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是東漢末年一個很有名的軍閥。不過這個“名”不是英名,而是愚名。當時東漢朝廷雖然名存實亡,但還具備一定權威,很多軍閥都想稱帝,但都克制了自己的欲望。袁術則公然僭越,導致自己處于眾矢之的。
袁術僭越這個舉動肯定是一個錯誤的舉動,一定程度上也是袁術勢力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個小編就多說了,下面主要聊一聊袁術僭越的理由是什么,以及袁術是否公然稱帝。
在東漢末年,自稱天子的有很多,不過他們大都帶一點豪強的色彩,距離袁術這樣的軍閥還有相當的距離。袁術稱帝了理由有兩個,一是強大的實力;二是順應讖緯之說和“五德終始說”。
一、袁術當時的實力,不允許袁術再低調了
袁術僭越是在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覆滅在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仲家僅僅維持了兩年的時間。可能有人認為袁術實力這么弱還僭越,是不是被欲望沖昏了頭。
其實袁術在僭越之前的實力并不弱,反而是僭越之后,以孫策為首的孫家班的集體背叛,讓江東地區(qū)脫離了袁術的控制,使袁術的實力大幅度縮水。
袁術起家的地方是在南陽,對豫州也有一定的控制力。后來在劉表、曹操的前后夾擊下,袁術轉移到揚州九江,開始發(fā)展自己的勢力。九江郡正處于豫州、徐州、揚州之間,袁術也對這三個州進行擴張。
從各種史料中可以得知,在袁術僭越的時候,袁術至少占有豫州、徐州、揚州的八個郡:汝南郡、沛國、廣陵郡、九江郡、廬江郡、吳郡、丹陽郡、會稽郡(并非是全境),控制長江下游南北兩岸,另外還有一些郡存疑(比如陳國、下邳,可能一度有一部分屬于袁術,最后失去控制)。
《江表傳》:策族兄香亦為術所用,作汝南太守。
《后漢書·袁術傳》:時舒仲應為術沛相,術以米十萬斛與為軍糧,仲應悉散以給饑民。
《江表傳》:袁術以吳景守廣陵。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zhèn)鳌罚骸安吖タ担◤]江太守陸康),拔之,術復用其故吏劉勛為太守。”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zhèn)鳌罚骸皠Ⅳ恚〒P州刺史,在吳郡)棄軍遁逃,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遂引兵渡浙江,據會稽?!?/p>
當時孫策還是袁術的部曲,孫策所占的江東地區(qū)自然也歸袁術所有。而當時比較著名的軍閥有劉表、劉璋、曹操、袁紹、呂布、公孫瓚。
劉表對荊州南部的控制力不足(在建安三年就發(fā)生張羨的叛亂);劉璋內部有益州派和“東州士”的矛盾,外部有張魯的威脅;曹操雖然處于擴張階段,但剛剛發(fā)生“兗州之變”,并且經歷饑荒,實力想必有損傷;袁紹忙著平定臧洪的叛亂;呂布實力不足,徐州還有臧霸等豪強盤踞;公孫瓚也已經衰弱。
當然袁術內部也有問題,但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僭越的時機并不成熟,孫策也有可能脫離自己的掌控。
二、順應“天意”
古代帝王為了保證自己統(tǒng)治的合理性,往往強調自己“受命于天”,做皇帝是天意不可違。袁術在僭越時也運用了讖語和“五德終始說”的手段。
“代漢者,當涂高也?!边@是一句流傳很久的讖語。從字面上不難理解,代替漢朝的,是一個與“當涂高”有關的人或者政權。“當涂高”三個字模糊不清,怎么解釋都行。袁術則偏重其中的“涂”字,“涂”通“途”,就是道路的意思。
袁術的“術”字和他的字“公路”都有道路的意思,所以袁術認為,代漢的“當涂高”就是自己。他的僭越舉動也是順應了天意。
《三國志·蜀書·周群傳》:“春秋讖曰代漢者當涂高?!?/p>
《典略》:“又見讖文云:‘代漢者,當涂高也?!砸悦之斨?,乃建號稱仲氏。”
“五德終始說”是古代關于朝代替換的一種思想或者工具。原先“五德終始說”是相克的關系,比如周朝的德性的火德,后來的秦朝就用水德,水德克制火德,秦朝取代周朝。
后來到西漢末年,“五德終始說”又改為相生說,把周朝換成木德,秦朝踢出去了,漢朝為火德。那按照相生的關系,下一個王朝的德性就應該是土德,火生土。
袁術就認為自己符合土德。原因是什么呢?汝南袁氏這一支是虞舜的后代。而按照相生規(guī)則的“五德終始說”的說法,虞舜正是土德,代替了唐堯的火德。
所以袁術自認為土德,還繼承漢朝的火德。不僅僅是袁術,與袁術同族的袁紹也有過這樣的想法。
《典略》:“術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后,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p>
《后漢書·袁紹傳》:“主簿耿包密白紹曰:‘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原注:《獻帝春秋》曰:“袁,舜后。黃應代赤,故包有此言”)以從民心。”
袁術的行為與稱帝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從曹操給呂布的一封書信中可以看出,袁術也確實自稱為天子,或者應該說是仲家天子。
史官也將袁術僭號的行為視為稱帝,但根據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中的說法,袁術有稱帝之實,但與公然稱帝,建立有別于漢朝的政權來說,還差一點距離。
《英雄記》:“太祖又手書與布曰:‘……袁術稱天子,將軍止之,而使不通章?!?/p>
《三國志·魏書·袁術傳》:“將歸帝號於紹,欲至青州從袁譚,發(fā)病道死?!?/p>
《讓縣自明本志令》:“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p>
從這些史料以及“仲家”的僭號中可以推斷出,袁術在當時并沒有直接無視漢獻帝,公開自立稱帝,而是打了一個“擦邊球”,“仲”有第二的意思,袁術可能將自己定位于漢獻帝一人之下,但與漢獻帝平等的這樣一個角色,還是在漢朝的框架之下,沒有自己單獨成立一個帝國。
當然這肯定是袁術徹底稱帝的一個步驟,如果繼續(xù)發(fā)展下去的話,袁術還是要稱帝的。不過即便如此,袁術的行為也和稱帝沒有什么區(qū)別了,那他也必然要承擔率先稱帝的后果,成為眾矢之的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后漢書》、《英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