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筆法是史書的標配,任何史書都需要用到春秋筆記。而談到春秋筆法,當(dāng)然是指孔子老師所說的《春秋》這本書。
據(jù)說這里面的每個字都有含義。那為什么要用春秋筆法呢?這是因為要“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比如《春秋》有的是寫周王室,這是周天子,大領(lǐng)導(dǎo)的權(quán)威還是要維護的,所以周天子要是犯了錯,不能直接寫,要繞著彎寫,這是為尊者諱。
先看一下春秋里,孔老師是如何玩筆法的。
春秋一開場,就寫了鄭國的一件大事:
這是講鄭莊公在鄢地打敗了弟弟。鄭莊公是鄭國的國君,卻不受母親喜歡。其母武姜想讓小兒子段當(dāng)國君,鄭莊公隱忍了二十年,終于消滅了弟弟。
在這句話里,你能看出什么門道嗎?
這里面就有春秋的筆法。
比如講到“段”時,沒有用共叔段的全稱,也沒有用弟字。這是因為弟弟沒有弟弟的樣子,不尊重兄長,所以直呼其名以示批評。
另外,用了“克”這個字,是因為鄭伯跟段是兄弟爭國,段割據(jù)一城,如同另一個國君一般,所以用克,不用征。
第三,稱鄭莊公為鄭伯。是批評他沒有盡到兄長的責(zé)任,沒有教育好弟弟,反而放縱然后精心安排,把弟弟推到造反的道路然后消滅。
這里面就是有春秋筆法。
再看一例:
這是講齊、魯、鄭三軍聯(lián)合殺進許國。但這里面也是有春秋筆法的。比如使用鄭伯、齊侯來稱呼鄭齊兩國的國君姬寤生和齊僖公,這是批評他們侵略別人。
用“入”這個字,表示許國進行了抵抗。
再看一條:
這是齊國的一件大事,齊國的公子無知殺掉了齊國的齊襄公,自己當(dāng)上了國君,不久后,
無知被大夫雍廩殺死。
在這條記錄中,孔子在無知的名字前沒有冠以國名或公子的字樣,表示這個人死有余辜。
用殺這個字眼,而不是用弒,則表示,就算你把齊國國君之位坐暖了,把齊國后宮睡疲勞了,你還是一個大夫,干掉你這樣一個大夫,殺沒必要鋪張成弒。
有時候,春秋筆法解釋還不一樣。
比如這一條:
這是齊桓公小白跟公子糾爭位,公子糾失敗,齊桓公逼迫魯國殺死了公子糾。
這里的記錄有什么玄機呢?
在《谷梁傳》解釋道:孔老師在這里又使用一個富含春秋筆法的動詞:“取”。外國從魯國獲得東西,孔老師一般是不用取的,這次用取,是因為齊人很容易從我們魯國人的手上得到了公子糾,還把他給殺了。有十戶人家的小城,就可以容人避難,有百戶住家的城邑,就可以隱藏犯有死罪的人,我們魯國擁有千乘戰(zhàn)車,竟然保護不了一個公子糾,這是我們魯國的恥辱,是魯莊公的恥辱。
《公羊傳》則解釋了孔老師的另一個春秋筆法,孔老師沒有用慣常的公子來做定語,而是用了“子”這個高級別的定語來形容糾。表示別看你們齊國擁立了公子小白,別看我打了敗仗,但我們還是尊重公子糾,認為他才是齊國君位的真正繼承人。
這就是春秋的筆法??梢哉f,春秋的歷史還是很有趣味的,感興趣的可以關(guān)注我的專欄:《讀懂春秋,就懂了當(dāng)下》,點下面鏈接進入:https://m.toutiao.com/column/v2/index/column/landing/?column_id=1608197989693444
除了《春秋》這位祖師爺,那有沒有其他的春秋筆法呢。也有的,比如《三國志》講曹髦之死。我們知道,曹髦要去殺司馬昭,半路上被司馬昭的馬仔殺死了。
司馬昭就放出消息,說曹髦是要殺太后,半路被亂兵所殺。
那陳壽怎么寫呢?他要是按司馬昭的說法,那就是不顧事實,按真相來寫,他畢竟捧的是晉朝的飯碗。
于是,他就一句話:五月己丑,高貴鄉(xiāng)公卒,年二十。
反正這人是死了。
然后,他又記錄:
【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東海王子髦,以為明帝嗣,見其好書疏文章,……而此兒便將左右出云龍門,雷戰(zhàn)鼓,躬自拔刃,與左右雜衛(wèi)共入兵陣間,為前鋒所害。
】
在這里,他采用司馬昭的說法。但是是用皇太后的嘴去說。用了一個引用。如果曹髦是真的出云龍門,為前鋒所害,那直接寫就可以了。陳壽這里采用皇太后的令,就是說,這個事情是他們說的,事情真相,我不好說。
這也算是春秋筆法的一種。也是曲線維護史家尊嚴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