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屬山區(qū)縣,“地無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稱,這里是古代從福建汀州府、江西贛州府等地遷來的客家人結廬聚居的密集地方。
據(jù)清乾隆年間通進士楊贊烈《邑名音義考》釋:“邑曷為大埔名。蓋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曠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單俗字。字書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彌望平原。無慮數(shù)十百頃地。總呼曰埔;埔固塊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稱也。”其意是以江河兩岸沖積的壩地和山地、旱地之廣取名。
大埔歷史悠久,已先后發(fā)現(xiàn)多處屬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和商墓群,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
縣志載:
遠自夏商周3代,大埔為揚州南裔地
夏商之際屬海陽國(南甌國)
秦漢三國時期屬揭陽戍、南??そ谊柨h
晉并吳后,晉太康元年(280年),在原漢揭陽縣的大部分地域上置海陽縣,晉海陽縣地今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梅州市(大部分)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立義招縣
隋大業(yè)三年(607年)改義招縣為萬川縣。義招、萬川縣治均設在湖寮(古城)
唐武德四年(621年)萬川并入海陽縣(今潮安)。此后,歷宋元及明前期,均為海陽縣光德鄉(xiāng)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饒平縣,大埔為饒平地
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饒平縣的清遠等2都置縣,改名“大埔”
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畬、箭竹洋、下畬子、塘子腹、風吹[石示]、青麻園等6處新設豐順縣
1949年后,先后屬興梅專區(qū)、粵東行政區(qū)、汕頭專區(qū)
1958年撤豐順縣,劃潭江、黃金、[阝留]隍、大龍華等4個公社歸大埔縣
1960年復設豐順縣,上述四個公社歸還豐順。明重置大埔縣時縣城駐茶陽
1961年春,縣治由茶陽遷至湖寮鎮(zhèn)五虎山麓,隸屬梅縣地區(qū)
1988年劃屬梅州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