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2 | 發(fā)布:
左岸同一首歌,潘志峰和落微的不同解讀,志峰的悠揚深遠,落微的輕舞飛揚,相得益彰。
先來潘志峰的:
先來說伊洛瓦底江,它是緬甸境內(nèi)的第一大河,其河源有東西兩支,東源叫恩梅開江,中國云南境內(nèi)稱之為獨龍江,西源邁立開江發(fā)源于緬甸北部山區(qū),兩江在密支那城以北約50公里處的圭道會和后始稱伊洛瓦底江。
再來說樂曲,《Waters Of Irrawaddy 》(伊洛瓦底江之水)是電影配樂大師漢斯·季默(Hans Zimmer)為1995年影片《Beyond Ransoon 》(遠離仰光/遠東之旅)所作的主題音樂。樂曲旋律悠遠深長,感人至深。
我聽到的是由馬克西姆·姆爾維察演奏(Matt Robertson改編),與他的代表作《克羅地亞狂想曲》風格完全不同,舒緩、深情。雖十分沉重,兩肩卻依然擔負的起,雖非常堅強,卻也有一個柔軟的心,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暗自傷神過后,又繼續(xù)背起這深情,遠遠流傳……
改編后的曲目與原曲均是以遙遠的鐘聲開始,將人們的記憶帶回過去,進而傳出了傷感的旋律,無論是笛聲還是馬頭琴(暫且認為改編后的為馬頭琴吧),都渲染出了具有東方色彩的傷懷氛圍,讓人不禁揪住了心,繃緊了一些神經(jīng),雖有些涼意,但又透著絲絲溫暖。這旋律輕撫著耳朵,顯得悲痛欲絕,可又是那么的溫柔,就像是一個傷心的母親,輕撫著自己的孩子,想著過往與將來,既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又為前路坎坷、禍福不定而擔憂。
原曲一直是以鐘聲、笛聲相配,旋律基調(diào)平穩(wěn),讓人沉溺其中,思緒萬千。隨后又配以女聲吟唱,溫柔而又堅強,慈祥而有力量,如同深夜的搖籃曲,伴著孩子進入甜美的夢鄉(xiāng)。
Matt Robertson改編后,遙遠的鐘聲依然保留,不過笛聲被馬頭琴替代,并配以渾厚的提琴,使得感情更加厚重。主旋律以鋼琴、提琴協(xié)奏,在馬克西姆等人的演繹下,感情由平淡逐漸強烈,進而增加了矛盾,表達出了生與死的沖突、統(tǒng)一,在厚重的提琴聲的襯托下,鋼琴的每個音符似乎都是敲打在內(nèi)心的疼痛之處、脆弱之處,讓人難免心酸,即使不至于內(nèi)流滿面,每聽一次內(nèi)心也會有一次淚水的洗禮。
受音樂的影響,我特意找到影片《Beyond Ransoon 》,影片一開始映入鏡頭的就是一條寬闊的大河,在河岸邊有幾個趕著水牛的人,耕作著田地,隨著鏡頭轉(zhuǎn)換,一個天真的小男孩朝著河中間的客船招手,一切純樸、自然而美好。這河水養(yǎng)育兩岸的田地,田地養(yǎng)育著人們,她承載著船舶,船舶又承載著人們。這條大河想必就是伊洛瓦底江,伊洛瓦底江默默的流淌著,默默地養(yǎng)育著她的兒女……
電影沒有字幕,而我也聽不懂幾句英語,更別說緬甸語了,所以用幾分鐘將影片匆匆過了一遍。不知道影片講了什么,但每次主題曲響起的時候,我都要停下來靜靜的看一會、聽一聽。
尤其是游行隊伍被軍隊攔住時,一個女社會活動家類型的人物,很冷靜的對身旁示意不要慌亂,然后微笑著,慢慢地朝著舉起槍的士兵走了過去,當她與舉著槍的士兵擦肩而過,人們歡呼的時候,音樂響起。
一個外表柔弱、身材單薄的女人,手無縛雞之力,卻以微笑戰(zhàn)勝了槍炮,依靠的是什么?或許就像那伊洛瓦底江之水,雖是至柔,卻是至堅。想必她就是昂山素季。
影片《Beyond Ransoon 》的最后,當人們在炮火中渡過伊洛瓦底江時,主旋律再次奏響,低沉的聲音,就如同江水在為逝者哭泣,為生者撫慰。生者,憑借大河的天險得到庇護;死者,他們的血液融入河水中、回歸自己的母親。死者已然安寧,只愿生者得此修習,學(xué)會生與死,就如《悲慘世界》中米里埃爾先生安慰逝者家人所說的:要注意面對死亡的方式。不要去想化為腐朽的東西。定精細看吧。您就會看到您死去的親人在天堂深處閃爍著光芒。
馬克西姆演奏的版本給了聽眾更直接的矛盾沖突的體驗,而原曲雖然旋律一直平穩(wěn),但是若置于影片的情節(jié)中,細品之下,矛盾沖突的斗爭似乎顯得更深、更強烈。一次次的危險降臨,一次次死里逃生、化險為夷,生與死似乎就在一線之間,對于生活在和平年代、和平環(huán)境下的我們,似乎也只有通過這些影視、文學(xué)作品才能夠?qū)ι烙懈由羁痰捏w會。
另外,2008年5月30日,在三峽大壩前舉辦的“宜昌九歌·奧運中國”三峽大型鋼琴音樂會,馬克西姆就演奏了這首《Waters Of Irrawaddy 》,而這一水域,就是長江。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亦善養(yǎng)萬物而不偏倚,馬克西姆版所表達出的矛盾,就如同三峽大壩所帶來的爭議,最終這水是養(yǎng)育了我們,還是拿回了她賦予我們的生命,只能看我們?nèi)绾芜x擇。沒錯,伊洛瓦底江之于緬甸,就如同長江之于中國。這江水就如同我們的母親,養(yǎng)育著我們,更是在無聲無息中教育著我們,一個偉大的母親,不僅僅是深愛自己的孩子、給予孩子更多,更要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進行糾正、教誨、甚至懲罰,而沒有一絲偏倚。我想這江水也是沒有偏倚的。
胡琴幽咽絲弦長,細挑慢捻透凄涼,當如泣如訴的聲音過后,鋼琴聲緩緩彈奏出,將人們從悲傷中慢慢帶了出來。雖有悲傷,但不至于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是啊,當我們守護在母親身邊的時候,就算是傷心,又怎會沒有力量,就算是沒有力量,又怎會感受不到溫暖。
母親河養(yǎng)育著大地萬物,包容著萬物,當滾滾江水奔涌向前的時候,也是我們應(yīng)當成長的時候。成長應(yīng)當是一種體會,更應(yīng)當是一種理解;理解應(yīng)當是一種行動,更應(yīng)當是一種深情,就如同這一江伊洛瓦底江之水……
下文出自落微之手:
愛死了馬克西姆,這個男人帥得一塌糊涂,一手鋼琴彈得美好得一塌糊涂(彈鋼琴的樣子真的是極好看的?。⌒揲L的手指,沉浸于音樂的面容,無不散發(fā)著濃濃的藝術(shù)魅力)。
第一次聽的他的曲子,是他的Croatian Rhapsody,然后就徹徹底底地迷上了。每次一聽,就忍不住抖腿抖腿抖腿,不要嫌棄我……
如果說Croatian Rhapsody是一首節(jié)奏明快得讓人熱血沸騰的曲子,那么Waters of Irrawaddy 則走了與之截然不同的方向,它是比較文靜的。
聽的第一遍是Vincent哥哥發(fā)過來的視頻鏈接,馬克西姆就坐在空曠的田野邊上,在一片濃郁的綠意中,神情陶醉地彈著這首曲子,那時凈看人家的臉去了(顏值與能力皆具?。。?,倒未曾太注意曲子本身。
及至聽第二遍,馬頭琴(此處有爭議,一說馬頭琴,一說胡琴,一說薩朗吉,奈何實不精通,分辨不出)悠揚著響起的時候,淚水便突然濕了眼眶,那聲音,荒涼得令人聞之心酸,蒼茫中滲透著西域風情,如同大漠中佇立千年的胡楊,經(jīng)歷著永不停歇的風沙,訴不盡的憂愁凄凄婉婉,繪不完的哀嘆綿綿纏纏。它們就這樣,一滴滴地滲進了血液,隱約難尋卻無處不在。
可正當你意欲接著沉淪在這無盡的蒼涼中時,鋼琴聲緩緩響起,不著痕跡地逐漸蓋住了弦樂的聲響,而那股幽幽的味道,也逐漸明亮起來,由低沉轉(zhuǎn)向高昂,像那原本一江的溫靜的水,流淌在山峰之間,兩岸險峰高聳,夜晚疏淡月光淋灑在林梢之上,一團團的墨綠倒映進水中,是那樣的岑寂而柔和,深邃而溫婉。
江水不斷得前行,流至有淺灘的地方,亂石林立,激蕩起了小小的白色的浪花,水滴們碰撞著離開水面,爾后又簌簌落落地墮入了大家庭,那是自然的靈魂在唱著生命的贊歌。
過了險灘,農(nóng)田片片,水流如同一條絲帶,將整片的新鮮的嫩綠色田野一分為二,這廣闊的空間,讓它得以盡情地流淌,于是愈加地磅礴大氣起來,視野變得極度開闊,極致的明亮,正是一團火在綻放它最后的烈焰,山河之間,只剩下了這團燃得正歡的火,蕩氣回腸!
待生命燃盡了,一切歸于平靜,烈火燃燒過后的灰燼隨風飄灑進了江水,再無一絲痕跡留存于世。驀地,便感覺到了悲憫,無法釋懷。
一遍一遍地聽,只沉浸在那聲音當中,愈記錄,卻深深地無力,再沒有辦法能夠用盡全力的將那些感覺描述出來了,仿佛無論用哪個詞匯去形容,都會有偏差,而不能夠完整全面地將我的感覺訴之于筆下。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人的生命莫不如此,從最初的靜謐,再到一個個小高潮與大高潮跌宕起伏峰回路轉(zhuǎn),最后歸于岑寂,曾經(jīng)的輝煌也化作了一陣風,消弭盡了。聽此曲,仿佛已將生命完整地走了一遍,留下了揮之不去的蛋蛋的憂桑。
左岸·音樂群:20924306
您可能也喜歡:
思之愈深,愈是平淡——新古典主義David Nevue心靈的時差優(yōu)美的旋律黑夜中的《阿特拉斯海》廚房:療愈創(chuàng)傷的心靈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