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釋天》中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歲為名”,把“年”當作收獲的象征,大家聚在一起燒些好東西吃一頓,這種慶祝的活動經過多年延續(xù),就成了后來老百姓過年的一項重要儀式——年夜飯,又稱團圓飯。
早在漢代,我國就有除夕吃年夜飯的習俗了。這頓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吃到深夜,接上“交子”(即交子時。子時:舊時指夜里11時至凌晨1時的時間)的餃子。在古代的農業(yè)社會里,由于人們生活水平較低,平時做不到飲食豐厚,只有到了過年時才能改善一下,因此對年夜飯的質量和內容要求較高。
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無論貧富,人們都會盡可能做頓豐盛的年夜飯,一是為了解饞,讓苦熬了許久的五臟廟里添些油水;二是年夜飯的進行過程中還要彼此祝福,需要熱氣騰騰、香味撲鼻的美味佳肴來融洽這和諧的氣氛。
年夜飯的繁簡,可視各家的經濟情況而定。我國北方與南方地區(qū)由于地域物產各異,飲食上也有不同的習俗,尤其是主食方面。
北方人過年講究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這吃餃子的習俗,也是從漢代傳下來的。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fā)熱。此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
南方地區(qū)節(jié)慶時,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意味著“團圓”“圓滿”的意思。在南方,人們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因此過春節(jié)時,每家每戶必定要吃湯圓,以此來追求家庭和諧、吉祥。
除了餃子和湯圓之外,也有不少地方的年夜飯講究吃餛飩和長面。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辟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tài),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面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搟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里撕片片,和現在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開始用案板搟面,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干面、素面、葷面、掛面。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