液;證侯是咳,吐黏痰。
2、肺痿與肺癰的區(qū)別
肺痿是虛證,肺癰是實證。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shù),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shù)虛者為肺痿,數(shù)實者為肺癰。
口中干燥,咳則胸中隱隱作痛,咳唾膿血,脈數(shù)實。這是肺癰。
脈滑數(shù)是膿已成,脈微數(shù)是膿初期。
咳,吐黏痰,脈數(shù)虛,這是肺痿。
3、肺痿的治法
肺痿有兩類:肺中冷無熱與肺中有熱。
(1)甘草干姜湯
肺中冷無熱的,是前述的甘草干姜湯證(加減)。
以下為肺中有熱的情況:
(2)麥門冬湯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大逆上氣”,《醫(yī)宗金鑒》說“大”應為“火”之誤,胡希恕先生也遵此說,都是認為有熱。但大塚敬節(jié)認為就是“大”,是重度氣逆之意。
此方以重用麥冬為君,是甘寒養(yǎng)陰之方,用治肺痿(肺結(jié)核)中期之病。使用指征主要是大逆上氣、咽喉不利。
對于喑啞不出者,百合固金湯最為有效。
同類之方,還可以用炙甘草湯、竹葉石膏湯等。
但是,這幾個方,只能治療中期的肺痿病。對于初期的肺結(jié)核病,《金匱》一書未提。而對于末期的病,比如林黛玉的肺結(jié)核晚期,這幾個方也都是無能為力了。
(3)柴胡桂枝干姜湯
對于末期之病,大塚敬節(jié)先生大多是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湯。
小柴胡湯治療實證,胡桂枝干姜湯治療虛證。
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法:
盜汗不止:黃芪、茯苓;
持續(xù)發(fā)熱:黃芪、鱉甲;
咳嗽嚴重:五味子;
心悸氣短:吳茱萸、茯苓;
對于一些少年兒童,以及氣虛嚴重的成人,也有補中益氣湯證。
(4)胡希恕先生的治法
初期之病,多表現(xiàn)為柴胡證,以小柴胡湯為主,發(fā)煩熱可合黃連解毒丸等黃連上清劑;咳重可合小陷胸湯(加大瓜蔞)。
空洞期(咯血、吐血、胸痛),可用竹葉石膏湯加生地、阿?;也有炙甘草湯、黃土湯證。
末期,咽喉不利,虛熱更甚者,多用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湯、炙甘草湯等滋陰退熱之法,但亦不能保其活也。
陳慎吾先生,以小柴胡湯加桔梗、丹皮、當歸、芍藥等治之。
(5)四逆法
盧崇漢、李可先生,是遵鄭欽安先生的理法,乾卦之中爻落入坤卦,以水火立極。肺結(jié)核病的治療,特別是未期的,要用納下之法,引相火歸宅,復入坎中之一陽。即甘溫的四逆之法。而不用甘寒之法。
附方:
《外臺》炙甘草湯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
“溫溫液液”,就是胸中不適,惡心欲吐的樣子。
此方也稱復脈湯,也是屬于滋陰清熱的方法。對于肺結(jié)核病末期,只是有效,不能救死。
《千金》甘草湯
該方只有一味甘草,其主治條文脫失。
甘草能緩急,緩解惡心、吐的狀況。
《千金》生姜甘草湯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該方以肺痿頻頻吐痰,咽喉干燥而口渴為應用指征。
該方與甘草干姜湯證(肺中冷,咳嗽而不渴)相反,是上焦肺中有熱而咳嗽、口渴。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治肺痿吐涎沫。
該方,必須同時有脈促胸滿的桂枝去芍藥湯證,方可使用。
二、肺癰
1、肺癰的原因
肺癰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是風熱蓄結(jié)不解。
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
師曰:寸口脈微而數(shù),微則為風,數(shù)則為熱。微則汗出,數(shù)則惡寒。風中于衛(wèi),呼氣不入,熱過于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于肺,其人則咳??诟纱瓭M,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jié)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問:咳逆,如果診之,怎么知道是肺癰?肺癰有膿,怎么知道它有膿?為什么吐膿了就要死?它的脈是什么樣的?
師:脈(寸關(guān)尺)微而數(shù),因為太陽中風喪失津液太多,所以脈微;有熱,所以脈數(shù)。
脈微就是因為汗出太多傷津液;脈數(shù)是有熱,有熱是太陽病,必惡寒。
風寒傷表,體表閉塞,里外不通,吸氣就困難;熱傷了肺,肺產(chǎn)生癰腫,只能張,不能合則呼氣就困難。這是因為風寒襲表,熱傷血脈的原因。
風寒襲表,表氣閉塞不通。肺主皮毛通氣,表不通氣則肺的壓力增大,所以咳喘。也就是說,身體本能依靠咳喘,才能提高肺的功能,來維持呼吸。
上焦肺有熱,所以口干;表閉的厲害就會喘;喘的厲害就感覺胸滿。
口干咽燥,是因為熱在肺中熏蒸所致;而胃中無熱,所以不渴。肺熱遇水,變成濁唾涎沫,形成肺痿。
膿將成之時,就會一陣一陣惡寒;熱傷血脈,血液凝聚不通,滯留變質(zhì),成為癰膿,吐出來象米粥似的,現(xiàn)代又叫肺膿瘍。
初期可治,膿成就難治了。這里的“死”,可以理解為病情嚴重或者有死亡的可能性,并非必定死亡。
這段說明,“傷風不醒變成癆”。肺痿肺癰病,很多是由于外感而來的。
2、肺癰的治法
(1)葶藶大棗瀉肺湯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此方治療肺癰在初期,只是痰黏壅盛,膿還沒有形成但將成階段。若到了吐膿的階段,此方就不能用了,要用桔梗湯。
葶藶大棗瀉肺湯與皂莢丸,都可以祛痰,但葶藶還有些治咳嗽的作用。
(2)桔梗湯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喝,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這是真正的肺癰正方。
振寒,就是哆嗦,是醞釀膿的時候。脈數(shù),是里頭有熱。咽干,是熱在肺,上蒸所致。不渴,是胃中無熱。
桔梗的作用就是排膿排痰。除了桔梗湯,也可以用排膿?、排膿湯、《千金》葦莖湯、《外臺》桔梗白散等。以葦莖湯最好。
附方:
《外臺》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該方用于實證(體力較強者),效果驚人(腸癰也可以用)。但對于虛證(體弱者),或許有生命危險,最好還是用桔梗湯,或桔梗白散。
《千金》葦莖湯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方中“瓜瓣”,現(xiàn)在就用冬瓜子,用于解熱。
“咳有微熱,煩滿”,是偏于有熱,用此方很好。
“胸中甲錯”,是內(nèi)有瘀血。此方(桃仁)具有祛除輕度瘀血的作用。
三、肺脹
1、肺脹的原因
肺脹,是古病名。類似于現(xiàn)在說的肺氣腫。
喘,胸就脹。是由于呼吸困難,胸腔內(nèi)壓增大,就覺的脹、滿,古人叫肺脹。
肺脹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外邪內(nèi)飲”。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氣,就是風傷皮毛,表閉。里外不通,所以喘,呼易呼難,吸氣困難。
面浮腫,就是同時內(nèi)有水飲的外現(xiàn)。風氣相激,發(fā)生痰喘,哮喘。
肩息,呼吸得搖肩,是吸氣很困難。
脈浮大,是邪氣盛,正虛邪盛,所以難治。
如果再下利,人更虛了,病更加厲害。
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fā)汗則愈。
風傷皮毛,表氣不通,必喘。躁,是煩躁。這些表現(xiàn),就是肺脹。
既有外感,又有水氣,古人叫風水,就是“外邪內(nèi)飲”交相為害的情況,比如小青龍湯證,越婢加半夏湯等。水氣造成身上、臉上浮腫。
欲作風水,就是水氣還沒有表現(xiàn)出來。
發(fā)汗則愈。這類“外邪內(nèi)飲”的病,都要發(fā)汗才能好。
2、肺脹的治療
(1)射干麻黃湯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咳而上氣,就是由于“外邪內(nèi)飲”造成的肺脹。
水雞,雨蛙的一種。喉中水雞聲,就是痰鳴。
有外感表證的哮喘,就可以用射干麻黃湯。有些熱的,加石膏。
(2)皂莢丸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唾濁,就是吐濃痰。
條文中三個證俱備,即可使用皂莢先祛痰,然后再論善后之治。
此方與葶藶大棗瀉肺湯藥意相同,所以也可使用葶藶方。
(3)厚樸麻黃湯
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咳而脈浮,是偏于表(表重里飲輕),故以解表為主。
厚樸麻黃湯與小青龍加石膏湯類似(小青龍湯的主治,也是外邪內(nèi)飲的肺脹)。
區(qū)別在于:小青龍湯偏于“溫而發(fā)汗”;厚樸麻黃湯偏于治喘。
(4)澤漆湯
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本條與上條可以連續(xù)看,是里重表輕。上方為陽證,此方為陰證。脈沉,即為陰證,重在里飲,也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常見一些百日咳,喘息病等。
(5)越婢加半夏湯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也是外邪內(nèi)飲。
目如脫狀,就是眼球突出的像要掉岀來一樣。這是咳喘太厲害了,甚至眉棱骨都痛。這是此方應用的指征。
越婢湯本來就是治風水的方子(外邪內(nèi)飲)。又加半夏,增加了下氣祛水的力量。
現(xiàn)代的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都可以使用該方。輕者,可以用小青龍加石膏湯。
大塚敬節(jié)先生用小柴胡湯合半夏厚樸湯,治療支氣管哮喘。
(6)小青龍加石膏湯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煩躁,就是在小青龍湯證的基礎(chǔ)上,又有熱。所以,用小青龍加石膏湯。
現(xiàn)代老年人的氣管炎,用此方機會很多。
【奔豚氣病】
現(xiàn)代所謂的“神經(jīng)官能癥 ”
一、奔豚氣病的概念
奔豚氣病,表現(xiàn)為發(fā)作時,氣從少腹上沖,由胸一直到咽喉,人要死去的感覺,可是過一會兒又沒事了?,F(xiàn)代叫神經(jīng)官能癥。
為什么得這個???是機體上神經(jīng)受到了嚴重刺激,而有的驚恐的反應。這種刺激不是外部的因素,是機體內(nèi)部產(chǎn)生的。
所以,奔豚病就是神經(jīng)之病,不是實質(zhì)的病。后世認為是腎氣病,是錯誤的認識。
醫(yī)圣是這樣講的:
師曰: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fā)得之。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就是說,奔豚,還有驚怖、火邪,都是從“驚發(fā)”得的。至于“吐膿”,也從“驚發(fā)”得之,不可理解,存疑吧。
驚發(fā),驚恐,意思一樣。指機體內(nèi)的神經(jīng)原因,不是外部造成的。
至于火邪病,仲景先師以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二、治療
仲師分了三種情況。
1、少陽病柴胡證
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這個反應的是柴胡證。但方中沒有用柴胡,而是用了李根白皮,其解熱作用與柴胡相似,但它有下氣治奔豚的特能。其它藥與小柴胡差不多,特殊點是還用了葛根、當歸、川芎。說明患者必有項背拘急,還有血虛。
李根白皮,現(xiàn)代已無貨,可用桑白皮代之。
2、太陽病桂枝加桂湯證
發(fā)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是說,開始用麻黃湯發(fā)汗,汗后表不解,原因是病重藥輕。正確的方法是用桂枝湯再發(fā)汗。然而醫(yī)者用燒針以火劫汗,針處被感染,紅腫,則非發(fā)奔豚不可。應該兩方面進行治療。一是用灸法,治紅腫的地方;二是予桂枝加桂湯,治氣上沖。上沖也與腎沒有任何關(guān)系。
這個桂枝湯證,說明了病還在太陽。
3、太陽病苓桂棗甘湯證
發(fā)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這是說“欲作”氣上沖,但還未上沖,只是臍下跳動,這是少腹有水氣,欲伴隨沖氣向上。這個現(xiàn)象也是神識不安寧的表現(xiàn)。
方中的桂枝、甘草,也是一個方劑,桂枝甘草湯。治臍下悸,跳動的氣上沖。
臍下悸,是內(nèi)有停水。如果嚴重,感覺煩悸,這是茯苓證。煩,是影響了心神。
茯苓用半斤,是方中之君。治停水,利小便,這樣子表才能解。所謂的“北窗不開,南風不入”嘛。
茯苓也治心悸,與茯神一樣,有安定心神作用,故也治失眠。所以酸棗仁湯中也用。
茯苓配伍桂枝,可以治療神經(jīng)官能癥一類的疾病。類似的苓桂術(shù)甘湯也行。
心血管病,心藏病,高血壓病,如果有心跳、氣上沖,加大桂枝、茯苓用量就可以治。
方中之甘瀾水,以勺子反復揚水制得,故又名勞水。據(jù)說是宜于用來煎煮補脾的藥物?,F(xiàn)代一般不用了。
【胸痹心痛短氣病】
胸痹,就是胸痛。對應現(xiàn)代,叫胸膜炎、肋骨神經(jīng)痛等等。
心痛,僅指的是心藏。
短氣,就是氣不足以息。
胸痹,心痛,短氣,是三種不同的病。但是,這三種病皆在心胸間,又常常是互相糾纏在一起的。特別是胸痹、短氣不可分,故治療合在一起。
一、胸痹
1、胸痹的原因
胸痹,也就是胸痛。其產(chǎn)生的原因是,上焦陽氣虛,下焦陰寒盛,陰寒乘虛而上攻,所以胸痹而痛。
仲圣的論述: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平常人的脈,是平脈。
病人的脈,不是太過,就是不及,或者二者兼俱。
寸、關(guān)、尺三部脈,寸脈為陽,候外,侯上焦;關(guān)脈,為陰陽之關(guān)口,侯中焦脾胃;尺脈為陰,侯內(nèi),侯下焦。
“陽微陰弦”,就是上焦陽虛(不及),下焦陰盛(太過)。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于上焦陽虛,下焦陰寒必然上攻,故爾胸痹心痛。
此處之“心”,并非指心藏本身,而是相當于心口窩下的部位,所指范圍比胸窄。但胸痹與心痛并未嚴格區(qū)分,藥物用的也一樣。
2、胸痹、短氣的治法
(1)栝蔞薤白白酒湯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脈隨心動,心一跳,脈一動。“寸口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就是說脈又遲又數(shù),完全相反,這是不可能的。這個內(nèi)容,不是后人添加,就是傳抄錯誤。
上面仲圣已言,胸痹之脈“陽微陰弦”,反映上虛、下寒。雖然一個不及,一個太過,但二者跳的肯定是同步的,決不會一個慢一個快。
“喘息咳唾”,就是呼吸困難,又咳又吐涎。
“胸背痛”,不但胸痛,也牽掣到后背痛。
“短氣”,就是氣不足以息。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藥:
栝蔞實,是治咳嗽之圣藥。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
“主胸痹,悅澤人面。莖葉,治中熱傷暑?!薄豆欧剿幤房肌罚骸拌槭V實專療結(jié)胸、氣勞。”
薤白,性辛溫,能散結(jié)氣,治胸痛。是野生植物,也叫“小蒜”,“香根菜”?!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味辛,溫。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饑,耐老?!薄秳e錄》:“薤白味苦,溫,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jié)?!?/span>
以上二藥結(jié)合,既可散結(jié)止痛,又能開胸下痰。
白酒,《古方藥品考》:“溫養(yǎng),通暢脾胃?!蹦茱嬀普哂弥?,須用米酒(比如黃酒)。不能飲酒之人可去之,但宜增加薤白的用量。
(2)栝蔞薤白半夏湯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如果短氣、喘息進一步加重,以至于不得臥,是寒邪上攻更厲害了。不僅是胸背痛,而是心痛徹背。徹,是通的意思,就是胸背通通地痛,加重了語氣。
這是在上一方證的基礎(chǔ)上,癥狀加重。不但有寒,還有飲(要加半夏),所以不得臥。
半夏,降逆、下氣、祛痰飲。再加白酒(黃酒)煎藥。
根據(jù)病情,此方可用于治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一類的疾病。
(3)枳實薤白桂枝湯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痞”,就是不通?!靶闹衅Α?,就是心中感覺有結(jié)的塊,同時感覺憋氣。這很像現(xiàn)在說的“狹心癥”一類的情況。
“留氣結(jié)在胸”,“留氣”,指氣機的運行不利,就是氣滯在胸部,整個胸部感覺胸悶憋氣,脹。同時也“胸滿”。
以上癥狀的產(chǎn)生,都是因為“脅下逆搶心”造成的。也就是從脅下往上沖氣厲害。這也是枳實薤白桂枝湯的一個主證。而奔豚氣是從小腹往上沖氣,這是二者的不同點。
人參湯即理中湯,主中虛寒飲。與枳實薤白桂枝湯相比,有虛實的區(qū)別。
所以,以上兩方應用時,要辨證加以區(qū)別,決不能等同使用。如果有人參湯證,比如胃虛寒,或有痰飲的嘔逆,心下痞堅,才能用人參湯。如果沒有虛寒飲,只有從脅下往上沖氣,這只是氣結(jié)于胸,則用枳實薤白桂枝湯。
仲圣本條旨意,就是提示兩方的區(qū)別,不能混用。
以上三條四個方,一般的胸痛,用栝蔞薤白白酒湯;痛劇嚴重,用栝蔞薤白半夏湯;有氣上沖,用枳實薤白桂枝湯;胃虛寒飲,用人參湯。
(4)茯苓杏仁甘草湯、橘枳姜湯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此兩方的主治,是胸并不痛,但氣塞、短氣。
氣塞,就是氣滯氣結(jié)于胸部,感覺脹滿;短氣,就是有水氣往上攻。
茯苓杏仁甘草湯,以祛水為主,側(cè)重于治短氣,兼有氣塞。以虛證為主。
橘枳姜湯,以行氣為主,側(cè)重于治氣塞,兼有短氣。以實證為主。也是茯苓杏仁甘草湯證重者。
該方橘皮、生姜用量頗大,不大不足以行氣。
橘皮有陳皮,橘紅、紅皮、青皮等數(shù)種,皆出自一物,統(tǒng)稱為陳皮。
(5)薏苡附子散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以上四條,都是基于上焦陽虛,下焦陰寒上攻的情況。本條則是偏于有濕、有水的情況,故用薏苡仁。
薏苡仁是解除濕氣凝結(jié)之藥。所以,苡仁一般可以治關(guān)節(jié)疼,特別頑固的關(guān)節(jié)疼。
“緩急”,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胡希恕先生:指胸部的疼痛時緩時急,有時輕,有時重,可是久久不愈。
大塚敬節(jié)先生:指突然出現(xiàn)劇烈癥狀的情況。
在大?敬節(jié)的一個醫(yī)案中,患者不僅疼痛,還可以聽到“嘎吱、嘎吱”的聲音,似乎胸骨與肋骨分離的樣子,十分罕見,不可思議。
薏苡仁與附子合用,就像術(shù)與附子一樣,祛濕利痛。區(qū)別在于蒼術(shù)溫性,薏仁偏寒。
此方,除了治胸痛,也可治所謂的岔里疼,肋骨神經(jīng)痛。這都是寒濕,遇寒則痛,遇溫則解。
此方治疼,可以作湯劑。但附子不必量大,不要超過六克。
3、胸痹、短氣治法的臨床應用
在臨床使用時,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常配合四逆散、桂枝茯苓丸共同使用治療心絞痛,效果更好。嘔逆重再加生姜,也就包括了桂枝生姜枳實湯。
在此基礎(chǔ)上,因證進行加減。比如,有懸飲證的,合十棗湯。有胸脅滿的,合柴胡劑。等等。
二、心痛
心痛,就相當于現(xiàn)代的心藏病,心血管一類的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胸痛、冠心病心絞痛、冠心病樣癥狀、肋間神經(jīng)痛等。
1、桂枝生姜枳實湯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心中痞”,這不是指整個胸部,而是特指心藏,覺得心中不寬快,有堵塞,痞結(jié)的感覺。
“諸逆”,指氣逆、嘔逆、呃逆、沖逆等各種上逆的概括,也包括咳嗽、咯痰,是各種邪氣所作。
“心懸痛”,感覺心好像是懸起來一樣的痛。就是現(xiàn)在說的心絞痛這類病。
“諸逆心懸痛”,就是因為各種有形或無形之邪從下向上沖逆,而導致的牽掛、拘攣一樣的疼痛。
古代人,簡單,淳樸,病也單一,好治?,F(xiàn)代人的心念雜,生活習性壞習慣挺多,體質(zhì)也差,毛病多,往往幾個病合在一起,挺復雜,相對難治。尤其是有點知識、地位高的城市人,西方思維方式更加頑固,影響療效。心不誠者遠離。
所以,針對現(xiàn)代人的心血管(包括心絞痛)一類的病人,桂枝生姜枳實湯就顯得單薄了。在實際應用時,可以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湯)治療,桂枝生姜枳實湯也就包括在其中了。
有熱,加生石膏;血壓高,石膏配大黃;心悸,加重桂枝、茯苓。
新得的心藏類疾病,都可以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對于久病,可用下方丸藥緩治。
2、烏頭赤石脂丸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心痛牽扯到后背,后背痛牽扯到前心。持續(xù)的痛。這是最痛的狀態(tài)。
痛的厲害,是因為寒邪上乘的厲害。
此方是溫熱性的一群藥,辛溫發(fā)散寒邪。只用赤石脂一味收斂藥,來反佐群溫的發(fā)散,同時養(yǎng)心。
方之君烏頭,要用川烏,不用草烏,以降低毒性。
此方為丸藥,方后有注“不知,稍加服”。意思是治療心藏病等慢性病,不要急攻,而要緩攻,逐漸增加藥量,以知為度。
對于久病的類似真心痛,相當于現(xiàn)代的心肌梗死、胸痛、冠心病心絞痛、冠心病樣癥狀、肋間神經(jīng)痛等,都可使用。以從上腹部跨及胸,堵塞感、疼痛、煩苦等為應用指征。
而對于新得的心藏類疾病,以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為多。
附方: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
九痛丸出自《千金方》,是后人附在仲景書上的一個方子。在此列出來,并不是為了使用,只是作個點評,以免被誤導。
心痛種類九種,有說是九種心痛,有說是久痛。無論何種,都需要一一分別,不能一概而論。
治療上分別有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又用人參湯)、茯苓杏仁甘草湯、橘枳姜湯、薏苡附子散等證。亦有兼有嘔逆者可加生姜。真心痛日日疼痛者,可合用當歸湯,宜可合用烏頭赤石脂丸。急迫而痛者,宜合當歸建中湯。此病以溫藥為宜,用附子有效驗。
九痛丸治心痛,意思是可以治療各種各樣的心痛。這顯然是個通方,是仲景后世中醫(yī)的通病,某某病用某某方。這是辨病論治,而不是仲景的辨證論治了。
再一個,此方的藥物組成構(gòu)成了溫下法。只用這一個溫下的方法,就能治九種痛?顯然是靠不住的。有些對證的有效,但絕不會是都有效。
因此,對該方只能參考,若使用,還需詳細的辨證。
【腹?jié)M病】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jié)M,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趺陽脈就是胃脈,在足陽明胃經(jīng),足部位置。微者是虛,弦者是寒實。
胃既虛又寒,虛寒的胃應該腹?jié)M。假如不滿,是虛在胃,寒在下,必從下沿兩胠往上攻,所以兩胠疼痛。氣往上不往下行,所以大便難。這兩種情況,都需要用溫藥治療。
病者腹?jié)M,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腹?jié)M有實有虛。虛滿里面沒東西,按之不痛。實滿里頭有東西,故按之痛,可以用下法治療。舌黃,是熱實的一個癥侯,下之后,黃舌苔也自然解了。
腹?jié)M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以上說虛實,這條說的是寒熱。
有時侯寒一去,腹?jié)M就輕一些。但病根未去,寒一加重,腹?jié)M也加重,象原來一樣。這種情況,都屬于寒,要用溫藥。如果要是始終不減輕,就是屬于熱(承氣湯證)。
病者痿黃,躁(燥)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躁而不渴”,這個“躁”應為“燥”,干燥的燥,不是煩躁的躁。
“胸中寒實”,“胸”應為“腹”。
痿,是枯痿瘦弱,黃是面無血色,指這個人很虛弱??诟缮嘣?,但是不渴,是太陰寒實(若渴,是陽明?。改c失去收澀能力,而下利不止,是胃氣衰敗虛脫之侯,所以主死。
綜合上述幾條,腹?jié)M有寒實,又有熱實。熱實用承氣湯,寒實用溫下的大黃附子湯。但寒實又下利不止,胃氣已經(jīng)衰敗,虛脫了,萬不可下,否則非死不可。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是少陽病,“其人嗇嗇惡寒也?!笔潜砦唇?,太陽病。所以,這條說的是太陽病傳入少陽,太陽少陽并病。
插入這么一段,是說里面的寒也是從外面來的,由表傳入半表半里,也能傳里,這個意思。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fā)熱色和者,善嚏。
胡希恕認為:
初感風寒(比較輕),邪在表,皮膚能使九竅不通,人就會打呵欠,流清涕,打噴嚏。
大塚敬節(jié)認為,腹中有寒,人就會打呵欠,流清涕。面色轉(zhuǎn)佳者,因為驅(qū)逐邪氣,故而打噴嚏。
二人的解釋,相同之處都是因寒而打呵欠,流清涕,打噴嚏。不同點是寒在表和寒在里。
綜合二人的見解,臨床時可以考慮用桂枝甘草湯合甘草干姜湯治療(有陰證或下焦有寒再加附子)。或用桂枝人參湯(桂枝甘草湯合理中湯或合附子理中湯)治療(比上方又增加了補虛祛濕之能)。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中寒之人,由于里虛,寒乘虛而入里,造成下利。寒離開了表,所以不再打噴嚏了,言外之意也不打呵欠了。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也。
里有沉寒客冷,不能消化,所以人瘦。寒、熱都能使人痛,尤其是寒在腸里,使人繞臍疼痛。本應該用溫藥,但醫(yī)者無知,使用下法,必使寒氣往上沖。如果胃虛還沒到?jīng)_氣這個階段,則胃中必然痞硬,出現(xiàn)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或生姜瀉心湯證。
病腹?jié)M,發(fā)熱十日,脈浮而數(shù),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
方后加減法,要丟棄。
腹?jié)M而發(fā)熱,肯定是熱實,是陽明病的現(xiàn)象。
脈浮而數(shù),太陽病之脈,說明太陽未解。
合看,是太陽陽明并病。
但飲食如故,是能吃東西,這就是大便硬,但胃里沒東西。所以用厚樸七物湯治療。
如果不能吃,是胃里有東西了,“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大承氣湯主之”。
厚樸七物湯,是桂枝去芍藥合三物厚樸湯。以桂枝去芍藥湯解表,用三物厚樸湯治里,表里同治。
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
痛,腹?jié)M痛,腹脹滿而痛。閉,是大便不通。
厚樸三物湯,是小承氣湯增量厚樸、枳實,以厚樸為主,主要用于消脹,就是小承氣湯證而脹的厲害。
而小承氣湯證,是大便干硬,以大黃為主。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前提是有柴胡證,這是肯定的。
“心下”,是胃部,這是與承氣湯的區(qū)別。
比如大承氣湯,其作用點是在下面的腸道,由下往上發(fā)生作用,通大便。病嚴重了才波及到上面的胃部。
柴胡劑與此相反,大柴胡湯證的著重點是“心下急”,胸脅滿,憋,按之疼,郁郁微煩。其作用點是在“心下”的上部,胃部,由“心下”、兩脅往下來。
大承氣湯證用下法,大柴胡湯證用瀉下法。瀉,指瀉心,胃部,還有三瀉心湯一類,都是瀉“心下”這個胃部。
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持續(xù)地腹?jié)M,就是有所減輕,也是微不足道的,這是熱實證,宜大承氣湯下之。
“宜大承氣湯”,不是大承氣湯“主之”,是說該用大承氣,小承氣,還是厚樸三物,讓你因情而定。
上面已有“腹?jié)M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正與此相反。
真正有實在里頭,比如宿食,固體的東西,你不去掉,它怎么會減呢?
虛寒之氣,是氣態(tài)的東西,寒氣一去不脹了,一來了又脹了,它是無形的,里面沒有實的東西。
以上這些都是治療實滿的,用下法,瀉法。那么對于虛滿呢?原則上要用溫藥,四逆湯、吳茱萸湯等等。比如,腹?jié)M下利者,同時身疼痛,就用四逆湯。還有溫補的方,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就是溫補胃而消脹。使用時藥的比例千萬不能錯,用原方比例,就是以消為主,以補為輔。否則,會越治越脹。
【寒疝病】
寒疝,就是因為里寒,虛,造成腸子有閉寒。現(xiàn)代叫腸梗阻、腸折疊等變形、移位的器質(zhì)性病變。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這方是溫藥,治療“胸脅逆滿”,而不是腹?jié)M。
因為腹中有寒氣,又有水氣,所以才有“雷嗚”。身體的現(xiàn)象就象大自然,打雷是要下雨,有水氣。
“切痛”,象刀切一樣疼痛,很厲害。胸、脅不但滿,還上逆,以致于嘔吐。
這個方子主藥用附子,不僅治寒氣、水氣,還能治虛,虛寒一類,一般的虛寒肚子痛得厲害也可以治。
為什么也可以治虛?主要是附子的作用。附子不但祛寒、水,對于身體虛弱的人,組織松馳變形、移位等器質(zhì)性的病變,可以使其恢復原狀。
比如疝氣,小腸疝氣,就是小腸松馳漏到陰囊的部位。
還有腸梗阻,腸子折疊了,擰了,也是腸組織松馳,劇痛,四肢冰冷,顯示一片虛寒狀態(tài)。
還有疝痛,就是遇冷就發(fā)作。
蟲疝,就是蟲積,也是一個起因。主要是蛔蟲,跑到膽道里頭,也是劇痛。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胃虛、寒,寒逆沖于心胸,所以心胸中感覺痛。胃中虛,有寒、飲,所以不能吃東西。寒主要在腹,寒的厲害,刺激胃腸蠕動,腹皮亦動,一起一伏,就像有頭足似的。痛的厲害,不可觸摸。
小建中湯是溫補,而大建中湯是大溫大補。
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脅下偏于一側(cè)疼痛,發(fā)熱,脈緊弦主寒實。寒實也得攻,但需溫下之藥,宜大黃附子湯。
此方不僅治脅下,凡是偏于一側(cè)痛,都起作用。古人認為這種病是寒實。寒實也是結(jié)聚。古人認為,偏于一側(cè)痛,固定在一邊,只有寒結(jié)才能待著一邊,這病叫寒著于一側(cè)。
凡是偏于一側(cè)的疼痛,都可以用此方作為基本方,隨證變化。
比如,偏于一側(cè)的關(guān)節(jié)疼痛,也是寒結(jié),臨床可以用大黃附子湯合芍藥甘草湯。也可以用桂枝加術(shù)附湯,再加小量大黃。骨質(zhì)增生,常有偏側(cè)疼,也是如此,更好用。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寒氣”,與附子粳米湯證的寒氣一樣,既內(nèi)有寒又有水氣,必然腹中痛?!柏誓妗?,是指四肢厥逆。赤丸主之。
方后有“內(nèi)真朱為色”,紅顏色,故稱赤丸。真朱者,即丹砂,也叫朱砂。
方中有烏頭,指草烏,毒性比川烏大。烏頭與半夏,后世列入“十十反”。開這個方在當今要受到非議,藥房也不給抓,其實是不會有問題的,否則仲景怎么會用?注意一點,川烏頭與附子性質(zhì)差不多,我們可以用川烏,回避草烏,肯定沒問題。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fā)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
腹中痛,脈弦緊主寒、實(宿食),故營衛(wèi)不利,惡寒,胃必定也虛,與寒實相搏,發(fā)生寒疝痛?!袄@臍痛”,是痛的厲害,圍繞著肚臍痛,就是現(xiàn)代說的絞痛。發(fā)作時出冷汗,像白水似的,手足冰涼,脈沉主里,弦、緊主寒實,大烏頭煎主之。
此方,在治療寒疝病里是最重要的一個方劑。腹中絞痛,是用烏頭湯的一個標的。方中烏頭五枚,也是指草烏,我們也用川烏,是安全的。烏頭七兩以上才能中毒死人。我們用烏頭、附子(治關(guān)節(jié)痛離不開附子),可以采用漸加的方式,確保安全。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腹、脅都痛,并且腹肌拘緊(痙攣),以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痛是因寒,拘緊是虛(血虛),所以是有寒血也虛,故以生姜驅(qū)寒,當歸、羊肉補血扶正,既溫中也補中。
方后加減法應去之。
本方與小建中湯相似。小建中湯也有“虛勞里急…腹中痛…”,也是虛寒之證。區(qū)別在于:本方以寒為主,虛為輔;小建中湯以虛為主,寒為輔,故名建中。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 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寒疝腹中痛,四肢冷,手足不知痛癢,或發(fā)拘急,身體也疼痛,諸藥針灸都治不了,非此方藥(烏頭桂枝湯)不足以抵擋此證(抵當湯,抵當二字,也是此意)。
烏頭桂枝湯,就是桂枝湯與大烏頭煎(烏頭蜜煎)的合方。此方應用廣泛,凡外表不解,內(nèi)有疝痛都可使用,桂枝湯解表,烏頭治內(nèi)里寒疝。
烏頭、附子,不僅僅是熱藥驅(qū)寒的作用,更有恢復生理機能,特別是代謝機能的作用,它藥不可替代。比如,心藏衰弱,以至于無脈,要以附子強心,用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這一巨大作用,往往被當代忽視。
當代李可先生對此頗有心得,并以附子為主,創(chuàng)立破格救心湯(實際上就是人參四逆湯加味),救治心衰。實際上,仲景先圣的茯苓四逆湯,不就是古代的“破格救心湯”嗎?只不過是當代無幾人能夠認識到,不會使用而已。
附方:《外臺》走馬湯
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此方也屬于溫下法,與大黃附子湯相似,治里寒實。
如果心腹脹、憋悶,大便不通,此方有用的機會。如果藥后瀉的厲害,喝二兩冷水,馬上就會止住。
附方中還有《外臺》烏頭湯,治寒疝腹中絞痛(繞臍痛)。這與正文的大烏頭煎類同,附在文后意義不大。
至于《外臺》柴胡桂枝湯,治心腹卒中痛者。這個不是寒疝(里證)的腹痛,而是柴胡證的腹痛。附在寒疝篇是文不對題,可以參考。
【宿食病】
宿食,停在體內(nèi)不去,反而為害,故又稱為食毒,屬于人體自身中毒。
大多由于不善攝生、飲食無節(jié),致腸胃機能障礙,或宿食不消,或大便秘結(jié)而使廢物不得及時排出,而促使毒物被人體吸收,因而造成自身的中毒。
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
寸口脈浮而大,浮主熱,大主實,實熱之象。按之澀,是血不足。尺脈又微又澀,微是亡陽,就是津液虛,澀是血虛。故知胃里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非此方莫屬。
本條是宿食病較重的情況。先有宿食,谷氣不布,不能化生津液,造成了津液、血兩虛,如不早下之,養(yǎng)癰成患,邪實正虛,人不任藥,反而下不得了,人就有死亡的可能。
脈數(shù)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脈數(shù)而滑,是里有實,宿食之脈。宜大承氣湯,也可用它方。
本條是宿食病較輕的情況。脈滑,是血充足不虛之象。所以只有宿食,正氣尚足。
下利不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則有所去,應該能吃飯。如果下利不愿飲食,一般就是里面還有宿食。噤口痢除外(不欲食,食即吐)。可以用大承氣湯等下之。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上脘就是胃的上端。本條是簡約的寫法,只有這個證還是不夠的,必然有氣往上沖,溫溫欲吐的感覺,才能用吐法,順其勢而吐之。
脈緊如轉(zhuǎn)索無常者,有宿食也。
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脈緊)
本條僅是解釋緊脈與宿食的相關(guān)性。
按起來經(jīng)按(經(jīng)得起按)叫緊,松馳叫緩,二者是相對的。轉(zhuǎn)索無常,就象按著一條轉(zhuǎn)動的繩子,高低起伏,這就是滑脈,表明血液充實,上下流利。二者合起來,脈既緊且滑的,有宿食。
不是緊脈就有宿食,脈緊又滑(轉(zhuǎn)索無常)才是有宿食。
如果無頭痛風寒,只是緊脈,則肯定胃中有宿食不化。脈緊,又有頭痛風寒,既是宿食之脈,也是表證之脈,不可不知。
【五藏風寒積聚病】
本篇看題目,首先,認為五藏疾病就是風寒,這是有問題的;其次,用五藏來辨證的方法,不是張仲景的六經(jīng)八綱辨證,對照全書看,這不像仲圣的手筆,可能是王叔和等人撰寫的添加到書中。
看各條文,有些講法有問題,有些是抄錄其它六經(jīng)的段落或片語,很不完全,也不成系統(tǒng),有勉強拼湊的意味,對指導治療的意義不大。
各五藏病條文與治方缺乏系統(tǒng)的對應和聯(lián)系。全篇只給出了兩個方子,麻子仁丸條文是從陽明篇抄下來的;甘姜苓術(shù)湯是從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卷第五·寒病脈證并治第十二》抄過來的,但條文的內(nèi)容不同,現(xiàn)轉(zhuǎn)錄如下可以互參。這個方子還是很常用的,很好的方子。
金匱本: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shù)湯主之。
這病稱為腎著,是針對腰是腎的部位所言,其實腰與腎沒有關(guān)系。條文所講的,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等這些話,實際上說的就是水氣病,是水濕之氣停留在腰部以下到腿部,包括所謂的關(guān)節(jié)炎。原因是汗出時貪涼、飲冷,汗不得出,閉塞在里頭,“久久得之”。以甘姜苓術(shù)湯主之。本人實踐,此方很好,治寒濕的關(guān)節(jié)炎也很有效,一般不超過五副即可痊愈。臨床遇到腰痛,只要是腰部涼、四肢沉重的,準有效。方中之術(shù)用蒼術(shù)更好。
但是,這個方治腰痛、包括關(guān)節(jié)痛,從六經(jīng)來說,是太陰病波及到少陰,方法是治從太陰(三陰合病,治從太陰)。若是其它經(jīng)的腰痛,還需要辨證論治{詳見傷寒演繹(19)腰痛一篇}。
桂林古本:
寒之為病,腎先受之,其客于五藏之間,脈引而痛。若客于八虛之室,則惡血住留,積久不去,變而成著,可不慎歟!
寒病,骨痛,陰痹,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引痛,脈沉而遲,此寒邪干腎也,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其著也則兩腘痛,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
“八虛之室”,指人體的八個關(guān)節(jié),即兩肘、兩腋,兩髀、兩腘,是五藏藏邪的所在之處。
《靈樞·邪客》:“人有八虛,…以候五藏,…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留于兩腋;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腘。凡此八虛者,皆機關(guān)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luò)之所游。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luò)骨節(jié)機關(guān),不得屈伸,故拘攣也?!?/span>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
人先有四大實證,正氣必虛,抵抗力下降,才有外邪“乘虛而入”。外邪引發(fā)內(nèi)實,相互勾結(jié)為患,人則病,占十之八九。
純粹的外感證是很少的。
四大實證中,水飲為其一。
因為其表現(xiàn)形式變化多端,仲景將水飲分成了濕、痰飲、水氣、黃疸幾篇分別進行論述。但其本質(zhì)都是一個東西,水。
本篇專論對痰飲的理解。
《金匱·痰飲咳嗽》篇中,言及痰飲之癥狀甚多。概括起來有:
喘滿、咳嗽、頭眩、心悸、短氣、脅痛、氣逆不能平臥、歷節(jié)痛,身體疼重,口干或思飲、痞悶、腸間有聲、水腫、背寒冷、咳嗽痛引缺盆,目泣、吐涎沫、身眠、脅滿體痛等。
對于痰飲的治法,仲景的基本大法是“以溫藥和之”。
痰飲,古稱淡飲。
仲景對痰飲的論述,分為三個角度。
首先,從所在部位看,分為四類:
痰飲、支飲、懸飲、溢飲。
痰飲,停在心下,或向下走腸中;支飲,逆沖胸肺、頭面;懸飲,在脅下;溢飲,在體表,四肢。
其次,從平時表現(xiàn)看,分為二類:留飲與伏飲。
平時可見的是留飲(堅滿);平時不顯的是伏飲(發(fā)作時咳劇身動)。
留飲在胃部(痰飲),對應背部“寒冷如手大”。
留飲在脅下(懸飲),痛。喘氣、咳唾或打噴嚏時加劇,或引起心口窩也痛(“痛引缺盆”)。
留飲在胸中(支飲),氣短、渴。
留飲在四肢(溢飲),關(guān)節(jié)痛。
伏飲在膈上(支飲),表現(xiàn)為痰(濃稠),而非飲(稀?。?。
平時不顯,只是“滿喘咳吐”。
一遇天氣變化,外感,風寒誘發(fā),就會發(fā)作(所謂“老年氣管炎”一類病)。平時的胸滿,喘,咳嗽,嘔逆加?。葎∩韯樱?,伴有外感的淌眼淚、流鼻涕、打噴嚏、發(fā)熱惡寒、背痛腰疼。
歸納起來就是“外邪內(nèi)飲”,小青龍湯證。
第三,從五藏(五行)的角度看,分為五類:水在心、肺、脾、肝、腎。
五藏各有所主,故說水在心、肺、肝、脾、腎。實際并不在,只是影響到了心、肺、脾、肝、腎。
水在心,并非是水進入了心藏,而且痰飲(水在胃)波及到了心。
“心下堅筑”,心下堅,還是指胃;筑是心悸,心跳的厲害,是痰飲影響到心藏的反映。
水在肺,是支飲波及到了肺,故“吐涎沫,欲飲水”。
水在脾,是溢飲(四肢)與痰飲(胃)共在,波及到脾。
“少氣身重”,少氣是水停心下(胃),壓迫橫膈膜,故短氣;身重,是四肢有水,而脾主四肢,故說“水在脾”。
水在肝,是指懸飲。
“脅下支滿”,脅下,是肝所主部位,故言“水在肝”。
“嚔而痛”,打噴嚏也是引痛,與“咳唾引痛”的道理一樣。
水在腎,原文說“心下悸”,這肯定是錯的,應該是“臍下悸”。因為心下屬胃(脾),臍下才屬于腎所主部位。
臍下有水,所以跳動。腎主臍下,故言“水在腎”。
以上從三個角度,講的都是一件事---痰飲。
一、痰飲
痰飲,是指水在胃、腸的部位。
痰飲又稱涎沫。濃稠的叫痰、涎,稀薄的叫飲、沫。
痰飲病的原因,內(nèi)因是胃虛;外因是是吃飯少,飲水多。
“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span>
痰飲的治療原則是: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span>
痰飲病的本質(zhì)是水,所以都要利小便,從小便排出為主。
1、苓桂術(shù)甘湯(腎氣丸)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span>
這種情況是輕證的胃中痰飲,只表現(xiàn)為氣短。
兩方并列的,以前方為主。實際中也是苓桂術(shù)甘湯證多見,也有腎氣丸證。
此處,利小便去微飲,兩個方的作用是相同的。但二方應用是不一樣的,各有其適應證,應注意區(qū)別。并且,苓桂術(shù)甘湯治療的是實證,腎氣丸治療的是虛證。
本方是“當以溫藥和之”的代表方。它主治胸脅支滿、目眩的心下(胃)痰飲。
心下痰飲是飲邪阻礙虛陽所致。用本方既能溫中,又能去水飲。本方還治短氣微飲。短氣微飲是因為有少量的水飲,往往會出現(xiàn)氣被飲阻,故以本方消除水飲,使從小便排除。
現(xiàn)代運用本方范圍頗廣,如用治風心病、肺心病、冠心病、美尼氏綜合癥、水腫、心律不齊、胃下垂、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等。前提是病之辨證屬于溫陽化飲者。
2、甘遂半夏湯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xù)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span>
此條叫留飲,是因為“堅滿”,胃部按起來很硬,像石頭似的。實際上還是胃中的痰飲,程度比一般的痰飲更重,表現(xiàn)為堅硬。故用甘遂為君,大力下水。
擴展應用上,胡希恕老曾用此方治療過肝癌腹水者,效果很好。
本方亦曾被用治幽門梗阻,久瀉不愈等。
方中炙甘草,有的版本無,因為甘遂反甘草。
實際上,因為甘遂性猛,與甘草合用則可“相激相成”??粗倬暗姆剿幘涂芍^的“十八反”是后人編的,沒道理,不可信。
3、已椒藶黃丸
“腹?jié)M,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已椒藶黃丸主之?!?/span>
這是典型的痰飲重證。除腹?jié)M、口舌干燥外,還可能聽到腸中有流水聲。
此方是丸劑,對治慢性病的痰飲。一般用湯劑就行。
方后的加減法,是后人添加,沒有道理。
擴而展之,此方也可以治療腹水。
二、懸飲
懸飲是水在脅下,痛。
喘氣、咳唾或打噴嚏時加劇,或引起心口窩也痛(“痛引缺盆”)。
此證值得留意者有二:其一,應與柴胡證進行鑒別;其二,應與雜病脅痛進行鑒別。
與柴胡證進行鑒別:
柴胡證有兩大主證(寒熱往來,胸脅苦滿)。此證與柴胡證都可有“寒熱往來”,在這一證候上無鑒別意義。然而在胸脅部證候上,卻是迥然有別。柴胡證為“胸脅苦滿”,此證為“胸脅苦痛”。大凡胸脅苦痛者,便“不可誤認柴胡證。”
因此可知,此證與柴胡證之鑒別,其關(guān)鍵之處,還是在“苦滿”與“苦痛”上見分曉。
與雜病脅痛之鑒別:
雜病脅痛,有脹痛、刺痛、隱痛等類型;此證之脅痛,為牽掣作疼,不移動體位則疼輕,或竟不疼,一旦移動體位(如轉(zhuǎn)側(cè)、咳嗽、深呼吸等)則疼如刀割。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span>
甘遂、蕪花、大戟三味,都是下水的峻藥,也都有毒,方子的關(guān)鍵在用棗保護住脾胃,要注意得下利后即停藥。盡管如此保護,脾胃仍然也有傷害,所以要“糜粥自養(yǎng)”,喝小米粥恢復脾胃的功能。
此方治水最烈,用其它治水方無效的,都可用本方。也不只治脅下,只要是“懸“在身體某一部位的水都能治,如胡希恕老用治胸水、肝炎腹水等,可效仿。
附:時方
1、香附旋復花湯證
見于《溫病條辨》下焦篇第41條:“伏暑、濕溫脅痛,或咳,或不咳,無寒但潮熱,或竟寒熱如瘧狀,不可誤認柴胡證,香附旋復花湯主之?!?/span>
吳氏自注云:“伏暑、濕溫,積留支飲,懸于脅下,而成脅痛之證甚多,即《金匱》水在肝而用十棗之證。彼因里水久積,非峻攻不可;此因時令之邪,與里水新?lián)唬涓还?,不必用十棗之太峻。?/span>
換言之,香附旋復花湯證與十棗湯證,都屬于懸飲脅痛證,只不過有輕重之殊而已。
2、控涎丹
對于十棗湯證,若身體虛弱,恐十棗湯猛峻,也可用控涎丹。
若無外證、里證,本方也可用治滲出性胸膜炎、胸腔積液。
3、豁痰丸
懸飲留伏,郁遏化熱,釀成稠痰,壅滯肺竅,導致呼吸衰微,清氣難入,是懸飲之變證,也是危證,可用豁痰丸。
此方輕清潤降,豁痰滌飲,清熱保津,看似平淡,實則奇妙。尤妙在重用竹瀝一味,蕩滌痰熱之窠臼,開通飲熱之膠結(jié),功專力宏,迥勝于同類藥物。
三、溢飲
溢飲是水在體表、四肢。
“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span>
溢飲在表,就有表證,應當汗解。
兩方并列,大青龍湯為主方。
大、小青龍湯證都是“外邪內(nèi)飲”,都能發(fā)汗祛水氣。在這點上,二方作用相同。但實際上,二方應用不同,區(qū)別在于有無內(nèi)熱。
大青龍湯證有脈浮緊、口干渴、惡寒、身疼、無汗、煩躁。
其中口干渇、煩躁是因為內(nèi)熱,故用石膏。
有些流感、急性熱病初期、支氣管炎、支氣管喘息、肺炎、大葉性肺炎等,證屬飲而挾熱者,是大青龍湯證。
小青龍湯證則不然,沒有內(nèi)熱,所以口舌不干,不渴,也無煩躁,故不用石膏。
其主證表現(xiàn)為發(fā)熱、惡寒、身疼、咳嗽、喘息、干嘔等。
有些支氣管哮喘、百日咳等,屬小青龍湯證。
四、支飲
支,從下往上叫“支”。
支飲,就是痰飲發(fā)生于胃,逆行往上沖,經(jīng)胸膈膜、肺部,上沖到頭面,甚至臉腫,眼泡腫。
1、苓桂術(shù)甘湯
“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span>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span>
心下指胃,此方主要治胃中有水,而逆沖胸、頭面,導致頭沉,頭暈目眩。
眩暈一證,病機不同,要區(qū)別治療。
苓桂術(shù)甘湯證,是比較多見的。其作為經(jīng)典之方,要把握“起則頭眩”這一特征。也就是,在起立時頭暈目眩,而平臥時則緩解。具有非常明顯的體位性特征。
暈車,有的也是輕度的苓桂術(shù)甘湯證
2、木防已湯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fā),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已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膈間支飲”,這是指逆沖至胸膈膜間的支飲,以木防已湯治療。
如果是虛證,則愈。如果三日后又復發(fā),說明是實證,用木防已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治療。
有些心源性喘息、腹水,辨證屬于木防已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證。
如果是有虛(心悸、心煩)又有實(大便秘結(jié))呢?就用二方合之治療,一方二法。
對于胸膈膜一帶位置的水腫,此方都可以治療。如心藏性的水腫。
此證,有用吐法、下法,未治愈的,說明不是一般的積食或里實,而是有痰飲在膈間,以木防己湯為正治。
有些肺心、風心,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心臟瓣膜病等,屬膈間有支飲者,也是木防己湯證。
3、澤瀉湯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這也是胃部支飲,水氣逆沖頭面,導致頭沉,頭暈目眩。
澤瀉湯的頭暈目眩,與“起則頭眩”的苓桂術(shù)甘湯證不同,它不受體位的影響。不論平臥,還是坐立,都不敢睜眼與轉(zhuǎn)頭。
暈車、暈船,幾乎都是澤瀉湯的治療范圍。
澤瀉偏寒,伍以偏溫的白術(shù),二藥又均治眩暈,相得益彰。
茯苓也是治水藥,也治眩暈,但力量不如澤瀉、白術(shù),故此方不用茯苓。
但茯苓可治因水而致的心悸,澤瀉、白術(shù)則不行。
這是三種利水藥的區(qū)別。
4、厚樸大黃湯
“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span>
厚樸、枳實、大黃,是小承氣湯的組方。把三味藥加量,就成為另外一個方子,厚樸大黃湯。但是,方中大黃用六兩,實際中要減量使用,不可死于句下。
此方是對治支飲逆沖至胸部,只表現(xiàn)為胸滿。
5、葶藶大棗瀉肺湯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span>
也是支飲,痰飲從胃產(chǎn)生,逆沖入肺,所以“不得息”。喘咳而不能平臥,短氣呼吸困難。
這種肺滿氣閉的癥狀說明支飲在肺。故以通泄之葶藶,瀉肺之滿,泄氣之閉,配合大棗使不傷正。本方亦治肺癰胸滿喘不得臥者。
甘遂、蕪花、大戟、葶藶,都是瀉水峻藥,均可瀉胸水。但個性不同,唯葶藶可以瀉高處的肺中之水,其它則不行。
桂枝、半夏、白術(shù)、生姜、茯苓、豬苓、防已、椒目、大黃等也是祛水藥,但不如上述幾味力量大。同時,所主層面和原理也不同。這是藥物共性與個性的差別,不可混用。
此方與甘遂大棗瀉肺湯道理一樣,也是以大棗保護脾胃,同時為瀉下補充能量。
6、小半夏湯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肚Ы稹吩?,小半夏加茯苓湯?!?/span>
桂林古本論述本條:
“支飲,口不渴,作嘔者,或吐水者,小半夏湯主之?!?/span>
此是胃中支飲上逆食管而嘔,或吐水。
不渴,說明了支飲是隨吐隨聚,必須用小半夏湯。
7、小半夏加茯苓湯
(1)“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span>
(2)“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嘔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3)桂林古本論述本條:
“膈間有水氣,嘔、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span>
上條小半夏湯是胃中支飲上逆食管而嘔,或吐水。
本方(1)是先有渴,喝水后不化,停在胃里,上逆食道而嘔。(2)、(3)是痰飲既沿食管上沖導致嘔吐,又上沖胸膈之間及頭面,還影響到心藏,增加了目眩、心悸之證,故加茯苓。
亦用本方治慢性腎炎、心肌炎、慢性胃腸炎、幽門痙攣、頑固性嘔吐等有此方證者。
8、小青龍湯
傷寒云: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解讀該條,表達順序應該調(diào)整為: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喘者、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渴、或利、或噎,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證后面的加減法,不是仲景的東西,不必考慮)
金匱云: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span>
小青龍湯證是典型的伏飲類的支飲。
心下有水氣,就是痰飲,平時不顯(伏飲),一遇外感就上逆(支飲)發(fā)作。這就是典型的外邪內(nèi)飲。
服用小青龍湯后,可能出現(xiàn)變證的相應治方:
(1)桂苓五味甘草湯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服了小青龍湯后,“多唾”是說還有痰飲,病還沒有好?!翱谠铩笔钦f痰飲比原來少了,病雖然沒好但有好轉(zhuǎn)。“寸脈沉”,是里面還有水?!俺呙}微”,是無陽,沒有津液,也就是說血不足。缺血,不能達四末,所以“四肢厥逆”、“手足痹”,顯露出病人的虛相。“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是說,雖然胃里的痰飲少了,但是腸內(nèi)下邊還有水,所以隨氣沖而上泛?!捌涿骠鉄崛缱頎睢?,胃中痰飲少了,就有熱量了,所以臉紅?!耙驈拖铝麝幑伞保殡S氣上沖一陣,又流下來不沖了?!靶”汶y,時復冒者”,水往下流一陣子,又往上沖,所以小便難、頭暈眼花。
以上諸多變證,主要的、急迫的問題就是氣上沖,反復上沖。所以,“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span>
這個方子的方根是治氣上沖的桂枝甘草湯。因為伴有水上沖,再加茯苓降水,五味子止咳。
(2)苓甘五味姜辛湯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span>
吃了桂苓五味甘草湯后,“沖氣即低”,沖氣好了,但是“而反更咳,胸滿者”,反而咳嗽更厲害了,又胸滿,用此方(去桂加姜辛配合五味子)治其咳、滿。
(3)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fā)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老,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nèi)半夏,以去其水?!?/span>
吃了上藥,“咳滿即止”,但又“而更復渴,沖氣復發(fā)者”,又渴了(姜辛溫熱所致),沖氣也復發(fā)了。但是這個“沖氣”,非彼“沖氣”,而只是水飲上沖,不是氣沖?!胺斔炜?,而渴反止老,為支飲也”,吃了藥當時渴,過一會兒又不渴了,是因為支飲的緣故?!爸э嬚撸ó斆?,冒者必嘔,嘔者復內(nèi)半夏,以去其水”,支飲病,沖上頭時,一定會眩冒。水上沖,也必嘔。這時加半夏就行了,可以祛水飲。
所以,此方即上方加半夏。
(4)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納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nèi)之。若逆而內(nèi)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fā)其陽故也。”
喝了上藥,“水去嘔止”,頭暈眼花、嘔逆好了,但身體有浮腫了,加杏仁即可,因為杏仁也是祛水的藥。浮腫本應該用麻黃發(fā)之,但由于人虛,血少,所以不能用麻黃來發(fā),而用杏仁代之。如果用麻黃,“必厥”。
此方即上方加杏仁。
(5)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span>
吃了上藥,臉紅,是胃熱上沖,再加大黃清胃熱。
此方即上方加大黃。
五、合病
指痰飲的四類有合并者。
1、五苓散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span>
桂林古本論述本條:
“病人臍下悸,吐涎沫而頭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span>
“痩人,臍下有悸”,是腸中有水,屬于痰飲;“吐涎沫而癲?!保俏钢兄э?,逆沖食道而吐,又沖頭面而“癲?!?。
這是痰飲、支飲合并病。
癲,是癲癇,就是羊癇風。發(fā)作起來口吐白沫,抽風,眩冒,不省人事。這里是指水飲造成的。也有瘀血等其它情況造成癲癇的。
五苓散方,源于澤瀉湯去生姜、甘草加豬苓。
澤瀉湯主治胃虛(胃反)兼有停飲。去掉健胃的姜、草,加豬苓增強利水能力,即五苓散方。主太陽表虛證兼見心下(胃)停飲、小便不利。
暈車,大多數(shù)是因為上焦有水。乘車顛簸,就想吐出來。輕度的暈車,有苓桂術(shù)甘湯(起則頭眩)證;較重的暈車,有五苓散(口渴、小便不利)、澤瀉湯(冒眩)證。
五苓散不僅治療小便不利,對于小便太多的尿崩(伴有口渴),也能治療。
原理也是體內(nèi)有停飲不化,身體得不到水的補充,所以特別口渴。而喝下去的水不能氣化吸收,反而從代謝的道路又排出去了,所以就不停地喝水,不停地口渴。
腦積水,這就是水積在了頭部,也是五苓散的主治范圍。
小孩的假性近視,很多也是水停在頭部造成的。用五苓散把水排掉,可能就好了。
皮膚濕疹,也是水停留在皮下了,造成水腫,引起汗液的不正常排放,濕疹就形成了。甚至,有些尖銳濕疣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也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五苓散的作用還要比上述廣泛的多,凡是體內(nèi)有痰飲、水氣、濕氣等犯于上,逆于中、動于下的表現(xiàn),均可使用。
諸如胸水、腹水、腎炎、胃炎、腸炎、鞘膜積水、偏頭痛、尿潴留等辨證屬水飲內(nèi)停者,也可使用。
2、《外臺》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胃虛有痰是痰飲,逆沖食道而吐水,又逆沖停在胸中,為支飲。故病機是痰飲合并支飲。
此方治胃虛停水停食、不能吃東西、胃不舒、疼痛等,是治療胃病的常用方。
加減法:
有打嗝、噯氣,增加橘皮用量;
有惡心,加半夏(合小半夏湯)。
3、十棗湯
(1)“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義?!?/span>
此為懸飲合并支飲。
懸飲一般是疼,也有咳的情況。
咳,是水在肺,屬于支飲,咳嗽,煩悶、胸痛,常有不治卒死的。
脈弦,主少陽,水在脅,是懸飲。
十棗湯主懸飲,也治懸飲合并支飲。胸肺之水也是“懸”。
(2)“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span>
“咳煩”,是支飲;“胸中痛”,是懸飲(懸飲內(nèi)痛)。
此條也是懸飲合并支飲,但病情更加嚴重,雖不至卒死,但咳嗽長久不愈,胸中痛。
有些滲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小兒肺炎、胸腔積液、急性腎炎、腎性水腫等,也是十棗湯證。
六、歸納
總之,痰飲之治,“溫藥和之”為總原則。各個治法基本上亦守此原則。
上述各方可大致歸類為:
溫:如苓桂術(shù)甘湯、小半夏湯。汗:如小青龍湯、大青龍湯。
下:如厚樸大黃湯、己椒藶黃丸。
利水:如苓桂術(shù)甘湯、澤瀉湯。
破水:如十棗湯、甘遂半夏湯、葶藶大棗湯。
攻補兼施:如木防己湯。
【咳嗽病】
咳嗽,分開咳與嗽看,大約分咳、嗽、咳嗽三種類型。如果是通過氣管的震動,把氣管里面不干凈的氣體、黏液、痰排出來,這叫咳;通過逆向運動把食道和胃里面的黏液排出來,那叫嗽;咳嗽,是二者兼而有之。所以從部位說,咳是肺部的病,嗽是胃部的病。所以治咳要治肺,治嗽要治胃;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
仲景在《金匱》中,將咳嗽分列入《痰飲咳嗽病》和《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這二篇之中,是將咳嗽一證,按病的性質(zhì)進行了區(qū)分。但是,咳嗽一證的本質(zhì),總是反映了內(nèi)有痰飲這一要點,有與寒合,有與熱合,即有寒熱不同的問題。
濕、水氣、痰飲,本質(zhì)上都是水,它們只是存在的形態(tài)(氣態(tài)、液態(tài)、固態(tài))不同。濕最輕,氣態(tài);其次水氣,液態(tài);再次痰飲,半液半固態(tài)。所以,仲景分了《痙濕暍病》、《水氣病》、《痰飲咳嗽病》三篇分別論述之,又與咳嗽有關(guān)的《痰飲咳嗽病》、《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二篇相聯(lián)系。此五篇均關(guān)系到了“水”,宜合看。
久咳數(shù)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shù)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咳嗽好幾年了,人也虛了,脈應該弱,可以治愈;如果脈是實、大、數(shù),說明病的太厲害,正不能勝邪,非死不可(這也是一般規(guī)律,不只是咳嗽),特別是老人。咳嗽幾年了,脈虛者會出現(xiàn)頭部象戴個大帽子似的,甚至眩暈,這是原來胸中就有支飲的原因,是水毒引起的,按支飲治療即可。即引出下條的小青龍湯。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這就是上條所說的久有支飲之人,平時不顯,遇到風寒誘發(fā)就發(fā)作了。表現(xiàn)的就是《傷寒論》中所講的“心下有水氣,或咳或喘”等這些病,甚至于“咳逆倚息不得臥”,靠著桌椅還行,就是不能躺下,否則水更加往上壓廹。這就是小青龍湯證,外感加內(nèi)飲。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小青龍湯服后,“咳逆倚息不得臥”好轉(zhuǎn),但岀現(xiàn)吐痰多了,口也干燥;吐痰這是痰飲排出過程;口燥了是體內(nèi)水飲少了,是吃小青龍湯的一種效驗。寸脈沉是里還有水,尺脈微是陽虛,也就是缺乏津液,說明血不足,血虛。血虛不達四末,所以手腳冷、手足痹;這是吃了小青龍后虛相畢露的情況。同時,支飲病胃中水雖然祛了,但底下的水還往上來,必然要伴隨氣沖才能上來,所以“氣從小腹上沖胸咽”,臉紅熱如喝酒醉了的狀態(tài),氣沖然后復又返回到底下,復而又上沖;水氣上沖時必然小便難、頭暈,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以治其當前最要緊的氣沖。
此方的方根,就是治療氣沖心悸的桂枝甘草湯,加茯苓治水飲、眩暈、心悸;加五味子治咳。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
吃了苓桂五味甘草湯后,沖氣降低了,咳又厲害了(痰又到了胸肺部),又增加了胸滿(痰飲聚集到了胸部),用苓桂五味甘草湯去桂(氣沖降了,故去掉)加干姜、細辛,溫中散飲以治咳滿(病痰飲者,宜用溫藥和之)。五味反佐姜、辛,是最佳搭檔。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fā)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nèi)半夏,以去其水。(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
吃了上藥(苓甘五味姜辛湯),咳滿好了,是胸肺痰飲已祛。同時,由于姜、辛之熱,剛吃完藥又渴了;過會兒又不渴了,因為是支飲?。粵_氣又來了,但這不是桂枝證所主的“氣”上沖,而是水飲往上沖逆。如果是支飲病,水往上來,應當眩暈,人也必嘔,那么加半夏降逆,同時祛水飲就行了。就是苓甘五味姜辛夏湯。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納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nèi)之。若逆而內(nèi)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fā)其陽故也。(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
吃了上方(苓甘五味姜辛夏湯),水飲祛了,嘔也止了,但身體有浮腫了,正招兒應該是用麻黃袪水腫,但是人血虛,所以加杏仁代替麻黃就行了。杏仁也是祛水藥,用在人虛不能大發(fā)汗的此處祛水,正恰好。如果人虛用麻黃,必四肢發(fā)冷而厥,因為血虛在先,而麻黃是發(fā)陽氣而耗血的原因。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
若有“面熱如醉”,是胃有點熱,而上沖頭面,稍加點大黃利熱就可以了。大黃少用利熱,多用則泄。
以上這一連串的方劑,都是因小青龍湯證(外感內(nèi)飲)痰飲咳嗽的細微變化而衍化出來的一系列方劑,非常精彩!不但常用、實用,更表達出了方子的來源,單味藥物的作用,和相互之間的配伍。辨證論治必須要辨到具體的方子上,具體哪一味藥物上才行啊。
比如,桂枝甘草治氣上沖、止心悸;茯苓祛水、止悸、治眩暈;眩暈用澤瀉、術(shù);杏仁利水不發(fā)汗;半夏下氣止嘔;大黃少用利熱;姜、辛配五味溫中散飲;等等,值得反復玩味,意義深遠。
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這條是本篇總結(jié)。
“先渴后嘔”,先是口渴,喝了水又吐出,說明胃氣上逆而不能化水,所以吐出。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半夏下氣,生姜溫化痰飲,茯苓止心悸。
小半夏湯有生姜,
化痰降逆基礎(chǔ)方,
主治痰飲嘔吐證,
若加茯苓效力彰。
~~~~~~
以上僅僅是《金匱》對小青龍湯證的咳嗽的論述。仲景是想以此太陽病小青龍證的外感內(nèi)飲這一例子,闡述對咳嗽一證的辨證論治過程,來啟發(fā)后人。正所謂大匠示人以規(guī)矩,而不能使人巧。
咳嗽作為客證,《黃帝內(nèi)經(jīng)》講“五藏六腑皆可令人咳”,《傷寒論》六經(jīng)各病中也都有出現(xiàn),尤其以少陽病小柴胡湯證尤為多見(火熱多喘,水寒多咳)。
因此,僅憑咳嗽一證,是無法著手進行治療的,必須尋求到其它幾個主證,方能進行辨證論治。
實際上,咳嗽一證,無論主證、客證,內(nèi)多有痰飲水氣。
碰到咳嗽,首先要辨明的一件事,就是它是主證還是客證。若為主證,則要作為辨證之一的依據(jù);若為客證,則在辨證時不予考慮。
主證客證的區(qū)別是:是否連續(xù)而持久地咳嗽。
仲景在《傷寒論》中,對于咳嗽一證作為主證之一的方子,典型的還有:小青龍加石膏湯、厚樸麻黃湯、澤漆湯、越婢加半夏湯、射干麻黃湯、皂莢丸、半夏厚樸湯、麥門冬湯、葶藶大棗瀉肺湯、桔梗湯、《千金》生姜甘草湯、《外臺》桔梗白散、《千金》葦莖湯、瓜蔞薤白白酒湯。
如有病咳嗽,又是主證,即可在此小范圍之內(nèi)尋覓脈證并治。
其中,半夏厚樸湯的條文主證中,雖然并無咳嗽一證,但是“炙臠”一證,實際上就是痰、氣互結(jié),所以才是吐之不出,呑之不下,臨床稱之為梅核氣,本質(zhì)上也是水氣病與情志病的氣滯互相結(jié)合在一起,故也列入其中。
澤漆湯、葶藶大棗瀉肺湯也是如此,雖未言咳嗽,也是痰飲在內(nèi)。
各方的主治條文如下:
小青龍加石膏湯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在小青龍湯證的基礎(chǔ)上,又有熱,所以不汗出而煩躁、喘。煩躁,是石膏的應用指征。
老年人氣管炎用此方很多。
注意與大青龍湯證(特別惡寒)的區(qū)別。
葛根湯也特別惡寒(整部傷寒論,特別惡寒的兩個方劑:葛根湯、大青龍湯),但無煩躁。
厚樸麻黃湯
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條文是簡約的寫法。
此方實際上與小青龍湯類似,主治也差不多,不同點是去了桂芍(特別是桂枝),反而加了石膏,所以此方發(fā)汗作用降低,但也治煩躁;又加了厚樸、杏仁,所以偏于治喘。一般來說,比小青龍湯平穩(wěn)很多,其它方面大同小異。
也就是說,小青龍湯證,如果無須大發(fā)汗,而偏于治喘這方面多,可以用此方。
澤漆湯
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本方條與上條可以連續(xù)看,是里重表輕。上方為陽證,此方為陰證。脈沉,即為陰證,重在里飲,也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本方常見一些百日咳,喘息病等。
越婢加半夏湯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也是外邪內(nèi)飲。
目如脫狀,就是眼球突出的像要掉岀來一樣。這是咳喘太厲害了,甚至眉棱骨都痛。這是此方應用的指征。
越婢湯本來就是治風水的方子(外邪內(nèi)飲)。又加半夏,增加了下氣祛水的力量。
現(xiàn)代的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都可以使用該方。輕者,可以用小青龍加石膏湯。
大塚敬節(jié)先生用小柴胡湯合半夏厚樸湯,治療支氣管哮喘。
射干麻黃湯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此方也是外邪內(nèi)飲,主要特征是痰鳴。對于外感又有哮喘,只要沒有熱,即可用此方。如果有些熱象,可以加石膏使用。
皂莢丸
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此方一味皂莢,就是祛痰。因為痰盛,沒完沒了地吐,而且膠黏,特別多,以至于不能躺下。急則治其標。所以,先用此方祛痰治標,然后再講善后之治。
半夏厚樸湯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
條文也是簡約的寫法。
沒有外感,只是內(nèi)有飲,又有氣滯(比如生氣等情志造成),水氣互結(jié)于咽中。方中有厚樸,肯定有“胸滿”一證,或有腹?jié)M;氣結(jié)滯,不但在嗓子,胸部、心下也覺得不痛快;其它藥半夏、茯苓、生姜、干蘇葉是溫中祛飲。
胡希恕先生治療單純的痰飲,喜用此方。
麥門冬湯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大逆上氣”,《醫(yī)宗金鑒》說“大”應為“火”之誤,胡希恕先生也遵此說,都是認為有熱。但大塚敬節(jié)認為就是“大”,是重度氣逆之意。
此方以重用麥冬為君,是甘寒養(yǎng)陰之方,用治肺痿(肺結(jié)核)中期之病。使用指征主要是大逆上氣、咽喉不利。
對于喑啞不出者,百合固金湯最為有效。
同類之方,還可以用炙甘草湯、竹葉石膏湯等。但是,這幾個方,只能治療中期的肺痿病。對于初期的肺結(jié)核病,《金匱》一書未提;對于末期的病,這幾個方也都是無能為力了。
葶藶大棗瀉肺湯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此方治療肺癰在初期,只是痰黏壅盛,膿還沒有形成但將成階段。若到了吐膿的階段,此方就不能用了,要用桔梗湯。
葶藶大棗瀉肺湯與皂莢丸,都可以祛痰,但葶藶還有些治咳嗽的作用。
桔梗湯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喝,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這是真正的肺癰正方。
振寒,就是哆嗦,是醞釀膿的時候。脈數(shù),是里頭有熱。咽干,是熱在肺,上蒸所致。不渴,是胃中無熱。
桔梗的作用就是排膿排痰。除了桔梗湯,也可以用排膿?、排膿湯、《千金》葦莖湯、《外臺》桔梗白散等。以葦莖湯最好。
《千金》生姜甘草湯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該方以肺痿頻頻吐痰,咽喉干燥而口渴為應用指征。
該方與甘草干姜湯證(肺中冷,咳嗽而不渴)相反,是上焦肺中有熱而咳嗽、口渴。
《外臺》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該方用于肺癰實證(體力較強者),效果驚人(腸癰也可以用)。但對于虛證(體弱者),或許有生命危險,最好還是用桔梗湯,或桔梗白散。
《千金》葦莖湯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方中“瓜瓣”,現(xiàn)在就用冬瓜子,用于解熱。
“咳有微熱,煩滿”,是偏于有熱,用此方很好。
“胸中甲錯”,是內(nèi)有瘀血。此方(桃仁)具有祛除輕度瘀血的作用。
瓜蔞薤白白酒湯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脈隨心動,心一跳,脈一動?!按缈诿}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就是說脈又遲又數(shù),完全相反,這是不可能的。這個內(nèi)容,不是后人添加,就是傳抄錯誤。仲圣有言,胸痹之脈“陽微陰弦”,反映上虛、下寒。雖然一個不及,一個太過,但二者跳的肯定是同步的,決不會一個慢一個快。
“喘息咳唾”,就是呼吸困難,又咳又吐涎?!靶乇惩础?,不但胸痛,也牽掣到后背痛?!岸虤狻?,就是氣不足以息。
【消渴病】
消渴病,有不同的種類和原因,要區(qū)分。
1、氣血俱虛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這是厥陰病提綱,消渴的原因是氣血俱虛。
由于厥陰病氣血俱虛,所以要飲水自救;虛主要在上焦,所以寒往上沖,故“氣上沖心,心中疼熱”。胃本身沒毛病,故知饑餓,但由于寒氣上沖,故“饑而不能食”?;紫x(古人多有)也是去寒就溫,隨寒氣上沖到胃,故“食則吐蛔”?!疤搫t補之,實則下之”,虛證若用下法則“下之利不止”。
古人說的“消渴”,范圍很廣,也包括現(xiàn)在的糖尿病。但厥陰病的消渴證,不是糖尿病的消渴證。因為厥陰消渴不能吃東西,“饑而不欲食”嘛。
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wèi)氣不足,勞則榮氣竭。
這條是上條的繼續(xù)。浮一般主表,也主虛,在此主虛;遲脈,一般都是血虛,所以說是勞,虛勞的勞。虛指氣,衛(wèi)氣不足;勞指血,營氣不足;所以,營衛(wèi)俱不足。
古人叫血管以外叫衛(wèi),衛(wèi)氣;血管之內(nèi)為營(榮),營血。營衛(wèi)不利,津液虛,也可以導致消渴病。
2、胃熱
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即為氣,數(shù)即消谷而大堅,氣盛則溲數(shù),溲數(shù)即堅,堅數(shù)相搏,即為消渴。
“而大堅”是衍文,應該去掉。
趺陽脈侯胃,是脾胃脈,主消化系統(tǒng)。浮是胃氣盛,數(shù)主熱,能消谷化食。胃氣盛,排斥水分,故小便頻數(shù),這是陽明病,胃氣過盛而不和。小便數(shù),腸胃水分被奪,大便一定要硬。水分大量喪失,人脫水就要消渴。
這個病就是消渴(上消、中消、下消)的三多證了(喝得多、吃得多、尿得多),是陽明病白虎加人參湯證,也是古代廣義消渴病的一種,但也不能等同于現(xiàn)代的糖尿病。糖尿病是西醫(yī)病名,說是內(nèi)分泌問題,屬于新陳代謝疾病,但致病原因致今不明。此病遺傳也有,續(xù)發(fā)也有,總要辨證論治。
趺陽脈數(shù),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shù)。
此條與上一條重復,可以看成是上一條的補充。
3、下焦虛寒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男子消渴,都說是腎虛,這不嚴謹,應該是下焦虛寒,下焦包括腎。
下焦虛寒,收攝功能弱爆化,不能管控小便,小便失禁,故小便多,喪失水分,所以消渴。
真正屬于小便失禁的現(xiàn)代糖尿病,就是腎氣丸證。但現(xiàn)實中很少。因為腎氣丸是治療陰虛證的(陰證且虛證),觀其方藥便知,而消渴病大多是偏熱的。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瓜蔞瞿麥丸主之。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跟五苓散是一個道理,小便不利,廢水不出,新水不吸收,造成消渴?!捌淙丝嗫省保粋€“苦”字,又道出了與五苓散證“微熱'消'渴”的區(qū)別:一是無熱,不是陽證,而是陰證,故用附子;二就是渴的厲害。所以,與五苓散可謂是一陰一陽之方。
然而,觀方用藥,此方劑的主旨近乎于腎氣丸:瓜萎根、薯蕷解渴、滋補;瞿麥、茯苓利尿;附子振奮機能,是陰證之藥。
總而言之,此條方證的病機,也是下焦虛寒而使小便不利。下焦虛寒也能造成小便失禁,就是腎氣丸證。所以這個方子近乎于腎氣丸,方子配伍大致相同。區(qū)別在于:瓜蔞瞿麥丸更偏于解渴。
觀方后說明,本條方證應該有腹中寒。所以,本條病機也是下焦虛寒,與腎氣丸病機一樣。
提示:病機雖然一樣,但證不一樣,所以用方也不一樣,這就是辨證論治,而不能辨病機論治。這也是古中醫(yī)與后世中醫(yī)的分歧點之一。
瞿麥,形如麥,故名?!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寒。主關(guān)格,諸癃結(jié),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
4、外邪內(nèi)飲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fā)汗,五苓散主之。
脈浮、微熱,肯定有表邪,營衛(wèi)不利造成小便不利,廢水不得排出,導致新水無法吸收,故消渴。宜利小便、發(fā)汗并舉,五苓散主之。即所謂南窗不開,北風不入。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本條是上一條的繼續(xù)??实膮柡Γ人?,留于胃而不化,到一定程度,則“水入則吐”,這叫水逆,還是五苓散證。
5、陰虛生熱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沒有其它證候,只是“渴欲飲水不止者”,是陰虛有熱,可以用文蛤來滋陰解熱止渴。
文蛤,是有花皮的那種蛤,與牡蠣類似,牡蠣也解渴。
6、上中消津液虛
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這個也是消渴的一種。渴欲飲水,是胃熱上沖到口腔,導致津液也虛了。白虎加人參湯,就是陽明病熱而不實,加上津液虛。
這個方子治療現(xiàn)代的上、中消糖尿病很有效,最常用。胡希恕先生常加味瓜蔞根、牡蠣,有時也加大量的麥冬。此方是治療糖尿病的主方,十有八九有效。
總結(jié):
本篇比較全面地總結(jié)了各種消渴證:
小便不利,陽證用五苓散證,陰證用瓜蔞瞿麥丸;
小便失禁,腎氣丸證;
消渴,無其它證侯,文蛤散證;
渴甚,口干舌燥,小便多,白虎加人參湯證。
【淋病】
在小便不利中,有一種小便艱澀,淋瀝不通,甚至于小便時疼痛,有血。這一類型的小便不利,是有炎癥,包括泌尿系感染。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小便不利,而是淋病。
古人說的淋病,不是現(xiàn)在說的那種瘴淋(傳染性的梅毒)。梅毒,現(xiàn)代也趨增多趨勢,西醫(yī)打青霉素治療,中醫(yī)可以用豬苓湯,加入驅(qū)毒藥。
淋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必便血。
凡是喪失津液的病,都不能發(fā)汗。下焦有病,或有熱的喪失津液,也不能發(fā)汗。血為汗之源,血虛發(fā)汗必傷陰血而便血。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并主之。
這個“小便不利”,當然是指淋病。三個方子在淋病里都是通用方,可以擇一而用之。
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
對于一般的淋病,或者是泌尿感染,這個方子運用最廣,最好使。
一般泌尿感染都要發(fā)燒、發(fā)熱,甚至于小便中有血(潛血),方中藥物都是消炎解熱的寒性利尿藥(溫性的術(shù)也不用),阿膠止血養(yǎng)陰治血尿。
運用時也加大量的生薏仁,三十克左右,也是寒性利尿的。有熱疼的比較厲害的,稍加大黃,三克以下。
大黃這藥,大量用走后陰,泄實通大便;小量用走前陰,不泄只除熱。所以說大黃通利二陰。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這是石淋,就是膀胱結(jié)石,疼得相當厲害,里頭有小石塊。腎結(jié)石也是屬于這一類的。
結(jié)石的治療,也是利小便,偏熱的(渴)用豬苓湯;有表證的用五苓散。疼的厲害,加大量生薏仁、少量大黃。
【水氣病】
濕、水氣、痰飲,黃疸本質(zhì)上都是水,它們只是存在的形態(tài)(氣態(tài)、液態(tài)、固態(tài))、輕重不同。濕最輕,氣態(tài),與郁熱合又小便不利就是黃疸;其次水氣,液態(tài);再次痰飲,半液半固態(tài)。所以,仲景分了《痙濕暍病》、《水氣病》、《痰飲咳嗽病》三篇分別論述之,又與咳嗽有關(guān)的《痰飲咳嗽病》、《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二篇相聯(lián)系。此五篇均關(guān)系到了“水”,宜合看。
濕,是最輕的一種,比如風濕關(guān)節(jié)痛等,都是里頭有濕,只是看不出來而已。若再與郁熱相合,又小便不利,必發(fā)黃疸。
痰飲,又分為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種,重點在支飲。
水氣,又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里水六種。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
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jié)疼痛,惡風;
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fā)其汗;
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
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jié)M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fā)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水氣病有五種,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
風水,是既有外感(脈浮、骨節(jié)疼痛、惡風),又有水腫。這就是太陽病,應該發(fā)汗治療。
皮水,水在外所以脈也浮。腳腫,按之直坑。沒有表證,故不怕風。腹中按之如鼓,是空而無水。不渴,病在表也應該發(fā)汗治療。
正水(俗稱胸水),是指水在上面的心下部位,就是胃部。水在里所以脈沉(沉為里,遲為寒)。水往上壓迫橫膈膜,呼吸困難而喘。
石水(俗稱腹水),也是在里,故也脈沉。但水在下面,肚臍以下,故腹?jié)M。壓迫不到上面,所以不喘。
黃汗,脈沉為里,遲為虛,所以汗出。水郁在外,四肢頭面腫,病不解故郁而發(fā)熱。有氣上沖,所以胸滿、疼痛。老出汗而熱不退,是正不能勝邪。久久發(fā)熱,必傷血分,而為癰瘡之變。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俛仰。
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脈浮是外感風邪,脈洪是津液充斥(與脈微弱相反)。正邪相搏,若邪強正弱,邪勝正,就發(fā)生癮疹(蕁麻疹之類),身癢,一撓一片,稱為泄風,撓后變成傷,留瘡,變成痂癩。若正強邪弱,則變成水,水飲內(nèi)停,成為支飲一類的痰飲病,咳喘上氣,俯仰困難(小青龍湯證之類)。
正邪力量相當,則外面發(fā)生水腫,特別惡風是表虛,即所謂“風水”,發(fā)汗就會好。不惡風,小便也不少,這種水腫是由于上焦有水,所以口中多涎,這叫黃汗。
黃汗不關(guān)乎外感,純粹是由內(nèi)而發(fā)之病。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
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寸脈沉滑,是里有水,又遭受外邪,所以有熱,里水與外邪導致面目腫大,這也是風水。
外觀來看,上眼泡浮腫,下眼泡像臥蠶。頸脈動、時時咳嗽是外感證,再指手足留坑,這也是風水。
總而言之,內(nèi)有水氣,外有邪氣,就叫風水。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jié)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fā)汗得之。
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
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
痛在骨節(jié),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脾(余:應該是肺)脹。
其狀如腫,發(fā)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shù)者,皆不可發(fā)汗。
太陽病,脈浮緊,應該是骨節(jié)疼痛,現(xiàn)在反而不疼,反而身重而酸,不渴,發(fā)汗即好,這是風水(類似大青龍湯證)。如果惡冷怕冷厲害,是極虛之候,是由于發(fā)汗發(fā)得太厲害了。
渴,不惡寒,是皮水。必然身腫而冷,因為寒濕痹于外。實際上,無論渴與不渴,凡是沒有外邪而身腫者就叫皮水。
里頭憋悶,也滿、疼,不能吃東西,反而滿痛,一到晩上反而厲害,不能睡覺,這叫黃汗。黃汗病總是在胸脅這方面反應比較多。
骨節(jié)痛,咳喘,不渴,這是肺脹(脾脹是錯的)。小青龍湯證、小青龍加石膏湯證都是屬于這一類。
凡是腫,發(fā)汗就可以好。但是,渴、下利、小便數(shù),都不能發(fā)汗。這個原則很要緊。
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shù)湯主之。
里水,身體面目黃腫,脈沉病在里,小便不利,是病水(里水)的原因。如果小便自利,這是亡津液,只能病渴,而不能病水。越婢加術(shù)湯主之。
除了前面說的五種水之外,另有一種叫“里水”。本條是從病因而論,就是小便不利,排不出去,大致相當于現(xiàn)代的慢性腎炎這種水腫。
里水,也是針對風水、皮水(均在表)而言,故名“里水”。《醫(yī)宗金鑒》等改為“皮水”,是錯誤的。
越婢加術(shù)湯,不但治外邊腫,也治里邊腫,比如對腎炎的浮腫,是正治。治腎炎的腹水,百發(fā)百中,但治療肝硬化的腹水則不行。肝腹水是先病血后病水,這種水病叫做血分為病。腎炎的那種水腫,它純粹是氣分為病,所以發(fā)汗、利水就可以好。肝硬化的腹水,是血分為病,光利水就不行,可以用大黃?蟲丸,堅持用是有效的,古人也有用鱉甲煎丸的。
越婢加術(shù)湯,也可以治療皮水,但是要有渴。如果不效,那就得用防己茯苓湯、防己黃芪湯一類的。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y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
趺陽脈當伏,今反數(shù),本自有熱,消谷,小便數(shù),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趺陽脈是侯脾胃的,正常應該是伏的。現(xiàn)在反而緊,是有積寒、疝氣、癥瘕(癥是固定的,瘕是時有時無的痞塊),說明是既有寒,又有水氣的原因,所以腹中痛。有水氣是不能下的,而醫(yī)者誤下,寒和水氣反而上攻,造成胸滿短氣,是真的變成水了,要發(fā)作水證。
趺陽脈應該伏,現(xiàn)反而數(shù),是有熱,應該能消化,小便多?,F(xiàn)在小便反而不利,就是由于小便不利影響外熱不能除,而造成的脈數(shù),就是五苓散證。如果不趕緊利小便,久之水越積越多,也要發(fā)作水病。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
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脈即熱,數(shù)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
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脈絡(luò)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于腸間。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
這兩條專論脈,不像是仲?的文法和口氣,疑似脈論專家王叔和添加的。說的有些玄,有些不好理解,或許有錯誤。
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凡是沉脈,都是里頭有水,身體水腫、沉重。如果里有水,反而脈浮,是正不勝邪而外露,必死。
本條在臨床上很有價值,提示里水(比如胸水、腹水)而脈浮者很危險了。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病水的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是里有水的一個要癥。脈伏,是比脈沉更嚴重,就是沉脈的甚脈,比沉還沉,叫做伏。水在里頭不能化生津液,所以消渴。
本條是說可以下的里水,包括正水、石水,即上邊的胸水、下邊的腹水。
問曰:病下利后,渴飲水,小便不利,腹?jié)M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腸胃病下利后,胃氣未復,津液喪失,想喝水,應少少給,若大量給水,如果小便再不利,里頭非有留飲不可,腹?jié)M,外面腫。這種情況,依法非病水不可。如果小便自利或者汗出,則無問題。
這說明,里水與胃關(guān)系最切,胃虛才有腹水。所以,除了可下之證,一般來說,治療上不要損傷胃氣。否則胃更虛,水病不會好的,特此警戒。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水在心藏,組織里頭也有水氣,身體重。水自下而上壓迫橫膈膜,少氣而喘,不能躺下。心陽之火為寒水所困,所以煩而躁。心火不能下交于腎,所以陰腫。
這說明心、腎兩藏的關(guān)系是很密切的。心火不能下交,要病水;腎心不能上濟,要病火。當然了,脾胃是上下交通的樞紐。
如果心火氣衰,發(fā)生水氣病,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下邊腫。心藏病的水腫,大概都在底下發(fā)生。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zhuǎn)側(cè),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xù)通。
水在肝藏,腹大,不能自已轉(zhuǎn)側(cè),就是肝硬化腹水。肝在脅下,必然脅下腹痛,牽連到中間的腹部也痛,都是指大腹。由于肝水不在胃,所以胃還能微微地化生津液,不像脾胃病一點都不能生,小便也通。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水在肺藏,因為“肺主皮毛”,“風傷皮毛,內(nèi)射于肺”,所以因肺發(fā)生的水腫,身非腫不可,因為皮毛在外邊。肺是水上之源,主氣,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所以因肺病造成的水病,使小便不通利。肺又與大腸相表里,故而下便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水在脾藏,因為脾主腹,所以脾病水腹也大。脾又主四肢,所以四肢沉重。脾胃一家,脾病則津液不能化生。水在腹上迫,所以一定要少氣,小便也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水在腎藏,腎是水藏,主少腹。腎病水,少腹要大,肚臍以下為少腹,所以肚臍也腫。腰為腎之腹,故腰痛。腎也主水,它病了是沒有尿的。寒水越下越重,所以陰下濕,腳冷。水氣一點也不能濟上,所以臉上反而瘦。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
對于以上五藏有水的情況,腰以下腫的,應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的,應當發(fā)汗。
治水如此,治其它病也一樣,都是按照人體本能的趨勢,因勢利導。這是古中醫(yī)治病的原則。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jīng)水不通。經(jīng)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寸口脈沉遲,沉為里水,遲為寒,寒水勾結(jié)為害,胃氣必定虛衰,水谷不化,所以趺陽脈伏。脾氣衰,不能輸送津液,所以要鶩溏;胃氣衰,不能化谷,外面脈絡(luò)必虛,水往外走,身體就要腫。胃氣一衰,少陽的脈氣不足,少陰的脈血不足,手少陽三焦是“決瀆之官”,主“水道出焉”。三焦虛,水道不利,所以男子小便不利,婦女則經(jīng)水不通。經(jīng)水為血,血不利則影響水不通,故水與血分是有關(guān)系的。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jīng)水前斷,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后經(jīng)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jīng)其下。
水病分血分和水分(氣分),先停經(jīng),后有水病,是瘀血導致的水不利,這個病難治。先病水,停水導致經(jīng)血不通而停經(jīng),叫水分(氣分),這個好治,利水即可通經(jīng)。
古人把水腫,分為氣分和血分兩種,治療上要區(qū)別。氣分純粹是由于營衛(wèi)不利,比如腎炎的水腫,只在氣分,發(fā)汗利水就可以好。而血分,由于是先病血(瘀血)而后病水。有瘀血,血不利,也影響水不通,肝硬化產(chǎn)生腹水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治療上要血與水并治,只利水消腫了,但病也完全好不了,還要祛瘀。古人用鱉甲煎丸,現(xiàn)代店家備藥不全,可以用大黃?蟲丸代替,堅持用也有效。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jié)在關(guān)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后,營衛(wèi)相干,陽損陰盛,結(jié)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yī)認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以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后。
此條文章句子都是南北朝晉以后的四六句寫法,肯定不是仲景文字,又啰嗦,也沒什么大的意義。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加芍藥。
“腹痛加芍藥”,這種加減法都是后人添加的,要去掉。
這條不是風水,實際上是皮水,只是像風水。因為沒有外感,沒有表證,只是表虛,表不固,所以“汗出”,實表就能治,看方子就知道,沒有發(fā)汗的桂枝(風水要發(fā)汗),只有實表的黃芪,補中的姜棗,利尿祛水的木防己、白術(shù)。所以,整個方子是補中益氣祛水。
脈浮,是由于表虛,里水跑到外面,水在表。
身重,沒說身腫,發(fā)展到后來也會腫的。以重為主,重者多濕,就是皮膚、肌肉多濕,身上覺得沉。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這條是真正的風水。
惡風,是表證。但遠不及防己黃茋湯證的表虛是特別惡風。
一身都腫了(水在表),較防己黃芪湯的身重更加嚴重了。
脈浮也是說病在表;不渴說明可以發(fā)汗(渴而下利,小便數(shù)者,皆不可發(fā)汗)。
發(fā)熱汗出,是內(nèi)熱的關(guān)系。但遠不及陽明病的大熱、大汗。
越婢湯外解表(外邪及水),內(nèi)清熱(內(nèi)熱)。
方后的加減法,去掉。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皮水,不只是一種治法(還有防己黃芪湯)。對于四肢腫,是水氣在皮膚中的一種情況,如果再有氣上沖,水氣相擊,四肢會微微動。如果沒有氣上沖,四肢不會動的。所以,方中以桂枝甘草湯做基礎(chǔ)方治氣上沖;黃芪實表,既能補中,又能益氣,因為皮水都是表虛;防己、茯苓祛水。
治皮水,防己茯苓湯是主要的方子。如果臨床沒有氣上沖,四肢微動的情形(桂枝甘草湯證),可以用防己黃芪湯。有四肢微動的癥狀,用防己茯苓湯,特別好使。
里水,越婢加術(shù)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