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群
古建筑群:古村中留下的傳統(tǒng)民居相對集中成片,完整的是五條巷,形成嚴謹院巷格局,五條古巷直通村里主街,利于居民出入與住戶經商,同時以利于防衛(wèi)與消防,又體現(xiàn)出古村商埠中心的寸土寸金的商貿市口價值,這是蘭溪所特有的建筑群落。在東葉古村,成片民居建筑群體起伏有致,風格協(xié)調而富有變化,呈現(xiàn)出典型的江南民居群落特征。東葉村民居大都以木結構一至兩層為主,當?shù)馗辉<易遄》慷嗖捎?/span> “三間二過廂一天井”的典型平面單元形式,排列有秩。
巷道:村內至今仍留有大量的傳統(tǒng)巷道空間,寬不逾兩米,而兩側建筑山墻高達七八米,有些既深又窄,曲折不見盡頭,有些隨地形高低而蜿蜒向上,更富情趣,是中國江南傳統(tǒng)空間形式的一種體現(xiàn)。在原來店鋪云集的七條巷區(qū)內,局部兩側的山墻用券墻聯(lián)結,加強了兩個山墻的剛性,類似與西方教堂飛扶壁的作用,同時又對消防起了一定的作用。
拱券是一種建筑結構。簡稱拱,或券,又稱券洞、法圈、法券。它除了豎向荷重時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還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其外形為圓弧狀,由于各種建筑類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變化。
飛扶壁就是扶持墻壁的意思。就是為了平衡拱券對外墻的推力,而在外墻上附加的墻或其他結構。就是說中間的拱對墻有向外的推力,而扶壁是將墻向內推。
在古城巷道中,具有券墻、飛扶壁的,代表性的建筑要數(shù)城南七巷、世德巷、狀元第、雀門巷與星宮巷、章府里、桃花塢、百步梯等。這不僅使兩邊山墻進行用券墻聯(lián)結,增加了山墻的剛性,而且也起到了防御火災的作用。
建筑立面:建筑立面上的灰瓦白墻和高出屋面的封火山墻,形成了蘭溪民居建筑的風格。由于蘭溪與安徽徽州相當近,且有水路運輸?shù)姆奖悖帐浇ㄖ谔m溪古城相當普遍。白墻灰瓦馬頭墻構成了古城建筑立面的重要要素。
院落平面:蘭溪傳統(tǒng)富戶民居多采用“三間二廂一天井”的單元平面,這種平面形式也是一個防火分區(qū)。天井是室內的重要采光來源,同時天井下的院落空間也是居民的生活空間和綠化空間。民居中還有大量的半開敞式院落,是住宅與外界的隔離帶,同時也是優(yōu)美的綠化環(huán)境。
蘭溪古城民居大多采用“四水歸堂”式的建筑結構,院落占地面積較小,以適應人口密度較高,要求少占土地的特點。住宅的大門多開在中軸線上,迎面正房為大廳,后面院內常建二層樓房。由四合房圍成的小院子通稱天井,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為屋頂內側坡的雨水從四面流入天井,所以這種住宅布局俗稱"四水歸堂"。四水歸堂十分漂亮,讓人心情舒暢。
古村標志性建筑:從東葉古村形象與可視性上分析,構成東葉古村的標志性建筑有葉氏祠堂、臺門等。在建筑上,東葉民居大木作嚴謹而小木作華美,建筑的雀替和柱頭等部位往往是裝飾的重點,體現(xiàn)出徽派建筑的影響。東葉村民居受郊縣龍游民居的影響,吸收了東陽民居的木雕技術,室內雕刻精美華麗。建筑立面上的灰瓦白墻,馬頭墻形式的封火山墻,華美的窗戶,均呈現(xiàn)出皖南建筑文化圈邊緣地區(qū)的變異特性。而后期出現(xiàn)的一些仿西洋古典的做法,也可以看出蘭溪作為古驛道文化吸收外來文化影響的杰作。
東葉古民居建筑,屬徽派建筑風格,而建筑上的雕刻已成為建筑結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大型的公共祠堂到各式各樣的古民居,從大門、屋脊到梁柱、窗牖,或多或少地都要來一點雕刻,“有堂皆設井,無宅不雕花”,這是對蘭溪徽派古民居建筑的生動描述。有人說這是有意的點綴,但恰似一部樂章的節(jié)奏,生活旋律中不可缺少的節(jié)奏。建筑雕刻以它巧妙的構思、精湛的雕工、生動的形象、傳神的意趣,賦予古民居以藝術生命,豐富了東葉古建筑的精神文化內涵。
肥碩的房梁有三個寓意,一是希望子孫做棟梁之材;二是象冬瓜、象宰殺過的年豬,祈愿物產豐富,代代富裕;三是象男子的生殖器,強壯的生殖能力是人丁興旺的保證。
騎樓是指樓房與樓房之間,跨人行道而建,在馬路邊相互聯(lián)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業(yè)建筑,騎樓一般分樓頂、樓身、騎樓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與中國南方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其南有很多這樣的建筑。如廣州的上下九、廈門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廣東人聚居區(qū))。這種建筑適應南方天氣潮濕多雨,商業(yè)樓宇密集等情況而建造的。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可防雨遮曬,方便顧客休憩。是蘭溪古村一種極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驛道也被稱為古驛道,中國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同時也是屬于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于轉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的通道。如著名的絲綢之路,古代的湖廣驛道、南陽-襄陽驛道、青蒿驛道、梅關古驛道等。古代驛道主要用于中央政府與地方的各種政務、經濟、軍事等公文信息傳遞、物資運輸、軍隊調動、軍隊后勤補給和官員出差、調任與巡視。也是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qū)進行政治上控制的重要手段。而驛站是沿驛道設立的負責官方接待、信息傳遞,道路管理和軍隊供給的機構。驛道和驛站合稱為驛傳系統(tǒng),作用相當于今天的郵政電訊、政府招待所和兵站。驛是古代對行省區(qū)驛傳設置的稱呼。臺、站則指在邊疆地區(qū)的驛傳設置。
中國南方盛行一種天井民居。所謂“天井”,其實也是露天的院落,只是面積較小。南方炎熱多雨而潮濕,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民居布局重視防曬通風,也注意防火,布局緊湊,密集而多樓房,所以多建天井民居。其基本單元是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圍以樓房,陽光射入較少;狹高的天井也起著拔風的作用,有利通風;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開敞,可見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風水學說稱之為“四水歸堂”,有財不外流的寓意。外圍常聳起馬頭山墻,利于防止火勢蔓延。
馬頭山墻又稱封火山墻,是南方民居及其他建筑的一大造型特色。墻頭都高出于屋頂,輪廓作階梯狀,變化豐富,有一階、二階、三階之分。封火山墻的磚墻墻面以白灰粉刷,墻頭覆以青瓦兩坡墻檐,白墻青瓦,明朗而雅素。
天井民居以皖南贛北徽州地區(qū)最為典型,最基本的平面呈“口”形或“Π”形;若正房后再加一個天井,布局即成“U”形或“H”形,堂屋充滿穿堂風,更加涼爽?;蛟诤筇炀蟛吭偌訕欠浚季旨闯省叭铡弊中位颉?/span>R”形。
“天井”其實也是院落,只是較小。中國南方炎熱多雨而潮濕,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視防曬通風,布局密集而多樓房。天井民居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圍以樓房,陽光射入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開敞,狹高的天井起著拔風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圍聳起馬頭山墻,可防火勢蔓延。墻頭高出屋頂,作階梯狀,磚墻抹灰,覆以青瓦墻檐,白墻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筑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國東南部皖南、贛北即徽州地區(qū)最為典型。
井頭沿民居上的門簾雕刻著詩情畫意風景、風情圖案,如:“為善最樂”、“壽而康”、“讀書便佳”、“嵩峰秀”、“悅秀屏”、“采澄清”等10多篇。
徽州民居的特色:
1、村落選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皆備的條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陽,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臨街巷,整個村落給人幽靜、典雅、古樸的感覺。
2、平面布局及空間處理。民居布局和結構緊湊、自由,屋宇相連,平面沿軸向對稱布置。民居多為樓房,且以四水歸堂的天井為單元,組成全戶活動中心。天井少可2—3個,多則10多個,最多的達36個。一般民居為三開間,較大的住宅亦有五開間。隨時間推移和人口的增長,單元還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幾代同堂的習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墻、青瓦、馬頭山墻、磚雕門樓、門罩、木構架、木門窗。內部穿斗式木構架圍以高墻,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墻封閉起來,兩側山墻做階梯形的馬頭墻,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黑白輝映,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顆印”為徽州民居的獨特風格。民居前后或側旁,設有庭園,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魚池,植果木花卉,甚至疊山造泉,將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大門上幾乎都建門罩或門樓,磚雕精致,成為徽州民居的一個重要特征。
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歲便背井離鄉(xiāng)踏上商路,馬頭墻也是家人們望遠盼歸的物化象征。從高處往下看,高低起伏的馬頭墻,在視覺上給人產生一種“萬馬奔騰”動感,也隱喻著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fā)達。
馬頭墻的墻頭都高出于屋頂,外輪廓作階梯狀,脊檐長短隨著房屋進深而變化,其在江南民居中也廣泛地采用,其中有一階、二階、三階、四階之分,也可稱為一疊式、兩疊式、三疊式、四疊式,通常三階、四階更常見。墻頂挑三線排檐磚,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頭頂端安裝搏風板(金花板)不過有些大戶民居,因有前后廳,所以馬頭墻的疊數(shù)可多至五疊,俗稱“五岳朝天”。
馬頭墻上安各種蘇樣“座頭”(“馬頭”),有“鵲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數(shù)種?!谤o尾式”即雕鑿一似喜鵲尾巴的磚作為座頭;“印斗式”即由窯燒制有“田”字紋的形似方斗之磚,但在印斗托的處理上又有“坐斗”與“挑斗”兩種做法;“坐吻式”是由窯燒“吻獸”構件安在座頭上,常見有哺雞、鰲魚、天狗等獸類。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顯示出主人對“讀書做官”的理想追求,南方多采用“鵲尾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