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人到中年,經(jīng)歷的事情多了,會更注重內(nèi)在修養(yǎng)與人生的意義。
有人說:人到中年,才算喝懂茶,尤其在40歲之后。
這個懂茶并非說專業(yè)領域里如何品茶、研究茶,而是對茶之一道與人生道理之間的領悟。
愛喝茶的人,步入中年后,往往有這2種特質(zhì)。
人到中年更樸素
一杯清茶,一種氣質(zhì)
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p>
年輕時太浮躁,以為烈酒才是江湖,翻涌的人生才有味道。
如今卻覺得,一杯樸質(zhì)無華的清茶,沒有多刺激的感受,不需要多豪邁的心胸,但卻是人生的真諦。
清茶,淡然如水而有滋味,入口溫潤卻慰藉靈魂。在一杯茶湯里,感受樸素。
著名主持人汪涵就深諳樸素的道理。
他身處名利場,卻能堅守本心,樸素如初。
他的手機是老人機,地攤買的人字拖他穿了近十年,普通的書包背了十幾年,因為他明白:真正的富足,不在于擁有多少財富,而在于內(nèi)心的安定與豐盈。
圈中人人都在名流聚集的北京買房,汪涵卻在長沙一個僻靜古鎮(zhèn)給自己買了個小院子,遠離名利的喧囂,閑下來時就在家中陪伴妻兒,或者讀書、煮茶、練書法,寫文章。
他寫了一本書《有味》,封面上印著兩行小字,正是他的精神寫照:“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
林清玄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靜水流深,這看似深邃的天地萬物,其實簡約樸素,平凡安然?!?/p>
有喝茶習慣的中年人,在一杯茶里,感受樸素。
不爭名利、不斗高低,不懼未來、不畏過往。憑一點素心,逍遙于人世間。
不爭,是中年人的底色
一杯清茶,享受不爭的時光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而由水而成的茶,同樣以不爭,而為我們所喜。
酒攀高低,茶處不爭。
茶的品類繁多,卻從不爭排名高低,每個人依著喜好來喝茶,但也能兼容其他茶。
這份不爭,與人到中年的不爭,很契合。
人到中年,看淡了追名逐利,憧憬著平淡生活。只愿尋一杯茶,靜而不爭。
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唐朝有個布袋和尚,有一天觀察了農(nóng)夫插秧后,寫了一首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農(nóng)夫插秧是一邊插,一邊后退的,無路可退之時,便是插好秧之時。
倘若只顧眼前,只想一味爭取前進,最后卻一事無成。
人生很多時候皆如此,看似不爭不奪地后退,曠日持久,便知曉其實是在前奔。
南懷瑾說,“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p>
一味追名逐利,到頭來一場空;奢望太多的財富,容易丟失了最寶貴的品質(zhì)。
唯有不爭,才能與世無爭。
人到中年,少些爭斗,多些淡泊。少些飲酒,多些喝茶。
用一杯茶,感受不爭的歲月。
不爭,才是人到中年,最純凈的底色。
莊子說:“終生役役而不得其成功,苶(nie)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p>
太多人一輩子奔波勞碌,卻看不見成功,也找不到歸宿。
與其在勞碌奔波中虛度此生,不如在該樸素的年齡樸素,該不爭的時候不爭。
人到中年,放下煙酒,與茶為友。
愿每一個為家庭、為事業(yè)辛苦的朋友,能學會喝茶,在一杯茶里,體會樸素與不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