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臺 子 村
作者綠野
詩云:烽火臺三幸得名,水沛地肥產糧豐。廟門磚雕“農民會”,樂樓老院石碑存。賀龍元帥曾駐蹕,二十警衛(wèi)賽青松??辜Z義士南元禮,望重開紳南秉升。步達曾入決死隊,報國丹心照后人。村風上進育才俊,我為南門唱大風。
隸屬三屯鄉(xiāng),鄉(xiāng)政府往北順應涼公路約2.7公里即到該村。因舊村東有明代修建的某段長城之間的第三號烽火臺而得村名,明初立村。村里南、李兩姓多,趙姓人少,但趙門家譜記載,他們的先祖是明洪武初年,從洪洞大槐樹下遷來的。南家有家譜,是清中期從陽泉盂縣窩南頭遷來,現(xiàn)已傳8代,來左云歷史約200年。至南元禮他們這一輩時,弟兄五人,家業(yè)興盛,老大和老五元禮留在三臺子,老二、老三遷張果窯,老四遷后辛莊。村子整體來看,處于“梁中洼”,應涼公路從當村穿過,東為新村、西為舊村。新村正中西面、緊挨公路東面有2018年修建的有漢白玉圍欄的大型蓄水池;新村東是大片肥沃的河灣地,新村南也是平展肥沃的好耕地。舊村西是坡梁地,舊村東北溝里楊樹林茂盛處有暖泉灣,泉水四季常涌,村里將泉水用地下暗管引到村里供村民吃用。舊村里榆樹多、芨芨多。全村常住人口不足100人,養(yǎng)羊約300只,長壽人較多。
舊村古跡較多。(一):村口有烽火臺,臺上原有真武廟和玄天廟,有塑像有壁畫,毀于文革。近年,在臺上重新建了小廟,金黃色琉璃瓦蓋頂,無塑像無壁畫。(二):原來的全神廟也在村東,規(guī)模較大,有鐘鼓樓,可惜正殿毀于戰(zhàn)亂,大鐘于58年砸爛煉廢鐵。現(xiàn)在樂樓還在,東、西、南墻完整,南墻有磚砌圓洞(道觀樂樓南墻都留圓洞),北邊的房頂塌了半邊。南半部東西山墻上的脊磚燒制的質量好并且圖案清晰,北面的東西碼頭上的磚雕很精致。樂樓里外的木雕很精巧,柱子上過桐油,呈深紅色,梁上有彩繪過的痕跡。(三):緊挨樂樓西邊,是古廟的門,門和門樓都不大,和普通人家的大門一樣,保存十分完整。圓形磚碹門洞、磚門墩、木大門。門洞頂上是磚砌三角形建筑,下面磚雕“農民會”三字,“民”字是簡體,另兩字是繁體,雖經風雨剝蝕,又在文革時遭人為鏟除,但三字仍很清晰,兩邊有圓形小磚墩,是典型的西方教堂式建筑。一座中式的道觀為什么會配上西方教堂式的門樓,“農民會”又是什么組織?村民無人知道,筆者推測為:此“農民會”不是大革命時期的農民會,也不是土改時期的農民會,而是八臺子教堂所建或者是信仰基督教的教徒所建,他們?yōu)楹敕ú嫉溃u雕了這三個字。(四):村西有清末開紳南秉魁所留老院一處,四間磚瓦正房完好無損,房頂正脊上的磚雕完整清晰,現(xiàn)在還有其后人居住。東邊的過廳和大門樓歪斜倒塌,已不能用。
1946年10月,賀龍元帥在南秉魁的四合院里臨時設立晉綏野戰(zhàn)軍司令部,共住五天。有見過的村民說:賀龍元帥騎大紅馬,留黑八字胡,相貌堂堂,威風凜凜,警衛(wèi)都是二十歲上下的棒小伙,約二十人,個個精明能干,統(tǒng)一佩帶“二十響”大手槍。(五):南秉魁老院的西邊是南元禮的一處老院,現(xiàn)只留下三間西房和西房北面直徑約1.2米的大碾盤及表面很光滑的白砂石碌碡,西房的西面久已廢棄的院子里有碑陽朝上平臥的光緒二十九年立的“抗糧碑”,碑為青石圓首,無座,字跡清晰剛勁,周邊石刻的人物、花紋栩栩如生,比管家堡的“抗糧碑”無論材質和雕刻的書法藝術都要好的多,但內容一致。碑陽首書“永垂不朽”,碑文記載抗糧原由、經過及官府重定征糧標準等,落款有抗糧三鄉(xiāng)紳(管家堡陳文昭、三臺子南元禮、紅溝梁楊囯華)的名字,其中南元禮的名字只剩一個“南"字。種種跡象表明,此碑是文革時期其后人從醒目的地方移至自家荒棄院落并將其祖名字鑿掉。碑文詳細內容讀者可參看《三晉石刻大全左云卷》第135頁的記載。六:村西約0.5公里處有一座漢墓,墓周圍是耕地,封土堆底部直徑約10米、高約2米。
南家故事:南家先祖夫妻倆人,清中期擔著兩個兒子(先祖共三子),從陽泉盂縣窩南頭來此處定居。由于南家人勤勞、善經營、有遠見,數(shù)十年后人丁興旺、財力雄厚,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家族。家業(yè)大了,自然遭土匪惦記。在一個冬季的傍晚,一伙土匪闖入南家準備劫糧劫銀,南家當家人沉著冷靜、熱情接待。先招待吃飯喝酒,再拿出很多銀子,并承認,讓他們吃完飯走時隨便拿……。在吃飯喝酒的過程中,當家人打聽出這是一伙殺人放火的慣匪,并非被逼無奈的窮人,就暗下決心除掉他們。當酒至半酣時,他讓年長點的家里人陪土匪們喝酒,自己假裝方便離開,一面悄悄的派年輕機靈的人連夜去縣衙門報案,一面派幾個膽大心細、能言善辯的年輕媳婦們來勸酒……。到了后半夜,土匪們都爛醉如泥后,當家人帶領眾家人將土匪們捆起來,一邊派人看管、一邊等縣衙門的人。天亮時,知縣帶領衙役們趕到,將土匪們用冷水潑醒,問明口供,并在村當街架起鍘刀,將這伙慣匪鍘頭正法。
該村歷來人才不少,南家有:清末貢生、光緒二十九年左云帶頭抗糧三鄉(xiāng)紳之一的南元禮;文秀才(生員)南秉君;開紳南秉魁和南秉升,在縣城里有商鋪。趙家有兄弟文武秀才;趙日華曾在左云縣城開辦過“陸成行”,經營糧食生意。戰(zhàn)爭年代有:南步達(1919一1977),1937.4月參加革命,1938.8月入黨,曾任山西決死隊隊員、犧盟會游擊隊隊長、區(qū)特派員、區(qū)公所所長等職,建國后,是省紡織工業(yè)領導人之一,曾任山西省物價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治金工業(yè)局副局長等職;南步成(1910一1947),烈士,1946年任村農會主任,次年被閻錫山縣政府特務活埋于左云縣城。南家輩份關系:元禮行五,長子秉升;秉魁是長門長,其子南步達。
南元禮,頁生,比秀才高,比舉人低,在過去就很稀缺了,可以當外縣的教諭。或訓導,相當于現(xiàn)在的分管文教衛(wèi)生的副縣長,但職權相當于縣農。此人好文筆好辯才。筆者作為南家外甥而自豪。
家,父親母親在,就是一個溫馨的小窩。
作者 張德富
人常說:金窩銀窩,不如我的草窩。
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家庭成員,一脈相承,血肉相連,兄弟姐妹一起,溫暖親密。兄弟姐妹,骨肉同胞,情同手足。父母在,心里就踏實過日子,家人在一起,說長道短,品嘗媽媽的味道。共憶往昔,只有此時,深感生活的艱難困苦,共同承擔生活責任。夢都是發(fā)家至富,改變生活現(xiàn)狀。父母親老了,家就散了。人常說,爹是天,娘是地。有爹有媽就有家。孝敬父親母親,端茶送水,剪藥送飯,陪伺病床。也是子兒責任。天經地義。父母親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親去,人生只剩歸途。俗話說,狗不嫌家窮,兒不嫌母丑。鳥都有喙喂之情,羊有跪哺乳之義。孝為天下弟一要務。孝順父母,回報養(yǎng)育之恩。清明燒萬堆紙錢,不如在世時端一碗飯。我的父親張林,左云縣北門村農民,一輩子當車館。沒有看到我娶媳婦,六十幾歲就離開J我們。我的母親,活了78歲。一生含薪茹苦,艱難困苦。為了我們擔驚受怕,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先后走了一個女兒,兩個兒子。飽償人間辛酸。
作者,張德富。山西省左云縣人。大專畢業(yè),中共黨員。1975年城關鄉(xiāng)話務員。雁北農校畢業(yè)后,先后在三屯鄉(xiāng),農業(yè)局,左云縣報,朔州日報,審計局工作?,F(xiàn)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大眾文學理事會員。山西作家協(xié)會會員。先后在人民文學,人民日報,中國作家,文藝報,報告文學雜志,散文選刊,中國審計,采風中國,火花雜志。、山西農民報,山西煤碳報,山西交通報,發(fā)表文學作品?,F(xiàn)在為中國社會觀察雜志社山西首席記者,中華人物雜志社特約記者。報告文學雜志特聘作家。先后有作品入選中國百年散文選,中共百年優(yōu)秀獲獎作品選。中國散文年度選。被評為感動中國百名人物之一。世界和平藝術大師。金獎作家。出版作品集黃土魂一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