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發(fā)生在洛陽的廣場舞大爺大媽與籃球少年爭奪籃球場事件,就已經(jīng)讓“老人變壞”、“壞人變老”的論調(diào)甚囂塵上,最近發(fā)生的跳河老人要拉救他的年輕民警墊背的新聞,更是讓一些人驚呼:“壞人不止是變老了,而且開始殺人了”。
我覺得這么說的人,要么就是出于無知,以偏概全;要么就是由于無恥,有失厚道。
要知道,拉年輕民警墊背去死的老人,只是那一個;洛陽的廣場舞大爺大媽,也只是那一群。群眾里面有壞人,和群眾是壞人能是一回事嘛?可是我們要判斷群眾里面有壞人,需要的是火眼金睛和一顆秉公而斷的良心;而我們說群眾是壞人,只需要鐵齒銅牙和一副進水的腦子。
正是這種人的劣根性和思維惰性,讓我們常常會在事實判斷都沒有做清楚的情況下,就急于做道德判斷、價值判斷,把他人踩在自己的腳下,讓自己站在道德的高地。所以一旦有負面新聞出來,我們一個個都是急著譴責,而疏于自省,似乎找到一個指責的對象,就可以推卸自己的道德責任。
當我們認定“老人變壞”,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給他們讓座;當我們聲稱“壞人變老”,就可以問心無愧地不加救助甚至羞辱謾罵。
我們習慣于把人和事標簽化,往往是因為便于區(qū)分和攻擊:先把別人定義成妖精,然后我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打妖精。
而當我們這么說、這么做的時候,其實往往是把自己和自己的親人排除在外的,就像這屆《奇葩說》的“奇葩之王”肖驍說的:“丑聞主角跟我們沒有半毛錢關系,所以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他;但如果這個人是你身邊的親人或朋友,你不會虐他,你會幫他”。
我們不會認為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以及同樣會慢慢變老的自己,也是這“壞人”中的一群。我們總是把道德當成別人的“緊箍咒”,到了自己這里,卻成了“松緊帶”。
可我們想過沒有?我們的這些說法和做法,實際是將包括自己親人在內(nèi)的老人群體,簡單粗暴地置于道德和輿論的審判席上,而且還是缺席審判。讓本來就更敏感、更脆弱的老年人,陷入更加尷尬、更容易受到傷害的境地。
這些年,“老人變壞”、“壞人變老”說法的流行,很大一個原因是主流話語權不在老人手中,他們沒有能力、沒有途徑來為自己聲辯,在輿論的漩渦和聲浪中,他們只是沉默的螺旋。其實他們只需要問一句:說我們老人壞,你們年輕人就真的好嗎?
只要我們認真盤點社會上的負面新聞和典型案件,就會發(fā)現(xiàn)老年人犯的錯,并不比中青年人多,只不過因為老年人身份的特殊,往往一旦有事件出來,就會成為新聞的焦點,加上一些媒體尤其是自媒體有意無意的引導,所以才會把本該樂享天年的老人,引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我之前就說過,“老人變壞”、“壞人變老”其實是一個偽命題,老不是原因,壞才是根本。你能想象一個一生善良的人,到老了,突然變成一個大壞蛋?如果真變了,那很可能是病變,需要的是治療,而不是謾罵。而無論是在任何一個年齡段的群體中,都有好人、壞人,或者說人性復雜的人。
小的時候我們有熊孩子,再長大點兒,就成了熊男生、熊女生,等他們結婚生子,就是熊家長,當他們老了,就是熊大爺、熊大媽……“江山代有熊人出,各領混賬數(shù)十年”,說白了,他們就是“熊的傳人”啊!
我們對于任何一件事物性質(zhì)的判斷,都不應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比如,你看到洛陽的廣場舞大爺大媽霸占籃球場,可你有沒有看到還有另外一支老年籃球隊,特意趕去為年輕人聲援助威?你看到跳河老人要拉年輕警察墊背,可你有沒有深思什么樣的經(jīng)歷讓他變得如此怨毒?這樣的他,是因為精神有病還是心理變態(tài)?是一直壞還是一時壞?
只要我們不是有意地忽略,其實就可以注意到,報道中是有這么一句的:警方初步判斷其有精神疾病,已對其進行精神鑒定,鑒定結果尚未出來。
如果連基本事實都沒有厘清,就急著譴責謾罵,可能這個世界非但沒有少了壞,反而更多了恨。
人之為人,就在于除了對于現(xiàn)象的關注,更多的是對本質(zhì)的追問。我們把注意力盯在行為人而不是行為本身,其實是倒果為因,本末倒置。
看到老院士坐高鐵二等座,就贊美其是“高貴的脊梁”,可人家一輩子做了多少研究,我們卻并不在意;我們說“11年前的彭宇案,是今天所有見死不救的開始”,卻不去細想想,彭宇案之前,我們就都見義勇為嗎?甚至彭宇案的真相,我們又真正了解多少?
一個事實是:“事過多年后,彭宇也承認了當年確實和老太太發(fā)生過相撞?!?/span>(據(jù)《澎湃新聞》)
盯著老,是一篙子打一船人;揪住壞,才是抓住問題的關鍵。
我們不能阻擋自己變老,但我們卻可以預防自己變壞。
就像湯因比所說:“一個人只有首先在精神上能夠自我控制,才能處理好與同胞的社會關系。良知是個人素質(zhì),不是集體素質(zhì)。一個社會的精神水準不可能高于社會成員的平均水準;只有每個人都發(fā)揮主動性、集體水準才能提升?!?/span>
我們不能總是把道德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關鍵是要先做好自己,用人性微芒的光亮,燭照自己和周遭的黑暗。
每當有所謂的惡人壞事出來,總會有人質(zhì)疑要不要做好事。這其實是一種道德推卸:因為有可能遭遇恩將仇報,所以我就有理由見義不為?那么坐飛機可能會失事,所以你就不坐飛機?
2017版電視劇新《射雕》較小說增加了一個情節(jié),讓我很受觸動,就是黃蓉和洪七公在明霞島上,黃蓉看著奄奄一息的洪七公傷心地問:如果知道歐陽鋒會暗算你,你還會救他嗎?洪七公苦笑道:我還救。
洪七公說,這是他的命。我覺得,這可以理解為宿命,也可以理解為使命。
你確定這件事是對的,那就去做。道之所在,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也許,你還可以看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