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教授辨治痰濕證經(jīng)驗
曾垂義 指導:毛德西
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2
[關(guān)鍵詞] 痰濕證;中醫(yī)療法;三焦辨證;芳香化濕;溫陽;毛德西
毛德西教授為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yī),專精而博學,方簡而效驗。有幸伺診左右研習其經(jīng)驗,探其辨治痰濕證,每獲良效。今略談心得,與同道分享。人之臟腑經(jīng)絡(luò)、四肢百骸,津液無處不澤,若津液運化失常,便會產(chǎn)生痰濕,痰濕可隨經(jīng)絡(luò)上下游離,發(fā)生許多疾患,故有“痰生百病”,“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痰濕性黏膩、重濁,纏綿交結(jié),難以速愈。毛德西教授對痰濕論治有獨到見解,臨床治療痰濕證各種疾病,療效突出。
1 分三焦辨證而重視中焦
毛老師辨治痰濕常以三焦區(qū)分而總不離中焦。他指出,痰濕既是病理產(chǎn)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濕的形成與五臟、三焦等臟腑有關(guān),各臟腑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均可產(chǎn)生痰濕,尤以肺脾腎關(guān)系最為密切。 《不居集·痰證扼要》 曰:“虛損之痰,總不離脾肺腎三經(jīng)之不足也?!侍抵畞碚?,無不在于肺;而痰之化也,無不在于脾;若論痰之本,又無不在于腎?!狈螢樗显?,主宣發(fā)肅降,肺失宣肅,津液輸布失常,停為水濕,聚而為痰。脾主運化水濕,位于中焦,是氣機升降之樞紐,飲食、憂思、勞倦等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濕運化失常,變生痰濕。腎主水,腎的氣化功能是津液代謝的動力,腎氣虛弱,氣化失常,津液運行失常,聚生痰濕。無論有形、無形之痰,居于三焦,均可引起相關(guān)疾病和癥狀。
毛老師指出,痰濕蘊居上焦,引起心肺病癥,如胸痹心痛、心悸、失眠、咳嗽、喘證、哮證、肺痿等病,出現(xiàn)胸悶如窒、胸脅滿悶、心悸不安、心煩失眠、多夢等心系疾病,咳嗽、胸悶、氣喘等肺系疾病,而且上焦痰濕常易化熱,出現(xiàn)痰熱擾心、痰熱蘊肺等證。痰濕蘊居中焦,引起消化系病癥,如胃痛、胃痞、呃逆、嘔吐、腹痛、腹瀉、脅痛、肝著、噎嗝、癥瘕、積聚等病,出現(xiàn)納差、反酸、燒心、惡心、嘔吐、腹脹、腹痛、泄瀉、脅脹、脅痛、口干、口苦、便秘等癥狀,中焦痰濕可從熱化或寒化。痰濕蘊居下焦,主要引起腎、膀胱病癥,如腰痛、腎著、淋證、癃閉等病,出現(xiàn)腰痛、腰脹、小便淋漓、小便灼熱等癥,熱化居多。三焦之痰濕,舌苔均表現(xiàn)厚膩、腐苔等,化熱則黃膩。臟腑之中,“脾為生痰之源”,表明痰濕的生成,均與脾胃有關(guān)?;蚱⑽副旧聿∽?,導致痰濕生成,或他臟病變影響脾胃,產(chǎn)生痰濕。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痰濕困脾,脾胃虛弱,一方面導致痰濕生成,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一方面氣血生化不足,后天失養(yǎng),常引起變證。因而,脾胃在痰濕中的地位尤為重要,脾升胃降功能正常,痰濕易除不易生,反之,則易生不易除。
2 注重芳香化濕藥物的應用
毛老師對痰濕病的治療遵循“上焦清熱燥濕、中焦芳香化濕、下焦淡滲利濕”的總原則。因上焦痰濕多熱化,臨床常用黃連、黃芩、苦參等苦寒清熱燥濕藥物;痰濕困頓中焦,常用藿香、佩蘭、砂仁、白豆蔻、厚樸(花)、蒼術(shù)、代代花等芳香化濕藥物,尤喜以藿香、佩蘭、砂仁配伍,或厚樸花、代代花等搭配;痰濕流注下焦常以薏苡仁、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等淡滲利濕藥物。
毛老師認為,中焦是痰濕產(chǎn)生的根本,因而治療痰濕應不離脾胃,一要恢復脾胃功能,斷其痰濕生成之源,化除已有痰濕;二要防止脾胃的進一步損傷,包括藥物、飲食、情志、勞倦等。醫(yī)者尤不能以藥物損傷脾胃,所以用藥要輕靈。芳香化濕藥物多辛溫,入脾胃經(jīng),無大寒大熱之性,符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原則,既可溫化痰濕,又無助濕生熱,更無寒涼傷氣之痹,對中焦痰濕尤為適宜。痰濕本應溫化,即使痰濕化熱,也可應用芳香化濕藥物斷其根源。且芳香化濕藥物有健脾、行氣、止嘔等功效,有助于恢復脾胃功能。臨床中,治療痰濕證者,方中常以藿香、佩蘭、砂仁為伍,對體弱年高者,更取厚樸花、代代花等芳香花類藥物醒脾化濕,徐圖其功。
3 少佐溫陽藥以祛頑痰濕濁
部分痰濕證者,病久反復,成頑痰濕濁,臨床治療棘手。毛老師認為,此類多為久病患者,或病情復雜、臟腑功能失調(diào),或失于治療,或用藥不當,或日日為情志所傷者。痰濕蘊結(jié)體內(nèi),并綿綿而生,日積月累,痰濕膠著而成頑痰濕濁痼疾。臨床常見痰濕之膩苔逐漸消退,甚或遺留部分膩苔不易退去,且常位于中后部,治療時間達數(shù)月或更長。痰濕治療的根本原則要“溫化”,但對于此類,普通的辛溫化濕藥物往往難以達理想效果,可在組方中稍加附子、肉桂、干姜等辛熱藥物化其痰濕膠著狀態(tài),往往奏效。但用量不可過大,一般 3~6g為宜,甚至更少,故在應用桂附之類藥物時,毛老師加入沙參、麥冬以防辛燥傷陰致加重痰濕膠著狀態(tài);對于此類痼疾,宜緩功漸進而不可求速效。
4 病案舉例
劉某,女,42 歲,2012 年 2 月 28 日初診。病患嘔吐10 余天,間斷出現(xiàn),食后明顯,口干、口苦,發(fā)作性胸悶、心悸,乏力。舌暗紅、苔白厚膩,脈弦緊。中醫(yī)診斷:嘔吐。辨證:痰濕中阻。治法:健脾化濕,行氣止嘔。處方:藿香、佩蘭、代代花各 10g,砂仁、黃連各 8g,吳茱萸 4g,清半夏12g,白術(shù)、炒酸棗仁各 15g,生薏苡仁 30g,生甘草 10g。7劑,水煎,每天 1 劑,分早晚溫服。二診:嘔吐消失,納食改善,無胸悶、心悸,乏力減輕,口干、口淡無味。舌苔已退大半。上方去黃連、吳茱萸,加炒麥芽、神曲、炒萊菔子各15g,5 劑。三診:諸癥基本消失,服香砂養(yǎng)胃丸收功。
按:患者為中年女性患者,嘔吐 10 余天,進食后明顯,說明脾胃已傷??诟?、胸悶、心悸、乏力等為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所致。苔白厚膩,脈弦緊,提示痰濕中阻。方以芳香化濕為主,化開濕濁,恢復脾胃功能。二診癥狀去其大半,舌苔已退,口淡無味,為胃納不化,加麥芽、神曲、萊菔子等消食和胃。三診癥狀消失,脾胃功能恢復,升降有序,痰濕已除,以香砂養(yǎng)胃丸健脾化濕鞏固療效。
新中醫(yī) 2012 年 10 月 第 44 卷第 10 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