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虛勞脈證并治第六/血痹/黃芪桂枝五物湯(血痹較重)
下面我們來看第二條(一類條文),這是較重癥的臨床特征和治法,也是血痹病的正治法。
《金匱要略》“2.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guān)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黃芪桂枝五物湯方 黃芪(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參)。”
“血痹,陰陽俱微”- 有人認為應(yīng)該是“血痹陰陽俱微”,我認為這個逗號,在這里有沒有都行,還是來講血痹的常見脈證,那源于它“陰陽俱微”。
陰陽俱微意味著,氣血、陰陽俱不足,因為上一條,是用脈象來推論病因、病機的,因此,“陰陽俱微”一個是理解是從周身的陰陽、氣血、營衛(wèi),這方面來考慮,俱不足。還有一個,從辯脈法上來考慮。
因為從脈學的陰陽屬性上來講,有三種說法,
一、是從脈位上說,是以關(guān)位界,分關(guān)前、關(guān)后,寸脈為陽,尺脈為陰。
二、是從脈的取法上,浮取為陽,沉取為陰。
三、是從辯脈法上(脈象上),浮脈、數(shù)脈、滑脈,為陽脈。沉脈、遲脈、緊脈、弦脈為陰脈。
這里說,“陰陽俱微”,你怎么知道它是陰陽俱微,它是陰陽、氣血、營衛(wèi),俱不足呢?就是對脈象來說,(這三種辯脈法)全都不足,均表現(xiàn)不足的樣兒。因此,這個“陰陽俱微”的理解,就是這樣的。顯然,比我說的營衛(wèi)、氣血不足為重,從內(nèi)因上來說,這就是為重的表現(xiàn)了。
具體的他又講,
“寸口關(guān)上微”- 寸口為陽,以關(guān)脈為界,在寸口和關(guān)上這個部位上,脈位為陽位,脈見的是微、小、弱脈,虛的脈象,這是不足。顯然,這表現(xiàn)的是陽微、陽氣不足,這是在陽位上,見到虛弱的脈,所以是陽氣的不足。
“尺中小緊”- 這個小緊,是稍緊的意思,但是尺中,是陰位上又見陰脈,因此是意味邪氣偏盛,這就是風邪比較重,或者說,作為緊脈,是主寒邪,也就是廣義來講,風、寒比較重,而其傷及血分。
所以,這塊兒
一個,是風、寒之邪,邪氣比較重,因為緊主寒,剛才講的是風邪,和可以泛指風寒之邪,邪氣比較重。
再一個,是邪中較深,因為到了尺脈了。
第三,這個血痹為重證,這都是從脈象推論的。
所以“陰陽俱微”首先告訴你,是陰陽、氣血、營衛(wèi)都不足,“俱”是個范圍副詞,都不足。那什么做根據(jù)?就是從脈所反映出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在陽位上見陰脈,是陽氣不足。
二、在陰位上,又見陰脈,是風寒之邪較重,邪中的部位較深。
三、這是血痹重證,當然,血分滯而不通的程度,也比輕證為重了。
重點要介紹的是,
“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是本條在臨床表現(xiàn)上的一個主要特征。
“外證身體不仁”- 是整個身體,是在筋脈,還是在骨骼,這個問題需要說明是身體的局部,也可以說,是剛才我們強調(diào)的是肢體的局部,特別是肌膚不仁,麻木不仁。
“如風痹狀”- 這不是風痹,是象風痹,風痹的特點是游走性疼痛,它不是象風痹那么疼痛,但是有俱游走性,所以,是兼有輕微的疼痛,而不是說走性疼痛。
以上就是血痹病,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特征。
“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這個方子又是桂枝湯的化裁而來的方劑,桂枝湯,在《傷寒論》里,講它是調(diào)和營衛(wèi)的作用,對于我們治療內(nèi)傷雜病來說,它就是調(diào)和陰陽的作用。
注家也深刻地理解了仲景的這個意思,認為桂枝湯在外,調(diào)和營衛(wèi),在里,就是調(diào)和陰陽,從哪兒來?剛才我分析了原文的第一句就說“血痹陰陽俱微”,桂枝湯法,實際上是調(diào)和陰陽的方子,是個和解法、(平調(diào)法),在外,調(diào)和營衛(wèi),在里,調(diào)和陰陽,這個代表方劑,要不說《傷寒》、《金匱》原著,藥物使用率最高的,就是桂枝湯法,外感用,內(nèi)傷也用。
下面看,對血痹重證,黃芪桂枝五物湯是怎么化裁而來的,
黃芪是3兩,芍藥3兩,桂枝3兩,生姜6兩,這是較桂枝湯倍用了生姜,由3兩變6兩了,大棗12枚。
這是在桂枝湯的基礎(chǔ)上,加了黃芪,倍用生姜,少了甘草,為什么不用甘草呢?也和我昨天講鱉甲煎丸一樣,去掉甘草,甘、緩之性。血痹較重了,現(xiàn)在要靠藥物治療了,要去掉甘、緩的甘草。
再請大家注意,原方后邊的小字“一方有人參”,他覺得加黃芪益氣行痹的作用不夠,再加上人參,增強推動血的力量。這個方的加減,很明顯,是由桂枝湯去甘草,倍用生姜,加黃芪組成的。
* 黃芪,就是增加甘溫補益之力,來益氣。
* 倍用生姜的道理,我們來復習桂枝和生姜的配伍,它們都是辛溫藥,桂枝配伍生姜,通陽行衛(wèi),專門走肌表。有黃芪在這里,也是為了實衛(wèi)氣。
我們原來講桂枝湯叫做“辛甘生陽,酸甘化陰”,它這里面仍然保留了這個意思,才能夠調(diào)和陰陽,調(diào)和營衛(wèi)。
* 大棗,就是調(diào)和營衛(wèi)的功能。
* 芍藥,就是和營理血。要走血分。
所以這五個藥加起來,既有甘溫益氣、甘溫補益的作用,又有桂枝配生姜的那種通調(diào)的作用,通陽行衛(wèi),使衛(wèi)氣能通行,所以,叫做“五藥相合,溫補通調(diào)并用”,是益氣通陽,和營行痹的功效。
有的人講,就是益氣行痹的作用。
怎么益的?怎么行的?這就是既有溫補之性,又有通調(diào)之力。這個方子用于這樣一個血痹較重證,也能看作,它仍然是以《內(nèi)經(jīng)》的原則做指導的。
請看《講義》第66頁,引了《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這個時候是陰陽俱微,不能再用針刺法了,“而調(diào)以甘藥”,調(diào)什么甘藥,《內(nèi)經(jīng)》沒有指示,這個原則,仲景深得其要領(lǐng),就擬訂了黃芪桂枝五物湯,來達到這個作用。
* 黃芪的補氣;
* 桂枝倍用生姜的配伍,能夠走表達肌膚,行陽、實衛(wèi);
* 芍藥,走血分,通血痹;
* 再加上大棗(和生姜)的調(diào)和營衛(wèi)作用。
我認為方中這個配伍重點是桂枝倍用生姜,為什么本方比桂枝湯倍用生姜呢?桂枝配生姜的道理,是辛溫通陽的力量加強,一定是這樣的。
《講義》上,它是按照藥物組成,推理講的功效,我今天,給大家交代了桂枝、生姜的配伍,前面講過桂枝配麻黃,桂枝配白術(shù),桂枝配炮附子,現(xiàn)在又講了桂枝配生姜,是不是值得深入思考一下,一個桂枝湯,你看它很簡單,尤其一講它平調(diào)陰陽,調(diào)和營衛(wèi)的話,就說“辛甘生陽、酸甘化陰”,這里我單拆出來桂枝和誰配伍的這個作用,請大家注意!
? 本方它正因為溫、補、通、調(diào)并用,才達到了益氣通陽,和營行痹的作用,所以振奮陽氣,才能溫通血脈,才能達到調(diào)暢營衛(wèi)的作用,在臨床意義上,不管是內(nèi)科、婦科,還是神經(jīng)科,都廣泛應(yīng)用。
? 比方說,上一節(jié)課提到的補陽還五湯,基礎(chǔ)方是誰呀?就是它,重用黃芪,黃芪打頭。但是,它這里面缺欠的就是沒有明確的活血化瘀藥,但是他覺得,應(yīng)該既行氣,又和營,一定要解決血分滯而不通的問題。
? 就講到這吧。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