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吐、下、和、溫、清、補、消
(一)汗法汗法主要適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證。
(二)和法通過和解或調(diào)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陽、透達膜原、調(diào)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調(diào)和腸胃、表里雙解等。
(三)下法適用于胃腸有實邪阻結(jié),大便不通,或泄瀉不爽,以及瘀血、積水、腫脹等證。
(四)消法通過消食導滯,軟堅散結(jié),使體內(nèi)氣、血、痰、水、食、蟲等積聚而成的有形實邪漸消緩散的一種治療方法。
(五)吐法極易損傷胃氣,所以非實邪壅塞且病勢急劇者不宜使用。體虛、新產(chǎn)和孕婦,即使有實邪壅塞,亦須慎用。
(六)清法適用于火熱或熱毒在里所致的各種病證。
(七)溫法通過溫里、祛寒、回陽等治療各種寒證的方法。
(八)補法補法一般是在氣、血、陰、陽不足且無邪實的情況下使用的,以免閉門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一)君藥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二)臣藥
1.輔助君藥加強對主病或主證的治療作用的藥物。
2.針對主要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三)佐藥
1.佐助藥: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或針對某一癥狀發(fā)揮治療作用的藥物。
2.佐制藥: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制約君、臣藥峻烈之性的藥物。
3.反佐藥:病重邪甚時,為防止拒藥,配用的與君藥性質(zhì)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四)使藥
1.引經(jīng)藥:用以引領方中諸藥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藥物。
2.調(diào)和藥:用以調(diào)和方中諸藥的藥味。
1.麻黃湯(《傷寒論》)
【組成藥物】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用】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證候】外感風寒表實證。癥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配伍意義】一是麻黃、桂枝相須為用,開腠暢營,發(fā)汗解表之力較強。二是麻黃、杏仁相使為用,宣降相因,宣肺平喘之效較著。
2.桂枝湯(《傷寒論》)
【組成藥物】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炙甘草
【功用】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
【主治證候】外感風寒表虛證。
【配伍意義】方中桂枝解肌發(fā)表為君,芍藥益陰斂營為臣。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陽”以助衛(wèi),合芍藥“酸甘化陰”以益營,兼調(diào)和諸藥為使。被稱為仲景群方之首。
【全方配伍特點】發(fā)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祛邪扶正,陰陽并調(diào)。
3.銀翹散(《溫病條辨》)(辛涼平劑)
【組成藥物】連翹銀花桔梗薄荷竹葉生甘草荊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鮮葦根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證候】溫病初起,溫邪初犯肺衛(wèi)。
【配伍意義】金銀花、連翹為君,辛涼透邪清熱,芳香解毒。牛蒡子、薄荷疏風清熱利咽;荊芥、淡豆豉發(fā)散祛邪,共為臣藥。
4.桑菊飲(《溫病條辨》)(辛涼輕劑)
【組成藥物】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桔梗生甘草葦根
【主治證候】風溫初起。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
【配伍意義】桑葉、菊花協(xié)同為用,以疏散上焦肺中風熱見長,共為君藥。薄荷疏散風熱助君解表;杏仁肅降肺氣;桔梗開宣肺氣,一宣一降,是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三者共為臣藥。
5.敗毒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逆流挽舟)
【組成藥物】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人參甘草生姜薄荷
【功用】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配伍意義】羌活、獨活為君藥,疏風散寒,除濕止痛,通治一身上下之風寒濕邪。川芎行血祛風,柴胡解肌,助羌活、獨活解表逐邪,宣痹止痛為臣藥。
1.小柴胡湯(《傷寒論》)
【組成藥物】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炙甘草生姜大棗
【功用】和解少陽。
【主治證候】①傷寒少陽證。②治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經(jīng)水適斷,寒熱發(fā)作有時。③瘧疾、黃疸等見少陽病證。
【配伍意義】方中柴胡疏透半表半里之邪為君;黃芩清泄少陽之熱為臣,合而清透并用,和解少陽。本方為“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里之總方”。
【全方配伍特點】和解少陽為主,兼補胃氣;祛邪為主,兼顧正氣。
2.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藥物】柴胡當歸白芍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
【功用】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
【主治證候】肝郁血虛脾弱證。
【配伍意義】方中既有柴胡疏肝解郁為君。又有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為臣。
【全方配伍特點】肝脾同調(diào),疏肝為主;氣血兼顧,以理氣為先,使木郁達之,脾弱得復,血虛得養(yǎng)。
3.四逆散(《傷寒論》)
【組成藥物】炙甘草枳實柴胡芍藥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證候】①陽郁厥逆。②肝脾氣郁證。
【配伍意義】方中柴胡升陽舒郁,透邪外達為君。芍藥養(yǎng)血柔肝為臣。柴胡與枳實相配,一升一降,以疏理肝脾氣機;柴胡與芍藥相配,瀉木扶土而和肝脾;枳實與芍藥相配,理氣和血而止腹痛。
4.半夏瀉心湯(《傷寒論》)(辛開苦降)
【組成藥物】半夏干姜黃芩黃連人參炙甘草大棗
【功用】寒熱平調(diào),除痞散結(jié)。
【主治證候】寒熱錯雜之痞證。
【配伍意義】半夏為君藥,干姜、黃芩、黃連為臣藥。
1.白虎湯
【組成藥物】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證候】陽明氣分熱盛證。
【配伍意義】生石膏為君藥,大寒,入肺胃,善清解,透熱出表,以除陽明氣分之熱。知母為臣藥,苦寒質(zhì)潤,既能助石膏清肺胃之熱,又能滋陰潤燥救已傷之陰津。
2.犀角地黃湯
【組成藥物】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黃赤芍藥牡丹皮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證候】熱入血分證。①熱擾心神證。②熱傷血絡證。③蓄血瘀熱證。
【配伍意義】犀角為君,涼血清心而解熱毒。臣以甘苦寒之生地,涼血滋陰生津,既能助犀角清熱涼血、止血,又能復已失之陰血。
3.黃連解毒湯
【組成藥物】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功用】瀉火解毒。
【主治證候】三焦火毒證。
【配伍意義】黃連清泄心火為君,兼瀉中焦之火。臣以黃芩清上焦之火。
4.龍膽瀉肝湯
【組成藥物】龍膽草黃芩山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黃柴胡生甘草
【功用】清瀉肝膽實火,清利肝經(jīng)濕熱。
【主治證候】①肝膽實火上炎證。②肝經(jīng)濕熱下注證。
【配伍意義】龍膽草上瀉實火,下清濕熱為君。黃芩、梔子瀉火,燥濕清熱,為臣。
【全方配伍特點】瀉中有補,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不傷正,瀉火不伐胃。
5.青蒿鱉甲湯
【組成藥物】青蒿鱉甲生地知母丹皮
【功用】養(yǎng)陰透熱。
【主治證候】溫病后期,陰液耗傷,邪伏陰分證。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配伍意義】鱉甲入陰分,滋陰退熱,青蒿其氣芳香,清熱透絡,引邪外出。兩藥相配內(nèi)清外透,使陰分伏熱宣泄而解,共為君藥。生地滋陰涼血,知母滋陰降火,共助鱉甲以養(yǎng)陰退虛熱,為臣。
1.理中丸
【組成藥物】人參干姜白術(shù)炙甘草
【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證候】①中焦脾胃虛寒證。②陽虛失血證。③霍亂小兒慢驚、病后喜唾涎沫、胸痹等由中焦虛寒所致者。
【配伍意義】干姜溫脾胃而祛里寒為君。
【全方配伍特點】溫補并用,以溫為主。
2.小建中湯
【組成藥物】芍藥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棗飴糖
【功用】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證候】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
【配伍意義】飴糖益脾氣,溫補中焦,兼緩急,為君。桂枝溫助中陽而祛里寒;芍藥養(yǎng)血柔肝緩急,共為臣。
3.四逆湯
【組成藥物】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功用】回陽救逆。
【主治證候】心腎陽衰寒厥證。
【配伍意義】附子大辛大熱,為補先天命門真火之第一要劑,通行十二經(jīng)脈,生用尤能迅達內(nèi)外以溫陽逐寒為君。干姜溫中散寒,助附子升發(fā)陽氣為臣。
【全方配伍特點】附子與干姜相須為用,破陰復舊,回陽救逆。脾腎兩顧,既壯先天腎陽,又溫后天脾陽,脾腎之陽共建。峻中寓緩,使破陰復陽而無辛烈暴散之慮。
1.葛根黃芩黃連湯
【組成藥物】葛根炙甘草黃芩黃連
【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證候】身熱下利。(表邪未解,邪熱入里證)
【配伍意義】方中重用葛根為君,既能解表退熱,又能升發(fā)脾胃清陽之氣而治下利。臣以苦寒之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厚腸胃治下利。
2.大柴胡湯
【組成藥物】柴胡黃芩芍藥半夏枳實大黃生姜大棗
【功用】和解少陽,內(nèi)瀉熱結(jié)。
【主治證候】少陽病兼陽明腑實(少陽陽明合并)。
【配伍意義】重用柴胡為君,黃芩清熱除少陽之邪,輕用大黃配枳實以內(nèi)瀉陽明熱結(jié),行氣消痞共為臣。
1.四君子湯
【組成藥物】人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證候】脾胃氣虛證。
【配伍意義】人參為君,補脾胃而益元氣;白術(shù)為臣,益氣健脾,燥濕助運。
2.參苓白術(shù)散
【組成藥物】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扁豆茯苓人參甘草白術(shù)山藥大棗
【功用】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主治證候】脾胃氣虛夾濕。
【配伍意義】方中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湯”)補氣健脾,配白扁豆、薏苡仁、山藥、蓮子肉健脾祛濕、澀腸止瀉。砂仁既防補澀壅滯氣機,又助健脾復運。
3.補中益氣湯
【組成藥物】黃芪炙甘草人參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術(shù)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證候】中氣不足證。①氣虛發(fā)熱證。②脾虛氣陷證。
【配伍意義】重用黃芪為君,益氣升陽而舉陷。當歸養(yǎng)血和營,合人參、白術(shù)補氣養(yǎng)血,使氣旺血生。
【全方配伍特點】補氣藥與升提之品同用,既補中氣不足又升舉下陷清陽,使脾健氣充,清陽復位,諸癥自愈。
4.四物湯
【組成藥物】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
【功用】補血調(diào)血。
【主治證候】營血虛滯證(沖任虛損)。
【配伍意義】重用熟地黃為君藥,滋陰補血。當歸補血活血為臣藥。
【全方配伍特點】以熟地黃、白芍陰柔補血之品與辛香之當歸、川芎等量相配,動靜相宜,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傷血,補中有行。
5.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
【組成藥物】炙甘草生姜人參生地黃桂枝阿膠麥冬麻仁大棗(清酒)
【功用】滋陰養(yǎng)血,益氣溫陽,復脈定悸。
【主治證候】①陰血不足,陽氣虛弱,心脈失養(yǎng)證,脈結(jié)代,心動悸。②虛勞肺痿。
【配伍意義】方用炙甘草、人參、大棗益氣補脾養(yǎng)心,化生氣血,以復脈之本。生地黃、麥冬、阿膠、麻仁滋陰補血,養(yǎng)心充脈,以復脈之體。桂枝、生姜、清酒溫通陽氣,流暢血行以復脈。
6.六味地黃丸
【組成藥物】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
【功用】填精滋陰補腎。
【主治證候】腎陰精不足證。
【配伍意義】方用熟地黃滋陰補腎,益精填髓為君。山茱萸滋腎益肝,固澀精氣;山藥補脾養(yǎng)陰,澀精固腎為臣。
【全方配伍特點】全方六味,三補三瀉,以補為主。肝脾腎三陰并補,以補腎陰為主。
1.真人養(yǎng)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藥物】人參當歸白術(shù)肉豆蔻肉桂炙甘草白芍藥木香訶子罌粟殼
【功用】澀腸固脫,溫補脾腎。
【主治】久瀉久痢,脾腎虛寒證。
【配伍意義】方中重用罌粟殼澀腸止瀉,為君藥。臣以肉豆蔻溫中澀腸,訶子苦酸溫澀,澀腸止瀉。君臣相須為用,體現(xiàn)“急則治標”“滑者澀之”之法。
2.固沖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藥物】炒白術(shù)生黃芪煅龍骨煅牡蠣山茱萸生杭芍海螵蛸茜草棕邊炭五倍子
【功用】固沖攝血,補氣健脾。
【主治】脾腎虧虛,沖脈不固證。猝然血崩或月經(jīng)過多,或漏下不止,色淡質(zhì)稀,頭暈肢冷,心悸氣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脈微弱。
【配伍意義】山茱萸收斂固澀,重用為君。龍骨、牡蠣合用以“收斂元氣,固澀滑脫”,白術(shù)、黃芪二藥合用令脾氣旺而統(tǒng)攝有權(quán),生白芍味酸收斂,功能補益肝腎,棕櫚炭、五倍子味澀收斂,善收斂止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