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李士懋】《辨脈法》求索
【李士懋】《辨脈法》求索
接上期:【李士懋】結合臨床談辨證(2)
本篇闡述了辨別脈象之大法,脈分陰陽,以為諸脈之綱。繼列浮沉促結等各脈之脈象與主病,并以寸口與趺陽相互對比,體現(xiàn)了“握手必及足的診脈方法”。
一、[原文]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shù)、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1上)
【按】首先仲景將外感內(nèi)傷百病揉在了一起,以《內(nèi)經(jīng)》陰陽理論統(tǒng)之,將所有病分陰陽兩類,曰陰病、陽病。如《金匱要略》有陽病十八,陰病十八,五臟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此即以陰陽統(tǒng)轄諸病。
病之陰陽,以脈別之,故脈亦分陰陽,以陰陽為綱,統(tǒng)轄諸脈,故開篇即言脈之陰陽,將陰陽之脈分為十綱。
自古關于脈綱的分法并不統(tǒng)一?!秲?nèi)經(jīng)》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此言脈以陰陽為綱,又曰:“脈有陰陽,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shù)者為陽。”此以來去、動靜、遲數(shù)分陰陽?!睹}經(jīng)》以大、浮、數(shù)、動、長、滑為陽脈,以沉、澀、弱、短、弦、微為陰脈。后世以浮沉、遲數(shù)為綱,或以浮沉遲數(shù)、虛實滑數(shù)為綱。獨仲景提出“脈當取太過與不及”。這是診脈之綱領。太過者實也,不及者虛也,此即以虛實為脈綱。景岳遵仲景之旨,亦以虛實為綱,曰:“千病萬病不外虛實,治病之法無逾攻補;欲察虛實,無逾脈息。諸脈中亦皆有虛實之變耳?!?div style="height:15px;">
吾臨證,即以虛實為綱。凡沉取有力者為實,沉取無力者為虛,各脈皆有虛實之分。
以虛實為綱,來分析本條所列的十綱脈,就不難以區(qū)別其陰陽屬性。如數(shù)脈,就具有陰陽兩重屬性,數(shù)而有力者,主熱盛,屬陽,當予涼瀉;數(shù)而無力者,主虛、主寒,當予溫補,屬陰,其他十綱脈亦皆如此。所以十綱脈的陰陽屬性劃分,是不夠準確的。
二、[原文]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1下)
【按】
①所謂陽病,是指表、實、熱之?。凰^陰病,是指里、虛、寒之病。所謂陽脈是指大、浮、數(shù)、動、滑;所謂陰脈,是指沉、澀、弱、弦、微。
②“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此言失之籠統(tǒng),尚須仔細分辨。里虛寒者,病情漸見好轉(zhuǎn),脈由陰脈漸見浮、大、動、數(shù)、滑,是陽氣來復之象,主生。若里虛寒證并無好轉(zhuǎn),而脈見浮、大、動、數(shù)、滑,是虛陽浮越,真氣將脫之候,主逆,主兇,甚至死亡。若能采取正確、積極的治療措施,多可挽救,非必定死。死生的判斷有兩條標準:一是病情的好轉(zhuǎn);二是脈漸由陰轉(zhuǎn)陽,此乃轉(zhuǎn)吉之象,主生。
表實熱者,往往因邪氣阻遏,反見沉、遲、細、澀、厥之陰脈,卻未必死。如《傷寒論》208條曰:“陽明病脈遲……大承氣湯主之?!薄稖夭l辨·卷二》六條云:“陽明溫病……脈沉伏,或并脈亦厥……大承氣湯主之?!贝穗m陽證,見遲、厥等陰脈,卻非死證,仍以大承氣湯攻之。凡陽證由陰脈漸轉(zhuǎn)陽者,亦邪遏漸減,邪退正復之兆,主生。
三、[原文]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shù),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按】何謂結?結有郁結、堅固之意。
結有3種解讀,一是指脈而言,浮數(shù)為陽結脈,沉遲為陰結脈。二是指癥狀,指便結而言。便結有陰陽之分,陽結者,熱與糟粕、與水、與血相結而能食、不大便;陰結者,當分虛實兩類,客寒凝結于里,脈沉遲有力;陽虛陰盛,陰寒凝結者,脈當沉遲無力;陰盛陽氣不運而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從文義來看,大便反硬之后,應有“此為虛”三字。故陰結者,當為陽虛陰盛而結。三是脈癥合看,陽結者既有脈浮數(shù),又有能食、不大便,屬實證;陰結者,既有脈沉遲,又有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何者當是?當以脈癥合看為是。何以見得?從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條所述可知。
(一)浮數(shù)脈,見于下列諸條:
《傷寒論》第49條云:“脈浮數(shù)者,法當汗出而愈?!?div style="height:15px;">
《傷寒論》第52條云:“脈浮而數(shù)者,可發(fā)汗,宜麻黃湯?!?div style="height:15px;">
《傷寒論》第57條云:“傷寒發(fā)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shù)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div style="height:15px;">
以上三條之浮數(shù),皆指表熱而言。
《傷寒論》第257條云:“病人無表里證,發(fā)熱七八日,雖脈浮數(shù)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shù)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贝颂枱嵝叭敫c血相結者。
《傷寒論》第363條云:“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贝藷崾?,腐敗氣血,而便膿血者。
《金匱要略》第十八(1)云:“諸浮數(shù)脈,應當發(fā)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fā)其癰?!贝藷崾榘b者。
從上述所引諸條來看,浮數(shù)之脈都主熱盛,或為表熱,或熱與水相結,或熱與血相結,或熱邪腐敗氣血而下利膿血,或為癰,這些都應屬陽結的范疇。而本條所指的陽結,是脈浮數(shù),且見能食、不大便者,當屬表熱未解,而熱入里;或表熱已解,熱已入里,或里熱外淫,亦可熱盛則消谷善饑,熱與糟粕相結而不大便,表熱未解而脈浮數(shù)。
(二)《傷寒論》《金匱要略》言脈沉遲者,見于下述諸條:
《傷寒論》第62條云:“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新加湯主之?!贝讼潞蟊砦唇舛烟摗?div style="height:15px;">《傷寒論》第357條云:“傷寒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贝颂栒`下后,陰陽兩虛且表不解,熱陷于內(nèi),癥情復雜。此沉遲,乃陽郁所致。
《傷寒論》第366條云:“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贝岁査ブ麝栕C,脈當沉遲無力,寸浮虛。
《金匱要略》第二云:“太陽病,其癥備,身體強????,然脈反沉遲,此為痙,瓜蔞桂枝湯主之?!贝孙L淫于外,而津傷于內(nèi)。
《金匱要略》第六云:“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jié)M,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贝岁幨㈥査ブ}。
《金匱要略》第十四云:“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jié)M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fā)熱,胸滿,四肢頭面腫?!睅熢唬骸按缈诿}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贝私院诶锒}沉遲,此沉遲,沉取有力者為邪遏,沉取無力者為正虛。
由上述沉遲諸條可見,沉遲脈,若沉取無力者為正虛;若沉取有力者為邪遏。其邪,可為寒、水濕痰飲、瘀血、氣結,亦可為火熱內(nèi)郁,當結合其他三診,全面分析。
至于本條所言之“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者”,亦有虛實寒熱及氣血痰瘀之別,重在沉取之有力無力,以分虛實。
四、[原文]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發(fā)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fā)熱也。
【按】這條解釋是錯誤的。
“灑淅惡寒而發(fā)熱”,是指惡寒發(fā)熱并見,這是太陽表證的特點。太陽表證分兩大類,一是太陽傷寒表實的麻黃湯證,一是太陽中風表虛的桂枝湯證,二者一虛一實。
麻黃湯證之惡寒發(fā)熱,是由于寒客于表而惡寒,衛(wèi)陽被郁而發(fā)熱,致寒熱并作。
桂枝湯證的本質(zhì)是虛人外感,營衛(wèi)俱虛而感風邪,而不是什么衛(wèi)強營弱。果為衛(wèi)強,何以還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陽以助陽,豈不犯實實之戒乎?營衛(wèi)弱而受風邪,風為陽邪,而發(fā)熱,腠理不固而自汗惡風。
太陽表證的寒熱并作,不能以陽弱陰乘、陰弱陽陷來解釋。陰乘陽陷是來解釋雜病中之惡寒或發(fā)熱者。
脈之陰陽有二解,一是浮為陽,沉為陰;一是寸為陽,尺為陰。本條之陰陽,明確指寸尺而言,寸為陽,尺為陰。雜病中陽虛陰乘者,即陽虛陰盛,乃少陰、太陰證,陽虛陰盛故惡寒。
若尺弱而發(fā)熱者,可見兩種情況:一是陽虛,虛陽浮越而熱,此即真寒假熱。一是陰虛而熱,然陰虛而熱者,又分兩種:一是陰虛熱陷營血,呈溫病之營分證、血分證;一是陰虛不能制陽,陽浮而熱。
所以,此條以陽陷陰乘來解釋太陽表證之寒熱并見是欠妥的。
五、[原文]陽脈?。ㄒ蛔魑ⅲ幟}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wèi)氣衰也。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留不行,更發(fā)熱而躁煩也。
【按】
①血虛而脈見陽浮陰弱,桂枝湯證即陽浮而陰弱。此處之陰陽,當為浮為陽,沉為陰,即舉之有余、按之不足之象,主營衛(wèi)兩虛而外受風邪,而非寸為陽尺為陰。若內(nèi)傷雜病而見陽浮陰弱者,乃血虛氣浮,故陽脈浮而非微。血主濡之,血虛筋失柔而筋急。
②“其脈沉者,榮氣微也”。脈沉,原因甚多,可分虛實兩大類:邪阻,氣血不得外達而脈沉,當沉而有力,屬實;正虛,氣血無力外達而脈沉,則沉而無力,屬虛。正虛而脈沉者,又有陰陽氣血虛實之別。至于榮氣微者,脈當沉細或沉細澀。
③“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wèi)氣衰也”。衛(wèi)屬陽,陽衰,虛陽外越而脈浮,其脈當浮大而虛。陽虛不固,汗泄如珠,此脫汗也。
④“榮氣微者加燒針”,此火逆。榮虛不守而陽浮,燒針更耗陰血,血枯,留而不行;動其浮陽,則陽越而更發(fā)熱;榮血耗,神不守,致躁煩也。
六、[原文]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一云秋脈)
【按】藹藹,盛大貌。如華蓋陽盛也。陽盛浮大而藹藹,乃陽盛未結。若陽結,閉郁于內(nèi),脈當沉、細、澀、遲、厥而躁動不寧。此非秋脈,乃夏脈。
七、[原文]脈累累循長竿者,名陰結也。(一云夏脈)
【按】累累,強直而連連不斷。如循長竿,乃肝木亢盛之脈,可見肝亢,本虛標實,肝氣結,肝氣逆等。前有“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此為陽虛而結。而本條之陰結,若指大便者,乃肝郁不疏、腑氣不通所致。如循長竿乃肝脈,主春,而非夏脈。
八、[原文]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按】瞥瞥乃虛浮貌,此散脈,陽浮散也。
九、[原文]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一云陰氣)
【按】縈縈,纖細貌。當脈細而無力:浮者微脈,陽??;沉者弱脈,陽微。細而有力者,為邪郁或陰血虛,非陽衰。
十、[原文]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按】絕,落也。瀉漆之絕,如屋漏,正氣衰。解為漆滴,前大后小,沒這種脈,脈每次搏動,如何能診得前大后小?
十一、[原文]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shù),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按】數(shù)而有力時一止,陽盛;數(shù)而無力時一止,陽氣衰;緩而一止有力,邪阻;緩而無力一止,正衰。促結,或邪阻,或正衰,以沉取有力無力分之。
十二、[原文]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fā)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shù)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按】此言動脈之形、機理、主癥。
①何謂動脈,曰:“數(shù)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動脈的形狀,就是“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其至數(shù)未必數(shù);其部位,不僅見于關上,寸尺皆可見,甚至寸動較關動更多見。
②動脈之脈理:動脈是陽搏于陰而形成的。陽盛搏陰而脈動,此為實,當按之有力。陰虛陽亢,陽搏于陰而脈動,此為虛,當沉取無力。
有沒有陰搏于陽而成動脈者?無。首先須明確,這里所指的陰,是指邪氣而言。若指正氣,則謬,正氣愈充盛愈好,何來陰精搏陽而脈動!所以,此處所言之陰,乃指邪氣無疑。
所謂陰邪當指寒與濕。陰邪搏陽,可閉阻陽氣而脈拘緊;陰邪傷陽可見陽虛寒束之脈,弦緊而減,不會出現(xiàn)動脈。陰陽者,動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脈乃陽脈,是由于陽盛或陰虛陽盛而成。所以,不存在陰盛搏陽而脈動者。
③動脈之?。簞用}因陽邪亢盛者,可迫津外泄而為汗;陰虛陽盛者,而為陰虛之虛熱。
除汗熱外,動可主痛,痛乃不通,邪阻經(jīng)脈,氣血奮與搏擊,激起波瀾而脈動。動亦主驚,驚則氣亂,氣血妄動,脈亦動?!秲?nèi)經(jīng)》曰:“陰虛陽搏謂之崩”,此陰虛陽亢而搏陰,女子血海不寧而為崩,男子精室不藏而亡精。
④“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形冷惡寒,乃陽失溫煦所致。陽失溫煦,不外兩類原因:一是陽氣并不虛,但陽氣敷布的道路被阻塞,因而失卻陽之溫煦,此為實。阻塞陽氣敷布的邪氣,包括六淫、七情、氣血痰食等。二是陽氣虛餒,無力溫煦。
陽氣的產(chǎn)生,根于先天,生成于后天,五臟六腑皆參與。陽氣的敷布,賴三焦的通調(diào)?!叭拐?,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三焦傷,陽不得升降出入,亦可形成“形冷惡寒者”。
陽郁而見形冷惡寒者,其脈當弦緊,陽郁于內(nèi)而兼數(shù),成弦緊而數(shù)之脈,鮮有動者。若陽虛而見形冷惡寒者,脈當微細無力。若陰盛格陽,虛陽上浮者,可見寸動,然按之必虛,當引火歸原。
十三、[原文]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按】緩脈之象,當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亢不弱,三部等同,往來均勻,悠悠揚揚,如輕風拂柳,輕舒搖曳。
緩脈非浮大,雖有柔軟之象,亦非水中浮綿之細小而軟。后世醫(yī)家皆以“四至為緩”。余以為不盡然。緩脈重在脈象,而不重在至數(shù),即使稍快或稍慢,其象輕舒和緩,即為緩脈。若失從容之象,縱然四至,亦非緩脈。
十四、[原文]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zhuǎn)索無常也。
【按】弦脈之象,狀如弓弦,誠是,非必浮,浮、中、沉皆可見。緊如轉(zhuǎn)索,誠是。緊可兼弦象,但弦無轉(zhuǎn)索之狀。
十五、[原文]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chǎn)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按】此條見于《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篇。本條所言之革脈脈形與主病,與仲景及后世醫(yī)家所言一致。
革脈乃弦芤相合之脈,中空外急,浮取弦大有力,如按鼓皮,沉取則豁然中空。
革脈何以中空?乃陰血不足,血脈失充,脈中無物,故而按之空。
革脈何以外急?乃血虛不能內(nèi)守,陽氣奔越于外,搏擊血脈,脈乃浮大而繃急。氣越的原因,包括血虛、氣虛、陽虛、陰虛四類。
血虛,氣無所戀而浮越,搏擊于外而為革。氣虛,不能固于其位,浮越于外而為革。陽虛,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外,搏擊血脈而為革。陰虛不能內(nèi)守,陽浮于外脈亦革。
造成革脈的這四類原因,其實仲景早已闡明?!督饏T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篇曰:“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chǎn)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碧摵?,即指陽虛而生內(nèi)寒;亡血,即陰血亡矣,皆可致革?!对\家樞要》云:“革,氣血虛空?!薄睹}確》曰:“主陰虛失血?!?div style="height:15px;">十六、[原文]問曰:病有戰(zhàn)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zhàn)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fā)戰(zhàn),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
【按】①此言戰(zhàn)汗。
何謂戰(zhàn)汗?先戰(zhàn)而后汗者,稱之為戰(zhàn)汗。戰(zhàn)汗有虛實之別。實者,邪氣阻隔,正氣不得外達以驅(qū)邪外出,待潰其邪氣,表里通達,正氣奮與邪爭而為戰(zhàn)汗。如達原飲證,潰其募原之伏邪,表里之氣通達,則奮與邪爭而戰(zhàn)汗。又如陽明腑實,正氣閉郁,待通下腑實,正氣得以通達,奮與邪爭,亦可戰(zhàn)汗,通腑亦益胃氣。
正虛而邪稽留不解者,待正氣蓄而強,則正氣奮與邪爭,亦可戰(zhàn)汗而解。扶正之法,或滋陰,或溫陽,或糜粥益胃氣,皆可使正強而與邪爭。小柴胡湯證之蒸蒸而振,即扶正祛邪之戰(zhàn)汗輕者。重者可寒戰(zhàn)、肢厥、脈伏,戰(zhàn)后汗出乃解。凡扶正或祛邪,戰(zhàn)汗乃解者,皆為戰(zhàn)汗。
②本條所言之戰(zhàn)汗,屬本虛而戰(zhàn)者。脈浮而緊,乃寒襲肌表;按之反芤者,乃正虛。法當扶正,或靜養(yǎng),待正蓄而強,奮與邪爭,戰(zhàn)汗乃解。
③“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戰(zhàn)汗有虛實之分,非必脈浮。浮脈主表,亦主內(nèi)傷,又非皆宜汗解。
十七、[原文]若脈浮而數(shù),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fā)戰(zhàn)也。
【按】戰(zhàn)汗是汗解的一種特殊形式,戰(zhàn)與不戰(zhàn),取決于正邪相爭程度,輕者汗解,劇者戰(zhàn)汗。正氣虛,蓄而強者,可奮與邪爭而戰(zhàn);正本不虛,邪正劇爭者亦可戰(zhàn),故有“溫病解之以戰(zhàn)”。
十八、[原文]問曰,病有不戰(zhàn)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shù),故知不戰(zhàn)汗出而解也。
【按】脈大而浮數(shù),乃邪在表,且有外達之勢,因勢利導,汗出驅(qū)之,故不戰(zhàn)而解。若邪氣閉痼難驅(qū),則須邪正劇爭,故為戰(zhàn)汗。
汗解,非必發(fā)汗劑,廣義汗法,是指用汗、吐、下、溫、清、補、和、消八法,令陰陽調(diào)和,皆可使正汗出。
十九、[原文]問曰:病有不戰(zhàn)、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發(fā)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nèi)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zhàn)、不汗出而解也。
【按】本條與《傷寒論》第58條類似,曰:“凡病若發(fā)汗、若吐、若下、或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敝倬斑@段經(jīng)文,示諸病痊愈的機理,即陰陽自和。凡病皆陰陽不和,凡愈皆陰陽調(diào)和。欲使陰陽調(diào)和,或治療,或靜心自養(yǎng),非必戰(zhàn)汗而解。
汗乃八法之一,戰(zhàn)汗又為汗法的一種特殊形式,只有邪正劇爭時方可戰(zhàn)。此邪,當指外感六淫之邪。傷寒邪在表者可汗,寒客于里者亦可汗,此汗,乃狹義汗法;溫病忌汗,又最喜汗解,此乃廣義汗法。汗法,其意深矣。
二十、[原文]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shù)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shù)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按】
①傷寒三日,三陽盡,三陰當受邪。若身涼且脈微,乃邪退正尚未復,故為欲解。雖脈尚浮數(shù),然已微,示正虛未復,此數(shù)乃因虛而數(shù),此浮亦因虛而浮。解以夜半者,乃陽升之時,得時令之助而正強,濈然汗出,邪隨汗解。
②“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非也。仲景于桂枝湯將息法中明確指出:“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仲景所言者,即正汗的標準。脈微,乃陽氣虛,當溫陽益氣,陽復而愈,非必汗出。若以汗法強發(fā)其汗,必大汗出而亡陽,豈能解乎?
③“脈數(shù)而解者,必能食也”。乃邪去胃氣復。然初愈,不可過食,防食復,宜糜粥將養(yǎng),“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二十一、[原文]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shù)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按】此以脈診判斷病勢。病欲愈還是未愈,何以別之?只要寸關尺三處,大小浮沉遲數(shù)等同,即為陰陽和,病當愈,否則病當劇?!睹}經(jīng)》亦有此語,曰:“寸關尺,大小遲疾浮沉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平復,當自愈?!?div style="height:15px;">此言不確。脈陰陽俱緊者,皆當愈乎?脈陰陽俱浮者,皆當愈乎?三部俱大、俱微細欲絕者,皆當愈乎?
以脈判斷病勢者,《傷寒論》《金匱要略》比比皆是,但根本的脈為靜?!懊}若靜者,為不傳;若數(shù)急者,為傳也”。靜,即和緩之象,緩即有胃氣,邪退正復之征,故脈貴和緩。
二十二、[原文]師曰:立夏得洪(一作?。┐竺}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若疼重者,須發(fā)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fā)汗。若汗?jié)鐫缱猿稣?,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脈洪大,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按】
①人與四時相應,四時之變動,春夏秋冬,寒暑之更迭,陰陽有進退盛衰之變動,故人身之陰陽氣血應四時,脈有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之別。立夏陽盛,故脈洪大,鉤即洪也。
②其人立夏之后,身體若疼重,其脈洪大者,乃暑濕傷于肌表,故須發(fā)汗??蓞⒀ι住稘駸岵∑分疂駸嵩诒碇C治。若得濈濈汗出,則表邪當解,身疼重除矣。
二十三、[原文]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按】此言得病與病愈之時,與晝夜陰陽進退盛衰的關系。此條可參,不可刻板,夜半病者,未必日中而愈,仍當以觀其脈證,隨證治之。
二十四、[原文]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shù)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按】此言不可作為定論,浮主表,亦主里;沉主里,亦主表;數(shù)在腑,亦在臟;遲在臟,亦在腑。具體病,還得具體分析,四診合參,以脈為重。
二十五、[原文]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jīng)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沉才見,此為調(diào)脈,故稱如經(jīng)也。若反滑而數(shù)者,故知當屎膿也。(《玉函》作溺)。
【按】
①趺陽為胃脈,太溪為少陰脈。胃脈,涵蓋脾胃之功能,為后天之本。趺陽脈浮而澀,知為脾氣不足,胃氣虛也,故爾下利。
②少陰脈沉而弦,少陰水臟,封藏之本,故其常脈當沉弦。弦則為減、為寒,若作浮弦,則非。經(jīng)者,常也?!安乓姟贝司洚敂酁椤吧訇幟}弦,而沉才見,此為調(diào)脈。”當指少陰脈于沉候才見,以腎之常脈為石也,故此為調(diào)脈。
若沉弦之脈,轉(zhuǎn)為滑數(shù),乃下焦熱盛,腐敗氣血,故當屎膿。
二十六、[原文]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wèi),寒則傷營,榮衛(wèi)俱病,骨節(jié)煩痛,當發(fā)其汗也。
【按】
①寸口、掌后之脈,有左寸為人迎、右寸為氣口之分。此之寸口,乃指掌后雙手動脈,包括寸關尺三部。
②脈何以???邪客于表則脈?。淮艘燥L為陽邪,其性輕揚而脈浮。竊以為以邪客肌表解脈浮,更為貼切?!秱摗返?條即“太陽之為病,脈浮”。太陽病所受,有六淫之別,若客于太陽,則皆可浮,非必風邪獨浮。
③“風傷衛(wèi),寒傷營”。風為陽邪,獨傷衛(wèi)而不傷營乎?寒為陰邪,獨傷營而不傷衛(wèi)乎?事實上,風與寒,既可傷衛(wèi),亦可傷營。臨床上,究竟傷衛(wèi)還是傷營,還是營衛(wèi)俱傷,要具體辨證方可。
④“營衛(wèi)俱病,骨節(jié)煩痛,當發(fā)其汗也”。骨節(jié)煩痛,原因甚多,若脈浮緊且骨節(jié)煩痛者,方可發(fā)汗。
二十七、[原文]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jīng)也。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則傷胃,數(shù)則動脾,此非本病,醫(y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wèi)內(nèi)陷,其數(shù)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shù)脈動脾,其數(shù)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shù)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谷,潮熱發(fā)渴,數(shù)脈當遲緩,脈因前后度數(shù)如法,病者則饑,數(shù)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按】趺陽——胃脈、候胃氣。
少陰——太溪,候腎氣。
趺陽脈,我偶用,只摸個有力無力,或有無脈搏,以斷胃氣存亡,其他無經(jīng)驗。少陰脈未曾診過。
脈診的發(fā)展歷程是由博到約,《內(nèi)經(jīng)》診脈,就方法多種,如遍診法、三部九候法、寸口診法、寸尺診法、尺膚診、色脈診等。至《難經(jīng)》始倡寸口診法,后世遵之。然仲景尚存三部九候之遺跡,吾已罕用,故無經(jīng)驗。
二十八、[原文]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yī)所病也。大發(fā)其汗,又數(shù)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后乃發(fā)熱,無休止時,夏月熱盛,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fā)熱。此醫(yī)發(fā)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nèi)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nèi)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按】本條言大汗傷陽,大下傷陰,因虛而見寒熱之脈證。陽傷脈微,陰傷脈澀。陰虛生內(nèi)熱,故欲裸;陽虛生外寒,故欲著衣。
寒熱真假的分辨,當以辨證為據(jù),而不以冬夏為憑。
虛寒者,見畏寒,肢厥,蜷臥,委靡,脈微細;或局部之寒象,如下冷、腹冷、背冷、手足冷等,乃陽虛無力溫煦所致。虛熱者,可因陰陽氣血之虛衰,虛陽浮動而引發(fā)。其見證,可為全身躁熱,欲裸其衣,欲臥泥地,欲入井中。其體溫,可高,可不高,高者可達40℃±;或局部發(fā)熱,如頭熱、口鼻如火、心中熱、二陰熱等。
陽虛者,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外,而見虛熱。陰虛者,陰不制陽,虛陽浮越而為虛熱。氣虛者,不能制陰火,致陰火上沖,而為虛熱。血虛者,氣無所倚,氣浮蕩而為虛熱。陽虛者,當引火歸原;陰虛者,當滋陰潛陽;血虛者,當益氣補血;氣虛者,當培土升陽,土厚陰火自伏。
二十九、[原文]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fā)汗;屬腑者,不令溲數(shù),溲數(shù)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而未可攻。
【按】本條論下法之可與不可。
①脈浮而大,即使有心下反硬、有熱,屬臟,亦不可攻,攻之為逆。何也?大為熱盛,浮則示熱有外達之勢,治當因勢利導,清熱透邪,使熱透達于外而解。下之為逆,反使邪熱內(nèi)陷,當予白虎湯類辛甘寒之劑,達熱出表。《溫病條辨·卷二》云:“陽明溫病,脈浮洪躁甚者,白虎湯主之;脈沉數(shù)有力,甚則脈體反小而實者,大承氣湯主之?!北孛}沉實者,方可下之。
《傷寒論》第132條云:“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钡?34條云:“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北緱l亦心下硬,然脈浮大,即不可下。本條以浮大之脈而下,欠妥。
②“脈遲未可攻”,亦值得商榷。
《傷寒論》第208條云:“陽明病,脈遲……大承氣湯主之?!?div style="height:15px;">《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云:“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div style="height:15px;">邪氣閉阻,血脈滯泣,脈可沉、細、小、遲、澀乃至厥,沉取必有一種躁動不寧之感,若腹征、舌征與陽陽腑實相符,脈雖遲亦可下之。
三十、[原文]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fā)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huán)口黧黑,柔汗發(fā)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按】
①“脈浮而洪”,必按之虛,此陽越于外,“身汗如油”,絕汗,亡陽也?!按恍荨保瑲庥撘?。“水漿不下,形體不仁”,腎氣敗也。
②脈乍靜乍亂,此代脈。
a.何謂代脈?皆云動而中止,止有定數(shù),非也。代,乃更代之義,是指不同的脈象相互代替、更換,交錯出現(xiàn),其脈象為乍疏乍數(shù),乍強乍弱,乍動乍止。正如《脈訣條辨》曰:“若脈平勻,而忽強忽弱者,乃形體之代?!庇衷唬骸懊}無定候,更變不常,均為之代?!本霸涝疲骸胺惨姾龃蠛鲂?,乍遲乍數(shù),倏而變更不常者,均為之代?!?div style="height:15px;">b.代脈的脈理與主病
代脈可分生理之代、病理之代與正氣衰敗之死代三種。
生理之代:《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五臟應時……脾脈代?!敝^臟氣隨時而更復,脈亦隨時而更代。春弦、夏鉤、秋毛、冬石,此四時之代也。
孕三月而代,亦為生理之代。孕三月,因胎兒發(fā)育,氣血相對出現(xiàn)不足,故而脈代。當化生之力增強,代脈自除。
病理之代:一般指暴病而言,氣血乍損,一時不能相繼而出現(xiàn)代脈,此非臟氣衰敗之死代?;试唬骸坝胁《鴼庋p,視為病脈。”如霍亂吐瀉而脈代,《四言舉要》云:“霍亂之候,脈代無訝。”
臟衰死代:臟氣衰敗的死代,多見于久病之人,元氣衰敗者。《素問·平人氣象論》曰:“但代無胃,曰死。”此為死代?!稙l湖脈學》曰:“五十不止身無病,四十一止一臟絕,四年之后名亡命。兩動一止三四日?!边@不僅是以至數(shù)歇止定代脈,而且以動止之數(shù)來定死期,失之膠柱?!睹}訣匯辨》云:“夫人豈有一臟既絕,尚活四年!”誠然。以代脈而判斷生死之期,當結合氣色形癥,綜合分析,不能僅據(jù)動止之數(shù),此當活看。
三十一、[原文]寸口脈浮大,而醫(y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y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饐。
【按】饐,音噎。
“大則為寒”,此陽越,陰盛格陽,必大虛。
反飲冷水,重傷胃陽而饐。
“浮則無血”,血不內(nèi)守,陽氣浮越,其脈浮大,按之必虛或芤。陽虛而寒,而為饐、為腸鳴。
三十二、[原文]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饐,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y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按】噦:呃逆。
①趺陽為胃脈。浮則為虛者,必正虛而陽氣外越而脈浮,其浮,必按之無力。
②胃氣虛,升降失司而饐;滑脈為陽,邪實阻胃升降而噦。
③“責虛取實,守空迫血”:本胃之虛竭,誤以實治,虛其虛也;脈滑實也,誤以虛治,則實其實也,虛虛實實,醫(yī)之咎也。血虧陽浮,上損陽絡而為衄,上灼清竅而鼻干。
三十三、[原文]諸脈浮數(shù),當發(fā)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按】脈浮數(shù)且寒熱,若身痛不欲食,乃邪客于表。此亦脈浮數(shù)寒熱,然痛偏著一處,且無礙飲食,知病不在里,而在表,故為邪遏氣血,蓄積成膿,其痛處當有紅腫熱痛之狀。
三十四、[原文]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zhàn)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fā)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按】“差遲”,方言也。較差者曰差遲。
此論陽衰之戴陽證。脈浮而面熱者,似表熱上熏,六七日,傳經(jīng)盡,當汗出而解。若發(fā)其汗,汗不出,反發(fā)熱,且身癢,乃治欠妥,故曰差遲。何也?其脈遲且戰(zhàn)惕,遲為無陽,神無所倚,戰(zhàn)栗怵惕,如人將捕之狀,知為里虛陽衰。其脈浮、面赤熱,乃戴陽也,誤似表實而汗之,虛陽浮越而反熱,營衛(wèi)虛而癢。此證脈浮遲,必按之無力。
三十五、[原文]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于下,名曰渾也。陰中于邪,必內(nèi)栗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陽中于邪,必發(fā)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里氣微急,三焦相溷,內(nèi)外不通,上焦怫郁,臟氣相熏,口爛食龂也。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zhuǎn),胃中為濁。榮衛(wèi)不通,血凝不流。若衛(wèi)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游于經(jīng)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nèi)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追,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泣下。下焦不盍,清便下重,令便數(shù)難,齊筑湫痛,命將難全。
【按】溷,音混?;靵y也。
食龂:蝕齦。
嗢:音wà,出聲不利。
清便:即圊便。
前:剪也,斷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寒也。《傷寒論》第3條曰:“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癥見“陽中于邪,必發(fā)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這明顯是寒束肌表之象,本條謂之“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曰潔”。
濁邪中下,“陰氣為栗,乃陰寒盛而寒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濁邪者,概指濕濁之氣。
寒濕外束,陽氣內(nèi)郁而化熱,致臟氣熏蒸,口爛食龂,小便赤黃,游于經(jīng)絡,出入臟腑,諸癥蜂起,其命難全。
三十六、[原文]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口唇干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fā)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fā)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nèi)痛者,必欲利也。
【按】陰陽俱緊,表里俱寒??谥袣獬瞿讼⒏撸诖礁稍锬藲獠换?,蜷臥足冷乃陽衰,涕出陽不攝津,微熱手足溫者,陽復為欲愈。
大熱,實者清而解之;格陽而熱者,白通湯主之。
內(nèi)寒則腹痛吐利。陽虛陰盛脈緊者,必按之無力,苔滑陽虛也。
三十七、[原文]脈陰陽俱緊,至于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fā),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nèi)際黃者,此欲解也。
【按】表里俱寒而吐利,緊去寒退則人安。脈遲,寒也,水飲內(nèi)停。能食,胃氣復,欲解。三部脈至,陽氣復,雖煩,口噤不能言,躁擾者,必欲解。
脈和、煩、重瞼、內(nèi)際黃,陽復,欲解。
三十八、[原文]脈浮而數(shù)。浮為風,數(shù)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摶,則灑淅惡寒也。
【按】浮而數(shù),有力為實,無力為虛。浮數(shù)無力,為風虛相搏,屬虛人受風,衛(wèi)陽不固,方致灑淅惡寒。
三十九、[原文]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shù)疾,衛(wèi)氣失度。浮滑之脈數(shù)疾,發(fā)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按】陽實相搏,熱盛,迫衛(wèi)而失常度,浮滑數(shù)疾,即躁脈。熱不為汗衰,陰陽交也,交者死。
四十、[原文]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按】脈散,正氣耗散;咳逆上氣,氣上脫也,故死。
-END-
有用就擴散
有用就點在看
I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李士懋田淑霄醫(yī)學全集·上》
作者:李士懋,田淑霄;編輯整理/劉繼芳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
I 投稿郵箱 150085803@qq.com
【李士懋】精彩醫(yī)案選讀【點擊文字直接閱讀】
肝虛(慢性肝炎)
中醫(yī)教育的反思
肝硬化
談五運六氣
惡性腹痛談辨證論治(辨)
小腹痛墜
談辨證論治(證)
胃脘痛談辨證論治(論治)
寒熱錯雜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誤攻正亡
談辨證論治的套路
奔豚(吞氣癥)
談常見的辨證方法
哮喘結合臨床談辨證(1)
咯血
結合臨床談辨證(2)
關格痹證
脫證懈怠
亡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羅校注釋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4
傷寒雜病論長沙古本4
伊尹湯液經(jīng)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