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宋氏名人與家訓
宋濂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 ,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后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并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yè)于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jīng)”師,為太子朱標講經(jīng)。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后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謚“文憲”,故稱“宋文憲”。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chuàng)作聞名,并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4] ,為其后“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璲
宋璲(1344—1380) 字仲珩,宋濂次子,祖籍金華傅村潛溪,隨父入籍浦江。10歲通《春秋》。稍長,博雅善詩文,尤精于書法,研摩梁代《草堂法師墓篆》及吳《皇象三段石刻》,幾至廢寢忘食,自此得悟筆法。明洪武九年(1376),以楷書召為中書舍人,與侄宋慎同為廷官。時人以宋濂祖孫三代并官內廷,深為稱羨。一日,太祖以半片蟠桃核命其作文,璲書寫于桃核片上,人稱“雙絕”。太祖贊曰:“小宋字畫遒媚,如美女簪花?!焙槲涫辏j因侄慎坐胡惟庸案,蒙受株連被殺。
璲之書法各體盡皆精妙,時與宋克、宋廣齊名,小篆稱明朝第一。詩律工整,與義烏王祎之子王紳,并稱“婺中二雋”。故宮博物院藏有其書《敬覆帖》。
宋氏家訓
一、祭祖之日,舉仁教之心,咸集祭之,不忘本。
二、和睦相處,富幫貧,貧不嫉富,團結友愛
三、族譜啟用起,按世系遵班取名,不準任意混淆世系。
四、同族最好不通婚,加強宗族觀念。
五、虛心學習,熱愛祖國,熱愛勞動,遵紀守法。
六、對人和氣,講文明,講禮貌,講道德,不卑不亢。
七、居官清正,廉潔奉公,大公無私,留名千古。
八、族人友好相處,保持統(tǒng)一,反對分裂。
九、宗族老幼及同輩都應互相尊重,不準對罵取樂。
十、吾族規(guī)定,父慈子孝,兄寬弟忍,負孝敬之道,弟敬兄,
如有虐待父母,活不養(yǎng),死不葬者,共誅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