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脹(九)] 不治證 |
脈微小者死。小疾者死。虛者死。四肢逆冷脈長者死。 榮衛(wèi)俱絕,面目浮腫者死。 腹?jié)M青筋起,為腎敗者死。 手掌腫無紋為心敗死。 臍突出為脾胃敗死。 卒腫面蒼黑者死。陰囊莖俱腫者死??趶堊隳[脈絕者死。足趺腫膝如斗死。 面腫黑點肺敗死。 腳跟腫肝敗死。 唇黑傷肝;背平傷心;足平傷胃;喘急傷肺。 唇腫齒焦者死。 有腸覃,乃寒氣客于腸外與胃傷相搏,氣不得榮,因而所系癖而內(nèi)著,其始大也,如雞子,至其成,如懷胎,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不以時下,為腸覃。 有石瘕,乃寒氣結于子門,子門閉塞不通,惡血當瀉不去,血以留止,日以益大如胎,月事不時,此生于胞中,為石瘕,此二證生于女子,治法可導而去。 有腹脹而且泄,乃胃寒腸熱也,故胃寒則氣收不行為脹,腸熱則水谷不聚為泄,宜木香萸連、大黃、濃樸、茯苓、青皮。 有痛而且脹,乃胃熱腸寒也。 有氣分者,病為涎結水飲所鬲,榮衛(wèi)不利,腹?jié)M脅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wèi)俱勞,陽氣不通則身冷;陰氣不通則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而不仁。 陰陽得其氣乃行,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寸口脈遲則澀,遲則氣不足,澀則血不足,氣故涎結水飲所作,曰氣分。 有血分,婦人先經(jīng)斷,后病水,曰血分。既病水,后經(jīng)斷,曰水分。 有結陽者,腫四肢。夫熱勝則腫,四肢為諸陽之本,大便閉澀是熱也,非水也。犀角、玄參、連翹、升麻、木通、麥門冬、芒硝主之。 有脅支滿或腹?jié)M痛或腹脹,亦有經(jīng)氣聚而不行,如脅肢滿,小陽經(jīng)不行也(余仿此)。 有頭腫、膺腫、胸脹,皆氣不順,有余于上。 有身腫而冷,胸塞不能食,病在骨節(jié),汗之安。 脹,有胃中風、脾中寒、中濕、脾傷、肝虛、心痹、飲聚、女疸。 小腹脹,有腎熱、腸癰、三焦虛寒、女勞疸。 面腫,有肺中風、胸中風、肺水、胃寒。 |
[卷之下] 嘔吐噦(十) |
脈數(shù)故吐(汗令陽微,鬲氣空虛;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胃中虛冷,故使吐也。)關上脈數(shù),故吐。陽緊陰數(shù),食已即吐,陽浮而數(shù)亦然,或浮大(皆陽偏勝,陰不能配之也,為格,主吐逆,無陰則嘔故也。)脈緊而滑者,吐之。關上浮大,風在胃中,食欲嘔。 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yōu)槲阜?。寸緊尺澀,胸滿不食而吐,吐止者,為下之未止者,為胃反。 趺陽脈微而澀,微則下利,澀則吐逆?;蚋《鴿?,浮則虛,虛傷脾,脾則不磨,朝食暮吐,名曰胃反。 寸口微而數(shù),微則血虛,血虛則胸中冷。 脈小弱而澀者胃反(血不足也)。 寸口緊而芤(緊為寒,芤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脈大而弱,噎鬲(氣不足也)。 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關上緊而滑者,蛔動。 蓋嘔吐因胃口有熱,膈上有痰。亦有寒氣客于腸胃,故痛而嘔也。 噦(吃逆也),因胃中虛,鬲上熱,亦有痰水滿塞而噦者,必心下堅痞眩悸。 李論 三者皆因脾胃虛弱,客氣寒之,加之飲食所傷,治宜二陳湯加丁香、藿香、姜汁主之。 痰飲必下之導之。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