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桂林的一些刊物如《國文月刊》、《國文雜志》、《中學生》、《大干》、《詩創(chuàng)作》、《文學創(chuàng)作》、《文藝雜志》等,先后發(fā)表過一定數(shù)量的古典文學研究文章,其中有些作者知名度較高,如郭沫若、聞一多、朱自清、老舍、端木蕻良、張?zhí)煲怼O陵、艾蕪、宋云彬、姚雪垠、蕭滌非、譚丕模等(其中有少數(shù)人并未到過桂林)。尤其難得的是,當時出現(xiàn)了少量研究廣西作家的文章,如吳雁魂的《王半塘及其詞》、《蕙風詞及其詞論》、《述嶺西五家》等??箲?zhàn)期間,舉行過一次與古典文學有關的重要活動,即1942年6月18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 詩人節(jié)活動。這一天在桂林的詩歌界人士為了紀念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在漓江上舉行了劃船聚餐會,實含有激勵愛國志氣、反對日本侵略的深意。特別應該提出的是陳柱(柱尊)和馮振(振心),他們都是廣西北流縣人,是廣西應引以為自豪的兩位杰出的國學大師。陳柱 (1890—1944年)一生著述,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120種之多,絕大部分為論著,如《評選孟東野詩》、《評選李長吉詩》、《文心雕龍增注》、《詩品參平》、《詩學大義》、《先秦文學概要》、《謠詩辨》、《守玄閣詩學》、《白石道人詞箋評》、《評詮魏三祖詩》、《古代文學概要》、《中國散文史》等都是古典文學研究專著。他還有研究先秦諸子的幾十種著作,這些著作融哲學、文學、小學于一爐,顯示出他深厚的國學功底和獨特的研究方法。馮振 (1897—1983年) 一生著書10余種,屬于古典文學研究專著的有《七言絕句作法舉隅》、《七言律髓》、《詩詞雜話》。這三種原來是各自獨立的單行著作,經(jīng)其弟子周振甫、彭鶴濂合為一部點校后,1986年交齊魯書社出版。除陳、馮兩人的著作外,尚有唐貽谷的《古詩歌選評》(民國10年油印本) ,朱奇元的《拙學齋論詩絕句考略》(民國25年鉛印線裝本) ,李耿的《中國文學史》(桂林群益書店,1942)和《科學的中國文學史》(公立廣西西江文理學院中文系教材,1948)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20多年里,集中了一部分古典文學研究人才的高等學校主要是培養(yǎng)人才,只有一部分教師和個別學生兼搞一些古典文學方面的研究,公開發(fā)表了一些論文,但專著很少。這一時期的學術活動也少。1954年全國學術界開展對俞平伯《紅樓夢研究》的批判,進而批判胡適的唯心主義觀點,《廣西日報》也發(fā)表過文章,廣西省、市文化界還成立了批判、 學習辦公室,實際上并沒有形成聲勢。1962年4月25日,桂林市文藝界舉行紀念杜甫誕辰1250周年集會,由秦似作題為《偉大詩人杜甫及其創(chuàng)作》的報告。1963年廣西師院(今廣西師大) 舉行曹雪芹逝世200周年紀念活動,《廣西日報》1963年2月9日、10日、12日發(fā)表了秦似的長篇論文《曹雪芹和<紅樓夢>》。至于“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謂“評法批儒”、批《水滸》,那是一場全民性的政治運動。已無學術可言。“文化大革命”后,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古典文學研究空前活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建立了研究機構和團體。除了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 (1983年以前稱廣西師范學院) 、廣西師范學院(1985年前稱南寧師范學院)、廣西民族學院、廣西教育學院等大專院校的中文系設有古典文學教研室外,廣西還成立了一些專門研究機構和工作機構,主要有:廣西師大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古典文學研究室(1979年成立)、廣西民族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1984年成立)、廣西大學中文系古籍研究室(1984年成立)、廣西社會科學院少數(shù)民族文藝學術研究所古典文學研究室(1984年成立)、廣西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 (1986年成立) ,廣西社會科學院少數(shù)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廣西少數(shù)民族漢文古籍整理組(1986年成立)。此外,1980年成立的廣西語文學會和1985年成立的廣西中國文學學會也都有古典文學專業(yè)組。 第二, 開展學術活動和確定研究課題。學術活動主要有:1983年8月15—19日,廣西語文學會舉行第三屆學術年會, 討論“唐代邊塞詩”等問題;1985年8月19—22日,廣西語文學會在桂林舉辦語文講習班,聘請全國著名古典文學專家胡國瑞、袁行霈等講課;1989年11月,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著名古典文學專家鄧紹基應邀到廣西民族學院作關于古典文學研究方法的報告。 主要研究課題:從1982年開始,廣西人民出版社籌劃出版大型叢書《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析叢書》,委托廣西語文學會的秦似、梁超然、陳光堅等確定選題,并負責審訂工作。原擬出60種,5年出齊;后來情況有變,決定只出40種左右,1986年開始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后轉(zhuǎn)由廣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這套叢書上起先秦,下逮明清,基本上是按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脈絡,精選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思想和藝術分析,并適當加注,部分作品還翻譯成白話。每種賞析都在前言中介紹作家、流派、文體以及創(chuàng)作等情況。所選作品體裁比較齊全,既有詩、詞、歌、賦,也有散文、筆記、小說、戲劇,內(nèi)容也比較廣泛。賞析文字深入淺出,多有撰稿人自己的獨到見解。此外還有《唐詩與中國文化叢書》由漓江出版社負責出版。 1982年3月, 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討論、制訂了1982一1990年的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 同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準了這個規(guī)劃。規(guī)劃所列3119種古籍,廣西承擔的極少,但廣西乘著這股東風,提出了自己的選題計劃——《桂苑書林》叢書,并成立了桂苑書林編輯委員會,莫乃群任主編,出版任務由廣西民族出版社承擔。1987年調(diào)整編委會,仍由莫乃群任主編,增補黃振中為副主編,編委由原來的6人增加到13人(由廣西通志館、廣西民族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廣西大學中文系古籍整理研究室、廣西師范學院、廣西人民出版社等單位人員組成) ,出版也改由廣西人民出版社承擔。這套叢書既有文學古籍,也有其他古籍,整理的方式既有校點、 校注、校補,也有選注、輯錄。原計劃從1983年開始,用5年時間出版古籍40一50種,其中較重要的有《粵西詩載校注》、《粵西文載校點》、《粵西叢載校點》、《三管英靈集校注》、《桂海虞衡志校補》、《王鵬運詞選注》、《桂勝、桂故校點》等。至1995年尚未完全出齊。 根據(j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搶救、整理少數(shù)民族古籍的通知精神,1986年廣西建立了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開始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廣西少數(shù)民族古籍進行普查、搜集、整理、出版。少數(shù)民族古籍包括的范圍很廣,既有文學藝術,也有政治、宗教、民俗、醫(yī)藥等方面。文學方面民間口頭文學是重點,也有少量漢文古籍。根據(jù)分工,廣西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接受了漢文古籍的整理任務,并建立了相應機構廣西少數(shù)民族漢文古籍普查整理小組,這個小組從1986年夏季開始,用一年時間,對自治區(qū)圖書館和桂林圖書館所藏約700種古籍進行了較為認真的翻閱、 登記,做了登記卡,不僅寫了內(nèi)容提要,還注明了版本、卷數(shù)、頁數(shù)、大致字數(shù),有的還對作者的籍貫、族屬、生平等作了簡略考辨。 在約700種古籍中,大部分為漢族作者的著述,只有少數(shù)古籍為廣西歷代少數(shù)民族作者所撰。在此基礎上,他們于1987年夏制定了少數(shù)民族漢文古籍整理規(guī)劃,共列古籍17種,絕大部分為詩集或詩文合集。后根據(jù)情況變化(主要是經(jīng)費困難)將整理計劃作了調(diào)整,暫時整理5種左右,由劉映華、丘振聲、顧紹柏等人承擔,至1995年已出版4種。 解放前的研究成果前面已作簡單介紹,不再重復,下面主要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和新時期的研究成果,重點放在新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成果詩歌研究主要有譚紹鵬的《對湘君湘夫人獨唱對唱問題的意見》、《關于桃花源詩的評價問題》,梁超然的《陳子昂的時代及古代浪漫主義特征》,秦似的《偉大詩人杜甫及其創(chuàng)作》,林煥平的《讀<人境廬詩草>札記》等。 其中譚紹鵬的《對湘君湘夫人獨唱對唱問題的意見》一文,對楚辭《湘君》、《 湘夫人》詩句的考釋,否定了所謂“男女對唱”、“父女對唱”、“漁人對唱”種種說法,認為《湘君》是男獨唱,《湘夫人》是女獨唱,都是祭神會上所唱的情歌。秦似的論文扼要介紹杜甫的生平事跡,重點是論述杜甫的創(chuàng)作成就,指出杜甫的詩歌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它廣泛地、迅速而又及時地反映社會現(xiàn)實,反映人民的生活疾苦,流露出愛祖國、愛人民的強烈而深沉的感情。秦似還在《桂林日報》1962年4月19日一29日開辟《雜談杜甫》專欄,發(fā)表了8篇談杜甫的文章。此外還有陳邇冬的《蘇軾詩選》、《蘇軾詞選》 (50年代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以及從這兩個選本中抽出的143首詩詞并注釋再加修訂而成的《蘇東坡詩詞選》。 元明戲劇研究 主要是胡仲實的3篇文章:《論關漢卿筆下的妓女形象》 (后收入中國戲曲出版社《關漢卿研究論文輯》2輯) 、《論<荊釵記> 的主題思想》、《論<殺狗記>》。此外還有譚行的《<李逵負荊>的思想與藝術》等。 《紅樓夢》研究 主要有謝福銘的《略談<紅樓夢> 這部書》,秦似的《曹雪芹和<紅樓夢>——曹雪芹逝世200周年祭》,沈華岱、陳和年等的《<紅樓夢> 淺說》。其中秦似的文章分《曹雪芹的身世》、《十年辛苦不尋?!?、《<紅樓夢>和政治》、《“脂批”及其它》幾部分,對曹雪芹其人其書作了扼要而又精當?shù)脑u介。 古典文學理論研究 主要論文有: 周中仁的《真價值在哪里——略論胡適對古典文學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歪曲與抹煞》,吳子厚的《談古代文學批評》,梁超然的《中國古典文學中浪漫主義幾個問題的探討》,歐陽若修的《王國維的境界說》。其中梁超然的《探討》一文論述了中國古典文學中浪漫主義的特征,產(chǎn)生發(fā)展的社會條件,浪漫主義在中國文學史上發(fā)展的幾個階段。 選讀 主要有羅爾綱的《太平天國詩文選》 和譚紹鵬等人編的《柳宗元詩文選讀》 。 羅的《太平天國詩文選》無注,但有序言,序言不僅高度評價了太平天國的文書,而且充分肯定了太平天國的詩歌,他說:太平天國洪秀全、楊秀清等領袖人物的詩歌“是從群眾革命斗爭中產(chǎn)生出來的,它又回到群眾中去教育群眾,鼓舞群眾,正像是一面促進革命英雄斗志的戰(zhàn)鼓。至于所選的民歌,都是農(nóng)民創(chuàng)作的頌歌,是革命斗爭的高度概括,是革命斗爭中噴射出來的火花。” “文化大革命”后的研究成果 “文化大革命”后特別是八九十年代的研究范圍之廣泛,成果之多,都是空前的。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即綜合研究、古典文學理論研究(部分內(nèi)容已見本章第一節(jié)),歷代作家作品研究、文學古籍整理。其中以歷代作家作品研究為最突出。 綜合研究分詩詞研究、小說研究和其它方面研究三個方面。 第一,詩詞方面。沈家莊的《中國詩壇嬗遞規(guī)律論略》以翔實的材料,闡明中國詩體是沿著“俗——雅——俗——雅……”這條周而復始循環(huán)推進的周期性規(guī)律嬗變的,并指出,詩歌的新變,是在繼承傳統(tǒng)和接受外來影響基礎上的變,是在大眾意向下的變,群眾的好尚,是檢驗詩體有無生命力的最好尺度。郭揚的《千年詞》用很大篇幅對詞的發(fā)展史作了闡述,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他將一千多年來詞的發(fā)展分為四個時期:即由初趨盛期:初唐至南唐、二主詞;全盛期:北宋詞和南宋早、中期詞;趨向衰變期:南宋末、金、元和明初期、中期詞;復興期:明末、清至辛亥革命前后的詞。他的劃分根據(jù)是:從詞學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變化的歷史整體出發(fā),不受朝代的約束;以詞學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實際為依據(jù),如全盛期詞的繁榮正是北宋和南宋早、中期各名家、各流派共同創(chuàng)造的,強分北宋詞和南宋詞是沒有道理的;參照唐詩、元曲等韻文學的變化與詞學進行比較,以觀察它們彼此之間的互為影響所在,和繼承變化關系,來弄清詞的來龍去脈,不盲目斷言詞之亡于元、明;既從創(chuàng)調(diào)、倚聲等寫作實際看,也從詞學理論、聲調(diào)等各方面的變化和研究成果上看;當代各家對詞學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的實際情況,似應是清代詞學復興的縱深發(fā)展,故對當代詞不作專門介紹。談詩詞格律的還有藍少成等人編寫的《詩詞曲格律與欣賞》,該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為《詩詞曲格律》,下編為《詩詞曲欣賞》。早在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陳振寰的《讀詞常識》也是同一類型的著作。張明非的《古典詩詞百首鑒賞》選析從漢末建安到唐宋時期的47位作家的一百首詩詞,對每篇作品除分析思想價值外,還著重探討了審美價值,多側(cè)面、多角度地揭示作品的藝術特色和表現(xiàn)技巧。同一類型的著作還有陳志強、余瑾、李日華的《古詞啟蒙》,它選取從唐迄清120多位作家的210多首詞進行思想分析和藝術鑒賞。黃紹清的《中國詩歌寫作史》則從寫作的角度論述了詩歌的衍變軌跡,具體分為六個階段:有聲和表意詩歌的萌生是詩歌寫作的原始形態(tài),也是詩歌寫作史的發(fā)端;古體詩歌的寫作是開導中國詩體寫作先河的階段;近體詩的寫作是中國舊體詩定型的階段;文人詞的寫作,是中國詩體發(fā)生初步裂變的階段;散曲的寫作是中國詩體發(fā)生再次裂變的階段;新詩的寫作是中國詩體發(fā)生重大革命的階段。丘振聲的《山水美與山水詩》、劉益之的《中國山水美學思想簡史》雖都以美學為標幟,但實際上都涉及到了中國山水詩的發(fā)展史,各有獨到見解。梁揚、楊東甫的《中國散曲史》以中國散曲文學為研究對象,論述了散曲自萌芽、興起、大盛、漸衰以至消亡的全部軌跡,探討了散曲與其他文學體式的關系、散曲興衰的原因、散曲自身的體制格律特點,介紹了從元至民國散曲方面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對傳統(tǒng)曲學理論中的“北曲先于南曲”、“散曲為劇鹽之支流” 以及流派劃分理論等,均提出了不同看法。韋湘秋的《廣西百代詩蹤》實際上是_部廣西詩歌史,全書從“源遠流長漢晉興”、“全唐淹貫有詩名”,直至“愛國情殷促奮程”共8章, 每章開頭有一篇緒論,概述某個時期詩歌發(fā)展狀況,接著分別介紹該時期出現(xiàn)的詩人,論述他們的詩歌成就,脈絡清晰,重點突出。 第二,小說方面。以徐君慧的《古典小說漫話》和《中國小說史》為代表。前者既有對中國古典小說發(fā)展史的粗線條勾勒,又有對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長篇小說的具體剖析。他的《中國小說史》論述了中國古代小說的起源、演進和繁榮的歷史,打破完全以朝代劃分發(fā)展階段的傳統(tǒng)寫法,從小說的起源、雛型到嚴格意義上的小說的開始、白話小說的興盛,再到歷史小說(以《三國演義》為代表) 、英雄傳奇小說(以《水滸傳》為代表) 、神魔小說(以《西游記》為代表)、世情小說(以《金瓶梅》為代表)、發(fā)展中的白話和文言短篇小說、諷刺小說(以《儒林外史》為代表)、古典小說的頂峰——《紅樓夢》,最后到頂峰之后的古典小說——顯示學問的小說、武俠小說、狹邪小說、譴責小說、鴛鴦蝴蝶派與黑幕小說,脈絡清楚,自成體系,揭示了中國古近小說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此外,還有姚正康的《我國古典小說的細節(jié)描寫》、《古典小說的懸念初探》、《略談古典小說心理描寫的民族特色》等。 第三,其他方面。盧斯飛、楊東甫的《中國幽默文學史話》是一部別開生面的史論著作,由導言和57篇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對獨立的文章組成,從“幽默”角度切入,以“幽默”為標尺審視古今文學作品,論述各個歷史時期幽默文學的發(fā)展狀況、特點、代表作家和作品。杜奮嘉的《有意味的形式——論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肖像嬗變的心理軌跡》所取角度也很特別,很少為其他學者所道及。文章將神話傳說中的肖像嬗變分為全獸形、獸人合一形、全人形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心理因素:純獸形階段表露出原始宗教的圖騰崇拜意識;獸人合一階段呈現(xiàn)出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覺醒并閃耀著道德的光芒;全人形階段表明人的主體意識真正確立,顯示出相當先進的勞動觀、審美觀。此外,林飛的《中國論文寫作史》和莫道才的《駢文通論》則從文章學的角度談其源流發(fā)展。前者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既談文藝方面的寫作,也談哲學、政治、經(jīng)濟、軍事、歷史方面的寫作;后者論述駢文的界說、分類、起源、結構形式與句型模式、修辭形態(tài)及其文化內(nèi)蘊、美學特征、流派、體類、歷史演變等。 古典文學理論研究 分一般研究, 對古代詩話、詞話及具體詩歌理論的研究,文心雕龍研究三個方面。部分內(nèi)容已見本章第一節(jié)。 第一,一般研究。主要著述有丘振聲的《中國古典文藝理論例釋》趙盛德、卓支中、韓湖初等人的論文合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名著探索》,由彭會資主編、藍少成等百余人參編的《中國文論大辭典》,黃紹清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代文化述要》,張業(yè)敏的《古苑文心——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及審美》等。古代小說理論著作不多,今人的研究成果也比較少。較有代表性的是胡大雷的《論唐人對小說本質(zhì)的把握》,文章從唐人小說集的序言中,以及單篇小說開頭結尾的議論中,探討唐代作家對小說觀賞性質(zhì)的認識。 第二,對古代詩話、詞話及具體詩歌理論的研究。 第三《文心雕龍》研究。在這方面,趙盛德先后發(fā)表了《 <文心雕龍> 不容否定》、《“風骨”等于“風格”嗎?》、《論劉勰的創(chuàng)作理論》、《風骨新探》、《<文心雕龍>的美學思想初探》《劉勰繼承和發(fā)揚了賦比興理論》、《從<文心雕龍>的“六義”說到劉勰的審美原則》,《試論劉勰的心物二元論美學觀》等。他的專著《古文論民族特色》也曾著重談到《文心雕龍》。研究這部經(jīng)典著作的文章還有張明非的《從<文心雕龍>、<詩品>的局限性看時代風氣對文學批評的影響》、黃倫生的《論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對藝術思維的認識》、莫恒全的《劉勰論說文理論述略》等。以上這些文章雖然只是就《文心雕龍》的某個或某些方面進行探討,但大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其中趙盛德的幾篇文章從美學的角度立論,更具有新意。 歷代作家作品研究 廣西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研究范圍上起上古, 下迄近代,各個朝代的文學基本上都涉及到了,有斷代論述,但更多的是對具體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從所涉及的題材看,既有對詩歌散文的專論,也有對戲劇小說的探微。其中研究的重點是唐代詩歌和明清小說方面。 第一,遠古神話和先秦文學研究。研究神話的文章主要有胡仲實的《論伏羲女媧神話》、《圖騰神·神話——讀<山海經(jīng)> 》(對廣西少數(shù)民族民間神話的研究,見本章第二節(jié)《民族民間文學研究》。對《詩經(jīng)》的研究有周滿江的《詩經(jīng)》、黃素芬的《<詩經(jīng)> 賞析》)。周滿江的著作和黃索芬的《賞析》前言,對《詩經(jīng)》的時代、編者、內(nèi)容、藝術特點等都作了介紹。周氏還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詩經(jīng)》在古代對政治、文化、文學的影響;對學術界有爭論的意見,周氏也作了綜合介紹和評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先秦諸子散文的研究有張葆全的《先秦諸子散文賞析》,吳世義的《淺談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張葆全的《賞析》從先秦諸子的9種著作一一《論語》、《孫子》、《老子》、《墨子》、《莊子》、《孟子》、《茍子》、《韓非子》、《呂氏春秋》中選出有文采的作品27篇,加以注釋、翻譯和分析,并對9種著作的思想內(nèi)容、 散文特色以及在:艾學發(fā)展史上的地位作了簡要介紹。該書前言部分對先秦諸子散文的發(fā)展脈絡以及在文學上的成就和貢獻也進行了綜述。吳的文章從創(chuàng)作構思、利用寓言故事刻劃人物形象、選詞造句等方面分析了《莊子》的藝術風格和特色。王小莘、蘇志偉的《先秦寓言賞析》,從《晏子春秋》、《墨子》、《尹文子》、《孟子》、《莊子》 .《韓非子》、《呂氏春秋》、《列子》、《戰(zhàn)國策》等9部著作中,按照寓言的兩大要素(或原則)選取有一定故事性的寓言近百則,特別注意選入后來形成成語典故的名篇,加以注釋、翻澤和分析。在分析時兼顧思想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賞析》的前言對寓言的起源、發(fā)展以及對后世文學的影響,作了論述。 第二,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綜論類有胡大雷的論文《略論魏晉南北朝文人詩歌的發(fā)展線索與規(guī)律》和專著《中古文學集團》。前者從文采、言志與言情、實用性與觀賞性諸方面,勾勒了這一階段詩歌演進的過程。 《史記》研究。彭會資、田野的《從歷史真實到藝術真實——略談<史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文,從《史記》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實際出發(fā),揭示其從歷史真實到藝術真實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梁揚、楊東甫的《<史記>傳記賞析》從司馬遷《史史》的本紀、世家、列傳中選取最具文學性的名篇共9篇加以注釋和賞析, 盡量提出一些新穎獨到的見解。前言還對《史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作了總體評價,特別指出:“各種文學描寫技巧,如細節(jié)描寫、心理描寫、夸張、聯(lián)想、對比、烘托等等,在《史記》里都已得到充分的運用?!庇种赋觯骸啊妒酚洝分械娜宋?,既是歷史上確實存在的真實人物,又是文學家筆下精心塑造的文學形象?!? 漢賦和樂府民歌研究。主要文章有仇仲謙的《漢賦賞析》、曾德珪的《漢代樂府民歌賞析》等。其中《漢賦賞析》選了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東方朔、司馬遷、王褒、揚雄、班彪、班固、班昭、王延壽、傅毅、張衡、趙壹、蔡邕、禰衡等16人的17篇作品進行注釋和分析;《漢代樂府民歌賞析》從樂府《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雜曲歌辭》、《雜歌謠辭》中選出50多篇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注釋(包括題注)和分析,前言對漢代樂府民歌作了高度評價,指出它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和人民的痛苦生活,有很強的戰(zhàn)斗性,同時指出它具有短小精悍、形象鮮明、語言犀利等藝術特點,它奠定了中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基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詩人。 建安文學研究。這一方面的研究以陳飛之的成果最為突出,他研究曹操詩的文章有《曹操的游仙詩》、《論曹操詩歌的藝術成就》、《從曹操的樂府詩看他在音樂史上的貢獻》,研究曹丕詩的文章有《曹丕詩歌的內(nèi)容與風格》,研究曹植詩的文章有《應該正確評價曹植的游仙詩》、《曹植詩歌的體類及影響》,研究王粲的文章有《王粲詩賦的思想與藝術》。后來他將這些文章結集為 《三曹詩論集》 ,1989年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陳飛之比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曹氏父子的藝術成就及其在詩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落前人三曹優(yōu)劣論的窠臼。此外,還有周滿江的《三曹詩歌賞析》。 魏晉詩人阮籍研究。主要文章有張明非的《魏晉詩人阮籍》,胡大雷的《阮籍詩風與玄學思想方法》。胡文以玄學思想來破解阮籍詩歌,探討其詩風。其研究方法和所取角度都比較獨特。 東晉詩人陶淵明和劉宋詩人鮑照研究。研究陶的文章有黨玉敏的《試論陶淵明棄官歸田的原因》,毛毓松的《此中有真意一讀陶淵明<飲酒>之五》,魯永亮的 《陶淵明思想新探》,彭澤陶的《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兩個“歸去來兮”》等。彭的文章發(fā)表后引起了爭論,葉晨暉寫了《“歸來去兮”句試釋》同他商榷;次年,彭在學報予以答復,葉氏再商榷,彭氏再答復。他們的爭論不完全是訓詁問題,也涉及到陶的行蹤及其作品的內(nèi)容。研究鮑照的文章很少,胡大雷的《以系統(tǒng)觀論鮑照詩歌的“俊逸”藝術風格》一文是運用新方法的一次嘗試, 它從5個方面加以系統(tǒng)論述:出人塵想的立意;豪邁深沉的氣勢;奇異萬狀的形象;暢胸開懷的情感;奔放流暢的語言。從而得出結論說,“俊逸”是鮑照詩歌的主體風格,它是包容鮑詩的其他風格的。此外,彭澤陶的《談談鮑照的<梅花落>詩兼與卞僧慧同志商榷》就如何訓釋《梅花落》詩談了自己的見解。 謝靈運研究。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張明非的《山水詩人謝靈運》、《略論謝靈運對于山水詩的貢獻》,顧紹柏的《重評謝靈運山水詩》、《論謝靈運》、《謝靈運年譜中的幾個問題》 、《謝靈運生平及作品系年中的幾個問題》等。顧的《重評》指出了謝靈運山水詩的3個顯著特點,即情景意融為一體,清麗自然,境界開闊。文章批評了那種認為謝詩未做到情景交融、雕琢太過的傳統(tǒng)觀點;文章還分析了謝靈運能成為山水詩人的內(nèi)在原因和外部條件,最后指出謝靈運和陶淵明共同打破了玄言詩對中國詩壇的上百年統(tǒng)治,功勞相侔,尊陶抑謝或尊謝抑陶都是錯誤的?!墩撝x靈運》著重論述了謝狂傲不羈的反抗精神,指出他仕與隱均不能持久,是一種思想反復,而不是假清高;還指出隱居是一種社會病態(tài),是文人的一種消極對抗,用不著把這種行為捧得太高,以致影響到對陶謝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的評價?!赌咎m詩》與北朝文學研究。陽國亮的《試論<木蘭詩>的主題思想》,對過去人們通常地把這首敘事詩的主題歸為反對男尊女卑、重男輕女,提出了異議,認為這首詩歌頌女英雄的堅強勇敢,譴責了破壞家庭幸福的不義戰(zhàn)爭,歌頌了正義戰(zhàn)爭,充分表達了人們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蔣述卓的《北朝文風的悲涼感與佛教》談到了北朝民歌和文人詩文中的悲涼氣氛與北朝的佛教及佛教藝術有密切關系。 庾信研究。主要文章有張明非的《試論庾信鄉(xiāng)關之思》、沈家莊的《枯樹·暮年·南枝之思——庾信<枯樹賦>新探》、李藝榮的《庾信前期詩歌漫議》等。張文對前人所論庾信所謂“失節(jié)”問題提出了不同看法,并對庾信后期作品所表現(xiàn)的“鄉(xiāng)關之思”作了具體深入的分析。沈文對《枯樹風》作了考證,認為從作品所表現(xiàn)的“南枝之思”來看,當屬作者晚年的作品。 六朝小說研究。這方面的代表性論文是胡大雷的《漢魏六朝人對小說觀賞性質(zhì)的認識》,文章論述了六朝人對小說的新認識——悅懌于人”,即認為小說應具有觀賞性質(zhì);探討了產(chǎn)生這種認識的原因、小說虛構理論受到這種觀點怎樣的影響,以及小說家們在理論上提出了什么樣的高要求。南朝詩歌的總體研究。代表性文章是張明非的《南朝詩歌發(fā)展原因初探》、《試論南朝詩歌及其影響》。從唐朝的陳子昂開始,一直到近代的很多學者對南朝詩歌基本持否定態(tài)度,張氏二文認為南朝詩歌雖有一些不良影響,但是它的藝術成就以及對后世影響的積極面還是應該肯定的,即使是所謂“齊梁體”也不是一無是處。說到發(fā)展原因,張氏指出,一是統(tǒng)治者的愛好和提倡,二是經(jīng)濟的繁榮,三是文學取得了獨立地位,不再是經(jīng)學的附庸,“文”與“筆”的概念已經(jīng)明確。張氏對南朝文學的負面也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第三,唐五代文學研究。研究得最多的是唐詩。有的學者如梁超然對唐時的廣西詩人或客桂詩人給予了相當?shù)闹匾暎l(fā)表了一系列文章,如《唐詩繁榮原因的幾個問題》、《唐詩繁榮原因》、《唐代科舉制度對唐代文學的影響》、《唐代文學與佛學》、《論儒家思想與唐代詩歌》等,從備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上述論文后來收在他的《八桂詩人論及其他》一書中。其中《唐詩繁榮原因的幾個問題》一文,對余冠英、王水照發(fā)表在《文學評論》上的文章《唐詩發(fā)展的幾個問題》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文學的發(fā)展并不總是成正比例的,并對余、王提出的唐詩繁榮取決于庶族地主“這一階層力量的勃興和發(fā)展”的觀點,也用實例進行了反駁。研究唐詩的著述還有張明非的《論唐人送別詩的審美意象》、毛水清的《唐詩寫本??荚洝?、馬漢彥的《唐宋絕句選釋》等。 下面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和五代4個時期詩歌的研究加以介紹。 初唐: 初唐的邊塞詩往往為學者所忽視,毛水清的兩萬余言長文《論初唐邊塞詩》,從內(nèi)容和形式特點對之作了全面論述。宋之問是初唐的一位重要詩人,他兩次因阿附權臣而被貶嶺南,他現(xiàn)存的詩有一半是流放嶺南時所寫,與廣西有密切的關系。但過去人們對他在嶺南的這一段生活及其作品,并未完全弄清楚,廣西學者對此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主要文章有金石聲的《校正宋之問的<下桂江縣黎壁>》,昭明的《宋之問“賜死”欽州考》,趙建莉的《初唐詩人宋之問在廣西》,劉振婭的《宋之問兩謫嶺南新考》等。金文雖極短,但足以破千古之惑,他根據(jù)史志和實地考查,認為詩題當作《下桂江縣(懸)藤黎壁》,懸藤、黎壁皆為灘名,后人不曉, 妄加改竄, 以致不詞;查遍史志,廣西斷無“桂江縣”之名。昭氏之文對新舊《唐書》賜死之所的矛盾作了考辨,認為《新唐書》所說“賜死于桂州(今桂林市)”是沒有根據(jù)的,宋實死于欽州。趙文則著重分析了他流放欽州所寫的若干首詩。劉文則對宋之間兩次南行路線及所作詩進行了縝密的考證。肖礫(即趙建莉)的《唐大手筆張說在欽州》則第一次對賢臣張說在武后時為權奸張易之、張宗昌誣陷,也曾早于宋之問流放欽州這段史事作了詳細的介紹,分析了他在這段時間所寫的作品。盛唐:研究比較集中的是李白,此外還有杜甫、王維、張九齡等人。李白研究的專著有毛水清的《李白詩歌賞析》,它選李白的代表作120首左右加以注釋和分析, 書的前言對李白的思想藝術成就作了全面介紹,書末附《歷代諸家鑒賞論要》。張明非的文章《試論李白(古風> 》,分別就古風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詠懷、諷喻、詠史、游仙) 作了分析,指出他運用了比興和對比兩個重要手法,最后談了他對前代詩歌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繼承與發(fā)揚。對李白詩歌單篇的研究也有不少文章,如劉映華的《關于李白<望天門山>一詩的幾個問題》、譚紹鵬的《關于李白的<望天門山>》、梁超然的《綜論李白<蜀遭難>的作意問題》、張業(yè)敏的《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義探微》、毛水清的《李白煉丹地點考》和《李白獻賦考》等,各自有獨到見解。對杜甫的研究有秦似的《杜甫詩歌賞析》、張明非的《杜甫與六朝文學》、金濤的《訪蜀讀杜札記》等?!顿p析》選編杜甫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注釋和分析,編者時能出以己見,有的對用韻特點也談到了。前言部分還就杜詩的現(xiàn)實主義內(nèi)容和藝術特點作了介紹, 充分肯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張的《杜甫與六朝文學》指出杜甫之所以能成為集大成的偉大作家,一個重要原因即在于他能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即使對于被當朝所卑視的六朝文學,也以宏大氣魄潛心學習,推陳出新。金的《札記》是他訪問成都、灌縣、三臺、謝洪、閬中、奉節(jié)等地后寫成的,共24則,弄清了杜詩中所涉及到的山川地理、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等問題,有些還糾正了舊注之失。對王維、孟浩然等詩人的山水田園詩的研究有張明非的《王維山水詩的藝術特色》、丘振聲的《王維山水詩的意境美》、胡斌的《盛唐山水田園詩歌賞析》等??绯跆啤⑹⑻苾啥蔚馁t相張九齡是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一向比較注意研究古代嶺南文學的趙建莉?qū)懥恕稁X南詩人張九齡》一文,介紹了張九齡的政治及文學主張,分析了他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反映嶺南生活的作品。 中唐: 柳宗元研究。李躍的《試論柳宗元在柳州時期的詩》一文指出,柳宗元在柳州寫的20多首詩,基調(diào)是深深的哀怨,這與他在永州寫的詩淡泊簡潔風格很不相同,文章比較詳細分析了產(chǎn)生這一基調(diào)的原因。梁超然的《略論柳柳州的激憤與憂傷》也就這一問題作了深入的探討。黃乃康的《試論柳宗元的山水詩》就其山水詩的三個特點自然樸實、清新如畫、奇峭別致,深沉含蓄,作了具體分析。丘振聲的《柳宗元山水詩文的審美特征》,從美學的角度分析了他在永州、柳州所寫的山水詩文的幾個特征,即把山水人格化,借以寄托自己的審美感情和審美理想;揭示山水景物的獨特個性;沉浸著悲涼色彩;動靜相濟。 韓愈研究。 研究韓愈的文章主要有梁德林、陳列的 《“奸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談談韓愈詩歌的本色》,曹淑智的《韓愈籍貫考辨》等。梁、陳二人的文章指出,后人評韓詩往往以“奇險”二字概括其藝術風格,這是片面的;“奇險”只是韓詩某個階段的面貌,他的詩實際上經(jīng)歷了一個從直樸到奇險,又從奇險歸于平淡的發(fā)展變化過程。 李賀研究。 主要著述有梁超然的《李賀詩歌賞析》 、《略論李賀詩歌的藝術風格》、《李賀生平行蹤的一點新探索》,毛毓松的《李賀“鬼才”辨》等。梁超然的《賞析》選了李賀詩32首進行注釋和分析。書的前言《詩國星空上一顆耀眼的流星》指出了李賀詩歌的三大藝術特點或風格,即熾熱奔放的激情,超常卓異的想像,新奇秩麗的語言。 中唐詩人到廣西的除柳宗元外,還有戎昱、李渤等。邵逢的《詩人戎昱在桂林逸事一則》,譚紹鵬的《二年隨驃騎,辛苦向天涯——戎昱流落桂林》,毛水清的《神牽夢繞古今情》,劉英的《談李渤在桂林》對他們作了介紹。譚文指出,戎昱有詩才,有政治理想,但長期不得志;否定了他曾中進士的說法。譚文還考定戎昱于大歷八年(773年) 從湖南境內(nèi)輾轉(zhuǎn)流徙到桂林,做桂林刺史李昌夔的幕賓;并推斷他兩次到過桂林,還理出他在桂林的詩作。劉英的文章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李渤從寶歷元年(825年)到大和二年(828年)任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觀察使的4年間, 為桂林人民做了三個好事:一是設常平倉,二是疏浚靈渠,三是開發(fā)隱山、南溪山。劉文對南溪山和隱山所刻李渤的3首詩(其中《南溪詩》有長序) 作了考辨和分析。 李商隱和杜牧研究。(也有人把李杜算做晚唐詩人)。李商隱與廣西有些瓜葛。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鄭亞任桂管觀察使兼桂州刺史,李商隱任其幕中支使兼掌書記,隨往桂林。次年他還去過昭州(今廣西平樂縣)。毛水清的《桂山漓水寫襟袍——談李商隱在桂林》,分《赴辟下昭桂》 、《筆底擅才華》、《失職辭南風》3部分,比較詳細地介紹了他在桂林和昭州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文章最后指出,李商隱在廣西呆了將近一年,寫了100多篇詩文,他是?!皯阎甙赫螣崆槎鴣恚瑤е男那槎サ摹?。研究杜牧七絕的文章,主要有梁超然的《杜牧絕句的自然美》、沈家莊的《思精神遠,晚唐獨步——杜牧七絕散論》等。杜牧的詩與其好友許渾的詩有很多弄混了,不易分辨,如《全唐詩》所收杜牧數(shù)百首詩中,竟有約50首又出現(xiàn)在許渾的名下。曹瑞蘭、席道景的《杜牧與許渾詩混同初探》在解決這一難題方面作了初步嘗試。 研究中唐詩人的著述還有胡斌的《中唐詩人作品賞析》。 晚唐五代: 比較突出的是梁超然對這一時期廣西籍詩人的研究,他的《論晚唐詩人曹鄴》和《晚唐詩人曹鄴和他的詩歌》考訂了晚唐桂州陽朔詩人曹鄴的生平,論述了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所取得的成就,指出他堅持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的黑暗,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藩鎮(zhèn)勢力的窮兵黷武,兵役、勞役的繁重等。他的《官倉鼠》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曹唐是桂州(今桂林市)人,他以寫游仙詩著稱于世,但史書無傳,文獻中關于他生平的記載只有一鱗半爪,十分簡略。梁超然撰《晚唐桂林詩人曹唐考略》一文,對曹唐的行年生卒年:交游、詩集等作了比較全面而深入的考證。唐末五代的廣西詩人除二曹外,還有賀州 (今賀縣) 隱士翁宏、桂州(今桂林市)隱士王元、鐔津(今藤縣)詩人陸蟾、桂州狀元趙觀文、富川人林楚材等。梁超然的《唐末五代廣西籍詩人考證》,對以上諸人的生平和作品作了考證和分析,訂正了某些訛傳。此外,覃延歡的《淺談唐代廣西文化的發(fā)展》也談到了唐末五代的作家。梁超然對非廣西籍詩人于漬、劉駕也作了研究,文章有《論晚唐詩人于漬》、《于漬邊塞詩的特色與晚唐邊塞詩的衰微》等。于漬與曹鄴齊名,在“嘲云戲月,刻翠粘紅”的晚唐詩壇,他們都能把自己的筆觸伸進現(xiàn)實生活的泥土;但因為他們是小詩人,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梁超然不僅系統(tǒng)整理了他們的作品(詳見“文學古籍整理”部分),而且著文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成就。 第四,宋代文學研究。主要研究了北宋詩人蘇舜欽、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秦觀、王觀、周邦彥和南宋詩人李清照、范成大、張孝祥等,其中黃庭堅、秦觀、范成大等到過廣西(黃、秦還死在廣西),有專門文章論及這一點。 蘇舜欽、王安石研究:譚行的《試論蘇舜欽及其詩歌》、《論蘇舜欽詩》充分肯定了蘇舜欽的詩取材現(xiàn)實生活,特別是他的政治諷刺詩反映了北宋中期重大社會時事政治,同西昆派的無病呻吟、內(nèi)容空虛的詩形成鮮明的對照。雷啟洪的《王安石詩文賞析》、選有代表性的詩41首、詞4首、文8篇進行注釋分析,在前言中對王安石在詩詞散文方面的成就及影響作了概括評述。 蘇軾研究:主要有陶文鵬的《清雄奇富,變幻飛動——論蘇軾詩中的自然山水動態(tài)美》,吳子厚的《蘇軾文學初探》、《論蘇東坡》、《論蘇東坡詞》、《蘇軾作品賞析》,湯炳能的《論蘇軾題畫詩的豐富想像》等。吳文肯定了蘇軾詩歌,認為包括蘇詩在內(nèi)的宋詩“以文為詩,以才學為師、以議論為詩”,不僅不應該一概否定,而且應該看作是一種進步,是對唐詩的發(fā)展;對蘇軾詞,吳文肯定了蘇軾的探索精神、批評了那種認為蘇軾以詩為詞、不通音律的評判。蘇軾一生寫了很多題畫詩,湯文認為他在閱讀優(yōu)秀繪畫時,借助畫面上有限藝術形象的誘導,充分發(fā)揮想像的作用,接受、補充和豐富了藝術形象。 黃庭堅研究:主要文章有彭會資的《黃庭堅在廣西——兼論黃庭堅的政治態(tài)度》和譚紹鵬的《黃庭堅貶宜山及在宜創(chuàng)作》,都談到了黃庭堅在宜山一年多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彭的文章探討了他遭貶謫的原因是無端枉遭文字之禍,并非像人們所說的是反對王安石變法。譚文則考辨了黃在宜山的作品,指出他晚年在宜山的創(chuàng)作趨向是積極的,能夠面向現(xiàn)實,面向人生,常發(fā)出怨憤悲苦之聲。 秦觀研究:毛水清的《瘴雨海棠寫歸魂——談宋代詞人秦觀在廣西》介紹了秦觀被貶情況, 考釋了秦在兩廣寫的作品, 指出:他在廣西寫了《醉鄉(xiāng)春》詞、《浮槎館書懷》詩、《好事近》詞等。毛的另一篇論文《秦觀與佛教》就很少為人道及的秦觀同佛教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丘振聲的《秦觀詞的悲劇美》則從美學的角度把秦觀近百首詞的總基調(diào)歸結為一個“愁”字,他的愁來自于他一生的不幸遭遇,因而帶有悲劇美。 王觀、周邦彥研究:沈家莊的《王觀求異創(chuàng)作心理評鑒》,論述了北宋詞人王觀在造詞、造境、結構和思維方式的求異創(chuàng)新。沈氏另兩篇論文《論清真詞沉郁詞風的形成與演變》和《清真詞風格論》,論述了北宋詞人周邦彥詞作風格的成因和演變軌跡,肯定了它的思想價值和審美價值,否定了那種認為清真詞“格調(diào)不高”的傳統(tǒng)觀點。 李清照研究:主要文章有黃海澄的《從藝術性上看李清照的詞》、曹淑智的《評李清照“詞別是一家”的見解》、沙靈娜的《李清照詩詞淺論》、劉振婭的《李清照叛逆性格的心理素質(zhì)及其美學意義》等。沙氏的《淺論》在分析了李清照詞所具有的抒情的真摯性與藝術形式上的獨創(chuàng)性以后,指出:在她的詞里,筆觸是那樣溫柔清麗,而她的詩卻雄健道勁,流宕著英風豪氣,決不為江西詩派的理論主張所左右,這種獨創(chuàng)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曹文則從詞的產(chǎn)生、發(fā)展,并結合當時詞壇實際,基本上肯定了李的“詞別是一家”的觀點,但同時又指出了這種理論的片面性和消極意義。 范成大研究:劉英的《范成大品評桂林山水》、《搴萍同薦石湖仙——范成大在廣耐》,從旅游文學的角度談了范到桂林后的感受。范出發(fā)之前,把桂林看成是“瘴土”,心情很不好;及至親見桂林山水,不得不肯定“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文章還談到了他在桂林的創(chuàng)作,進而論述他不僅是一位山水田園詩人,而且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 辛棄疾、陸游研究:主要著述有梁超然的《略論辛棄疾在詞史上的地位》,梁揚的《有心雄泰華, 無意巧玲瓏——試論辛詞的藝術風格》,王向彤的《陸游詩詞賞析 》,丘振聲的《陸游山水美學觀》等,一致肯定他們作品中的愛國主義激情,以及他們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杰出貢獻。丘文還以陸游的一些詩句如“惟有江山是舊知”、“看山看水自由身”、“江山好處得新句”、“造物無心卻有情”等來說明陸游的自然審美觀。 第五,元、明、清文學研究。 分戲劇研究、小說研究、詩歌散文研究三個方面加以介紹。 戲劇研究:主要文章有曾慶全、朱承樸的《明清傳奇》,它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了明清傳奇的來龍去脈以及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還介紹了有關明清戲劇的基本常識。文章共分5個部分: 名稱和淵源;發(fā)展概況;主要的作家和作品;編寫和演出;研究和理論著述。其中第三部分《主要的作家和作品》份量最重,主要介紹了所收劇目的故事梗概、主旨和本事,并對作品及其作者在明清戲劇史上的地位作了評價。 小說研究:《三國演義》研究。代表性著作是丘振聲的《三國演義縱橫談》。按其內(nèi)容和研究角度, 該書大致分4個部分:一是醞釀與成書,二是文學與歷史,三是思想與藝術,四是影響與傳播。第一部分講的是這部小說漫長的形成過程(歷時一千多年);第二部分講的是它同歷史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探討了它在處理文學與史學關系上的某些經(jīng)驗和教訓;第三部分論述了一些人物的生活和思想的某些側(cè)面,探討這部小說在人物描寫、情節(jié)安排、語言運用等方面的一些藝術特點和成就;第四部分介紹了它在海內(nèi)外的傳播和深廣影響以及幾位著名學者如李贄、 毛宗崗、魯迅、胡適等對《三國演義》的評論與考證。這4部分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 合起來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評論體系。這部書的100多篇文章在寫法上無一雷同,夾敘夾議,行文流暢,融文學性、學術性、資料性與趣味性于一體,耐讀耐咀嚼。書出版后既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又頗得專家好評。此外,楊福廷的《<三國演義·溫酒斬華雄>的藝術特色》,《<三國演義·曹操煮酒論英雄>的藝術特色》,丘振聲、劉名濤的《萬古云霄一羽毛——諸葛亮藝術形象的生命力》,丘振聲的《<三國演義> 的陽剛美》,徐君慧的《<三國演義> 的人民性》,梁其彥的《三字藝術和它在<三國演義>中的民族特點》,丘振聲、劉名濤的《從“江東三杰”的描寫看<三國演義>的藝術構思》等,或從人物形象塑造,或從藝術特征與表現(xiàn)技巧,對《三國演義》作了多側(cè)面、多角度的研究。丘振聲還為《三國演義》作過回評,即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回評本三國演義》。這個回評本以清代《毛宗崗評改本三國演義》為底本參考了今人沈伯俊的校注和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再根據(jù)自己平時的研究所得加以發(fā)揮,著重指出作者如何處理文學與史學的關系,對某些章回較為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加以扼要的梳理,幫助讀者把.握某些事件的來龍去脈,同時在藝術欣賞方面也作適當點撥。 《水滸傳》、《西游記》研究。研究《水滸傳》的文章除了徐君慧收在他的論文集《古典小說漫話》中的6篇外,還有丘振聲的《<水滸傳> 與我國現(xiàn)代作家》,徐君慧的《關于宋江受招安問題》,羅爾綱的《從<忠義水滸傳> 與<忠義水滸全傳> 對勘看出續(xù)加者對羅貫中<水滸傳>原本的盜改改》等。徐文是對“文革”中評《水滸》的反駁,認為《水滸》寫宋江受招安符合歷史事實,但《水滸》不是在宣揚投降主義,恰恰相反,它是反對投降的。此外,徐君慧還寫有《<水滸傳>、<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根據(jù)》、《<水滸傳>藝術的提高》、《宋江》、《李逵的形象》、《金圣嘆刪批<水滸傳>之我見》、《<水滸傳>的幾種續(xù)書》、《孫立為何屈居于地煞》等,均收在他的論文集《古典小說漫語》一書中。丘文主要談的是《水滸傳》的影響:一是我國現(xiàn)代作家?guī)缀醵际艿剿霓固蘸蛦⒚桑乾F(xiàn)代作家高度評價它在人物性格刻劃與語言運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丘振聲還有《水滸傳縱橫談》 一書,其體式與他的《三國演義縱橫談》大致相似,采取短札形式,以原著為依據(jù),聯(lián)系其它有關材料,從作品的取材、人物的塑造、藝術的表現(xiàn)以及社會的影響諸方面,全面探討了《水滸傳》的成書背景、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成就。 研究《西游記》的文章主要有徐君慧的《吳承恩為什么要寫<西游記>》、《孫悟空形象的演變》、《豬八戒和寫英雄人物》、《讀<三調(diào)芭蕉扇>》、《從“平頂山”看<西游記>的風格》、《<西游記>的幾種續(xù)書》、《從<西游記>談佛經(jīng)翻譯》。這些文章有的談創(chuàng)作意圖,有的談人物形象,有的談寫作技巧,有的談本事,等等,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此外,研究文章還有潘壽全的《三段法——<西游記>的表現(xiàn)手法》,認為盡管《西游記》的情節(jié)是單線發(fā)展的,但由于它運用了“三段法”,所以依然顯得波瀾起伏,令人眼花繚亂。王燕的《試論<西游記> 的主題思想》一文,針對李希凡主題轉(zhuǎn)化說(大鬧天宮是一個主題,西天取經(jīng)則是另一個主題) ,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見,認為大鬧天宮與西天取經(jīng)是互相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是序幕與中心的關系,這種關系體現(xiàn)在孫悟空這個主要人物的形象的塑造上也是合情合理的;大鬧天宮是孫悟空的“英雄譜”,西天取經(jīng)則是孫悟空的“創(chuàng)業(yè)史”。因此,它的主題也是統(tǒng)一的,即:通過大鬧天宮、西天取經(jīng)等情節(jié)的描寫,表現(xiàn)了孫悟空對傳統(tǒng)勢力的斗爭,熱情歌頌了孫悟空反抗壓迫和束縛、追求自由、勇敢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和積極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 對《金瓶梅》的研究除徐君慧的《古典小說漫話》一書中收入的幾篇文章外,主要有張業(yè)敏的《<金瓶梅>賞析》(后由臺灣開今文化書局再版更名為《雙姝怨對金瓶梅》和《<金瓶梅> 的藝術》。后者分為12章,全面論述了《金瓶梅》的審美視角、人物塑造藝術、結構藝術、語言藝術、“穢筆”、影響等等。 《聊齋志異》與《儒林外史》的研究。研究《聊齋志異》的代表性著作是徐君慧的《聊齋志異縱橫談》 ,它由152篇短文組成,分為三組:斑斕奇幻的世界;潦倒寂寞的生平;廣泛深遠的影響。第一部分談的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本身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技巧,以及某些故事與現(xiàn)實的瓜葛;第二部分是對蒲松齡生平事跡的考證;第三部分介紹了這部作品如何接受了歷代小說的影響,又如何使后來的作家受到啟迪、怎樣在民間傳播,特別還談到了這部作品在國外傳播和翻譯的情況。研究《儒林外史》的著作和文章有林士良的《<儒林外史>賞析》,邱宗功等的《苗疆生活的真實寫照——論<儒林外史·野羊塘大戰(zhàn)>》,徐君慧的《沈瓊枝押解江都縣以后》、《<儒林外史> 無詩》、《<聊齋志異> 與<儒林外史>》等。其中林士良的《賞析》在前言中對這部小說深刻的寓意、高超的技巧、辛辣的諷刺筆調(diào)也作了評述。 《紅樓夢》研究。主要研究文章有徐君慧的《<紅樓夢> 對<金瓶梅> 的繼承和發(fā)展》、《<紅樓夢>寫的是什么》、《<紅樓夢>中的三個人物》、《<兒女英雄傳>與<紅樓夢>》,黃怡舜的《民間俗語在, <紅樓夢>中的妙用》,陸尚遵的《林黛玉之死如何安排才合情理》,杜奮嘉的《“千古情人”賈寶玉》、《“情癡”林黛玉和“情種”妙玉》等。專著有杜奮嘉的《<紅樓夢>賞析》,它選取《紅樓夢》中最精彩的32個章節(jié)或片斷進行賞析,重在剖析人物的互相間矛盾沖突,人物言行的動機、目的和后果,特別是對人物心靈深處的奧秘,作了探幽發(fā)微的揭示。此書的另一特點是每篇賞析都冠以提示性的標題。杜奮嘉還有兩篇比較重要的論文,一是《同形同質(zhì)——訟<紅樓夢>環(huán)境與人物統(tǒng)一的審美心理功能》,二是《深埋于心理底層的情慷一論李紈評價的一個盲點》。前者主要論述環(huán)境與人物的融合、巧合、暗合,以及環(huán)境對人物的象征意義。后者則指出,李紈在金陵十二釵中排行第十一,是個次要人物,但作家同樣用飽和著血和淚的筆觸塑造了她,寫出了這個人物在漫長寡居生活中內(nèi)心深處騷動著的正常情感, 而這血肉豐滿的形象卻一直被評論家所忽視。 此外還有顧紹柏的《曹雪芹祖籍與“著作權”一我觀最近的紅學大論戰(zhàn)》,文章認為1994—1995年就曹雪芹祖籍是豐潤還是遼陽,以及在曹雪芹之前是否還有一位原始作者的問題所展開的論戰(zhàn)雖然澄清了一些是非,但老問題依然存在,仍可繼續(xù)討論,不應該也不可能堵塞言路,定于一尊。 散文詩歌研究:散文研究主要有胡冠瑩的《明代散文賞析》,黃珍珠的《清代散文賞析》,趙盛德的《桐城學派在廣西》等。胡的《賞析》選明代有代表性作家宋濂、高啟、方孝孺、王守仁、歸有光、李贄、袁宏道、馮夢龍、張岱、張溥等22人的30篇散文進行注釋、賞析。前言部分對臺閣體、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復社、幾社等流派的散文的特征,作了鳥瞰式掃描。黃珍珠的《賞析》選取清代有代表性作家黃宗羲、顧炎武、戴名世、方苞、謝濟世,鄭板橋,劉大魁、全祖望、袁枚、姚鼐等22人的作品25篇進行注釋和賞析。前言部分對清初、清中葉、清末三個階段的散文作了概括性介紹,特別是對桐城派及其余緒的散文作了重點介紹;最后還特別談了自己對清初某些散文作家“愛國”和“失節(jié)”問題的看法:不割斷歷史,實事求是。趙文分三部分:桐城學派的文學主張;桐城學派是怎樣流衍到廣西來的;應該怎樣看待桐城學派。重點是第二部分,這一部分將桐城派古文運動對廣西的影響分做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吳德旋和呂璜在廣西傳播桐城義法;第二階段是姚鼐的得意門生、上元人梅曾亮對廣西朱琦、龍啟瑞、王拯、彭昱堯等人的栽培,朱琦等人不僅著稱于廣西,在全國也算得上桐城派的中堅力量。 詩詞研究 除了洪玨的《明人詩詞賞析》何瑞澄的《清詩詞賞析》等少量著作外,大部分是研究廣西籍文人和客桂文人及其作品的,這是一個顯著特點。梁超然的《從袁崇煥的詩來看他的一生》、劉映華的《關于袁崇煥詩注的補充和商榷》對袁崇煥的詩作了研究。梁文指出,袁無意于作詩人,但留下來的六七十首詩卻閃耀著思想光輝,有感人的力量。梁文將他的詩分做6個時期; 對每一時期的特點作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劉文是針對內(nèi)部刊物《藤州史話》1983年第3期所刊袁崇煥詩注而寫的, 指出注釋的若干疏漏之處。丘振聲的《浩氣長存山水間一一瞿式耜、張同敞風雨桂林呤》對瞿、張二人在桂林的經(jīng)歷以及所寫的詩作了評介。丘文指出,他們的詩表現(xiàn)出對桂林山川草木的依戀,對山河破碎的悲憤以及誓與清兵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此外,還有昭民的《明末愛國詩人瞿式耜》。 對客桂詩人袁枚與趙翼的研究,主要文章有梁揚的《“夢魂還繞桂林西”》、《趙翼在鎮(zhèn)安府》、《趙翼與歌圩》,潘其旭的《古代壯鄉(xiāng)風物的生動畫卷——讀趙翼的鎮(zhèn)安風土詩》等。清中葉著名才子袁枚曾兩次到過廣西,梁文將他第二次游桂所作詩進行分析后指出,他在廣西所寫的30多首詩再現(xiàn)了桂林雄山麗水的神韻風貌,盡情地抒寫他熱愛祖國河山的赤子之心,又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社會內(nèi)容,透露出封建大廈在“乾隆盛世”的堂皇外表下內(nèi)里蛀空必將倒塌的消息。趙翼曾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 至三十五年(1770)出守廣西鎮(zhèn)安府(今德??h)。梁、潘二人的4篇文章比較詳細地評介了趙的政績以及在這里寫的大量風土詩,特別提到他能正確對待壯族歌圩,并不像一般官僚那樣把這看成是有傷風化之舉而加以禁止,相反,在他的一些詩中,倒采取了欣賞和贊美的態(tài)度。他的風土詩不僅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它們給民俗學、語言學、生態(tài)學和地理學等,都提供了可以參考的東西。 對廣西詩人鄭獻甫和朱琦的研究,主要文章有曾慶全的《論壯族詩人鄭獻甫》,趙杏根的《清代廣西詩人朱琦創(chuàng)作述評》,莫恒全的《試論愛國詩人朱琦及其詩、等。鄭獻甫是鴉片戰(zhàn)爭前后廣西最著名的詩人兼學者,著作等身。曾文除介紹他生平外,還著重評價了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和創(chuàng)作成就。此外,劉映華的《鄭獻甫詩選注》、曾慶全的《歷代壯族文人詩選》 、歐陽若修等人的 《壯族文學史》對鄭氏都有比較詳細的論述。與鄭獻甫同時代并與之有交往的桂林人朱琦,更是一位拔出流俗,以寫愛國主義詩篇著稱的詩人,在近代文學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趙、莫二人的文章對朱的作品的思想意義和獨特風格作了論述。文章特別指出,朱琦抗英反帝的詩歌,主要反映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史實,這是他詩歌里最富積極意義的部分,它奏出了當時詩壇上愛國主義的強音。他的詩對宋詩派的擬古主義傾向是一個有力的反撥。 廣西學者對廣西詞人及其創(chuàng)作給予了相當?shù)闹匾?,發(fā)表了一些比較有份量的文章,如:曾德珪的《粵西詞淺談》,丘振聲的《論臨桂詞派》,李微的《晚清詞人王鵬運》,劉映華的《論王鵬運的中期詞》、《晚清詞人王鵬運的思鄉(xiāng)詞》,藍少成的《論王鵬運和他的詞》等等。曾的文章從史的角度簡略勾勒了廣西詞的發(fā)展情況,認為廣西現(xiàn)在有詞作傳世的詞人最早當是明成化年間的蔣冕;入清以后,代有人才,謝良琦、朱依真、朱若炳、朱依程、冷昭、倪承洗、況祥麟、王拯、蘇汝謙諸輩開拓于前,王鵬運、況周頤等人光大于后,終于在清末形成了獨領風騷的粵西詞派,或稱臨桂詞派?!耙耘啥?,清詞就其大者而言,則有浙西派、常州派、粵西派;粵西人數(shù)雖少,卻可與常、浙鼎足而三?!痹线€透露,他用數(shù)年時間從廣西和外地的圖書館和藏書家那里搜集到廣西詞人56家, 詞作近300首,比起葉恭綽編《全清詞鈔》和況周頤編《粵西詞見》所收作品,增加了10倍左右。丘的文章專門論述清季的臨桂詞派, 內(nèi)容分4部分:產(chǎn)生的原因;詞人及作品;詞論;地位和作用。文章認為,以王、況為宗師的臨桂詞派,以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重、拙、大”的創(chuàng)作理論,執(zhí)晚清詞壇之牛耳,開一代新風氣。上述幾篇文章特別肯定了王鵬運的創(chuàng)作成就,以及他在詞壇的泰斗地位。王共有詞七稿九集,大約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期為他初步形成自己風格、嶄露頭角的階段;中期是他創(chuàng)作的高峰,也是奠定他在詞壇地位的重要階段;到了后期,他已脫離了政治生活,其詞已很少有中期的那種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作品了。因此,劉映華特別推崇他的中期詞,認為他那時身在諫垣,接觸最高統(tǒng)治層的神經(jīng)中樞,又逐漸接受了變法思潮,故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反帝反封建斗爭,其詞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那個時代的脈博,所以顯得沉郁蒼涼,激昂凄壯。 文學古籍整理 整理的作品既有別集,也有總集和類編,既有廣西的,也有全國的。整理的方式既有全注,也有選注;既有詳注,也有略注。數(shù)量雖不很多,但成就卻令人矚目。 第一,別集整理。分全注和選注兩種,前者有金濤聲的《陸機集》,顧紹柏的《謝靈運集校注》,梁超然和毛水清的《曹鄴詩注》、《于漬詩注》,劉映華整理的《亦囂軒詩稿》、《菜根草堂吟稿》,顧紹柏整理的《茹芝山房吟草》等;后者則有劉映華的《鄭獻甫詩選注》、《王鵬運詞選注》、曾德珪的《蘇曼殊詩文選注》等。 金濤聲的點校本《陸機集》,以明陸元大翻刻宋本(《四部叢刊》影印)為底本,校以知不足齋所藏影宋鈔本 (現(xiàn)藏北京圖書館) ,并以《文選》、《文館詞林》、《樂府詩集》、《詩紀》、《藝文類聚》等數(shù)種總集、類書及史傳有關部分參校。金氏在前言中說,陸機所作詩文頗多。原有集至少五十卷,到了唐宋,大多散佚,現(xiàn)在所見十卷本,實際上是宋人重輯本,但原刻已佚。金氏整理本對翻宋十卷本基本上沒有變動,只是刪去了顯系謝靈運和陸云的兩篇作品。除翻宋本十卷外,還有輯佚三卷,其中一部分是前人已經(jīng)輯出的 (如錢培名所輯) ,一部分是金氏新輯的。對于本集中已有篇目的佚文,只要據(jù)上下文可以銜接的,即補入本集,并出校記,其余的都歸入補遺中。陸機還有專著《晉紀》、《洛陽記》和《要覽》,但原書早已散失,現(xiàn)從各種古籍中輯得若干片斷,作為整理本的附錄;附錄還有《陸機傳記資料》、《陸機集序跋》。由于翻宋本訛誤較多,在校勘中凡有參考價值的異文,均為出校記;能夠斷定的訛誤,則改正原文,并在校記中略加辨證。對于前人的校勘成果,凡有采用,也在校記中注明。前言對陸機的生平和作品作了扼要介紹,重點評述了他的著名的文學理論著作《文賦》。這是迄今為止收集陸機詩文最完備、??弊罹谋咀印? 顧紹柏的《謝靈運集校注》是一部重輯、重校、詳注的專著。謝靈運原有集約二十卷,然早已失傳,作品散佚頗多,今所見的十余種集子都是明清人據(jù)總集、類書、史書等纂輯而成,搜羅既不完備,舛誤亦多,所以作者索性男起爐灶,重新從現(xiàn)存的總集、類書、史書等古籍中尋索采擷,厘定為139篇,其中詩97篇,(存目4) 。作品大部分按寫作時間編排(有些經(jīng)過考證確定),只有樂府詩和《七濟》、《怨曉月賦》、《江妃賦》、《長溪賦》不編年。??迸c注釋結合進行,沒有單獨列??庇?。注釋比較詳細,特別是有些與生平事跡有關的詞語還作了簡單考證。每篇都有題注,交代輯自何處、寫于何時以及背景、要旨?!缎Wⅰ愤€有以下幾個附錄: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謝靈運生平事跡及作品系年》、《謝氏家族表》及《謝氏家族成員簡介》、《<隋書>等古籍中所著錄的靈運著作及所纂總集》、《評叢》(即歷代對謝靈運作品的評論)、《輯錄所據(jù)底本及參校本一覽表》、《主要參考書目、篇目》,書前有謝靈運像、書影、遺跡照片,以及顧氏手繪的三幅行蹤圖。書前還有長篇前言,對其一生和作品重新作了評價,充分肯定了他在詩歌史上的杰出貢獻。這部書出版后引起了海內(nèi)外謝靈運研究專家的重視。 梁超然、 毛水清的《曹鄴詩注》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詩小集》叢書之一種,晚唐詩人曹鄴被認為是廣西文人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并不多,但在浮艷綺靡之風籠罩的晚唐詩壇卻能獨樹一幟,寫出了一些閃耀現(xiàn)實主義光輝的詩篇,是難能可貴的。梁超然在本書的前言中充分肯定了這一點。曹鄴原有詩集三卷,至宋僅有二卷古風詩。今所傳之曹鄴詩集,包括《全唐詩》所收,蓋出自明代浙江刻本,卷數(shù)均為二卷。梁、毛整理本以《全唐詩》為底本,并以《唐五十名家集》本、《唐詩百名家全集》本以及《文苑英華》等參校,編次均依《全唐詩》 ,只是刪去一首他人的詩;又從《粵西詩載》輯得佚詩4首一并編入。書末附有唐迄清詩人的寄贈、懷吊詩,還有關于曹集的序跋等。他們二人合撰的《于漬詩注》同《曹鄴詩注》一樣,為歷史上第一個注本。 劉映華注釋的《亦器軒詩稿》、《菜根草堂吟稿》,顧紹柏注釋的《茹芝山房吟草》,均收入《廣西少數(shù)民族古籍叢書·壯族文人著作》叢書?!兑鄧誊幵姼濉酚址Q《亦囂軒遺集》是在作者去世20年之后(即1927年),由其子蒙若陶搜輯并刻于廣東編譯公司的。劉映華在前言中對其生平和作品作了全面評價,指出蒙氏一生平凡,屢試不第,以教書糊口,他的生活道路就是大多數(shù)封建知識分子所走的道路。其作品也有憂國憂民之作,但大多抒寫一己悲歡。 《菜根草堂吟稿》為寧明壯族詩人黎申產(chǎn)(1824—1896) 的詩集,黎氏早年曾中舉,后屢舉進士不第,轉(zhuǎn)而以教書行醫(yī)為業(yè),一度任儒學訓導。劉映華在前言中將其詩分為三個階段,認為第二階段的詩最有價值,表現(xiàn)出對社會問題和民生疾苦的關注,晚年詩則轉(zhuǎn)向清新閑適,同時指出他的詩有以學問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文為詩的毛病?!度阒ド椒恳鞑荨肥侵卸?今屬鹿寨縣)壯族文人韋繡孟的詩集。韋繡孟(1856—1929)早年在京任教習,后赴山東候補,依人作客,僅任短時間的代理知縣,清末返里。顧紹柏在其詩集后附長篇論文《晚近壯族文人詩歌與韋繡孟》,稱韋氏為政治詩人,因為他一生關注時局變化,通過詩歌表達他的政治觀點(并不一定都正確),發(fā)抒他的愛國之思。這篇論文對壯族文人詩歌的發(fā)展軌跡也作了簡約論述。 劉映華的《鄭獻甫詩選》一書,從鄭氏的詩集《鴻爪續(xù)集》、《鴉吟集》、《鶴唳集》、《雞尾集》、《鷗閑集》中選出332首詩進行注釋,這雖只是鄭氏近3000首詩中的一小部分,但都是他的代表作。劉氏在該書前言部分對其思想和作品作了客觀公正的評價,特別對他剛踏進官場又很快退出官場作了比較深刻的分析,充分肯定了他思想和作品中的閃光點,對其消極面也實事求是地加以評述。劉的另一部著作是《王鵬運詞選注》,是《桂苑書林》叢書之一種。它從王鵬運的詞集《袖墨詞》、《蟲秋詞》、《味梨詞》、《鶩翁詞》、《蜩知集》、《校夢龕詞》 、 《庚子秋詞》 、《春蟄呤》、《南潛集》中選詞232首,加以注釋。它同《鄭獻甫詩選注》 一樣,都是第一個選注本。書前有 《桂苑書林》叢書編委會的前言《關于王鵬運的詞》,其中的觀點與劉氏論王鵬運的幾篇文章的觀點基本二致,都認為王是晚清臨桂詞派的開創(chuàng)者,他在創(chuàng)作上對常州派既有繼承,又有突破,實踐了由他提出、況周頤加以闡發(fā)的“重、拙、大”詞學理論。他的許多詞作,直接或間接反映了當時重大歷史事件,抒發(fā)了他的愛國情懷,激越悲壯,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這是他詞作中的精品。 第二,總集與類編注釋。總集注釋主要有廣西民族學院等大專院校集體完成的《粵西詩載校注》,曾慶全的《歷代壯族文人詩選》,曾慶全的《古詩文選粹》,秦似主編、曾慶全、楊東甫、陳書龍等人執(zhí)筆的《唐詩新選》,周滿江等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劉英、余國琨等的《桂林詩詞》,張家瑤等注釋的《古代桂林山水文選》、《徐霞客桂林山水游記選》,陳自力、金濤的《歷代臺閣名勝記選》,劉映華的《唐詩三百首注譯釋》,陶文鵬等主編的《宋詩精華》等。其中《粵西詩載校注》、《歷代壯族文人詩選》與廣西有關?!痘浳髟娸d》,是浙江桐廬人汪森于康熙間任廣西桂林府和太平府通判以及隨后因丁母憂家居期間搜集編纂的,歷時12年,并得到友人朱彝尊等的幫助。全書二十五卷,其中詩二十四卷,收詩3118首;詞一卷, 收詞45首。作者共832人。自秦漢至明末,歷代作者有關廣西的詩詞,基本上都已收錄在內(nèi)。詩詞內(nèi)容反映廣西的山川、名勝、氣候、物產(chǎn)、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民族、社會、風俗、習慣等。這既是一部古典詩歌總集,又是一部豐富的文史資料,有著多方面的參考價值。但是這部書以及由汪氏差不多在同一時期編纂的《粵西文載》七十五卷、《粵西叢載》三十卷,僅有康熙四十三、四十四年梅雪堂刻本,今稱善本,流傳不廣,不少大型圖書館缺藏或不全。為了搶救文化遺產(chǎn),給更多的研究人員和讀者提供方便,《桂苑書林》叢書編委會將這三部重要古籍列入優(yōu)先整理計劃?!痘浳髟娸d》既是“三載”之首,也是此次整理叢書之首。編委會邀請了廣西民族學院等單位的專家、教授及其他語文工作者70余人參加對它的校注工作,注釋簡明扼要,對每一作者還寫了生平簡介,特別交代了作者與廣西的關系。詩載后附梁超然的《粵西詩載的史學價值與美學價值》一文對該書做了全面研究與評價。1990年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粵西文載》校點本,由黃盛陸、石恒昌、李瓚緒、王宗孟校點, 黃振中審訂?!稓v代壯族文人詩選》共選詩300余篇,只占所見資料的百分之十以下;入選76人,約占所見文人的一半。選詩遵循思想和藝術并重的原則,盡量選那些反映人民生活和斗爭、揭露社會黑暗、描繪大好河山、展現(xiàn)民情風俗的詩篇,讓讀者對壯族文人詩歌發(fā)展軌跡有個大致了解。對詩人的排列,以其主要活動的時間先后為序。對每一位詩人的生平(有的包括創(chuàng)作成就)都作了介紹。前言部分指出:他們詩歌總的風格傾向是比較顯豁淺俗,較少沉吟涵詠之趣,意味深雋而言外有致者不多,文字錘煉之功也嫌不夠,屬于古典傳統(tǒng)中的質(zhì)樸一格。但這不是壯族文人詩的根本缺陷,只不過反映了壯族封建文化淵源比漢族要短、基礎要薄、傳統(tǒng)要淺這樣的客觀情況而已。前言還用了很大篇幅考辨壯族姓氏從而確定哪些詩人是壯族可以入選,這是一項十分困難而又很有益處的研究工作。黃盛祿、文永澤的《中國文學史名篇引文注釋》,是將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攔“文革”前編的《中國文學史》中的引文一一輯錄,加以注釋。注釋吸收了多年來各家的科研成果。它既是一部工具書,又是一部集中華古典文學之精華的選讀本。劉英等人的《桂林詩詞》從古人詠桂林的數(shù)千首詩詞中選出62苜進行注釋。里面還載有國畫、石刻拓片照片、當代名家名聯(lián),以及軼聞、趣事、篆刻等。秦似、楊東甫等的《唐詩新選》選唐代181家詩人的649首有代表性的詩作進行注釋、辨析每首詩還寫有導讀。在注釋中對歷來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考辨,提出自己的看法。 類編主要有馬漢彥、蘇長仙的《歷代花鳥詩選讀》、馬漢彥等的《十二生肖大觀》,趙建莉、鄭妙昌的《歷代諷刺詩》。胡光舟、周滿江、張明非等的《古詩類編》等。其中《古詩類編》卷帙浩繁,精選歷代詩歌2730余首,分類編排,加以詳細注釋。類目有“天象自然”、“山川田園” 、“文學藝術”等22類,類下分目,計334目。既可當文學作品閱讀,也可當工具書使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