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3 17:15:06)
標簽:
傳統(tǒng)文化分類:
文化巡禮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
語出——曹操·《述志令》
要實實在在的那個東西,不圖虛的東西。比如說,當初袁紹和曹操爭大將軍的那個頭銜,曹操就很大度的讓給了袁紹,一則因為當時袁紹的實力比曹操強大的多,二則也是因為曹操懂得“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的道理,當時連皇帝都是窩囊廢一個,何況一個大將軍乎!所以曹操并不在乎這些面子上的東西。再比如。曹操不肯稱帝,一則因為各方面的壓力。二則也是因為他懂得這個道理,既然我曹操已經有了皇帝的實權,那么還要那個惹事生非的頭銜做什么?!
正所謂:大智若愚,大巧不工;趨吉避兇,厚積薄發(fā);深藏不露,不圖虛名!
《述志令》
簡介:這篇文章又名《讓縣自明本志令》,是反映曹操思想和經歷的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重要文章。寫于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五十六歲的時候。當時,他完成統(tǒng)一北方大業(yè)后,政權逐漸鞏固,繼而想統(tǒng)一全國;但是孫權、劉備兩大軍事勢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脅。他們除在軍事上聯(lián)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則抨擊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在這種政治形勢下,曹操發(fā)布了這篇令文,借退還皇帝加封三縣之名,表明他的本志,反擊了朝野謗議。
原文: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后,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xiāng)里,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zhàn)數(shù)千,后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于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fā)病而死。及至袁紹據(jù)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jù)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墩撜Z》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狈蚰芤源笫滦∫?。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后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后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惫旅孔x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于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后,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惫麓搜越愿呜病K郧谇趹⑿母拐?,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zhí)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芍^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作品譯文1
我被舉為孝廉時,年紀很輕,自以為不是那種隱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無能之輩,所以想當一個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來建立自己的名譽,讓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濟南任國相時,開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選拔、推薦官吏,這就觸犯了那些朝廷的權貴。因而被豪強權貴所恨,我恐怕給家族招來災禍,所以托病還鄉(xiāng)了。
辭官之后,年紀還輕,回頭看看與我同年被薦舉的人當中,有的年紀已五十多歲了,還沒有被人稱作年老。自己內心盤算,從現(xiàn)在起,往后再過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歲中那些剛被舉為孝廉的人相等罷了。所以返回家鄉(xiāng),整年不出,在譙縣東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棟精致的書房,打算在秋夏讀書,冬春打獵,只希望得到一點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斷絕和賓客交往的念頭。但是這個愿望沒有能實現(xiàn)。
后來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調任典軍校尉,心里就又想為國家討賊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當個征西將軍,死后在墓碑上題字說:“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就是我當時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亂,各地紛紛起兵討伐。這時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馬,然而我卻常常裁減,不愿擴充;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兵多了意氣驕盛,要與強敵抗爭,就可能重新引起禍端。所以汴水之戰(zhàn)時,我部下只有幾千人,后到揚州再去招募,也仍不過三千人,這是因為我本來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來我擔任兗州刺史,擊敗了黃巾農民軍,收編了三十多萬人。再有袁術在九江盜用皇帝稱號,部下都向他稱臣,改稱城門為建號門。衣冠服飾都按照皇帝的制度,兩個老婆預先搶著當皇后。計劃已定,有人勸說袁術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開宣布。袁術回答說:“曹公尚在,還不能這樣做。”此后我出兵討伐,擒拿了他的四員大將,抓獲了大量部屬,致使袁術勢窮力盡,瓦解崩潰,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紹占據(jù)黃河以北,兵勢強盛,我估計自己的力量,實在不能和他匹敵;但想到我這是為國獻身,為正義而犧牲,這樣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敗了袁紹,還斬了他的兩個兒子。還有劉表自以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進忽退,觀察形勢,占據(jù)荊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當上了宰相,作為一個臣子已經顯貴到極點,已經超過我原來的愿望了。
今天我說這些,好像很自大,實是想消除人們的非議,所以才無所隱諱罷了。假使國家沒有我,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勢力強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會私下議論,說我有奪取帝位的野心,這種胡亂猜測,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寧。齊桓公、晉文公所以名聲被傳頌至今日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兵勢強大,仍能夠尊重周朝天子啊。《論語》說:“周文王雖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說是最崇高的了?!币驗樗芤詮姶蟮闹T侯來侍奉弱小的天子啊。從前燕國的樂毅投奔趙國,趙王想與他圖謀攻打燕國。樂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說:“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獲罪,被放逐到別國,直到死了為止,也不會忍心謀害趙國的普通百姓,何況是燕國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殺蒙恬的時候,蒙恬說:“從我的祖父、父親到我,長期受到秦國的信用,已經三代了?,F(xiàn)在我領兵三十多萬,按勢力足夠可以背叛朝庭,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義,不敢辱沒先輩的教誨,而忘記先王的恩德?!蔽颐看伍喿x有關這兩個人的書,沒有不感動得悲傷流淚的。從我的祖父、父親直到我,都是擔任皇帝的親信和重臣,可以說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經超過三代了。
我不僅是對諸位來訴說這些,還常常將這些告訴妻妾,讓他們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訴他們說:“待到我死去之后,你們都應當改嫁,希望要傳述我的心愿,使人們都知道?!蔽疫@些話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這樣勤勤懇懇地敘說這些心腹話,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書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跡,恐怕別人不相信的緣故。但要我就此放棄所統(tǒng)率的軍隊,把軍權交還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這實在是不行的啊。為什么呢?實在是怕放棄了兵權會遭到別人的謀害。這既是為子孫打算,也是考慮到自己垮臺,國家將有顛覆的危險。因此不能貪圖虛名而使自己遭受實際的禍害。這是不能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個兒子為侯,我堅決推辭不接受,現(xiàn)在我改變主意打算接受它。這不是想再以此為榮,而是想以他們作為外援,從確保朝廷和自己的絕對安全著想。
每當我讀到介子推逃避晉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賞賜,沒有不是放下書本而感嘆,以此用來反省自己的。我仰仗著國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勝強,以小勝大。想要辦到的事,做起來無不如意,心里有所考慮的事,實行時無不成功。就這樣掃平了天下,沒有辜負君主的使命。這可說是上天在扶助漢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個縣,享受三萬戶的賦稅,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現(xiàn)在天下還未安定,我不能讓位。至于封地,可以辭退一些?,F(xiàn)在我把陽夏、柘、苦三縣的二萬戶賦稅交還給朝庭,只享受武平縣的一萬戶。姑且以此來平息誹謗和議論,稍稍減少別人對我的指責吧!
作品譯文2
出自曹操的《十二月己亥令》又名“讓縣自明本志令”。
建安十八(公元213年5月曹操已被封為魏公。),《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魏武故事》,曹操以“令”的形式頒布了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所謂讓縣,即將所受封的四縣交還三縣,這三縣是陽夏(河南省太康縣)、柘(河南省柘城縣)、苦(河南省鹿邑縣)三縣。自明本志,即是把原來的志向坦率地說出來?!蹲尶h自明本自令》是史家研究曹操思想很重要的歷史資料。這里,就《資治通鑒·六十六卷·東漢年》上摘錄的“令”給大家作一個介紹:
“我最初被保薦當‘孝廉’(時二十歲),自己知道不是身藏深山的知名之士,恐怕世人把我當成凡夫俗子。為了推廣教化,爭取名聲榮譽,所以在濟南國(首府東平陵[山東省章丘市])時,鏟除貪官,消滅污穢(曹操當濟南國相,所屬十余縣,縣長等官員多阿附權貴,貪贓枉法,曹操奏報朝廷,有八人免職,境內肅然),公平正直的選拔人才,因此受到豪門強族的憤恨,深恐招來殺身毀家之禍,所以聲稱有病,辭職回鄉(xiāng)。那時年紀還輕,就在譙縣(曹操故鄉(xiāng),安徽省亳州市)東五十里,興筑書房別墅,打算秋夏兩季讀書,冬春兩季打獵,預期二十年,等到天下太平,再出來做官。
然而,卻不能如愿以償,又受到朝廷征召,(于188年)擔任典軍指揮官(典軍校尉),一心一意為國家討伐盜賊(黃巾軍),建立功勛,只盼望死后墓碑上,題字:‘漢王朝故征西將軍曹操之墓’,生平大志,不過如此。想不到不久就發(fā)生董卓之難,我遂興起義軍。后來,兼任兗州(山東省西部)刺史,擊破黃巾變民集團三十萬人;接著討伐袁術,逼使袁術窮途末路而亡;討伐袁紹,砍下他兩個兒子的首級;再平定劉表,全國統(tǒng)一。(208年曹操平定荊州時,益州服從朝廷,孫權在200年就表面上服從了朝廷,曹操上表朝廷奏請任命孫權為討虜將軍,兼任會稽太守。)
我身為宰相,對一個做臣屬的人來說,尊貴已到頂點,遠超過昔日的愿望。假設國家沒有我,不知道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也許有些人看見我的力量日漸強盛,而我素來又不相信天命,因之隨意猜測,認為我可能有篡奪(東漢)王朝政權之意;每一想到這些,耿耿于懷。所以,特別向各位說明本末,全是肺腑之言。然而,如果打算要求我放棄軍隊,交還給有關機關,回到我的采邑武平侯國(河南省鹿邑縣西北武平城村),則決不可能。為什么?誠恐一旦離開軍隊,就會被人謀害。一方面為子孫打算,一方面也考慮到,我如果失敗,國家會立刻陷于險境。所以,我決不會為了一個虛名,而去接受災禍。
不過,我的侯爵采邑面積有四縣之多,民眾有三萬戶,我豈有品德消受!社會仍然混亂,國家還沒有統(tǒng)一,官位不可辭讓;至于采邑封土,卻可以拒絕。現(xiàn)在,向朝廷繳回陽夏、柘縣、苦縣三縣,以及二萬戶人家,只保留武平一萬戶人家。姑且減輕誹謗議論,減輕我承受的壓力?!?div style="height:15px;">
曹操的《述志令》,感嘆于曹公的坦率、真誠,為理想奮斗的決心和行動。
魏武曹操是一個有理想而又自信的人。他有自己的志向和奮斗目標,開始“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作為一“官二代”,雖然既“非巖穴知名之士”,又家族名聲不佳;但是這個理想總的來說還是符合魏武的實際。后來他做了典軍校尉,恰逢國家有難,曹公知道亂世造英雄的道路,于是稍微提高了下理想,“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在家鄉(xiāng)召集軍隊鎮(zhèn)壓黃巾。
魏武曹操有理想,為理想奮斗;但是也是能夠正確認清現(xiàn)實的。作濟南相時,他打擊豪強,卻也知道不能和糜爛的時代硬碰硬。鎮(zhèn)壓黃巾和反對董太師的過程中雖然一直戰(zhàn)斗在第一線,也懂得槍打出頭鳥的無奈,一直小心翼翼,在群雄爭霸的舞臺上靜悄悄的發(fā)展自己。
機遇永遠向著有準備的人,時代賦予了魏武恢復社會秩序的任務。他討黃巾,滅袁氏公路本初兄弟,征劉景升,統(tǒng)一北部中國?!吧頌樵紫?,人臣貴以極,意望已過矣”。當年的志向早已超越,新的理想繼續(xù)指引孟德前進的腳步。
曹公對漢朝是忠誠的,他用齊桓晉文爭霸仍奉周室,樂毅事趙不忍圖燕,蒙恬蒙冤不愿反秦的故事來表明心志;一句“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道出了強勢而無篡漢之心的自己對漢室的不可缺少,沒有虛言,明確而有力的回擊所有指責自己“托名漢相,實為漢賊”的人們。雖然集團利益使得他不能夠如伊尹霍光留名,但他確實一直維系漢室最后的統(tǒng)治。
曹公是務實的,他雖然知道自己功成身退也許會得到千古美名,但也明白就國放權既無利于自己,更無助于國家?!笆且圆坏脛仗撁帉嵉?,此所不得為也”。他知道在亂世必須要用權勢和軍事來維護一切,名利固然重要,但繼續(xù)自己的理想,保護每個關心自己的人更重要。
曹公是坦率真誠的。“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明確無誤的告訴人們他不愿就國放權的原因,聽起來真切而無可辯駁。有時候真話可以感動真正關心國家人民的人,很多人是會明白孟德的無奈而理解他的。
一篇《述志令》,可以說是魏武曹操輝煌一生的真實寫照和內心世界的完美展現(xiàn)。魏武風流,躍然紙上、動于眼前、記在心里。
這道令在敘述了曹操從被舉為“孝廉”開始的一系統(tǒng)思想活動和行為后著重指出:“如果國家沒有我,不知會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史家公認曹操講的這話與實情相合。令中又說:“也許有些人看見我的力量日漸強盛,而我素來又不相信‘天命’,因之隨意猜測,認為我可能有代替東漢王朝政權之意;每想到這些,耿耿于懷?!辈懿偎v的和所做的也完全一致,終身沒有奪取東漢王朝帝位。令文中還講到“然而,如果打算要求我放棄軍隊,交還給有關機關,回到我的采邑武平侯國,則決不可能。為什么,誠恐一旦離開軍隊,就會被人謀害。一方面為子孫打算,一方面也考慮到,我如果失敗,國家會立即陷于險境。所以,我決不會為了一個虛名,而去接受災禍。”這段話道出了朝廷中央政權已由曹操重新建立起來了的真實情況。漢朝軍閥混戰(zhàn),天下大亂,各自為陣,就是因為189年董卓進京后皇綱失常造成的?,F(xiàn)在曹操這個經過20年戰(zhàn)爭所產生的新的中央政權的首腦一旦出了問題,他擔心天下又將面臨大亂的情形出現(xiàn),于國于民于己都交權不得,也完全說的是實話。“我決不會為了一個虛名,而去接受災禍”這一句很重要,說明了曹操此時的思想已經非常的成熟了。在“江湖未靜”,即全國尚未統(tǒng)一的時候,在還權于獻帝以表現(xiàn)出忠君的考慮和這樣做是否有益于國家大局的考慮上,是把大局置于忠君之上的。還權的后果,歷史上可能會有千古美譽,雖得到了一個“虛名”,可于國于民于己,都會立刻陷于險境。后面要講到,189年董卓立9歲的劉協(xié)為帝后,至196年,獻帝都控制在軍閥手中當玩物的。196年曹操奉天子都許后,平定天下大亂的重擔是扛在曹操肩上的。以曹操之能力,尚未能完成天下統(tǒng)一的大業(yè),還權于獻帝,獻帝能挑得起使得“江湖安靜”的這副擔子么?柏楊評論《讓縣自明本志令》說:“這項《自明本志令》,光明磊落,字字真摯。他坦率地承認:并不是從小就胸懷大志,而是時勢推演,才把他推上高位。而既被推上高位之后,他就等于騎到猛虎背上,到死才能下來。他坦白地說明他面對的困局,這是專制政體特有的困局,任何人都無法突破,那就是他不能放棄軍權?!薄按蠖鄶?shù)政治性文告,都是虛情假意,說些謊話、大話、空話?!蹲悦鞅局玖睢分少F,曹操之可愛,就在于有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