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對中國新詩的貢獻及其所取得的藝術(shù)成就,文學史已有公論。然而僅憑這些,詩人是無法獲得超越歷史時空的關(guān)注的。歷史啟示我們,愈是復雜的人物愈有魅力。當并不轟轟烈烈且短暫的一生成為一種象征,為世人留下了恒久的思念與爭議的時候,詩人得以永恒。詩人傳奇般的情感歷程與天縱之才交相輝映,織成一片炫目而神秘的光影,吸引了詩人生前身后的無數(shù)世人。在逝去的七八十年歲月里,無數(shù)筆觸熱切而又似乎徒勞地試圖解構(gòu)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梁思成構(gòu)筑的情愛迷宮——詩人的情愛無定解——筆者無意也不可能作出絕對惟一的情感判斷,只是試圖通過前人未曾嘗試過的視角審視在詩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復雜和矛盾,利用眾所周知的瑣碎史料去逼近歷史真實,作出回應于我們這個時代價值觀的新斷語。
徐志摩坦承與張幼儀父母包辦的舊式婚姻無真愛可言,但吊詭現(xiàn)象并不在于徐既不愛張,又為何與其生兒育女——這可以從生理學上得以解釋;問題在于1921年春夏季節(jié)徐已與林徽因在英倫展開了中國新詩史上最出名的戀愛,而他的次子卻于1922年2月出生。這對追求人生“真幸?!?、“真戀愛”的徐來說是極大的諷刺。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戀愛的雙方在心理、行為上都具有排他性的特征。但徐的行為似乎對心理科學提出了挑戰(zhàn)。徐既已邂逅了令其終生魂魄牽繞的“啟明星”,在傾心愛慕,情感最純潔、最神圣的時刻,卻擺脫不了肉欲本能的擺布。與合法的妻子合法的敦倫不但褻瀆了其與林情感的圣潔性,也令人對其品質(zhì)提出了質(zhì)疑。在愛情至上者的眼里,這一行為說明徐與其是沖破世俗,勇敢追求真正愛情的叛逆者,毋庸說其更像一個花花公子。這一長期為世人忽略的隱微事實結(jié)合徐以后的作為,足以使人對其情愛觀作出精準的把握:徐是靈魂的人,同時也是性的人;純粹的精神戀愛和肉欲交歡是可以割裂并行不悖的。這種性愛分離,為現(xiàn)代西方人廣泛接受的情愛觀,筆者無意對此作出價值判斷,也無意探討徐的情愛觀的形成與其生活環(huán)境,乃至與其身體力行提倡新兩性關(guān)系及婚姻道德觀的恩師羅素的影響。但這一對徐情愛觀所下的斷語在后文將加以運用,它在相當程度上有助于對詩人生活圖景的勾勒。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人物研究中,徐與陸小曼演繹的驚世駭俗的戀愛被認為是奮力抗爭傳統(tǒng)的世俗社會,追求自由愛情的象征。但是在本質(zhì)上,陸只是林徽因的虛幻的替身,是徐精神極度苦悶時期的填補。徐陸的戀愛也決不是什么愛情叛逆的象征,它只是真正的愛情最終向世俗社會屈服之后的一種情感的替代,徐陸之間的愛情故事即便當年轟動了京華也不能改變這一實質(zhì)。
1921年徐與林相知相識后,林長民(林父)于當年10月攜女不告而別;1922年2月徐則不顧張已有身孕在柏林與之協(xié)議離婚;既而于1922年8月放棄了熬了兩年才獲得的劍橋大學給予的正式研究生資格,匆匆結(jié)束異國之旅。盡管在徐1921~1922年間所有的作品與書信中均不能覓得其當時心跡,但徐在林不辭而別之后這一連串唐突訝異的舉動昭示其強烈動機?;貒蟮脑娙穗m然從事創(chuàng)作、社會活動,參與組織文學兼社交社團“新月社”,但表面的喧囂熱鬧無法掩飾其心靈深處的寂寞與惶竦。雖然一度失去聯(lián)系的林氏父女又同其往來,詩人也是林府上的座上客,林徽因還是和以前一樣談得來,但詩人陷入了咫尺天涯的困境。林徽因與梁啟超長子梁思成訂婚之事已有傳聞。在世俗眼光的衡量下,比林大三歲,當時正在清華大學讀書的梁思成相對于比林年長九歲,且已結(jié)婚生子的徐更適合林。何況頗具社會影響力的梁啟超與林長民又是至交,雙方均有意聯(lián)姻,徐顯然是不受歡迎的第三者。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邏輯,為林而離婚的徐這時本可以光明正大的追求林了,畢竟這些不利于徐的客觀事實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但這時的徐竟完全喪失了在英倫時的銳氣與灑脫,在國內(nèi)追求林徽因的行動上懦弱躑躅,裹足不前,折射出其思想、性格上深刻的悲劇性的一面。
沐浴過美雨歐風,有著追求自由、張揚自我的時代新精神的詩人,卻仍舊背負了太多的傳統(tǒng)文化的負累,在個性上也有著太多的缺憾。雖然在徐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其對不合理社會現(xiàn)實、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控訴,但這更多的是出自其詩人的氣質(zhì)和正直的秉性而非深刻的批判性思想。嚴格地說,徐只是情感化的詩人而非思想者,更非具有真正獨立姿態(tài)的行動者。詩人愛情悲劇的根源之一即在于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濡染,而終其一生對其缺失應有的反省與體認,其反抗行動與順從態(tài)度均有很大的盲目性。徐青少年時代因欽敬梁啟超學識文采,在其父徐申如的支持下以一千元大洋的不菲贄見禮經(jīng)人力薦得以拜其為師。而正是這個令徐敬畏有加的梁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林長民攜女歸國后是否向這位準親家透露徐弟子成了威脅到梁林聯(lián)姻的愛情黑馬不得而知,但遲至徐回國后又開始出入林府期間,林父無疑會將有關(guān)情況透露給梁。也正是在徐回國后不長的時間里即傳來了梁思成與林徽因訂婚的消息——在徐尚未歸國的近一年時間里,雙方似乎并不急于訂婚——老于世故的梁這一手給了局囿于師道尊嚴的弟子以沉重打擊。徐后來敢于為了和并無真愛可言的陸小曼戀愛鬧得滿城風雨在所不惜,這說明徐并不缺乏單純的蔑視世俗的勇氣,但卻在梁啟超的無形威壓下噤若寒蟬不敢越雷池半步,寧愿眼睜睜看著一生的最愛被殘忍而巧妙地擄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梁啟超是阻隔徐林愛情的現(xiàn)實障礙。徐的難題在于他能否樹立真正獨立的人格,超越并重新界定與“尊師”梁啟超的關(guān)系,與其針鋒相對作毫不妥協(xié)的斗爭。
梁的手腕可謂“穩(wěn),準,狠”,置徐于絕望境地而不留痕跡。就心性而言,以維新改良運動成名的梁在涉及到家族利益的問題上,暴露出在仁義道德外衣包裹下極度自私的陰暗心理。1924年因新月社接待泰戈爾訪華,徐林得以時常聚首,共同出演詩劇《齊德拉》,共同陪同泰翁演講、訪問,時人稱“人艷如花”的林,“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徐與泰翁有如“蒼松竹梅”的“三友圖”,詩人回國后第一次擺脫了長期積郁心頭的痛苦與壓抑,重新煥發(fā)出“康橋春天”般的詩情與希望。同是新月社成員并一同參與接待泰翁的梁啟超無疑會把這一切看在眼里,遂不動聲色地決定林與梁思成一起立即赴美留學。這既能徹底斷絕徐的“癡心妄想”,又能讓梁思成“安全可靠”“萬無一失”地與林發(fā)展感情直至獨占花魁。徐在林告知梁已采取極端措施情況的最后關(guān)頭仍然沒有勇氣大膽地公開地去追求林,更不敢只身飛越太平洋在美利堅自由國度放手追求林徽因——而在英倫時徐卻曾經(jīng)有著足夠的勇氣為林離婚、回國。我們可以從徐林被迫分手的人生慘景中擷取若干片段,體味背負傳統(tǒng)負累及自身性格缺憾的詩人由于遭受致命打擊而承受的痛苦:
就在大前天晚上的一次散會后,他們相遇在街頭,盤桓許久不忍離去。北京的春夜同樣撩人,南方的游子卻感到分外凄清,因為徽因剛剛告訴他家里已經(jīng)作了決定,讓她赴美留學,同思成一塊去,手續(xù)已辦好,下個月就要動身了——
“這是梁先生的意思嗎?”志摩的聲音急切得有些抖顫。
“是的。正是任公拿的主意?!被找蛟诘驼Z中不敢多說一個字。
“…………”
如果人們因情節(jié)的文學藻飾色彩而對其真實性質(zhì)疑的話,那么由徐本人親手寫的未完即棄的文字必使人篤信不疑。1924年5月20號,也即徐林各自分定生活方向后的第三天,徐陪同泰翁訪問太原,當時送行人群中有林氏父女和梁氏父子。詩人在列車尚未鳴笛時開始奮筆疾書,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半途而廢。此信被當時坐在徐對面的泰翁的秘書恩厚之悄悄收藏,直至七十年代才得以在香港公開:
我真不知道我要說的是什么話。我已經(jīng)好幾次提起筆來想寫,但是每次總是寫不成篇。這兩日我的頭腦總是昏沉沉的,開著恨閉著眼卻只見大前晚凄清的月色,照著我們不愿意的車輛,遲遲的向荒野里退縮。離別!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著了就要發(fā)瘋。這么多的絲,誰能割的斷?我的眼前又黑了……
至此,詩人自1920年與林相識起的四年尋夢歷程頓成絕望的空花泡影。難以言說的窒息感、極度的痛苦與失落是沒有經(jīng)歷過刻骨愛情的人難以體會得到的。但正如前文所論及徐的情愛觀,徐不可能駐足原地,以冰雪之操為愛作無望的守候,他要用自己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情感?;貒笠欢扰橙醯脑娙?,在林離開后與陸小曼的戀愛中反而迸發(fā)出蔑視世俗奮起反抗的無畏勇氣,熾熱無比的熱情,這時詩人的情感從低迷的谷底毫無過渡地急劇突躍至沸騰的巔峰,出現(xiàn)了反差強烈的情感斷層現(xiàn)象;這其中有著強烈的情感失落、情感補償、情感虛擬、情感替代的心理趨向,徐正是在這種情感背景下與陸小曼展開轟轟烈烈的戀愛,也正基于此,這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徐陸婚姻的脆弱性。
這一次徐追求的對象與梁沒有任何利害關(guān)系,“熱戀”中的徐這才表現(xiàn)出所謂的勇氣,甚至對梁啟超的來信批評也有膽量作已無關(guān)梁之疼癢的反抗了,在回信中這樣寫道:“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兇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惟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痹谧钚枰職獾臅r刻,徐是這樣懦弱,而在愛情已離去時卻又表現(xiàn)得如此無畏!如果這是為了林徽因而如此無懼地直面梁啟超,又該是多么令人贊賞!詩人勇氣的“虛假性”和反抗的盲目性固然說明了詩人在思想、意識形態(tài)上并沒有能夠真正汲取西方獨立自省的哲學批判精神,從而真正意義上對傳統(tǒng)倫理進行挑戰(zhàn),但更反映出其個性上貌似堅強實則懦弱的一面——徐對梁似乎有著天生的恐懼。徐懼怕梁啟超,不僅僅表現(xiàn)在精神層面上,更表現(xiàn)在實際生活上。梁對徐直接的負面影響一直持續(xù)到徐陸婚禮上著名的“罵訓”事件。普遍的看法是罵訓事件是兩代人之間在婚姻道德觀念上的沖突,梁的罵訓自有其苦心,惟此才能平息社會輿論對徐陸婚姻的非議。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徐陸戀愛固然被炒得沸沸揚揚,但在社會上并不孤立,仍有相當?shù)耐榱α咳绾m、郁達夫等社會知名人士均持支持態(tài)度。親手將詩人與林徽因拆散的梁如果心存一絲內(nèi)疚之情,一點真正愛護弟子的師長之心,都不應該演繹令徐陸婚姻蒙上拂之不去陰影的罵訓事件,這并不僅僅是價值觀念沖突的問題,它也與人天性中的善惡有關(guān)。梁在寫給遠在美國的梁思成的信中寫道:“昨天我做了一件極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證婚。他的新婦是受慶夫人,與志摩戀愛上,才和受慶離婚,實在是不道德之極……我在禮堂上演說一篇訓詞,大大教訓一番,新人與滿座賓客無不失色,此恐是古今中外所未聞之婚禮也?!绷撼藢ψ约核洚?shù)膫惱砭V常衛(wèi)道士角色似乎頗為自得,且毫不顧及惡語傷人的后果以外,字里行間其所謂的“苦心”又何在呢?如果頗有社會影響力的梁能代之以熱情洋溢的祝福(這是其文風),徐父很可能會體面地接受陸為家族成員,而陸與徐父母的關(guān)系也不會如此疏遠和冷淡。而徐竟然應其父的要求請溺殺自己愛情的梁做證婚人,在梁肆無忌憚的罵訓過程中竟能始終恭敬有加,作無條件的忍從,而在日后梁病危之時徐又前去探望并為之流淚(見1928年12月13日徐家信)。將置己于絕境的人當成圣人供奉,畏之,敬之甚而愛之,人間可悲之事無過于此!
與陸結(jié)合的詩人踏上了不歸路。陸小曼看起來也是一位有林下風致,聰穎有才氣的一代名媛,否則徐失落的情感也不會在她身上得以寄托。但詩人很快就從虛假的快樂的云端跌入更加令人絕望的現(xiàn)實世界,不得不品嘗自釀的人生苦酒。陸過慣了嬌慵懶散的交際生活,婚后出入歌廳舞樓,下海玩票友捧戲子,抽鴉片,肆意揮霍享受?;楹笕沼洝睹架幀嵳Z》與感情熱得發(fā)燙且篇幅繁密,行文動輒數(shù)千字甜得膩人的婚前日記《愛眉小札》相比,不僅篇幅極少,字數(shù)也寥寥百余字,數(shù)十字,更主要的是流露出婚后僅數(shù)月就備感苦悶的心緒。如1926年12月28日(徐陸于1926年10月結(jié)婚)寫道:“……愛是建設(shè)在相互的忍耐與犧牲上面的……再過三天是新年,生活有更新的希望不?”1927年1月1日寫道:“愿新的希望,跟著新的年產(chǎn)生,愿舊的煩悶跟著舊的年死去……給我勇氣,給我力量,天!”1月6日更是赤裸裸地點出了與陸偏重于肉欲的戀愛實質(zhì),寫道:“男子只有一件事不知厭倦的……愛的出發(fā)點不定是身體,但愛到了身體就到了頂點。厭惡的出發(fā)點,也不定是身體,但厭惡到了身體也就到了頂點……過去的日子只當?shù)囊欢鸦遥瑹傅幕?,字跡都見不出一個?!?月8日寫道:“悶極了,喝了三杯白蘭地……(整)天是在沉悶中過的,到哪兒都覺得無聊,冷。”出于對現(xiàn)實尤其是對婚后生活的極度失望,詩人于1928年6月開始了長達半年的環(huán)球之旅,試圖得到解脫;從1929年下半年開始徐兼任南京中央大學(今南大)、上海光華大學教授,并兼中華書局、大東書局編輯,在滬寧之間疲于奔命,拼命掙錢以應付陸的揮霍。對婚后生活的真實感受在詩人后期詩作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xiàn)?!肚茏≤墶愤@樣寫道:“火車擒住軌,在黑夜里奔/過山,過水,過陳死人的墳/……/就憑那精窄的兩道,算是軌/馱著這份重,夢一般的累贅/……”;《生活》則更以近乎詛咒的語言刻畫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陰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條通道:/一度陷入,你只可以陷,/手捫索著冷壁的粘潮,/……”而據(jù)林徽因之子梁從誡的回憶:“母親告訴過我們,徐志摩那首著名小詩《偶然》是寫給她的,而另一首《你去》徐也在信中說明是為她寫的……”這兩首詩均寫于詩人特定的生活時期,對辨析詩人真實的情感脈絡(luò)有著非同尋常的價值,卻長期為研究者所忽略。《偶然》是詩人自認為寫得“最好的詩”,寫于1926年5月,正值《愛眉小札》中徐與陸“熱戀”高潮期,但詩人在最隱秘的內(nèi)心深處思念著的倩影并不是陸小曼而是在美國讀書的林徽因,想象著與之“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刻骨銘記邂逅的那一段美好時光,“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這交匯時互放的光亮!”《你去》則寫于詩人遇難前兩個月,是在林已于1928年回國,詩人與之時有來往,且與陸時有齟齬的背景下寫就,全詩令人心纖顫動之處盡在結(jié)尾的忘情:“……更何況永遠照徹我的心底/有那顆不夜的明珠,我愛你!”這兩首詩極具代表性,直指心性,洞徹詩人心中的真愛。這也正是徐為何于1930年辭去離家很近的滬寧教職,應邀去千里迢迢的北大教書。一向遷就隨順陸的詩人,在1931年6月 25日的家書里終于向“眉眉至愛”溫柔卻堅決地表示:“……但要互相遷就的話,我已在上海遷就你多年……我是無法勉強你的……明知勉強的事是不能徹底的,所以看行情恐怕只能各行其是?!焙箅m又寫信說明“無非是說幾句牢騷話”,事實上無論陸是否愿意遷居北平,都不能改變徐留在北平的決定。學界認為陸所以不愿北上主因是其沉湎于上海十里洋場浮糜生涯,且因當年罵訓事件,視舊京為畏途,其不滿于徐林見面所引起的傳聞只是原因之一。實際上,陸以女人敏銳的直覺,洞悉詩人最隱秘的心事,這才是其始終不肯北上的根本之因。
才情蓋世,風華絕代的林徽因又是如何面對詩人的一世傾情呢?而梁思成又是如何介于其中呢?在林生前的歲月里一直沒有清楚披露過當年在英倫戀曲中是否愛上了詩人。當其時,林涉世尚淺,不太可能掌控自己的命運走向,且徐“有婦之夫”的事實不能不在正值人生花季的林的心里投下陰影。當林長民攜其歸國時林也只有順從這一條路可走。而面對已解除婚約,返回國內(nèi),勇敢卻異常艱難地追求自己的詩人,林徽因面臨著與徐志摩極為相似的困境:一邊是詩人的柔情,一邊是與梁思成的訂婚;都有著當時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追求個人幸福上勇敢與懦弱共存的矛盾性;就個性來說,作為女性,林有著大多數(shù)女性都具有的柔弱的天性,在少女時代的林的性格中也絕少叛逆色彩。林比之于徐更缺乏獨立的人格意識。決定林的命運的就是要看外部相爭的兩股力量誰更強大,而不是誰最合乎人道,誰更合乎人性。林也許會傾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但不敢讓它作出決斷。而徐的行動又是如此無力,包辦的婚姻在現(xiàn)實世界的既定秩序里顯得又是這樣順理成章,牢不可破,林只能屈從壓抑人性的現(xiàn)實,聽憑無形的手操縱自己的命運。
日后成為中國第一流建筑大師的梁思成與林徽因看起來郎才女貌十分般配,實際上梁與林的婚姻本質(zhì)上極為不幸。梁在徐生前一直與之保持著良好的朋友關(guān)系。徐飛機失事后,親赴出事地點參與料理善后事宜,并給林帶回失事飛機殘骸上燒焦木片一塊。但林徽因的反應一定令梁始料不及,林竟將此木片懸掛于臥室正中央,并一直掛了二十四年,直至辭別人世。梁深知徐林過去的交往,對其也并非沒有一點本能的戒心,但既然能夠主動帶回存留著詩人印跡的遺物,說明梁此舉是在信任徐林朋友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出于尊重和理解妻子的感情而為之的。但梁在徐死后才驚覺林與徐之間的關(guān)系決非友誼所能包容——詩人是林心中永遠的痛,占據(jù)著任何人都無法占據(jù)的位置——而這在徐死前,一直超出梁的理解力。至于梁是否真正愛著自己的妻子林徽因呢?由于缺乏足夠的史料,難以下斷語。也許在徐死前是愛的,由于父蔭而得到林的梁或許出于對林所承受的痛苦而心懷內(nèi)疚,對林的舉動加以遷就包容,但這并不成為永恒的愛的充分證明。幾十年如一日懸掛于臥室墻壁中央的焦木片所包蘊的涵義遠遠超出梁最初的定義——它以遲到的勇氣寄托了始而柔弱終而剛強的女詩人對不幸婚姻的無言控訴和對憶中人無限的深情。在它面前,梁作為一個男人,一個丈夫的尊嚴,及其對妻子的感情直至整個婚姻,在每一天每一晚都將受到挑戰(zhàn)、考驗和折磨。林徽因于1955年辭世后僅一年梁就有了新夫人林洙的事實或許能夠說明一切。就人之常情而言,即便是緣分平常的夫妻,幾十年的共同生活,也會產(chǎn)生相濡以沫的感情,在如此短的時間內(nèi)追思亡靈之痛尚未平復,惶論再議迎娶新婦?二人貌合神離的婚姻其裂痕一至于此!
林徽因在1931年4月以尺捶筆名發(fā)表的名詩《那一晚》,直至1992年才被發(fā)現(xiàn)。顯然女詩人在生前不愿將這首詩公之與眾——“惟有隱秘的,才是真實的”——而正惟其如此,根據(jù)此詩所作出的合乎邏輯的情感判斷才極有可能與歷史的真實相吻合。全詩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回憶痛苦離別的“那一晚”,充滿對痛苦窒息的婚姻的失望,及對詩人的懷念之情?!澳且煌砦业拇瞥隽撕有模嗡{的天上托著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迷茫的星夜封鎖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兩人各認取生活的模樣。/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飄,/細弱的桅桿常在風濤里搖。/到如今太陽只在我背后徘徊,/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到如今我還記著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饺缃裎疫€想念著你岸上的耕種:/紅花兒黃花兒朵朵的生動。/……”這留守在女詩人周圍拂之不去的“層層陰影”和徐志摩“馱著這份重,夢一般的累贅”,情感體驗何其相似,——彼此都為當年屈從于世俗壓力和自身性格的弱點付出了一生幸福的慘重代價。而詩的第二部分,詩思由對積郁多年的悲情與凄愴的不堪回憶一轉(zhuǎn)而為對未來纏綿繾綣的憧憬,女詩人絕世的才情在這時更是發(fā)揮到了極致:“哪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頂層,/蜜一般釀出了那記憶的滋潤。/哪一天我要跨上帶羽翼的箭,/望著你花園里射一個滿弦。/哪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那便是我靜候著你的贊賞。/哪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這首令后人淚流滿面的優(yōu)美情詩的寫作自有其背景,“1930年冬,徐曾到沈陽探林徽因的病……后來林遵循志摩的意思,回到北京養(yǎng)病,于是徐志摩就住在她家中?!?(據(jù)陳從周的《徐志摩年譜》第86頁)至第二年春,林在北京香山療養(yǎng)肺病,梁思成在東北大學任教,徐有時去探望林。完全可以這樣設(shè)想,這兩顆曾經(jīng)接近過的矜持而熱烈的心,在別離多年后又因命運的邂逅重新激發(fā)出“互放的光亮”。
那么,能否根據(jù)徐陸、林梁各自不幸的婚姻以及徐林再度重逢所帶來的契機作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推論呢?由于詩人的早殤,此論遂成懸念。陸不肯北遷北平,有人說陸沉湎于上海灘浮糜生活,與房地產(chǎn)掮客翁瑞午煙塌傳情,勸志摩與之離婚。但徐認為,如果離了婚,她就毀了。這表現(xiàn)了詩人難能可貴的道德責任感。從這一點看,即便徐堅持北遷的動機是為了林也仍然不能肯定詩人一定會作出與陸分手的決定。從陸公之于世的信件來看,徐陸二人的關(guān)系雖屢有齟齬但直到飛機失事前也并不算壞。徐在給陸的家信里對陸仍是關(guān)愛有加,其親昵之狀躍然紙上。如在1931年6月14日的信中提及希望生養(yǎng)兒女的事情:“……我們自家不知哪天有那福氣,做爸媽抱孩子的福氣。聽其自然是不成的,我們都得想法,我不知你肯不肯。我想如果你肯為孩子犧牲一些,努力戒了煙……哪怕孩子長到某種程度,你再吃。你想我們要有也真是時候了……至少我們女兒也得有一個,不是?這你也得想想。”又如10月1日的信:“……一晚我做夢,飛機回家,一直飛進你的房,一直飛上你的床,小鳥兒就進了巢也,美極……”至于千里迢迢為陸捎帶衣物、鞋花、水果;鼓勵陸學畫等瑣事;每月薪金除留下極少數(shù)做生活費其余毫無保留地寄給陸,供其揮霍;每隔一天為陸寫一封信,并屢次催迫陸多寫信給他以慰渴想等等,可謂至愛情深,體貼入微的模范丈夫。但所有這些只能說明徐善待陸,字里行間的柔情蜜意只能說是表面上的熱鬧,只是出于詩人“濃得化不開”的獨特個性與氣質(zhì),而非源于心靈深處。對于徐的溫情,陸似乎并不買賬。郁達夫夫人王映霞在《我與陸小曼》一文中披露陸對婚姻的感受:“照理講,婚后生活應過得比過去甜蜜而幸福,實則不然,結(jié)婚成了愛情的墳墓。志摩是浪漫主義詩人,他憧憬的愛,是虛無縹緲的愛,最好處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一旦與心愛的女友結(jié)了婚,幻想泯滅了,熱情沒有了,生活變成白開水,淡而無味。志摩對我不但不如過去那么好而且干預我的生活……”又哭訴:“我以最大的勇氣追求幸福,但幸福在哪里呢?是一串泡影,轉(zhuǎn)瞬間化為烏有……”這篇文章也提到了郁達夫的看法:“他們的事復雜得很,弄不清楚,專怪小曼也失之過偏,我倒是贊賞小曼母親的話,說得比較公允,叫做‘志摩害了小曼,小曼也害了志摩?!笔聦嵣?,如果徐決定與陸分手,徐在當時的道德審判臺上已沒有回旋余地。與其同時代的思想解放導師如魯迅、郭沫若、胡適等都未能有勇氣公開地對各自的包辦婚姻進行挑戰(zhàn),可見不論徐的動機如何,徐陸的結(jié)合在當時不失為婚姻道德觀的革命。對于二人的婚姻社會上始終存在著兩種尖銳的看法:一種意見歸結(jié)到個人品質(zhì)上,認為徐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性格浮躁,用情不?!?;另一種則認為它是追求美好愛情的象征。對于根基脆弱另有隱衷的婚姻,從徐內(nèi)心來說,上述二者都不是正確的社會評價;但在現(xiàn)實中,徐確實是,也只能是以后者作為精神支撐應對來自社會的壓力,這固然使得徐陸在重重阻力下得以結(jié)合,但二人的婚姻卻也不可避免地、無奈地被賦予了某種象征意義,被看做新倫理道德觀念下的新式婚姻的范本,在無形中不得不承擔了應對社會對新式婚姻價值判斷的重任。徐要想不授人以口實,不自我否定,只有永遠維系與陸的婚姻。苦如黃連的人生滋味,在詩人,是極其濃烈地品嘗到了。由于傳統(tǒng)文化的負累,詩人在梁啟超面前,最終喪失了追求林徽因的勇氣,而在機遇面前卻仍然得不到解脫,又由于承擔了新倫理道德價值判斷的承載體的重負,使之再一次與林“咫尺天涯”!如果說徐的現(xiàn)實對手一度是梁啟超,那么在梁于1929年死后,徐的最大對手就是他自己,是詩人親手為自己編就了囚籠,盡管徐或許從來未意識到或正視這一點。內(nèi)外交困的詩人別無選擇,只有在情感和現(xiàn)實的懸崖峭壁上不堪其苦地閃轉(zhuǎn)騰挪,竭力平衡。在以下事例中可以清楚看到詩人在生之旅途上的苦況。
1931年4月,也即徐與養(yǎng)病香山的林徽因再度重逢,林發(fā)表名詩《那一晚》的時候,徐母病危,徐南歸。與徐家關(guān)系向來冷淡的陸早想親自服伺婆母以示孝心,要同徐一起去,但徐擔心父親一直不認同陸為兒媳,屆時會給其難堪,遂事先征求父親意見,而徐父的拒絕令陸傷心不已。徐母病喪后,陸不顧一切奔喪,徐父再次拒絕陸的到來,令其不得住在家中,只能住旅館。徐為此事不惜和父親頂撞,幾乎到了斷絕父子關(guān)系的地步,并在4月27日的信中寫道:“……這一次你的心腸十分真純和坦白,這錯我完全派在父親一邊……我們連同娘(陸小曼母,筆者注)一同商量一個辦法,多可要出之一口氣……因為你我相愛,又同時受辱,若再你我間發(fā)生裂痕,那不真的中了他人之計了嗎?”真摯的夫妻之情令人動容。而與此同時,徐卻保守著與林徽因的秘密,與徐有雙重戚誼的陳從周在《記徐志摩》(寫于1981年8月3日)中披露:“志摩死的上半年農(nóng)歷三月初六,母親去世硤石,徽因正在病中,寄給志摩一張她正在病榻中的照片,背面還題上了詩。他偷偷地給我妻子看過?!毙煸啻蜗蜿懫拾捉忉屍渑c林的來往,但實際上還是要“偷偷地”有所保留。
徐的摯友凌叔華在1982年寫的《談徐志摩遺文——致陳從周的信》中提到了小提箱事件。“……在他死的前兩年,在他去歐找泰戈爾那年,他誠懇地把一只小提箱提來交我保管……(那時他雖與小曼結(jié)婚,住到上海去,但他從來不取箱子?。┎灰庠谒w行喪生后的幾日,在胡適家有一些他的朋友,鬧著要求把他的箱子取出來公開,我說可以交給小曼保管,但胡幫著林徽因一群人要求我交出來(大約是林和她的友人怕志摩戀愛日記公開,對她不便,故格外逼胡向我要求交出來)……他們?nèi)硕鄤荼姡覜]法拒絕。只好原封交給胡適??上Ю锩娌簧俑遄雍腿沼洠廊藳]見過面的,都埋沒或遺失了?!倍?lián)系到詩人在給陸的信中俯拾皆是的飽蘸深情的至誠話語,不解個中委曲的人們很難將二者統(tǒng)一起來。這只徐寧愿由朋友保管的小提箱無疑是詩人現(xiàn)實與情感世界沖突與妥協(xié)的象征物。
可以進一步斷定,詩人執(zhí)意陸北遷北平還另有原因。在靈與肉無法統(tǒng)一的無奈現(xiàn)實世界里,詩人只能在既定的婚姻里解決生理需求,并通過維持這種婚姻以應對社會對其所謂新式婚姻代表的種種拷問,從而獲得社會的尊重和道德感的滿足。徐深知與林走在一起已決不可能——如有可能,徐不會要求陸北上——對徐來說,林徽因永遠是隔岸朦朧的風景,這或許正如陸小曼所說,是浪漫主義詩人戀愛對象最理想的位置:遠遠的,而永遠不要變成現(xiàn)實——林徽因?qū)⑸畈赜谠娙说撵`腑,永作精神的慰藉。林與陸是詩人精神與現(xiàn)實世界的兩極,二者既互相割裂,又相反相成,不可或缺,構(gòu)成了詩人獨特的情愛空間。如果詩人免于早殤,展現(xiàn)在其面前的生活圖景大概就是如此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