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緊接上條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劈)?+?半夏半升(洗)?
以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
【釋義】
喻嘉言謂:“風者陽也,陽性上行,故合陽明胃中之水飲而上逆;寒者陰也,陰性下行,故合陽明胃中之水谷而下奔。然上逆則必加半夏入葛根湯,以滌飲止嘔;若下利則但用葛根湯以解兩經之邪,不治利而利自止耳?!?/span>
成無己:“邪氣外甚,陽不主里,里氣不和,氣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嘔;里氣上逆而不下者,但嘔而不下利。與葛根湯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氣?!?/span>
病機:太陽病是風寒表(實)證,陽明病為陽明經表證,二陽合病。這里的下利并不是寒邪直入腸胃引起的下利,而是因為正氣抗邪于表,不能固護于里,引發(fā)陽明升降氣機失調,氣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嘔;里氣上逆而不下者,但嘔而不下利。
【立方思路】
《醫(yī)宗金鑒》謂:是方(葛根湯)即桂枝湯加麻黃、葛根也。麻黃佐桂枝,發(fā)太陽榮衛(wèi)之汗;葛根君桂枝,解陽明肌表之邪。不曰桂枝湯加麻黃、葛根,而以葛根命名者,其意重在陽明,以嘔利多屬陽明也。
葛根加半夏湯:葛根湯+半夏以降逆止嘔。
胡希恕:“葛根加半夏是個加味的方,半夏治嘔咱們都知道,所以葛根加半夏呢,就是這個葛根湯證而 嘔者”
【煎服法釋義】
《醫(yī)宗金鑒》“二陽表急,非溫服,覆而取汗,其表未易解也?;驀I,或利,里已失和,雖啜粥而胃亦不能輸精于皮毛,故不須啜粥也?!?/span>
胡希?。骸案鸶鶞影胂牡募宸ê蜕厦娴母鸶鶞且粯?。凡是有麻黃要煎的話,都是要先煮麻黃,葛根這個藥同樣先煮,因為葛根它不好在水里溶解的,所以同時與麻黃一起煎,然后把上頭的沫撇出去,再加旁的藥,凡是用麻黃都是要注意這一點?!?/span>
太陽陽明合病,外有風寒束表,需發(fā)汗解肌。因為有了麻黃和葛根加入,解表力增強,方中特意提到不須啜粥助熱。
《神農本草經》載“氣味辛平,有毒。主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頭眩,咽喉腫痛,腸鳴,下氣,止汗?!?br>
《中國藥典》: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半夏的炮制】
葛根加半夏湯用的是什么半夏?
歷代有數十種炮制方法。主要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紅半夏、佩半夏、蘇半夏、青鹽半夏和京半夏等。
仲景時代,用“湯洗”。
《金匱玉函經》(《傷寒論》別本)最早記載半夏炮制方法“湯洗十數度,令水清滑盡,洗不熟有毒也”。
生半夏: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清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8%白礬水溶液浸泡,至內無干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凈,切厚片,干燥。篩去碎屑。半夏每100千克用白礬20千克。
姜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清水浸泡至內無干心時,另取生姜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篩去碎屑?;蛴脮r搗碎。半夏每100千克,用生姜25千克、白礬12.5千克。
法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清水浸泡至內無干心時,取出,另取甘草適量,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適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攪勻,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攪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黃色均勻,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洗凈,陰干或烘干,用時搗碎。半夏每100千克,用甘草15千克,生石灰10千克。操作時,生半夏加清水浸泡過程中,當水面起泡沫宜加2%白礬泡至合度為止。
【半夏不同炮制品功效特點】
半夏與生姜,治嘔常相隨
半夏是仲景治“嘔”常用藥。
小青龍湯、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旋覆代赭湯、黃連湯、半夏厚樸湯等等。涉及嘔或類似嘔的癥狀時常常半夏+姜配伍。
【半夏反烏頭、附子探析】
歷代附子配伍半夏的方劑,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四味建中湯、《類證活人書》附子散、《三因司天方》附子山萸湯、《傷寒六書》回陽救逆湯、《千金要方》大五飲丸、附子五積散,《圣濟總錄》大半夏丸、《世醫(yī)得效方》大省風湯、《重訂通俗傷寒》新加金水六君丸,等等 。
主要用于某些病機復雜的痼疾、險癥和急癥等。中風病及中風后遺癥中最多見,其次風寒濕痹,喘、哮、癲、厥等。
兩藥相伍具有回陽散寒、化痰降逆、散結消痞之效。相反相成,使寒痰蕩盡而陽氣恢復。
姜春華、朱良春、顏德馨等都曾撰文駁斥過附子反半夏之說。
現代藥理發(fā)現雙酯型二萜類生物堿是生附子毒性的主要成分,易水解轉化成單酯型生物堿,毒性較低。草酸鈣結晶可能是半夏的主要刺激性成分,生半夏經過強酸強堿液及明礬、石灰水浸泡后,草酸鈣針晶含量明顯下降。
久煎能降低附子的毒性生物堿含量。生物堿類成分在生附子、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同煎液中含量升高,而在法半夏與生附子同煎液中含量降低,低于生附子單煎液。除法半夏外,清半夏、姜半夏同樣有非常強的抑制附子中生物堿類成分的水解或熱解反應的作用。甘草中的成分容易與附子中的雙酯型生物堿發(fā)生脂交換反應,生成毒性更小的脂型生物堿。
【半夏、附子相伍建議】
半夏、附子相伍,慎用。
臨床可用于寒痰、寒飲痼結之頑癥。
配伍時或用法半夏、或配伍甘草、或入丸散。
風寒表邪內迫陽明,導致胃氣上逆,出現的嘔逆癥。臨床癥可見惡寒發(fā)熱,頭身痛,無汗,脈浮緊等風寒束表之證,兼見嘔逆。
胡希恕“葛根湯加半夏不止治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如果也下利也嘔怎么辦呢?也用這個,也行的。”
“葛根是一個寒性的,甘寒,所以在《神農本草經》上說它:“治身大熱,消渴”,起這個作用的,這個藥于胃不這么合適。我們平時用葛根湯的時候,這個人胃不好(即使不嘔),你也要加半夏,半夏能夠去水,胃虛愛停水,同時它是與甘藥一起發(fā)揮健胃作用,所以我們用葛根湯的時候就要注意這一點?!?/span>
現代臨床常用于治療
慢性支氣管炎
急慢性腸胃炎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腸胃型感冒等病
外有風寒束表、內有陽明升降失常者。
案1-胡希恕醫(yī)案
任某,女,21歲。初診日期1965年12月21日。昨日感冒,頭痛、身痛、腰痛、惡寒、無汗、惡心欲嘔,素有腹瀉腹痛,舌苔薄白,脈浮數。予以葛根加半夏湯:葛根6g,麻黃9g,桂枝9g,生姜9g,白芍9g,大棗4枚,炙甘草6g,半夏9g。
結果:上服1劑,癥大減,2劑癥已。
案2-周慶海醫(yī)案
王某,女,52歲,冬日受涼后出現發(fā)熱,頭痛,乏力,心慌,惡心不欲飲食,體溫38.2℃,自服感冒沖劑,門診肌肉注射復方氨林巴比妥2ml后,體溫降至正常,但其他癥狀無明顯減輕,并出現咳嗽,咳少許白色黏痰,量不多。做心電圖檢查未見異常,查心肌酶譜正常??粗嗅t(yī)給予止咳化痰中藥6劑,癥狀無明顯改善。診其舌質淡,苔白,脈浮緊,給予葛根湯加半夏湯:葛根12克,麻黃9克(二味先煎去上沫),清半夏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3克,大棗6枚,生姜6克,水煎服。1劑汗出癥減,再劑飲食如常,3劑咳嗽停。
根據趙林主任醫(yī)師經典講座PPT整理而成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