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聞昔年歲楊義為首十一老者,騎車不畏風雨,行路坎坷艱辛,游覽祖國山川風光,其精神令人教佩,有感賦拙詩以敬。
春迎車隊百花榮,萬里征程浩氣宏。
浩浩黃河迎遠客,巍巍五嶺沐和風。
五臺廟宇澤福氣,白氏故居長慶情。
岳廟龍門迷醉眼,彩船三峽嘆奇峰。
平遙縣署耀千載,一路艱辛化彩紅。
山西平遙行
汾河浩浩千年碧,太呂巍巍萬載青。
盛境平遙風彩異,飛車游子更深情。
平遙古城已有2700年的歷史,是中國現(xiàn)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級城市。西周時代,“此”地沿無縣、邑的行政區(qū)劃,但尹吉甫率師北伐時,既“駐兵于此”,營建防御工事,當屬首要。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廢封國,實行郡縣制,置縣平陶,屬太原郡。平遙縣漢朝時,平遙為京陵、中都二縣及鄔縣地。北魏太武帝時,徙漢平陶(原址在文水縣西南)于京陵城西,并因避太武帝拓跋燾名諱,改平陶為平遙,東遷至今址,平遙城作為縣治之所在,是平遙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來源百度)
現(xiàn)存平遙縣衙坐落于平遙古城中心,縣衙為明清時期的衙署。據(jù)明成化十一年(1475)《山西通志》載,這座衙署初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明洪武三年(1370),由當時署理平遙縣事的主簿孫在明主持重建,定型于元明清,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平遙縣衙(縣)與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央)、河北省保定直隸總督署(?。?、山西省霍州署(州)、河南省南陽府衙(府)、河南省內(nèi)鄉(xiāng)縣衙(縣)并稱中國六大古衙。整座縣衙署坐北朝南,呈軸對稱布局,南北軸線長二百余米 ,東西寬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
縣衙遵循封建禮制,左文右武,前朝堂后寢室,中軸線上有六進院落,由外至內(nèi)依次為:
大門、儀門3間、牌坊1座、大堂5間、宅門3間、二堂5間、內(nèi)宅5間、大仙樓3間、賦役房7間。大堂前東西廂各11間,分別為吏、戶、禮、兵、刑、工房。大堂兩旁設(shè)贊政廳、鑾駕庫各3間。宅內(nèi)各層均有東西廂房。
東側(cè)線上由北至南有花廳、常平倉、贊侯廟、寅賓館、土地祠,常平倉又叫錢糧廳。
西側(cè)線由南至北有:牢獄、洪善驛、督捕廳,馬王廟。
整個建筑群主從有序,錯落有致,結(jié)構(gòu)合理,?一個有機?整體,無論從建筑布局,還?職能設(shè)置,都堪稱皇宮縮影。
縣衙大門,三開間,懸山頂,前出檐,檐下掛著“平遙衙署”黑底金字的門匾,門前有石獅一對,廊下東面有一架鼓,名“登聞鼓”,俗稱“喊冤大鼓”,是供百姓擊鼓鳴冤的。楹聯(lián):“莫尋仇莫負氣莫聽教唆到此地費心費力費錢就勝人終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時世做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難欺天”。這副對聯(lián)告訴百姓要體諒知縣的為官不易,無事莫登三寶殿,也警告百姓進這門要慎之又慎,一個不留神,賠了夫人又折兵,吃虧的是自己,所以,衙門還是少進為妙。
縣衙外,左翼有觀風樓,右翼有樂樓,前有照壁。
在衙門對面有一道磚砌照壁,是根據(jù)漢族道教習俗修建的,主要用于避邪。照壁北面繪一巨形怪獸“犭貪 ”,形似麒麟,四體生火,周圍是寶,但它生性貪婪,不知滿足,大張血口,欲吞日月,吞日不成,葬身懸崖大海之中。這畫是告誡知縣當引以為誡,不要貪贓枉法。
大門外東有“彰癉亭”,“彰癉亭”是彰善癉惡端正社會道德風化之所?!罢冒D”,語出《尚書·畢命》“彰善癉惡”,意思是表彰善的,憎恨惡的。彰癉亭是宣講圣諭、鄉(xiāng)規(guī)民約,彰善癉惡之所。
4申明亭
走進大門,是第一個庭院,這是收賦稅的辦公場所。
正面第二道門是儀門,即禮儀之門。儀門,中門平時關(guān)閉,只在縣太爺出巡、回衙、恭迎上賓、重大慶典時方才開啟。平時走兩側(cè)便門,門東為“人門”,門西為“鬼門”。押解犯人,走鬼門。
這道門旁墻上,有醒目的白底黑字的“公生明、廉生威”大字,為了每時每天每警示官員行止。
穿過儀門,就到達了大堂院,進入庭院,兩面各有三間平房,這六個房間是對應(yīng)中央六部辦公的場所。正面便是縣衙大堂了。
配有月臺的大堂在正面。東西兩廡各有房11間,統(tǒng)稱“六部房”, “六部房”按照“左文右武”的禮制,東邊是吏、戶、禮房,(由縣丞分管),西邊是兵、刑、工房,(由典史分管)。
大堂坐北朝南,東為贊政廳,西為鑾駕廳。大堂,是知縣處理公務(wù)的主要場所,也稱官閣,閣上懸有“明鏡高懸”的匾額。
官臺上設(shè)案,“文房四寶”、火簽筒、驚堂木,官印盒置于右側(cè)。
大堂內(nèi)陳列著七品正堂的部分儀仗,也稱“執(zhí)事”。按照清代規(guī)定“知縣,青旗四,藍傘一,青扇一,桐棍、皮槊各二,肅靜牌二”
堂柱左右楹聯(lián):“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此聯(lián)提醒不要忘記官吏多從井田來,須視民事如家事。謂民父母,要勤勞案牘,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對聯(lián)中匾額上書“親民堂”三字,“民”字多了一點,意思就是:親民要更多一點。
明清兩代知縣多講求大堂辦事,為能日與百姓相見,以加強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有時對一些頑劣之徒要坐大堂,對眾杖之,以懲一儆百。
大堂的背后是內(nèi)宅,兩邊有門子房,往里面走是二堂。
大堂背后之二堂,自成四合院落,且同后面內(nèi)宅相通,所以二堂院門也稱宅門。兩邊有門子房,看門差役稱“門禁”,也叫“門子”。 門子日夜值守,有事求見縣老爺,須門子通稟方可。
東為“間房”,禮房下設(shè),掌管知縣的信件、名片、帖子;西為“招房”,刑房下設(shè),放司法訴訟方面的各種文書檔案。
二堂明萬歷十九年的建筑,是知縣辦公,處理日常公務(wù),會見來客等。二堂上懸額匾“思補堂”,正中屏風上繪有“松鶴延年圖”, 公案上的令簽也只有黑色令簽,沒有紅色令簽,在這兒不判死刑。
堂上楹聯(lián):“與百姓有緣才來到此,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闭埧?,聯(lián)中“愧”字少了一點,“民”字多了一點,意為給民多一點愛,少一點愧,與宅門上的“天理國法人情”匾額一起,時刻警示知縣在辦案時要“愛民如子”,既要符合天理、國法,又要多體察百姓疾苦。
愧少心安穩(wěn),親多民樂和。
愧無天地立,法網(wǎng)懲群魔。(編者)
天理難容惡,國法火爐燃。
人情雖可重,百姓盼清官。(編者)
衙門審理案件,總離不開刑訊,刑訊常用的刑具是訊杖,即“打板子”。常用未經(jīng)刨削的毛竹板、荊條等來施刑,有的在杖上裝上刀、鐵釘?shù)瓤酱蚍溉?;還有“老虎凳”等。女性刑罰的刑具,“拶指”。俗說“十指連心”,疼痛難忍,連忙招供;有的慘死在拶指的酷刑下。這是“天理難容,國法如爐”!
縣衙西南角是監(jiān)獄,是衙門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地1700平方米,有“重獄”、“輕獄”、“女獄”、“獄神廟”、“子孫房”。獄字從二犬,取守備之意,從言,言者訟也。監(jiān)獄的主要功能是關(guān)押等候?qū)徖?、判決的犯人以及其他違法人員和有關(guān)人員。犯人入獄時,往往要先吃上一頓“殺威棒”,如果花些錢,可以免吃“殺威棒”。
請看,牢獄的墻壁的“法”字,的寫法和“演變”可知“國法如爐”?!胺溉恕痹凇鞍傩獭毕卤瘧K遭遇。
皮焦鐵烙紅, 鞭打慘叫聲。
枷鎖魂天外, 難逃鐵站籠。(編者)
最后是一間重刑牢房,看不到窗戶,里邊沒炕,暗無天日了,墻壁堅固,比普通牢房厚兩倍。
9察明
快班房往北,前面是一個叫“察明”的隨墻門,里面是督捕廳,督捕廳共兩進院子。前院是個20平米的小院,有廂房3間。
這座題著“察明”的建筑應(yīng)該相當于縣檢察院。古代作為地方的父母官,也想管好自己的屬下,防止“冤假錯案”,保持官員“清正廉明”、“明鏡高懸”風范。縣衙許多楹聯(lián)都反映了這個官場理念。
案情千萬萬, 魚目混難清 。
明鏡秋毫辨, 冤民幸逃生。 (編者)
縣衙督捕廳與牢獄南北呼應(yīng),主要是便于隨時提審犯人。
正面是一間中廳,三闊間懸山頂有臺基,沒有匾額,只有一副楹聯(lián):“只愿廳中差事少,但求世上好人多”
過了中堂,是督捕廳,掛有“威嚴不矜”的匾額。兩旁楹聯(lián):“違法者無隙可趁,行兇犯有罪難逃”。
1644年,清軍入關(guān),在十七省設(shè)置督捕廳,主管八旗及各省駐防逃人之事,隸屬兵部。
督捕房簡直就是刑具庫,各式枷板、三人木枷、五人木枷、鐵腳跟、鐵鬼衣、竹手銬、腳銬、夾棍、杠子、老虎凳、腦箍;女性刑具——乳夾、木驢。還有站籠、檻車等。凡緝捕的盜賊,審訊所羈押的人犯,經(jīng)督捕房登記造冊戴上刑具后,被解往監(jiān)獄。
縣衙離不開衙役,他們在衙門中從事站堂、行刑、拘捕、查臟、催科、驗尸、押解囚犯等各種差事。他們手中的鐵鏈就代表王法,那些兇狠的公差,百姓視如虎狼。衙役之害,甚于盜賊。
牢獄、督捕房是人間最黑暗的煉獄,九死一生的鬼門關(guān)。
衙役無常鬼,黎民性命懸。
案情山岳重,方孔可通天。(編者)
千家萬戶期盼父母官:
威嚴明國法,斷案曉神明。
無愧黎民事,清廉安眾生。(編者)
內(nèi)宅最后的一個院落是大仙樓,原名觀云樓。知縣每日茶余飯后休憩場所。樓上懸掛“大仙樓”匾額,下面廳柱左右有幅楹聯(lián)“柴米油鹽醬醋茶,除卻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禮義廉,無有銅錢可做來?!?/span>
柴、米、油、鹽、醬、醋、茶,無論高官、百姓都離不了的生活必需品。而孝、悌、忠、信、禮、義、廉是宋代理學家朱熹提出的做人的基本道德。此聯(lián)蘊含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道德倫理標準,使人可親可敬可守可循。
底層三眼窯洞,是知縣的餐廳,二層是大仙樓,供奉狐仙。神龕兩旁的對聯(lián)為:仙偌紫印仕途廣,樓聚靈氣境界寬。此聯(lián)蘊含保佑縣太爺平安、仕途升遷的期望。
大仙保仕途,斷案明公正。
兩袖清風沐,民安五谷豐。(編著)
花園在內(nèi)宅、大仙樓東側(cè),是縣太爺辦公勞累休息、散心的場所,有曲徑、幽亭、池塘、垂柳、紅花,賞心悅目……
曲徑幽亭美,清池花樹紅。
翠柳拂人面,長天映水中。(編者)
土地祠設(shè)于衙署儀門東側(cè),稱之 “土地爺”、“土地”、“土神”、“福德正神”。在漢民族的信仰中,“土地爺”為地方守護神,反映了中國漢民族長期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主應(yīng)運而生的宗教文化。
祠堂左右有一幅對聯(lián):憑此衷一秉虛公,不近利,不好名,勤勤懇懇,但求無愧所知,無負所學; 愿斯民共行直道,莫吝財,莫滋訟,渾渾樸樸,庶得各安其業(yè),各遂其生。此聯(lián)借助土地廟楹聯(lián),表達了知縣對廉政、勤政的追求,表達了知縣期望百姓平安、幸福的美好希望。
在縣衙大堂的東方有酂侯廟,也稱“衙神廟”。供奉“漢初三杰”蕭何、張良、韓信三座神像,蕭何居中。漢代建立后,劉邦以蕭何功最高,封為"酂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戶。蕭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盜律》、《賊律》、《囚律》、《捕律》、《雜律》、《具律》,增加《戶律》、《興律》、《廄律》)。故而,平遙縣衙建此廟,表達定邦安國賢相蕭何敬仰之意,鼓勵官吏效法,尊國法,保百姓平安樂業(yè)。
酂侯廟戲臺——風雅臺楹柱
酂侯擬律,魏相爭諫,擬爭系國家天下;
包公升堂,海瑞罷官,升罷念百姓黎民。
此聯(lián)贊揚了漢朝蕭何、唐朝魏征、宋朝包公、海瑞把國家和人民放在第一位四位賢臣,伸張正義、主持公道、揚善懲惡的為官之道,為官員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余僅以拙詩頌之酂侯蕭何:
沛縣風云起, 漢中糧谷豐。
月下追韓信, 烏江歌楚聲。
買田解帝慮, 傾業(yè)表君誠。
蕭薦曹隨遠, 漢家不朽功。
周長約6200余米,高約10米。民間將平遙稱為龜城,并有“龜前戲水,山水朝陽,城之修建,依此為勝”的說法。平遙共開六門,南曰迎熏,北曰拱極,上東門太和,下東門親翰,上西門永定,下西門鳳儀。六座城門出于軍事防御需要均建有甕城,四座甕城外城門朝南開,下東門和北門的甕城外城門則朝東開。
余站在城樓,遙望四野,感慨萬千,僅以拙詩為念:
遙望太空思仲宣, 陶城洪武重良賢。
酂侯風范民淳厚 ,百業(yè)興隆耀大千。
王玉良 撰
燕趙書癡王玉良書于墨香齋2020/2/10
【附】平遙古城墻簡介:
平遙古城墻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728年),《平遙縣志》記載,西周大將尹吉甫、嚴允曾駐兵于此。故舊有夯土城垣,相傳為周代將領(lǐng)尹吉甫所筑。明朝初年,為防御外族南擾,全國各府、州、縣城按等級地位普遍建造城垣,以憑防守,平遙城墻即建于其時。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出于軍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舊城基礎(chǔ)上擴建為今日的磚石城墻。這座縣城,明、清兩代500余年間,先后修葺26次,清代初期,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經(jīng)平遙,而筑了四面大城樓。 使城池更加壯觀?,F(xiàn)存城墻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gòu)造。多次的修葺,使平遙古城墻日益堅固、壯觀。
平遙古城墻,城池平面呈方形,略偏東南向。城墻形制按照“因地制宜,用險制塞”規(guī)劃、 東、西、北墻為方直,南墻隨中都河蜿蜒而筑。城墻周長6157.7米(12.3華里),墻高6-10米,墻頂寬3~6米,底寬9至12米;墻外筑護城壕,深、寬各1丈,復(fù)掘塹深闊3丈。城門共有6座,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又筑以甕城,以利防守。甕城就是圍在城門外的小城,或圓或方,平遙的甕城均為方形,高與大城同,城頂建戰(zhàn)棚,甕城門開在側(cè)面,以便在大城、甕城上從兩個方向抵御來攻之敵。甕城設(shè)內(nèi)、外門,平時檢查來往過客,有可疑時報警即可關(guān)上兩座門,甕城內(nèi)被關(guān)之敵人即成“甕中捉鱉”之勢,故名之。城外有護城河環(huán)城一周,河上有大吊橋。各城門外曾設(shè)吊橋,甕城上筑重檐歇山頂城樓;四周各有角樓一座;四面墻體,每隔60米,筑觀敵樓一座,整個城墻上共有72座觀敵樓。環(huán)城而行,每隔一段距離,筑有一個凸出的馬面,供了望和側(cè)射火力之用,馬面上建有敵樓,共計72個,城墻頂面用磚墁鋪滿,內(nèi)筑女兒墻,外筑垛口,共計三千個。傳說,這城墻上的垛口3000個和觀敵樓72處,象征著孔夫子的弟子3000人、賢人72人。軍事用途的城墻配以文道之喻意,文武相襯,獨成一趣。整座古城墻,垛堞綿延,樓櫓聳峙??菢?、點將臺、文昌閣點綴其上,以“龜城”享譽古今。每座城門均為重門甕城,頂建重檐木構(gòu)城樓,城墻四隅筑有角樓。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華北第一城”。現(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源百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