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制附片、附片、制附子、黑附子片、白附片、鹽附子、黑順片 性味:味辛,性大熱,有大毒 歸經(jīng):歸心、腎、脾經(jīng)。 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心陽不足,胸痹心痛,虛寒吐瀉,脘腹冷痛,腎陽虛衰,陽痿宮冷,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 用法用量:3~15g,先煎,久煎。 ——以上來源于《中國藥典》2015版 止瀉,消腫,祛風濕,回陽補火,散寒止痛。
1.回陽救逆(亡陽)用治亡陽證之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脈微欲絕,配伍干姜、甘草同用,如四逆湯;用治亡陽兼氣脫,配以大補元氣之人參同用,如參附湯。本品藥力頗強,能助心陽以通脈,補腎陽以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陽,為臨證“回陽救逆第一品藥?!?/span>
2.補火壯陽(陽虛諸證)用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的陽痿滑精、宮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頻多,配伍肉桂、鹿角膠等同用,如右歸丸;用治脾腎陽虛、寒濕內(nèi)盛所致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泄,配伍黨參、白術(shù)等同用,如附子理中湯。本品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凡心、脾、腎諸臟陽氣衰弱者,皆可選用之。
3.散寒止痛(寒凝諸痛)用治寒痹疼痛,既能溫散止痛,又能驅(qū)逐風寒濕邪。本品止痛力強,乃用治寒痹之要藥。
4.引藥:附子稟雄壯之質(zhì),與其他藥配伍,可以引藥物直達經(jīng)脈。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jīng),以追復(fù)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yǎng)不足之真陰;引發(fā)散藥到皮膚,以驅(qū)逐人體表的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袪除體內(nèi)的冷濕。
5.補腎強陰:附子歸心、脾、腎三經(jīng),入手少陽三焦、命門,味辛大熱,為陽中之陽,所以在補腎強陰方面效果顯著,用于小便不通、腎氣上攻、膀胱痛等癥。
附子主治
用于亡陽虛脫之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陰黃體倦、陽虛外感、寒濕痹痛、寒滯痛經(jīng)、陰疽、壽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現(xiàn)代臨床常用于冠心病、肺心病、風心病、竇性心動過速、傳導(dǎo)阻滯、腎炎、慢性腎衰竭、心源性休克伴心力衰竭、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
附子成分及現(xiàn)代藥理研究
現(xiàn)代研究,附子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輸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附子有擴張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環(huán)作用;可強心抗休克;有顯著的抗緩慢型心律失常作用;另外,附子正丁醇、乙醇及水提物均對氯仿所致小鼠室顫有預(yù)防作用;附子還有抗寒冷、提高耐缺氧的能力;煎劑對急性炎癥模型也有明顯抑制作用;附子可使陰虛證進一步惡化,使陽虛證得到改善;除上述作用外,附子還有增強免疫、抗血栓形成、抑制脂質(zhì)過氧化反應(yīng)、延緩衰老等作用。
主含雙醋型生物堿,如烏頭堿、新烏頭堿、次烏頭堿、去甲烏頭堿、去甲豬毛菜堿等;尚含單酯型生物堿,如苯甲酰新烏頭原堿、苯甲酰烏頭原堿、苯甲酰次烏頭原堿等。雙酯型生物堿是附子的主要活性和毒性成分。具有強心、擴張血管、鎮(zhèn)痛、抗炎、抗?jié)?、抗休克等作用?/span>
1.附子有明顯的強心和升高血壓作用。
2.附子可擴張外周血管,對急性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
3.附子有抗炎作用。
4.附子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可恢復(fù)體溫。
5.附子對機體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6.附子能促進血小板聚集,抑制細胞穩(wěn)定化作用及蛋白質(zhì)變性。
7.附子有抗?jié)兗霸鰪娡ū阕饔谩?/span>
8.附子有明顯的降低血糖作用。
9.附子能刺激局部皮膚、粘膜和感覺神經(jīng)末梢。
10.附子所含的去甲烏藥堿成分能明顯降低家兔腎血流量,使尿中鈉排泄減少。
附子禁忌
陰虛陽盛,真熱假寒及孕婦均禁服。
惡蜈蚣。
畏防風、甘草、黃芪、人參、烏韭、大豆、綠豆、烏韭、童溲、犀角。
忌豉汁、稷米。
本品反瓜蔞、白蘞、半夏、白及、貝母。
附子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3!10g,久煎可減低毒性。可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附子選方
1、治厥陰寒痛型頭痛:補骨脂10g,肉桂、附子、甘草各5g。水煎去渣。代茶飲用,常喝可治頭疼。
2、溫中補腎:附子10g,肉桂5g,先將肉桂、附子用清水煎煮。去渣取汁,打入一個雞蛋,煮熟即可食用。
3、溫中散寒:附子5g,干姜2g,大米50g,蔥白2根,先將附子和干姜研為細末,大米淘洗干凈,蔥白洗凈切段。大米加適量清水,放入鍋中煮粥。然后加入藥末、蔥白段、紅糖煮至粥熟。
4、頑固性口腔潰瘍:生黃芪30g,柴胡、黃連各9g,附子、防風、連翹各10g,肉桂6g,懷牛膝15g,蘆根20g,生地黃12g,水煎服,每日1劑。李麗萍等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患者,療效顯著。
5、治寒濕型腹瀉:附子、人參、干姜、炙甘草、白術(shù)各90g。將以上5味中藥研成細末,煉蜜為丸,共做30丸。每服1丸,水煎,去渣,飯前趁熱服用。
附子古籍摘要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辛,溫。主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chuàng),破徵堅積聚,血瘕,寒濕,痿躄,拘攣,膝痛不能步行。
《名醫(yī)別錄》:味甘,大熱,有大毒。主治腳疼冷弱,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zhuǎn)筋,下痢赤白,堅肌骨,強陰。又墮胎,為百藥長。
《藥性賦》:味辛,性熱,有大毒。浮也,陽中陽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除六腑之沉寒,補三陽之厥逆。
《本草綱目》:烏附毒藥,非危病不用,而補藥中少加引導(dǎo),其功甚捷。有人才服錢匕即發(fā)燥不堪,而昔人補劑用為常藥,豈古今運氣不同耶?荊府都昌王,體瘦而冷,無他病。日以附子煎湯飲,兼嚼硫黃,如此數(shù)歲。蘄州衛(wèi)張百戶,平生服鹿茸、附子,至八十余,康健倍常。
宋《醫(yī)說》載:趙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姜熟附湯、吞硫黃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則倦弱不支,壽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為害。若此數(shù)人,此皆臟腑稟賦之偏,不可以常理概論也。又《瑣碎錄》言:滑臺風土極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則弛氣使然樂。附子性重滯,溫脾逐寒。川烏性輕疏,溫脾去風。若是寒疾,即用附子;若是風疾,即用川烏。一云:凡人中風,不可先用風藥及烏、附。若先用氣藥,后用烏附乃宜也。又凡用烏、附,并宜冷服者,熱因寒用也。蓋陰寒在下,虛陽上浮。治之以寒,則陰氣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熱,則拒格而不納。熱藥冷飲,下嗌之后,冷體既消,熱性便發(fā),而病氣隨愈。不違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昔仲景治寒疝內(nèi)結(jié),用蜜煎烏頭。
《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炙附子含之咽汁。丹溪治疝氣,用烏頭、梔子,并熱因寒用也。東垣治馮翰林侄陰盛格陽傷寒,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脈來七、八至,但按之則散。用姜附湯加人參,報半斤,得汗而愈,此則神圣之妙也。[附]治三陰傷寒,陰毒寒疝,中寒中風,痰厥氣厥,柔痙癲癇,小兒慢驚,風濕麻痹,腫滿腳氣,頭風腎厥頭痛,暴瀉脫陽,久痢脾泄,寒瘧瘴氣,久病嘔噦,反胃噎膈,癰疽不斂,久漏冷瘡。合蔥涕,塞耳治聾。[烏]助陽退陰,功同附子而稍緩。
《本草崇原》:附子稟雄壯之質(zhì),具溫熱之性,故有大毒?!侗窘?jīng)》下品之藥,大毒、有毒者居多,《素問》所謂毒藥攻邪也。夫攻其邪而正氣復(fù),是攻之即所以補之。附子味辛性溫,生于彰明赤水,是稟大熱之氣,而益太陽之標陽,助少陽之火熱者也。太陽陽熱之氣,不循行于通體之皮毛,則有風寒咳逆之邪氣。附子益太陽之標陽,故能治也。少陽火熱之氣,不游行于肌關(guān)之骨節(jié),則有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走之證。附子助少陽之火熱,故能治也。癥堅積聚,陽氣虛而寒氣內(nèi)凝也。血瘕,乃陰血聚而為瘕。金瘡,乃刀斧傷而潰爛。附子具溫熱之氣,以散陰寒,稟陽火之氣,以長肌肉,故皆治也。凡人火氣內(nèi)衰,陽氣外馳,急用炮熟附子助火之原,使神機上行而不下殞,環(huán)行而不外脫,治之于微,奏功頗易。奈世醫(yī)不明醫(yī)理,不識病機,必至脈脫厥冷,神去魄存,方謂宜用附子。夫附子治病者也,何能治命?甚至終身行醫(yī),而終身視附子為蛇蝎。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發(fā)狂,而九竅流血;服之必發(fā)火,而癰毒頓生;服之必內(nèi)爛五臟,今年服之,明年毒發(fā)。嗟嗟!以若醫(yī)而遇附子之證,何以治之。肯后利輕名而自謝不及乎?肯自居庸淺而薦賢以補救乎?必至今日藥之,明目藥之,神氣已變,然后覆之,斯時雖有仙丹,莫之能救。賢者于此,或具熱衷,不忍立而視其死,問投附子以救之,投之而效,功也。投之不效,亦非后人之過。前醫(yī)唯恐后醫(yī)奏功,只幸其死,死后推過,謂其死,由飲附子而死。噫,若醫(yī)而有良心者乎,醫(yī)不通經(jīng)旨,牛馬而襟裾,醫(yī)云乎哉。如用附子,本身有一兩余者,方為有力。側(cè)子分兩須除去之,土人欲增分兩,用木杯將側(cè)子敲平于上,故連側(cè)子重一兩五六錢者,方好。土人又恐南方得種,生時以戎鹽淹之,然后入杯敲平。是附子本無咸味,而以鹽淹之,故咸也。制附子之法,以刀削去皮臍,剖作四塊,切片,用滾水連泡二次,去鹽味、毒味,曬半燥,于銅器內(nèi)炒熟用之。蓋上古司歲備物,火氣司歲,則備溫熱之藥?!督?jīng)》曰:司歲備物,專精者也。非司歲備物,氣散者也。后世不能如上古之預(yù)備,故有附子火炮之說。近世皆有童便煮之。乃因訛傳訛,習焉不知其非耳。
附子藥用部位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的加工品。
附子選購保存
附子以個大、肥壯、質(zhì)堅實、殘基及須根少者為佳。鹽附子以根大、飽滿、灰黑色、表面光滑者為佳。黑順片以片勻、棕黃色、有光澤者為佳。附片以片勻、黃白色、半透明者為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