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辨脈法》求索
接上期:
【李士懋】結合臨床談辨證(2)本篇闡述了辨別脈象之大法,脈分陰陽,以為諸脈之綱。繼列浮沉促結等各脈之脈象與主病,并以寸口與趺陽相互對比,體現(xiàn)了“握手必及足的診脈方法”。
一、[原文]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shù)、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1上)
【按】首先仲景將外感內(nèi)傷百病揉在了一起,以《內(nèi)經(jīng)》陰陽理論統(tǒng)之,將所有病分陰陽兩類,曰陰病、陽病。如《金匱要略》有陽病十八,陰病十八,五臟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此即以陰陽統(tǒng)轄諸病。
病之陰陽,以脈別之,故脈亦分陰陽,以陰陽為綱,統(tǒng)轄諸脈,故開篇即言脈之陰陽,將陰陽之脈分為十綱。
自古關于脈綱的分法并不統(tǒng)一?!秲?nèi)經(jīng)》曰:“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此言脈以陰陽為綱,又曰:“脈有陰陽,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shù)者為陽。”此以來去、動靜、遲數(shù)分陰陽?!睹}經(jīng)》以大、浮、數(shù)、動、長、滑為陽脈,以沉、澀、弱、短、弦、微為陰脈。后世以浮沉、遲數(shù)為綱,或以浮沉遲數(shù)、虛實滑數(shù)為綱。獨仲景提出“脈當取太過與不及”。這是診脈之綱領。太過者實也,不及者虛也,此即以虛實為脈綱。景岳遵仲景之旨,亦以虛實為綱,曰:“千病萬病不外虛實,治病之法無逾攻補;欲察虛實,無逾脈息。諸脈中亦皆有虛實之變耳?!?div style="height:15px;">
吾臨證,即以虛實為綱。凡沉取有力者為實,沉取無力者為虛,各脈皆有虛實之分。
以虛實為綱,來分析本條所列的十綱脈,就不難以區(qū)別其陰陽屬性。如數(shù)脈,就具有陰陽兩重屬性,數(shù)而有力者,主熱盛,屬陽,當予涼瀉;數(shù)而無力者,主虛、主寒,當予溫補,屬陰,其他十綱脈亦皆如此。所以十綱脈的陰陽屬性劃分,是不夠準確的。
二、[原文]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1下)
【按】
①所謂陽病,是指表、實、熱之?。凰^陰病,是指里、虛、寒之病。所謂陽脈是指大、浮、數(shù)、動、滑;所謂陰脈,是指沉、澀、弱、弦、微。
②“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此言失之籠統(tǒng),尚須仔細分辨。里虛寒者,病情漸見好轉(zhuǎn),脈由陰脈漸見浮、大、動、數(shù)、滑,是陽氣來復之象,主生。若里虛寒證并無好轉(zhuǎn),而脈見浮、大、動、數(shù)、滑,是虛陽浮越,真氣將脫之候,主逆,主兇,甚至死亡。若能采取正確、積極的治療措施,多可挽救,非必定死。死生的判斷有兩條標準:一是病情的好轉(zhuǎn);二是脈漸由陰轉(zhuǎn)陽,此乃轉(zhuǎn)吉之象,主生。
表實熱者,往往因邪氣阻遏,反見沉、遲、細、澀、厥之陰脈,卻未必死。如《傷寒論》208條曰:“陽明病脈遲……大承氣湯主之?!薄稖夭l辨·卷二》六條云:“陽明溫病……脈沉伏,或并脈亦厥……大承氣湯主之?!贝穗m陽證,見遲、厥等陰脈,卻非死證,仍以大承氣湯攻之。凡陽證由陰脈漸轉(zhuǎn)陽者,亦邪遏漸減,邪退正復之兆,主生。
三、[原文]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shù),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按】何謂結?結有郁結、堅固之意。
結有3種解讀,一是指脈而言,浮數(shù)為陽結脈,沉遲為陰結脈。二是指癥狀,指便結而言。便結有陰陽之分,陽結者,熱與糟粕、與水、與血相結而能食、不大便;陰結者,當分虛實兩類,客寒凝結于里,脈沉遲有力;陽虛陰盛,陰寒凝結者,脈當沉遲無力;陰盛陽氣不運而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從文義來看,大便反硬之后,應有“此為虛”三字。故陰結者,當為陽虛陰盛而結。三是脈癥合看,陽結者既有脈浮數(shù),又有能食、不大便,屬實證;陰結者,既有脈沉遲,又有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何者當是?當以脈癥合看為是。何以見得?從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條所述可知。
(一)浮數(shù)脈,見于下列諸條:
《傷寒論》第49條云:“脈浮數(shù)者,法當汗出而愈?!?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