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己亥看長江中上游,秋雨連綿至入冬,天氣潮濕寒冷,一直到立冬后雨水較多,秋天的燥氣不顯。然而到了冬至節(jié)氣,冬至進九卻又比較溫暖。原本寒冷的小寒大寒卻是一個暖冬。符合了“冬至后,天應寒而反溫,發(fā)為溫病,名曰冬溫?!?/section>初期官方報道發(fā)現(xiàn)發(fā)燒咳嗽的報道時間是2019年12月30日。這一天剛好是己亥年臘月初五,己亥看丙子月辛丑日。2019年12月22日冬至,至后天氣溫暖,也正符合冬溫的特點。
醫(yī)圣也不是后人憑空給的榮譽,是張仲景先生,把病的證癥脈象以及發(fā)病原因先給理清楚后,還給出了溫病的治療處方。這就是今人常說的“理,法,方,藥”以及病因病機等等華麗詞藻,當年的張老可是實干家,以最直接最簡要的語言給出了方法。
再看原文:
病冬溫,其氣在下,發(fā)熱,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脈沉實,時大而數(shù),
石膏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
石膏半斤碎(綿裹) 黃連三兩 黃芩四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黃黃芩地黃牡丹湯主之:
大黃四兩 黃芩三兩 地黃四兩 牡丹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病溫,頭痛,面赤,發(fā)熱,手足拘急,脈浮弦而數(shù),名曰風溫,黃連黃芩梔子牡丹芍藥湯主之:黃連三兩 黃芩三兩 梔子十四枚(擘) 牡丹皮三兩 芍藥三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病溫,口渴,咳嗽,衄不止,脈浮而數(shù)大,此溫邪乘肺也,黃芩石膏杏子甘草湯主之:黃芩三兩 石膏半斤(碎)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甘草一兩(炙)。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在溫病脈證并治這一卷中,還有不春溫,秋溫病癥特點和治法,以及熱流注于上,中,下焦等不同癥狀治法。在這里就不一一抄出來。從以上冬溫的藥方中來看,都有黃芩這一味藥,并且配伍都是以滋陰為主,從中來看這些冬溫發(fā)病都是以化熱為用。附:黃芩是草本植物,味苦性寒,歸經(jīng):肺,大腸,膽,脾,小腸。主要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輔行訣》黃芩之五味五行互含屬性為水中木。在這里,只是提個醒,具體用哪個方,還得根據(jù)個體差異不同而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