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部落首頁)徜徉中國古陶瓷之旅

(一)雨過天青說汝瓷
   汝窯窯址位于河南省寶豐縣。寶豐宋代隸屬汝州,故簡稱汝窯,又因其是燒宮廷用瓷的窯場,故也稱 "汝官窯"。其燒造時間不長,僅從宋哲宗到宋徽宗燒造了20年。晚期在臨汝縣燒造的稱為臨汝窯,其中有「奉華」二字的是宋高宗劉妃的堂號,也有人稱是后人補刻的。汝窯瓷器胎均為灰白色,深淺有別,與燃燒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稱"香灰胎",這是鑒定汝窯瓷器的要點之一。

   汝瓷是我國宋代“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窯為魁。汝窯的工匠,以名貴的瑪瑙入釉,燒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典型特色的汝瓷。汝窯瓷釉基本色調是一種淡淡的天青色,俗稱"鴨蛋殼青色",釉層不厚,釉色溫潤柔和,在半無光狀態(tài)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隨造型的轉折變化,呈現(xiàn)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釉面開裂紋片,多為錯落有致的極細紋片,透明無色似冰裂,俗稱為"蟹爪紋"。汝窯瓷器底款有刻"奉華"和"蔡"字的兩種,應為后刻,當為宋時所刻,均與宋宮廷和皇室相關。汝窯瓷器以釉色取勝,少見花紋裝飾,但汝窯未燒貢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產(chǎn)品,如寶豐汝窯遺址曾發(fā)掘出刻花鵝頸瓶,當為汝窯未成為官窯以前的產(chǎn)品。
    
    在燒成工藝上,采用滿釉支燒的方法燒成的支釘痕,其細小而規(guī)整的程度絕無僅有,汝窯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鐵份,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純正的天青色,使汝窯釉面開裂紋片成為一種裝飾,使在燒成過程中無意識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脹系數(shù)不一致而產(chǎn)生的缺陷)變成了有意識的裝飾。 由上可知,汝窯采用了南方越窯的釉色,同時又吸收定窯的印花技術,創(chuàng)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風格,南宋周輝《清波雜志》云:“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汝窯產(chǎn)品土質細膩,胎骨堅硬,釉色潤澤,釉中含瑪瑙末,產(chǎn)生特殊色澤,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蝦青、蝦青中往往微帶黃色,還有蔥綠和天藍等。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有“雨過天晴云破處”之稱譽。釉屋瑩厚,有如堆脂,視如碧玉,扣聲如馨,釉面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花。汝瓷的燒制,以小支釘滿釉支燒。

    汝窯是北宋官窯,是供宮廷使用之器,在市場和民間中流傳甚少。南宋時有文獻記載:“汝窯……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及”。說明當時其身價已非同一般。其產(chǎn)品,首先最好者當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許在市場出售,因此汝窯大部分產(chǎn)品是用來供奉朝廷使用的。 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曾說過“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得盡善美也。”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汝州一帶民間也有“縱有家產(chǎn)萬貫,不如汝瓷一片”的口碑廣為流傳。

    官汝窯大約共燒造了20年左右,傳世品極少,所以物以稀為貴。根據(jù)目前的統(tǒng)計,汝窯器傳世大約分布于以下幾個地方:北京故宮博物院20件、臺北故宮博物院21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大維得基金會7件、天津博物館1件、廣東省博物館半件、中國香港收藏家羅桂祥1件、日本現(xiàn)存4件、美國現(xiàn)存5件、英國私人收藏1件,共計67件半。香港著名收藏家徐展堂先生,曾以154萬美元之巨資購得一件直徑僅為8厘米的汝瓷小碟,引起世界收藏界的轟動。

    由于文獻記載不詳,遺址出土甚少,汝官窯口在何處?汝窯之謎一直到1987年根據(jù)寶豐縣提供的實物標本,經(jīng)上海博物館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復查并進行試掘,終于在寶豐縣西大營鎮(zhèn)涼寺村南河旁臺地上找到了汝官窯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內涵豐富,窯具、瓷片堆積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窯址附近盛產(chǎn)瑪瑙石,是汝窯特殊色澤的釉料。所燒青瓷,色澤瑩潤,并有美麗的開片。宋哲宗元祜年間,在青嶺鎮(zhèn)設巡檢司,專管坑治。試掘中,出土20多件宮廷御用汝瓷,有鵝頸瓶、折肩壺、細頸小口瓶、碗、盤、洗、盂、茶盤托、器蓋等。這一考古新發(fā)現(xiàn),解決了中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窯之魁的汝窯遺址。

  汝窯的釉色特點:
    青如天: 汝官窯天青釉色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觀察,顏色會有不同的變化。平常體會,在明媚的光照下,顏色會青中泛黃,恰似雨過天晴后,云開霧散時,澄清的藍空上泛起的金色陽光。而在光線暗淡的地方,顏色又是青中偏藍,猶如清徹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瑪瑙入釉而致使釉面產(chǎn)生的不同角度的斜開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氣泡對光照的不同反射而產(chǎn)生的不同效果。

    面如玉:關鍵是半乳濁狀的結晶釉,這種結晶釉對色與光極敏感,青綠釉卻能從內反射出紅暈。釉子稍厚處,如凝脂般將青翠固化,又如臘滴微趟,將瑪瑙融化之后而又將其垂固。釉子稍薄處,如少女羞澀面現(xiàn)昏紅,又如晨曦微露,將薄云微微染紅。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yōu)橹饕卣鳌R曋绫谭宕渖?,有似玉非玉之美。汝瓷釉面的光澤,不如官、哥瓷晶瑩,更遜于龍泉青瓷,與同為貢御性質并亦為出土的定瓷、龍泉瓷標本作比較,汝釉的光澤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強。這說明,瑪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質的抗腐蝕性均有所下降。

    反過來則說明,缺乏明顯玻璃質感,是瑪瑙為釉的一個重要特征; 釉質肥厚瑩潤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勻、顯高低不平、久平整,并有少量氣泡和縮釉現(xiàn)象, 蟬翼紋: 用"蟬翼紋"來形容汝官釉面的開片最為形象。前人用"蟹爪紋"來形容,這里有二種說法。其一"汁中棕眼隱若蟹爪",是說釉面上因氣泡破裂而產(chǎn)生的棕眼猶如螃蟹走過沙灘而留下的蟹爪印。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開片的長短無序,呈不規(guī)則交錯尤如蟹爪。筆者看法:所謂"蟹爪紋"是在瓷器開片的一條主紋上,另生出一條次紋,形成一個"Y"型(蟹爪),然后在次紋的一邊又生出一條次次紋,形成又一個小一點的"y"型(蟹爪),......就像一棵樹主干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一樣。其實中國畫技法中創(chuàng)始于宋初的枯樹畫法的一種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來解釋瓷器開片的主次、走向,最簡單不過了。不過用蟹爪紋來形容汝官釉面開片卻有不足,因為它只形容了開片的主次及走向,卻無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開片。因而有人在考慮這方面時就用"魚鱗紋"或者"冰裂紋"來形容。因此用"蟹爪紋"、"魚鱗紋"、"冰裂紋"來解釋汝官釉面的開片都是只抓住了一點而沒有顧及其余。而蟬翼紋既包含了蟹爪紋又包含了魚鱗紋或冰裂紋,是形容汝官釉面的最形象比喻。

    蟹爪紋,形容瓷器開片的主次、走向。
    晨星?。喝旮G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氣泡,古人稱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時隱時現(xiàn),似晨星閃爍,汝窯瓷片的斷面,肉眼可見一些稀疏的氣泡嵌在釉層的中、下方。用放大鏡于釉面上觀察,中層的這些氣泡,于釉層內呈稀疏的星辰狀,大的如星斗。但是,蘊藏在釉層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氣泡,從釉面上則很難透見。汝瓷在其胎體的釉層間,有一排肉眼可見的大小氣泡,這類同宋龍泉、南宋官窯等青瓷體系釉內氣泡排列有異的景象,屬瑪瑙釉為釉的又一特征。同時表明,瑪瑙的粘度很強,以致釉內與胎體中的空氣,在燒制過程中無法正常溢出,較多的被封閉在釉的下層;芝麻支釘釉滿足:。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汝窯是釘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這是其它瓷窯所少有的。

    棕眼,釉面的氣泡在窯中焙燒時爆破后未經(jīng)彌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魚子紋:魚子紋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片狀泛黃有異于汝瓷天青釉面的色塊。
    對魚子紋的解析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釉面細小的開片細若魚子。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寫道:”汝窯在河南汝州,北宋時所創(chuàng)設也。土脈細潤,如銅體,有厚薄,汁水瑩潤。有銅骨無紋者,有銅骨魚子者……”。對汝瓷的開片有各種形容,如蟹爪紋,冰裂紋,蟬翼紋,魚子紋等,但我覺得用蟬翼紋來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空,都是一些美麗的形象比喻,有點夸張。說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紅斑塊顯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魚子飄浮在水面上,僅此而已,我甚至覺得,這是汝瓷的缺陷。不過對汝瓷來說,又多了一個非典型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有銅骨無紋者。所以,魚子紋是汝瓷的非典型特征。
  "蔡"字款銘文,涂紫褐護胎釉,色澤深沉。當屬宋朝蔡京的文房用品。蔡京為北宋"米蔡蘇黃"書法四大家之一,所用的文房以及其他用品當屬地方官員所送。

   據(jù)陶瓷考古前輩陳萬里先生推斷,汝州燒宮廷用瓷的時間為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至徽宗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北宋晚期,因朝廷使用的定州白瓷口部不上釉,俗稱有“芒”或稱“芒口”,不堪用,朝廷才命汝州燒造青瓷進貢。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汝官瓷出戟尊,底部刻有“奉華”兩字,為北宋奉華殿的專用之器物。由于燒造時間短,所以到南宋時就極難覓得。自宋至元、明、清,歷朝都有規(guī)定,汝瓷不許隨葬。當時蘇東坡傾心于汝官瓷,據(jù)傳,他遺囑死后葬于汝窯窯址之側。汝官瓷還有許多充滿神秘色彩的傳說。成吉思汗的母親得青衣童子托夢,囑大汗往荒寺白塔中覓寶,可得120件,結果攻陷汴京時只得90余件。

   《紅樓夢》中也有介紹,王夫人把汝瓷的“美人觚”視若珍寶,擺在案頭上以顯示富貴?,F(xiàn)今存世珍品據(jù)說僅60余件,分別藏于英、日、美等國和北京、上海、臺北一些大型博物館內。圖中一件汝瓷三足洗,現(xiàn)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高4厘米,口徑18.5厘米,足距17厘米,直口、平底,底下承以三足。洗內外滿釉,外底均勻分布5個細小的支釘痕,小如芝麻,十分清秀,是典型的汝官瓷燒制法。釉色純正呈天青色,溫潤如玉,釉面則開細碎紋片。規(guī)整的造型,純正的釉色與釉面的細碎紋形成對比,使單一的青釉增添了節(jié)奏韻律之感,顯示出宋代追求理性之美的時代藝術風格。這是代表汝官瓷水平的杰出之作。

    乾隆皇帝喜歡作詩,傳世的詩作有近5萬首,其中吟詠陶瓷的詩作有200余首,多刻于清宮收藏的瓷器上。汝窯三足洗一直在宮中流傳,清代乾隆皇帝對此器備加珍惜,專門吟詩一首,令宮廷玉作匠師鐫刻于器之外底,詩曰:“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解本?退藏理,宋詔胡夸切事談。”下署“乾隆戊戌(1778年)夏,御題”。鐫刻字體為隸書,十分規(guī)整,字和詩融為一體,更為此三足洗增添了色彩,使之成為傳世汝窯瓷器中難得的一件珍寶。
  
  汝瓷的基本鑒別方法:
  汝瓷制作工藝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獨特,燒成技藝高超,由于鐵還原達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當時所有的窯口,是中國青瓷發(fā)展史上劃時代的創(chuàng)舉。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戰(zhàn)亂而失傳。元以來,歷代仿燒不斷均難成功,所以彌足珍貴,成為稀世珍寶。汝瓷的基本鑒別方法,從傳世品看,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征:

  一、胎色:汝瓷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汝瓷為宮廷壟斷,制器不計成本,以瑪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月白、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晶狀。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釉面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yōu)橹饕卣鳌R曋绫谭宕渖?,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空,世稱“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汝州張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潤,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三、支釘: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采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并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五、七個,六個支釘?shù)暮苌?,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張公巷的器物呈圓形支釘。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一帶汝窯器多無支釘痕,個別碗、套盒、凹足缽、洗、器蓋等用墊餅支燒工藝。

  四、器型:汝窯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shù)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底部更有青花年號款,多是用刀筆刻畫,和印花、模印等工藝。如:天青花草紋鵝頸瓶、粉青履蓮盞托、天青蓮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龍紋缽、蓮花紋缽、輻射紋荷葉器座、輻射紋斂口花缽(藏河南),暗花雙魚盤(藏英國)。另外,在傳世品的個別器物上還出現(xiàn)有文字。如:“奉華”二字多見于尊、瓶、碟之上?!安瘫?、“寧”則是見于小碟與洗上。文字雖不是裝飾,但仍提高了對器物的鑒賞意趣,其中“奉華”應是宋奉華宮的專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寬板沿諸種。盤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數(shù)種。還有三足洗、弦紋尊(奩)、套盒、尊、方壺、圓壺等,還有為數(shù)不多的蓮花器座、荷葉器座、鏤孔器、鳥、龍等瓷塑工藝品。也用花、鳥、蟲、魚裝飾來滿足皇親貴族們的閑情逸趣。

  五、開片紋:汝瓷開片堪稱一絕,開片的形成,開始時是器物于高溫焙燒下產(chǎn)生的一種釉表缺陷,行話叫“崩釉”。汝窯的藝術匠師將這種難以控制的、千變萬化的釉病,通過人為地操作轉換為一種自然美妙的裝飾,而且控制的恰到好處,可謂巧奪天工的絕活。釉面開片較細密,多呈斜裂開片,深淺相互交織疊錯,象是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或呈蟬翼紋狀,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釉中細小沙眼呈魚子紋、芝麻花和蟹爪紋。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葉沫,部分柳條紋狀的開片是因手拉坯轆轤旋轉時,使泥料分子排列結構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現(xiàn)象。
  



  北宋 汝窯青釉洗
  說明:清宮舊藏 高3.3厘米 口徑13厘米 足徑8.9厘米
  洗敞口,洗心坦平,圈足外撇,裹足支燒,足底有三個支釘痕,特別是在器底篆刻一個“乙”字,是乾隆時劃分瓷器等級時所刻。由于汝窯用瑪瑙作釉的原料。對產(chǎn)生特殊的色澤有一定作用,從而形成了釉面色澤瑩潤,釉如凝脂的特點。這使汝窯超出其他名窯,在宋代成為獨步一時的瓷中極品。
  





  北宋 汝窯青釉盤
  說明:清宮舊藏 高3.4厘米 口徑19.6厘米 足徑13厘米
    撇口,豐底,里心坦平,圈足微外撇,底部有五支釘痕。傳世汝窯盤、碗、碟、洗的器底都留有支釘痕,而且支釘又都狀如芝麻大小。汝窯支釘以單數(shù)居多,小件器物用三釘支燒,稍大的用五個。汝窯支釘雖細小,但燒出的器物仍達到完整不變形,體現(xiàn)了汝窯高超的工藝制作水平。此汝窯盤器底刻一個楷書“蔡”字,這是物主的姓氏。據(jù)推測,宋代蔡姓能收藏汝窯器的僅有兩家,一為當時的權臣蔡京,一為蔡京之子, 駙馬蔡絛。
  
  



  
  北宋 汝窯三足樽
  說明:清宮舊藏 高12.9厘米 口徑18厘米 底徑17.8厘米
    樽仿漢銅樽形式燒制。直口平底,口、底尺寸相若。樽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紋兩道,中部凸起弦紋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五個小支釘痕,里外皆施釉。器型規(guī)整,仿古逼真,釉面穿插錯落有致的開片,釉色瑩潤光潔,濃淡對比自然,富于變化。在傳世的汝窯器中是一件較為稀少的珍品。
    這件樽為天青色釉,天青在色彩上介乎綠色和藍色之間。汝窯樽的釉色藍而不艷,灰而不暗,青而不翠,給人以玉石之感。釉面的開片則是由于胎和釉的膨脹系數(shù)不同而產(chǎn)生的一種燒成現(xiàn)象。汝窯瓷器均用支釘支燒,器底有小如芝麻的支釘痕,這是鑒定汝瓷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二)神秘高貴數(shù)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文獻記載也很少。 北宋官窯比較罕見,因為宋徽宗執(zhí)政的時間只有二十幾年;又經(jīng)過靖康之難,很多東西都毀掉了;再加上一千年時間的淘汰,能留到今天的北宋官窯非常罕見。宋徽宗是中國歷史上最沒有政治造詣的皇帝之一,但他的藝術造詣卻非常高,甚至可以說是藝術造詣最高的皇帝。歷史上只有李后主李煜可以跟他相媲美。史學家們認為:在繪畫技巧上,宋徽宗高于李后主;在詩詞技巧上,李后主高于宋徽宗。

   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后膨脹系數(shù)不同產(chǎn)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后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從故宮博物院所藏傳世品看,被認為是北宋官窯的這批瓷器的胎子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瑩潤如堆脂,粉青或天青色,開稀疏的大紋片。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隱約露出胎色。因此,紫口是北宋官窯一大特點;裹足支燒、器底有芝麻釘痕跡是另一大特點。
  
  官窯和汝窯一樣,以釉色為美,沒有紋飾,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紋或邊楞。器型種類較少,除了盤、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銅器的造型,如長頸瓶、貫耳瓶、貫耳尊、獸耳爐等。宋室南遷后,在臨安(今杭州)建都。從己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窯瓷器的胎子呈探灰、灰褐、灰黃等色。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釉厚的瓷片從斷面可看出施釉痕跡,一層一層很清晰。釉子溫潤似玉,也有比較光亮的。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開比較細碎的紋片。南宋官窯既有裹足支燒的,也有墊燒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燒與墊燒共用的方法來保證質量。 公元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當時為了區(qū)分,北宋官窯就稱為“舊官”,南宋官窯就稱為“新官”。南宋官窯有兩個燒窯的地方,一個是郊壇下,一個是修內司。這兩個窯址都是20世紀發(fā)現(xiàn)的,一個是20年代,一個是90年代。

   北宋被滅后,金人把北宋所有名貴的東西連同皇帝大臣們都弄到東北去了,當然也包括官窯瓷器。 宋高宗趙構是南宋的第一個皇帝,當南宋恢復祭祀制度時,很多禮器都沒了,如果用金銀銅等金屬來做,國家的財政也不允許,所以就迫使瓷器迅速進入市場。紹興十一年(1143),南宋跟金議和以后,政局安定下來,就需要恢復祭祀的禮儀,大量生產(chǎn)禮器是朝廷迫在眉睫的任務。紹興十三年(1145),《咸淳臨安志》中有這樣的記載:“應用銅、玉者,權以陶、木?!本褪潜緫撚勉~用玉做的禮器,由于財政跟不上,可以用瓷器和木器代替。這里的“陶”就是指瓷器。這是權宜之計,變通一下。所以,琮式瓶、花觚等造型,都是南宋官窯中的禮器。

   宋代官窯收藏的可能性非常低。一千年來,官窯地位至高無上,它們歷經(jīng)戰(zhàn)火飽經(jīng)磨難,現(xiàn)存于世的大部分都進了世界級的博物館。
   1989年,香港蘇富比拍賣了一只官窯洗,當時的成交價是2200萬港幣,當時創(chuàng)造了中國瓷器的世界紀錄。這個紀錄保持了很久。
  
  宋代官窯南宋和北宋的特點:
  一、 北宋和南宋的官窯都有紫口鐵足的特征。所謂“紫口鐵足”,是指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現(xiàn)鐵褐的顏色。這個特征南宋官窯要比北宋官窯特征明顯。
   二、北宋、南宋的官窯都有開片,規(guī)律不一。
   三、北宋的官窯釉子和胎厚重,南宋的官窯輕薄,所以在分辨南、北宋官窯瓷器時,有時僅憑胎體這一條,就可以準確地判斷。
  



  官窯六棱花口洗(宋)
本品是宋代官窯燒制的六棱花口洗,它釉胎均薄,呈六棱花形,釉為粉青色,是當時最上品的釉色,器內及底布滿片紋,釉面平滑,釉質細膩光潤,自然開裂的紋片像網(wǎng)一樣橫豎交織,層層疊疊的冰裂紋是官窯燒制瓷器的特色。這件水洗從其燒制成色上看實屬上品。

   本品曾是收藏家郭世五舊藏,上題有“送東窯油青葵花水芙蓉碟”。
  




  宋官窯魚耳爐,口圓形,腹部飾雙魚耳,遍體滿釉,釉呈粉青色,釉質溫潤,釉面飾金黃色開片,口足邊緣較薄,露深色胎。造型新穎雅致,折角圓潤線條優(yōu)美,為北宋官窯器物中的精品,北宋官窯器物十分優(yōu)良,這是因為胎體成形后先素燒胎體,經(jīng)過挑選,再多次上釉,裝釉二次燒成,因此傳世的北宋官窯器形規(guī)整,制作精良。
  




 ?。ㄈ渌访噪x的柴窯
   宋柴窯曾經(jīng)是五大名窯之首,清代朱琰《陶說》亦種“后周柴窯,柴世宗時燒者,故曰柴窯,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 民國時期,趙汝珍《古董辨疑》稱:柴窯真器今日絕不易得,瓷器以秘色為最古,次則為柴窯,而柴窯之特點四,薄如紙為四特點之一,此盡人所知者夫。近代厚如盆之康乾瓷器已極不易得,而謂薄如紙,一碰即破之,柴器尚能存到今日乎。后周柴世宗當國甚暫。所燒瓷器原即有限,而佳者尤微。在宋時已極難得。關于柴窯燒造的地點《格西要論》稱,柴窯“出北地”,明天順三年《新增格西要論》記載:“柴窯器出北地,河南鄭州”但重要的是至今,沒有找出一點實物證明。
  
 ?。ㄋ模┙鸾z鐵線的哥窯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官窯和哥窯都代表著宋代官方最高的審美標準。

   相傳宋代龍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哥者稱哥窯,為宋代名窯之一。窯名最早見于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 由于哥窯窯址至今還未找到確切公認的窯址,因此給它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宋人文獻沒有哥窯的記載,元人孔齊首次提及哥哥洞窯,他在《至正直記》里有“乙未(1355年)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器看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br>
   可見至晚自元未起,哥窯已被認定為宋代名窯,而且當作重要收藏對象。有一種說法是“官哥不分”,可見它們的類似程度非常高。實際上還是能區(qū)分,一般的說法是:開大片為官,開小片為哥。這是一個簡單的判斷。

  哥窯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xiàn),故通稱“聚沫攢珠”。釉色寶光內蘊,潤澤如酥。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開片,紋片多種多樣,以紋道而稱之有鱔魚紋、黑藍紋、淺黃紋、魚子紋;以紋形而稱之有綱形紋、梅花紋、細碎紋、大小格紋、冰裂紋等,總名為百極碎。這是發(fā)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xiàn)象。開裂原本是瓷器燒制中的缺陷,后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guī)律,有意識地讓它產(chǎn)生開片,從而產(chǎn)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

   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因為土質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fā)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涂釉的底部顯現(xiàn)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稱“紫口鐵足”。一般來說,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由于哥釉瓷細致、精美,以后各代對它都有仿造。特別是到了清代,還出現(xiàn)了一個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顯地不如清前期,顏色越來越深,開片越來越細碎,釉面甚至出現(xiàn)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質也變得疏松。

  宋代哥窯瓷器的造型莊重、古樸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獨特神奇的紋片為裝飾而著稱。清代乾隆皇帝曾寫下十首贊頌哥窯瓷器的詩篇,其中《粉青葵瓣口盤》一詩中曰:“色暗紋彰質未經(jīng),哥窯因此得稱名。”另一首《曝書亭集硯銘》贊道:“叢臺澄泥鄴官瓦,未若哥窯古而雅。綠如春波停不瀉,以石為之出其下。”

   哥窯瓷器既有支燒的,也有墊圈燒的。傳世哥瓷胎厚釉薄,胎色種類較多,有沉香色、淡白色、杏黃色、深灰色、黑色等,釉子不明亮,潤如玉,有一層酥油光,紫口鐵足現(xiàn)象很少。哥窯的瓷胎敲擊起來,沒有悅耳的金石聲,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聲。

  傳世哥窯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國外一些大型博物館及少數(shù)收藏家手中。這些傳世哥窯瓷器造型有碗、盤、碟、洗、瓶、魚耳爐、罐等。燒制時大多采用墊燒工藝,個別用支釘支燒。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呈黑灰、深灰有紫口鐵足的現(xiàn)象,淺灰、土黃的沒有紫口鐵足。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也有砂米黃、淺灰青、米黃色等。
  
  哥窯主要特征
    其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其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wǎng)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
    其三、“聚沫攢珠”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xiàn),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tǒng)的方法。
    其四、“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于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xiàn)鐵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qū)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tǒng)方法之一。
  
  哥窯的鑒定方法:
  首先,哥窯器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是哥窯的與眾不同的裂紋,大紋為“鐵線”,有的顯藍,大紋中套的小紋為“金絲”,有的不一定顯金黃,大紋小紋合稱為“面圾破”,它應當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紫口鐵足”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瓷胎滿釉器有“紫品”而無鐵足。鐵足應當是胎質本身的無釉顏色。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一種黑色釉,其真?zhèn)沃档脩岩桑c《七修類稿續(xù)編》中記載的“其足皆鐵色”相悖。

  其次,哥窯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色,因窯變作用,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非人為主觀意志所為。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少花紋,無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釉面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釉質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達4毫米。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燒或圈足墊餅燒,后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跡。

  再次,哥窯的底足也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墻深長,足之外墻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

  最后,就是哥窯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征,即所謂“攢珠聚球”。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顯然,“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但孫老說得比較籠統(tǒng),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xiàn)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氣泡比攢珠的氣泡數(shù)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huán)?!皵€珠聚球”它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哥窯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jù)。

  宋哥窯葵花洗
高3.5cm,口徑12cm,足徑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內凸起,底有6個支釘燒痕。通體施灰色釉,釉汁厚潤,釉面滿布開片,冰裂紋片大小相間,大片的紋線呈鐵黑色,小片的紋線呈金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
    此洗造型玲瓏小巧,典雅可愛,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精細之作。





  哥窯方洗  年代:宋
  尺寸:5.7*2.6厘米
  估 價:RMB3000000-6000000
  成交價:RMB3300000
  特征:哥窯方洗釉水肥厚滋潤、開片均勻,胎質厚重。底刻 "官"宇款,原為同治皇帝的老師李鴻藻所藏之物,后傳至其子手里,被一收藏家征得,一直藏不示人。
  





  (五)變化莫測的鈞窯
  
  鈞窯主要的燒造時期是宋金元時期,它有鈞官窯和鈞民窯之分。鈞窯始見于北宋,終于元,是青瓷系統(tǒng)中比較獨特的一支。以河南禹縣為中心,窯址遍及縣內各地,其最著名的品種是高溫銅紅乳濁釉,即在天藍或月白色釉上燒出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玫瑰紫或海棠紅色,有的還交織著藍、灰、褐、鱔魚黃等顏色的斑點或絲縷,如傍晚天空中的彩霞變幻莫測。鈞窯雖屬北方青瓷系列,但它的釉色卻變化多端,美不勝收。

  工匠們在釉料之中摻用了少量的銅,在還原氣氛下,燒成了多變的釉色,并批量生產(chǎn),一改青瓷獨步前朝的局面,為后世的瓷器裝飾擴大了領域。這就是 鈞窯對中國陶瓷史的巨大的貢獻。它以銅為呈色劑,在高溫下一次呈現(xiàn)紅色。這個貢獻在長達數(shù)百年的時間里都是輝煌的。

  北宋的鈞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燒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藍色為基本色調,釉中的銅分子經(jīng)高溫還原氣氛,呈現(xiàn)紫紅顏色。因為釉子較厚,鍛燒時釉子翻滾,釉中所含金屬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卻時釉子上下收縮溫度不一致,往往留下不規(guī)則的細線狀流動痕跡,被后人稱為"蚯蚓走泥紋"。宋代鈞瓷大多都有"蚯蚓走泥紋",這是鑒定時比較重要的依據(jù)。蚯蚓走泥紋的形成,是因為鈞瓷的釉非常厚,能夠厚達七八毫米。釉不僅厚,還黏稠,所以在冷卻的時候,有些介乎于開片和非開片之間的那種被釉填平的地方,會形成像雨過天晴以后,蚯蚓在濕地爬過的痕跡,被文人形象地比喻為“蚯蚓走泥紋”。

  這個特征在民國以前無法仿出來。最近這些年,河南神鎮(zhèn)的窯廠不停攻關,已經(jīng)能把過去的特征準確地仿出來。所以蚯蚓走泥紋在今天已經(jīng)不是鑒定的絕對特征了。 所以說鑒定一件瓷器你不能單憑著書本上的知識去按圖索驥,而是要全面的針對其特點足以觀察體會,不能掛一漏萬。

  鈞窯的工藝中有一點不同,它是乳濁釉,一種不透明的釉。官窯、哥窯、汝窯,都屬于透明的玻璃釉,釉是透亮的;鈞窯不是玻璃釉,是乳濁釉。乳濁釉的好處就是遮蓋力強,能夠把胎土徹底遮蓋住。這是一個優(yōu)點,但同時又導致產(chǎn)生一個缺點,就是鈞窯對胎的要求不高,疏松或粗糙的胎都能被釉蓋住。 鈞窯屬于窯變系的瓷器,理論上講,它的呈色在入窯之前不能控制。古人對鈞窯有這樣的贊美—“夕陽紫翠忽成嵐”,就是說顏色忽然產(chǎn)生變化了。所謂“窯變”,是指進了窯以后,在燒造中才產(chǎn)生的變化,人力不可控制。行話說“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就是鈞窯的本質。鈞窯在燒造的前期絕對不可能控制,但經(jīng)過工匠長時間摸索,慢慢能夠在一定限度之內有所控制。這個控制需要高超的技巧,要摒棄過去鈞窯燒造的隨意性。

  宋鈞窯主要器型有:花盆、盆托、盤、碗、洗、爐、尊等。宋鈞窯以釉色美取勝,因此除了堆凸乳釘、弦紋以外,一般沒有其他紋飾。宋鈞瓷底足有釉,圈足多麻醬色。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數(shù)宇為配套而刻,一號最大,十號最小。此外,故宮中舊藏鈞窯瓷器還有刻宮殿使用銘文及乾隆御制詩的,多為清代宮廷工匠所刻。其銘文有 "養(yǎng)心殿"、"長春書屋"、"重華宮"、"靜憩軒用"、"瀛臺"、"涵元殿用"、"明窗用"、"漱芳齋用"、"虛舟用"、"金胎玉翠用"、"建福宮"、"凝輝堂用"等。宇體工整,刻工精美。
鈞窯鑒定方法:
1、鑒定鈞窯瓷器的真?zhèn)危壳爸饕捎脙煞N方法:

(1)科學技術手段 如“熱釋光”和“火化種子分析”,這兩種方法誤差較小,測定古瓷的燒制年代準確率較高,但在測試時均需在器物上的鉆孔,取出少量的樣本,會對器物產(chǎn)生損害。

(2)憑借經(jīng)驗 這種方法雖然帶有主觀因素,但其簡便易行,不受其它條件的限制,所以目前鑒定瓷器的真?zhèn)未蠖嗖捎眠@種辦法。

我們在這里所說的“經(jīng)驗”,不僅指的是要了解鈞瓷作偽的方法,更要了解鈞窯瓷器在不同時期的造型、釉色的變化及燒制情況,有時還需要用“推理”的方法來幫助我們辨別真?zhèn)?。例如,現(xiàn)在我們在古董市場及某些私人的藏品中時不時地可以看到北宋鈞窯的“官鈞”產(chǎn)品,有盆托、鼓釘洗之類的,其制作還說的過去,并且底部還刻有證實其官鈞“身份”的數(shù)字號碼,這對于一些連鈞瓷真品都很少有機會上手的陶瓷收藏者來講,無疑是個“機會”。但買到手后,請專家一鑒定,才知又交了“學費”。其實鑒定北宋鈞瓷官窯產(chǎn)品的真?zhèn)螒撌且粋€最簡單的事情,它只是一個常見問題:北宋朝廷設立官窯生產(chǎn)鈞瓷是專供御用的,嚴禁民間使用,凡是燒壞的一律砸碎深埋。70年代禹州鈞臺窯全面發(fā)掘時,鈞瓷官窯產(chǎn)品一件完整的都未得到,由此可知官鈞的使用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它不可能流散于民間。所以現(xiàn)在我們在市面上接觸到的宋官鈞瓷器基本上都是假的。

現(xiàn)代仿鈞的產(chǎn)地一般還是源于禹州的神垕鎮(zhèn),這里不僅有燒制鈞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且還集中了一批當今最優(yōu)秀的鈞瓷制作高手。神垕鎮(zhèn)的鈞瓷制作近幾年以迅猛的速度向前發(fā)展著,無論是器物的造型,還是釉色的變化都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它也面臨著產(chǎn)品的銷路問題。筆者所熟識的幾位鈞瓷藝人就曾抱怨:現(xiàn)在的收藏者不喜歡新貨,有些厚古薄今。在這種情況下,神垕鈞瓷也開始生產(chǎn)仿古瓷,如尊、瓶、爐、缽、碗、盤等,其造型一般是仿宋、金、元時期的民窯器形,制作工藝和斑彩裝飾也力求與之相似。仿古瓷的制作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人為地將之做舊,充斥于古玩市場,不僅會對古鈞瓷的形象有所損害,而且也容易使古玩市場產(chǎn)生混亂。

2、辨別鈞窯瓷器的真?zhèn)?,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看其制作工藝。鈞窯瓷器從初創(chuàng)伊始的“唐鈞”,歷經(jīng)宋、金、元,直至民國時期的仿鈞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藝。這種工藝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較厚,然后向上逐漸趨薄,器物的口沿處胎體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處還可以看到細密的旋紋,器壁薄釉處有輪指痕?,F(xiàn)代仿鈞瓷器有些是批量生產(chǎn),它采用某種材料作成模具,然后用“注漿法”灌注成型。這種方法做出來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勻,份量較輕,更有粗制濫造者,由于修坯不精細,在器物的兩側可以觸摸到模具的接縫痕,這是作偽者最拙劣的一種作法,聰明一些的則在器物的內部,如瓶類的瓶體內,人們不易察覺的部位,人為地粘些其它物質(如水泥)以達到古鈞瓷厚重的感覺?;蛘咴凇白{法”成型的器物內壁故意做出輪指痕,但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出與真正“手拉坯”均勻的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輪指痕不僅粗糙,而且每一圈與每一圈的輪指痕分布極不均勻。

其次,看其釉色和釉質。宋代鈞窯瓷器的天青、天藍、月白釉,勻凈瑩潤,乳光內含,雖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但由于中原地區(qū)地下水含量較少,土壤中的含堿量適中,所以無論是墓葬,還是窯藏出土的鈞瓷,都很少有大塊土銹粘結的現(xiàn)象,其釉質往往產(chǎn)生出類拔萃的鈞瓷,令人賞心悅目?,F(xiàn)代仿鈞器不管是仿宋鈞的造型,還是仿金、元時期的鈞瓷的特征,其釉色多為天藍,很少有天青、月白釉。而且為了達到與出土鈞瓷相近的釉質,刻意偽造土銹或作去浮光的處理,但其效果適得其反,給人的感覺是釉色發(fā)烏,不自然,看上去極不舒服。

其作舊及辨別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用獸皮等工具在鈞瓷表面反復摩擦,以達到去其浮光的效果。雖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鏡下仔細觀察,會看到無數(shù)平行的摩擦痕。

(2)將新仿的鈞瓷放入含有酸性等帶有腐蝕性的溶液中浸泡,雖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達到做舊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顯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傷痕。

(3)作偽者有時也意識到了上述方法給鈞瓷釉面帶來的損害,所以也采用含有油類的軟布進行拋打,同樣可以使釉面產(chǎn)生出柔潤的效果,但是與真品釉面光滑細膩的手感明顯不同,作偽處理過的鈞瓷釉面觸摸時有油質感。

(4)在酸性物中浸泡之后,馬上以土覆之,作出人為的土銹,且這種土銹滲入釉中,很容易使收藏者蒙騙上當。其實根據(jù)近幾年來北方出土的鈞瓷,以及在鈞臺窯發(fā)掘所獲得的大量鈞瓷標本來看,鈞窯瓷器面上的土銹很少,出現(xiàn)大塊土銹粘結的現(xiàn)象更為少見,大都呈現(xiàn)出一種光潔細膩的效果。有些作偽者以粘合劑作出的土銹粘結假象,實為弄巧成拙、畫蛇添足之舉。

(5)人為剝釉現(xiàn)象。作偽者有時故意在鈞瓷的底足部分剝去一部分釉層,露出胎質,以期達到給人以年代久遠之感覺。由于現(xiàn)代仿鈞與古代鈞瓷真品的制胎原料源于同一產(chǎn)地,故其胎色十分接近。但是與真品的自然剝釉仔細對比就可以發(fā)現(xiàn)偽品的破綻:真品的剝釉斷面基本上是直茬,偽品的剝釉斷面是斜茬。

對于鈞窯瓷器的辨別,除了以上幾點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鈞瓷真品釉面上的塊狀窯變斑為紫紅色;仿品的窯變斑不是偏淺就是過深。仿品的胎色較之真品稍淺,同時由于古代胎泥淘練的工序繁復,所以胎質細膩致密,而現(xiàn)代鈞瓷的胎泥淘練較為簡單,胎質斷面有時有雜質或產(chǎn)生孔隙。

根據(jù)筆者多年來對鈞瓷生產(chǎn)的觀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仿鈞瓷器大部分都達不到宋鈞制作工整、釉色玉潤晶瑩的工藝效果,大多仿品只是比較接近于金、元時期的鈞瓷風格,但胎、釉與金、元時期相比又顯得較單薄。

總之,鈞瓷真?zhèn)蔚谋鎰e并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夠徹底掌握的學問,它需要日積月累地不斷學習、觀察和揣摩,更需要經(jīng)常了解現(xiàn)代鈞瓷的發(fā)展狀況及仿鈞生產(chǎn)工藝變化的新動向。

  鈞窯月白出戟尊 北宋 高26.1厘米
   此尊仿青銅器式樣,廣口外撇,鼓腹,高足呈臺階狀外侈,頸、腹、足部堆貼出戟紋。造型端莊凝重,氣勢雄偉,紋樣簡練大方,典雅精細。器物胎骨厚重,胎質堅硬,通體施月白釉,釉面滋潤肥腴。




  名稱:鈞窯尊
  年代:宋
  尺寸:18.4X22X21.2厘米
  特征:河南禹州出土,為宋代鈞窯瓷器中的精品。通體施釉,器里壁為月白色,器外上半部為天藍色,下半部為紫紅色,器身有 "蚯蚓走泥紋"
  




 (六)顏色天下白的定窯
  定瓷是宋代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瓷之一,屬于民窯。窯址在河北省曲陽縣,由于宋時屬定州而得名?!稓w潛志》說:“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币詿彀状芍亩ǜG瓷器質地潔白細膩,造型規(guī)整而纖巧。裝飾以風格典雅的白釉刻、劃花和印花為主,此外尚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北宋早期定瓷刻花的構圖,紋樣簡單,以重蓮瓣紋居多,仿似淺浮雕,十分優(yōu)美。北宋中晚期的刻花更趨精妙,用單齒、雙齒、梳篦狀工具,刻劃出各種線條構成的物象,生動自然,富有立體感。裝飾圖案有花卉、禽鳥、去龍、游魚、嬰戲等。定瓷的紋飾布局嚴謹、線條清晰,常見器型有碗、盤、瓶、罐、爐、枕、壺等。在已發(fā)現(xiàn)的定瓷上,有的還刻有“官”、“新官”、“奉華”、“禁苑”等字樣,說明當時有一部分定窯白瓷已供宮廷使用。由于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定窯瓷器在金王朝統(tǒng)治中國北方地區(qū)時也是統(tǒng)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而且制作水平不亞于北宋時期。
  
  北宋以后曾風靡一時的定瓷,由于戰(zhàn)亂的影響,逐漸衰敗。然而,由于定窯是當時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產(chǎn)瓷區(qū),產(chǎn)量極大,故而傳世的器物甚豐。提到定窯產(chǎn)量,與當時的燒制工藝有關。通常一個耐火容器──匣缽內只能裝燒一件器物,定窯工匠采用覆燒法,一個匣缽內利用多層墊圈可放數(shù)件器物,這種方法既能提高產(chǎn)量,又能節(jié)約大量燃料。但是這種方法燒成的瓷器盤碗口無釉,俗稱“芒口”。為彌補此不足,往往在口部鑲上金、銀或銅,迄今我們仍可以看到這些鑲金屬的傳世作品。

  對于定窯瓷器,北宋文學家蘇軾的評價是“定州花瓷琢紅玉”,元代文人劉祁的贊譽是“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但在南宋詩人陸游看來,這種東西卻登不了大雅之堂。他在所著的《老學庵筆記》中說:“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陸游說得沒錯,“芒口”確實是北宋晚期定窯瓷器的一大特色和缺點。所謂“芒口”,就是器物的其它部分滿釉而口沿處無釉,是當時為增加產(chǎn)量和節(jié)省燃料而開始廣泛采用把器皿反過來燒的覆燒法造成的。這使宋徽宗率先棄定選汝,定窯瓷器的售價一時一落千丈。
  
  但是作為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從五代后期到北宋中期的近100年時間里,定窯曾經(jīng)燒造出大量精美的白瓷并使北方以漳河、汾河兩岸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白瓷窯系。在這個窯系中,除河北外,還有山西的平定窯、盂縣窯、陽城窯、介休窯等。

  宋代是定窯的發(fā)展時期,產(chǎn)量、質量及制作工藝較五代又有明顯提高。定窯瓷器多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醬釉、褐釉、綠釉等品種。宋代白釉顏色偏黃,唐代定窯白釉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線轉折變化的積釉處,常呈現(xiàn)較明顯的青白色。這是區(qū)別唐宋定窯白瓷的重要依據(jù)。宋代定窯白釉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所謂的"淚痕"。這是上釉過程中,釉漿流淌的痕跡,"淚痕"厚處均有明顯的偏黃色。無論是正燒,還是覆燒,"淚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這是鑒定定窯瓷器尤其要仔細觀察的重要特征。
      
  除了白瓷,北宋定窯也兼燒醬釉、黑釉、紅釉、綠釉等瓷器,即著名的紫定、黑定、紅定、綠定。但在定窯瓷器中占的比例不大,完整的傳世品更是稀少,故收藏價值較高。定窯顏色釉品種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全系白胎,即與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樣,只是外罩色釉不同。這是紫定、黑定、綠定與其他窯口區(qū)別的重要標志。
  
 今天的拍賣市場似乎也說明了這個問題。比如,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10月曾經(jīng)拍賣過一件北宋定窯黑釉鷓鴣斑碗,成交價高達1239.4萬港元(約合158.9萬美元),是拍賣數(shù)據(jù)庫雅昌藝術網(wǎng)有記錄的白定最高價格的3.3倍。而且,似乎也沒有什么證據(jù)能夠說明存世量相對較大的定窯瓷器價格比不上宋代五大名窯的其它產(chǎn)品。

  宋代定窯瓷器造型極為豐富,有盤、碗、燈、爐、盆、瓶、樂器等,幾乎應有盡有,胎體輕薄、胎質潔白,釉面多為乳白色且白中閃現(xiàn)淺米黃色,積釉處常有淚痕狀黃綠色流釉,外壁釉薄處可見旋坯痕,如用放大鏡觀察,一般可見釉面有大小不等的氣泡。金代定窯器的部分產(chǎn)品內底有一圈露胎,是與北宋產(chǎn)品的明顯區(qū)別。
  
  定窯的沿革:
   汝、哥、官、鈞四大名窯都以釉色作為表現(xiàn)形式,只有定窯是以紋飾作為表現(xiàn)形式。直接原因是因為定窯的釉面非常薄,而其他四窯的釉面非常厚,所以定窯可以用刀來雕刻,體現(xiàn)它的紋飾之美。南宋時期,北方是金代,定窯就開始出現(xiàn)模制,不動刀了,直接用模子,為的是提高生產(chǎn)量。宋代燒造白瓷比燒造青瓷難度高,工匠們想盡辦法要去除雜質,讓它呈現(xiàn)真正的白色。但我們看到的定窯的白不是純粹意義的白,還是帶有牙白色。

  不同時代定窯產(chǎn)品的器足與器形的變化有一定相關性。以碗為例,唐代早期產(chǎn)品大多平底淺身,胎質厚重,后期器身多為45度斜出,碗身較淺,寬圈足,胎薄而里外施釉。這種風格一直延續(xù)到五代、宋初。此后,圈足制作更加精致,口沿也由直口變?yōu)榇娇凇5搅怂未衅?,器壁已?5度的直線形漸變?yōu)槁猿驶畹那€形,同時在裝飾技法上也有了很大轉變。
  
  在五代之前,定窯白釉器都光素無紋,但到北宋初年以后,由于吸取了邢窯白瓷的精華和唐末、五代越窯的裝飾技法,逐漸形成了劃花、刻花、印花3種裝飾技法。
  
  劃花是以篦狀工具劃出的簡單花紋,線條剛勁流暢、富于動感,最常見的是蓮瓣紋,有的還配有鴨紋。不過有些早期器物在蓮瓣紋外又加上纏枝菊紋,總體布局顯得不很諧調。
  
  刻花是在劃花裝飾工藝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有時與劃花一起運用,如在盤、碗的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纏枝花卉輪廓線,然后在花葉輪廓線內以篦狀工具劃刻復線紋,較常見的紋飾為對稱的雙花圖案。
  
  印花紋飾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特點是層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間常用回紋把圖案隔開,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其次是牛、鹿、麒麟和龍等動物。
  
  在定窯瓷器中,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臥件上,立件只裝飾變形龍紋,而禽鳥紋飾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雁、鴨等,花卉紋則以牡丹、蓮花最常見,布局多纏枝、折枝并講求對稱。值得一提的是,定窯瓷器最精美的紋飾大都集中在盤、碟上,紋飾多者可達4層,充滿浮雕感,藝術氣息濃郁。

  定窯鑒定是一項很繁雜的事情。由于鑒定工作集文化、藝術及工藝于一身,故鑒定決不能單從造型上看年代,從特征上辨真?zhèn)?,因為贗品往往更重視造型及其特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文增先生從事定瓷研究、創(chuàng)作三十余年,是定窯故里河北曲陽定瓷企業(yè)的領軍人。他通過對定窯工藝成型、釉面呈色、燒成氣氛及原料的分析,從工藝裝飾中找線索,總結出與定窯工藝形成有關的11個文化特征,發(fā)表在《定窯研究》一書中。本文摘引部分關鍵詞,希望能給定窯的辨?zhèn)翁峁┮恍﹨⒖肌?

  關鍵詞一:米黃色(定窯呈色)
  定窯白瓷,其呈色是各具特征,有偏白色的、偏青色的、偏黃色的。定窯恢復之初有人認為定瓷呈米黃色,并以此作為辨別真假和進行仿制的唯一標準,這種觀點實際上是錯誤的。由于古代的原料選擇、配方比例以及焰火的溫度控制完全依賴人工,且定瓷的生產(chǎn)還會受到不同時期氣候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因此,定瓷究竟是米黃色、青白色、象牙白還是乳白色,是白中泛黃,還是白中泛青,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僅以此來進行判斷。

  關鍵詞二:淋釉(淚痕)
  定瓷淋釉俗稱淚痕。清代《南窯筆記》說:“出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淚痕者佳?!彼嵌ù缮a(chǎn)工藝過程中所呈現(xiàn)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器物在施釉時釉層重疊聚集,經(jīng)過燒成熔化而形成不同形式和顏色深淺不一的釉縷。凡一應產(chǎn)品到出窯為止,都不可避免地呈現(xiàn)出來。

  千百年來,淋釉一直被認為是鑒別定窯真?zhèn)蔚囊淮筇卣?,而被仿制者抓住不放。仿制者一般故意將施好釉的器物,進行彈點或筆涂,使形成淋釉。用這種方法形成的淋釉,缺乏神韻,沒有那種原始的淳樸的天真美。稍有一點鑒定常識的人,都能看出來是仿制品。

  關鍵詞三:生辣感
  生辣感是人們對定瓷外觀鑒賞的一種習慣稱謂,體現(xiàn)著定瓷凌厲錚然的風格和明麗蘊涵的氣質。由于定瓷泥料練制細膩、精純,可塑性較好,且骨架性強,凡成瓷器物,都會給人一種剛勁、堅銳、俊逸的精神感覺。同有些陶瓷的圓熟、甜媚、滑膩、松綿相比,具有明顯的區(qū)別。
  刀痕,也是定瓷產(chǎn)品外觀生辣感的特征之一。古代定瓷生產(chǎn),凡轆轤成型后,從修坯、整形、剮足都離不開刀子,故稱定瓷生產(chǎn)為刀子活。古代定瓷不論何種器物,凡是轆轤旋轉作出的,其壁面都不約而同地帶有強弱不等的刀尖旋削紋。這種刀痕的形成,是在拉坯過程中自然留下的,它的不規(guī)則和有致的分布,使定瓷別具味道,使產(chǎn)品更具有靈氣、具有生辣感。

  關鍵詞四:刀線
  刀線是裸露于定窯器物外部壁面的一種自然痕跡,僅見于盤、碗、瓶、罐等圓體器物中。凡這種器物都要經(jīng)過拉坯和修坯,刀線的形成,均為修坯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留存。不過,通過一些存世的珍品看,檔次較高,藝術品位較強的留有刀線較少,檔次較低或一般產(chǎn)品則有多有少。
  最初,仿制者對定瓷器物中的刀線認識不夠,總想修得光滑,不敢也不愿留下這些刀痕。即使修坯時撫不平,在施釉前加一道水抹工序也予以擦掉。結果,最能表現(xiàn)定窯藝術個性和傳達人文精神的特征遽然消失。今天看來,它已成為體現(xiàn)定窯藝術品位及其價值不可缺少的文化特征,具有名副其實的大樸不琢之美。

  關鍵詞五:芒口
  芒口,俗稱毛邊,是指盤、碗在入窯燒制前去掉釉的一圈邊口所露的胎骨。這是定窯歷史上所形成的一種工藝特征。定瓷之芒口,的確引起皇室階層及社會消費者非議,但定窯并未因此而改變這種歷經(jīng)千辛萬苦才獲得的工藝成果,而是以芒口鑲金、鑲銀、鑲銅再次走向市場并復入皇室,引起皇室的珍重,稱為金裝定器。

  芒口生產(chǎn)很考究,決非隨意去掉一圈釉了事,而是內寬外窄,一陽一陰,陽寬陰窄。按器皿大小件而定,陽面剮去2-4毫米,陰面剮去1-2毫米,定有規(guī)則,行按要求,輪上操作隨心,藝術風格自成一脈。芒口的要求同器物上的刀線產(chǎn)生一樣,要求自然、順暢,忌諱模糊臃腫或做作行為,旨在用刀工體現(xiàn)定窯瓷器芒口的天真爛漫。除去器皿本身不談,只看這些芒口處理效果,就知道這件器皿品位及制作該件器皿的陶工水平有多高。

  關鍵詞六:手工味
  拉坯是定窯成型的主要手段,鑒于宋代定窯陶工的操作規(guī)程以及宋代拉坯機械,定瓷的手工味十足,尤以盤、碗、瓶、罐類的底足最能說明問題。這類產(chǎn)品的底足,不論是圈足,還是玉璧底都明顯地表現(xiàn)為幾個特征:其一,不十分規(guī)矩,即器皿底足是半圈寬、半圈窄,器壁呈現(xiàn)為一邊薄一邊厚;其二,外糙內秀,定窯底足或說整個背部給人感覺比較粗糙,有的甚至能見泥屑粘連;其三,手掐紋,這是修坯過程中留下的特征。這些特征,才真正能體現(xiàn)手工味,也是現(xiàn)今仿制者最難以模仿的。當然,窯場尤其是官窯場人們還是想盡量去掉這些工藝過程中不必要的痕跡,利坯時盡量著正中心,以保持其整潔和雅致美。

  關鍵詞七:底施半釉
  定窯在古代生產(chǎn)中,器皿部分為底施半釉。即外底(指圈足內)呈缺釉現(xiàn)象。半釉面積不等,但都很自然,不存在任何做作行為。這種半釉的形成為器皿在施釉時因浸釉操作方法所致。通常是食指和中指并列掐住器皿足底部,拇指按住器皿邊口進行浸釉。產(chǎn)品在釉缸中瞬間即出,隨之仰置于平臺上。由于食指和中指掩住了足底約1/2面積,使釉水不能浸入。這樣使足底形成自然缺釉。鑒于每個陶工當時具體情況及施釉時操作設施工作場地之不同,因而形成宋代定窯器皿施半釉的不同風格。

  關鍵詞八:玉璧底
  玉璧底,也稱玉璧形底,是定窯器物(盤、碗、瓶、罐類)底足形制處理的一種方法,唐、五代時多采用。不同器形的產(chǎn)品,不同體量的大小,其玉璧底的處理也不同,但風格表現(xiàn)無二。玉璧底,顧名思義,是把器物底部修整成像玉璧似的形狀。通俗一點就是在一個圓形底中間挖出一個2~3毫米深的凹狀小圓。更說白一點,不過是一種超寬底足。這種玉璧底器物,給人一種嚴肅鄭重的感覺,有表現(xiàn)器形沉穩(wěn)和凝練的氣象,為定窯向圈足發(fā)展的一個特定時期的特征。

  關鍵詞九:珍珠底
  剔花留白處的一種處理方法。為表現(xiàn)剔花和印花裝飾的豐富感和生動感,使紋飾空白處不甘于空寥而常于其間加一些紋樣處理,珍珠底就是在這種要求下出現(xiàn)的。其作法是,用刻刀的一個邊角或用竹簽去勾劃成一個個小圓圈,中間凸起,整體效果如珍珠鋪砌一般。珍珠底的表現(xiàn)是根據(jù)產(chǎn)品體量的大小和花紋所留空間的面積進行處理的。珍珠的大小和疏密均按要求而定,或采用大小間以比襯,或按排列順序,或無規(guī)則等,都能為整個花紋形象增添一些富麗和活力。

  關鍵詞十:豁口
  古定窯器皿口邊的一種處理方法。為了打破器皿邊口的唇圓規(guī)矩,使視覺產(chǎn)生一些新穎和變化,常于器皿邊口上作成小豁口,豁口安排數(shù)量不等。方法是用刻刀分左右約5毫米不等各削一刀,深度約為3~5毫米,依次作成等矩相近的四豁口或六豁口,北宋器皿多采用這種方法。另一種屬花口,也稱花邊豁口,表現(xiàn)動態(tài)較大,有時與花口同時出現(xiàn)的是器皿內按花口的分布要求凸起幾條線,或四條、六條、五條不等。這種凸起的線是在修坯后趁濕由陶范從外部壓印的。根據(jù)凸線的形成再用刻刀修整出相應的花口來?;谠谒未髅笾兴娸^多,主要有盤、碗?;谟猩钣袦\,故凸起的線也有長有短,有粗有細?;诮o器皿造型賦予超逸氣韻,具有一定的欣賞趣味和藝術特色。

  關鍵詞十一:跳刀紋
  跳刀紋為陶瓷制品所慣用的一種方法,即在修坯完成的同時,用修坯刀或專用刀輕撫器壁,使之刀具與器壁接觸的瞬間隨旋轉速度而不自主地產(chǎn)生一種微妙的跳動,以形成一種律動的似刀砍斧削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的痕跡。歸納起來,應屬于裝飾范疇,在古定窯器物也偶爾見到跳刀紋。



這是一組是定窯博物館的展品宋代定窯瓷器
北宋,高8.2厘米,口徑19.7厘米,足徑7.1厘米,1969年河北定州靜志寺塔基地宮出土,現(xiàn)藏定州市博物館。此碗胎體極薄,上部厚不及0.2厘米,透光可視花紋。施白釉,芝口毛足,釉質光潤細膩。敞口,削壁,縮收平底,矮小圈足。碗身刻花裝飾大片蓮花瓣,清新素雅。碗底刻有行書“宮”字款。














臺北故宮所藏的宋代定窯孩兒枕, 嬰兒的臉部非常生動,蹺起的小白腳兒尤其靈動可愛。
  





 04年的時候,我曾經(jīng)很有幸的在古玩市場看到過真正的宋代定窯梅瓶,是一個家住在阿城的一個農民來賣的,他說是有個村子打井時發(fā)現(xiàn)的,一個遼、金時代的大鐵鍋里面裝的一個很殘破的瓶子和一堆碎碗片。我當時看到那個梅瓶很是驚喜,梅瓶因其口小,僅能插一枝梅花,故名。它輕盈秀美亭亭玉立,小口、短頸、豐肩、上腹渾圓肥碩,下腹內斂,體態(tài)修長,造型優(yōu)美??上?,這個梅瓶碎得很慘,沒有瓶口,一條大紋直慣腹部。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是遼代的,只有我認為是宋代的,后來我買了一個碗底瓷片作為標準器,回去研究很久,就是從這個瓷片上,我基本掌握了宋代瓷器的特征。



  (七)千古傳奇論越窯
   宋代的審美觀有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宋代的宮廷審美,它代表著官方和貴族的利益。青瓷的收斂、溫厚、寧靜、含蓄,以顏色作為表現(xiàn)形式,強調的是內心的一種感受。青瓷受到宋徽宗個人的喜好而提倡,這是宋代官方陶瓷美學的一個寫照,注重精神至上。宋代的民間審美則跟官方不同,百姓都比較實際,強調世俗的感受,所以重紋飾,比較艷俗。比如民窯瓷器對文字的裝飾就特別感興趣,表達直接,可以取悅于大眾,取悅于市場。這兩種審美觀點,構成了宋代陶瓷美學的豐富多彩。

  慈溪是中國瓷器的發(fā)源地,唐宋時期越窯青瓷的中心產(chǎn)地,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起點。 越窯在唐末五代以來,浙江北部越窯,開始再度活躍,燒造出許多被后世譽稱為秘色貢瓷的美麗透明青瓷。文獻記載,秘色貢瓷系以浙江余姚縣(現(xiàn)今慈溪縣)的上林湖畔作為中心,生產(chǎn)「臣庶禁用」,臣下和庶民禁止使用的秘色青瓷;尤其五代起,受到江蘇南部和浙江轄域「吳越王國」錢氏庇護,秘色青瓷躍升吳越王國進貢中原的朝貢品。

  南方地吳越錢氏小王朝,每年大量的向宋王朝進供越窯“秘色瓷”這些精美的瓷器使得宋代的君臣大開眼界,除了自己使用之外還將他們賞賜給大臣們,使得瓷器身價百倍,成為人們追求的時髦之物。宋代的帝王們都很喜歡瓷器,尤其是宋徽宗本身的藝術造詣非常高,使得官窯的瓷器異常精美。

  同時,社會上的各階層人們也都興起瓷器熱,茶樓酒肆以懸掛名人字畫、瓷器精潔為時尚,連飲食挑子也使用定窯白瓷。宋代民間窯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與百花齊放令無數(shù)后人都感到驚艷。宋代“斗茶”風行,宋徽宗尤其喜愛建窯生產(chǎn)的生產(chǎn)的“兔毫盞”(一種黑釉小盞)竟使得建盞天下聞名奇貨可居,各處窯廠爭相效仿,在這些窯廠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瓷器品種,新的釉色新的造型,新的裝飾手法,新的燒造工藝層出不窮,完全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單調局面,宋代瓷器生產(chǎn)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國古代任何一個朝代都難以企及的。如果說唐代的瓷器風格是模仿金銀器,追求熱烈華貴,那么宋代的瓷器風格則像沉靜素雅,蘊藉雋永,無論是它的造型還是它的釉色都給人一種觀賞不盡,回味無窮的感覺。宋代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處于空前絕后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兩宋文化的一朵絢麗的奇葩。宋瓷在當時的海外貿易中,已經(jīng)成為風靡世界的名牌商品。
  
  北宋 越窯執(zhí)壺





  北宋 越窯秘色鳳凰四荷紋粉盒
  子母口,扁圓形,平底。附蓋,蓋面微向上鼓,蓋面印荷葉鳳紋,印紋清晰。整器施青釉,釉湖綠色,釉面光潔潤澤,青翠欲滴。
  




  我最喜歡上面這種顏色了。我們南寧的古玩市場很小,我也不懂這些,一般我都不走進去。



 
(八)猶如翡翠的龍泉窯
 龍泉窯始燒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產(chǎn)品最為輝煌。

  北宋時期龍泉青瓷尚保留著仿越窯、甌窯和婺州窯的遺風,釉呈淺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點,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稱于世,這兩種釉是龍泉青瓷中最名貴的品種。龍泉青瓷初看平淡無奇,造型、釉色仍是保留傳統(tǒng)垣間,然而細看之余卻透露出素雅的藝術魅力。龍泉青瓷制作工藝與其他窯系燒制的瓷器之不同點在于,它以傳統(tǒng)的器形、單一的釉色及精湛的工藝見長。同時由于受官窯的影響,與官窯器有很多相同的特征,如器形、開片等,在造型、線條與裝飾上都以簡練取勝。結合薄胎厚釉的工藝特點,用自然紋片作為裝飾的特殊手段,是“哥窯”藝術典雅之美和古樸風格的根本所在。

 這些不規(guī)則的開裂線條,自如流暢地在水一般的青釉上來回地穿插,大小、疏密的塊面變化隨著瓷器形體的起伏,相互分割的線條所產(chǎn)生抑揚頓挫的美妙韻律給龍泉青瓷增添了光彩和生機,以其純真的原質美而博得世人的喜愛。從工藝學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種"石灰堿釉"。這種釉在高溫中黏度較大,流動性較小,適宜掛厚釉。這種厚釉層中含有大量小氣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顆粒,當光線射人釉層時,釉面會使光線發(fā)生強烈散射,呈現(xiàn)出一種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和梅子青釉。粉青釉豐潤肥厚,色澤幽雅,柔和如玉。梅子青則清澈透明,色調青碧,猶如翡翠。在幾百年前,龍泉青瓷流入法國,傾倒了巴黎的達官貴人。于是浪漫的法國人即將其命名為“雪拉同”(因其青翠欲滴的色彩與舞臺歌劇男主角雪拉同的美麗外衣顏色酷似)。于是就有了英語字典中的Celadon的龍泉青瓷專用名稱。

 龍泉青瓷創(chuàng)燒于五代—北宋,停燒歷史長達七、八年。釉色主要有成為青瓷釉色美之頂峰的粉青、梅子青等釉色。釉層大都很勻凈,富有玉質感,色調柔和。八五年,筆者在楊州“全國古陶瓷鑒定班”學習時,國家文物鑒定委員,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張浦生先生還拿來一種龍泉大窯仿官窯品瓷片標本給大家鑒賞,斷面上可清晰地看到胎中紫金土,釉層比胎骨厚,形成有趣的“夾心餅干”現(xiàn)象。這也是龍泉青瓷中一種珍稀品種。

 由于時代 的變遷,燒造工藝的變化,龍泉青瓷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都存在著不同的時代風格。

 五代、北宋時期的產(chǎn)品在數(shù)量上和制瓷技術上都有一定的發(fā)展,不過從整個發(fā)展進程來看,五代和北宋早期龍泉青瓷屬于初創(chuàng)階段。燒制工藝未成熟,胎厚粗,釉層較薄,釉色不純,青綠中泛黃色,釉面透明,器物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璃點或璃劃紋,此外還有波浪,云紋、蕉葉、團花、鸚鵡紋飾,跟越窯、溫州窯、婺窯類似。

 北宋龍泉青瓷裝飾手法主要為刻花、劃花、印花及貼塑等。常見紋飾在北宋多蓮瓣、荷葉,南宋多云紋、水波紋、游魚等。銘文見有印陰文"金玉滿堂"及 "河濱遺范"兩種。

 北宋龍泉窯器型有爐、瓶、盤、渣斗及塑像等,各類造型變化有多種樣式。如瓶有悔瓶、龍紋瓶、虎紋瓶、五管瓶、膽瓶、鵝頸瓶等;爐則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爐、奩式爐等。南宋時,龍泉青瓷造型更加豐富,除各類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筆筒、筆架等亦常見,象棋子、鳥食罐也頗有特色。此外,仿古銅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觶、投壺及琮式瓶等,與北宋后期祟古之風相關。
 
南宋中期是龍泉青瓷形成自己典型時代風格的時期,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達到頂峰,胎薄釉層厚,釉色青翠溫潤,柔和似美玉。圈足小且薄,器底施滿釉,它好似巧奪天工的人工制造的青玉。產(chǎn)品以爐、瓶、碗、碟等為主。宋代龍泉青瓷的每一片粹片,都令人為它的美感所傾倒??傊未埲啻梢杂陨?。故宮中舊藏龍泉青瓷以南宋產(chǎn)品為多,釉色多為粉青釉,少數(shù)以印雙魚紋飾裝飾。其上品釉色勻凈、瑩潤如玉。梅子青釉則屬罕見之物。

龍泉窯花口洗 宋 口徑17厘米
估價:RMB2O000一40000
龍泉窯始燒于南朝,于南宋極盛,青瓷質量最好,還成功地燒制了粉青、梅子青等青翠嬌艷的釉色,代表了宋代龍泉青瓷發(fā)展的最高水平。此洗形體優(yōu)美,光素無紋,釉色極佳。





   

龍泉窯三足鬲爐 宋 高11厘米
估價:RMBlO0000一180000
此器形制仿青銅器帛而成,口外侈微折,頸短且直,腹扁圓略鼓,附三乳形足,造型古樸典雅。通體施青釉,釉質瑩潤。
  





   
(九)北方青瓷耀州窯
   耀州窯是我國北方頗具代表性的窯場之一。窯場在今陜西省銅川市,因銅川古屬耀州。該窯在我國古陶瓷發(fā)展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宋代,耀州窯不僅成為北方燒制青瓷的著名瓷窯,而且對當時諸多瓷窯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形成耀州窯系。

   北宋耀州窯青瓷的胎子是灰白色,較薄,很堅密;釉子細密,光潤,青中閃黃或略閃黃,類似北宋時期的龍泉窯。主要裝飾方法是刻花、劃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開始出現(xiàn)非常草率的刻花,以后日臻成熟。北宋中期,己采用刻劃結合的手法,刻主題紋飾,刀法犀利,線條流暢而奔放;劃陪襯紋飾時,纖細如絲,排列有序,整體紋飾層次清楚,繁而不亂,有淺浮雕的裝飾效果。

   刻花為宋瓷同類裝飾之冠,兼有鏤空和剔花。北宋早期刻花裝飾趨簡,僅有兩種紋樣飾于兩種不同式樣的碗壁上。一種是在敞口碗外壁,以浮雕手法刻兩層蓮瓣紋,即宋陸游《老學庵筆記》 所記“耀州青瓷器謂之越器, 以其類余姚秘色也”的代表之作;另一種于敞口碗外壁,深刻草率的似花非花、似葉非葉的花紋,這是耀州窯刻花裝飾的新作。北宋中期青瓷刻花裝飾發(fā)展成熟,獨具特色,刻花刀鋒深,坯面上留有由淺至深的斜面線紋,施釉后,刀痕深陷處積厚釉,燒成后線紋邊緣呈現(xiàn)陰影,托起裝飾花紋,鮮明突出。

   北宋晚期盛行在盤、碗內印花,既規(guī)整又潔晰。常見紋飾有:纏枝牡丹、纏枝蓮、纏枝菊、把蓮(一把、兩把、三把的都有,有的還印上 "三把蓮 "等文宇)、菊瓣、梅花、松樹、鵲竹、水草、忍冬、龍紋、鳳紋、獅、虎、鹿、犀牛、蛾、飛鶴、游鴨、鴛鴦戲蓮、蓮池游魚、水波游魚、仙人騎鶴、飛天、彌勒佛、嬰戲等。邊飾主要是蓮瓣紋、回紋,也有堆貼雕塑龍、獸、力士、猴、荷葉、人物等。

  耀州窯紋飾以花卉為主,以嬰戲紋最有特色,有攀在花枝上的,有臥于花叢中的,有蕩于花枝間的,有戲水的、奪球的,活靈活現(xiàn)。耀州窯主要器型有盤、碗、杯、盞、缽、梅瓶、荷葉式高足盤、喇叭口瓶、葫蘆形執(zhí)壺、多子盒、枕、爐、鳳頭壺、花口尊、玉壺春瓶等。北宋耀州窯的碗身較高,敞口,小圈足,器物一般施滿釉,工匠多拿著底足蘸釉。耀州窯雖屬民間瓷窯,但制作非常規(guī)整,釉色很漂亮。據(jù)史書記載,北宋中晚期的耀州窯有大量上乘之作作為貢瓷供宮廷使用。

  宋代耀州窯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河南的臨汝窯、寶豐窯、宜陽窯、禹縣窯、內鄉(xiāng)窯、新安城關窯均深受其影響,燒造青釉刻劃花、印花瓷器。這一時期廣州西村窯、福建同安窯、廣西永福窯和容縣窯,為了適應外銷的需要,也仿造耀州窯產(chǎn)品。北宋末期,社會動蕩不安,連年戰(zhàn)亂,經(jīng)濟受到破壞。耀州窯與全國各地瓷窯一樣,生產(chǎn)受到影響。到金代時,雖然耀州窯仍在進行瓷器的燒制,但產(chǎn)量及質量已開始走下坡路。除少數(shù)產(chǎn)品外,一般瓷器均燒制得較前粗劣。元代耀州窯已經(jīng)衰落到極點。瓷質低下、產(chǎn)量銳減,在各瓷窯之中已不占有什么位置了。明代初期和中期,更是只具小規(guī)模生產(chǎn),并于晚期最終停止了這一瓷種的燒造。

  宋代耀州窯瓷器主要有盤、碗、洗、瓶、壺等日常生活用具及少量的香爐、印盒、瓷塑等。器物一般制作得比較規(guī)整、精巧。其高超的花紋裝飾工藝、豐富的裝飾題材,使耀州窯瓷器獨具魅力。
  
   耀州窯瓷鑒定要點:
   耀州窯瓷器上所裝飾的花紋圖案,主要是靠刻劃、模印及堆塑等等工藝手段完成。

  所謂刻劃紋,是用刀具及尖狀器在瓷胎上刻劃出各種花紋圖案,然后施釉燒制而成,所飾花紋,線條下凹,低于胎面。此種紋飾創(chuàng)于北宋初期,其技法繼承了唐代的傳統(tǒng),受到越窯的影響而發(fā)展起來。初期刻劃紋一般都顯得較為簡單、草率,中期才日趨成熟,所飾花紋刀法熟練、線條流暢,花紋圖案表現(xiàn)得極為生動。

  印花紋飾出現(xiàn)的年代要晚于刻劃紋飾,即北宋中期才出現(xiàn),并成熟于晚期。是用特別的模子在盤、碗、洗等器物的內壁壓印成各種花紋,然后再燒制。所印花紋圖案微微凸起,略高于胎面、立體感較強,具有半浮雕的效果。紋飾清晰,布局繁密完整,講求章法,是宋代耀州窯印花圖案的特點。

  目前已能見到的耀州窯印花圖案達百余種,主要有折枝和纏枝花卉及水波游魚、鴛鴦、浮鴨、嬰戲、飛天,還有龍鳳、麒麟、飛鴨等。耀州窯雖為民間瓷窯,但史書記載及出土文物表明,它在宋代曾為宮廷燒過貢品。耀州窯雖為北方民窯,但其產(chǎn)品的聲譽及影響在宋代遍及全國。

  鼎盛時期的耀州窯產(chǎn)品是以青瓷為主的,由于當時各窯之間的相互影響,耀州窯青瓷與越窯、龍泉窯等窯的瓷器在許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一件器物,鑒別它是耀州窯還是其它窯的青瓷,瓷釉方面的特點是非常重要的,耀州窯瓷器釉色青翠、釉質細潤,施釉亦較薄,釉色深淺多變。有的稍綠一點,有的稍黃一些,但均為青中閃黃色,不論釉深淺都含有黃的成分,否則就不是耀州窯而是其它窯的青瓷產(chǎn)品了。其年代越晚,閃黃的程度也就越大。到元代時,耀州窯青黃色的成分就更大了,看上去幾乎成了黃釉瓷器。

  此外,瓷胎的特點也是鑒定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宋耀州窯青瓷胎骨較薄、胎色深灰。因當時施釉工藝尚有不足,故器物背面接近足部及底部經(jīng)常出現(xiàn)漏施釉的情況。這些漏釉的露胎處,呈現(xiàn)出一些醬色的氧化鐵所致小斑塊。由于胎土中所含鐵的成分較高,在器身之外的下部釉薄處,也時常隱隱透出一些淡褐色。這些特征都是后仿品無法仿出的。

  宋代耀州窯瓷器的仿品,在民國及以前各時期很少見到,而多數(shù)都是近幾年所仿。新仿耀州窯青瓷胎骨稍厚,含鐵量低,故胎色灰白,顏色較真品色淺,更沒有因漏釉所呈現(xiàn)出的醬色小斑塊以及釉薄處所透出的褐色。除此之外,圈足形成也有所不同。仿品圈足較為圓滑,這與切削平齊規(guī)整的真品圈足,有著很顯明的區(qū)別。以上都是鑒別真?zhèn)嗡未莞G瓷器的關鍵所在。
  





  宋代耀州窯青釉刻雙鶴紋碗,首都博物館藏品





   
(十)饒玉之稱的青白瓷
   景德鎮(zhèn)的燒造史可以溯至唐代,原名“昌南”,宋真宗景德年間,該地因制瓷名揚天下而改名景德鎮(zhèn)。就青白瓷這個可稱天下第一,這是一種獨具風格的瓷器。其釉色白中閃青,青中顯白,釉色透亮,光照見影,所以又稱“影青”或“映“之稱。南宋時期的仰燒產(chǎn)品釉色純正青白,覆燒產(chǎn)品則略偏黃色。從 10 世紀至 14 世紀,這種產(chǎn)品廣泛流通于海內外,元代后期讓位于青花及顏色釉等品種。宋代的民窯系發(fā)展也異常的活躍,在景德鎮(zhèn)受到在五代時越窯的影響少造越窯系青瓷。入北宋以后,發(fā)明燒造影青瓷。

   青白瓷器種類繁多,生活用具應有盡有,裝飾技法主要有刻花、印花、鏤空、堆塑等,其瓷塑作品人物和文吏武士,具有生活化、世俗化之特征。景德鎮(zhèn)窯的產(chǎn)品胎體較薄,原料為當?shù)禺a(chǎn)的優(yōu)質瓷石,質地細膩;其釉是由“釉果”和“釉灰”調配而成,燒成過程中流以薄處泛白,積釉處呈水綠色。北宋以后,景德鎮(zhèn)窯采用匣缽仰燒的方法,一器一匣,既降低燒窯成本,又提高成品率。泛影響了江西的其他窯場,以及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方,形成一相龐大的“景德鎮(zhèn)窯體系”

   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種瓷器。是宋代景德鎮(zhèn)窯工們在五代青瓷、白瓷的基礎上燒制而成的一種特色瓷器。晚清以后一般稱為“影青”,晚清以至民國初年出版的瓷書又有“隱青”“映青”“印青”等名稱,所指均為青白瓷。

   青白瓷是宋元時期景德鎮(zhèn)及受其影響的窯場燒成的、具有獨特風格和鮮明時代特征的新品種。景德鎮(zhèn)窯雖然始燒于五代,但發(fā)展極快。北宋時,影青瓷制作技術日益成熟;到南宋,由于北方戰(zhàn)亂,大批制瓷名師云集景德鎮(zhèn),使其制瓷規(guī)模和質量都得以快速地擴大和提高;一直到元代前期,形成了規(guī)模龐大的景德鎮(zhèn)影青瓷窯系。元青花燒制成功以后,影青瓷便逐步退出了自己輝煌的主演角色。

   景德鎮(zhèn)燒制影青瓷的窯口遺址主要有湖田、湘湖、勝梅亭、南市頭、黃泥頭、柳家灣等處。其產(chǎn)品遍及大江南北,可以想見當時燒瓷的盛況。因為色質如玉,影響極大,當時全國竟有8省34個縣出現(xiàn)了模仿景德鎮(zhèn)的瓷窯,由此形成了以它為中心的青白瓷系,并居于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青白瓷系窯場多分布在南方幾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鎮(zhèn)窯、南豐白舍窯、吉安永和窯,廣東潮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鄉(xiāng)窯、同安窯、南安窯等。

   正如漢代彩繪陶模仿同時期彩繪漆器而燒制、唐代三彩器模仿同時期絲綢印染而燒制一樣,宋代影青瓷則是模仿玉器燒制而成的。玉器,在史前社會,被賦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在王權社會,被賦予了濃厚的權貴尊嚴;即使到了唐代,仍為上層社會專用之物。宋代,是一個崇尚玉器的時代,但一般的老百姓難以擁有,青白瓷正是在平民百姓對青白玉可欲而不可求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是景德鎮(zhèn)陶瓷匠師們別出心裁地利用當?shù)貎?yōu)質原料燒出的色質如玉的瓷器,以滿足包括廣大下層人民在內的消費者們的需求。又因其色淡優(yōu)雅、晶瑩如玉,因此,從一開始就受到了人們的喜愛,不久便贏得了假玉器的美稱。

   江西景德鎮(zhèn)是青白瓷的燒造中心,北宋時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質潔白細膩,早期胎較厚,后來逐漸變薄,呈半透明狀,透光度極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澤性強,流動性較大,在13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下燒制,瓷化程度很高;釉色青白,滋潤如玉,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在刻劃花等處積釉較厚,釉色呈湖水般青綠色,精細透徹,釉薄處顯白,整體色調十分優(yōu)雅,但部分較早和較晚的釉色光澤泛黃,呈糙米色;工藝主要為刻花、篦點、篦劃和印花。其中,印花常見紋飾有牡丹、篦紋菊、蓮花、嬰戲、飛鳳、水波等,藝術感染力極強。

   北宋時的青白瓷泛米黃色,南宋后的青白瓷隨著釉質工藝的改進及燒制火候的調節(jié),瓷釉洇潤出隱隱的湖綠色,勻凈晶瑩而清醇華滋,色澤怡人而高雅幽逸,十分養(yǎng)眼。此件影青瓜棱執(zhí)壺就具有此種特點,胎質細膩而堅密,釉色純凈而瑩然,特別是經(jīng)過千年地氣的陶冶及漫長歲月的摩挲,壺壁上已泛出一層溫淳的包漿,彌散出悠悠的滄桑之氣。

   景德鎮(zhèn)燒制的青白瓷以日用生活器皿為主。器型多見盤、碗等日用器皿,還有瓶、壺、盞托、注壺、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吳家盒子記"、"段家盒子記"等標記,均為陽文直書,此外尚有"藍"、"朱"、"程"等共計14家;裝飾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盤的內壁,刻花花紋吃刀深淺不同,施釉后,吃刀深處積釉成青綠色,淺處泛白,層次感很強??逃』▓D案內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傳世最多的是盤、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區(qū)宋墓兒乎都有出土。直至現(xiàn)今一個做工完好、堆塑各種龍、虎、龜、蛇、雞、犬、鳳等紋飾的魂瓶真品,在市場上最多只能賣到兒千元。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鎮(zhèn)受定窯影響采用復合支圈覆燒法,盤、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時胎質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偏白,一類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與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簽碗、平底碟、弧壁淺盤等南宋中晚期碗演變?yōu)槠部诨”谛?。在裝飾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為刻花、劃花,內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為主,也有嬰戲晚期印花很多,圖案層次較多,構圖繁縟,除花卉、水波游魚外,還出現(xiàn)了人物故事題材。
  
  影青瓷鑒賞的基本方法:
   目前,在北方收藏市場上,宋元時期的影青瓷器很少。原因是北方的瓷器愛好者對來自南方的影青瓷不太熟悉,加之贗品太多,認為保護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去問津。其實,只要掌握了上述影青瓷的胎、釉、工藝特點(掌握器型的意義不大。因為仿古者對各類器型一般都把握得較好,如遇罕見而又特別的造型,則要慎重)和造假作偽的一般手法,完全可以一展身手。

   胎質鑒定:影青瓷即青白瓷的真?zhèn)舞b定,首先得鑒其瓷質,因為湖田窯的器物瓷質極好、質量極高,有的幾乎達到了胎薄如紙、白似雪的境界;用手指放在器物之外迎光而視通透見指,宛如極富水頭的白玉。影青瓷釉質的手感和觀感,猶如青白玉一般,這是在鑒識宋代影青瓷時首先要考慮的。若遇干枯無光,釉面粗糙,或反之過于瑩潔潤滑者,則要謹慎。

   釉面鑒定:溫潤如玉者為真品(湖田窯),亮麗或木然者為偽品,有一點點黑黃斑且深入胎骨者為真品,黑黃斑點在釉皮表上者為偽品;釉面有干燥自然的小碎開片的為真品,有顯濕且機械木然的開片為偽品。又如影青瓷的胎色,潔白細膩,淘洗精細,有的器物精細到幾乎脫胎的程度,但在制坯和上釉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不夠均勻之處,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若遇胎質過分精細潔白,狀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潤無瑕疵者,須小心。

   刻劃花鑒定:影青瓷的刻劃花真品飄逸豪放、收放自如,大氣磅礴,其紋飾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北宋早期影青瓷和元代的同類器物,花紋都不及南宋;而偽品則縮手縮腳,木然呆板,極不自然,若遇上像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圖案,則顯然值得懷疑。

   宋、元時期的影青瓷器的底部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北宋影青瓷器的底部較高,南宋次之,元代則很矮,甚至接近平底;且底部顏色各異。
   宋代早期影青瓷因用仰燒法,器底墊泥,器物燒成之后底部留下圓形黃褐色印痕,(這是景德鎮(zhèn)影青瓷器的一個重要特征,但現(xiàn)在也有偽造的)因影青瓷大都為出土這物,所以多少都乃有些土銹,如果這些土銹難以洗刷或火燒不下,則為真品,易洗刷或燒之即下乃是偽品。

南宋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鳳首流水注
  小口,短頸,圓肩,直腹,淺圈足,曲流,流貼在肩部,另一側肩、上腹部之間附一曲柄。曲流作鳳首,鳳目為褐釉點彩。白胎,青白釉,圈足、外底無釉露白胎。水注是文房用具,原名硯滴,用來為硯池滴水。青白瓷水注瑩縝如玉,成形隨意,此水注宛若小壺,鳳流曲柄,釉色淡雅,是一件做工精巧的文房雅器。
  
  





    
南宋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刻劃花卷草紋梅瓶
小口,短頸,溜肩瓶體修長,帶蓋蓋平頂,直壁,外撇口。瓶體修長。蓋頂飾刻劃花卷草紋,頸部凸起一道弦紋,肩近圈足處分別施兩道凹弦紋,肩、腹部滿飾刻劃花卷草紋。白胎,胎骨厚重,施青白釉,光潔晶瑩,白中泛青,色類白玉,圈足、外底、蓋內面無釉露白胎。此瓶采取了亥花與劃花相結合的裝飾技法,兩種技法的結合使器物紋樣疏密有致,兼具遒勁與細膩之美;而釉色也因深淺不同的線條而富有變化,秋色與紋飾彼此襯托,相得益彰。此瓶卷草紡又稱卷枝紋,是在忍冬紋的基礎上了展非典型肺炎的,忍冬紋為葉狀植物紋樣,是西方傳入中國的紋樣,后形成各種變體。造型端莊,釉色晶瑩,紋飾清晰。




      
(十一)風格獨特的磁州窯
   中文的“磁”字可以作陶瓷解,所以磁州可以理解為“陶瓷”州。該州原屬河南,現(xiàn)位于河北磁縣,始燒于宋,元代未年以及后來的彭城。歷史上的磁州窯以及后來彭城諸窯多生產(chǎn)民間日用陶瓷,故又名“雜器窯”。磁州窯產(chǎn)品裝飾以刻、劃花或是鐵銹明、質樸大方,一直沿襲至今。

這一時期磁州窯的陶瓷枕最為有名,多雕塑成活潑可愛的兒童形象,或施以明快清晰的紋飾墨畫風格,花鳥魚蟲、山水人物、詩文書法無不揮灑自如,將制瓷技藝與繪畫藝術完美結合在一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紅綠彩及低溫黃、綠、褐彩色釉陶器。其中釉上紅綠的制作對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釉上彩發(fā)展有一定影格還影響到山西介休、山東淄博、陜西耀州等地,形成了所謂“耀州窯系”。磁州窯系是宋金時期北方最大的民窯系,以河北磁縣磁州窯為中心,窯場在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廣有分布。磁州窯系諸窯多是綜合性瓷窯,兼燒白瓷、黑瓷、彩繪瓷、三彩陶器等品種。

    白瓷是磁州窯的主要產(chǎn)品,造型以盤、碗最多見,也有瓶,罐、水盂、鏡盒、玩具等。白瓷以其胎釉質地的不同,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仿定窯產(chǎn)品,胎土經(jīng)過淘洗,比較細密,胎色白或黃白,釉層較薄,釉質瑩潤,除底足外通體施釉,其中優(yōu)質品與定瓷差別很?。涣硪活愂谴职状?,胎體厚重,胎質粗糙,呈土黃或紅褐色,雜質明顯,胎上有一層化妝土,多是內壁施滿釉,外壁施半釉,有些器物外壁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瓷胎、化妝土、白釉3個層次。

    黑瓷也是磁州窯產(chǎn)品的大宗,這類產(chǎn)品的造型以罐、碗、瓶為主,也有盤、壺和玩具。胎質粗糙,胎色黃褐,胎體厚重,釉層較厚,黑色純正。大多數(shù)器物是里施滿釉、外施半釉,也有些里外均施半釉,有些罐類內壁施釉僅過口沿。黑釉碗除純黑者外,還有一些油滴、兔毫、玳瑁斑等窯變裝飾。綠瓷產(chǎn)量不大,大都是金代產(chǎn)品,主要造型有盆、盤、瓶等。

    釉下彩繪是磁州窯獨具特色的裝飾手法,以釉色分,有白釉釉下彩和綠釉釉下彩以彩色分,則有黑彩和褐彩圖案,以花卉紋居多,如牡丹、荷花等,也有一些動物圖案,如魚、蝴蝶、蘆雁、鷺鷥等,還有少量龍、鳳,人物很少見,主要是枕面上的嬰戲圖。宋代磁州窯的紋飾真切生動,具有生活情趣,最值得一提的是瓷枕的枕面紋飾,除了常見的荷塘小景、風蘆鳴鳥、竹菊牡丹以外,最精彩的是嬰戲、馬戲、動物等紋飾。此外還有大量的詩詞歌賦、警句格言等。宋、金磁州窯還生產(chǎn)三彩器,尤以金代為多。
  首都博物館藏品
  宋代磁州窯白釉劃花蓮瓣行枕
     
(十二)天鵝絨白的德化窯:
    在今福建德化,故名。是福建沿海地區(qū)古外銷瓷重要產(chǎn)地之一。發(fā)現(xiàn)由宋到清歷代窯址達一百八十處,重點發(fā)掘了屈斗宮、碗坪侖兩處窯址。碗坪侖燒瓷較屈斗宮早,燒青白瓷,有的接近白釉,刻花蓖劃紋裝飾較多,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瓷器--宋五大窯和八大窯系
中國最美八大瓷器名窯
宋代五大名窯和八大窯系都有哪些
宋元名窯拍場逐鹿:高古瓷市場或迎來黃金期
宋代瓷器收藏知識
中國古代八大官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