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約草廬
(沈約)孤貧,篤志好學,晝夜不釋卷。母恐其以勞生疾,常遣減油滅火。而晝之所讀,夜輒誦之,遂博通群籍,善屬文。濟陽蔡興宗聞其才而善之,及為郢州,引為安西外兵參軍,兼記室。興宗常謂其諸子曰:“沈記室人倫師表,宜善師之?!?(節(jié)選自《南史·沈約傳》)
沈約從小歷經(jīng)磨難、聰明過人。他的父親沈璞時任淮南太守,在元嘉三十年(453年)被誅殺,僅38歲。沈約當時年紀還小(12歲),從淮南隨母親偷偷跑掉了,返回祖籍,避世求學于武康縣桃源村,就是現(xiàn)在的德清縣東沈村,后來趕上朝廷大赦天下,才免于流亡。但也成為了孤兒,家庭貧窮。沈約專心好學,日夜兼讀不知疲倦。他的母親擔心他用功過度而生病,經(jīng)常把油燈的油少放些好讓他早些睡覺。沈約白天讀的書,晚上就能背下來,于是對不少典籍都很熟悉,會寫文章。后來郢州刺史蔡興宗經(jīng)常用沈約好學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兒子。
這個故事就發(fā)生在德清縣東沈村,沈約草廬就在東沈風景秀麗的盤溪水邊。
沈約草廬遠觀為殘垣斷壁圍繞下的石屋草瓦,在紅梅穿墻、竹影搖曳的映襯下,顯得古典而蒼老。
走進草廬,映入眼簾的是一池清泉,百條錦鯉的穿梭,給草廬平添了生機和活力,數(shù)枚石錘暗示著東沈村曾經(jīng)繁榮的造紙業(yè),也為這個歷來尚文好學的村莊,添加了文房四寶的元素。
而水池中的佛塔,不僅材料歷史悠久,而且非常契合南北朝時期,梁武帝時代崇尚佛教的大文化背景。
圍繞水池的古石板運用,屬于大膽而實用,在移步換位間,就能欣賞不同角度的盤溪勝景。
走進石屋,背墻正中的是一塊書有《繼美草廬》的石匾,字面含義為承繼先人之美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