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止嗽散是程鐘齡的經(jīng)驗結(jié)晶,那么前胡止嗽湯可算是我?guī)资陙碇委熗飧锌人苑街械木?。此方不但能治療感冒初起的咳嗽,而且適用于遷延性咳嗽。什么是遷延性咳嗽呢?它是由多種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如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治療不及時或失治、誤治而導致的長期咳嗽不愈。因為起病已經(jīng)有了一段時間,又延誤了治療,已經(jīng)不同于一般的外感咳嗽,所以我把它叫做遷延性咳嗽。
一、性質(zhì)和范圍
古人論咳嗽說:有聲無痰叫咳,有痰無聲叫嗽,有痰有聲時咳嗽。后人認為此語有不妥處,有聲無痰叫咳,固然,但有痰無聲的嗽卻不易成立,認為不管有痰無痰,均應叫咳嗽。我認為此說言之有理,為了更精確一點,應把有聲無痰的叫干咳,有聲有痰的叫咳嗽。臨床中這兩種咳嗽均很常見,究其原因,大概由于病人體質(zhì)不同、感邪病因不同而然。因此,其治療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由于“前胡止嗽湯”對干咳的效果不太理想,所以我這里要討論的就是后一種“有痰的咳嗽”。
咳嗽一病,古人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的論述,可見原因復雜。張景岳以外感內(nèi)傷分別之,可謂要言不煩,提綱挈領(lǐng)。就遷延性咳嗽而論,雖然有的患者咳嗽長達數(shù)月之久,但究其原因和性質(zhì),仍屬外感范圍,故不應從內(nèi)傷論。
二、病因與治療原則
中醫(yī)治病,一直以傳統(tǒng)的中藥煎劑和丸、散劑為主,由于服藥量大,氣味苦澀難服,煎藥又比較麻煩,故逐漸被西醫(yī)的片劑、針劑所代替。加之中醫(yī)的理論比較深奧抽象,不易弄懂,除專職人員外,已很少有人問津,故近世多用西藥來治療外感疾病。
無庸諱言,西醫(yī)在治療外感熱性病、急性病、危重病方面有許多優(yōu)于中醫(yī)藥的地方,有些甚至是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所不能比擬的,但西醫(yī)也有很多方面不及中醫(yī)藥,治療外感咳嗽就是其中之一。西醫(yī)學認為,急性支氣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都是由細菌或病毒所引起,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當然要用抗生素類藥物來治療。
近年來,臨床醫(yī)生傾向于大劑量、多種抗生素聯(lián)合用藥,特別是靜脈給藥,不管病情如何,動輒用500-1000ml(或更多)液體加大劑量抗生素或激素靜脈點滴,口服藥物也多以止咳的為主。用這樣的方法治病,愈者固多,不愈者也不少。
中醫(yī)認為,肺居至高之位,為五臟之華蓋,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外邪侵犯,皮毛受邪,邪束肌表,內(nèi)從其所合,肺氣不宣,清肅失職,氣道不清,痰涎滋生,就會產(chǎn)生咳嗽。所以中醫(yī)認為“治外感宜解散”;“感冒咳嗽忌用止咳,愈止則邪愈不透,咳愈不寧”;“治表者,藥不宜靜,靜則流連不解,變生他病,忌寒涼收斂”;“肺為嬌臟,太寒則邪氣凝而不散,太熱則火鑠金而動血,太潤則生痰飲,太燥則耗津液,太泄則汗出而陽虛,太澀則氣閉而邪結(jié)?!?/p>
兩相比較不難看出,中西醫(yī)在理法方藥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如果用中醫(yī)的眼光來看西藥,在某種意義上說,抗生素可以視為寒涼藥,靜脈點滴的液體可以視為增液藥。中醫(yī)認為,只有在肺熱壅盛的時候(相當于肺炎等病高熱毒血癥期),才是靜點抗生素的最好時機?,F(xiàn)在的醫(yī)生不分時機,從始至終一概用之,早期大量應用抗生素,往往使邪氣“冰伏”,“凝而不散”。特別是大量液體流經(jīng)肺臟,使痰涎更多(太潤則生痰飲)。當此之時,痰涎本多,化痰滌飲尚且不及,更何況不管病人脫水與否,大量靜脈滴注液體,無疑使痰涎本多的肺臟雪上加霜。
另外,口服強力的止咳藥物兜澀太早,使病邪無出路(太澀則氣閉而邪結(jié)),以致咳嗽更劇。當此之時,醫(yī)者仍不悟,以為抗生素劑量不夠,或療程天數(shù)仍不夠,不知改弦更張,反勸患者耐心治療,加大上述藥物劑量,或重復應用,終至咳無寧日,痰無止期。
還有一個值得提出的問題,就是大量激素的應用。激素類藥適應證廣,用得恰當療效顯著,但是激素類藥物的副作用也很大。這里需著重指出的是,此藥用之日久,人體對它產(chǎn)生了依賴性和耐受性,體質(zhì)越來越虛,自身的抗病能力降低,常造成患者虛陽外越,低熱不退,感冒纏綿不愈,增加了復發(fā)率和治療上的困難。
三、前胡止嗽湯的組成和主治
組成:荊芥5-10前胡10-15桔梗5-10甜杏仁5-10(感冒初起,此味也可不用)甘草5-10枇杷葉5-10白前5-10紫菀10-15陳皮5-10天竺黃10-20貝母5-15蘆根10-20全瓜蔞10-20(用于痰涎黏稠垢膩,否則不用)。
以上為成人量,小兒患者應按年齡或體重計算用量。如咳嗽兼喘(喘不甚重者宜,重則非本方所治)者,以麻黃易荊芥。因此方藥味不苦,故尤宜于小兒患者。
主治:外感咳嗽,咳嗽劇烈,痰多,喉間痰聲轆轆,聽診雙肺羅音長久不消,可有低熱或午后低熱,體溫一般在38度以下,病程大都在十幾天至一二個月之間,用過多種抗生素(尤其是靜脈點滴藥物)和止咳藥無效者?;蛞蚴е握`治而致長期咳嗽不愈,或伴低熱不退者,小兒患者尤宜。
加減:午后低燒不退,可加桑白皮、地骨皮、白薇、鱉甲;外感風邪較重可加防風;喘者可去荊芥而用麻黃;貝母價貴,也可不用。
四、組方大意與解析
前胡止嗽湯是我在止嗽散、疏邪利金湯、肺炎清解湯三個處方的基礎上化裁而成。全方甘涼清熱,化痰止咳,方中除荊芥一味外,均為止咳平喘、清化痰涎之要藥,歷代醫(yī)家屢用不爽,今匯集于一方,正所謂集中優(yōu)勢兵力,自無不勝之理。今就方中所涉及的處方與藥物,簡析于下:
l.止嗽散是《醫(yī)學心悟》中的處方
止嗽散由荊芥、紫菀、陳皮、百部、橘紅、白前、甘草7味藥組成。全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qū)賊之勢。”后人評論此方有“宣不過散,肅不過下”的特點,治咳不論新久,均可加減應用,臨床用于感冒咳嗽,特別是感受風邪、喉部發(fā)癢的刺激性咳嗽,效果最好。
我的處方中幾乎采用了止嗽散的全部藥物,而獨去掉了百部,原因是百部味苦。醫(yī)書中也有說百部味甘者,但我年輕時曾單熬百部膏服過,確實很苦,味苦則小兒患者難服。我在福洞醫(yī)院時,民光有一朝鮮族婦女,她的小孩每次感冒咳嗽,都背數(shù)里來找我求診。我說:民光醫(yī)生不少,感冒咳嗽又非大病,何不就近求醫(yī)?答曰:我家小孩很怪,唯有你開的中藥效果最好,其他醫(yī)生開的中藥他竟不吃,灌到口中仍吐出,不知何故?余笑曰:他醫(yī)之藥非全不效,大概是藥太苦,雖然有句名言說“良藥苦口利于病”,但若是服不下去也是白搭。是以醫(yī)生應該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處方時有所選擇。如是成人或不怕藥苦者,百部當然照用不妨。方中橘紅易為陳皮者,是因為陳皮藥源廣,而鄉(xiāng)間小藥店多不備橘紅,況且現(xiàn)在的橘紅也都是用陳皮刮去里面白瓤而成,并不是化州的橘紅真品,
2.疏邪利金湯是顧松園《醫(yī)鏡》中的處方
疏邪利金湯由荊芥、防風、前胡、杏仁、桔梗、甘草、蘇子、橘紅8味藥組成,功能疏風解表,降氣化痰。顧氏自擬此方,于一切外感傷風、咳嗽痰喘、發(fā)熱頭疼等證,均為首選之方,可見此方乃顧氏一生得意之作,其療效自不待言。
余用此方而去防風者,因所治重在清化,已不重在解表?!伴_門逐盜”,荊芥一味已足任之,不勞動眾。如果外感初起,風邪較甚,防風同用也無不可。方中不用蘇子者,因蘇子雖能降氣化痰,然氣味辛溫,較之天竺黃之甘涼清化相去甚遠,故而易之也。
3.肺炎清解湯
本方由黃芩、石膏、桑白皮、地龍、蘆根、甘草、貝母、天竺黃等組成,功能清熱化痰,主治大葉性肺炎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此方我見于1958年左右出版的《中醫(yī)雜志》上。我初學醫(yī)時涉獵方書,但不善于記作者姓名,當時只記錄了處方,后來數(shù)次搬家,原雜志早已丟失,現(xiàn)已無從查考。因為作者敘述十分生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至今不忘。今復述梗概如下:
新中國成立前,一富翁患大葉性肺炎,勢甚危重,召本城數(shù)位名醫(yī)診治,當時作者雖然不在名醫(yī)之例(作者自謙),但因兼懂中西醫(yī),故而人選。各名醫(yī)依次診脈開方,但富翁卻都不肯服,原來富翁怕死,嫌藥太峻或過于寒涼。輪到作者診斷時,考慮重新處方,也必不肯用,因撿前面一位老中醫(yī)于正方之外所開一副方,乃是用來煮水讓病人代茶飲的(是以前中醫(yī)治病常用方法之一)。大意是以蘆根、冬瓜皮、天竺黃等為主,類似千金葦莖湯的那么一個處方。之后再無消息,度其必死無疑,不料日后與其家人相遇,詢其病情,家人曰:前服您所薦藥方加味(鬼箭羽之類),早已愈矣。作者聽后大感驚訝,如此平淡之藥竟能愈此危重之病,不亦神乎!因潛心研究,驗之于臨床,終于擬此肺炎清解湯。方后論述了天竺黃藥理之妙和重用之理,并且說,此方療效超過青霉素。
余閱此文后深有感觸,常欲驗之于臨床,以證其論,但當時在農(nóng)村病例太少。1987年我在福洞鎮(zhèn)醫(yī)院,臨床接觸此類患者很多,尤以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和肺炎為多,醫(yī)院中俱用抗生素靜脈點滴,其中很多漸成遷延不愈,咳嗽痰多,低熱不退,屢見不鮮。余因而窮研先賢處方,集數(shù)方之優(yōu)于一爐,驗之臨床,收效甚捷。方中我不用石膏、黃芩者,因本方針對遷延性咳嗽而設,此時一般高熱已退,故不需苦寒直折。
五、前胡止嗽湯藥物簡介
1.荊芥
荊芥為治外感要藥。《本經(jīng)》稱其“主寒熱”,《本草綱目》稱其“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本草匯言》謂其“輕揚之性,散風清血之藥也……--切風毒之癥,已出未出,欲散未散之際,以荊芥生用,可以清之。”張壽頤說:“治風熱在表在上諸證,能瀉肺熱而達皮毛,風熱咳嗽宜之?!鼻G芥氣味千溫,芳香而不燥烈,發(fā)汗作用柔和,不類麻桂之燥烈。不管是外感風寒或風熱,通過適當?shù)呐湮?,都能取得很好的療效?/p>
1987年12月,我女兒16歲,病傷風咳嗽,鼻塞不通,微惡風寒。為圖方便,每日服速效感冒片、四環(huán)素、紅霉素片、咳快好膠囊。病情綿延月余不愈,漸至痰多雍盛,不得已,我為之開前胡止嗽湯。方中荊芥用10,貝母因為價貴沒用,每劑水煎兩次,合并兩次煎液,早、中、晚分3次溫服。第--次服后不到一刻鐘即鼻衄鮮血,女兒心驚,余曉之曰:此為“衄乃解”,乃外邪久郁之故也。稍事止血,后再服即不衄。連服3劑,終日微微似有汗。病愈,
觀此,程氏止嗽散中用荊芥之義自明矣、所以,方中的荊芥我一般是不去掉的,如外邪偏重,可用10-15,即使外邪己不明顯,也可少用3-5,借其“瀉肺熱而達皮毛”之力,以建“啟門驅(qū)盜”之功。值得注意的是,荊芥能夠動血,多服久服常至鼻衄,這在一般方書未見記載,也算是我的一點臨床經(jīng)驗吧。
2.前胡
前胡味苦微寒,能散能降,為治外感咳嗽要藥。《本草綱目》稱其“清肺熱,化痰熱,散風邪”,“為痰氣要藥”。歷代醫(yī)著中用前胡組方治療外感痰喘者不勝枚舉。如《圣惠方》的前胡散,用前胡30麥冬45貝母30桑白皮30g杏仁15甘草3為散,每服12,入生姜3g,煎服。治咳嗽涕唾稠黏,心胸不利,時有煩熱者?!妒備洝返那昂?,用前胡45貝母、白前各30麥冬45枳殼30芍藥、麻黃各45大黃(蒸)30。每服9。水煎服。治肺熱咳嗽痰壅,氣喘不安。近代如《鄭僑醫(yī)案選》的加減前胡湯。用前胡、杏仁、桑葉、知母、麥冬、黃芩、銀花、甘草,主治肺熱痰喘咳嗽及各種上呼吸道感染、小兒肺炎等。不一一枚舉。
《本草備要》贊之曰:“(前胡)辛以暢肺解風寒,甘以悅脾理胸腹,苦瀉厥陰之熱,寒散太陽之邪……功專下氣,氣下則火降而痰消……治痰熱哮喘,咳嗽嘔逆……尤外感者忌用。”《本草備要講解》說:“本品苦辛微寒,性較和平,主歸肺經(jīng)。功能祛痰以除肺氣壅塞,降氣可制肺氣之上逆,微寒又可清熱,并兼宣散肺經(jīng)風熱之功,且有宣不過散,降不過下的特點。故凡肺氣不降、痰熱咳嗽,以及風熱郁肺、咳逆喘滿之證均可應用,對咳嗽痰多兼有表證者尤為適宜?!比龔退刮模瑒t前胡之功毋庸贅述矣。
3.枇杷葉
《別錄》謂枇杷葉味苦平,無毒,主“卒噦不止,下氣”。《滇南本草》謂其性微寒,味苦辛,功能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斷痰絲,化頑痰,散吼哮,止氣促。附方用枇杷葉15川貝母4.5杏仁6廣陳皮6。共為末,每服3-6,開水送下,用治咳嗽,喉中有痰聲者?!侗静菅芰x》附方治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將成肺癆。用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份,大黃減半,如常制,同為末,蜜丸櫻桃大,食后夜臥含化一丸。
現(xiàn)代治療咳嗽的成藥也有枇杷露糖漿。據(jù)《中藥大辭典》載,臨床用枇杷葉與茄梗制成糖漿,止咳作用強,祛痰作用差,對單純型氣管炎療效較好,對哮喘則無效。
枇杷葉為治咳常用藥,但也有人認為枇杷葉不宜于感冒初起(見秦伯未《謙齋醫(yī)學講稿》論感冒治法)。我想這大概是指單味藥或是以枇杷葉為主的處方而言。我擬的前胡止嗽湯,枇杷葉只是一味佐使藥,應不受此限制。從多年應用來看,此方中若去掉枇杷葉,反而效果不好。證之于臨床,前胡止嗽湯雖主要針對遷延性咳嗽而設,但我也經(jīng)常稍事加減而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初起,沒有高熱而以咳嗽為主證者,并沒見任何副作用。
1987年,我在福洞鎮(zhèn)醫(yī)院,南陽大隊有一姓朱的小兒,名叫朱立柱,男,5歲,第一次在醫(yī)院住院時,已用白霉素靜點五六天,高熱雖退,但咳嗽不減,喉中痰聲壅盛,家長甚以為憂。我勸其服中藥,家長說小孩連糖漿都不能喝,怎么能吃中藥呢?經(jīng)我再三解釋,并告以我開的中藥并不苦,才勉強同意試服。服3劑,病愈。后來該小兒每次感冒咳嗽,其家長都背負二十幾里路來找我治療,說我開的藥小兒能服,比用西藥既少花錢,又少遭罪。我每次都用此打稍事加減,服后即愈。
4.天竺黃
據(jù)《中藥大辭典》匯載,天竺黃首見于《開寶本草》,其味甘寒無毒,主小兒驚風天吊,能鎮(zhèn)心明目,去諸風熱??梢姽艜r并不主用于痰喘之證。至《本草綱目始論其功能曰:“氣味功用與竹瀝同,而無寒滑之性?!薄侗静輩R言》繼之曰:“天竺黃,豁痰利竅,鎮(zhèn)驚安神之藥也。李氏曰其氣味功用與竹瀝大同小異,第竹瀝性速,直通經(jīng)絡,而有寒滑之功,竺黃性緩,清空解熱,而更有定驚安神之妙,故前古治小兒驚風天吊,夜啼不眠,客忤痢瘧及傷風痰閉,發(fā)熱氣促?!逼鋵?,天竺黃與竹瀝同為竹之汁液(天竺黃也是竹之汁液凝結(jié)而成),其功用自應無甚大別。
天竺黃本草論述者不多,然而竹瀝歷代本草論述最詳?!侗静菅芰x》概括為:“竹瀝行痰,通達上下百骸毛竅諸處,如痰在巔頂可降,痰在胸膈可開,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臟腑經(jīng)絡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為痰家之圣劑也?!贝硕握撌龊喼睂⒅駷r說成是治痰專藥。
《兵部手集方》里用淡竹瀝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胸中汲汲,咳而涕唾,嗽出臭膿涕黏者(見《中藥大辭典》899頁)。又《光明中醫(yī)》1988年第4期載,江爾遜老中醫(yī)講述自已用豁痰丸治愈懸飲重癥的經(jīng)過:先用萊菔汁兌藥,服后無效,繼用竹瀝與藥汁等量,兌藥汁一碗(可見用量之大)服之,三服而愈,并驚嘆說:稠黏之痰,既未吐也未下,無形中竟悄然而逝。
萬密齋說:“竹瀝治痰,如湯潑雪,隨潑隨消?!币陨险撌鲭m屬竹瀝,但前文已言及,竹瀝、竺黃同為竹之汁液所成,古人也認為功用基本相同。所差者,竺黃無寒滑之性耳。余曰:懸飲重癥,正取效于寒滑,然外感痰喘用竺黃不致因寒滑而引起腹瀉,此正優(yōu)于竹瀝者一也;固體結(jié)晶,便于保管運輸,此優(yōu)于竹瀝者二也。性味甘寒,清熱化痰而不傷正氣,真不愧為痰家之圣藥也。我對竹瀝體會不多,然覺用竺黃化痰,確能得心應手。
[按]古人所淪天竺黃乃天然生成者,現(xiàn)在的天竺黃似多是人工合成的,不過臨床證明,效果還是令人滿意的。另外,還有一種天竺黃,是竹子的寄生菌,雖也有清熱化痰的作用,但和本方所用不是一個品種,不要弄混了。
5.桔梗
桔梗--藥,治證頗多,并不限于咳嗽,但無疑是外感咳嗽的常用藥之一。復習歷代文獻,結(jié)合現(xiàn)代臨床報道,本品有很強的祛痰作用?!吨兴幋筠o典》謂其功能開宣肺氣,祛痰排膿,主治外感咳嗽,咽喉腫痛,肺癰吐膿。如《金匱要略》桔梗湯用桔梗一兩、甘草二兩水煎服,治肺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簡要濟眾方》用桔梗4.5搗為散,用童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渣溫服,治咳嗽喘急不定。后世醫(yī)家治外感咳嗽方中用之者更多,即不一一列舉了。
現(xiàn)代研究表明,桔梗的祛痰原理類似氯化銨,小劑量時能刺激胃黏膜,引起輕度惡心,因而反射性地引起支氣管分泌。有鑒于此,我用桔梗時一般以10左右為宜。中醫(yī)用桔梗,其意主要是開提肺氣,并不單取其祛痰,有時即使無痰仍可用之。如朱丹溪說:“干咳嗽及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宜苦梗以開之……”丹溪所論之干咳,并非指陰虛肺燥之干咳,“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其實正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初期之刺激性咳嗽。此時以干咳少痰為主,氣管炎性分泌物尚未出現(xiàn),故正宜用桔梗之“開提”也。
6.杏仁
杏仁功能祛痰止咳,平喘潤腸,為治外感咳嗽喘滿的常用藥之一。無論古今,治咳喘方中經(jīng)常用之,本無需多論,但值得一提的是,歷代醫(yī)家和本草著作中論述杏仁之功多偏于平喘。如《本經(jīng)》謂:“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薄端幮哉摗吩唬骸隘煼螝饪人?,上氣喘促。”李杲也說:“杏仁下喘,治氣也。”
就我使用杏仁的體會來看,其平喘作用并不明顯,而是以潤肺止咳為主。若想平喘則必用麻黃,或麻杏同用才能建功(如麻黃湯、麻杏石甘湯、蘇陳九寶湯等)。方中麻黃宣通肺氣以平喘,杏仁降氣化痰以止咳。麻黃性燥烈,杏仁性柔潤。相反相成,共奏宣肺平喘之功,故古人有“麻黃以杏仁為臂助”的說法。再以我所擬之前胡止嗽湯來看,方中前胡、杏仁若按方書所論,都有平喘的作用,但實際臨床應用中,凡喘的患者都不是此方適應證(我也曾用此方去荊芥加麻黃,治喘咳的患者,但只能用于喘之輕癥),也說明了這一點。
我認為《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潤肺,潤腸胃……下氣”的論述是比較貼切的。唯杏仁內(nèi)含氫氰酸,中醫(yī)書籍中也論述其有小毒,故用量不宜過大,一般以10左右為宜(指成人量)。對于咳嗽初起,也可不用。又,杏仁有兩種,如治小兒患者,不宜用苦杏仁,以免致難服。
7.白前
中藥里的白前,幾乎是治咳嗽的專藥。《別錄》首論白前說:“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唐本草》說:“主上氣沖喉中,呼吸欲絕?!薄度杖A子本草》說:“治奔豚腎氣,肺氣煩悶及上氣。”《綱目》曰:“降氣下痰。”從以上論述來看,白前似乎是治喘之藥,但我上面說過,我并不敢贊同,因為我擬的這個處方對于兼喘的患者效果并不好。我更贊成《本草衍義》的論述:“白前保定肺氣,治嗽多用?!?/p>
《本草正義》說:“白前順氣,清肅肺金,是其全體大用,此外別無效力。”《日華子本草》稱其“治奔豚腎氣,殆因其能降肺逆而推廣言之。然白前主治上焦,而不能下墜直降,腎氣之治,失其旨矣?!蔽蚁氪苏撌潜容^正確的?!侗窘?jīng)逢原》謂其:“專搜肺竅中風水?!标P(guān)于這一觀點,山東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王景唐在《談談程鐘齡的止嗽散》文中曾說:曾將白前一兩用水煎之,經(jīng)過三個人的親口嘗試,性是平淡的,味是略有甘辛,沒有苦味。
根據(jù)氣味的性質(zhì),按藥理升降浮沉來定其作用?!拔侗≌呱?,其味略有辛甘者屬于這一類。“氣薄者降”,其性平淡者是也。如此看來,辛甘者升,能宣肺開壅散邪,平淡者降,能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有的書記載白前“治肺氣壅實,搜肺中風水”,是有道理的(《老中醫(yī)醫(yī)案醫(yī)話選》337頁)。
從以上散亂的論述中可以得出這樣的印象,白前是治咳嗽的專藥?!侗静菥V目》在釋名中也曾列有“嗽藥”一名,更能佐證之。古方有單用本品者,如《梅師集驗方》治久咳嗽,單用白前搗為末,溫酒調(diào)二錢匕。也有復方應用者,如《近效方》中治久嗽兼唾血,用白前和桑白皮、甘草、桔梗煎服。后來程鐘齡在他的止嗽散中采用了此藥,更加彰明了其功能。綜上所述,我們說白前是治咳嗽的專藥,應該沒有什么不妥的吧。
8.紫菀
對于紫菀的臨床功用,《中藥大辭典》說:“溫肺下氣,消痰止嗽。治風寒咳嗽氣喘,虛勞咳吐膿血,喉痹,小便不利?!笨梢钥闯?,其功用大部分也是主治肺經(jīng)疾病。從《本經(jīng)》開始,歷代本草學著作都有該品治療咳喘的論述,這一點似乎是沒什么異議,但對紫菀的氣味認識有一定分歧。如《本事經(jīng)疏》說:“觀其能開喉痹,取惡涎,則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溫,肺病咳逆喘嗽皆陰虛肺逆證也,不宜專用及多用,即用也須與天門冬、百部、麥冬、桑白皮苦寒之藥參用,則無害。”《本草通玄》卻說:“紫菀辛而不燥,潤而不寒,補而不滯,然非獨用,多用不能速效?!笨梢姽湃说囊庖娨膊⒉唤y(tǒng)一。
我個人傾向于《本草匯義》之說,錄之于后:
紫菀柔潤有余,雖曰苦辛而溫,非燥烈可比,專能開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滯,兼疏肺家氣血。凡風寒外束,肺氣壅塞,咳嗆不爽,喘促哮吼,及氣火燔灼,郁為肺癰,咳吐膿血,痰臭腥穢諸證,無不治之。而寒飲盤踞,濁涎膠固,喉中如水雞聲者,尤為相宜。唯其溫而不熱,潤而不燥,所以寒熱皆宜,無所避忌。景岳謂水虧金燥,咳嗽失血者,非其所宜;石頑謂陰虛肺熱干咳者忌之,蓋恐開泄太過,重傷肺全,又恐辛溫之性或至助火。要之,虛勞作嗽,亦必有濁痰阻塞肺竅,故頻頻作咳,以求其通,不為開之,咳亦不止,以此溫潤之品泄化垢膩,順調(diào)氣機,而不傷于正,不偏于燥,又不犯寒涼遏抑,滋膩戀邪等弊,豈非正治?且柔潤之質(zhì)必不偏熱,較之二冬二母名為滋陰,而群陰膩滯,阻塞隧道者,相去猶遠。唯實火作咳,及肺癰成膿者,則紫菀雖能泄降,微嫌其近于辛溫,不可重任,然借為向?qū)б該v穴犁庭,亦無不可。總之,肺金窒塞,無論為寒為火,皆有非此不開之勢。
9.陳皮
陳皮,原名橘皮,因以陳久者入藥為良,故習稱之為陳皮。陳皮在臨床中治證甚多,不獨咳嗽一證,正如李時珍所說:“橘皮,苦能瀉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潔古張氏云:陳皮、枳殼利其氣而痰自下?!边@也是我在方中用陳皮的主要原因。上面我曾說過,我擬的前胡止嗽湯,是采用了程鐘齡的止嗽散而去掉百部。原方中用的是橘紅。關(guān)于橘紅,一方面是真的難求,現(xiàn)在用的橘紅都是用陳皮去掉內(nèi)瓤而成,并不是真的化州橘紅,另一方面,即使這樣的橘紅,一般的藥店中也經(jīng)常沒有,所以我就直接用了陳皮。通過臨床應用,我認為其效果還是不錯的。值得注意的是,陳皮易于發(fā)霉,用時應選不腐爛變質(zhì)者,以免副作用。
10.貝母
貝母一藥,臨床中治證也很多,并不只治咳嗽,然而民間習俗卻都知道貝母是治咳嗽的專藥,尤其是川貝母更是出名(反而把其他功能掩蓋了),所以關(guān)于貝母在治療咳嗽方面的功用,就不必細論。有一點需要提到的是,貝母分為川貝母和浙貝母兩種(浙貝母又稱平貝或象貝)。按中醫(yī)界的習慣用法,潤肺用川貝,清瀉肺熱用浙貝,故我擬之方當用后者。同時,川貝的價格也比浙貝高得多,這也是用后者的一個原因。還需要提及的是,除上面所說的兩種貝母而外,尚有一種土貝母(浙貝也有稱為土貝者,不可與此土貝母相混),主要用來治療瘡癤腫毒之類疾患,不能治療咳嗽等肺經(jīng)疾病,用時宜注意。
11.全瓜蔞
臨床上,瓜蔞可分為全瓜蔞、瓜蔞皮、瓜蔞仁等不同用法。當然,瓜蔞也和其他藥物一樣,治證甚多,并不單治咳嗽。因本文只論述外感遷延性咳嗽,收入摘錄治咳嗽方面的內(nèi)容如下:《宣明論方》單用瓜蔞實一枚,去子,為末,以面和作餅子,炙黃為末,每服-錢,溫水化乳糖下,日三服。用治小兒膈熱咳嗽喘甚久不瘥?!遏敻健分慰忍?,咳嗽,用黃熟瓜蔞一個,取出子若干枚,照還去皮杏仁于內(nèi),火燒存性,醋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時,白蘿卜湯下。《本草綱目》說:“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jié),利咽喉,消癰腫瘡毒。” 《重慶堂隨筆》說:“潤燥開結(jié),蕩滌痰熱……”《本草便讀》說:“性味與花粉相同,唯潤降之功過之,故凡上焦郁熱,垢膩痰火咳嗽等證,皆可用之?!薄吨兴幋筠o典》歸納它的功用說:“潤肺化痰,散結(jié)滑腸,治痰熱咳嗽,胸痹,結(jié)胸,肺痿咳血,消渴,黃疸,便秘,癰腫初起。”
以上摘錄雖然有斷章取義之嫌,但仍能看出,瓜蔞對于痰熱咳嗽,痰涎壅盛者,歷代醫(yī)家確實推崇。證之臨床,療效不虛,可放膽用之。但要注意,感冒初起者不宜用此。
有一次,我的女兒感冒后咳嗽甚劇,說痰較多,我在電活中囑用此方服3劑,因痰多,囑加全瓜蔞20g,3日后我回到家,女兒說服此方3劑,感覺無效。我再詳問痰的性質(zhì),言曰:似泡沫白色痰,并不黏膩。我說把全瓜蔞去掉,再服3劑觀之,結(jié)果服完即愈。是知全瓜蔞性質(zhì)偏潤,所治之痰應為“上焦郁熱,垢膩痰火”的黏稠之痰,不是一般的痰。在此之前,我習慣用全瓜蔞,此后才對古人必分而用瓜蔞(瓜蔞皮、瓜蔞子、全瓜蔞)的方法似有所悟。
12.甘草
甘草一藥,其功能與主治,凡是學過中醫(yī)的人都知道,故我在這里便不再多贅。只需指出的是,我在這里用甘草,并不單取其調(diào)和諸藥的作用。甘草除了味甘性緩外,祛痰作用也很好。當年我在風西大隊當赤腳醫(yī)生時,為搞合作醫(yī)療,我們曾自己作中成藥(當時上級要求各個衛(wèi)生所必須自己制藥)。軋甘草時,它的細面鉆入咽中,既甜又有明顯的祛痰作用。而且直到現(xiàn)在,我們常用的一些止咳祛痰的成藥或小兒止咳糖漿中,仍然少不了甘草浸膏,所以甘草在此方中雖是--味佐藥,但仍是不可或缺的,請注意之。
13.蘆根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曰:“其性涼,能清肺熱,中空,能理肺氣?!薄侗静輬D苑》曰:“蘆根清瀉肺熱,兼能利尿,可導熱毒從小便出,故可治肺熱咳嗽痰稠及肺癰咳。止膿血。治前者常配桑白皮、黃芩、貝母等藥,以清熱化痰止咳;治后者常配桔梗、魚腥草、生苡仁、金銀花等藥,以清肺排膿,解毒療癰。此外,蘆根清中兼透風熱,治風熱咳嗽可用,常配桑葉、菊花、桔梗等藥,以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如《溫病條辨》桑菊飲?!蔽以诒痉街兄挥米饕?jīng)藥,故不再多論了。
六、結(jié)束語
本方中各藥均為臨床治療咳嗽常用藥,表面看來似有重疊之嫌,實則非也。此即集中優(yōu)勢兵力,孫子所謂“十則圍之”之法也。此方總結(jié)我數(shù)十年治療外感咳嗽的經(jīng)驗,只要辨證正確,可以稱得上百治百驗。因為藥味不苦。故尤適用于小兒患者,往往連糖漿都不能喝的小孩,照樣能喝下去。一般2-6劑左右即愈,真可謂其妙無比,故敢筆之于此,以告同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