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p>
2 張仲景《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若人能養(yǎng)慎,不令邪風干忤經(jīng)絡,適中經(jīng)絡,未流傳臟腑,即醫(y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p>
3 晉·葛洪《肘后方》捏脊療法作為醫(yī)療手段被正式記載
4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四明陳《小兒按摩經(jīng)》- 最早的按摩推拿專著
清·吳謙《醫(yī)宗金鑒》傷科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5 民間流派(8種):正骨推拿流派、點穴推拿流派、一指禪推拿流派、gun法推拿流派、內功推拿流派、兒科推拿流派、經(jīng)學推拿流派、臟腑經(jīng)絡按摩流派
6 按摩一詞首見《素問·血氣形志》“形數(shù)驚恐,經(jīng)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liao藥”
?按摩推拿治療傷筋的作用原理 (論)
1)舒筋通絡:舒筋通絡可以理解為使患者肌肉放松、精神放松。
手法能使機體放松的直接原因是:
①提高局部的溫度;②提高局部的痛閾;③使痙攣的肌纖維被拉長。
手法能使機體放松、損傷組織得以康復的間接原因是:
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局部營養(yǎng)得到改善;
②通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局部的腫脹;③通過手法使粘連分解。
2)理筋整復:理筋整復的含義是調理筋骨、整復錯位,也就是糾正紊亂的解剖關系。
3)滑利關節(jié);4)活血祛瘀:活血祛瘀、滑利關節(jié)的含義是通過手法使瘀血消散、腫脹消除,從而達到促進肢體運動、促進氣血流動的作用。
P4 影響按摩推拿療效的因素(?)
一、手法的性質:肌肉痙攣-舒筋通絡;解剖關系出現(xiàn)紊亂-理筋整復;
肢體功能受限-活血祛瘀、消除腫脹。
二、手法的刺激量:手法的力量、施用時間、每次治療間隔時間、療程次數(shù)等
三、手法部位的特異性:能夠治療某種病的部位就對這個病有特異性。
? P5 按摩推拿的禁忌癥:(簡)
1)有骨折、脫位、脊髓損傷和各種骨病的患者;
2)在軟組織損傷早期腫脹較重的部位;
3)有出血傾向者;
4)孕婦及經(jīng)期婦女的腰骶部和小腿部;
5)醉酒及精神失常等與醫(yī)生不合作者;
6)有嚴重心肺等疾患者;
7)皮膚破損處;8)傳染病患者。
第二章 成人按摩推拿手法
P6 手法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滲透。
①持久:要求作用一段時間;②有力:要有一定的力度,達到一定的層次;
③均勻: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勻,再改變時要逐漸的、均勻的改變;
④柔和:要輕柔緩和,做到“輕而不浮,重而不滯”;
⑤深透:每個手法應均能使淺層組織和深層組織得到充分放松;
⑥滲透:一些手法產生的效果是從淺層組織滲透到深層組織(如擦法的“透熱”)
?P7 手法操作時形體的基本要求:①體松;②體正。
?P7 手法操作時用力的基本原則:①近帶遠端;②剛柔相濟;③整體用力。
?P8 手法的分類(手法的主要作用)
1)放松類:緩解肌肉痙攣、放松止痛、活血祛瘀、消除腫脹;
①一指禪推法;②gun法;③揉法;④纏法;⑤拿法;⑥撥發(fā);⑦牽拉法;⑧搓法;
⑨擊法;⑩彈法;?梳頭櫛發(fā);?摩掌熨目;?踩蹺法。
2)溫通類:溫通經(jīng)絡;
①摩法;②擦法;③推法;④捋法;⑤抹法;⑥掃散法;⑦點法;⑧捏法;⑨捻法; ⑩掐法;?振法;?拍法;?推橋弓;?鳴天鼓;?刮法。
3)助動類:疏通狹窄、分解粘連、滑利關節(jié);①搖法;②背法;③抖法;④屈伸法。
4)整復類:整復錯位;①按法;②拔伸法;③扳法。
◇P8 手法的分類(操作時動作形態(tài)):1)擺動類;2)摩擦類;3)擠壓類;4)叩擊類;5)振動類;6)運動關節(jié)類。
◇P9 ※按同時施用手法數(shù)量:單式手法、復式手法;
按流派:一指禪推拿流派手法、gun法推拿流派手法、內功推拿流派手法;
按治療過程:準備手法、治療手法、結束手法。
第二節(jié) 放松類手法
一、一指禪推法
分類 ①指端一指禪推法;②偏峰一指禪推法;③羅紋面一指禪推法;④跪推法;⑤蝶推法。
動作要領 ①沉肩;②垂肘;③懸腕;④掌虛;⑤指實;⑥緊推慢移;⑦畜力于掌,處力于指,著力于羅紋面。
作用及應用 緩解肌肉痙攣,消除疲勞,放松肌肉 // 全身各部位。
頸、肩、四肢:羅紋面 or 指端 / 顏面:偏峰 or 蝶推法 / 腹部:跪推法。
二、gun法:
分類 側滾法:用手背近小指側著力于治療部位,以小指掌指關節(jié)背側為支點,肘關節(jié)微屈并
放松,靠前臂的旋轉及腕關節(jié)的屈伸,使產生的力持續(xù)的作用在治療部位上。
立滾法:用小指、無名指、中指背側及其掌指關節(jié)著力于治療部位,以小指掌指關節(jié)背側為支點
三、揉法:
分類 指揉法:用指端著力于治療部位,做輕柔緩和的環(huán)旋活動
掌揉法:用掌著力于治療部位,做輕柔緩和的環(huán)旋活動
魚際揉法:用大魚際或小魚際
掌根揉法:用掌根。。。;亦可雙掌重疊,以掌根著力于治療部位,左右方向地用力按揉
前臂揉法:用前臂的尺側。。。。。,用力做環(huán)旋揉動或左右揉動
肘揉法:用尺骨鷹嘴。。。。。,用力做環(huán)旋揉動或左右揉動
五、拿法:拇指與其余四指對合呈鉗形,施以夾力,以掌指關節(jié)屈伸運動所產生的力,捏拿治療部位,即捏而提起稱為拿。
六、撥法:
(1)拇指撥法:以拇指羅紋面按于施治部位,以上肢帶動拇指,垂直于肌腱、肌腹、條索往返用力推動。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神經(jīng)干等部位。也可以兩手拇指重疊進行操作。
(2)掌指撥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置于該拇指之上,以掌發(fā)力,以拇指著力,垂直于肌腱、肌腹、條索往返推動。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等部位。
(3)肘撥法:以尺骨鷹嘴著力于施治部位,垂直于肌腹往返用力推動。本法用于臀部環(huán)跳穴。
動作要領 ① 先按后撥;② 撥動時應垂直于肌腱、肌腹、條索;
③ 以上肢帶動著力部位,掌指關節(jié)及指間關節(jié)不動;
④ 做拇指撥法時,拇指應做對掌運動。
第三節(jié) 溫通類手法
四、捋法:拇指捋法 / 掌指捋法
動作要領 ①先按后捋;②沿著肌腱、肌腹、條索走行方向施用捋法;③同上
八、捏法:三指捏法/二指捏法
? 作用及應用:捏法作用于背部督脈則稱為捏脊或捏積,不僅可用于兒童,而且也可用于成人。
有很好的調理胃腸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提高人體抵抗力的作用,并可治失眠。
捏脊的方向自下而上,從臀裂至頸部大椎穴。一般捏3-5遍,以皮膚微微發(fā)紅為度。
在捏最后一遍時,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稱為“捏三提一”,以加大刺激量。
除捏督脈以外,還可捏兩側足太陽膀胱經(jīng)。
十三、推橋弓:是指翳風至缺盆的連線/動作要輕,兩側分別推/降壓作用/僅達頸動脈竇處。
第四節(jié) 助動類手法
一、搖法:頸部搖法動作要領 ①速度宜慢不宜快;②幅度不宜過大,僅在受限區(qū)域內搖動即可。
第五節(jié) 整復類手法
一、按法:②背部按法;③交叉分壓法
②背部按法:以兩掌重疊置于背部正中,先囑患者用力吸氣,再囑患者用力呼氣,醫(yī)生雙手也隨之向下按壓,至呼氣末,瞬間用力,聽到彈響即表明復位。
③交叉分壓法:以棘突向右偏為例?;颊呷「┡P位。
醫(yī)生站于患者的右側,右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右側(靠近脊柱),
左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左側(略遠離脊柱,橫突處), 兩手交叉,
待患者呼氣末,分別向下方瞬間用力(左手之力大于右手),聽到彈響即表明復位。
二、拔伸法 ①頸部坐位拔伸法;②頸部仰臥位拔伸法;③頸部端提法。
* 頸部端提法:患者坐于低凳上,兩腿向前伸直,兩手置于大腿上。
醫(yī)生站于患者側后方,一手托后枕部,用另一肘夾住患者的下頜,
先緩慢向上拔伸,并維持一定牽引力,待患者頸部相對放松時,
瞬間向上用力,拔伸患者頸部。
??? 三、扳法:①頸部定位旋轉扳法;②頸部側扳法;③頸部仰臥位扳法;④擴胸牽引扳法;
⑤胸椎對抗復位法一;⑥胸椎對抗復位法二;⑩仰臥位胸椎整復法;
?腰部側扳法;?腰椎定位旋轉扳法。
動作要領:①定位要準;②在最大限度時用力;③用力要穩(wěn)、要準、要輕巧。
作用及應用:
①頸部:調整頸椎椎間關節(jié)紊亂,治頸椎病,落枕,寰樞椎半脫位,頸部扭傷致椎間關節(jié)紊亂癥;
②胸部:可治胸椎椎間關節(jié)和肋椎關節(jié)的紊亂,治胸肋屏傷,
對因胸椎椎間關節(jié)紊亂導致的消化系統(tǒng)及心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③腰部:糾正腰椎椎間關節(jié)紊亂。腰部側扳法/腰部后伸扳腿法/腰部后伸扳肩法-“腰部三扳法”
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重要手法。各種急慢性損傷導致腰椎椎間關節(jié)紊亂者,均有效
注意事項:①扳之前應使患者充分放松;②扳時定位要準,不要強求彈響音;
③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嚴重心肺疾患及各類骨病、脊柱畸形的患者應慎用或禁用扳法。
第三章 兒科推拿手法
? 兒科推拿手法的要求:①輕快;②柔和;③平穩(wěn);④著實。
? 兒科疾病以外感和內傷飲食居多,多在肺脾肝三臟,治療以解表、清熱、消導、鎮(zhèn)驚為主。
◇ 兒科推拿的特點:①推拿、揉法次數(shù)較多;摩法時間長;掐法則重、快、少,掐后用揉法;
②常和穴位結合在一起,如補脾經(jīng);③掐、拿、捏等重手法多在最后;
④操作時常用姜汁、滑石粉以滑潤皮膚,提高療效;⑤穴位有點狀、線狀、面狀;
⑥穴位以兩手居多;⑧穴位不分男女,但習慣上推拿左手;⑨頭面、上肢、胸腹腰背、下肢。
? 運法: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環(huán)形推動,稱運法。
? 五經(jīng)穴(脾腎宜補/心肝宜清)
①脾經(jīng):拇指末節(jié)羅紋面(旋推為補,直推為瀉);②肝經(jīng):食指末節(jié)羅紋面;
③心經(jīng):中指末節(jié)羅紋面;④肺經(jīng):無名指末節(jié)羅紋面;⑤腎經(jīng):小指末節(jié)羅紋面;
⑥大腸:食指橈側緣;⑦小腸:小指尺側緣;⑧胃經(jīng):拇指掌側第1節(jié);
⑨四橫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掌側第1指間關節(jié)橫紋處;
⑩板門:手掌大魚際處;?內八卦:在手掌面(咳嗽痰喘、胸悶納呆、腹脹嘔吐);
?外勞宮:手背與內勞宮相對處,性熱;?三關:前臂橈側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性熱;
?天河水: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成一直線,性寒(清熱);?六腑:前臂尺側,陰池至肘成一直線,性寒(清熱通便)
第五章 成人按摩推拿治療
第一節(jié) 傷科病證
一、頸椎病
(1)概念:由于頸椎及其之間的關節(jié)和肌肉退變,關節(jié)囊、韌帶、椎間盤的改變,出現(xiàn)頸椎失穩(wěn),產生骨質增生、韌帶鈣化,刺激或壓迫了神經(jīng)根、椎動脈、脊髓、交感神經(jīng),從而產生的一系列癥狀,又稱頸椎退行性骨關節(jié)病、頸椎綜合征。多發(fā)生在30-60歲。
(2)分類:依損傷組織不同,可分為①頸型頸椎?。虎谏窠?jīng)根型頸椎?。?0%);③椎動脈型頸椎??;
④脊髓型頸椎?。虎萁桓行皖i椎?。虎藁旌闲皖i椎病。
(3)前兆:反復出現(xiàn)落枕。
(4)解剖
1)鉤椎關節(jié):由下位錐體后上外的鉤突和上位錐體后下外的斜坡構成,位于椎間盤的后外方
2)椎間孔:斜位片;內側壁-鉤椎關節(jié) / 外側壁-椎間關節(jié) / 上下壁-椎弓根的切跡
3)頸屈:從側面看頸椎呈生理前屈,應注意頸椎生理曲度有無減小、消失、反張、加大、中斷、成角或呈“S”型。
4)脊神經(jīng):頸1的后支-枕下神經(jīng);
第2頸神經(jīng)后支的內側支-枕大神經(jīng),長、粗、淺,故受壓迫的機會最多
(5)病因病理:頸椎病的病因大多為慢性損傷、退變、急性損傷以及畸形。
- 頸椎的退變是發(fā)生頸椎病的基礎
- 椎間盤的退變使得椎間隙變窄,關節(jié)囊和前后縱韌帶松弛,脊柱的穩(wěn)定性下降,
脊柱發(fā)生代償性增生,增生可發(fā)生在鉤椎關節(jié)、椎間關節(jié)和椎體
- 增生的骨質可直接壓迫頸部神經(jīng)、血管;也可刺激周圍組織,使得周圍組織發(fā)生充血,
腫脹等無菌性炎癥,形成間接壓迫并產生癥狀,以后者居多。
(6)臨床表現(xiàn)(病理分型)
1)神經(jīng)根型:
① 頸肩部的不適伴有上肢的疼痛或麻木,常波及至手指,頸后伸時加重;
② 受壓神經(jīng)根皮膚節(jié)段分布區(qū)感覺減弱,腱反射異常,肌肉萎縮,肌力減退,頸部活動受限;
③ 臂叢牽拉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
④ 頸椎X線:正位片-頸椎側凸,鉤椎關節(jié)增生,兩側關節(jié)不對稱;
側位片-頸椎曲度改變,椎間隙改變,椎體前緣增生,椎體后緣增生,
椎體后緣邊線輕度不連續(xù),項韌帶鈣化等。
斜位片-椎間孔橫徑變小,鉤椎關節(jié)增生,椎間關節(jié)增生;
⑤ CT:椎體后有贅生物及神經(jīng)根管變窄等征象
⑥ 可有頭暈、頭沉、頸部酸困、背部有重物壓迫感;也可出現(xiàn)植物神經(jīng)血管營養(yǎng)和功能障礙
(上肢發(fā)冷、發(fā)熱、皮膚潮紅、發(fā)白、發(fā)紺或腫脹、指甲變形、無光澤、易于脆裂)
壓迫 | 疼痛 | 壓痛點 | 感覺異常 | |
頸4-5椎間 | 頸5神經(jīng)根 | 從頸肩放射到腕部而不到手 | 頸4、5棘突,岡上肌 | 頸后耳下及前臂掌側中線區(qū)域感覺功能下降 |
頸5-6椎間 | 頸6神經(jīng)根 | 從頸肩、前臂放射到拇指 | 頸5、6棘突,同側肩胛內上角區(qū) | 前臂橈側及拇指感功下降;肱二頭肌肌力減弱;肱二頭肌腱反射降低 |
頸6-7椎間 | 頸7神經(jīng)根 | 從頸肩、放射到食中指 | 頸6、7棘突,肩胛內中部,胸大肌 | 食中指區(qū)感功境地;肱三頭肌肌力減弱;肱三頭肌腱反射降低 |
頸7-胸1椎間 | 頸8神經(jīng)根 | 從頸肩、放射到無名指及小指 | 肩胛內下角,第7頸椎棘突 | 尺側二手指感功降低;握力減弱,骨間肌萎縮 |
2)椎動脈型:
①頸性眩暈:即頭部位于某一角度是出現(xiàn)眩暈、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猝倒,
頸椎側彎后伸時癥狀加重
②頭痛:血管性頭痛,多為發(fā)作性(數(shù)分鐘到數(shù)日),枕、頂枕、顳部,跳痛或脹痛。
由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側枝循環(huán)擴張引起頭痛
③椎動脈扭轉試驗陽性等
3)脊髓型:先有下肢,最后出現(xiàn)上肢癥狀/ 可出現(xiàn)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 Babinski’s征,Hoffman’s征陽性
(7)手法治療:①按揉松筋;②點揉通點;③扳法復位(除椎動脈型和脊髓型);④拔伸減壓;⑤搖法助動;⑥推擦通經(jīng);⑦ 分型治療
* 椎動脈型:①輕抹前額;②分推前額;③點揉太陽、頭維、角孫、百會、四神聰?shù)妊?④梳頭櫛發(fā)
(8)注意事項:改善工作生活姿勢,及時間歇,避免勞損;調節(jié)枕頭高低,避免落枕
急性期:注意休息,調節(jié)枕高;緩解期:適當功能鍛煉,注意急慢性損傷
*** 頸椎讀片要點
①正位片:鉤椎關節(jié),棘突情況;②側位片:頸椎曲度,椎間隙,椎間關節(jié)的角度;③斜位片:椎間孔形狀、大小和對稱;④張口位:寰椎側塊與齒狀突之間的距離是否一致,寰椎、樞椎與枕骨之間的關系
二、落枕
1 定義:睡臥當風引起頸部疼痛、功能受限,又稱為“失枕”。以秋冬兩季最多,從損傷部位來看,可有頸部肌肉損傷、韌帶損傷、椎間關節(jié)的損傷。
2 解剖:
肩胛提肌-起于上4個頸椎的橫突,止于肩胛骨的內側角及其脊柱緣的上部
菱形肌-起于第6、7頸椎及第1、2、3、4胸椎棘突,肌束斜向外下方,止于肩胛骨脊柱緣的下半部
3 臨床表現(xiàn):
(1)頸部疼痛:①睡眠后;②多一側或兩側;③多劇烈疼痛;④頸部活動時加重;⑤甚則向上至頭,向下到下肢;
(2)各方向功能均可受限,但以向患側旋轉為主;
(3)因疼痛可以出現(xiàn)頸部歪斜,也可見“頭向前沖”等現(xiàn)象;
(4)頸肩部肌肉痙攣、壓痛;
(5)可出現(xiàn)頸部棘突偏歪、頸椎生理曲度減小或反張、兩側有不對稱感
4 診斷要點:
(1)有病史(因睡眠姿勢不良或感受風寒后所致);
(2)頸部疼痛,功能受限,活動時加重,甚則頭部歪向病側;
(3)通過觸診來定性、定位:
①定性:若以肌肉起止點為壓痛點,肌肉和韌帶損傷為主,應治宜疏筋通絡;
若以骨縫為壓痛點,其損傷以椎間關節(jié)為主,應治宜疏筋通絡和理筋整復。
②定位:頸、枕、頭部癥狀明顯,壓痛在第1-4頸椎間關節(jié)及其周圍軟組織為上段
項背部癥狀嚴重,甚則波及到上肢,壓痛在第5-7頸椎關節(jié)及其周圍軟組織為下段
5 手法治療:疏筋通絡、溫經(jīng)止痛、理筋整復
①點穴止痛;②按揉松筋;③扳法復位;④搖法助動;⑤端提治亂;⑥擦法溫通
6 注意事項:
①手法治療前應排除頸椎器質性病變;
②頸椎扳法,不可強求彈響聲;
③頸肩部點法不宜過重,以免加重頸交感神經(jīng)功能紊亂,發(fā)生暈厥;
④治療后調節(jié)枕頭高低,尋找自我舒適體位,臥床休息,避免再受風寒刺激。
三、胸肋屏傷(填)
+ 是由于不協(xié)調地用力,導致的肋椎關節(jié)和/或胸椎椎間關節(jié)錯位、肋間肌損傷。又稱岔氣。
+ 壓痛:肋椎關節(jié)、棘突,或肋間肌的損傷處,胸椎椎間關節(jié)
五、腰椎間盤突出癥
1 定義:是由于腰椎間盤變形,纖維環(huán)失去彈性,產生裂隙;在外力作用下,造成椎間盤膨出、突出或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脫出;壓迫神經(jīng)根產生腰腿痛等癥狀。好發(fā)于20-50歲的中青年人。
以 L4-5 椎間盤突出最多,占50%左右;L5-S1 椎間盤突出約占45%。
2 解剖:突出的椎間盤與神經(jīng)根關系 – 在后外側突出中當偏內側突出時常壓迫下一神經(jīng)根
如 L4-5 椎間盤偏內側突出時,壓迫 L5 神經(jīng)根(偏內側- L4)
3 病因病理:椎間盤的退行性病變是內因,損傷是椎間盤突出的外因
4 臨床表現(xiàn):
(1)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或麻木、發(fā)涼,常波及至足
(若為中央型,則有馬尾神經(jīng)受壓癥狀,鞍區(qū)麻痹);
(2)腰椎生理曲度減小、小事,甚至反張;
(3)脊柱側凸;
(4)要功能受限,優(yōu)以后伸和向患側側屈受限最為明顯;
(5)壓痛伴有放射痛、叩痛盤有放射痛,壓痛在脊柱旁開1-2cm處和環(huán)跳、委中、太溪等;
(6)坐骨神經(jīng)牽拉性試驗陽性:直腿抬高試驗及其加強試驗(Laseque’s征)陽性;
(7)腹壓增高性試驗陽性:挺腹試驗及挺腹加強試驗陽性;
(8)跟、膝腱反射對稱引出或減弱或消失:L3-4椎間盤突出時,患側膝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L5-S1 椎間盤突出時,患側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9)肌力改變:L4-5 椎間盤突出時,患側足mu趾背伸無力,有時踝關節(jié)背伸無力
L5-S1 椎間盤突出時,一般不明顯,有時可有足跖屈無力。
(10)受累神經(jīng)支配區(qū)域感覺改變;
(11)日久可出現(xiàn)肌肉萎縮;
(12)X 線片檢查可提示椎間盤突出;
(13)CT、MRI可出現(xiàn)相應病理改變(突出物壓迫了神經(jīng)根或硬膜囊)。
5 診斷要點:
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史,大部分有慢性腰痛史;常發(fā)生于20-50歲的人;(1)-(13)
6 手術指征:
①中央型椎間盤突出,馬尾神經(jīng)損害者;②脛神經(jīng)或腓總神經(jīng)麻痹,出現(xiàn)足下垂等者;
③經(jīng)過系統(tǒng)保守治療無效,6-8周夜間疼痛,彎腰挺臀姿勢不能緩解者;
④反復發(fā)作,影響生活工作者。
7 注意事項:①急性期:臥硬板床,嚴格臥床休息。能躺不站,能站不坐;
②緩解期:加強腰部肌肉功能鍛煉,注意工作姿勢,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復發(fā)。
六、腰部軟組織損傷
+ 注意事項:注意坐姿和勞動姿勢;加強腰背肌鍛煉(每日練習飛燕點水)
七、急性腰部軟組織損傷
+ 病因:腰部肌肉不協(xié)調地收縮,導致腰部肌肉、韌帶、筋膜的急性損傷
+ 注意事項(填):治療后,應囑患者充分臥床休息(2-3天)
八、退行性脊柱炎
+ 脊柱退行性改變類型:①椎間盤退變;②椎體邊緣骨質增生;③關節(jié)突關節(jié)增生;④韌帶鈣化
九、腰三橫突綜合證
+ 解剖:腰三橫突的背側,有第 1-3 腰神經(jīng)的后支 / 股外側皮神經(jīng)干從腰三橫突前方通過
+ 臨床表現(xiàn):①腰痛:較重時可連及臀部、大腿外側,但痛不過膝;
②壓痛:壓痛點位于腰三橫突端部,并可觸及條索狀硬結。
十、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
+ 腰椎管狹窄的主要癥狀:間歇跛行(不能走長路)
+ 腰椎滑脫:真滑脫/假滑脫,假滑脫-上位椎骨向后滑動,提示腰椎失穩(wěn)。
十一、梨狀肌綜合證
+ 梨狀肌:位置-起于第2-4骶前孔的外側,向外經(jīng)過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轉子上緣的后部
+ 體表投影:自尾骨尖至髂后上棘連線中點到大轉子尖畫一線,此線的中內2/3為梨狀肌肌腹的下緣。
+ 彈撥梨狀?。阂猿吖曲椬熘?,垂直于梨狀肌肌腹做彈撥的動作,即從外上向內下方向彈撥
十二、肩關節(jié)周圍炎
1 概述:因肩部廣泛粘連,以肩部廣泛疼痛和功能廣泛受限為特點的疾病,好發(fā)于50歲左右,又稱“五十肩”“凍結肩”“肩凝癥”“漏肩風”。
2 解剖:肩關節(jié)的組成 – 盂肱關節(jié)、肩鎖關節(jié)、胸鎖關節(jié)、肩胛胸壁關節(jié)(假關節(jié))
+ 岡上?。浩鹩趯细C(肌束向外跨過肩關節(jié)之上),止于肱骨大結節(jié)
+ 岡下?。浩鹩趯赂C的骨面(肌束向外跨過肩關節(jié)后方),止于肱骨大結節(jié)
+ 小圓?。浩鹩诩珉喂且妇壣?/3的背面,止于肱骨大結節(jié)的后面
+ 大圓肌:起自肩胛骨腋緣的下1/3和下角的背面(肌束向上外,繞至肱骨之前),止于肱骨小結節(jié)下方的骨嵴
3 臨床表現(xiàn):
(1)肩部廣泛疼痛;(2)肩關節(jié)運動功能廣泛受限;
(3)肩關節(jié)周圍廣泛壓痛。壓痛點常位于:喙突、大結節(jié)、小結節(jié)、結節(jié)溝間、三角肌止點、肩峰、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提??;(4)外展扛肩現(xiàn)象;(5)肌肉萎縮
4 手法治療:治法為舒筋活血、通經(jīng)止痛、松解粘連、滑利關節(jié)
(1)局部松筋;(2)點揉痛點;(3)搖法助動;(4)內收肩關節(jié);(5)外展肩關節(jié);(6)提拉肩關節(jié);(7)肩部外旋法;(8)后伸內旋法;(9)肩關節(jié)抖法;(10)環(huán)揉肩關節(jié)。
5 注意事項:①慎用強力的牽拉、搖動等手法;②囑患者注意肩部保暖;③囑患者功能鍛煉。
十三、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 臨川表現(xiàn):壓痛 – 結節(jié)肩溝上方或下方
+ 手法治療:①局部放松;②退捋患處;③彈撥患處;④搖肩;⑤擦以透熱。
+ 注意事項:急性期肩關節(jié)減少活動,每天應保證肩關節(jié)在各方向充分運動數(shù)次,以防止粘連
十四、岡上肌肌腱炎(壓痛點位于肩盂)
+ 肌腱袖:是由起自肩胛骨,止于肱骨頭的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的肌腱組成
- 岡上?。浩鹩趯细C,止于肱骨大結節(jié)最上部,受肩胛上神經(jīng)(C5、C6)支配
- 岡下?。浩鹩趯赂C的骨面,止于肱骨大結節(jié)中部骨面,受肩胛上神經(jīng)(C5、C6)支配
- 小圓肌:起于肩胛骨腋緣上2/3的背面,止于肱骨大結節(jié)下部后面,受腋神經(jīng)(C5、C6)支配
+ 疼痛弧:患有岡上肌肌腱炎時,疼痛出現(xiàn)在肩關節(jié)外展60°-120°時,不足或超過這個角度時無疼痛,此現(xiàn)象稱為疼痛弧。
十六、肱骨外上髁炎(網(wǎng)球肘)
1 概述:肘關節(jié)外側、肱骨外上髁部局限性疼痛,并影響到伸腕和前臂旋轉功能的急慢性、勞損性疾病,又稱網(wǎng)球肘。(前臂伸肌群的起點)
2 病理變化(無菌性炎癥):
① 伸腕肌腱纖維在肱骨外上髁的部分撕脫; ② 肱橈關節(jié)處局限性滑膜炎;
③ 支配伸肌神經(jīng)的分支神經(jīng)炎; ④ 環(huán)狀韌帶變性;
⑤ 由于肌肉的過度活動,在早期引起腱下間隙組織水腫,
隨之是纖維性滲出,并開始血管增生及粘連形成;
⑥ 本病有典型肌腱末端病的改變。其腱止點部可因捩?zhèn)霈F(xiàn)纖維斷裂、
鏡下骨折、肌腱變性、血管增生、繼發(fā)止點骨質增生或肌腱的鈣化、骨化。
3 臨床表現(xiàn)
+ 壓痛點:肘外側-肱骨外上髁處壓痛、環(huán)狀韌帶、肱橈關節(jié)間隙處
+ 密耳(Mill’s)征陽性(前臂伸肌群緊張試驗陽性)
伸肌群抗阻力試驗陽性
十七、肱骨內上髁炎
+ 是由于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長期、反復用力屈伸及前臂旋轉,使前臂屈腕肌群牽拉肱骨內上髁,引起肱骨內上髁肌群附著處的慢性炎癥。
十九、三角軟骨盤損傷(壓痛點)
+ 壓痛點:位于下尺橈關節(jié)間隙,或尺骨莖突
二十、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
+ 芬克斯坦(Finkelstein’s)病
+ 診斷要點: 芬克斯坦(Finkelstein’s)征(握拳尺偏試驗)陽性
二十一、腕管綜合證
+ 是指腕管中正中神經(jīng)受壓所產生的一系列癥狀
二十三、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選擇)
+ 患者在屈伸患指時,常有彈跳感,故又叫彈響指、扳機指
二十四、膝關節(jié)韌帶損傷
+ 三聯(lián)癥:在膝關節(jié)輕度屈曲位時,暴力使小腿突然外展或外旋所致的內側副韌帶、前交叉韌帶、內側半月板損傷。
- 內側副韌帶:起-股骨內上髁,止-脛骨上端的內面
- 前交叉韌帶:起-股骨外髁的內側,止-脛骨髁間棘的前部和內外半月板前角
+ 特殊檢查:
① 側方應力試驗:膝關節(jié)完全伸直時,檢查內側和外側副韌帶
② 前抽屜試驗:前交叉韌帶損傷(急性期不明顯)
③ 拉赫曼(Lachman’s)征:前交叉韌帶損傷
④ 后抽屜試驗:后交叉韌帶斷裂(急性期不明顯)
⑤ 反響拉赫曼(Lachman’s)征:后交叉韌帶斷裂
⑥ 高德福林(Godfrey’s)征: 后交叉韌帶斷裂
二十五、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
1 病因病理:與年齡、職業(yè)、創(chuàng)傷、關節(jié)畸形、肥胖、寒冷和潮濕、遺傳等因素有密切關系。
①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jié)內軟骨及關節(jié)面的退變不斷加重,關節(jié)穩(wěn)定性下降;
②職業(yè):容易使膝關節(jié)遭受創(chuàng)傷的職業(yè)如工人、運動員發(fā)病率高且發(fā)病早;
③畸形:膝關節(jié)的內翻、外翻畸形,足部、膝關節(jié)、脊柱畸形均可導致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
④體重:肥胖病人發(fā)病率較高;
⑤生活環(huán)境:久居寒冷潮濕之地的人發(fā)病率較高。
2 臨床表現(xiàn):①膝關節(jié)疼痛;②膝關節(jié)功能受限;③膝關節(jié)畸形;④壓痛在股骨內外髁、脛骨內外側髁、髕骨上下極、膝眼處;⑤關節(jié)摩擦音;⑥腫脹;⑦X線片檢查出現(xiàn)膝關節(jié)病理變化。
3 手法治療(順序):
①點揉痛處;②點穴止痛;③膝關節(jié)后側手法;④點穴止痛;⑤膝關節(jié)搖法;⑥膝關節(jié)屈伸法。
4 注意事項:①膝關節(jié)疼痛、腫脹較重者,應臥床休息;②囑患者進行膝關節(jié)功能鍛煉;③肥胖患者適當加強體育鍛煉、節(jié)制飲食、減輕體重以減輕膝關節(jié)的負擔。
二十六、半月板損傷
1 臨床表現(xiàn):慢性期患者-有膝關節(jié)隱痛、乏力、打軟腿,有時出現(xiàn)彈響,交鎖,關節(jié)有松動感。
2 檢查:①壓痛自膝眼處向后沿半月板之前角、體部、后角部按壓;②股四頭肌內側頭萎縮;
③麥克馬瑞(Mc.Murray’s)征陽性;④阿波萊(Apley’s)征陽性;
⑤膝關節(jié)過伸試驗陽性;⑥抽膝試驗陽性;⑦重力試驗陽性。
二十七、髕骨軟化癥:好發(fā)于15-40歲;可有“軟腿”、“假交鎖”
二十八、脛骨結節(jié)骨骺炎:發(fā)病年齡多在13-15歲,一般不超過20歲。
28-1 膝關節(jié)滑膜炎:浮髕試驗陽性(填空)
二十九、踝關節(jié)軟組織損傷:踝關節(jié)痛常在跖屈內翻位損傷
+ 壓痛:距腓前韌帶損傷時壓痛常在外踝前下方(距腓前韌帶起止點,丘墟穴)
第二節(jié) 內科病證
一、頭痛
①揉拿頸部(太陽);②輕抹前額(陽明,開天門);③分腿前額(少陽,推坎宮);
④點按頭頂(厥陰);⑤點揉少陽五穴:頷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治偏頭痛;
⑥梳頭櫛發(fā);⑦點揉枕后穴位(風府、玉枕、天柱、風池);⑧遠端配穴(外關、合谷、涌泉、絕骨;引氣下行、防止氣聚于上、出現(xiàn)頭暈等癥)
* 風寒頭痛:捏法 / 肝陽頭痛:推橋弓 / 痰濁頭痛(腹部)、脾俞、胃俞、大腸俞、足三里等
* 頭面部操作:
①拿五經(jīng):輕抹前額(開天門)、分推前額(推坎宮)、點揉太陽及少陽五穴、點按頭頂;點揉風池等枕后穴位。②頸項部操作:揉拿頸部、頸椎脊柱整復。③遠端配穴。
第六章 兒科病證
一、外感發(fā)熱治療:解表清熱,發(fā)散外邪;推攢竹,推坎宮,揉太陽,清肺經(jīng),清天河水。
- 風寒者:加掐揉二扇門,推三關,拿風池以發(fā)汗解表;
- 風熱者:加推脊,多清天河水。
二、脾虛瀉處方:
補脾經(jīng),補大腸,推三關;摩腹,揉臍,揉龜尾,捏脊(溫補調理脾胃);推上七節(jié)骨。
三、兒童肌性斜頸(定義):因胸鎖乳突肌攣縮所造成的斜頸。
四、小兒橈骨頭半脫位:①牽拉旋轉復位法:右側為例。醫(yī)生右手拇指置于患兒橈骨頭的外側,醫(yī)生左手虎口向上,拇食兩指握住患兒前臂下段。在牽拉情況下,極度外旋前臂,聽到彈響即可。②判別是否復位:a 讓患兒用患側的手抓取物品;b 讓患兒用患側的手摸患側的耳廓;c 將患肢上舉。(完成任何一個,即成功)
診斷試驗
一、頸椎病
(1)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
+ 臂叢牽拉試驗(Eaton’s征):患者取坐位,頭稍前屈后,向健側側屈/ 醫(yī)生一手抵住患側頭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兩手反方向牽拉/ 患肢有疼痛或麻木感為陽性,提示臂叢神經(jīng)受壓。
+ 椎間孔擠壓試驗:患者取坐位,頭部側屈后伸(Spurling’s征)或單純后伸(Jackson’s征)/ 醫(yī)生雙手按壓患者頭部 / 如引起頸部疼痛并上肢放射者為陽性,亦提示臂叢神經(jīng)受壓。
(2)椎動脈型頸椎病
+ 椎動脈扭轉試驗:患者取坐位/ 醫(yī)生使其頭屈伸并向側方旋轉/ 若出現(xiàn)眩暈、復視、惡心等癥狀為陽性
(3)脊髓型頸椎病
+ 病理征:Babinski’s征 / Hoffman’s征
五、腰椎間盤突出癥
(1)坐骨神經(jīng)牽拉性試驗陽性
+ 直腿抬高試驗及Laseque’s征(直腿抬高加強試驗)陽性
- 診斷 L4-5、L5-S1 椎間盤突出;
- 患者仰臥,下肢伸直。在膝關節(jié)伸直的情況下,
醫(yī)生向上抬起患側下肢,計量下肢與床面的角度。
- 正常應達60°而不痛,若未達60°而出現(xiàn)腰痛盤有下肢放射痛,且直腿抬高受限者則為陽性
- 此時將患肢下降5°-10°至疼痛消失,再背伸患側踝關節(jié),若患者再次出現(xiàn)腰痛腿痛,
則為 Laseque’s征陽性,提示神經(jīng)根受壓。
(2)腹壓增高性試驗陽性
- 挺腹試驗及挺腹加強試驗陽性
(3)跟、膝腱反射對稱引出或減弱或消失
+ L3-4椎間盤突出時,患側膝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 L5-S1椎間盤突出時,患側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4)肌力改變
+ L3-4 椎間盤突出時,患側伸膝無力
+ L4-5 椎間盤突出時,患側足踇趾背伸無力,有時可出現(xiàn)踝關節(jié)背伸無力。
+ L5-S1 椎間盤突出時,一般肌力改變不明顯,有時可有足跖屈無力。
十一、梨狀肌綜合證: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
十三、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葉加森(Yergason’s)征陽性
十六、肱骨外上髁炎:密耳(Mill's)征陽性/前臂伸肌緊張試驗陽性(伸肌群抗阻力試驗陽性)
二十、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握拳尺偏試驗(芬克斯坦 Finkelstein’s征陽性)
二十四、膝關節(jié)韌帶損傷(三聯(lián)癥)
(1)側方應力試驗:(2)前抽屜試驗:(3)拉赫曼(Lachman’s)征/反向Lachman’s征:
(4)后抽屜試驗:(5)高的福林(Godfrey’s)征
二十六、半月板損傷
(1)麥克馬瑞(Mc.Murray’s)征:①患者仰臥,極度屈髖屈膝。②醫(yī)生使患者小腿內旋外展→伸直、外旋內收→伸直,外旋外展→伸直、內收內旋→伸直。③在上述過程中若膝關節(jié)疼痛并有彈響即為陽性,提示半月板損傷。④內側疼痛彈響時為內側半月板損傷,外側疼痛彈響時為外側半月板損傷。
(2)阿波萊(Apley’s)征:診斷半月板損傷的試驗
二十七、髕骨軟化癥
(1)髕骨研磨試驗;(2)單腿半蹲試驗;(3)髕骨抽動試驗
按摩基本手法
一、擺動類手法
一指或掌,腕關節(jié)作協(xié)調的連續(xù)擺動,稱為擺動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一指禪推法、纏法、扌袞法和揉法。
(一)、一指禪推法:
【動作要領】 用大拇指指端,羅紋面或偏峰著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旋腕、肘關節(jié)略低于手腕,以肘部為支點。前臂作主動的擺動,帶動腕部擺動和拇指屈伸活動。練習時,要求手掌空拳,上肢肌肉放松,拇指端自然有力,使產生的 “力”持續(xù)作用于治療部位上,但壓力、頻率和擺動幅度都要均勻,動作靈活。頻率為每分鐘120~140次。在拇指端或羅紋面吸定的基礎上,再練習在腕部擺動時,拇指端作緩慢直線往返移動,即“緊推慢移”。
要點:沉肩垂肘懸腕指實掌虛
【臨床應用】適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附】纏法:一指禪推法的頻率提高到220~250次,稱為纏法。
要點:指端或偏峰著力部位減少接觸面,同時擺動幅度減小,降低體表的壓力。
作用:有較強的消散作用。
(二)、扌袞法:
【動作要領】扌袞法是由腕關節(jié)的屈伸運動和前臂的旋轉運動復合而成。手掌呈半握拳狀或半握杯狀,以小指掌指關節(jié)背側為附著點,吸定治療部位,以肘關節(jié)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部作屈伸和前臂旋轉的復合運動。吸定部位要緊貼體表,不能出現(xiàn)拖動,跳動等,頻率和擺動幅度都要均勻。頻率為每分鐘80~90次,熟練后提高到每分鐘120~140次。吸定后再練習緊推慢移。
要點:沉肩屈肘前臂旋轉、腕部屈伸雙向用力、往返用力
【臨床應用】適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較豐厚的部位。
(三)、揉法:
【動作要領】揉法分為掌揉法和指揉法、肘揉法。掌揉法是用手掌大魚際或掌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部作輕柔緩和的擺動,即內動外不動,可用單掌、疊掌、對掌揉動;指揉法是用手指羅紋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部及掌指作輕柔緩和的擺動,可采用拇指揉和并指揉法;肘揉法是以鷹嘴部位主要著力部位進行揉動。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
【臨床應用】適用于全身各部位。
二、摩擦類手法
以掌、指或肘貼附在體表作直線或回旋(環(huán)旋)移動稱為摩擦類手法,本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
(一)、摩法:
【動作要領】摩法分為掌摩和指摩法,掌摩法是以掌面附著于一定部位上,掌指和指間關節(jié)保持松弛,以腕關節(jié)為中心,連同前臂作節(jié)律性環(huán)旋運動,即外動內不動;指摩法是用食、中、無名指指面附著于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jié)為中心,連同掌、指節(jié)律性的環(huán)旋運動(也是外動內不動)。
要點:手形:手指自然并攏伸直,全掌放松保持松弛;力度:輕,僅及皮部;方向:順或反時針方向,或交替進行;頻率:每分鐘60~80次。
【臨床應用】常用于胸腹、脅肋部。
(二)、擦法:
【動作要領】用手掌的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于一定的部位,進行直線來回摩擦,使皮部產生熱量的方法稱為擦法。擦法分為側掌擦和虛掌擦。擦法操作時腕關節(jié)要伸直,推擦幅度要大,用力要穩(wěn),動作要均勻連續(xù)。
要點:力度:輕,僅在皮部,不用壓力;方向:往返直線,雙向用力;頻率:快、每分鐘150次以上;按摩時可使用介質(如按摩油),有利操作、增強功效,保護皮膚。
【臨床應用】常用于腰背部。
(三)、推法:
【動作要領】用指、掌或肘部著力于一定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直線移動的方法稱為推法。推法有指推法、掌推法和肘推法。操作時,指、掌、肘要緊貼體表,用力要穩(wěn)、速度要緩慢而均勻。
要點:力度:輕,略重于摩法,力量要平行推移;方向:單向用力,由近向遠推或由中心向兩側推(分推);速度:略快于摩法,慢于擦法,每分鐘100~120次;按摩時可使用介質(如按摩油),有利操作、增強功效,保護皮膚。
【臨床應用】同擦法。
(四)、搓法:
【動作要領】用雙手掌面夾住一定的部位,相對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時作上下往返的移動,稱為搓法。
要點:操作時,雙手用力要對稱,貼緊按摩部位;搓揉動作要快,體表移動要;不宜將肢體夾持過緊,同時腕關節(jié)要放松,是搓揉動作連貫靈活。
【臨床應用】適用于腰背,脅肋及四肢各部。
(五)、抹法:
【動作要領】用雙手或單手拇指羅紋面貼近皮膚,作上下左右往返的移動,稱之為抹法。操作時用力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
【臨床應用】常用于頭面部及頸項部。
三、按壓類手法
用指、掌或肢體其他部分按壓或對稱性擠壓體表,稱為按壓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按、點、拿、捏、撥、捻和踩蹺等手法。此類手法作用力強,力度深,是治療陳舊性損傷的主要手法。
(一)、按法:
【動作要領】以拇指、掌根、魚際、疊指著力,深壓治療部位,持續(xù)用力,按而留之,稱為按法。分為指按法和掌按法。操作時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用力由輕至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
要點:力度:由中至重;方向:垂直用力;速度:緩慢,逐步發(fā)力(由淺表皮部入深部肌肉軟組織)。
【臨床應用】常與揉法結合應用,適用于全身各部穴位、腰背和腹部。
(二)、點法:
【動作要領】以拇指端、屈曲的指間關節(jié)或肘尖突出部分著力,點壓在一定部位稱為點法。分為拇指點法、屈指點法、肘尖點法。操作時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用力由輕至重,同按法。點法與按法的區(qū)別:點法作用面積小,刺激量更大。
要點:力度:由中至重;方向:垂直用力;速度:緩慢,逐步發(fā)力(由淺表皮部入深部肌肉軟組織)。
【臨床應用】適用于全身各部位及穴位。
(三)、撥法:
【動作要領】用指端、掌根或肘尖作與肌纖維、肌腱、韌帶呈垂直方向撥動,稱之為撥法(彈撥)??煞譃閺椊詈蛽芙j。彈筋:以拇、食二指,或拇食中三指,適當用力按壓治療部位到一定深度,將肌肉、肌腱或韌帶等軟組織提起后,迅速從指間彈出;撥絡:拇指與其余四指呈拿持狀,作用于深部軟組織,以拇指不動,其余四指作與肌束、肌腱、韌帶呈垂直方向的來回撥動,或四指不動,拇指作撥動。
要點:著力部位不能在體表皮膚表面有摩擦移動,應帶動肌肉、肌腱或韌帶等軟組織滑動;用力要由輕至重,輕而不浮,重而不滯。
【臨床應用】適用于全身各部位肌肉軟組織。
(四)、捏法:
【動作要領】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一定部位作對稱性的擠壓,稱為捏法。分為三指捏和五指捏。操作在相對用力擠壓動作下完成的,擠壓動作時要循序而下,均勻而有節(jié)律性。
【臨床應用】適用于頭部、頸項部、四肢和脊背。
【附】拿法:捏而提起謂之拿。
要點:操作時,用勁要由輕至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緩和而有連貫性。
【臨床應用】頸項、肩部、腰背部、和四肢等肌肉部位。
(五)、捻法:
【動作要領】用拇指、食指的羅紋面捏住一定部位,兩指相對作搓揉動作,稱為捻法。操作時,動作要靈活、快速、用勁要均勻而不呆滯。
【臨床應用】一般適用于四肢小關節(jié)。
四、振動類手法
以較高頻率的節(jié)律性輕重的交替刺激,持續(xù)作用于人體,稱之為振動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抖法、振法等。
(一)、抖法:
【動作要領】用雙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遠端,用力做連續(xù)的小幅度的上下顫動稱為抖法。
要點:操作時,作顫動時要對患者肢體略作牽引,但用力要輕,顫動幅度要小,頻率要快。
【臨床應用】適用于四肢部位,以上肢最為常用,多作為治療結束手法。
(二)、振法:
【動作要領】用手掌或手指著力于體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強力地靜止性用力,產生振顫動作,成為振法。分為指振法和掌振法。
要點:操作時,手和臂作強力靜止性用力,力量集中于指端或手掌上,振動的頻率較高,要求達到每分鐘300~400次;著力要稍重,動作要連貫,使振顫持續(xù)不斷的傳遞到體內。
【臨床應用】適用于全身各部位及穴位。
五、叩擊類手法
用虛掌、拳背、指端、掌側面、掌根或拍打棒叩擊體表,稱為叩擊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拍、擊、彈等法。
(一)、拍法:
【動作要領】用虛掌拍打體表,稱為拍法??煞譃樗闹概拇蚍ā⒅副撑拇蚍?、虛掌拍打法和五指散拍法。
要點:操作時,手指要自然并攏,掌指關節(jié)微屈,手法動作要平穩(wěn)而有節(jié)律地拍打部位,使拍打聲音清脆而無疼痛感;拍打時腕關節(jié)要放松,動作要協(xié)調,均勻用力,手法要靈活而有彈性,一般雙手依次有節(jié)律地交替進行拍打。
【臨床應用】適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
【附】叩法:以空拳或指掌尺側叩擊按摩部位的方法稱為叩法。
要點:手法持續(xù)有序,手腕靈活,動作輕快而富有彈性,用力均勻而柔緩。
【臨床應用】可用于頭、背、腰、臀、及四肢部。
(二)、擊法:
【動作要領】用拳背、掌根、掌側小魚際、指尖或拍打棒口及體表,稱為擊法??煞譃槿瓝舴ā⒄茡舴?、側擊法、指尖擊法和棒擊法。
要點:擊法用勁要快速而短暫,垂直口及體表,在叩擊體表時不能有拖抽動作,速度要均勻而有節(jié)奏,剛柔相濟。
【臨床應用】拳擊法常用于腰背部;掌擊法常用于頭頂、腰臀及四肢部;側擊法常用于腰背及四肢部;指尖擊法常用于頭面、胸腹部;棒擊法常用于頭頂、腰背及四肢部。
(三)、彈法:
【動作要領】用一個手指的指腹緊壓住另一個手指之家,用力彈出,連續(xù)彈擊治療部位,稱為彈法。
要點:操作時,彈擊之力要均勻,每分鐘約彈擊120次左右。
【臨床應用】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頭面、頸項部最為常用。
六、運動類手法
對關節(jié)作被動性活動得以類手法稱為運動關節(jié)類手法。本類手法包括搖法、扳法、屈伸法、撥伸法等。
(一)、搖法:
【動作要領】用手法使關節(jié)作被動的環(huán)轉活動,稱為搖法。
1、頸項部搖法:用一手扶住患者頭頂后部,另一手托住下頜,作左右環(huán)轉搖動。
2、肩關節(jié)搖法:用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作環(huán)轉搖動。
3、髖關節(jié)搖法:患者仰臥位,髖膝屈曲,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扶住膝部,作髖關節(jié)的環(huán)轉搖動。
4、踝關節(jié)搖法: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握住大拇趾,作踝關節(jié)的環(huán)轉搖動。
要點:搖法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wěn),搖動方向及幅度需在患者生理許可范圍內進行,應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的循序進行。
【臨床應用】適用于四肢關節(jié)和頸項腰部等。
(二)、扳法:
【動作要領】用雙手作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動肢體稱為扳法。包含有:頸項部扳法、胸背部扳法、腰部扳法。
腰部斜扳法:患者側臥位,醫(yī)生用一手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或一手抵住患者肩后部,另一手抵住髂前上棘部,把腰被動旋轉至最大限度后,兩手同時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扳動。
要點:扳法動作必須要果斷而快速,用力要穩(wěn),醫(yī)生與患者配合,兩手動作要熟練而協(xié)調;扳動幅度一般不能超過各關節(jié)的生理活動范圍;扳法必須在使腰部肌肉軟組織徹底放松后才能進行。
【臨床應用】常用于脊柱及四肢關節(jié)的小關節(jié)錯位。
(三)、屈伸法:使關節(jié)被動屈伸運動的方法,稱為屈伸法。
(四)、撥伸法:應用對抗力量對關節(jié)或肢體進行牽拉,使關節(jié)伸展,稱為撥伸法。
要點:操作時,力量須均衡、緩慢、持續(xù);動作要平穩(wěn)而柔和。
【臨床應用】適用于四肢關節(jié)部位。
第五節(jié) 手法的運用原則與注意事項
一、手法的原則
(一)、手法操作原則:
1、神形合一:集中思想于著力部位,才能做到意到、氣到、力到。
2、依次進行:一般順序是先頭后身,先背后腹,先軀干后四肢,有次序進行。
3、均勻柔和、深透持久:是手法操作的最基本原則。
4、速度徐緩:有利于調節(jié)機能;有利于力度深透;有利于手法柔和。
5、輕重交替:推拿用力要點為先輕后重、由淺到深、輕重交替、輕多重少。
(二)、手法運用原則:
1、辨證施治:1)辨體質強弱:
2)辨正氣盛衰:
3)辨證之虛實:
2、辨筋施術:根據(jù)軟組織病理變化情況采用不同手法。
3、循經(jīng)取穴:
4、終末鎮(zhèn)定:手法結束時,采用按壓、牽拉類手法來增強手法作用。
二、手法的注意事項
(一)適應癥與禁忌癥:
1、適應癥:骨科、外科、婦科、內科、兒科的很多疾病均可應用;一般來說,推拿按摩主要適用于慢性損傷、勞損類疾病。
2、禁忌癥:開放性軟組織損傷;結核菌、化膿菌引起的嚴重感染、炎癥;嚴重出血傾向者;妊娠婦女的腹部、腰骶部禁用推拿治療。饑餓、過度疲勞、酒后或局部有皮膚病者不宜作推拿治療。
(二)手法注意事項:
1.治療者必須勤修指甲、雙手保持清潔、溫暖;
2.治療時患者鋪蓋治療巾,注意保暖;
3.患者應采取合適體位、使操作部位處于放松狀態(tài);
4.密切注意患者治療中的反應,并指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