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近一年時間吧,王世襄這三個字在微信上可以說是火遍了天,甚至還有點消費過渡的意思。
不光是與古典家具相關、與紅木相關的公號,甚至是一些文化自媒體號都爭相來蹭這個熱點,這等流量大V的待遇,恐怕王老生前是絕不會想到的。
王世襄熱了,明式家具火了,這不過是外界對一個陌生領域的看法,而真正在家具圈內部,實則暗流涌動,專家學者們虎視眈眈,對王世襄先生的學術評價出入很大。
如果是基于純粹的學術商榷,可以發(fā)論文,可以供諸方家研討,不過這是要有理有據(jù)的。
而現(xiàn)在的情況是,某些專家學者(甚至是家具愛好者),只提論點而沒有論據(jù),更不去論證,只是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單方面想要推翻王世襄先生的論著而另立山頭。
跟王世襄先生公開唱反調,還是需要幾分魄力的。不過通過和名人叫板來讓自己也變得出名,確實的是一條終南捷徑。
魯迅先生說: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這句話正是魯迅先生說的,請參看《記念劉和珍君》)
我們同樣可以用最壞的惡意來揣度一下唱反調的專家,為了論述方便,在這里我們先籠統(tǒng)地稱之為“倒王派”。
倒王派的人有個幾個特點——
第一,是話鋒一定要嗆著王老說,一個說東,一個必然說西;
第二,把別人的短處無限放大,把王世襄先生在當時的研究局限性無限放大,看劣不看好;
第三,其著作或言論都是在王世襄的體系之外另辟蹊徑,想自成一家諸侯,而實際上卻是入了旁門左道。
實際上,倒王派才是對王氏家具體系研究理解最為深刻的人,不去研究,就沒辦法唱反調了。而唱反調的目的,自然是司馬昭之心了。
我從來不擔心倒王派會成為大勢所趨,因為他們的目的很“單純”,借說一句權威的壞話來樹立自己的權威,從而再進行各項社會活動。
王世襄的地位,圈內的人大家都心知肚明。
那么肯定有粉絲朋友會問,王世襄為什么會在圈內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王世襄到底偉大在什么地方?
王世襄的家具成就以《明式家具研究》和《明式家具珍賞》兩本著作為代表,《明式家具珍賞》可以說是《明式家具研究》的簡裝本,王老的學術價值,當以《明式家具研究》為主。
《研究》一書可以說是行業(yè)的圣經(jīng)了,所有從業(yè)者、入門者必須要翻過的一座高山。
《明式家具研究》香港版
《明式家具研究》大陸版
《明式家具研究》英文版
但是《研究》并不是一本好讀的書,一般的人讀起來確實是很艱澀的,它不是暢銷書,更不是科普書,而是一本實打實的學術專著。
學術專著,就是在大學里老師可以用來評教授上職稱的那種書籍,把它讀通,確實不易,但只要能完全吃透,大小也是業(yè)內半個專家了。
(這里插播一個小調查,《明式家具研究》這本書全部通讀過一遍的,注意,是全部通讀,一字不落的讀的,請在留言區(qū)舉手)
《研究》一書的重要意義,是國內首部系統(tǒng)地研究明式家具的專著,王世襄先生創(chuàng)建了明式家具的研究體系。
在此之前的艾克的《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只是“圖考”形制的版圖出版,而楊耀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是一個論文合集,有分量但還沒有成體系。
除此之外,王世襄先生在書中系統(tǒng)、客觀地展示了明式家具的藝術成就,從人文、歷史、藝術、工藝、結構、鑒賞等角度完成了對明式家具的基礎研究。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珍賞》首發(fā)儀式上
我們就拿王世襄先生創(chuàng)建明式家具的名詞術語體系來說,中國古代家具的設計與制作自古都是由匠人們世代口傳心授,沿襲至今,流傳下來的術語支離破碎,沒有完整統(tǒng)一的語言描述體系。
王老在研究清代匠作《則例》、校譯《魯班經(jīng)匠家鏡》和廣泛收集整理工匠口頭術語的基礎上,結合大量傳世家具的觀察與研究,劃時代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明式家具專業(yè)術語體系,包括家具造型、用料名稱、構件名稱、榫卯結構的命名以及制作工藝和圖案的術語等共計1000余條,匯成《名詞術語簡釋》,在書中以附錄形式按音序呈現(xiàn)。
自《明式家具研究》出版以來,王老整理的名詞術語被業(yè)界廣泛認同和應用,從此明式家具有了統(tǒng)一的語言和文字敘述標準,這項工作用“功德無量”來形容并不為過。
王世襄先生的田野考察和實物過眼經(jīng)歷也是當下研究者并不具備的研究條件。
“1945年他從四川回到北京,便已開始留意家具資料。1949年從美國回來,他更是一有時間便騎著車到處去看家具,從著名的收藏家到一般的住戶,從古玩鋪,掛貨屋到打鼓人的家,從魯班館木器店到曉市的舊木料攤,無不有他的足跡?!保ㄖ旒覝孟壬Z)
經(jīng)他過目的明、清家具,或整或殘,數(shù)量當以萬計。他收集到的實物,只不過是所見的極少一部分,而經(jīng)過十年浩劫,幸存下來的尚有八九十件,就全國乃至世界上的私人收藏來說,世襄所藏即使不是數(shù)量最多,也是質量最好、品種較全的。
王世襄先生捐贈上海博物館家具陳列
1979年冬,王世襄先生到蘇州地區(qū)的洞庭東山,1980年冬,去廣東之后再度到蘇州地區(qū)。尤其是后一次,見到“廣式”家具六七千件之多。而洞庭東、西山則是在當?shù)厝耸康膸ьI下,幾乎逐村、逐戶進行采訪的。
像這樣目的明確、態(tài)度認真的家具調查,似乎做過的人不多,并且當下的情況也沒有再去做田野調查的條件,地皮都已被刮的干干凈凈。
王世襄先生在書中第一章節(jié)開創(chuàng)性地論述了明及清前期家具生產的時代背景,根據(jù)傳世及出土的實物,結合多方面的史料,他第一次提出明代家具的質和量達到歷史高峰是在明中期以后的論證。
《研究》第二章“明式家具的種類和形式”,先分門類,再分品種。而且同一品種的器物排列,從最基本的造型開始,由簡到繁直至其變體。
這樣就不僅比較完整而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了明及清前期家具的概貌,而且還顯示了形式的發(fā)展和變化。這種編寫方法,前人不僅不敢這樣做,恐怕連想都不敢這樣想。
我們可以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論及案類家具的時候,王老先分“平頭”、“翹頭”兩式,然后述及“夾頭榫”“插肩榫”兩種造法,其中夾頭榫分三類:四足著地足間無管腳棖;四足著地足間有管腳棖;足下帶托子。
由此,“四足著地足間有無管腳棖”“足下帶托子”兩式再細分裝“圈口”和“擋板”兩種,并繪制簡圖,清晰可辨。
這種讓人看了醍醐灌頂?shù)墓α?,非日夜思考而不得?/strong>
王世襄先生關于案的分類示意圖
就是經(jīng)過像以上案子這樣每一款每一造型家具的分析和歸納,王老將傳統(tǒng)家具分為無束腰、有束腰兩大體系,這也是創(chuàng)造性的歸納,并通過上溯其源來解釋何以在造型上各具特征。
這是對家具造型規(guī)律的探索,把表面現(xiàn)象提到理論的高度來認識,體現(xiàn)了他精湛的研究成果。
“榫卯結構”一章也是關于小木作家具結構的第一次整理。
王老將部位和功能近似的榫卯歸納到一起,故只須參較異同,便能觸類旁通,辨認何種造型使用何種榫卯,使深奧繁復的結構淺顯易懂。
同時書中還有專門論述明代家具裝飾的章節(jié),分為:選料、線腳、攢斗、雕刻、鑲嵌、附屬構件等六個方面詳加闡述,這是迄今所知對家具裝飾的技法工藝、花紋題材最全面的總結。
而家具用材一章,王老以科學態(tài)度的態(tài)度審視每種用材的淵源及特征,對于那些所謂用經(jīng)驗學眼學并不容易辨識的用材,他提出有待植物學家來作出答案,其治學嚴謹由此可見一斑。
王世襄先生(左)與胡德生先生(右)
《明式家具研究》寫作前后耗時30多年,收錄700多幅圖篇,成書近30萬言,毫不客氣地說,放眼今日之中國,不管是研究的條件上還是研究的深度上,還沒有一人能超越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研究領域的成就。
自《明式家具研究》出版至今的30多年間,新出后出的傳統(tǒng)家具研究書籍也不在少數(shù),請問,有哪一本跳脫出了王世襄先生建立的研究體系?
倒王派們不過是抓住幾個細小的點反復咂味兒,類似于王世襄斷代偏早、王世襄的十六品八病老套、王世襄的家具審美過時、王世襄的……
請問這些倒王派者,您的家具研究有什么成果?是發(fā)現(xiàn)了有束腰無束腰兩大體式還是引領了家具審美新風尚?退一步,您有學術專著么?您的專著銷量如何?
通過和名人叫板來讓自己出名,真的挺惡心的。請各位對號入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