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是一味中藥服用對癥能治病,服用用不對癥對于身體不好,那么都哪些人適合服用大黃呢?我來個大家介紹一下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和注意事項以及大黃粥的用處。
目錄 1.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2.大黃的藥用價值 3.大黃辨真?zhèn)?4.中藥大黃作用和服用禁忌 5.大黃粥
1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名】大黃 dài huáng
【別名】南大黃、牛舌大黃。
【英文名】Rhei Radix Et Rhizoma。
【來源】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Maxim. 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oj-fl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莖。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狀莖及根部肥厚,黃褐色。莖上疏被短柔毛,節(jié)處較密,中空?;~有肉質(zhì)粗壯的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圓形或卵圓形,掌狀淺裂,裂片呈大齒形或?qū)捜切?,基部略呈心形,上面近葉脈處具小乳突,下面被柔毛;莖生葉較小,互生,具短柄;托葉鞘狀,膜質(zhì),密生短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花小,花被黃白色;花梗纖細(xì),中下部有關(guān)節(jié);花被片6,2輪,內(nèi)輪稍大,橢圓形;雄蕊9枚;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頂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紅色?;ㄆ?~7月,果期7~8月。
【產(chǎn)地分布】生于山地林緣或草坡,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fā)芽前采挖,除去細(xì)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藥材性狀】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長3~17厘米,直徑3~10厘米。除凈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wǎng)狀紋理,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zhì)堅實,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根木部發(fā)達,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性味歸經(jīng)】性寒,味苦。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肝經(jīng)、心包經(jīng)。
【功效與作用】瀉熱通便、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攻下藥。
【臨床應(yīng)用】用量3~30克,煎服。用治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疔瘡、瘀血經(jīng)閉、跌打損傷。外用適量,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
【主要成分】瀉下成分為結(jié)合性蒽醌苷類,抑菌成分為游離性蒽醌。大黃不含土大黃苷,可作為鑒別正、偽品的依據(jù)之一。動物實驗表明,提取物有瀉下、抑菌、止血、促進膽汁分泌、降脂、降壓和抗腫瘤作用。
【使用禁忌】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jié),以及胎前、產(chǎn)后,都要慎服。
2大黃的藥用價值
積滯便秘。本品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能蕩滌腸胃,推陳致新,為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藥。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熱,故實熱便秘尤為適宜。常與芒硝、厚樸、枳實配伍,以增強瀉下攻積之力,為急下之劑,用治陽明腑實證,如大承氣湯(《傷寒論》);若大黃用量較輕,與麻仁、杏仁、蜂蜜等潤腸藥同用,則瀉下力緩和,方如麻子仁丸(《傷寒論》)。若里實熱結(jié)而正氣虛者,當(dāng)與補虛藥配伍,以攻補兼施,標(biāo)本并顧。如熱結(jié)而氣血不足者,配人參、當(dāng)歸等藥,方如黃龍湯(《傷寒六書》);如熱結(jié)津傷者,配麥冬、生地、玄參等,方如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若脾陽不足,冷積便秘,須與附子、干姜等配伍,如溫脾湯(《千金方》)。
血熱吐衄,目赤咽腫。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常與黃連、黃芩同用,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瀉心湯(《金匱要略》)。現(xiàn)代臨床單用大黃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有較好療效。若與黃芩、梔子等藥同用,還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證,如涼膈散(《和劑局方》)。
熱毒瘡瘍,燒燙傷。本品內(nèi)服外用均可。內(nèi)服能清熱解毒,并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泄。治熱毒癰腫疔瘡,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等同用;治療腸癰腹痛,可與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本品外用能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治熱毒癰腫疔癤,如用治乳癰,可與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黃散(《婦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瘡糜爛,多與枯礬等份為末擦患處(《圣惠方》)。治燒燙傷,可單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調(diào)敷患處。
瘀血證。本品有較好的活血逐瘀通經(jīng)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熱,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藥物。治婦女產(chǎn)后瘀阻腹痛、惡露不盡者,常與桃仁、土鱉蟲等同用,如下瘀血湯(《金匱要略》);治婦女瘀血經(jīng)閉,可與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氣湯(《傷寒論》);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常與當(dāng)歸、紅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復(fù)元活血湯(《醫(yī)學(xué)發(fā)明》)。
濕熱痢疾、黃疸、淋證。本品具有瀉下通便,導(dǎo)濕熱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濕熱蘊結(jié)之證。如治腸道濕熱積滯的痢疾,單用一味大黃即可見效(《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或與黃連、黃芩、白芍等同用;治濕熱黃疸,常配茵陳、梔子,如茵陳蒿湯(《傷寒論》);治濕熱淋證者,常配木通、車前子、梔子等,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此外,大黃可“破痰實”,通臟腑,降濕濁,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臥,大便秘結(jié)者,如礞石滾痰丸(《養(yǎng)生主論》)。
3大黃辨真?zhèn)?
大黃又名將軍、黃良,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莖。每年9—10月間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莖,切除莖葉、支根,刮去粗皮及頂芽,風(fēng)干、烘干或切片曬干即可入藥。其性寒,味苦,具有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的功效,用于治療實熱便秘、譫語發(fā)狂、食積痞滿、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經(jīng)閉、癥瘕積聚、時行熱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陽黃、水腫、淋濁、溲赤、痛瘍腫毒、疔瘡、燙火傷等癥,是非常常用的一味中藥。
大黃的品種較多,大體可分為北大黃和南大黃兩大類,北大黃為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干燥的根莖,主要有西寧大黃和銓水大黃;南大黃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為藥用大黃干燥的根莖,這兩大類均載入《藥典》。市場上大黃的偽品較多,均為同科植物,如藏邊大黃、河套大黃、華北大黃、天山大黃、信州大黃、土大黃等等,這些品種未入《藥典》,不可做為大黃藥用。
正品大黃:
西寧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或腰鼓形,俗稱“蛋吉”;銓水大黃一般為長形,切成段塊,個大形圓者??v剖成片;南大黃多橫切成段,形如馬蹄。西寧大黃為大黃中的上品,外表黃棕色,可見到類白色菱形的網(wǎng)狀紋理,俗稱“錦紋”,有時可見菊花狀螺旋形“星點”;質(zhì)地堅硬,橫斷面黃棕色,顯顆粒性,俗稱“高梁碴”,微有油性,近外圍有時可見暗色形成層及半徑放射向的橘紅色射線,髓部中有紫褐色星點,緊密排列成圈環(huán)狀,并有黃色至棕紅色的彎曲線紋;聞之有股特殊的氣味,口嘗味苦而澀。銓水大黃、南大黃質(zhì)地較松,內(nèi)色較西寧大黃淡,錦紋不太明顯,斷面星點亦排成圈環(huán)狀,其他特征與西寧大黃相似。
偽品大黃:
品種較多,外觀形狀及表面顏色不一,藏邊大黃、河套大黃呈類圓錐形,外表紅棕色、黃褐色;華北大黃、天山大黃、心葉大黃呈類圓柱形,外表為黃棕色、棕褐色或黑褐色;信州大黃多加工成橢圓形塊狀,表面棕褐色。斷面大部分無正品的特征,橫切面大多無星點;聞之無正品大黃的特異氣味,大多氣微,口嘗味微苦,有的微澀。
4中藥大黃作用和服用禁忌
大黃是一味中藥,不同的配伍有不同的作用。然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黃這味中藥如果服用不當(dāng)就會影響到身體健康狀況。下面一起來了解了解中藥大黃的作用和服用禁忌都有哪些吧。
中藥大黃的作用
大黃,別名川軍,將軍,一味中藥。其味苦、性寒,入胃、大腸、肝經(jīng)。我國歷代中醫(yī)對大黃都很重視,將它與人參、附子、熟地一起稱作“四大金剛”,推為“藥中張飛”。大黃主要功能是瀉熱毒、破淤血、蕩積滯、利膽退黃,對火眼赤痛、濕熱黃疸、食積、瀉痢、實熱便秘、吐血、衄血、血淤閉經(jīng)等多種病癥有較好療效。臨床上,用其止血宜炒炭,通便宜后下。不過,由于其通下苦寒之性猛,婦女胎前產(chǎn)后及身體虛弱者應(yīng)慎用。
從宮廷醫(yī)寨、醫(yī)家著作到民間單方,從配伍內(nèi)服到炮制外用,大黃都以其瀉熱通便,止痛、破積行淤的功效被醫(yī)家和病患所稱道,劑型有湯劑、散劑、丸劑、洗劉、膏劑等。除此之外,大黃茶、大黃酒等也是養(yǎng)生保健之佳品。
那么,服用大黃有哪些禁忌呢?
中藥大黃的服用禁忌
一般人每次1~5克比較適宜;脾胃虛弱、虛寒等病癥患者忌服;不能超量服用,更不可長期服用。
用該品瀉下通便,煎服時應(yīng)后下,或用沸開水泡汁,否則藥效會減弱。
服用大黃后,其色素會從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現(xiàn)黃色。此外,哺乳婦女服用后,嬰兒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瀉,因此授乳婦女不宜服用。由于該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婦女胎前產(chǎn)后及月經(jīng)期間也必須慎用。
大黃除可引起胃腸道反應(yīng)外,曾有報道2例老年患者因長期服用(2年)大黃蘇打片,每日15-21片,引起嚴(yán)重的缺鐵性貧血,血紅蛋白下降到5-5.6g,當(dāng)減少用藥量并補充鐵等維生素C后恢復(fù)正常。通過炭末在腸道內(nèi)轉(zhuǎn)運時間和排泄時間研究以及腸道內(nèi)水分測定等證明,大黃作用部位在大腸,是一種大腸性致瀉劑,而鐵主要在大腸中吸收,認(rèn)為導(dǎo)缺致鐵的原因可能為,大黃導(dǎo)瀉作用干擾了鐵的吸收;大黃鞣酸可能與Fe結(jié)合成不溶性復(fù)合物,妨礙了吸收;蘇打中和了胃酸;干擾了鐵與維生素C螯合,妨礙了鐵的吸收。還有報道1例哮喘病人服大黃蘇打4片后,出現(xiàn)皮膚癢疹、紅斑,哮喘加重,經(jīng)斑貼試驗證實為大黃致敏。
5大黃粥
粥方組成:大黃10克,大米100克。
煮制方法:將大黃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 ̄10分鐘后,水煎取汁備用。將大米淘凈,加清水適量煮粥,待熟時,調(diào)入大黃藥汁,再煮一、二沸即成,或?qū)⒋簏S2 ̄3克研為細(xì)末,調(diào)入粥中服食亦可,每日1劑。
功 效:瀉下通便,清熱解毒,活血化淤,清泄?jié)駸帷?/p>
適 應(yīng) 癥:適用于熱毒熾盛,熱結(jié)便秘,跌打損傷,癥瘕積聚,濕熱黃疸,小便淋澀等。
粥義解說:大黃,又名將軍、錦紋、川軍、酒軍等,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葉大黃,或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干燥根或根莖。
中醫(yī)認(rèn)為,大黃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腸、心、肝經(jīng),有瀉下攻積,瀉火解毒,活血化淤,清泄?jié)駸嶂Γ酒纺苁帨炷c胃,推陳致新,為治 注意事項: 1.本品攻下作用峻猛,易傷正氣,若非實證,不宜選用; 2.一般生大黃瀉下力強,欲攻下者宜生用,或后下,或開水泡飲;酒大黃,取酒上行之性,長于清上部火熱,多見于邪熱見上部之癥;制大黃,瀉下力較緩,活血作用較好,多用于血淤癥及不宜攻下者;大黃炭,以止血見長,多用于出血癥; 3.婦女胎前產(chǎn)后、月經(jīng)期、哺乳期,均當(dāng)慎用或忌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