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永遠也寫不盡,讀不完,更讓人琢磨不透?!澳呖摺钡拿指墙o本來就神秘的藝術之都蒙上了一層高深莫測,充滿詩意,又極富禪意的朦朧面紗。當人們一想到“莫高”二字的時候,內(nèi)心深處的敬仰之情便會油然而生。當人們談論“莫高”二字的時候,又無不為“莫”的高遠和“高”的無邊而聯(lián)想到佛學世界把解脫痛苦的希望寄托于修練與禪悟的至高境界。我們編輯的這期《當代敦煌》,綜合了這么多年來學術界對莫高窟來歷的解釋,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新見解。作品中的油畫作者高山、田衛(wèi)戈、王峰、杜永衛(wèi)幾位老師,他們常年居住在敦煌,深愛敦煌文化,用手中的畫筆涂抹了同樣帶有“莫高”意境的畫作。這些油畫作品與這篇文章一樣,正是借莫高窟的名字,表達了多年來幾代人研究敦煌藝術的專家們的一種莫高情懷。莫高窟是藝術的殿堂,更是一個沒有終點,沒有盡頭,看不見,摸不著的禪修境界。本期編輯水中天
“莫高”一詞涵義的一點見解和感想
莫高窟 | 敦煌人的心靈驛站
莫高窟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隋代洞窟的題記中,在藏經(jīng)洞出土的遺書中也有確切記載。但其名稱的含義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人說,古漢語中“莫”“漠”通假,莫高窟即“大漠高處的佛窟”。
有人說,佛語中“莫高”即無出其右,沒有比它更高深的佛窟了。
也有人說,鳴沙山原稱漠高山,而莫高窟開鑿于漠高山東麓斷崖之上,自然因山而得名。
更有一種說法是,莫高窟由沙門樂僔始鑿,后來弟子代代相繼開窟造佛,但道行都“莫高于此僧”,故而后世就叫莫高窟了。▲油畫《莫高窟》高山
當然,最靠譜的說法是,一千多年前,莫高窟山下曾有一個地方叫“莫高里”(一說“莫高鄉(xiāng)”),莫高窟就是因這個地名而得名。也就是說先有“莫高里“之地名,而后有“莫高窟“之佛教圣地一名。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曰:“莫,日且冥也,從日,在草中?!币馑际翘柭湓诹瞬輩仓?,天色已晚,給人們一個詩意的景象。是否人們不愿意讓太陽墜落草叢,或因太陽落入草叢之前的那一刻春暮日高的詩情畫意,于是古人把三危山下的這片草木茂盛之地,取名“莫高”也說不一定。▲油畫《三危山》 杜永衛(wèi)
不過,縱觀我國各地石窟,基本上都是因地名而得名。況且這個地名在莫高窟藏經(jīng)洞出土的文書中確有記載。今天,莫高窟山下的敦煌市莫高鎮(zhèn)之名,也是根據(jù)這個史料于2000年之后才命名的(先前叫“五墩鄉(xiāng)”);而距離莫高窟最近的新開發(fā)的“敦煌非遺保護傳承基地——莫高里工匠村”,啟用早已失傳千年的“莫高里”這個古老的地名,就更具有悠久而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了。
▲油畫《莫高里老工房》 杜永衛(wèi)
不論“莫高里“或“莫高窟”,這里的“莫高”二字到底是何種寓意,今已無從考證,倒是有一個最新說法我比較認同,即“莫高”是梵文音譯,梵文里“莫高”之意是“解脫”的意思。從佛教的意義上說,解除心中的恐懼、困惑和煩惱的束縛,脫離心靈痛苦獲得自在,謂之“解脫”。而莫高窟千百年來“合州黎庶,造作相仍”的存在意義,不正是蕓蕓眾生的精神追求和心靈的解脫的追尋么?
▲油畫《殘 窟》 杜永衛(wèi)
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開鑿以來,歷經(jīng)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幾個朝代,時間跨越一千六百多年之久。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就已經(jīng)“窟龕千余”,壁畫佛像更是不計其數(shù)。即便到了今天,仍然存留下了492個有壁畫佛像的洞窟,其中3000多身精美的雕塑、45000多平米絢麗的壁畫。還有一座珍藏文物始自東晉,終于宋初, 歷時七個多世紀的包羅萬象的“藏經(jīng)洞”,這座蘊藏豐富的古文獻文物寶庫中,滿貯漢文、藏文、于闐文、突厥文、回鶻 文、梵文、粟特文、希伯來文等多種文字的,宗教、歷史、文學、藝術,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文獻資料約五萬多件。僅這些浩如煙海的文物和驚人的數(shù)字,就已經(jīng)牽動了整個人類崇敬的目光,讓世界為之震撼,讓世人為之嘆服。然而,作為祖祖輩輩生活在大佛爺腳下的敦煌人,特別是土生土長從小被耳濡目染的我,莫高窟不僅僅是那些驚人的數(shù)字;不僅僅是數(shù)不盡的飛天纖纖玉手散落的花瓣,儀態(tài)萬方的菩薩豐滿的胸前飾滿的瓔珞;不僅僅是猶如無數(shù)神明深邃眸子的星羅棋布的洞窟;也不僅僅是閃爍著北魏的粗獷奔放、西魏的通脫瀟灑、隋唐的富麗堂皇、夏元的精致細密的那些璀璨奪目的藝術,而是一種千百年來人們心靈的寄托和希望。▲油畫《小千佛洞峽口》 杜永衛(wèi)
雖然我們今天的很多人,心中并無明確的宗教信仰,但卻一直對莫高窟心馳神往,對它的博大精深心存敬畏。莫高窟,通過宗教和藝術,傳承著人類千年的智慧,也照亮著人間的愚昧和黑暗,從而使我們明了自我,完善人生。很多人用很多詞匯,從不同的層面去詮釋莫高窟的含義,去總結,概括,形容它的博大精深。然而在我看來,莫高窟本身就是敦煌人的一盞心燈,它千百年來照亮著人們生息繁衍,渴望安定,頑強前行的腳步;它也是一座燈塔,照亮著人們的前世今生,使人們不再恐懼黑暗與生死,心靈空澈似水、澄明如鏡,心有所托,從而積極追求人生,坦然面對苦難,憧憬未來世界。▲油畫《殘雪 》 田衛(wèi)戈
已記不清多少次進過莫高窟,也記不清多少次臨摹那些精美的彩塑壁畫,多少次研讀那些神奇動人的本生故事、佛傳故事、神話故事……但每一次進到窟里,我都會像第一次那樣震撼,那樣神往。那些賞心悅目的藝術瑰寶和無以倫比的精美藝術形象,總是讓我魂牽夢繞,心靈滌蕩。每當此時我感動于洞窟里那種神圣的宗教思想和至高無尚的藝術境界,感動于古代工匠們創(chuàng)作精美藝術的智慧、技藝和毅力,也由衷地感嘆石窟藝術這種傳播思想的高妙境界。▲油畫《莫高窟》田衛(wèi)戈
莫高窟的產(chǎn)生一定不是偶然的,也不可能是樂僔法師偶然云游到此地,因忽見三危佛光而突發(fā)奇想,于是就在這荒山野谷鑿開了第一座佛窟,營造了一個“實神秀之幽巖、靈奇之凈域”的仙佛圣地。那么,究竟是什么因果,使得敦煌這樣一個塞外邊陲的邊關小鎮(zhèn),遺存了這么龐大的一片石室寶藏呢?歷史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很多,但人類精神的期盼和心靈的需求,一定是最最主要的原因。▲ 油畫《莫高空門》田衛(wèi)戈
永嘉喪亂,中原“流尸成河,白骨蔽野”,戰(zhàn)亂地區(qū)的人們紛紛西逃避難。飽嘗戰(zhàn)禍之苦的人們心靈無所寄托,而佛教“濟世救苦”的理念正好成為人們心靈的避難之所。人們從佛陀、菩薩身上看到了“人間苦海的圣光”,用宗教信仰點亮自己的人生,以求困惑的心靈獲得解脫,而相對和平的河西敦煌正好是理想之避難所,莫高窟就恰好誕生于這個歷史的時間段上。▲油畫《細雨莫高窟》 高山
莫高窟靜靜地躺在宕泉河谷之側,寂謐肅穆。洞窟中大慈大悲的佛陀、菩薩恬靜閑適,神情安祥,與當時動蕩不寧的現(xiàn)實社會產(chǎn)生了鮮明的對比,這對于渴望安定的苦難民眾來說。無疑是無尚的心靈安慰和精神寄托。而它所產(chǎn)生的藝術魅力,比起那抽象的宗教教義,更具有心靈的彌合力和感染力。
油畫《古窟仙境》王峰
浮塵亂世,人們總要為自己的心靈尋覓一處安棲之所,而這個安憩之所就是宗教信仰。信仰的力量是無形和巨大的,它讓蕓蕓眾生的心靈脫離了無邊苦海。千百年來,莫高窟的佛教影響了很多很多人,直到今天,很多人依然能在莫高窟那虛擬的佛國空間里尋找到心靈的慰藉。▲油畫《雨后三危山》高山
有時候我在疑問,宗教的力量是從哪里來的?他怎么就具有那么強的感召力,讓人們傾其一生,傾其所能地去對它頂禮膜拜呢?它怎么就能打動那么多人的魂魄,感化那么多人的心靈?它滿足了人們什么樣的精神需求,從而使人們用一顆虔誠不朽的心把莫高窟代代相沿?▲油畫《三危深處》杜永衛(wèi)
也許,每個人都需要一座寄托心靈的空間,在莫高窟這座神圣的殿堂里,總能找到我們自己心靈的歸宿。當我們累了,倦了,厭了,委屈了,空虛了,回到心靈的驛站,就回到了自己。這不正印證著“莫高”即“解脫”之意么?這與佛教所指的解脫,解除煩惱,擺脫束縛、苦難、困境,從而獲得身心自由,復歸自在,實現(xiàn)的都是同一種境界。▲油畫《莫高千年》王峰
杜永衛(wèi)為金塔博物館創(chuàng)作《王子牧羊圖》
非遺敦煌彩塑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美藝術大師、隴原工匠、高級環(huán)藝設計師。歷任敦煌研究院美術所副所長、日本國際協(xié)力事業(yè)團東京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東京藝大客員研究員、中央美院雕塑系傳統(tǒng)課特聘兼職導師;現(xiàn)任敦煌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敦煌市莫高書院院長、蘭州交大特聘教授碩導、西北師大敦煌學院特聘教授、北理珠設計學院客座教授、蘭化職業(yè)學院名譽教授、杭州佛學院飛來峰藝術研究所顧問、江南石窟藝術指導專家、《當代敦煌微刊》主編、酒泉市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莫高里工匠村村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