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德國科學家亥姆霍茲為研究共振問題發(fā)明了“亥姆霍茲共鳴器”,并通過它研究復合音中的泛音成分,做了樂音和語音的頻譜分析,并提出音樂理論和聽覺理論[1]。這個簡單的裝置有著十分廣泛的用途。
在亥姆霍茲的著作《論音調的感覺》中,亥姆霍茨共鳴器的原始設計是一個黃銅容器,圓球形狀,一端有一個帶口的小頸,另一端有較大的孔為收音口(見圖1)。現(xiàn)代最常見的亥姆霍茲共鳴器是一個漏斗狀的空心玻璃球,一端帶有出音口,見圖2(a)[2]。另外還有多種形狀,圖2(b)只是在球上開一個小口,圖2(c)在球底部多開一個聽音孔,近似原始設計。亥姆霍茲在測量復合音時,將出音口指向耳朵,共鳴器的收音口對準音源,當音源中的某一泛音與共鳴器的固有頻率相同時,共鳴器會出現(xiàn)共鳴現(xiàn)象。
圖1 亥姆霍茲共鳴器實物
圖2 常見亥姆霍茲共鳴器的形制
亥姆霍茲共鳴器是一種高效率的聲能轉換裝置,主要應用于頻譜分析、頻率測量和控制等方面。隨著理論的逐漸成熟,它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既可以用于在建筑內部設計“共振吸聲結構”,利用其強大的吸聲能力應用于音樂廳的墻壁等結構;又可以將微小的振動轉化為強大的聲波傳輸出去,常應用于各種樂器的共鳴箱等。
本文將從消聲裝置與發(fā)聲裝置兩方面,梳理亥姆霍茲共鳴器的應用。
1 消聲裝置(共振吸聲)
1.1
共振吸聲結構原理
吸聲,主要是指聲波在介質的傳播過程中能量的消耗過程。當聲波傳播到介質表面時,一部分聲波會被反射回去,另一部分被介質吸收,轉化為機械能傳遞或轉化為熱能消耗。吸聲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只有較強吸聲能力的材料才可以應用于實際場合。吸聲材料的原理有兩種,一是通過材料摩擦,將聲能轉化為熱能;二是通過材料振動,將聲能轉化為機械能(振動),再轉化為熱能。
亥姆霍茲共鳴器就是共振吸聲結構。結構內部是一個共鳴腔和一個彈簧系統(tǒng)(見圖3),共鳴腔開一頸口與外部相連,聲波從頸口進入腔體,使得頸口空氣來回運動壓縮腔內空氣,形成一個空氣彈簧。當入射聲波頻率與共振器結構固有頻率一致時,發(fā)生的共振幅度最大,消耗的能量最多。所以,共振吸聲結構對吸聲頻率有很強的選擇性,吸聲效果一般在中低頻較好。
圖3 共振吸聲結構
1.2
共振器實際功能與改良
在實際應用中,常常使用多個并聯(lián)的共振吸聲結構共同作用,或者與其他吸聲材料結合使用,做到拓寬吸聲帶寬、提高吸聲性能。例如共振吸聲磚(見圖4),具有隔聲、保溫、吸聲構造簡單、價格低廉等好處。
圖4 共振吸聲磚
有學者研究亥姆霍茲共振器的改良,如研究在不改變共振器外形尺寸的同時改變連接管長度、串并聯(lián)共振器數(shù)量,會有效改善共振頻率的聲學特性。首先將共振器分為共振管與共振腔,討論管延伸長度、管橫截面形狀對共振器的影響;將多個共振器串聯(lián)或者并聯(lián),討論消聲頻帶、共振峰等聲學特性的變化。還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亥姆霍茲共振器的外頸口變?yōu)閮炔孱i口,可以獲得相同聲學特性的吸聲結構,可以使吸聲結構厚度變薄;
如果將內插頸口彎曲,可以進一步減小吸聲結構的厚度。
有學者研究“吸聲材料對亥姆霍茲共振器吸聲性能的影響”[3],研究表明,加吸聲材料后,亥姆霍茲共振器共振頻率與材料厚度成反比,傳遞損失與材料厚度也成反比;共振器材料厚度不變,流阻不斷增加,共振頻率會先減小再增加,直到流阻至無窮,吸聲材料可以看作剛性壁,腔體體積發(fā)生變化,導致共振頻率變化。
還有學者利用亥姆霍茲共鳴器對噪聲的吸收功能,研究噪聲發(fā)電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共鳴腔與聲波產生共振,使聲波能量聚集,在頸口安裝振動膜片,并與電磁式發(fā)電機振子相連接,切割磁感線把膜片振動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2 發(fā)聲裝置
2.1
改善聲場
著名聲學家馬大猷指出,亥姆霍茲共鳴器可以控制廳堂音質。例如倫敦“節(jié)日大廳”,低頻混響時間短,導致聲音不豐富,將傳聲器放入多個共鳴器中,接收部分頻率聲音,再放大反饋至廳堂,可以延長100 Hz~700 Hz的混響時間,使演奏音色更加豐富。
同理,亥姆霍茲共鳴器以甕、瓶的形式放置在劇場中,可以修飾聲音。例如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人就用黃銅瓶來調和劇場諧音[4]。馬大猷認為,“用陶甕在舞臺下或墻壁上做共鳴器以擴大聲音或對聲音的吸收,則是歷代常用的音質控制技術”[5]。亥姆霍茲共鳴器可受外部聲場的激發(fā)并消耗其能量,但空腔內的振動又可通過短管輻射聲波加強外部的聲場,中國古代也有在戲院埋藏空罐以加強歌唱效果的做法。在《墨子》一書的記載中,有用地下埋藏的大甕放大敵軍活動的聲音的裝置(抗日戰(zhàn)爭的地道中也用過)[6] 。
有學者研究甕對建筑聲場的影響,以山西省龍?zhí)鞆R古戲臺為例(見圖5)[7],測量戲臺中陶甕的數(shù)據(jù),單獨陶甕的固有頻率及組合陶甕的聲學特性。在給單獨陶甕測量中,發(fā)現(xiàn)不同大小的陶甕在不同頻段可以發(fā)生共振現(xiàn)象;將陶甕排列組合,發(fā)現(xiàn)陶甕的固有頻率組成的音程關系與當?shù)亟洺Q莩龅钠褎≌{式關系密切,如果在臺上演唱蒲劇,陶甕會對聲音有放大作用。學者分析,由于陶甕鑲嵌于側墻,且距離地面高度與演員口腔高度平行,可以保證聲音入射聲波的直射強度,由于演奏樂器距離陶甕較近,聲波斜射入甕中,使得演奏、演唱聲音進入甕中大致平衡。除此之外,多個陶甕呈對稱分布,不僅對固有頻率進行共振,對其他頻率也有延長混響時間的作用。
圖5 古戲臺設置陶甕助聲
2.2
樂器設計
小提琴是一種弦鳴樂器,發(fā)聲過程十分復雜。首先琴弓擦弦產生振動,弦振動通過琴馬傳遞給面板,面板的振動將聲音放大,同時產生豐富的諧音,最后傳遞給共鳴箱的f孔使聲音傳播出去。如果沒有f孔,小提琴的音量低,而且音色沉悶。其中,共鳴箱面板上的f孔,使整個共鳴箱形成一個亥姆霍茲共鳴器,不僅可以使所有聲音放出來,還可以使樂器最后一個八度的音得到加強?!鞍凑蘸唵蔚穆晫W原理,在共鳴下面半個倍頻程處,這種增強達到零點,這一理論在小提琴G弦上的#C—D附近”[8]。
手碟是根據(jù)亥姆霍茲共鳴器原理制作的樂器(見圖6)。手碟由兩個半球型的氮化鋼模組合而成,有較強的韌度。手碟的中心點基礎音為“Ding”,圍繞著中心點有8個凹陷區(qū),可以發(fā)出不同的音高,從低至高以Z字排列。底部的中心有個孔,稱為“Gu”,為低音部,也可作為調音用,它使手碟內部空氣流動起來產生共鳴。
圖6 手碟
手碟在制作過程中,每一個音都會經過無數(shù)次敲打來調整音高。手碟的共鳴腔就在它的內部,每一個手碟都有固定的調式,隨著不斷地敲擊,有可能會出現(xiàn)剛壁變薄以致于音高不準的情況,所以,制作者在設計樂器形狀和音樂性能中需要進行不斷探索。
2.3
倒相式揚聲器設計
倒相式揚聲器是目前應用較廣泛的一種揚聲器,與密閉式揚聲器不同,它在箱體面板上安裝有倒相管(其中“相”是指聲波的相位)。揚聲器由振膜推動空氣振動發(fā)聲,向箱體外傳輸和向箱體內傳輸?shù)穆暡ㄏ辔幌喾矗ɡ缯衲は蛲膺\動時,外側空氣被擠壓變密集,內側空氣變稀疏),倒相管可以把向內傳播的聲波再反向輻射到前方,從而使其與原本揚聲器向外輻射的聲波相位相同,由此可以增強聲波能量。由于聲波頻率越高衰減越快,中高頻聲波波長較短,揚聲器向后輻射的聲波容易被箱體吸收,因此,倒相式揚聲器的設計對改善低頻響應有一定的作用。
3 小結
除文中所述,生活中常見的海螺、陶笛、非洲鼓、汽車排氣裝置等,都相當于亥姆霍茲共鳴器,這些都可以歸類于兩種應用,消耗聲場能量的吸聲體與加強聲場的發(fā)聲體。雖然亥姆霍茲共鳴器已經經歷了100多年的發(fā)展,但是它仍然不斷地應用在新領域,值得學者們多加研究。
選自《演藝科技》2020年第6期張哲琳《淺析亥姆霍茨共鳴器的實踐應用》,轉載請標注:演藝科技傳媒。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演藝科技》。
(本文僅用于行業(yè)交流學習,并不用于商業(yè)用途。文中觀點為作者獨立觀點。如不慎侵涉第三方權益,請與我們聯(lián)絡,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