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兒科是在中醫(yī)內科的基礎上,根據小兒的特點,研究小兒保育,疾病的防治及護理的一門臨床學科。小兒雖與成人相似,但因其正處有生長發(fā)育時期,生理特點與成人不同,因而在感受疾病和病理變化方面也有其特點,而且年齡越小越顯著。
一,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
一,生理特點
1,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臟腑嬌嫩是指小兒機體各系統(tǒng)和器官的發(fā)育不全和脆弱。形氣未充是指小兒形態(tài)和功能均未臻完善。如{小兒藥證直訣,變蒸}說:“五臟腑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溫病條辨},解兒難}說:“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這是小兒生理特點的一個主要方面。
2,生機旺盛,發(fā)育迅速,小兒生理的另一個特點是生機旺盛,發(fā)育迅速。年齡越小,生長發(fā)育的速度也越快。古代醫(yī)家把小兒這一現象稱為”純陽之體“。所謂純陽之體,是指小兒生機旺盛,對營養(yǎng)物質的需求量大。
二,小兒的病理特點
1,發(fā)病容易,變化迅速,小兒臟腑柔弱,氣血未充,經脈未盛,與成人比較,衛(wèi)外功能不固,對病邪的抵抗力較差,加上寒曖不能自調,乳食不能自節(jié),一旦調護失宜,則易被病邪所傷,因此發(fā)病率較高。患病之后,邪氣易實,正氣易虛,實證可迅速轉變?yōu)樘撟C。不僅如此,在病變的進程中,由于“稚陰未長“,故易陰傷陽亢,表現為熱證:,稚陽未充”,機體脆弱,陽氣又易虛衰,使陽熱之證迅速轉為陰寒之證。故小兒患病易實易虛,易熱易寒,變化迅速。
2,衛(wèi)外未固,肺多受累,小兒形體未充,腠理疏松,衛(wèi)外機能不固,易被六淫侵襲。肺為嬌臟,外合皮毛,因此外邪侵襲,或從皮毛內侵,或從口鼻而入,必使肺系受累,出現咳嗽,喘促等證。
3,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小兒受病,由于生機旺盛,病之初起,每易出現發(fā)熱,口渴,苔黃,脈數等陽熱證候。即使感受寒邪,也常是表寒未解,里已化熱。這種易顯陽證,熱證的病理特點,即稱為“陽常有余”。陽有余收化熱化火,火熱皆能傷陰,因此又多見口燥唇焦,尿少便干等陰分不足之證。同時,小兒生長發(fā)育迅速,營養(yǎng)需要量大,機體又常因某些陰液物質不足而出現疳證,雞胸,龜背等。小兒易出現陰分不足的病理現象,稱之為“陰常不足”。
4,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小兒臟腑嬌嫩,感受病邪,邪氣每易暴張而壯熱,內擾心神,引動肝風,便可發(fā)生驚厥抽搐。即使健康小兒,由于神氣怯弱,不任驚恐,每在睡眠或游戲之中,突有聲響,就可神魂不定,攣急搐動。小兒的這種病理特點,古人稱之為“肝常有余”。小兒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長發(fā)育迅速,所需營養(yǎng)物質較多,所以脾胃功能相對不足,加上小兒飲食不能自節(jié),脾胃容易愛損,出現吐,瀉,納呆等證。同時,其它臟腑的疾患,也常常影響脾胃。小兒脾胃功能易于紊亂的病理特點,即謂之“脾常不足”。5,臟氣清靈,病易康復,兒科疾病雖有傳變迅速,病情易于惡化的一面,但小兒臟氣清靈,生機旺盛,再生與修復能力較強,加之病因單純,患病之后如能及時恰當的治療與護理,一有轉機,便易康復。即使病情危重,只要積極搶救,轉危為安的機會也較多。
二, 小兒疾病的診斷,治療特點
一, 診斷特點
兒科疾病的診沁方法,與其他各科一樣,主要也是根據四診合參。但由于嬰幼兒不會言語或不能正確訴說病情,故古有“啞科”之稱。因寸口部位短小,或就診時不與醫(yī)生合作,影響氣息,脈象等的檢查,所以兒科四診難于求全。因此歷代醫(yī)家根據小兒特點,常把望診列為四診之首。其中望指紋又是小兒的獨有診法。
1,望診,小兒望診著重神色,形態(tài),苗竅,皮疹,指紋和二便等方面的變化。歷代醫(yī)家認為“小兒病于內,必行于外”,所以根據望診收集的情況,可以診察臟腑的寒,熱,虛,實等病變。
1,望神色,即觀察精神狀態(tài)和面部氣色的變化。凡小兒精神飽滿活潑,而且有神,面色紅潤光澤,呼吸均勻緩和,四肢活動自如,是氣血調和,神氣充沛,無病的表現。即或有病,尚未損傷正氣,臟腑功能未衰,病變輕淺,預后較好。若神情呆滯,萎靡或嗜睡,或煩躁不安,二目無神,面色晦暗,呼吸不均,四肢活動不能自主,則為病態(tài)。且病情較重,臟腑功能受損,預后較差。小兒有病,面部色澤的變化較成人更為顯著。如有熱,則面赤:氣血虛弱,則面目:在青者,主痛,主驚,主瘀:面黃,多屬脾胃功能失調或蟲證:面呈黑色。多為寒痛之證。
2,望形態(tài),即觀察患兒的體形和恣態(tài)的變化。根據小兒外形和體質的強弱,來推測五臟功能的盛衰。凡神態(tài)活潑,毛發(fā)潤澤,肌肉豐滿,筋骨強健,發(fā)育正常者,表明先天稟賦充足,營養(yǎng)佳良,健康無病。若形體消瘦,神態(tài)呆滯,面色及肉干枯無華,筋骨軟弱,毛發(fā)萎黃,則為先天胎元不足,后天失于調養(yǎng)所致病態(tài)的表現。動靜姿態(tài)及體位,是病理變化的外在反映,不同疾病可出現不同的姿態(tài),姿態(tài)表現的總原則是“陽主動,陰主靜”。如臥位常側向外者,多屬陽證,熱證:常向里者,則以陰證,寒證,虛證居多。仰面伸足多屬熱證:蜷臥縮足多屬寒證:喜伏臥者,多為內傷乳食之證等。
3,望苗竅,苗竅包括五官和二陰。審苗竅可補充望面色的不足,且苗竅和內臟的關系極為密切。因舌為心之苗,肝開竅于目,肺開竅于鼻,脾開竅于口,腎開竅于耳,二陰又為腎所主,故臟腑有病常反映于苗竅。
1,望目:目為肝竅。主要觀察眼瞼,眼球,瞳孔,結膜和鞏膜等變化。若目赤腫痛,多為風熱或肝膽之火上攻:目淚汪汪,目赤多眵而畏光者,須防麻疹:眼瞼浮腫,為水濕上泛:結膜色淡,為血虛:結膜干燥,為旺血不足:睡時露睛,為脾虛實:兩目深陷,目無神采,為氣虛液脫;兩目呆滯或直視上竄,為驚風之兆:久病瞳孔散大,為無陽將絕。
2,望鼻:鼻為肺竅。鼻塞流清涕,為外感風寒:流黃濁涕,為外感風熱,鼻衄為肺熱;鼻翼煸動伴呼吸困難,初病多為痰熱蘊郁的閉證,久病并汗出而喘,屬肺氣虛竭的脫證。
3,望口唇:包括觀察齒,齦和咽喉的變化。唇為脾之外榮,唇的顏色,潤燥及外形的變化,能反映內臟和氣血的一些病變。如唇色淡白,為脾虛血少:唇色鮮紅如櫻桃,為陰虛火旺:唇色鮮紅干裂,為津液耗傷:唇色青紫,為血瘀或寒凝:環(huán)口青色,為肝木克脾,須防驚厥:口角流涎,或為胃熱,或為脾寒不固:唇內自點,多為蟲積:兩頰粘摸有白色小點,周圍紅暈者,為麻疹粘膜斑:滿口白屑,狀如雪花,為鵝口瘡。齒,齦與腎,胃有關。牙齒逾期不出,為腎氣不足:牙關緊閉,為驚證:牙齦干燥,為傷津:牙齦淡白,為血虛:牙齦紅腫疼痛或兼出血,均為胃火上炎:牙齦出血,不紅不腫不痛,則為虛火傷絡:牙齒潰爛黑腐,為牙疳。咽喉與肺,胃相通,并有心,腎,肝,脾等經脈循絡于此,上述臟腑的病變都可能從咽,喉部反映出來。因此,診察小兒疾病時,咽喉為必查之部位。如咽喉一側或兩側紅腫,系乳娥,多為外感風熱,或為肺,胃積熱上熏:咽部微紅,有點狀或條狀白色假膜,表現光滑,境界分明,拭之不去,強行剝脫則易出血者,為白喉。
4,望舌:主要觀察舌體,舌質及舌苔三個方面的變化。古有“辨舌質可辨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淺“之說。如舌體胖嫩,齒痕明顯,舌質淡白,多為脾,腎陽虛:舌體大,舌色深紅,多為心脾積熱:舌質淡白,為氣血兩面三刀虛:舌有紅剌,為邪熱積盛:舌色紅絳,是熱切入營血:舌紅少苔或無苔,為陰虛火旺;舌質紫紅或紫暗,為氣滯血瘀:舌有芒剌,多是熱切盛傷津。舌苔能反映病邪的性質及病邪的進退。如白苔主表,寒之證;白膩苔,為濕邪內蘊:白苔轉黃,是表邪入里:舌苔灰黑,多為寒邪內盛:苔薄,為表邪初見,病情較輕;厚苔,表示內邪已深,病情較重:苔由薄轉厚,表示病邪入里,損及胃,腸功能;厚苔轉薄,提示邪外泄,是病邪將解之兆:舌面無苔,光如鏡面,稱鏡面舌,多見于陰虛已極的重病或久?。夯▌兲Γ俏戈幉蛔慊蚱⑽戈幪撝C。
5,望耳:耳輪清冷,多主寒痛或驚風:以耳垂為中心的周圍腫脹,為痄腮:耳心疼痛或耳內流膿,多為肝膽火熾,耳背脈絡隱現,多為風熱;耳尖發(fā)涼,身熱面赤,目淚汪汪而畏光者,提示麻疹之先兆:耳輪板硬萎縮,顏色蒼白或枯槁,或青黑晦暗,是腎氣欲絕之證。
6,望二陰:男孩陰囊松弛淡白,多為體虛;紅亮為熱證:緊縮為寒證。陰囊時腫時復,啼哭時腫大加甚,為疝氣;陰囊陰莖水腫,多為腎病。前陰或肛門瘙癢,多是蟯蟲?。焊亻T濕潤潮紅,多屬大腸濕熱:肛周潮濕紅腫,多為尿布皮炎;便后直腸脫出或脫肛,先便后血,為痔瘡:大便硬結,便時困難,血著糞便或便后滲血,多屬肛裂。女孩前陰紅赤濕爛,多屬膀胱濕熱。
4,望指紋:指紋又稱”脈紋“”虎口紋“。即位于虎口直至食指掌面橈側的絡脈,是手太陰肺之脈的分支{食指橈側的淺表靜脈}。由于小兒皮膚薄嫩,脈絡易于顯露,指紋較為明顯。當機體病變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病情,故兒科臨床對3歲以內的小兒常以觀察指紋來代替脈診。
指紋分三類{見圖}:即食指第一節(jié)稱風關:第二節(jié)稱氣關:第三節(jié)稱命關??粗讣y時,應抱患兒于向光處,醫(yī)者用左手拇,食二指固定患兒的食指尖,以右手拇橈側輕輕從命關推向風關,使指紋顯露,以便觀察指紋的浮沉,色澤及部位的變化。正常指紋顏色紅略帶者,不浮不沉,隱現于風關之內。若患疾病,指紋的浮沉,色澤,部位則隨[之發(fā)生相應變化。
1,浮沉定表里;初感外邪,病在表,則指紋浮露:病邪入里,則指紋多沉滯。
2,色澤定病性:指紋淡紅,多屬虛寒:深紅或紫色,多屬里熱:青紫或紫黑,多屬郁熱深重或血瘀:淡紫色,多屬虛熱:青色,主驚,主痛,主抽搐:指紋色淡,多屬體質虛弱,氣血不足:指紋瘀滯,推之不暢,為實證。
3,三關定病情:指紋現于風關,是邪淺病輕,易治:現于氣關,是邪已入里,病情較重:現于命關,病情更重:指紋延伸至指尖,稱“透關射甲“,病情危急。 望指紋是一種輔助診斷方法,本法經臨床實踐證明它與疾病的符合率不及舌診和脈診,因此當指紋與證不符時,可“舍紋從證”,以便作出正確的診斷。
2,聞診,聞診是動用聽覺和嗅覺識別疾病的一種輔助診斷方法。關于語言,呼吸,咳嗽,呃逆,噯氣以及嗅氣味已在診法中敘述,這里著重談談聽小兒的啼哭聲。小兒啼哭并非皆病??捎绅囸I,口渴,欲睡,要抱或尿布浸濕或包扎過緊以及蟲咬,針剌等引起,每當滿足需要,啼哭便能立即停止。
若哭聲綿長無力,口作吮乳狀,得乳即止者,是饑餓:如哭聲尖銳而高,忽緩忽急,時作時止,多因腹痛,兼有發(fā)熱者,應注意有無炎性病灶:哭而無聲,時作驚惕,則為驚風之兆:哭時慢而無力,不時呻吟者,多為疳積:哭時聲音嘶啞,呼吸不利者,應注意有無咽喉的病變:睡中驚啼,或突然驚叫,須臾自睡者,多為夢驚:夜臥啼哭,坐臥不安,為夜色啼,或因乳食停滯??傊?,哭聲應清晰和順為佳,如洪亮有力,多為實證:細弱無力,多為虛證:尖銳細弱或哭而無淚,都屬重證。
3,問診
1,問年齡,詢問年齡對診斷疾病和治療用藥均有重要意義。如診斷新生兒黃疸和破傷風,與初生日數有關。有些傳染病也與年齡有密切關系,如麻疹多發(fā)生于6個月以后的幼兒,水痘,百日咳在學齡前比較多見。12歲以后所患病基本上接近于成人。
2,問寒熱,小兒寒熱可通過接觸的感覺以及姿態(tài)的改變來測知。小兒發(fā)熱一般早晨偏低,午后和夜間較高,詢問時應問清發(fā)熱的時間和程度。若身體蜷縮,喜偎母懷,皮起雞粟,多為惡寒:喜露頭面,睡喜仰臥,揚手擲足,吮乳口熱,多為發(fā)熱。如較大兒童述及惡寒發(fā)熱而無汗者,為外感風寒:發(fā)熱怕冷兼有汗出,口渴者,為外感風熱:發(fā)熱不惡寒,反欲擲被揭衣者,為邪熱入里:寒熱往來者,為邪在半表半里:發(fā)熱連續(xù)不解,午后夜間尤甚,舌苔厚膩者,為濕熱內蘊:午后或傍晚低熱,伴盜汗者,為陰虛潮熱:單惡寒而不發(fā)熱者,為里寒或陽虛之證:夜間發(fā)熱,腹壁,手足心熱,胸滿不食者,為內傷乳食。
3,問汗,小兒肌膚薄嫩,較成人容易出汗,一般不屬病態(tài)。白天汗出較多,稍動尤其甚,不伴發(fā)燒者,為氣虛衛(wèi)外不固的:“自汗”:入睡則汗出,為陰虛或氣陰兩虛的“盜汗”,在熱病中,汗出熱不解者,為表邪入里:見高熱,汗出,口渴,煩躁,脈大者,是邪熱熾盛,迫津液外泄的里熱實證:大汗淋漓,伴呼吸吸喘促,肢冷脈伏者,是陽氣將絕,元氣欲脫之危象。
4,問頭身,較大兒童如能述及頭痛或頭暈,前者多見于發(fā)熱,后者多見于貧血。頭痛伴惡寒,發(fā)熱,為外感風寒:頭痛并發(fā)熱重,惡寒輕,為外感風熱:頭痛后仰,頸項強直,兼高熱,嘔吐,抽搐,為邪熱入營,肝風內動:頭痛隱隱,綿綿不休,兼面白臉淡者,為血虛頭痛:頭痛如剌,時作時止,部位固定,多為瘀血頭痛:肢體疼痛,伴發(fā)熱者,為風寒外束: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者,多見于痹證。
5,問飲食,小兒若不思食,或食量太少,是脾胃功能不足的表現。不思飲食,腹脹滿,噯酸有腐氣味者,為食積停滯:能食形瘦,大便量多異臭,夾有不消化食物,性情急躁,多見于胃強脾弱之疳證:嗜食異物,形體消瘦,時有繞臍腹痛,多為蟲積。發(fā)熱口渴喜冷飲為熱證:發(fā)熱口不渴,為寒熱:渴不欲飲,多為夾濕:頻頻引飲,口唇干燥,多為胃陰不足,當液虧耗的表現。
6,問胸腹,胸痛發(fā)熱,氣喘咳嗽,為邪郁肺閉:胸悶氣喘,痰聲漉漉,為痰阻肺竅:胸悶心悸,面青氣促,多見于心陽不振,心血瘀阻。脘腹劇痛,噯腐吞酸而厭食者,多為食滯胃脘:腹痛陣作,游走不定,口吐清水者,為蟲證:急性腹痛,痛勢劇烈者,應考腸癰腸套疊等:腹痛綿綿,蜷臥喜按者,多為虛寒腹痛。
7,問二便,主要詢問二便的形,色,量,臭味及次數。便干難解,腹?jié)M脹痛,為胃腸有實熱:大便經常稀薄,或先干后溏,日行數次,為脾虛失運:大便日行數次或數十次,量少夾有粘液,或帶膿血,便時哭鬧,或里急后重,為濕熱積滯大腸的痢疾:腹痛即瀉,瀉后痛減,大便酸腐臭穢,為傷食積滯。小便清長或夜間?尿者,多為腎陽虧虛,下元不固:小便量少,顏面和肢體浮腫者,為水腫病,:小便量少,色黃或赤,伴尿頻急,痛者,為膀胱濕熱:尿時疼痛如剌,尿線中斷,或見血尿,多為砂淋或石淋。
8,問睡眠,煩躁少寐,睡時汗出,頭大發(fā)稀,多見于疳證:睡中齦齒,常為蟲積,亦可見于消化不良或腎氣未充,心神不寧的兒童。夜間睡眠不寧,肛門瘙癢,多為曉蟲病。在濕熱病中出現嗜睡或昏睡,多是邪入心包,或痰蒙清竅,病情危篤。
9,問個人史,主要問生產,發(fā)育及喂養(yǎng)史。生產史要問清胎次,產次,是否足月生,接生方式,出生地點,出生時情況,生產居住地區(qū)和條件,以及孕育期母親的營養(yǎng)和健康狀況。喂養(yǎng)史包括喂養(yǎng)方式和輔助食品的種類,以及添加輔食情況,已否斷奶和斷奶后的情況。對較大兒童還應問生活習慣,有無偏食,目前飲食種類和食欲等情況,發(fā)育史包括體格和智力的發(fā)育,如學坐,立,行,語言等出現的時間,出牙時間,前囟閉合的時間,對入學兒童還應了解學習情況,好動與否?這些對推測先后天發(fā)育和智力發(fā)育等情況很有幫助。
10,問預防接種史,包括牛痘,結核菌苗,麻疹減毒活疫苗,以及百日咳,白喉,乙腦,流腦,小兒麻痹癥,傷寒,霍亂等疫苗的預防接種,并記錄接種年齡和反映等情況。其他,如現病史{發(fā)病經過及治療等情況}既往史{傳染病及的關病史},家族史{家族庭成員的健康狀況,遺傳因素。居住環(huán)境等}均須詳細詢問,以助診斷。
5,切診,切診包括切脈和按診兩個方面,按診又包括觸診和叩診。
1,切脈,小兒脈象較成人軟而平和,年齡越小脈率越快。一般3---4歲脈率為110次|分:8歲,90次|分:14歲以上。方與成人相同。小兒切脈,主要以沉,浮,遲,數辨別表,里,寒,熱,以有力和無力辨別虛實,余與肉科相同,參閱診法部分即可。
2,按診,按診包括按壓,觸摸,叩打皮膚與檢查淋巴,頭,頸部,胸脅部,胳部,四肢,脊柱等部位。小兒1歲半時前囟應閉合,若遲遲不閉,多屬先天不足:囟門凹陷,多屬虛損:囟門凹起而搏動,多屬邪熱有余。后頭骨部熱甚,須防急驚風;額部灼熱,多因外感:額冷不溫,多屬脾虛食滯:四肢冰冷,多見陽氣虛脫,或邪熱內伏不達于外,其余部位的按診與內科同。詳見診法部分。
二,小兒疾病的治療特點
小兒疾病的治療方法和選方用藥與成人基本相同。由于小兒生理和病理上的特點,因面在治療小兒疾病時要求及時,正確和謹慎,做到治療快,用藥要準,劑量適宜。小兒的用藥劑量應隨年齡大小,個體差異,病情輕重而不同。因小兒用藥時間較短,給藥時常有浪費,故用藥量可相應偏大,特別是益氣健脾,養(yǎng)血補血,消食和中這類藥性平和的藥更是如此。但辛熱,苦寒,攻伐和藥性較猛的藥物,如麻黃,附子,大黃,芒硝等,藥量以偏小為宜。臨床用量一般可按下列比例給藥:新生兒為成人量的1|6,1歲以內的嬰兒為成人量的1|3—1|2,1—6歲的幼兒為成人量的2|3,7—12歲的學齡兒童為成人的3|4。給小兒喂服藥物必須細心,耐心,可以將藥物和甜食交叉喂服。對服藥物的小兒,可固定頭,手,用小湯匙將藥液送至舌根部,使之自然吞下,切匆捏鼻,以免嗆入氣管??杉尤脒w量的調味品如糖,蜂蜜等,片劑,丸劑研末調服,散劑調入米湯或豆?jié){中喂服。
小兒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以發(fā)熱,咳嗽,鼻塞流涕,淚水汪汪,滿身面發(fā)紅疹為特征。因疹點如麻粒大,故名麻疹。屬于中醫(yī)學“溫病”范疇。本病多發(fā)于6個月以上,5歲以下的嬰幼兒。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常流行于冬春兩季。本病分順證和逆證,若護理和治療得當,出疹順利,則很快康復。若患兒抗病力差,或護理失宜,則易患合并癥,甚至危及生命。本病患過一次后,一般終身不再發(fā)病。
{病因病機}
麻毒時邪,由口鼻而入,侵犯肺脾。肺主皮毛,毒邪犯肺,傷及肺衛(wèi),故見發(fā)熱,咳嗽,流涕,噴嚏等,此為疹前期。脾主肌肉四末,邪毒傷及脾胃,外發(fā)肌膚,皮診累累,出于全身達于四末,是為出疹期。疹透之后,邪隨疹泄,熱去津傷,即為疹回期。這是麻疹發(fā)病的一般規(guī)律。麻疹以個透為順,內傳為逆。其逆證以并發(fā)肺炎者居多。
{辨證論治}
1,疹前期,從發(fā)熱開始至疹點初現,大約3---4天。證候,發(fā)熱,微惡寒,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倦怠思睡,面紅目溏,眼淚汪汪,第1—3天內口腔頰粘膜見灰白色針尖大小之麻疹斑,小便短赤,或大便稀溏。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指紋紫或紅。
治法:辛涼解表,清宣肺衛(wèi)。
方藥:銀翹散。
2,出疹期自疹點開始出現至透發(fā)完畢,大約3天。證候:出疹順序先為耳后發(fā)際,繼而頭面,頸部,胸腹,四肢,手足心均現,方為疹透出齊。疹點先稀后密,疹色先紅后暗紅,發(fā)熱咳嗽等全身癥狀加重。舌紅,苔黃或黃燥,脈洪數。指紋紫。
治法:清熱解毒,佐以透發(fā)。
方藥:清解透表湯。
疹點紅赤,紫暗,融合成片者,加生地,丹皮:咳嗽甚者,桑白皮,杏仁:壯熱,面赤,煩躁者,加梔子,黃連,石膏:齒衄,鼻衄者,加藕節(jié)炭,白茅根。若疹點密集色紫,高熱不退,咳嗽氣促,鼻翼煽動,口渴煩躁,此為麻毒閉肺,宜用麻杏石甘湯加銀花,黃芩,錢腥草,前胡。
3,收疹期,自皮疹出齊至依次消退,約3—4天。
證候:皮疹出齊后,由透出順序依次消退,全身出現糠狀脫屑,疹退后留下棕色斑痕,10天左右消失。同時體溫漸退,胃納轉佳,咳嗽減輕,精神漸復。舌質紅嫩少津,苔薄,脈細數無力,指紋淡紅。
治法:甘涼生津,清解余邪。
方藥:沙參麥冬湯。
胃納呆滯者,加山楂,麥芽:低熱不退者,加地骨皮,銀柴胡。
小兒痄腮
痄腮是由風濕時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西醫(yī)稱為“流行性腮腺炎”。以發(fā)熱,腮部腫脹疼痛為特征。本病通過飛沫傳播,一年四季均可散在發(fā)病,冬春易于流行。學齡兒童發(fā)病率高,一般預后良好,年長兒童可并發(fā)睪丸炎。溫毒內陷者,偶見昏迷,痙厥?;急静『?,可獲終身免疫。
{病因病機}
本病為外感風溫時毒,由口鼻而入所致,風溫俱為陽邪,壅阻少陽經脈,足少陽經脈繞耳而行。經脈壅滯,氣血郁結,故見兩側或一腮部漫腫疼痛。少陽與厥陰相表里,足厥陰之脈繞陰器,邪毒傳至厥陰,可伴睪丸腫痛。溫毒熾盛,內竄心肝,可發(fā)生昏迷,痙厥等證。
{辨證論治}
1,溫毒在表
證候:輕微發(fā)熱惡寒,一側或兩側腮部漫腫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咽紅。舌質紅,舌苔薄白或淡黃,脈浮散。
治法:疏風清熱,消腫散結。
方藥:內服銀翹散,外用金黃散或青黛散局部涂敷。腮部腫痛甚者,加夏姑草:咽紅痛者,去荊芥,加馬勃,板藍根。
2,熱毒蘊結
證候:高熱頭痛,口渴欲飲,食欲不振,或伴嘔吐,精神倦怠,腮部漫腫,灼熱疼痛,堅硬拒按,咽紅腫痛,咀嚼困難,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指紋紫滯。
治法: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方藥:普濟消毒飲。
腮部溫腫堅硬者,加夏姑草,昆布:熱毒壅盛,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玄明粉:睪丸腫痛者,加橘核,延胡索:邪毒內陷心包者,加黃連,黃芩,板藍根,另服紫雪丹。
小兒百日咳
百日咳是小兒常見的傳染病之一,因病程較長,纏綿難愈,故稱“百日咳”,臨床以陣發(fā)性痙攣性咳嗽,咳后伴有雞啼樣吸氣吼聲為特征。按其咳嗽陣發(fā),停頓再咳,而名“頓咳”。咳后伴吼聲回音,又名:天哮嗆“。因其具有傳染性,又名”疫咳“。本病多發(fā)于冬末春初,5歲以下的兒童發(fā)病率最高,年齡越小病情越重。若無并發(fā)癥,預后良好,主要通過飛沫傳播,發(fā)病2—3周內傳染性最強,病后可獲久免疫力。
{病因病機}
本病是由外感時邪與伏痰搏結,阻遏氣道,肺失清肅,而致肺氣上逆為患。初起可見肺衛(wèi)表證,繼而痙咳陣作,甚則連咳數十聲不已,必待痰涎吐出,氣機得暢,咳嗽方可暫緩。痙咳發(fā)作時,由于氣機失調,除肺氣受損外,常影響他臟。若犯胃,則胃氣上逆而見嘔吐:氣逆?zhèn)把j。則見衄血,目睛出血,痰中帶血: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宣降失令,大腸,膀胱亦隨之失約,故于痙咳時又可見二便失禁。
{辨證論治}
1 初咳期
證候:此期約1—2周。初起見外感相似,咳嚏,流涕,或有微熱。2—3天后,咳嗽日漸加劇,夜間尤甚。屬風熱者,多兼面赤唇紅,咳吐稠痰,舌,咽發(fā)紅。苔薄黃,脈數有力,指紋浮紅。屬風寒者,痰呈稀白,唇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指紋淡滯。
治法:宣肺解表,止咳化痰。
方藥:止嗽散。
偏于風熱者,去紫菀,橘紅,荊芥,加桑葉,銀花,連翹,貝母:偏于風寒者,加麻黃,細辛,紫蘇梗:痰稠不易咳出,加瓜萎仁,黛蛤散。
2,痙咳期
證候:此期約2—4周,咳嗽頻頻陣作,連聲不已,日輕夜重,咳時面赤握拳,舌向外伸,彎腰曲背,頭頸筋脈怒張,淚涕俱作,甚則目赤胞腫,咳至尾聲時,伴有深吸氣樣雞鳴音,吐出痰涎或食物后,痙咳方可暫停,不久又復發(fā)作。嚴重時,眼結膜下出血,或痰中帶血。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滯。
治法:宣肺降逆,清化熱痰。
方藥:麻杏石甘湯合桑白皮湯。
痙咳頻繁者,加白僵蠶,杠板歸:咳痰不爽者,加瓜萎仁,膽南星:咳血者,加鮮茅根,側柏葉:嘔吐頻作者,加代赭石,枇杷葉:眼紅腫者,加龍膽草:口干咽燥者,加天冬,麥冬。
3,恢復期
證候:陣發(fā)性痙咳減少,咳后雞鳴樣吼聲逐漸消失,痰稀而少,神疲汗出,困倦乏力。納食量少。舌質淡紅,苔少或無,脈細數無力,指紋淡滯。
治法:養(yǎng)陰止咳,健脾和中。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太子參,黃精,茯苓,五味子。
汗多易感冒者,加黃芪,防風。
小兒泄瀉
小兒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的病證。其發(fā)病多見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年齡愈小,發(fā)病率愈高。本病雖四時均可發(fā)生,但以夏秋季節(jié)較多。小兒泄瀉比成人泄瀉更為多見,癥狀也較成人復雜,預后更比成人嚴重。
{病因病機}
1,感受外邪:小兒臟腑脆嫩,易為外邪所侵。且脾胃薄弱,不耐受邪,若脾受邪困,運化失職,升降失調,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則為泄瀉。外感風,寒,暑,濕均可致病。
2,內傷飲食:調護失宜,乳哺不當,飲食失節(jié),或過食生冷瓜果,皆能損傷脾胃,脾傷則運化功能失職,胃傷則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內停,清濁不分,并走大腸,而成泄瀉。
3,脾胃虛弱: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調護失宜,或久病遷延不愈,皆可導致脾胃虛弱。脾虛則健運失司,胃弱則不能腐熟水谷,因而水反為濕,谷反為常,清陽不升,乃致合污而下,成為泄瀉。
4,脾腎陽虛:小兒稟賦不足,或久病,久瀉,均可損傷脾腎之陽。脾腎陽虛,陰寒內盛,水谷不化,并走大腸,而至澄澈清冷,洞泄不禁,成為泄瀉。
{辨證論治}
1,傷食泄瀉
證候,脘腹脹滿,肚腹時痛,痛則欲瀉,瀉后痛減,糞便酸臭,或如敗卵,噯氣酸餿,或惡心厭食。舌苔厚膩或微黃,脈弦,指紋淡滯。
治法:消食化積。
方藥:保和丸。
腹痛較劇者,加木香,厚樸:嘔吐者,加霍香,生姜。
3,濕熱泄瀉
證候:泄瀉稀薄,或如水注,糞色深黃而臭,或見少許粘液,腹部時痛,食欲不振,肢體倦怠,或有發(fā)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苔黃膩,脈弦數,指紋紫滯。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湯加白芍,木香。
小便色赤而短者,加六一散:嘔吐者,加制半夏,生姜汁:高熱煩渴者,加石膏。
4,脾虛泄瀉
證候:大便稀溏,多見食后作瀉,色淡不臭,反復發(fā)作,面色萎黃,消瘦倦怠。舌淡苔白,脈細,指紋淡紅。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參苓白術散。
久瀉不止者,加訶子,赤石脂。
5,脾嗵陽泄瀉
證候:久瀉不止,食入即瀉,糞質清稀,完谷不化,或見脫肛,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縮。舌淡苔白,脈細弱,指紋色淡。
治法:健脾溫腎,溫中止瀉。
方藥: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
脫肛者,加黃芪,炙升麻。
小兒疳積
疳積是由于小兒脾胃虛損,運化失常,消化吸收功能長期障礙,以至氣血生化之源缺乏,肌膚失養(yǎng),而形成的一種慢性病證。疳和積是本病病程中不同的兩個階段,其發(fā)病規(guī)律是先有“積”后有“疳”。因積滯日久,化源不足,形體消瘦,而成疳證。故有“疳為積之母,無積不成疳”,以及“疳之成多起于積,治疳必先去積”之說。實際上積滯是本病的早期,以實為主:疳是本病的后期,是積滯發(fā)展的結果,以虛為主。本病以3歲以下的嬰幼兒發(fā)病率為最高。
{病因病機}
1 乳食不節(jié):積滯傷脾,小兒乳食無度,或食肥甘生冷,蘊積中焦,損傷脾胃,運化失職,而成積滯。若積久生熱,蒸灼津液,且水谷精微無從消化吸收,致使臟腑,肌肉,毛發(fā)失于濡養(yǎng),則因積成疳。
2,喂養(yǎng)不當:營養(yǎng)失調,小兒的生長發(fā)育,有賴于合理的喂養(yǎng)。若母乳不足,或斷奶過早,或喂養(yǎng)食品調配不當,使營養(yǎng)物質的供給不能適應小兒發(fā)育的需要,或有礙脾胃的運化機能,日久則脾胃虛弱,運化無力,以致乳食內停,營養(yǎng)失調,氣液不足,形體失養(yǎng),而成疳積。
3,慢性病證:氣血兩虧,慢性腹瀉,痢疾以及肺結核,佝僂病等,使脾肺腎受損,脾虛則生化無源,肺虛則津不能敷布,腎虛則不能生化精血,致使氣血耗傷,形體羸瘦,而成疳積。
{辨證論治}
1,乳食內積
證候:面黃肌瘦,神疲納呆,腹部脹滿拒按,嘔吐酸腐,夜臥不寧,大便臭穢,或腹痛欲便,便后痛減,午后微熱,掌心尤甚。舌淡苔厚膩,脈滑數,指紋淡滯。
治法:消食導滯,和中健脾。
方藥:保和丸。大便干者,加大黃:便溏者,加黨參,白術。
2,脾胃虛弱
證候:面色萎黃,困倦無力,不思乳食,食則飽脹,腹?jié)M喜按,大便溏薄,或便乳食殘渣。唇舌淡白,苔白厚膩,脈沉細,指紋淡紅。
治法:健脾益氣,佐以消導。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
食則飽脹者,加雞內金,麥芽。
3,氣血兩虛
證候:面色?白,毛發(fā)稀疏干枯,皮膚干癟,形體消瘦,發(fā)育遲緩,精神萎靡,納呆厭食,腹凹如舟,睡眠露睛,四肢不溫,大便溏瀉,口唇爪甲色淡。苔少無津,脈沉細,指紋色淡。
治法:健脾益胃,補養(yǎng)氣血。
方藥:人參養(yǎng)營湯。
煩躁不安者,加龍眼肉,夜交藤:有雞胸者,加補骨脂,鹿角霜。
小兒痄腮
痄腮是由風濕時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西醫(yī)稱為“流行性腮腺炎”。以發(fā)熱,腮部腫脹疼痛為特征。本病通過飛沫傳播,一年四季均可散在發(fā)病,冬春易于流行。學齡兒童發(fā)病率高,一般預后良好,年長兒童可并發(fā)睪丸炎。溫毒內陷者,偶見昏迷,痙厥?;急静『螅色@終身免疫。
{病因病機}
本病為外感風溫時毒,由口鼻而入所致,風溫俱為陽邪,壅阻少陽經脈,足少陽經脈繞耳而行。經脈壅滯,氣血郁結,故見兩側或一腮部漫腫疼痛。少陽與厥陰相表里,足厥陰之脈繞陰器,邪毒傳至厥陰,可伴睪丸腫痛。溫毒熾盛,內竄心肝,可發(fā)生昏迷,痙厥等證。
{辨證論治}
1,溫毒在表
證候:輕微發(fā)熱惡寒,一側或兩側腮部漫腫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咽紅。舌質紅,舌苔薄白或淡黃,脈浮散。
治法:疏風清熱,消腫散結。
方藥:內服銀翹散,外用金黃散或青黛散局部涂敷。腮部腫痛甚者,加夏姑草:咽紅痛者,去荊芥,加馬勃,板藍根。
2,熱毒蘊結
證候:高熱頭痛,口渴欲飲,食欲不振,或伴嘔吐,精神倦怠,腮部漫腫,灼熱疼痛,堅硬拒按,咽紅腫痛,咀嚼困難,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指紋紫滯。
治法: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方藥:普濟消毒飲。
腮部溫腫堅硬者,加夏姑草,昆布:熱毒壅盛,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玄明粉:睪丸腫痛者,加橘核,延胡索:邪毒內陷心包者,加黃連,黃芩,板藍根,另服紫雪丹。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