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喜食面,秦人面食種類繁多,口味上佳,不論男女老幼、官員百姓,也不論是酒宴席面,還是家常便飯,面食是餐桌必備。秦人食面簡易實惠,親和友善,不論秦人身處何處,都忘不了個中滋味。
在中國大陸人的飲食習俗中,南方人喜歡吃米,北方人喜歡吃面,而北方人中又以秦人為最,秦人中又以關中人為冠。
關中人食面習俗的形成,真是歷史悠久。這在五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曾出土過小麥。早期西周人定居周原,就在今岐山縣、扶風縣、武功縣等地種植小麥。秦漢時代皇宮中為皇帝掌管膳食的湯官,就開始以作面食為業(yè)了。唐代亦是如此。因此,千年來的文化積演使陜西人養(yǎng)成每日食面的習俗,一代人又一代人因襲傳承,出現了“長安美肴、華夏古饈”的美譽。
秦人面食種類繁多,其中大眾化的食品是:饃、餅、包子、面條、皮子等。饃有:蒸饃(即饅頭)罐罐饃、杠子饃、油施饃(即花卷)等。罐罐饃是特粉作成的硬面饃。杠子饃是和好面后再用木杠反復壓制而成的。這些饃韌性大,吃后耐饑,深受庶民百姓的歡迎。至于餅類,有油餅、煎餅、大餅、燒餅、鍋盔餅、石子饃等。石子饃又稱砂子饃或干饃。這種餅在關中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唐代稱為“石錢包餅”或“天然餅”,為唐都長安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石子饃的作法是:把洗凈的小圓石頭燒熱,然后把和好的面搟成餅狀,放在熱石頭上烤,反復翻動,很快就可食用了。這種饃的特點是:香、脆、易于消化。關中農村常把石子饃作為產婦的專用食品,亦可饋贈親朋好友。大荔縣的石子饃、富平縣的太后餅、蒲城縣的蒸饃、乾縣的鍋盔,在陜西久負盛名。
在秦人食品中,最有代表的食品是羊肉泡饃。羊肉是以公羊為佳。用來泡的饃又叫饦饦饃、雖叫饃實為燒餅,但不同于一般燒餅,其特點是入水不散。它是面粉不發(fā)酵,烤八成熟,由顧客自己掰成小塊,交廚師去烹調。烹調也有一定的講究,有“單做”、又分“口湯”、“干泡”、“水圍城”等各種做法。吃時不能狼吞虎咽,要像蠶食桑葉一樣,一點點剝著吃,不可用筷子來回攪動,這樣才能始終保持味道鮮美可口。如果早上吃一碗羊肉泡饃,可以一天肚子不餓。西安老孫家、同盛祥兩家的泡饃在清末或民國初年已是家喻戶曉了。同盛祥已在北京西長安街開了分店,顧客盈門,生意十分興隆。
在秦人面食中值得稱道的是皮子。皮子有用麥面做成搟面皮,也有米粉作成的米面皮子。漢中市和長安縣秦鎮(zhèn)的米面皮子薄軟,岐山縣的搟面皮子筋韌,涼爽可口,為秦人喜食的美味佳肴。這種皮子可以說是陜西人的一種大眾化的快餐,二、三個人操作,可供一、二十人同時吃,十分便當。許多老外來西安品嘗皮子后也嘖嘖稱贊。正因為如此,秦人的皮子如今已走出潼關,北上京津、南下廣州、海南,很受江南人的青睞。皮子已不再是秦人獨享的美食了。
令人神往的陜西食品還有面條。陜西的面條種類多,做工精巧。人們常見的面條因做工、配料不同,名稱各異。主要有:碘面、鹵面、扯面、踅面(亦稱“頁面”)、掛面、炒面、涼面、米面、油潑面、酸湯面、漿水面、糊湯面、麻食面、菠菜面、窩窩面、棍棍面、猴頭面、饸饹面、龍須面、臊子面、*(左口,右片)*(左口,右片)面、擺湯面、刀削面、大刀雜面、蒜醮餅餅面等數十種。近年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飲食文化的交流,四川的擔擔面、寧夏的揪面片、新疆的拉條子、蘭州的牛肉拉面、朝鮮的冷面,也成為秦人餐桌上鐘愛的食品了。在這面條的王國里,岐山的臊子面,藍田縣的饸饹面、戶縣的擺湯面、耀縣的窩窩面、西安的油潑面,都是獨具一格的地方風味食品,早已風光大西北了。
有一鮮為外地人知道的是合陽縣的踅面。踅面即頁面(“頁”字古音“踅”)。這種面食是用蕎面加上少許麥面而做成的。從蕎麥的揀涮、磨到和面糊、上鏊、下鍋、裝鍋,調味有十多道工序。在這諸多工序中,關鍵工序是和面,面要和得不稀不稠。之后,舀一勺和好的面糊,倒入鏊上,用一塊半月形的薄木板(當地人叫“踅子”)迅速旋轉攤勻,攤好的面如大煎餅,搭在木架晾涼,折起后切成均勻的細條,放入開水鍋里,用筷子攪,打個旋,便可出鍋,用笊籬撈點魚兒粉,放點紅油、蔥花,澆上醋,醮點花椒面,就可吃了。一般人光吃一碗干的,再吃一碗湯的,才算過癮。在合陽城鄉(xiāng)集市中,常見打扮得十分入時的姑娘媳婦,吃完踅面后掛著一嘴紅油招搖過市,似乎是一種炫耀。這一習俗流傳至今,依然盛行。
值得補敘的是,秦人吃面的佐料十分簡單,主要是辣椒、蔥、油、醋等。辣椒秦人稱之為辣子。俗話說:“陜西人怪,只吃辣子不吃菜”。秦地的辣椒色紅,油香,味津。吃時用熟油一潑,便可食用。秦人叫“油潑辣子”。當地人說:“油潑辣子姓張,越吃越香?!睙o論吃饃,還是吃面條,都離不了辣子,即使窮人吃面,也必備一碟辣子,沒油、用醋和也可食用。否則面條再好,也是失色三分。倘若有了辣子,沒菜也照吃不誤。農村人秋天吃飯,習慣于一口饃一口辣子,如同山東人大餅卷大蔥。一般人家吃面條,有油潑辣子,自然是錦上添花了。秦人常以此自豪,還說:“油潑辣子片片面、皇帝看了也眼饞”。吃面后再渴一碗面湯,美其名曰:“原湯化原食”,意在以湯幫助消化,這便是秦人純樸的保健養(yǎng)生法。
面條是秦人的影子,無處不在。無論是省城西安,還是窮鄉(xiāng)小鎮(zhèn),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庶民尋常之家,婚喜喪悲,面條不可缺。即使在高級飯店宴請佳賓,大魚大肉之后,也常按習慣給客人來一小碗湯面,這便是錦上添花。如果沒面條,則客人頓覺宴席寡味,主人更是坐臥不寧。老人做壽,兒孫要為老人搟一碗面,又細又長,稱之為“長壽面”,以示老人長命百歲。逢年過節(jié),人們膩了大肥大腥之后,人人都想吃一碗清淡味美的手工面,入口爽快,飄然欲仙,成為一件快事。關中人有一句口頭語:“撈面稠,臊子面鮮,臊子面里活神仙”。農村人待客熱情,家里來了親朋好友,或者鄰里鄉(xiāng)黨串門閑聊,吃碗面條更是尋常家事。妻子下廚,和面、搟面、下面,丈夫與客人小飲,不一會兒面條端上來,在大盆海碗中,面堆如山丘,一時兒,客人哧溜哧溜吃得汗如淋雨,頭上卻罩了霧,痛快淋漓??腿烁吲d地稱贊:“嫂子好手藝!”女主人樂不可支、男主人自然心里如食蜜棗一般。
面條是秦人的命。在鄉(xiāng)下,最愜意的事、莫過于一天辛勞之后,端上一碗片片面,撒一撮生蔥花,澆上醋,把油潑辣子放美,然后蹲于門檻上,或趷蹴于院中,與家人邊吃邊聊。每當農閑之際,關中農村吃午飯或晚飯時,不分男女老幼,人人端一碗面,或拿幾個饃,圍聚在村里老槐樹下或碌碡旁,邊吃邊諞,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無所不談,秦人稱之為“老碗會”。男人們吃飽喝足之后,再抽一袋旱煙,在吞云吐霧中松了筋骨,他們說:“飯后一袋煙,賽過活神仙?!?/p>
面條是秦人的根。近年隨著經濟大潮的沖擊,許多西安青年人紛紛南下,奔往深圳、海南,當地人稱之為“孔雀東南飛”。這些吃面長大的小伙子們,當他們囊中百萬千萬之后,論及生活不足時,大多數人會異口同聲地說:“吃不上羊肉泡饃、油潑面,是最大的遺憾”。當他們回鄉(xiāng)省親,常常一日三餐每餐吃面,一時為眾人笑談。一些飄洋過海的陜籍人談,他們思鄉(xiāng)之情中,想吃面條便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筆者有一好友定居米蘭多年,來信常說:“意大利面條雖好,卻沒有家鄉(xiāng)的臊子面有味”。
歲月如梭,如今秦人依然嗜面如命。鄉(xiāng)下人如此,城里人亦如此。當您漫步在西安古城,一旦把視野投向街道兩旁,注視著一家家餐館的食譜上,各式各樣的面食品,名目繁多,令您眼花繚亂,不知從何吃起。您一定體會到西安不僅是個古城,也是面食的王國。
(編輯:程紅)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