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性溫,辛散苦泄,發(fā)表散寒,
平喘利水,表虛慎用,表實效良。
(一)傳統(tǒng)用法
麻黃味辛、微苦,性溫,歸肺、膀胱經(jīng)。具有溫通散寒,善開毛竅以發(fā)汗解表;宣泄肺氣以平喘止咳;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而利水消腫之功能。.應用如下:
1:風寒感冒惡寒發(fā)熱,表實無汗,常與桂枝相須為用。
2.水腫腳氣如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而有熱之證,可與生姜,石膏等配伍;若水腫病脈沉而有寒之證,則與附子等同用。
3.咳嗽氣喘常與杏仁、甘草同用。若風寒外閉,內(nèi)有寒飲者,可與干姜、半夏配伍;若風寒外襲,肺有郁熱者,可與石膏、杏仁配位。
此外,還可以應用于風濕痹證,腰腹冷痛,瘧疾寒熱,疹出不暢,黃疸尿少,陰疽痰核等。
(二)用量標準
常用.量為2~9克,但用4~6克較普遍。虛弱者,用3~5克便可;體質(zhì)較強者,用于發(fā)汗、平喘時,須用9~12克;用于治療風濕關節(jié)痛時,用量也較大。
(三)使用注意
1.麻黃發(fā)散力較強,為.發(fā)汗峻藥。故凡表虛自汗、陰虛盜汗、氣虛哮喘者,均當慎用。
2.有高血壓的患者,慎用或不用麻黃。如用于解表時,可以紫蘇葉代替;如用于風濕關節(jié)病時,可以鹿含草代替。
3.麻黃有興奮大腦皮質(zhì)的作·用,如用量較大,往往會引起過度興奮而致失眠,故用時宜從小量開始,逐漸探索合適的劑量。4.麻黃雖有治喘作用,但連續(xù)長時間服用后,效力會大減。故慢性喘嗽不宜久服,可間竭服用。
(四)施治鑒別
1.生麻黃發(fā)汗力較強,蜜炙麻黃發(fā)汗力雖弱,但有潤肺之功。故解表發(fā)汗宜生用;平喘止咳多炙用。
2.仲景用麻黃有先煎去上沫之說,江蘇名醫(yī)李蘭航認為,除治療外感風寒病外,麻黃應先煎,先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約30分鐘。久煎后麻黃揮發(fā)油隨水汽蒸發(fā),長期服用或大劑量應用,并無汗出傷陽耗陰等不良反應。
3.麻黃與浮萍,二藥均味辛,均有發(fā)汗解表,利水消腫的共同點。同中有異的是:麻黃性溫味微苦,既能治療風寒表實無汗證,又能平喘止咳;而浮萍性寒,既可用治外感風熱和溫病初起之發(fā)熱無汗之證,或者外感風熱兼有水腫,小便不利者,又能治療麻疹不透,風疹瘙癢及疥癬等證。
4.麻黃根,味甘性平,具有止汗功效。適用于自汗、盜汗。內(nèi)服0.3~1..0克。表證忌用。
(五)名醫(yī)絕招
秦亮甫(上海二醫(yī)大教授)
擅長應用.麻黃主治氣管炎、支氣管性哮喘、感冒、風濕性關節(jié)炎。
麻黃6克,配款冬花、紫菀、黃芩、魚腥草、浙貝母、杏仁、旋復花、枇杷葉各9克,治氣管炎,支氣管性哮喘。
麻黃6克,配.白花蛇、防風、防己、當歸、海風藤、羌活、獨活、制川烏、制草烏、秦艽各9克,桂枝6克,治關節(jié)炎,脊椎退行性病變。秦亮甫教授認為.,①在治療氣管炎,支氣管性哮喘,風濕性關節(jié)炎時,麻黃不可缺。②患者極度虛弱,自汗盜汗者不可用,誤用易致汗出虛脫;有嚴重心臟病者不可用,誤用易致病情加重;血壓高者不可用,用后血壓更高。
董廷瑤(上海中醫(yī)文獻館教授)
擅長應用麻黃主治感冒、咳嗽、哮喘、痹證、小兒急性腎炎。麻黃3克,配杏仁6克,桂枝、甘草各3克,治太陽傷寒表實證,癥見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
麻黃3克,配生石膏30克,炙紫蘇子10克,杏仁、款冬花各9克,紫菀6克,甘草3克,治肺熱咳喘。
麻黃3克,配法半夏9克,杏仁6克,五味子、細辛、干姜、甘草各3克,治寒飲咳喘。
麻黃3克,配生石膏15克,姜半夏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棗5枚,治咳喘,目似脫狀,脈浮大的患兒。
董廷瑤教授認為,發(fā)熱無汗、頭疼身痛、骨節(jié)疼痛、畏寒,或嗆咳、氣促、舌苔白、脈浮緊,為使用該藥的臨床指征。哮喘病發(fā)作期及急性腎炎水腫時,必定使用麻黃。外感時宜用生麻黃,以發(fā)汗解表;治咳喘用水炙麻黃或蜜炙麻黃,以宣肺平喘利水。夏令先熱無汗不宜用。
馬山(海軍青島療養(yǎng)院主任醫(yī)師)
擅長應用麻黃主治慢性胃炎急性發(fā)作、消化性潰瘍活動期、結(jié)腸潰瘍、胃炎伴黏膜糜爛、幽門不完全性梗阻、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痔瘡、腰椎間盤突出、痛風、非感染性尿頻、宮頸糜爛等病。其指征必須是癥狀明顯突出或急性發(fā)作者才可應用。急性充血水腫消失后不可用或少用。
麻黃10克,配蒲公英、澤瀉、丹參、生石膏各30克,茯苓、王不留行各15克,金銀花、白術、大黃、陳皮、厚樸、三棱.莪術、桃仁、紅花各10克,治幽門不完全性梗阻。
麻黃10克,配黃芪30克,魚腥草、款冬花各15克,防風12克,柴胡、五味子、烏梅、金銀花、黃芩、紫菀、杏仁、厚樸、地鱉蟲、地龍各10克,治慢性氣管炎伴過敏。
麻黃10克,配薏苡仁、蒲公英各30克,生地黃20克,赤芍、白芷各15克,杏仁、金銀花、蒲黃、五靈脂、當歸各10克,黃芩8克,治胃黏膜糜爛。
麻黃10克,配生石膏40克,萹蓄、萆薢、白芍各30克,皂角刺18克,大黃、瞿麥、制草烏、白芷各.15克,蒲黃、五靈脂、制南星各10克,治痛風。
李乃庚(鹽城市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擅長用麻黃主治肺寒咳嗽、支氣管炎、百日咳、肺炎、風水水腫、風疹瘙癢等病癥。凡見風寒束表,肺閉咳喘者則用之。
麻黃應用指征為惡寒無汗、咳嗽氣喘,脈緊,舌苔薄白。
凡有汗之外感證,體虛自汗、盜汗,陰虛火旺,眩暈頭痛者不宜用,誤用則傷人之元氣,甚則能汗多亡陽。風水水腫屬急性腎小球腎炎,血壓高者不宜用(可用紫背浮萍換麻黃,因麻黃能使血壓升高)。
麻黃配伍用量為3~6克。
炙麻黃配杏仁、甘草等,治肺炎風寒閉肺。
麻黃配生石膏、杏仁、甘草(麻黃與生石膏用量,常為1:10),治肺炎脈浮有熱。
炙麻黃配紫蘇子、萊菔子、白芥子、杏仁、陳皮、法半夏,治咳嗽氣喘,喉間痰聲轆轆之小兒支氣管炎。
麻黃配赤小豆、杏仁、甘草、生姜、大棗等,治急性腎小球腎炎。如血壓高者,麻黃要少用,或以紫背浮萍代用。
李乃庚主任醫(yī)師認為,麻黃能解表發(fā)汗,開肺閉而定喘。若寒邪在表,無汗、發(fā)熱、口不渴者當生用,發(fā)汗解表還可配桂枝或葛根,以助麻黃發(fā)汗之力;若表邪不甚,而咳喘明顯且痰多者,可用炙麻黃,還可以配杏仁、紫蘇子、厚樸等,以助麻黃溫肺散寒,止咳定喘。
趙謙(蕪湖市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擅長用麻黃主治風寒感冒、風寒濕痹證、肺寒咳喘及寒邪咳喘、風水水腫、解?證。
虛型汗證及高血壓、心功能不.全者,忌用;少寐失眠者,慎用。麻黃配伍用量為1~10克。
麻黃配桂枝、杏仁各10克,甘草5克,治風寒感冒。
麻黃配白術、桂枝各10克,川芎5克,治風寒濕痹。
麻黃配千姜、杏仁各10克,細辛5克,治肺寒咳喘。
麻黃配石膏40克,杏仁、甘草各10克,治邪熱郁肺之咳喘。麻黃配赤小豆20克,連翹10克,治濕熱黃疸。
麻黃配白術20克,丹參、枸杞子各10克,治解你證。
趙謙主任醫(yī)師認為,麻黃用量過大及配伍不當,用后可出現(xiàn)興奮、失眠、不安,甚至震顫。
馬新云(河北中醫(yī)學院教授)
擅長用炙麻黃主治外感咳嗽屬風熱重癥、肺炎喘嗽、氣管炎咳喘較重,而伴有惡寒發(fā)熱,支氣管痙攣,久咳不愈,痰多喉鳴者。麻黃應用指征為咳嗽、氣粗或喘促不足一息、喉鳴、痰聲轆轆,聽診有干性啰音、痰鳴音、濕啰音。
麻黃配伍用量為2~6克。
沒有明顯喘促,外感初期咳嗽,熱象明顯而未用涼藥時;患兒心率較快,心動過速的心肌炎時;血熱妄行或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齒齦出血、鼻出血、肌出血者不宜使用。誤用后可以引起口干、心率快。
炙麻黃配炙枇杷葉10克,前胡9克,杏仁6~8克,治痰多的風熱外感咳嗽。
炙麻黃配黃芩、冬瓜仁各10克,浙貝母8克,治支氣管肺炎。炙麻黃4克,配款冬花、桑白皮各8克,葶藶子、地龍各6克,治支氣管哮喘和哮喘性支氣管炎。
炙麻黃4克,配五加皮,治急性腎炎初期、眼瞼.冰腫、外感明顯者。
梁冰(河北廊坊市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擅長用麻黃主治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脈管炎。
麻黃應用指征為咳喘屬風寒、痰濕者多用。脈管炎屬寒凝痰滯之陰證者。:
老人、小兒及體弱者慎用,陰虛者忌用。誤用令汗多傷津。麻黃用量為6~15克。
麻黃配桂枝、杏仁、五味子各10克,細辛6克,治咳喘。
麻黃配肉桂.、鹿膠、紅花、延胡索各10克,熟地黃20克,桃仁、赤芍各15克,川楝子12克,治脈管炎。
李世平(陜西榆林衛(wèi)校主任醫(yī)師)
擅長用麻黃主治咳喘,關節(jié)冷痛、腫脹、麻木,以及陰疽、腦卒中、面癱、水腫。
器質(zhì)性心臟病脈數(shù)者不可用,誤用心煩失眠、咳喘加重;咯血脈數(shù)者不可用,誤用出血加重;腦卒中血壓高者不用,誤用加重病情;水腫病兼有咽痛發(fā)熱者不用。
麻黃用量為5~10克。
炙麻黃10克,配五味子、杏仁各.10克,合六味地黃丸治陰虛喘咳。
炙麻黃·10克,配杏仁、款冬花各10克,合全真一氣湯,治肺腎兩虛咳喘。
麻黃10克i,配桂枝10克為基礎組方,治風寒表證、腦卒中、面癱、水腫、痹證。
李世平主任醫(yī)師認為,麻黃為咳喘必用之品,不拘虛實。配清肺藥,熱證可用,配熟地黃:黃芪等虛證亦可用;不配桂枝則汗證也不忌,心臟病脈不數(shù)或脈數(shù)而心臟無病之咳均可用。
黃保中(西安市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擅長用麻黃主治哮喘、腎炎、外感疾病、關節(jié)炎、皮膚病、陰疽等。
麻黃應用指證為惡寒、無汗、哮喘、身痛、脈浮緊及腫脹半身以上明顯者。
麻黃配伍用量為6~30克。
麻黃配杏仁、薏苡仁、甘草、羌活、獨活,治療寒濕在表。
麻黃配射干、地龍、天竺黃、炒白芍、甘草,治哮喘。
麻黃配桑白皮、連翹、赤小豆、附子、細辛,治療腫脹。
黃保中主任醫(yī)師認為,麻黃發(fā)散風寒,開發(fā)腠理,止咳平喘,宣肺利尿。但由于受傳統(tǒng)理論的限制,麻黃的臨床應用很難深化。
周楚良(重慶南岸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擅長用麻黃主治咳喘、水腫、皮膚瘙癢、濕疹。
麻黃應用指征為咳嗽哮喘、皮膚過敏或見疹子、急性腎炎水腫或原因不明水腫、感寒、頭身痛、惡寒無汗。
麻黃用量為6~12克。
心悸、心動過速、高血壓、汗多不宜,用后癥狀加劇。
麻黃6克,配石膏30克,桑白皮20克,黃芩、杏仁、款冬花各15克,白果仁、姜半夏、紫蘇子各12克.,甘草10克,治哮喘。
炙麻黃6克,配石膏、蘆根各30克,淡豆豉20克,杏仁、連翹、桔梗、牛蒡子各15克,金銀花、荊芥穗各12克,甘草、薄荷各10克,治感冒發(fā)熱咳喘。
麻黃6克,配生地黃、刺蒺藜、白鮮皮各20克,當歸、赤芍、牡丹皮各15克,防風12克,川芎、甘草、苦參、青黛各10克,治皮膚瘙癢、皮疹。
炙麻黃8克,配冬瓜皮30克,桑白皮、五加皮各20克,大腹皮、陳皮、牽牛子各15克,甘草10克,治水腫原因不明者。
麻黃8克,配黃芪40克,赤小豆、黨參各30克,桑白皮、牽牛子各20克,連翹、杏仁、大棗各15克,甘草10克,治風水(急性腎炎)。
周楚云主任醫(yī)師認為,麻黃是發(fā)表藥,體虛人用需配黨參、黃芪,有汗必重用石膏,久咳口干少津者,加清燥救肺湯。
鄭惠伯(重慶三峽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擅長用麻黃主治喘咳、水腫、重癥肌無力、面神經(jīng)麻痹、急性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小兒遺尿。
高血壓患者慎用。
麻黃用量為3~10克,水煎服。
麻黃6克,配石膏30克,金銀花.魚腥草各20克,虎杖、大青葉、柴胡、黃芩、青蒿、貫眾、野菊花各15克,紫河車12克,杏仁、地龍、僵蠶各10克,甘草6克,治急性支氣管炎、肺炎辨證為肺熱喘咳者。
麻黃6克,配赤小豆30克,白茅根、益母草各20克,連翹、大薊、小薊、石韋各15克,蟬蛻10克,治急性腎小球腎炎。
麻黃6克,配黃芪30克,黨參、白術、仙靈脾、當歸各15克,川芎12克,附子、仙茅各10克,治重癥肌無力。
麻黃6克,配葛根30克,白芍15克,桂枝、僵蠶各10克,白附子6克,全蝎、甘草各5克,蜈蚣1條,治面神經(jīng)麻痹。
麻黃4克,配淮山藥15克,桑螵蛸、枸杞子、菟絲子、覆盆子各10克,臺烏藥、五味子各5克,治小兒遺尿。
胡毓恒(湖南馬王堆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擅長以麻黃主治外感咳嗽、痹證、冠心病、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心動過緩、大葉性肺炎、急性腎炎水腫、急性肝炎、慢性支氣管炎。
出汗較多者,有高血壓者,慎用或不用。否則可致病情加重。麻黃用量為2~10克,一般量5克。
麻黃配桑葉、菊花、杏仁、連翹、桔梗、蘆根、薄荷、甘草,治寒溫兩感的外感咳嗽病。
麻黃配熟附子、細辛、白參、黃芪、麥門冬、五味子、當歸、丹參、枳殼、炙甘草,治冠心病、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心律失常。
胡毓恒主任醫(yī)師認為,麻黃用于四時外感,冬季常配伍桂枝、細辛之品;春夏秋則配伍辛涼解表之藥。他體會感冒之病多為寒邪溫邪合感,即細菌、病毒合并感染,故西醫(yī)單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難以奏效。他常用麻黃配辛涼解表藥效果特佳,2~3劑可愈。
焦樹德(北京中日友好醫(yī)院教授)
曾.用麻黃、熟地黃、白芥子、桂枝、紅花、鹿角霜、炙山甲等隨證加減,治療,肢端動脈痙攣病、閉塞性脈管炎等,取得一定的療效,僅供參考。
麻黃配熟地黃、白芥子、當歸等可以散陰疽、消癥結(jié)。
麻黃配干姜,還可以祛除深入肌腠的風寒之邪,常在治療風寒痹證肢體疼痛時使用。
麻黃的用量一般為2~9克,治療水腫時常較一般用量大,可用10~15克,個別情況還用到20~25克,這時要配用生石膏25~45克(生石膏與麻黃之比約為3:1),以減少麻黃的發(fā)汗作用而起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焦樹德教授認為,肺虛作喘、外感風熱、單純臌脹、癰癤等證,均不可用麻黃。
宋一亭(內(nèi)蒙古中蒙醫(yī)院教授、主任醫(yī)師)
擅長應用麻黃主治咳嗽、喘息、水腫、外感無汗,凡上述病證,無高血壓病,心率在80次/分以下者,均可使用。
麻黃用量為3~15克。配炒杏仁,止咳平喘。配車前子,治腎炎水腫。配蟬蛻,治過敏性皮炎。配桂枝、紫蘇,治外感風寒無汗。配地龍、蒼耳子,治過敏性哮喘。
宋一亭教授認為,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率快、交感神經(jīng)功能亢進者,不宜使用。如誤用可能升高血壓,加快心率,誘發(fā)心絞痛,甚至導致心肌梗死等。
周躍庭(北京聯(lián)大中醫(yī)藥學院教授)
擅長應用麻黃主治風寒外束或外寒里熱所致的咳喘,風邪引起的水腫(風水),脾腎陽虛所致的水腫(陰水),過敏性疾病,尤其是過敏性皮疹,痹證。
麻黃配秦艽、威靈仙,治痹證。
麻黃配杏仁、紫蘇子、葶藶子,治咳喘。
麻黃配生黃芪、干姜、淡附片,治脾腎陽虛陰水。
麻黃配杏仁或蒼術、生薏苡仁(發(fā)熱加生石膏),治風水水腫。周躍庭教授認為,歷來麻黃屬發(fā)汗峻劑,但麻黃發(fā)汗之強弱,決定于配伍。如與桂枝、生姜、細辛等辛溫發(fā)散藥配伍,則發(fā)汗力強;如與生石膏、金銀花、連翹、黃芩等清熱藥相配則發(fā)汗力弱,甚至不發(fā)汗,但仍保持較強的止咳定喘之功用。故急性外感咳喘(如小兒肺炎、急性支氣管炎等)多用之。
洪作范(開遠市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擅長應用麻黃主治感受外邪,肺氣不宣之咳嗽、咳痰不爽、氣喘、胸悶。
麻黃用量為7.5~15.0克。
麻黃配生石膏、杏仁各20克,治療肺熱咳嗽。
麻黃配杏仁、蘇子各20克,治療咳嗽痰多,胸悶氣喘。
麻黃配法半夏15·克,五味子.7.5克,治療外有寒邪,內(nèi)有痰飲之證。
于凱成(長春中醫(yī)學院附院主任醫(yī)師)
擅長應用麻黃主治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及各種心臟病引起的心動過緩或傳導阻滯。
脈遲及畏寒等陽虛證者,凡心率在40次/分以下者必用。
表虛自汗,陽虛盜汗,或脈象數(shù)疾者不用。
麻黃用量為5~20克。
麻黃配黃芪、桂枝、甘松、甘草、淫羊藿,治心動過緩,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及傳導阻滯。
于凱成主任醫(yī)師認為,應用麻黃時,應從小量逐漸增量,宜先煎去沫(武火沸騰后文火久煎),可使麻黃的發(fā)汗作用減弱或消失,從而避免傷陰損陽之弊。
朱秀峰(江蘇省中醫(yī)藥研究所主任醫(yī)師)
擅長用麻黃主治風寒表證、哮喘、痹痛、陰疽、水腫等證,過敏性支氣管哮喘必用。
麻黃應用指征:①支氣管哮喘,以肺部哮鳴音,過敏皮試陽性者。②支氣管炎、肺炎見咳嗽氣逆,胸悶者。③痹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見關節(jié)紅腫,疼痛呈游走性,發(fā)熱,抗“O”高,血沉快。④陰疽,漫腫不紅,不發(fā)熱,血常規(guī)正常。
麻黃最大用量9~10克治哮喘;最小用量3~5克治咳嗽、風水水腫、痹痛、陰疽等。
麻黃配杏仁、桂枝、甘草,治風寒表實證之無汗、惡寒、身痛、脈浮緊。
麻黃配生石膏、杏仁、金蕎麥、甘草,治肺炎發(fā)熱咳喘,苔黃脈數(shù)。
麻黃配石膏、白術、荔枝核、生姜、大棗,治風水水腫,腎炎初期。
麻黃配石膏、白術、生姜、大棗,治熱痹、風濕性關節(jié)炎活動期。麻黃配烏梅、杏仁、防風、甘草,治哮喘發(fā)作期。
麻黃配熟地黃、鹿角膠、白芥子、肉桂、炮姜,治陰疽,漫腫不紅。
朱秀峰主任醫(yī)師認為,病邪在表、在肺,有從表解可能,可用麻黃因勢利導。
禁忌:①表虛,動則汗出,脈虛者不用,誤用可致亡陽。②大出‘血后,雖發(fā)熱無汗者不用,恐其耗陰動血。③虛喘,動則氣短,為肺氣阻滯,久用反益其喘。④原發(fā)性高血壓、心動過速者慎用,恐增其疾。
汪履秋(江蘇省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擅長用麻黃主治哮喘、肺炎、痹證、心動過緩。適用于①哮喘發(fā)作時,肺炎早期,風寒閉阻,肺氣不宣的咳嗽氣喘。②心動過緩,心率在50次以下。③痹證寒象明顯者。
麻黃用量為3~10克。
麻黃配桂枝以助發(fā)汗。
麻黃配蒼術以除濕止痛。
麻黃6克,配生石膏60克,以解表清里熱。
麻黃5克,配熟附子10克,細辛3克,以治心動過緩。
汪履秋主任醫(yī)師認為,麻黃屬峻藥,辨證準確,效果很好,否則有汗出亡陽之弊,但臨床并不多見,僅個別用后血壓升高,心跳加快,一經(jīng)停用或少用即可恢復。
陳益群(蘇州市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擅長應用麻黃主治慢性腰病(勞損、風寒濕痹)、關節(jié)痹痛、腰椎間盤突出癥。凡是久病不愈,酸楚持久,肢體麻木,尤其是肢體麻木不仁,腰背肌肉僵凝,壓痛,有時痛引下肢,皆可應用。
麻黃5克,配尋骨風15克,桑寄生、獨活、制川烏、制草烏、川續(xù)斷、杜仲各10克,炙全蝎8克,細辛3克。
麻黃具有疏風通絡作用,使久瘀凝阻的經(jīng)脈得以流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孫恩澤(黑龍江省中醫(yī)研究院主任醫(yī)師·)
擅長應用麻黃主治感冒、咳嗽、哮喘、水腫。適用于發(fā)熱惡寒,無汗而喘;頭痛、骨關節(jié)疼痛、身痛,無汗,舌質(zhì)淡紅,苔白或黃膩,脈浮緊。
麻黃15克,配葛根、桔梗、杏仁各15克,桂枝、甘草各10克,治風寒感冒之表實證。
麻黃15克,配白術、射干各20克,法半夏、紫菀各15克,五味子、甘草各10克,細辛5克,治支氣管哮喘。
麻黃10克,配生石膏、金銀花各25克,板藍根、前胡、連翹各20克,甘草10克,治外寒內(nèi)熱,肺氣不宣之咳嗽。
麻黃10克,配瓜蔞、桑白皮、川貝母、知母、連翹、魚腥草各20克,杏仁、黃芩、桔梗各15克,治肺炎喘咳。
麻黃為治療咳喘之要藥,對鼻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等療效顯著。有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桿菌作用,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何紹奇(著名中醫(yī)學家)
紹奇先生在《麻黃淺識》一文中稱,“麻黃”為“外感第一藥”。他說,陶弘景說麻黃是“傷寒解肌第一藥”,后世本草著作,亦稱麻黃是“發(fā)表第一藥”“外感第一要藥”。名之為“第一藥”者,則其他藥不可替代之謂也。
何先生擅長以麻黃配伍治療:①咳喘,稱之為“咳喘圣藥”。②宣通肺氣,治療風寒外束,肺失宣散,痰熱內(nèi)蘊,積而化火之“寒包火”。③消腎炎水腫。他說:“我對急性腎小球腎炎初起,以水腫為主要表現(xiàn)者,恒用麻黃。因為麻黃既能開鬼門以發(fā)汗,又能潔凈府以利小便,故向來為實證水腫初起之要藥。由于用藥時間不是很長,且有是證用是藥,因此對急性腎炎有高血壓者,麻黃也不必避忌、”④麻黃為痹證要藥,仲景的幾個治痹名方(如烏頭湯、桂枝芍藥知母湯、麻黃加術湯等)都用麻黃……取其開達腠理、溫陽散寒、通暢經(jīng)絡。⑤麻黃常用于蕁麻疹等皮膚過敏性疾患,可祛風止癢。⑥用于治療肺有痰熱者之遺尿,用之確實有效;而無肺熱證象者,用麻黃、甘草各30克,蜂房6克,共碎細末,和勻,1日3次,每次4克,亦效。①麻黃與附子、細辛、干姜、肉桂、丹參、紅參等配伍,對于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之屬心陽虛者,確有溫振心陽的作用,能迅速增加心率,改善心臟之功能。⑧麻黃能破癥結(jié)積聚。最有力的證據(jù)就是用陽和湯治療陰疽,痰核,流注結(jié)塊等。多年來,用陽和湯治療中老年乳腺增生屢屢得效。
(六)臨床妙驗
低血壓癥,
茹十眉老師的低血壓基本方(麻黃6克,配黃芪15克,川芎、炙升麻、白芷各9克,當歸10克)治療頭暈目眩,乏力,時有惡心,血紅蛋白、紅細胞降低,血壓低。陰虛加桑椹子12克,陽虛加補骨脂12克.。
咳嗽喘息
孔炳耀老師的麻杏地魚湯(麻黃3~4克,杏仁、地龍各6~12克,魚腥草12~15克)治療咳嗽100例,總有效率為92%;向培福老師的麻杏二陳湯(炙麻黃、杏仁、二陳湯、紫菀、款冬花、薄荷各2~8克,甘草1~5克)治療小兒咳嗽105例,總有效率為89.5%;陳曉龍師的麻石葶藶瀉肺湯(麻黃、石膏、葶藶子、桑白皮、青礞石)治療急性支氣管炎,有效率97%;急、慢性支氣管炎的重癥咳嗽在3日左右明顯減輕;馮益真師的麻地定喘湯(炙麻黃3克,銀杏、紫蘇子各4克,地龍、黃芪、連翹、當歸、川芎、射干各6克),治療小兒喘息性疾病200例,總有效率為93%。
腎炎水腫
貢沁燕、吳齡、吳全亮、傅麗紅等老師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麻黃6克,赤小豆30克,車前子20克,赤苓、澤瀉、敗醬草各15克,連翹12克,蟬蛻、黃柏、知母各10克)治療小兒急性腎炎36例,治愈30例;治療陽水45例,痊愈37例,顯效4例;以麻黃3克,澤蘭、澤瀉、茯苓、豬苓各15克,附子、白術各10克,桂枝9克,細辛3克,治愈水腫。
感冒發(fā)熱
李風林、陳曙暉、孫海龍、衡炳芳等老師,用麻黃湯治小兒太陽傷寒發(fā)熱292例(其中有上感者178例,扁桃體發(fā)炎者114例)痊愈282例,顯效5例,有效率為98.2%;或用麻杏石甘湯加味(麻黃6克,生石膏45克,板藍根30克,炒牛蒡子、前胡、荊芥、羌活、杏仁各10克,薄荷、甘草各6克)治療風熱感冒152例,痊愈141例;或用麻杏石甘湯治療小兒暑季發(fā)熱50例,一般服:3~8劑藥后癥狀消失,治療流行性感冒有效。
皮膚瘙癢
朱國平、張樹軍、曹云等老師,分別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麻黃9克,赤小豆30~60克,地膚子30克,桑白皮15~30克,連翹、荊芥、防風各15克,杏仁12克,甘草6~30克,生姜6.克)治療瘙癢性皮膚病130例,痊愈78例,好轉(zhuǎn)49例;或以麻黃12克,地膚子、白鮮皮各30克,附子、蒼術各15克,細辛12克,蟬蛻6克,治療隱疹瘙癢,時發(fā)時止;或以麻杏石甘湯加味(生石膏15克,地膚子12克,紫草10克,麻黃、杏仁、蠶砂各9克,全蝎4克,甘草3.克)治療蕁麻疹痊愈;或用炙麻黃5克,附子、蒼術各15克,蛇床子12克,細辛6克,治療慢性陰囊濕疹痊愈。
急性痛風關節(jié)炎
肖佐桃、鄒高祈老師以炙麻黃6克,配赤小豆、生地黃各30克,白茅根20克,連翹、牛膝各15克,地龍10克,甘草5克,治療急性痛風關節(jié)炎28例,3日內(nèi)癥狀完全消失者16例,好轉(zhuǎn)者8例,療效不明顯者4例。
酒糟鼻
張和平老師以生麻黃節(jié)、生麻黃根各80克,浸白酒1500毫升,分次煎服,治療酒糟鼻18例,治愈15例,好轉(zhuǎn)3例。
天行赤眼、暴盲
陳寶明、陳肇發(fā)老師分別以麻夏石甘湯(麻黃6克,生石膏15克,夏枯草20克,生甘草3克)治療天行赤眼.103例,95例痊愈;以自擬方(麻黃、附子各12克,細辛10克,蟬蛻6克,熟地黃30克,枸杞子、菟絲子各15克)治愈暴盲病人1例。
慢性咽炎
王繼仙老師以麻辛附二陳湯(麻黃、甘草各8克,附子30克,細辛、蟬蛻各5克,法半夏、陳皮、桑白皮、桔梗、射干各12克,茯苓20克,澤蘭10克,板藍根15克,生姜1片),治療慢性咽炎102例,療效顯著,痊愈51例,顯效40例。
口瘡
湯于嘉、陽道和老師分別以麻杏石甘湯(麻黃3克,杏仁、生甘草各6克,石膏30克)加知母10克,青黛3克,治療口瘡52例,顯效40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92.3%;以自擬方(麻黃絨、鹽附子各3克,細辛2克,黃柏5克,知母7克)治療口瘡痊愈。
腎結(jié)石
湯淳康、洪智林老師分別自擬方(麻黃10克,金錢草60克,赤小豆、海金沙、黃芪各30克,茯苓、豬苓各15克,木賊12克,雞內(nèi)金6克)治療右輸尿管下端結(jié)石顯效;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腎結(jié)石疼痛,1小時內(nèi)疼痛消失。
小兒肺炎
據(jù)介紹,采用麻杏石甘湯治療小兒肺炎36例,其中顯效24例,有效10例,無效2例。方法:以麻黃絨4克為主,配生石膏、杏仁各10克,甘草5.克。如有咳逆加法半夏4克,痰多加川貝母5克,咳重加矮地茶10克,熱重加黃芩8克。一般2~6劑見效,連服10日。X線照片肺炎病灶消失者為顯效,僅癥狀消失者為有效。
鼻炎
據(jù)介紹,采用宣肺飲治療16例,效果顯著。方法:麻黃絨、辛夷各10克,水煎分2次服。服藥前先將藥液倒人碗內(nèi),患者將面部垂于碗上,使藥熱氣直接吸人鼻內(nèi),藥冷后再服藥,每日2次,每次2~3分鐘。如屬慢性病者,加桑白皮、野菊花各20克;頭痛者加白芷10克,每日1劑,一直到癥狀消失為止。所治慢性鼻炎10例均有效。
扁平疣·
據(jù)介紹,以麻黃9克為主,配杏仁、薏苡仁、蒼術各10克,板藍根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治扁平疣33例全部有效(錄自《本草新用途》)。
(七)麻黃舉隅小結(jié)
麻黃的用藥指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肺系病癥為鼻塞、流涕、咳嗽、氣喘、咳痰、胸悶。
2.水腫為腎炎的水腫,胃腸道黏膜的水腫,痔核的腫脹,關節(jié)的腫脹。
3.全身癥狀為惡寒、無汗、身痛。
4.舌脈征象為舌淡苔白,脈浮緊。
在禁忌方面,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體虛、汗多、高血壓、脈數(shù)者禁用麻黃。
在用量上,最少每劑小兒用1克,大人1.5克,最多達30克,多數(shù)人用5~9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