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bronchitis)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其病理特點是支氣管黏液腺增生、黏液分泌增加。臨床上表現(xiàn)為連續(xù)2年以上,每年持續(xù)3個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氣喘等癥狀。本病起病隱襲,早期癥狀輕微,多在冬季發(fā)作,春暖后緩解,后期癥狀加重并常年存在。病程遷延反復(fù),常可并發(fā)肺氣腫和肺源性心臟病。是老年人的一個常見多發(fā)病,發(fā)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老人的發(fā)病率是較年輕者的1.2~2.3倍。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常與外邪的反復(fù)侵襲,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密切相關(guān)。急性發(fā)作期,大多因肺氣虛弱,衛(wèi)外不固外邪入侵,以致咳嗽反復(fù)發(fā)作;或因久咳不已、反復(fù)發(fā)作,或因年老體慮,肺脾腎氣慮,水津不布,痰飲內(nèi)停,陰遏干肺,引起長期咳喘,或因吸咽,飲灑等因素傷及干肺,進而形成本病。病變經(jīng)久不愈,則肺脾損及干腎,故病情嚴(yán)重者堂伴有氣喘不能平臥,動則尤甚等腎不納氣之候。
慢性支氣管炎在病機上主要反映為肺、脾、腎三臟虛損,以及它們的相互關(guān)系失衡,同時又因痰、火、瘀等因素的參與而愈加復(fù)雜。其基本病機為本虛標(biāo)實。在正常情況下,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fā)肅降,外合皮毛,為氣機出入升降的通道。風(fēng)寒熱燥之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肺氣被束,失其肅降而發(fā)病;嗜食煙酒、辛辣助火之品,灼津生痰,阻塞氣道,均可使肺氣上逆而發(fā)生咳嗽。病久不愈,肺氣愈傷,正氣無力御邪,則外邪又易復(fù)犯,以致遷延日久,纏綿不愈。
脾主運化,位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聚濕為痰,濕痰上漬于肺,影響氣機的通暢而見咳喘,咯痰等癥腎主納氣,腎陽虧虛,氣失攝納,命門火衰,津液輸化失司,肺氣升降受阻,氣化功能失常水氣不能宣化,為痰為飲,阻塞氣道;腎陰虧損,虛火內(nèi)熾,灼傷肺津,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而咳喘咯痰。
古人所謂:"腎為生痰之本,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不咳不喘”,說明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可致本病。痰火、瘀既是臟腑失調(diào)的病理產(chǎn)物,又是直接或間接致病的因素。無論是外受燥熱之邪,或寒郁而化執(zhí),或五志過極,饑飽勞倦傷及臟腑致功能失調(diào)所生內(nèi)火,皆可與痰濕等結(jié)合形成痰火,火執(zhí)壅肺,痰閉肺絡(luò)而發(fā)病。久病多虛多瘀,陽氣不足,不能溫煦血脈和推動血液運行;或因寒邪客入血脈,血液凝洲不暢:或執(zhí)入營血,血執(zhí)捕結(jié)等,皆可形成癱血。
【辯證施治】
慢性支氣管炎依其臨床表現(xiàn)多分為實證,虛證兩大類。慢性支氣管炎為久病,久病必虛故本病的本質(zhì)多屬虛寒。反映在肺、脾、腎三臟之虛,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緩解期。如果上呼吸道反復(fù)感染,病情加劇,則出現(xiàn)實、熱、痰、濕的證候,形成邪實正虛的復(fù)雜局面主要見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和慢性遷延期。
(一)實證(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和慢性遷延期)
[外寒內(nèi)飲]咳嗽氣急,甚則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無汗惡寒,身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舌苔白滑,脈弦緊。外有表寒里有水飲,外寒引動水飲,上逆射肺,肺氣不宣,故咳嗽氣喘,痰多泡沫;表寒外束,郁閉肺衛(wèi),故無汗惡寒,身體疼痛而重;肺失宣降,不能通調(diào)水道,水飲溢于肌表,故見肢體浮腫。舌苔白滑,脈弦緊乃為寒飲內(nèi)盛之征。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化飲。
[方藥]小青龍湯加減。方中麻黃、桂枝,宣肺平喘;干姜、細辛、半夏溫中蠲飲,散寒降逆;配五味子,以防肺氣之耗散,佐以白芍協(xié)同桂枝調(diào)和營衛(wèi);并用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有外散風(fēng)寒,內(nèi)除水飲,表里雙解之功。如胸悶苔膩加白芥子、陳皮;痰郁化熱減桂枝、干姜用量,加生石膏桑白皮、黃芩:身執(zhí)不解亦可加魚腥草、蒲公英、連翹等以清熱解毒
[痰濕內(nèi)聚]1咳嗽聲濁,痰白而粘,胸脘滿悶,納差腹脹,大便溏薄,舌胖淡,邊有齒痕,苔白膩或白滑,脈儒滑。痰生于脾,上漬于肺,痰濕聚于中焦,寒從中生故咳嗽痰白而粘;痰濕內(nèi)停,中焦氣機受阻,故胸脘滿悶、納差腹脹。苔白膩,脈濡滑均為痰濕偏盛之象。
[治法]溫陽健脾 化痰平喘。
[方藥]苓桂術(shù)甘湯合二陳湯加味。方中茯苓健脾滲濕、祛痰化飲。以桂枝溫陽化飲,與茯苓相伍,實有溫化滲利之妙用。白術(shù)健脾燥濕,炙甘草以益氣和中,半夏、陳皮以理氣燥濕化痰。加杏仁宣肺止咳。
[燥熱傷肺】咳聲短促,甚則氣逆而喘,痰少不易咳出,口咽干燥,甚則胸痛,或有形寒身熱等表證。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燥熱傷肺,津液被爍,故干咳無痰,或痰少不易咳出;燥熱傷津,故鼻燥咽干;咳甚傷絡(luò),氣機不暢,故胸痛;燥邪傷肺,肌表被束,故有形寒身熱等表證。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均為燥熱之象。
[治法]辛涼清肺潤燥化痰
[方藥]清燥救肺湯加減。方中桑葉、杏仁,宣肺止咳;南沙參、麥冬、知母,既能清熱潤燥,又能滋液養(yǎng)陰,與前藥相合,有潤肺止咳之功;桔梗、甘草,利咽生津;枇杷葉配杏仁,潤肺降逆。
(二)虛證(慢性支氣管炎臨床緩解期)
[脾肺兩虛]咳嗽氣短,聲低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納差,胸脘痞悶,大便溏薄,每遇風(fēng)寒則咳嗽氣喘發(fā)作或加重,苔白薄,脈濡緩。肺為氣之主,肺虛則氣失所主,故氣短而喘;脾虛不運,故胸脘痞悶,納差便溏;肺氣本虛、衛(wèi)外不固,感受風(fēng)寒,肺氣更傷,痰濕轉(zhuǎn)盛,故咳痰氣喘發(fā)作或加重。苔白薄,脈濡緩亦為肺脾兩虛之征。
[治法] 補肺健脾 益氣固表
[方藥]六君子湯、玉屏風(fēng)散加減。方中黨參、黃芪、白術(shù)、山藥,甘草,健脾補肺;防風(fēng)配黃芪,祛邪而不傷正,黃芪得防風(fēng),固表而不留邪;再配陳皮、半夏、茯苓、蘇子,化痰降氣平喘。諸藥共奏,補肺健脾,益氣固表,化痰平喘之功效。
[肺腎兩虛]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動則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苔白而滑,脈細無力。偏腎陰虛者,則午后顴紅,五心煩熱,咽干口燥,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咳嗽久作,肺病及腎,下元不固,氣失攝納,故呼多吸少;動則耗氣,故喘息更甚;腎陽虛不能蒸化水飲,聚而生痰,故痰稀色白;陽虛不能溫養(yǎng)于外,故畏寒肢冷。苔白滑,脈沉細無力,亦屬陽衰飲聚之征。若真陰不足,陰不斂陽,氣失攝納,故見一派陰虛之象。
[治法] 補益下元 納氣平喘
[方藥]生脈散加味。方中黨參、麥冬、五味子,補肺養(yǎng)陰。偏陰虛者,與六味地黃丸合用。以山芋肉、訶子肉、山藥,滋陰斂液;功勞葉、銀柴胡、炙鱉甲、烏梅,滋陰退熱。偏陽虛者,與腎氣丸同用,以附子、肉桂、核桃肉、紫石英、補骨脂、沉香、補益下元,溫腎納氣;熟地、茯苓、山芋肉、澤瀉,補養(yǎng)腎陰。共成溫補肺腎之劑。霧化吸入:用魚腥草、白毛夏枯草、野菊花各500g,加水后2次蒸餾,收集蒸餾液1000ml,微搖勻,加入氯化鈉8.5g,然后過濾、分裝、封口。用霧化儀口腔霧化吸入治療,10次為1療程。每次用本品10ml。
【中藥成藥】
(1)固本咳喘丸,40粒;每日2次,連服3個月為1療程。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合并咳喘者。四佛合劑,20m1,每日3次,1月為1療程。用于慢性支氣管炎遷延期的治療。十味貝砂散,5g,每日3次,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喘息型;化痰平喘片5片,每日3次,7日為1療程,連服3個療程。復(fù)方蛤蚧散,8g,每日2次,分別在秋末、春初服用。主要用于喘息型老年性支氣管炎。百合固金丸,1丸,每日2次,適用慢性支氣管炎,肺腎兩虛者。消咳喘,20ml、每日3次,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息喘平膠丸,6~8粒,每日3次,適用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安喘舒片,4~5片。每日3次,3個月為一療程。適用慢性支氣管炎急性期控制后,病人體虛。
(2)瓜蔞仁20g、川貝10g、杏仁10g、蘇子10g、半夏6g、桑葉心、麻黃各10g,水煎服。適用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咳嗽氣喘痰多者。
(3)佛手、姜半夏各6g,砂糖等分。水煎服,治慢性支氣管炎濕痰咳嗽。
(4)扁柏10g、冬瓜皮10g、豆腐1塊。用開水煎出味后服下,每日1劑。治慢性支氣管炎。(5)夏枯草20g、法半夏10g、代赭石30g、車前草30g,水煎服。適用慢性支氣管炎久咳氣急痰多
(6)瓜蔞皮10g、萊菔子6g、白芥子6g、板蘭根10g、沙參10g、杏仁10g、蘇子10g,水煎服。適用慢性支氣管遷延期。
治慢性支氣管炎秘方(16首)
1、黛麥養(yǎng)肺止咳湯
【來源】黎炳南,《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青黛5克,海蛤粉30克,人參10克(或黨參20克),麥冬、五味子各10克,細辛3克,炙甘草10克(小兒用量酌減)。
【用法】每日1劑。上藥加清水3碗,煎取1碗,藥渣重煎1次。日分2~3次服。
【功用】益氣生津,清咽止咳。
【方解】本方為黛蛤散合生脈散加味而成。生脈散方載《內(nèi)外傷辨惑論》,有生津養(yǎng)陰之效,對熱病后期氣津兩傷者每可廣泛應(yīng)用。黛蛤散方載《衛(wèi)生寶鑒》,有清咽除熱,化痰去煩之功。方中人參味甘,微苦,性溫,能補益元氣,固脫生津,李杲稱其能補肺中之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肺主諸氣故也。麥冬氣味甘涼,能養(yǎng)陰潤肺,清心除煩,是治陰虛咳嗽的要藥。五味子味酸性溫,可斂肺生津,治咳逆上氣,《本草求真》指其為治諸種咳嗽之要藥。以上三味,一補、一清、一斂,相輔相成,功效益彰。青黛性味咸寒,有清熱,涼血,解毒之能。海蛤粉為咸寒之品,得之則火自降,痰結(jié)自消,善治熱痰、老痰、頑痰。細辛氣味辛溫,功在搜剔陰絡(luò)之邪,祛風(fēng)止喉癢,增強鎮(zhèn)咳之效。咳久者邪據(jù)陰絡(luò),深潛難除,投之每獲捷效。炙甘草益氣化痰,調(diào)和諸藥,尚可合五味子以酸甘化陰。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陰、清咽除痰、祛風(fēng)止咳之功。
【主治】氣陰虛咳嗽(外感后咳嗽),慢性咽喉炎,氣管炎等。癥見氣短神疲,面色蒼白,久咳不止,甚或嗆咳頻頻,痰難排出,納呆多汗,舌淡或嫩紅,脈細無力。
【加減】痰多而稀白,納呆苔白者,加白術(shù)、陳皮、法半夏;咽紅,扁桃體增大者,加射干、板藍根、金銀花;其中兼便結(jié)者,再加胖大海;素有喘咳(哮喘、痙支)氣逆痰多者,加麻黃、桂枝、蘇子、葶藶子;若見陣發(fā)痙咳,狀若百日咳者,加百部,馬兜鈴;時有低熱者,加青蒿、鱉甲;自汗明顯者可加黃芪、防風(fēng);咽癢甚者,加僵蠶、膽南星、細辛用量酌加;血虛心悸,舌淡脈細者,酌加當(dāng)歸、熟地、丹參。
【療效】屢用效佳,一般服5劑見效,10~15劑可愈。
【附記】久咳不愈,常見于素體虛弱,或外感病后,此多因氣陰不足,正虛邪戀故也。小兒陰陽稚弱之體,尤易罹患。長期咳嗽者,咽部常見充血,但多呈暗紅,與外感風(fēng)熱有所不同。若誤投苦寒,愈服清涼,則其咳愈甚,不可不知也!
2、陽和平喘湯
【來源】胡翹武,《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熟地30克,淫羊藿20克,當(dāng)歸10克,麻黃6克,紫石英30克,肉桂3克,白芥子6克,鹿角片20克,五味子4克,桃仁10克,皂角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分兩次溫服。
【功用】溫腎納氣,化痰調(diào)營。
【方解】咳喘之癥不離乎肺,纏綿經(jīng)久,無不由氣及血而瘀阻脈絡(luò),與瘀血為崇互結(jié)一體,阻塞氣道,影響氣體出入,曰:咳喘益甚而重篤難以向愈也。氣主于肺而根于腎,且肺腎又為金水相生之臟,經(jīng)久咳喘又無不虛體害正,窮必歸腎,傷及下元,損及氣根,氣體吐納失節(jié),此咳喘又不止于肺也。
故老慢支患者無不為痰壅絡(luò)阻于上,元精內(nèi)奪于下。肺腎同病,虛實相因誠為其必然也??纪鹾榫w《外科全生集》之陽和湯,具溫陽補虛、散寒通滯之用,雖為陰疽效方,但從其組方配伍觀之,于督脈陽虛,寒痰凝滯之咳喘,有補虛瀉實,上下同療之意。然化痰調(diào)營尚嫌不足,溫納腎氣也需增添。
本方以熟地、鹿角片、淫羊藿、肉桂溫養(yǎng)腎督,峻補下元,易鹿角膠為鹿角片者,以膠者凝滯有助痰濁之弊。鹿角除秉溫補腎督功用外,更具活血通絡(luò)散滯之用,與熟地相伍、溫補精血,可減少膠、地同用黏滯礙膈之嫌;淫羊藿補腎壯陽,肉桂溫養(yǎng)命火;紫石英質(zhì)重色赤,性味甘溫,功擅溫養(yǎng)下元,主咳逆痰喘,與五味子配用鎮(zhèn)攝之力更顯,合此六味溫而不燥,補而不膩,既攝納又重鎮(zhèn),為補虛填精求本培元之道。
當(dāng)歸養(yǎng)血活血,更具“主咳逆上氣”(《本經(jīng)》)之用;桃仁破血行瘀,是“止咳逆上氣”(《別錄》)佳品。以此合鹿角片、紫石英,既調(diào)營通絡(luò),又止咳平喘,皆一藥而二得其用之品,為咳喘由氣及血,絡(luò)脈瘀阻不可缺如之味也。白芥子理氣豁痰,皂角滑痰通竅,皆辛溫入肺之品,為寒痰壅肺痹阻氣道首選之藥。麻黃宣閉通滯、止咳平喘,與五味子配對,又可一開一合,啟閉肺氣。且肺金得腎督之溫養(yǎng),治節(jié)宣肅之權(quán)有復(fù),協(xié)同麻黃、五味子,更利氣體出納,痰濁排送。全方虛實補瀉得宜,肺腎上下同療,為下元虛寒、肺金痰瘀咳喘之良方。
【主治】慢性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之屬腎督虛冷,痰瘀凝滯而致咳喘經(jīng)久不已者。
【加減】陽虛及陰者,去肉桂,加懷山藥20克,山茱萸10克;寒痰化熱者,去白芥子,加葶藶子10克,澤漆15克;氣急喘甚者,加蘇子10克,沉香3克(后下);大便秘結(jié)者加肉蓯蓉20克,紫菀20克;胃脘飽滿,納食不馨者,加砂仁6克,二芽(谷芽、麥芽)各30克;痰濁消減者,去白芥子、皂角、加橘紅10克,茯苓20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一般服藥5~10劑見效,30劑以上可愈。
3、止咳湯
【來源】程爵棠,《臨床驗方集》
【組成】黨參、法半夏、南祝子、紫菀各9克,炒白術(shù)、馬兜鈴、白茯苓各15克,陳皮、干姜各6克,北細辛3克,五味子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取汁混合,分3次溫服。
【功用】健脾益氣,化痰止咳。
【方解】本癥多因素體氣虛,衛(wèi)外不固,或年老體弱,易受風(fēng)寒侵襲,郁閉肺竅,而致肺失宣降所引起的咳嗽,或久咳不止,或伴胸悶喘促,或兼風(fēng)寒表證。本癥尤以中老年人和體質(zhì)肥胖人為多見,且易罹感冒。治宜健脾益氣,化痰止咳;方用六君子湯去甘草健脾益氣,化痰止咳為君;干姜、細辛、五味子三味為小青龍湯中化痰止咳之主藥,共用之為臣,助君藥以增強健脾益氣,化痰止咳之功,佐以南祝子、紫菀化痰止咳,且紫菀善能降氣化痰,又能清肺泄熱;馬兜鈴清熱化痰,善降逆氣,止咳嗽,故兼之為使。諸藥配伍為用,共奏健脾益氣、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氣虛咳嗽、咳喘(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癥見咳嗽,或咳喘,日久不止,或伴有頭痛,發(fā)熱惡寒,或胸悶喘促,或一身盡痛,脈浮緩無力,舌淡苔薄白或白膩。
【加減】若風(fēng)寒表證偏重,去紫菀,南祝子,加荊芥、紫蘇葉、防風(fēng)各9克;胸悶去五味子、加炒枳殼、蘇梗各9克;若伴見喘促,去南祝子,加蘇子6~9克;偏風(fēng)寒者,加炙麻黃6克,荊芥9克;伴一身盡痛可選加秦艽、桂枝、羌活、獨活各9克。
【療效】治驗頗多,療效顯著。如1985年用本方加減治療氣虛咳嗽35例(其中伴喘促者8例),結(jié)果,痊愈30例,顯效5例,有效率達100%。
【附記】本方系由六君子湯去甘草,加干姜、細辛、五味子、紫菀、南祝子、馬兜鈴所組成。通過臨床反復(fù)驗證修訂而成。據(jù)臨床觀察,二十年來,本人用本方加減治療氣虛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氣虛咳喘(喘息性支氣管炎),治驗頗多,一般服5~10劑后即可見效或痊愈,其中治愈率達85%以上。
又本方治療氣虛感冒或老年性感冒,只須略作加減,效果亦佳。
4、溫腎蠲飲湯
【來源】龔志賢,《龔志賢臨床經(jīng)驗集》
【組成】制附片30~60克(先煎1~2小時),干姜、桂枝、法半夏各10克,細辛6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日2服。宜溫涼服,不宜熱服,一劑分2天服完。
【功用】暖脾腎,通心陽,溫肺化飲,止咳平喘。
【方解】此方系從四逆湯加味而來。方中附片溫腎陽,散寒濕;干姜溫肺化痰;桂枝通陽化氣;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法半夏燥濕祛痰,下氣散結(jié);細辛溫肺祛痰;甘草調(diào)和諸藥。本方藥專力宏,用治老年咳嗽,效果頗佳。
【主治】老年咳嗽,反復(fù)發(fā)作,經(jīng)年不愈,咳吐白泡沫痰,氣喘,短氣,不能平臥,動則尤甚,遇冷加劇,舌苔白滑,脈偏弦,兩尺不足。
【加減】臨床多年使用,治驗甚多,效果頗佳。
5、潤燥益陰湯
【來源】陳樸庵,《醫(yī)方新解》
【組成】南北沙參各15克,天冬、知母、玄參、生地、枸杞各12克,百部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3次。
【功用】清肺祛痰,潤肺止咳,滋養(yǎng)肝腎。本方祛痰鎮(zhèn)咳作用顯著,有一定的解熱效力,并有補益和降血糖作用。
【方解】病為肺燥,肺陰虛,“陰虛生內(nèi)熱”所致,故方用南沙參清肺祛痰,北沙參潤肺生津,共為主藥;天冬、百部潤肺止咳,均為輔藥,生地、知母、枸杞滋腎養(yǎng)肝、皆為佐藥;甘草協(xié)調(diào)諸藥為使。諸藥合用,共奏清肺祛痰、潤肺止咳、滋養(yǎng)肝腎之功效。
【主治】肺燥咳嗽,癥見發(fā)熱或午后潮熱,咳痰不暢,或痰中帶血,心煩口燥,舌紅少苔,脈細而數(shù);亦治肝腎陰虛,癥見頭暈?zāi)垦?,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耳鳴尿頻,口渴心煩,苔少脈細等。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甚佳。
【附記】臨床實踐觀察,本方用于治療百日咳等外感病癥,肺結(jié)核、糖尿病等內(nèi)傷疾患和因化學(xué)療法及放射治療所引起的白細胞下降,或血小板減少等病癥,效果亦佳。
6、久咳丸
【來源】朱良春,《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精華》
【組成】五味子50克,罌粟殼600克,枯礬30克,杏仁72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貯瓶備用。每服10~15粒,1日服2次,白糖開水送服。如有外邪發(fā)熱者,暫勿用之。
【功用】定喘止咳,收斂肺氣。
【方解】本方系根據(jù)《衛(wèi)生寶鑒方》五味子丸及《普濟方》治痰嗽并喘方加味而成。方中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止咳;罌粟殼收斂肺氣;枯礬長于消炎燥濕;杏仁專能止咳潤肺。四藥合用,有相輔相成之功、力專效宏之用。凡慢性氣管炎久咳不已者,用之多效。
【主治】慢性久咳。
【療效】屢用神效。
7、降氣化痰湯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杏仁10克,蘇子9克,瓜蔞30克,川楝子6克,元胡9克,龍膽草6克,石斛12克,旋覆花、代赭石各9克,甘草3克,枳殼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止咳降逆。
【方解】肝火犯肺之咳嗽必須降氣平肝以止咳。方用杏仁、蘇子降氣止咳;瓜蔞、枳殼寬胸化痰;旋覆花、代赭石、川楝子、元胡平肝止痛;龍膽草清肝熱;石斛養(yǎng)肝陰;甘草緩肝急,合之共奏止咳降逆之功效。
【主治】肝火犯肺,氣逆咳嗽,咳則脅下作痛,舌紅咽干,脈弦數(shù)。
【療效】屢用皆有良效。
【附記】《素問·咳論》云:“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此為肝火犯肺所致,治宜疏肝清熱,止咳化痰,本方正符合病機,故用之多效。
8、清肺寧咳方
【來源】文子源,《臨癥見解》
【組成】黃芩、馬兜鈴各9克,桑白皮、瓜蔞皮各12克,杏仁9克,枇杷葉12克,桔梗、牛蒡子各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肺化痰,降氣止咳。
【方解】肺為嬌臟,若肺熱內(nèi)熾,熱灼肺金,氣不宣降而上逆而致咳嗽,故方中以黃芩、馬兜鈴苦寒以清肺熱;桑白皮、瓜蔞皮、杏仁、枇杷葉宣肺降氣止咳;牛蒡子、桔梗、甘草辛涼宣開疏肺利咽。諸藥配伍為用,共奏清肺化痰、降氣止咳之功。
【主治】肺熱咳嗽,癥見咳嗽、痰黃稠黏、喉干咽痛、胸?zé)釔灐⒑粑执?、咳聲高亢、舌紅、苔黃糙、脈滑數(shù)或洪大而數(shù)。
【加減】若熱盛氣喘、肺熱內(nèi)困,加葶藶9克,葦莖30克,冬瓜仁18克,生薏仁15克,生石膏18克;挾有表邪,發(fā)熱頭痛,加荊芥9克,野菊花15克,連翹,金銀花各12克;肺胃蘊熱,痰氣不利,痰黃膠黏,加山梔9克,冬瓜仁18克,海浮石、海蛤殼各30克,萊菔子9克,千層紙6克;熱邪挾痰、郁結(jié)肺絡(luò),胸脅間悶痛,加郁金9克,冬瓜仁12克,枳殼9克,橘紅1.5克;熱盛傷及肺絡(luò),咳痰帶血,加黑山梔12克,白茅根18克,仙鶴草15克,側(cè)柏葉12克;肺熱咽喉腫痛,加玄參12克,土牛膝根21克,板藍根15克,金銀花12克;熱毒熾盛,內(nèi)壅肺胃,侵入營分,舌紅絳,苔少,脈細數(shù),加生地15克,青天葵12克,川黃連9克,金銀花12克;肺熱下行大腸,下痢腹瀉,加煨葛根9克,大豆卷12克,火炭母15克;大便秘結(jié),數(shù)天未解,加大黃9克(后下),玄參12克;肺熱下輸膀胱,小便黃赤短少,加生薏仁15克,木通9克,滑石15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9、滋陰宣肺湯
【來源】陳德才,《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南北沙參各20克,法半夏7克,天冬、麥冬各20克,杏仁、麻黃、川樸各7克,桔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滋陰,宣肺,化痰止咳。
【方解】病證屬陰虛,故方用南北沙參,天麥冬養(yǎng)肺陰;麻黃,桔梗宣肺化痰;杏仁止咳化痰;川樸、法半夏燥濕化痰,合而用之,共奏滋陰宣肺,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陰虛型慢性咳嗽)。
【加減】神疲乏力加太子參15克;舌苔黃干,渴欲冷飲,加連翹、魚腥草各15克;久咳不止無痰者加罌粟殼、棗仁各10克。
【療效】治療68例小兒氣管炎,用3劑而愈者17例,5劑而愈者33例,8劑而愈者13例,無效者5例。
【附記】方中罌粟殼,對非久咳無痰者不用,其用量也應(yīng)根據(jù)年齡、體質(zhì)、病情有所增減。
10、補氣化痰湯
【來源】李紹南,《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黃芪45~60克,桔梗、杏仁、紫菀、甘草各9克,沙參24克,云茯苓10克,百合、半夏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補氣平喘,止咳化痰。
【方解】方名取義于丹溪謂“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隨氣而順矣”。方用黃芪補氣而固表,得桔梗、沙參能滋補肺虛而不黏膩,并使肺氣肅降而痰化;紫菀,百合養(yǎng)肺而降氣逆,杏仁利肺止咳,半夏、甘草化痰而和中??傊痉绞且粡埱迕C滋養(yǎng),運行兩施,補而不滯之良方。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腎虧損、纏綿不愈者。
【加減】咳嗽痰稀,舌苔白滑,加白術(shù)12克,桂枝6克,橘紅9克;咳嗽痰稠而黃,加蘇子、前胡各9克,蛤粉15克,川貝母6克;干咳無痰,加枇杷葉12克,百部9克;憋輕喘重,加枸杞子15克,補骨脂10克,五味子9克,胡桃肉30克,有時合苓桂術(shù)甘湯以化飲,或合都氣丸,以納氣歸腎,使子母均健,從而達到治肺的目的。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著。
【附記】李氏通過臨床實踐,找出久咳痰喘的發(fā)病規(guī)律,冬日加重,夏天即輕(但也有夏日加重),認為氣溫的高低與肺臟生理功能活動有莫大關(guān)系,暑天氣溫幾乎與常人體溫相等,而肺在這種無外寒侵襲威脅,氣溫適宜情況下,宜休息滋養(yǎng),根據(jù)虛則補其母或母子兼顧及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治實必顧虛,治虛必顧實,實喘治肺,虛喘治腎的原則,治標(biāo)用補氣化痰湯,治本用三補湯(見下方)。補氣化痰湯平時可常服,或冬春之季服用,夏季發(fā)作時亦可加減服此方,療效較佳。三補湯主要用于冬病夏治法,于“三伏”天服用,需長期堅持服藥,方能達到止咳化痰、平喘根治之目的。
11、三補湯
【來源】李紹南,《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熟地24克,山藥、白術(shù)、天冬各15克,半夏、紫菀各9克,百合12克,龍、牡各24克,五味子12克,棗仁15克,蓮子肉、補骨脂各12克,白芍、沙參、枸杞子各15克,川貝母6克,云苓12克,冬蟲草9克,胡桃肉30克,磁石、甘草、人參(單煎兌入)、鹿角膠(單煎兌入)各9克。
【用法】“三伏”天服用。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連服15~20劑。
【功用】止咳、化痰、平喘。
【方解】方中以天冬、半夏、紫菀、百合、沙參、冬蟲草、川貝母養(yǎng)肺化痰止咳;黨參、云苓、白術(shù)、山藥、砂仁健脾和胃,化飲祛痰;熟地、枸杞、補骨脂、鹿角膠、五味子、胡桃肉、磁石補腎納氣;白芍、龍牡、蓮子肉、棗仁、甘草助心陽而斂肝陰,潛納浮越之氣,使腎氣歸元,而不上浮以定喘也。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肺心病等。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著。
12、清肺潤燥方
【來源】文子源,《臨癥見解》
【組成】桑葉、杏仁各9克,雪梨干15克,山梔皮6克,桔梗、龍利葉各9克,甘草3克,川貝母9克,枇杷葉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肺潤燥,利氣止咳。
【方解】清·葉香巖說:“燥自上傷,肺氣受病。”沈光峰說:“火未有不燥,而燥未有不從火來?!狈问茉餁舛驴?。由于燥熱傷津,肺津液耗損,或過食干燥食物,胃熱蒸肺,肺燥津傷,清氣不降,反而上逆作咳,經(jīng)云:“燥者潤之”。治宜清熱潤燥,宣肺降氣。故方中以桑葉、山梔皮、桔梗辛涼微苦,清熱宣肺。雪梨干、龍利葉、甘草甘涼清肺潤燥;杏仁、枇杷葉、川貝母利氣止咳。諸藥配伍為用,共奏清肺潤燥,利氣止咳之功效。
【主治】肺燥干咳無痰,咳聲高亢短促,舌紅干或紅絳,苔薄黃干,脈弦數(shù)。
【加減】若燥熱盛,口干渴,加生石膏、黃芩各9克;熱盛肺燥,灼液成痰,咳嗽痰黏稠,難以咯出,口干,舌絳苔黃,脈滑數(shù),加黃芩、青天葵各9克;氣逆,咳短促無痰,聲高音啞,加黃芩、馬兜鈴各9克,薺尼12克,竹蜂6只,蜂房6克;久咳氣促痰稠,燥與痰凝,肺失清降,反而上逆,加蘇子9克,蜜蒸百部12克,蜜炙款冬花、旋覆花各9克;久咳肺燥脾虛,干咳無痰,面色白,胃納減少,加懷山藥15克,蓮肉12克,西洋參9克(重用孩兒參或黨參亦可),茯苓9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13、溫肺潤燥方
【來源】文子源,《臨癥見解》
【組成】蒸百部12克,蜜炙紫菀、蜜炙款冬花各9克,杏仁12克,橘絡(luò)1.5克,桔梗9克,甘草3克,冰糖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溫肺潤燥,降氣止咳。
【方解】燥在四季屬于秋,秋傷于燥,多生咳嗽。但燥咳有兩種。受秋涼之氣,入肺而致咳嗽,屬涼燥,與風(fēng)寒咳嗽相似,即本癥;如至秋天繼夏天之后,火之余熱未熄,入肺而致咳嗽,屬溫燥,與肺熱咳嗽相似,即上癥。經(jīng)云:“涼者溫之。”“燥者潤之。”治宜溫肺潤燥。肺惡寒冷而喜溫潤,久咳肺氣虛弱,燥咳不止,故方中以百部、紫菀、款冬花溫肺潤燥;以杏仁、桔梗、甘草開氣利氣;冰糖甘潤利氣。冰糖、款冬花為治干咳單方,合溫潤降氣止咳各藥,則肺得溫潤,氣得通降,則咳自止。合而用之,共奏溫肺潤燥、降氣止咳之功。
【主治】肺燥干咳無痰,或痰稀而少,喉間干癢,咳甚胸肋掣痛,脈弦數(shù),舌淡紅,苔白而干。
【加減】如脾虛胃納減少,加天生術(shù)9克,懷山藥15克,生扁豆、蓮肉各12克;痰較稀白而少,加川貝母9克,云茯苓、瓜蔞皮各12克;肺燥咳甚,氣逆上沖,加蘇子12克,旋覆花9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14、補腎定喘湯
【來源】蔣天佑,《中國當(dāng)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熟地、補骨脂、五味子各9~12克,炙黃芪、炒山藥各15~30克,炙麻黃6~9克,炒地龍9~12克,葶藶子9克,代赭石9~12克,絲瓜絡(luò)、露蜂房各9克。
【用法】水煎兩次,早晚分服,每天服1劑,10天為1療程。
【功用】補腎納氣,降氣通絡(luò),化痰定喘。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遷延期、急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支氣管肺炎、風(fēng)濕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纖維增殖型肺結(jié)核等病中,出現(xiàn)虛喘兼實證者均可用之。
【加減】喘甚實證加川椒目9~15克;若伴大便干秘加大黃9~12克;喘甚虛證加黑錫丹,每服3~9克;咳甚加炙款冬花30克,或炙百部15克;痰多加炙紫菀15~30克;惡麻黃或血壓較高者改用細辛3~6克;便溏者赭石改沉香9克,或加菟絲子10~15克;有熱加魚腥草15~30克;有寒加肉桂6~9克,附子9~12克;咽癢加荊芥9克;腰痛者加炒杜仲10~15克;浮腫小便不利者加北五加皮6~9克,或葶藶子加至15~30克;夜尿特多加覆盆子10~15克,桑螵蛸10~15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較高。
15、降氣瀉肺湯
【來源】王明輝,《中國當(dāng)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前胡20克,瓜蔞殼、桔梗各15克,杏仁12克,柴胡、枳殼、半夏、黃芩各15克,黃連、甘草各10克。
【用法】上藥用冷水浸泡10分鐘后文火煎煮,煮沸15~20分鐘后取汁溫服,每日1劑,日服3~4次。
【功用】降氣利肺,宣散風(fēng)熱,清熱化痰。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伴發(fā)感染。
【加減】胸悶加郁金;心下痞滿,或按之痛改用全瓜蔞,加少量酒川軍;小便熱赤加焦山梔;便秘改用瓜蔞仁、枳實、加大黃;兩顴潮紅,加連翹、丹皮;咳引脅痛加旋覆花,橘絡(luò);咳而喘促加蘇子、厚樸;痰如泡沫加葶藶子;痰黃稠黏選加天竹黃、膽星、浙貝母、紫菀、款冬花;痰如結(jié)塊選加青礞石、海浮石;舌紅無苔加沙參、麥冬;舌質(zhì)紫暗加丹參;舌苔厚膩而滑或灰加肉桂。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16、健脾祛痰湯
【來源】蔣天佑,《中國當(dāng)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土炒白術(shù)、制蒼術(shù)、黨參、茯苓各9~12克,法半夏9克,白芥子9~12克,炒萊菔子9~15克,川芎、紅花各6~9克。
【用法】水煎兩次,早晚分服,每天服1劑,10天為1療程。
【功用】健脾燥濕,運通血絡(luò),祛除痰濕。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遷延期及阻塞性肺氣腫(辨證屬脾虛痰濕癥)。
【加減】若痰不利者加葶藶子10~15克;氣喘加川椒目9~12克;氣短著者加黃芪9~15克;納差著者加雞內(nèi)金9~15克,或干姜9~12克,便溏甚者加菟絲子15克;腹脹甚者加大腹皮9~12克;有寒者加制附子、肉桂各9克;有熱者加黃芩6~9克,風(fēng)燥致癢者,加荊芥9克。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
【其它療法】
1.體針:取孔最、豐隆、肺俞、定喘、中喘、膻中等穴。耳針可取神門、平喘、腎上腺
2.穴位敷貼:常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白芥子、玄胡、甘遂、細辛各12g共研末。于夏季三伏天開始使用。每次以三分之一藥末,加姜汁調(diào)成膏狀,分?jǐn)偰?塊直徑5cm的油紙或塑料布上,貼于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均雙側(cè))穴位上,用膠布固定,貼4~6小時。每隔 10天貼次,于初伏、中伏、晚伏各1次,共3次,連貼3~5年,適于慢性支氣管炎有良好預(yù)防作用。
【預(yù)防保健】
積極開展體育活動,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抗病能力。如開展耐寒鍛煉,散步或練氣功,堅持冷水浴等。改善環(huán)境衛(wèi)生,防止大氣污染,戒煙。
及時預(yù)防和治療感冒。因為感冒是引起急性發(fā)作的誘因。同時根治鼻炎、咽喉炎、慢性扁桃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對預(yù)防本病發(fā)作有重要意義。注意增減衣服,慎防外邪侵入,注意室內(nèi)空氣流通,注意攝生。
自我按摩:取三里、迎香、太陽、百會穴輕輕按揉,常年不斷。平素注意飲食調(diào)護,多吃蘿卜梨、冬瓜西瓜等新鮮蔬菜水果,以養(yǎng)肺清熱化痰。慎食辛辣、酒類等有刺激性食物。免疫療法:常用三聯(lián)菌苗,一般在發(fā)作前開始應(yīng)用,每周皮下注射一次,劑量自0.1ml開始每次遞增01ml,直至1ml為維持量,療程3個月。有效者應(yīng)堅持2~3年。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