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個人忙于人間瑣事,交流群里一向都是群友們自娛自樂,所幸管理員得力,整體已經(jīng)進入了一種高手帶新人、互相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梢娙哼@個東西,入口一定要把好,與其為了流量胡亂加人,讓一些奇怪的人來禍害,不如從一開始就聲明規(guī)則并嚴格執(zhí)行,后期的無為而治,靠的是前期大刀闊斧。
大家在完成群活動,對詩詞技巧不斷交流中,各有提升。從幾次活動內(nèi)容來看,已經(jīng)有相當部分朋友對于自己詩詞觀有了具體的認識,作品逐漸呈現(xiàn)出不同于垃圾詩人,以及流水線詩人的味道來。
這個群的建立,并命名為“交流提升群”,很多朋友認為就是提升技巧的交流探討。也對,也不完全對。說對,是因為大部分朋友這么認為,而且很多朋友從來不認為自己對詩詞的認識有問題——于技巧的無知是可以承認的,可你若讓他承認自己詩心的匱乏,那等于是倒著毛去摸老虎屁股,純屬找死。
為什么又說不完全對呢?因為我個人建立這個群的初心并非如此。實際上到了提升群,如果還對基礎知識一無所知,靠著一點靈氣橫沖直撞,是不應該的。包括平仄格律、拗救、文法、意境提升這些看著好像有點難的內(nèi)容,對于一個好的格律詩人來說,都是基礎。學習好了專欄,自己用心揣摩,根本就不是難事,也算是堪堪進入了“可以言詩”的境界,大家才能在基礎上平等地就詩歌內(nèi)容意境進行探討——交流的目的,不僅僅是寫出詩,寫出格律詩詞,交流的目的,是為了寫出好詩詞來。
對基礎知識有一定了解,謙和的爭論態(tài)度,自我認知的清醒表達,是構成大家和諧交流的基石??鬃诱f的“仁”,首先是要求自己,當每一個人自身求“仁”,才可能實現(xiàn)孟子對于人際交往的理想,即“義”。如果你只是要求別人講“義”,對你謙讓,自己卻不做出對等的自身要求,可能嗎?所以“修身”這個東西,既是對自身的要求,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是能感受到“上善若水”交際美德的關鍵所在。
到這個時期,咱們討論問題所針對的就是個人思路上的癥結。比如如何理解詩心?這個問題我看群里面很多朋友討論過多次,大致還是在于表達的疑惑。詩心這個東西,到底該如何表達?為什么有很多動人的比喻,咱們一聽就懂,卻無法用日常生活邏輯進行解釋?
詩心也就是情感觸動、靈感延展與深化,而人的情感思維走向,若要詳細分析,也沒有什么不可以的。
這世界,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情仇。關于這些愛恨情仇,即你的詩心的表達,也都是有邏輯可以求索的。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絕妙的句子,覺得不可以用常理來解釋,卻偏偏又非常美,沒有不合邏輯的地方,為什么會這樣呢?
這只有兩個原因。第一,你的見識不夠;第二,你的思維不縝密。
就好像有幾位朋友在討論自身情感表達所舉的例子,非常美好的詩句:“落葉飄進我的心房”,大家都認為是不可以解釋的,但這種比喻的美感,卻是現(xiàn)實存在的。符合我曾經(jīng)講過的:“寫詩,就是不好好說話,但是說出來卻讓人心服口服?!?/p>
其實這幾位朋友可能對這句話還是沒有理解明白?!罢f出來讓人心服口服”,不就是跟你講道理,而且說服你了嗎?那么這種道理的灌輸,必然有其途徑,有其手法。我們覺得這種說法很美,那是手法的高妙,而不是用一句“不好好說話”所能掩蓋的。
這就是很多情緒派詩人的通病,總認為這世界上人是最偉大的,是不可捉摸的,所以人的情感也是無法工筆表達的,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理解,雖然把人當作萬物之靈我也是高興的,畢竟我也是人。但這種說法是有明顯局限性的,這世界上這么多唯美動情的文藝作品,讓你開心、讓你痛苦,讓你歡呼雀躍,讓你潸然淚下,不都是通過文字、詩歌、影像的再創(chuàng)作所表達出來的啊?
你說“不可言傳”,不過是你的文字功力、藝術創(chuàng)作手段沒達到而已。
這并不妨礙別人能夠做到啊。
就好像“落葉飄進我的心房”這句詩,很多朋友認為是無法用生活邏輯解釋的,其實只是你不愿細究罷了。
我們來邏輯化這句詩,或者說量化我們的情感,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類創(chuàng)作,不但有邏輯,甚至是有模板的,我們不但可以賞析,還可以舉一反三地進行創(chuàng)作。
王維的“無我”,號稱唐詩中的一種至高境界,后人幾難為之,但是只要我們讀得夠多他的作品,用心去學習他的創(chuàng)作技巧,加深自己思想境界的修為,重現(xiàn)他作品中的“無我”境界,也是有可能的。再加上現(xiàn)代人對古人關于世界、宇宙、哲學各方面知識的超越,走出一個新的詩境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這絕對不是對古人詩歌的看低,只不過是舉例說明——為什么我們覺得藝術手法無與倫比無法復制?只不過大多數(shù)人只想享受藝術成功帶來的快感,并不愿意去經(jīng)受追求高超藝術手段歷程上的磨難罷了。
你想沒想過,一句詩讓你心服口服,就必然是在邏輯上和你的感覺相契合的。當我們在一條路上覺得不通的時候,又想沒想過,需要更多領域的知識來作為解構它的支撐呢?
那么,“落葉飄進我的心房”,到底該如何解構這種打動讀者的情感?
說起來簡單透頂,很多人只是沒有這么去想而已。
這一點都不難解釋,落葉飄舞打動了我的情緒,和我心中情緒共鳴。
你覺得有道理的字詞組合,總會有邏輯關系的,詩化是文藝感受,但是總得講道理。
比如說,如果這句詩是“落葉飄進我的腎臟”——那就完全不合邏輯了吧,因為你的腎臟不會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這就實在無法解釋,因此荒誕不經(jīng),無法讓人認同。雖然心臟也不能產(chǎn)生情感,但是在大眾認知和文學意象中,心甚至是超越腦的情感所在。雖然這是一種誤會,但是由來已久,意象固化——咱們今天不是還在高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嘛,所以心早就不單純是心臟了,它能產(chǎn)生情感共鳴,甚至它本身就是情感化身。
因此心和落葉飄舞的情感觸動共振,是不是就邏輯上合理了。
大多數(shù)人不會去糾結背后的邏輯性、藝術化,只會覺得很美。也只有部分討論情感和表達的朋友才會產(chǎn)生這個疑問,產(chǎn)生疑問的方式很文學,卻缺乏用文學加哲學的手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詩這東西雖然文藝,但不能瞎扯。至于怎么解釋,作者有權,讀者也有權,兩者契合,就是好詩。
當然也有反邏輯的后現(xiàn)代寫法,但是和中國古詩詞并非同道。意識流的哪怕是小說,估計大家都看不下去。
詩的基礎功用是抒發(fā)感情,但是詩的最終目的是引起共鳴。
有朋友說,我的詩就是表達自己的情感,不在乎別人怎么看。
這也沒問題,你看殘雪埋頭寫自己的后意識流小說,雖然大部分人看不懂 ,她不也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了嗎?對技巧的研究,對新方法的探索,一直是各類文人的追求——畢竟只有走出前人的窠臼,才有可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子,理科學問是這樣,文科其實也一樣。不過文科更難。但是搞科研,不論文理,基本上都是不大接地氣的。
李白接地氣,當世受歡迎,杜甫搞理論,死了得高名。
前提還是杜甫的詩歌理論是正確的,是光耀萬世的。而無數(shù)埋頭搞歪理論的詩人、作者,最終埋在哪里都沒有人知道。
因此我們學習詩歌創(chuàng)作,在沒有達到理論瓶頸的時候,先不要考慮突破。你以為瓶頸那么容易達到的?那是在長久地困守于舒適圈之內(nèi),直到會產(chǎn)生厭倦,從而希望找到突破才會有的沖動感覺。在達到瓶頸之前,我們要做的是先把舒適圈開拓好,而一首詩詞的好壞,并不是你自己能夠給出客觀判斷的,不是不能判斷,是不能客觀判斷——誰還不是個敝帚自珍的孤清文人呢?
所以學習詩詞創(chuàng)作,一定要把讀者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你若不在乎別人的看法,那又何必表達出來?
只知道埋頭寫,不管別人的感受,別人讀都讀不懂,為什么要理你,夸你?又如何讓你對舒適圈的贊揚產(chǎn)生厭倦,產(chǎn)生想突破的瓶頸感?
發(fā)現(xiàn)有人讀不懂,排除掉個例之外,從自身找問題,這是唯一沒有問題的學習態(tài)度。
寫詩無非兩點。一是有話要說,這是詩心,也是創(chuàng)作立意。第二就是我要怎么說?這是表達方式。
有話要說就是要在內(nèi)容上和人交流,在感情上尋找同盟。所以好的詩歌作品,必然是人類共情,但是表達方式,就看各自的手段了。
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體現(xiàn)個性,書寫共性,才是走出自己的特色,同時獲得廣大認同的真正詩歌之路。
個性和共性不是對立的,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就好像看到落葉飄舞,要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大家感受到靜謐美感,或者蕭條蒼涼,基本上都是這方面的情感延伸,這不就是人類共情?但是表達方式不同,字詞的選擇不同,還有各種修飾方式,才是個性的散發(fā)之地。這個地界,高于規(guī)則,低于共情。
個性是有度的,少則枯燥無味,多則放蕩形骸。
這個度一定是在規(guī)則之上的,這一點至關重要。沒有規(guī)則的個性就是耍無賴,從來沒有人認同,除了作者自己,就是典型的敝帚自珍,在旁人眼里不過就是垃圾。
要想真正進步,一定要正確認識到這一點。
個性要有,但絕不是瞎搞的護身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