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我們就把跟母親有關(guān)的詩篇放在夏日部分,跟大家一起分享孟郊的《游子吟》。
母親節(jié)固然是個洋節(jié),但全世界的母子之情,都是一樣的。如果說不一樣,那也只能說,我們中華民族對母親的感情更深厚、更強烈,對母親的贊美也更多。
我們有備受尊敬的四大賢母,還有廣泛流傳的二十四孝,在這二十四個孝行故事里,多半都是關(guān)于母親的。為什么會是這樣呢?
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講究孝道,把孝當(dāng)作最基本的人生德行;也不僅僅是因為子以母貴、母以子貴這樣母子相依的社會現(xiàn)實;還因為,在古代中國,基于男女授受不親的原則,愛情是比較低調(diào)和壓抑的,
因此,孩子是母親最重要的情感寄托,而母親也是個男子唯一能夠公開贊美、公開表達(dá)感情的女性。所以,我們雖然沒有發(fā)明固定的時間做母親節(jié),但是,我們有最真摯的心情和最美的詩送給母親。所以先把望月懷遠(yuǎn)放一放,跟大家分享一首最著名的慈母頌歌,孟郊《游子吟》做為一道遲到的禮物送給天下的母親!
先看題目。《游子吟》,當(dāng)然是一首游子獻給母親的詩篇。事實上,游子對母愛的體會,本來也比一般人更深。每天生活在母親身邊的人,大概不免覺得母親太過多事嘮叨吧,總嫌你吃得少,穿得單薄,交的朋友不靠譜,總約束著你的少年心。可是,一旦離開母親去闖世界,才深深地體會到,除了母親,還有誰會真的關(guān)心你是不是吃飽了、穿暖了,是不是被人誆了騙了呢?這時候,你才會回過頭來,由衷的思念母親。
中國古代的游子,不僅有背井離鄉(xiāng)的漂泊感,其實還有深深的愧疚感。因為對于中國人來講,奉養(yǎng)父母是基本的人生義務(wù),所以《論語》才會說:“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游子長年在外,不能侍奉父母,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內(nèi)心其實是非常糾結(jié)的。這種情況在孟郊身上格外突出。為什么呢?
因為孟郊家里窮,本來需要他及早承擔(dān)起家庭責(zé)任,可孟郊偏偏仕途坎坷,四十六歲才中進士,五十歲才得到一個溧陽縣尉的小官,算是有了穩(wěn)定的俸祿。
想想看,這之前的歲月,他得多焦慮,多痛苦啊。正因如此,孟郊得到溧陽縣尉這個任命后,立刻就把老母接到溧陽奉養(yǎng),算是盡一點遲到的孝心。同時,多年積攢的思念和愧疚也噴薄而出,于是就有了這首感人至深的《游子吟》??赡苡腥藭?你為什么這么肯定,說這首詩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寫的?
因為在這首詩下,孟郊自己加了一個注釋:“迎母溧上作”。想想看,雖然我們今天常常讓小朋友背這首詩,但它可不是小朋友在向媽媽撒嬌,而是一個飽經(jīng)滄桑、滿懷愧疚的游子的感嘆,這背后的感慨該多深,心情該多復(fù)雜。這樣的詩該怎么寫呢?
看前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是細(xì)節(jié)切入,一開始,就提供了一個人們最熟悉的生活細(xì)節(jié),慈母在給遠(yuǎn)行的游子縫衣服。這個切入點太漂亮了。漂亮在哪里?第它最符合母親的身份;第二,它最能牽動人心。怎么叫符合母親的身份呢?
因為中國古代家庭分工,男耕女織,母親每天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紡紗織布,縫補衣衫。因此,縫衣服的母親,本身就是最典型的母親。那為什么又說它最能牽動人心呢?因為母親挑燈縫衣,幾乎是最有可能定格在游子心中的場景了。
給遠(yuǎn)行的兒子準(zhǔn)備行裝,這可不是一件谷易完成的工作,厚的薄的,家常的正式的,母親都要考慮到,都要一針一線地縫出來。白天有那么多家務(wù),哪有工夫做這樣的細(xì)致活兒!
所以,母親只好挑燈夜戰(zhàn)。連續(xù)多少天,兒子睡覺之前看到的最后一個場景,大概都是媽媽在縫衣服吧;兒子醒來之后看到的第一個場景,可能還是媽媽在縫衣服。這當(dāng)然會成為游子此后最深的記憶,多少次在異地他鄉(xiāng),午夜夢回,媽媽仿佛還坐在旁邊,穿針引線。
這樣的場景,哪個游子會不動容呢!“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一根線,把慈母和游子牢牢地牽在了一起。這根線,就是母子之間長長的情絲呀
從縫衣服的動作入手,下面該講心情了。什么心情呢?下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兩句話,真是體貼入骨。一針一線地縫衣服當(dāng)然辛苦,但母親可絕不偷工減料她會把針腳縫得比平時更細(xì)更密,幾乎讓衣服變成鎧甲。為什么?因為游子的行蹤哪能定得那么準(zhǔn)呢?“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不是常有的事嗎?
萬一兒子好幾年都不回來怎么辦?萬一他的衣服在外面破了,又沒人縫補怎么辦?孩子在母親的眼里永遠(yuǎn)那么低能、那么無助,所以她愿意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替他想在前頭,預(yù)防在前頭,這就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母親的牽掛,就在這干針萬線中啊。我們現(xiàn)代人,大概很少自己在家縫衣服了,但釘扣子的機會還是有的吧?
從商場里買的衣服,扣子往往只有一針一線,那是商家為追求效率,穿不了幾天就掉了。所以媽媽們往往要重新釘一遍。只要經(jīng)過了媽媽的手,你放心,就算衣服壞了,扣子也不會掉,這就是情義。
這效率和情義之間,不就是商家和母親最大的區(qū)別嗎?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八木浯蟀自?沒有典故,也沒有太多的修飾,就純粹是白描,慈母的形象已經(jīng)躍然紙上,而且,還是那么栩栩如生,感人至深。以至于有人評論說,這首詩到這里已經(jīng)很完美,可以結(jié)束了。
如果到這里夏然而止,會顯得更加含蓄蘊藉,余韻悠長。真的是這樣嗎?我不同意。為什么?因為這不是一般人在寫詩,而是一個年過五十的游子在向垂垂老矣的母親傾訴,這不是在講技巧,而是多少年壓抑的感情噴薄而出。什么樣的感情呢?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彼^三春,就是孟春、仲春和季春,也就是全部的春天。春天的陽光照耀著小草,讓小草發(fā)芽,成長。小草呢,也在努力向上,擁抱著陽光。
可是,小草微弱的努力,怎么能夠報答太陽于萬一呢?這大概就是五十歲的孟郊最深沉的感喟了吧?他從小不羈,年輕的時候時而隱居,時而四處游歷;后來才在母親的敦促下去考科舉,不料又接連受挫,直到第三次才得中進士。又過了四年,才得到平生第一個官職溧陽縣尉,終于能夠養(yǎng)家糊口。
在這之前,母親為他發(fā)了多少愁,替他操了多少心!如今,他終于可以把母親接到自己的任上養(yǎng)老了,可是,年過半百的兒子遲到的孝養(yǎng),又怎能抵得上母親此前幾十年辛苦的付出!慈母對游子的恩德,不正像春暉對小草的恩德嗎?
同樣,游子對慈母的孺慕之情,也正像小草對春暉的依戀之意呀??墒?正如小草永遠(yuǎn)也無法報答陽光一樣,游子如此微薄的心意,又怎能報答母親那么多年的牽掛和辛勞呢!
如此形象的比喻,又是如此天懸地隔的對比,直接沖擊著我們的情感,讓每個人,特別是每個經(jīng)歷過人生坎坷的成年人都產(chǎn)生深深的共鳴,恨不得立刻撲倒在母親面前;同時,它又是如此明白,如此溫暖,讓小朋友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孝敬之心油然而生。這樣看來,孟郊這兩句話絕不累贅,這是在替千古兒女抒情,這就是千古絕唱
說到這里,再對比一下在孟郊之前,另一首動人的親子之歌吧
詩經(jīng)小雅蓼莪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fù)我,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這是什么寫法?這不是孟郊那樣的細(xì)節(jié)切入,而是對父母之恩的全方位描述:生我,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fù)我,出入腹我。
九個動詞,九個我,何等樸拙的語言,何等急促的音調(diào)!父母這樣全方位地保護我、照顧我,自然也就逼出了下面一句話: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種高天厚地之恩,我是永遠(yuǎn)也報答不了呀!這不就是《游子吟》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嗎?
這兩首詩都寫親子之情,都感人至深,傳唱千載。它們的差別在哪里?在情感基調(diào)?!对娊?jīng)·小雅·蓼莪》其實是獻給去世父母的挽歌,因此它是沉痛的,有點字字血、聲聲淚的感覺,而《游子吟》則帶著迎接老母的欣慰,顯得非常溫暖。
讀起這首詩,就像體味著陽光灑在身上的感覺,如此自然,而又如此溫暖,讓人片刻也不愿離開,而又永生不能忘記而且不該忘記!在讀一遍,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