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滄州回族吳氏統(tǒng)譜總序(一世榮)
滄州回族吳氏統(tǒng)譜總序(則)
一、比斯民倆黑勒哈馬尼勒黑米
感贊超絕大能的安拉創(chuàng)造了萬事萬物;感贊普慈特慈的真主授命人類為世界之代治者。然真主何以授人類為之代治?皆因人非畜禽草木,博有上尊下愛、繼先育后之德也。故歷代賢哲莫不以念先祖,循宗德,立家承、明世襲為己任,致力于修續(xù)宗譜。
何為宗譜?多有人只知為世襲之記,實一偏之見焉。宗者謂之宗源、宗脈、宗道、宗史,譜者乃為修撰、譜寫。所謂修譜,即循一宗之源,明一宗之襲,著一宗之史,揚一宗之德,或曰為赫赫一族理藤蔓、修史記、建名冊、筑院落、揚正道也。
論及吳姓,自古頗多源流,吾滄州回族吳氏,古奉天方之教,先祖諱愷,字凱仲,號祚永,祖居安徽徽州府歙縣城里,系泰伯宗序第九十四世人。因古譜早佚,生卒年月難以確考,相傳于大明永樂間特授直隸河間府滄州鹽運分司運判,攜眷北遷,落業(yè)滄州入民籍,居于大南門外,捋一里二甲,免民行糧。公有五子,諱:榮(仁)、義、禮、智、瑞。義、瑞二公居原籍,榮(仁)、禮、智三公隨任于滄。愷公晚年返籍回里,禮公遷居永平府遷安縣,后又遷山東省武定府海豐縣(今無棣縣);智公遷居陜西西安府,不知居所;亦有禮公赴西安,智公遷海豐之說,實無確考。惟榮(仁)公留居滄州,為滄州一帶回族吳氏立世之祖確切無疑。
仁(榮)祖生有四子:詢、景、清、奈。景、奈二祖失考;清祖受任河南睢州知府,為河南回族吳氏立世之祖;詢祖居滄州,生有五子:貴、才、達、通、祥。貴、達、通、祥 四祖無考,才祖子四:安、泰、評、璉,分為四門。長門安祖,惜無后嗣;二、三、四門,枝繁葉茂,以滄為基,繁衍生息,派生數(shù)村,延遷各地,國門內(nèi)外,吳光閃爍,堪為回回民族之大姓望族也。
憾哉!吾族雖大,明創(chuàng)古譜卻毀于兵燹,至今落籍濮滄六百余年,傳世二十余代,藤蔓纏綿,樹大根深,雖各支多有分譜,卻從無一部統(tǒng)冊,族親無不思之汗顏也!羞愧之至,吾輩亦曾多議修續(xù)大譜之事,然礙于種種原因,皆感多多難事,力不從心。二00六年吾作為河北省民族古籍專家指導組成員,受命編著《河北回族家譜選編》,雖將幾部吳氏分譜合而編之,但上未接徽州先祖,下僅至十六世之前,族史淺陋,要記淡然,實難稱之為統(tǒng)譜。
感贊真主,欲興吾門,必降賢能。族妹秀芬,生于捷地,業(yè)于京城,雖為閨秀,志勝男兒,獨自一人,攜帶分譜,兩度赴皖,尋根溯源,堪為奇女。族弟秀正,文化不高,衷腸可敬,繼族妹秀芬之后,攜妻赴皖,再度考察,奔走呼吁,真情感人,激起族親共鳴。隨之,吾與族叔秉順、族兄秀青、秀嶺、族弟秀起、秀忠、秀強、亞賓、秀正首商修譜大計,并于二零一一年四月二日受族眾之托,吾與族叔秉順、族兄秀玲、族弟秀起、秀正、德剛同赴安徽,與歙縣北岸掌譜人吳鐵軍先生再次印證核實,并將所有拍攝資料復制整合為《滄州回族吳氏赴皖尋祖考察資料匯編》和《北溪吳氏宗譜》二冊,呈請各支代表相聚滄州,議確族源。
族源確認,闔族振奮,統(tǒng)修大譜,呼聲高漲,由此創(chuàng)修大譜一拍即合,即定大譜稱《滄州回族吳氏統(tǒng)譜》,推舉族叔秉順,族兄弟秀正、秀嶺、秀起、秀春、德剛,族侄春青、玉亮、中新,族妹秀芬,族孫恭恕等為骨干,組成“滄州回族吳氏統(tǒng)譜修續(xù)委員會”,并請頗有經(jīng)驗之長兄秀青、德平、希來為顧問,由此正式吹響修譜大業(yè)之號角。
諾出一語,奮斗不息,三年來各村、各支代表不辭勞苦,廣征細訪,詳采博集;編修人員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反復修訂,不厭其煩。族弟秀正自出車、油,到處奔波,族孫恭恕年過七旬,全身投入,遍跑村縣,毫無怨言。修續(xù)費用,爭相解囊,族侄愛軍、國軍、志剛均出萬元以上。真主襄助,正道酬勤,春秋三替,終結(jié)碩果。雖迄今尚有些許漏續(xù)、拒續(xù)之疵,然瑕不掩瑜,實當大喜大賀也。
大譜告竣,知感全聰全明的真主,深謝出資出力的族親。寥寥數(shù)語,緬為一序。再祈安拉的恩賜永降吾族,特賜為大譜盡心盡力的老少兩世吉慶。
阿米乃!
一一一世孫丕清大沐敬撰
二零一三年開齋吉日
二、吳氏四門滄州支系門譜序
近接族兄秀清,族弟秀起、秀忠、秀強、亞彬所修吾吳氏四門滄州支系門譜,心潮澎湃,感慨萬千。嘗聞國盛則修志,家興則修譜,足見此舉乃吾吳氏家族大興之兆也。尤知族兄秀清庚在七十有六,親自操筆;族弟秀起年逾花甲而奔波采集,實為難能可貴。
族譜者,家族之史、根源之志、輩分之籍也,古為孔、孟、蘇軾者興,教有穆圣裔脈之傳,貴在續(xù)宗、授德于后人。故大凡立志修譜者,皆德高望重之士、高瞻遠矚之人,可謂德被萬世矣!
吾吳氏乃滄州地區(qū)回族大姓望族也,前祖諱凱公、字祚永,祖居安徽省徽州府歙縣城里。于明永樂初,受任河間府滄州鹽運分司運判,闔家隨任落籍滄州。前祖膝下三子:智、榮、禮三公隨任居滄。晚年,永公傳爵于子回歸故里;禮公遷居永平府遷安縣,后受命遷居山東武定府海豐縣(今無棣);智公遷居陜西西安府,不知居所;榮祖立世滄州,尊為一世。榮祖子四:詢、景、清、奈,唯詢公傳后于滄州;清公赴任河南睢洲知府,為睢洲吳氏立世之祖,景、奈二公失考。二世詢祖子五:貴、才、達、通、祥、其中貴、達、通、祥四公失考,唯才祖子四:安、泰、評、璉,分為四門。自此,人丁興旺,家族蓬發(fā),遠延諸省,近繁數(shù)村,雖歷代多有熱心宗譜之士,實難統(tǒng)理藤蔓。尤經(jīng)『文革』之劫,古譜多損,迷源失根,輩分混亂,親情淡漠,凡有識族親,無不焦心興嘆!
今四門璉祖之后裔,族兄秀清公,族弟秀起、秀忠、亞彬諸公,不避酷暑寒霜,遍訪族戶,苦尋古譜,動員族親,弘發(fā)善舉,立足本門本支,終成此譜,近順門前葛莖,遠助大廈一磚,雖非浩舉,然實乃功在千秋!倘吾族各門各支皆效此舉,從自門自支做起,溯明源頭,理清支脈,詳續(xù)世系,廣載史記,便會一門一支之清,變諸諸之明,何愁大譜不成!
在此門譜功成之際,族兄族弟委我作序,實不敢當,且不敢違,僅贅數(shù)語以為賀,更望吾族各門各支廣效之,闔族大譜早成之。并乞安拉對他們的善舉施于特慈,對吾吳氏家族賜以大佑。勉為序。
二門十七世孫吳丕清熏沐敬撰
00七年十月三十日
三、吳氏家譜序文,凡例《民生堂收存》
滄縣吳氏家譜時間無考,譜序最早時間為清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后歷經(jīng)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等數(shù)次重修,現(xiàn)保存完好。
1、吳氏家譜原序
余家原江南徽州府歙縣,大明永樂特授直隸河間府滄州鹽運分司,遠祖榮弟兄三位,榮、智、禮。禮祖遷四安府不知住所,智祖遷山東武定府海豐縣居住。唯榮祖居滄州。此譜得自鞠官屯,故志之。
余家向有此序,顧不知何世所志,敬錄輯諸編端,以作續(xù)篡之本。亦因之知我家之原來也夫。
大清光緒二十二年歲次丙申夏日榴月敬錄
2、重修吳氏家譜序
道旭嘗于甲辰年重修家譜,其于先人之行誼,職業(yè),尊卑,等級著之詳矣。今又慮吾族滋息繁多涉獵于經(jīng)史者少,及叩其祖父之名則茫然不知,于是知家之無譜,猶之木無本,而水無源也。余雖不敏謀之族眾與諸尊屬以及伯叔昆季,淺序譜略,庶族人一見了然,而名號不至紊亂矣。
大清雍正二年八月,候銓縣丞八世孫道旭書于留耕堂
3、重修吳氏家譜序
敬普于丁卯年念及家譜已數(shù)世未修求全支以修明之亦其難矣,幸有堂叔祖鎮(zhèn)東及族叔之鉁與余有同心焉。將八世祖道旭、道純二本支命余載明厥后又將八世堂伯祖道亨支著于先譜之后,以為族人名號不至紊亂矣,但八世胞伯祖道強后人遷移河南二胞伯祖道焜后人遷于靜??h大河莊,余將此二支采而訂之,第以道路云遙步力維艱其勢有不能及者,豈不痛哉。自得 承諸尊屬命,聊修此三支也夫
大清同治六年春二月。十五世孫敬普謹序于方寸堂
4、重修吳氏家譜序
嘗思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夫族自所以重于修譜者,皆恐子孫于百載之下,世系無考,倫次失序者也。我吳氏自大明由安徽徽州府歙縣遷于滄,至今已五百年矣。而其間生息休養(yǎng),戶口繁興,其本支分派所得以明者,莫不賴于是譜。瀧垂髫時,先大父常手授一帙示瀧曰此本源之地不可以弗識,閱至缺略處,復動色而嘆日:吳氏族譜,幾經(jīng)兵燹而失大半矣,及八世祖道旭公同族眾所修之譜固可表彰先世,嘉惠后人,然至今又百余年。吾每欲約會族人復期篡修,不意遇咸豐癸丒粵匪寇滄族人流離礽念未遂。至同治丁卯,有堂侄孫敬普所修譜牒一冊,汝其敬存日后重修時,亦易于稽考也,余少長即慨然有續(xù)篡之志,比及老大屢阻于無援。至光緒癸已。有族弟玉珊教讀南屯,往來甚便。因言及續(xù)譜一事,伊欣然而應日:弟久宿此心未遇同志,兄所言實愜我意,是亦天假之緣也,既復憫悲而言曰:吾年方少事屬非輕,吾兄弟詎得專乎,此事竊愿謀及族眾,且免少不更事之譏,余然其言。因謀諸族叔曾祖玲族伯之鉁,更有書云族兄玉珊族弟廣為咨詢,采而輯之。其他支遷居別省外縣無可稽考者亦不敢以口耳記述,附會牽強,以圖炫耀也。姑闕以待補錄。越四載事竣,錄呈吾父。謹奉庭訓為之序,此吾之所以不敢辭,且俾吾執(zhí)一編披而覽之,即老蘇所謂:孝悌之心油然而起者實于是乎在而更欲伯叔昆季及以后之來者與我同志,知夫續(xù)修之所以難與夫難之當珍重爾!
大清光緒二十二年歲在丙申夏月之吉十五世孫學瀧敬序
5、重修吳氏家譜
丙申榴月修譜事告竣。胞兄命之為序,聊述世系之由來耳。我祖原籍古籍古歙。始祖兄弟三人,長榮次智次禮。智公遷山東武定府海豐縣擇地而居。禮公遷陜西西安府不知住址。唯榮公于大明成祖時,特授直隸河間府長蘆鎮(zhèn)鹽運分司,遂卜居滄城內(nèi)仁義坑北。至四世諱評諱分大二兩門,而五世祖邦龍更卜居阜民門外牛市街,遂家焉。重賴我祖宗積厚之澤,清白世繼代起人文數(shù)世間行誼事業(yè),靡不詳載于族譜也。但逢明季兵燹,譜牒失傳,悲夫!雖八世堂叔祖道旭及敬普族兄兩次續(xù)篡,今亦少所全存者。且而今生齒繁眾,散處紛紜或旦生同白首而相顧不識。至于稱謂之失次,名字之互同是不同譜之為弊大矣。珊雖谫陋,念先人一脈之傳,何忍聽其若是哉!但遷居他鄉(xiāng),查不知其所之者尤不可枚舉,珊每欲訪而詳于譜,第以身履癢門無或騰挪,是吾人一憾事耳!近謀及同族,愛與族叔善祖玲,族權之珍及胞兄書云.族兄學瀧協(xié)力贊助.凡我族有可考者,采而輯之,其出外及舊譜無稽者,以后來補錄也.欲我族伯叔昆季以及子侄輩,庶常常而見,知源,而來也。已知其休明,以俟后之來者與我同志,嗣而修之,庶斯譜之不不朽云。
大清光緒二十二年歲次丙申仲夏之望 十五世孫玉珊敬序
6、重修吳氏家譜
夫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則治亂興哀可稽,政治文藝可考,家之有譜。雖戶口繁興不致紊亂,支派分歧不致無緒,正如萬枝交柯,葉葉不紊,細流廣多,川川得源,此所以譜之重于家者也。且余家之譜自光緒二十二年經(jīng)孟村十二世叔諱玲公,囷莊子族伯諱之珍公,鮑官屯族兄學瀧公火燎高族兄玉珊公,不辭勞苦,挨戶采訪共修譜七部。迄今四十年余未曾續(xù)修。其生息休養(yǎng)戶口繁興難以考查,幸有鮑官屯十七世孫文山于民國十六年熱心宗族不避風塵勞苦,年余方將各村譜稿匯齊,議妥石印,庶不致有失續(xù)之虞,后因民國二十六年事變未得舉行,實為浩嘆!適民國二十八年何呂店族侄懋賞來大吳莊教讀。與余時常往來,聚首談心。每談及吾族之譜四十年來未曾續(xù)修,余二人輒為酸心而欲流涕。其間雖有文山一舉,不過千鈞一發(fā),鞏當亂世,譜稿損失,難以竣事。余不揣谫陋,妄敢冒昧,遂與懋賞侄商議續(xù)修,當此之際,大吳莊族侄懋庭,懋曾在則,雖年當束發(fā),便概然允諾各修一編,復邀及族弟學麟合修一編以俟將來熱心族事者鑒,是以為序。
中華民國三十年歲次辛已冬月之吉十五世孫學程敬序
7、吳氏家譜序
夫續(xù)譜一事人云之曰難,余則以為不然。何哉!且天下之事!成于一念之誠,失于一念之忽。是以事之成效。當視其為之誠與不誠耳。設誠心而為之,雖難而易,不誠心而為之,雖易而難。誠觀余族之譜,概可知矣。余七世叔祖丕承公,自清康熙時由滄遷孟村迄今計來二百余年。余族之譜連修三次,該支并未登載譜牒。今次余等不揣谫陋,復行函邀丕承公八世孫族叔澤桐公再行考慮,而澤桐公十分熱心。虔誠求續(xù)。念失續(xù)年湮,無法追求,而三夜不寐,沿戶詢問,不辭勞苦,始得一支譜稿,方知由滄遷孟村者即丕承祖也。余詳查老譜牒方知丕承公即七世祖達衢公之號也。當此之際適孟村奉縣令拆毀丕承公之八世孫湘亭族叔之舊宅建設學堂,于墻中獲得舊紙一束,檢而視之,內(nèi)有丕承公出賣田產(chǎn)契稿一紙,契尾書有余七世祖鳴珂公之號。澤桐族叔熙然而樂,喜悅異常曾帶此契稿不遠百里之遙而來舍下申明此事。余與懋賞族侄以得此契搞事非偶然,實出天幸,并亦人所夢想不到。蓋因澤桐族叔熱心宗族,感動真主從中暗佑,使余族老幼生死盡得團聚,豈非我族之一大幸事也?嗚呼,數(shù)百年之疑案,釋于一念之誠,豈不令人感慨而深惜也?想此支數(shù)百年來未登載譜牒,失于一念之忽,又可非耳。余謹將老契稿錄列序后以作記念,余同懋賞族侄謹以為序。
中華民國三十三 年五月十六日十五世孫學程拜序
8、吳氏起墳序
夫吾人為后嗣者守先人之遺產(chǎn)輕,保先人之骨骸重,遺產(chǎn)失尚可得骨骸失則祭奠無蹤。孟子云:上世不葬其親,見親尸暴骨露其顙有泚。蓋天性使然也。吾氏始祖瑩地,落滄城東南隅約有里許,名曰米家堂。余始祖榮公即葬于此。墓旁有碑可考。至今共計墳墓二百余座。當民二十八年春,上憲在津浦路四又建石家莊汽車公路一條。將余祖瑩地東邊占據(jù)東西橫十弓余,南北長百弓余,應起之墳墓百余座,限十日內(nèi)起凈。幸有四世叔祖諱泰公之十二世孫履信公紹孚公十三世孫兆喜公(居住孟村)又有四世祖諱璉公之十二世孫海公(居住滄州)學瀧公(居住鮑官屯)學瀧公(住小吳莊)十五世孫育田公(住何呂店)寶琪公(住滄城外)等公不分晝夜經(jīng)營披劃將百余座墳墓移至祖瑩南頭,尚不至白骨露天,令人可嘆。此事之完成咸賴于以上伯叔昆第侄孫等之力也。又修碑樓二座。此次共用銀五百洋元,上憲雖有補助,亦屬寥寥,其款仍賴我合族人等熱心攤辦,不至困難。不意于民國二十九年春,上憲于汽車路西又修大車公路一條占據(jù)余祖塋地東西橫十弓余,應起墳墓又有五、六十座者,全族人等實屬奈難,無法籌措,有紹孚公育田公呈明上憲,懇請另設辦法。上憲派員調(diào)查,見路東墳墓較少。遂 將大車公路移于汽車公路以東。余祖塋又經(jīng)一番危險。內(nèi)中上下用銀若干元,并起無數(shù)風潮,辦事人員亦受多數(shù)困難。族人攤款后尚缺洋百余元無著,余與族叔學程公函請小吳莊,山東棗莊作事者叔祖之敏,族叔學琪,何呂店堂侄烋正三人共助洋三十元,又函請在北京作事者孟村族弟兆祥,何呂莊店堂侄烋衡烋普小兒烋屯、堂孫育芳五人,共助洋七十元,方將缺款補足。設無諸位叔祖伯兄子侄孫等資助,則事難成矣,可見孝親之心人皆有之余之為序堪為后事者之鑒。
中華民國三十年歲在辛已冬月之吉十六世懋賞敬序
四、孟村吳氏家譜(孟村鎮(zhèn)吳春清存)序文凡、例
說明
《孟村吳氏家譜》立譜時間不祥清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一九六九年毀壞一九八六年重現(xiàn)并續(xù)修原譜尊前祖祚永公為一世,與滄縣吳氏譜尊榮祖為一世同輩相差一世。現(xiàn)經(jīng)修訂均按祚永公為前祖、榮祖為一世、與滄縣譜輩分統(tǒng)一排列。
1、吳氏家譜序(一)
蓋聞百代之儀型基于一代中,十年之教訓肇于一年;創(chuàng)始者垂德澤于無疆,承緒者守矩規(guī)而費替,肯先人之堂構傳后世之箕裘,於以事業(yè)綿長,而子孫蕃銜焉,同邑吳氏,渤海之望族也。孝慈繼世忠厚傳家,瓜瓞云礽葛藠庇蔭,前人之手澤常存,綿綿衍后嗣之詩書不廢繼維承承。但源遠者流水,遂支分而派別。人既易而世既流,靖節(jié)之詞良有以也一人分而途人勢,東坡之句大可思也。中簡吳公者望重一鄉(xiāng)德孚九族繩其祖武治厥孫謀。一源之水也??痔?,滔而日遠其源,一本之木也,恐搖搖而風辭其本。遂重鐫夫舊譜,兼詳續(xù)其勞支,既繕錄之無訛復監(jiān)觀之有感。當告竣之日屆批對之時,見存者自興名義之思,見亡者無怠蒿愴之志矣。
內(nèi)閣中書王式和拜撰道光九年歲次已丒季春下浣谷旦
2、吳氏家譜序(二)
嘗考古家乘之作,所以示有別明親也。有本支斯有分派。世系列譜,使若為某子若為某孫,親疏遠近可展卷而了然不紊,所以族譜之修,宜急不容緩也。不然則將來生齒日繁,異地散處,遂有覿面而不相識者,又何以篤水源本木之義也。
予宗派源流,原籍系安徽省徽州府歙縣。由前明永樂間,始祖諱祚永公特授直隸河間府滄州分司運判,即闔族北遷之祖也。樂業(yè)滄州入民籍授一里二甲,免民行糧。至四世諱賓賢祖此吾本門始祖,遷居孟村,遂家焉從前舊有通譜而多年未修。予雖有志未逮也。道光九年適值小三撥諱書坤字佩箴張二表兄設教于茲。既系至親,又兼莫逆,遂以修譜之事敬求,即慨然應允 而不辭其勞。,于是捧舊譜呈閱,細加檢查。其中錯訛者正之,缺殘者補之,而重修之事乃成。自茲以后。修譜宜十年為度,世世子孫務體此意,急為修補,遮于先后之世遠近之宗支,繼繼承承相傳于弗替云。
十二世孫居敬謹識,道光九年歲次已丑仲春上浣重修
3、重修吳氏家譜序
重來創(chuàng)始必期于成終守先方可以后。天下事大都然也!而家譜為尤重焉。所以,雖經(jīng)重修,仍須在序。自始祖遷此以來,舊有通譜多年未修。至道光九年予五伯父諱居敬子中簡,篤水流木本之義,敬捧舊譜細加補正,而祖譜于以重修焉。
竊思重修之日,遠今已二十年矣,族大丁多,積久恐難稽也,人易世疏,庶幾今尚可考焉。于是同胞弟華春敬請舊譜詳續(xù)本支,兼及旁派將千百年之箕裘不替,即數(shù)十世之矩矱長新,此祖譜之所以急為重修也。自今以后,展卷而觀,恍見先人之德澤,而修譜當務轉(zhuǎn)望后嗣之繼承。將見支雖分而可指派雖別而不紊,庶世系終始歷百代可考而知云。
十三世孫秀春謹識
道光三十年歲次庚戌季春下浣沐手重修
4、吳氏家譜序
從來世代相沿,必欲綿綿而弗替,宗派攸分,尤以羅羅清楚。此家必有譜,始詳前人之履歷,譜必有圖,仍識宗派之脈絡也。緬記吾族舊譜廢序已經(jīng)日久。自吾堂伯諱居敬者仁孝為心,誠敬為念,懷報本追遠之意,而上溯襲傳;抱承先啟后之思,而前嗣德澤。于是或源、或流、或宗、或支,聯(lián)萬殊于一本,以輯為譜書,于今已有年矣。繼后吾胞兄名秀春者,纘緒是效,箕裘是懷,乘宗譜之舊章,而重為修焉。特是宗譜之修,豈易言哉?戶繁丁多驟難悉載,且其時有外出者;有失考者,有名字未確者。是以譜書雖成,譜圖未便即修,不得不姑為闕疑,以俟異日之補序。雖然閱時已云多矣,通業(yè)雖在纘承難稽即有姓生之意族屬之情豈能毫發(fā)無憾哉?然卒不敢聽其闕略也。故自道光二十九年序譜而后,將向之所闕,日考月核,朝記夕載,漸積至二十有年,雖未備詳可云粗就。隋將所考而知者又序為數(shù)門中,填寫于譜內(nèi)并修世系圖,按尚友之法遞序其支派。子紿厥父,孫繼夫祖,歷歷可求,脈脈可辨,如衣服之有領,若網(wǎng)羅之在綱,閱者了然,聞者豁然。前人之流風宛在,后人之親疏克明。棠棣是篤皆可于此而滋念,行葦是效,皆可于此而興懷。葛藠庇根瓜瓞延蔓。孰外事之心致者哉。鳴呼!人生之大端莫若此矣。
睹水源之長流,應亦增感,瞻木本之水固,旋欲生悲。然則為人后者,誰非一脈誰非同族,尚能深霜露之恩,祖武是繩舊章是率,固吾門之幸,亦吾心之所期也。惟此謹識。
同治八年歲次已巳梅月上浣
十三世孫瀛春薰沐重修
5、四修族譜序
竊以元凱競芳十六族,統(tǒng)于二氏;武周分建四十國,本乎一源,籍非世系精詳,孰能審其支派?故自天潢之嗣以至庶門之裔,凡有志于繩祖者,無不鄭重夫譜牒而亟于講明也。吾族舊有通譜,歷久未修。自道光已丒從伯祖中簡公深恐失墜,愛奉舊譜宗支,復求先世遺文,參互考訂輯為成書。至庚戌春,先伯父同先嚴鳩合族人將前之失序者增之,后之未序者續(xù)之,重為修整,以蕆厥事。然此時有外出者有名字未確者不得不故為闕焉,以俟將來。自是而后先嚴隨時訪求,每有所得,輒為浮記。至同治已巳春,始展譜書添注于內(nèi),更修世系圖為綱領,而吾族之譜殆無遺憾。至今又逾二十年,瑞符伯兄命余以續(xù)修之事。余不敢辭,于是征諸族人協(xié)堂侄維潘(后更名維謙)增序一周編為十八冊,照世系圖前合后分之式四站以下一門一支,俾后人易于尋閱。非敢云繼志述事也,聊以明承先之口衷云爾。
吾祖自歙而來,卜居于滄之南關以后散處不一。大約派出南關者皆屬同族。但兵燹而后,勢難合修,故我譜之中五世以前雖有旁支后皆未載,五世以后孟村一支始為詳書。文不足征,不得不姑為闕略也。
修譜一事上而報本追遠,下而收族敬宗,所關非輕。今與族人約,以后凡值修譜,主其事者務須鄭重審詳條列格式。非極有深見不得擅為更張。支分宗派非有可憑,不得妄為添注。至于挾私刪除尤為祖宗之罪人同族如得查出定行重責。
光緒十七年歲次辛卯上浣前三日 十四世其慶謹識。
6、重吳氏家譜凡例
凡譜內(nèi)各名下列書字號、行數(shù)、書職銜、生卒葬地次書配某處某人之女,子女某,并列 于篇。其有年遠以及現(xiàn)在外出夫考者,姑闕不載,以俟補錄。
凡本族自前明以來,人口繁衍,往有外出后嗣無考者譜中圖中并洼明后嗣失考,其無嗣者則于譜中注明『乏嗣』
某第幾子,某為某后注明于本生譜內(nèi),則承嗣者譜中注繼某人之子,某為后或無子立孫,一子兩承者,以實書之。至于圖中但注『出嗣』字樣,其承嗣按圖自悉。
凡女兒適某處某人,籍系孫有別縣者并為注明爵里。至同郡則但敘某職銜,姓氏,不復書籍。其無考者,姑闕不載。遷居者知其地名則于譜中本名下注明現(xiàn)居何地。未祥者闕。
凡先人德才學問,事跡有見于郡志及舊譜所詳,并內(nèi)行孝節(jié)奉旨旌表者,皆總會一篇,以便稽考。
本族由前明至我朝歷代所受敕文,詞具祥載,其中封銜及名氏并匯為總目,附諸卷首。
凡譜中名字舊有重復,考以古字樣改寫附諸卷首《此古字某字》庶后人閱之自悉。
凡我族十四世以后皆有五行相生之字立名,十七世從烋(秀)字十八世從堉字,至堉字以后又立五字:恭、儉、修、家、正。
凡我族世代占用名字,自十九世即占用恭字,至二十三世即將恭儉修家正用盡。惟恭字作上字用,儉字作下字用,修字作下字用,家字作上字用,正字作下字用。除此以外又產(chǎn)五字即:崇、文、慶、國、安五字。上四字均作上字用,惟安字作下字用,照此類推,我族名號不致紊亂矣。
五、滄州吳氏家譜綜記
1、義行
中衢字鳴珂,明經(jīng)考授州司焉,惟孝友,慷慨負義。少失怙奉母以孝聞,兄康衢業(yè)中落 ,以自置腴田千畝與之。未幾,貧如故,復與腴田八百畝,使溫飽終身。太守徐可先,州牧李勛以《棣韋天顯》表其堂??滴醵艢q旱,眾大困,中衢捐谷六百余石,炊粥于化身庵以賬饑民存活者無算,施棺木置義冢以痊疫死者。少參邵嗣堯旌其門曰,《興仁尚義》,大中丞于成龍旌其門曰:《好義樂施》,晚年齒德彌邵。眾舉為鄉(xiāng)飲介賓。
道旭字賓旸考授縣丞慷慨復義。父嘗貽借卷數(shù)白紙計千金,父歿盡毀之。嬸母貧孀無嗣,道旭奉養(yǎng)終身聞者感之。
道純字霖巖,康熙二十六年由拔貢任陘教諭。性樂施,于弱冠膺家政即以周濟為事,每朔望施錢教千,秋間嘗按口給糧。其有舊族寒儒義難啟齒者,密令子孫按期送之,雖雨雪不少陰。時賴全活者百余家。既歿后人奉行不怠。其在井邑教授生徒以敦實行黜浮華為本。由是廉恥成風,士氣鼓勵,時文廟傾頹,道純獨捐金三百余為補葺之費。復以歲修不給,又損俸金百余,買田起租,存貯官署。自此歲修無缺。紳士立碑大成殿側(cè),以志不朽,壽七十五卒。
2、節(jié)孝
文煥妻劉氏年二十二夫故守節(jié),孝侍姑舅,訓子義方克底成立學院匾旌曰:《貞節(jié)流芳》。
咸亨妻劉氏年二十六夫故子生甫三歲,孀居三十四年六十六歲卒。
坦妻胡氏夫故守節(jié)孝侍舅姑以侄汝仁為嗣督課甚嚴已酉年中副車?,F(xiàn)任長蘆批驗所大使。侄汝義幼失怙恃氏教育之如已子,由太學歷任薊運糧河通判??喙?jié)四十三年,六十八歲奉旨建坊并入本州節(jié)孝祠。
址妻劉氏年十八于歸越三載夫故無子繼伯兄子汝健為嗣,侍翁姑以孝聞,苦節(jié)三十年,旌表入祠。
震祖妻張氏二十五夫故,無子女,繼仲兄子士鶴為嗣,孀居三十七年卒
士琰妻劉氏廿四,夫故。奉姑以孝道教 子有義方,苦節(jié)四十余年,學使旌其門『璇閨令范』,雍正五年奉旨建坊,旌表并入本州節(jié)孝祠。
懋祚妻張氏年十九歲夫故,元子女,繼堂第子為嗣,載郡志。
3、孝友
道亨宇建六,庠生少貧奉母克盡孝道。遭兵燹避難海濱,負糧供母不綴。后母死,哀毀致疾而卒。鄉(xiāng)黨咸稱其孝。
道強字子任,太學生考受縣承。性孝友,父督教謹嚴得親歡心,父歿事母孺慕尤切,每食必率昆第四人待食于旁側(cè)。弟道純年最少,不令理家務,俾得專志公文,康熙已丒年,以選拔任教渝。子凱本州稟生,孫汝義現(xiàn)任薊州運糧河通判。
道焜字用韜,歲貢生候選訓導。弟病瘋,即拆居同,焜獨撫護不怠,族黨咸稱友于焉。
六、滄州吳氏家譜 題記
滄州吳氏系滄州地區(qū)回族大姓望族之一,前祖?zhèn)P公字祚永,祖居安徽徽州府歙縣城里。于明初永樂年間授任河間府滄州鹽運分司運判。攜眷赴滄就任。膝下三子智、榮、禮隨任居滄。晚年祚永公返籍回里。禮公遷居永平府遷安縣,后受命遷居山東武定府海豐縣(今元棣)智公遷居陜西西安府不知住所。榮公繼任鹽運司職,定居滄州,為滄孟一帶回族(含部份漢族)吳氏立世之祖。滄州吳氏族譜于清中葉因國之變亂而散失,現(xiàn)保存較好的支譜主要有孟村,滄縣(含黃驊市燕吳莊子孟村何呂店滄州市區(qū)支系)兩部,本譜收入孟村滄縣兩譜之序言,凡例和綜記將兩譜世系銜合為一,按照祚永祖為前祖,榮祖為第一世,統(tǒng)一排列輩分按照第四世安泰評璉兄弟四祖分為四門列系。糾正同輩不同世(一尊前祖祚永公為一世,一尊立世祖榮公為一世)和門分排列差錯等問題。
摘自族弟丕清著《河北回族家譜選編》。
七、吳氏家譜序
國有史家有譜,水有源樹有根,家之有譜雖戶口繁興不致紊亂,支派分岐不致無緒,正如萬枝交柯葉葉不紊細流廣多川川得流。
吾吳氏是前祖諱祚永公在明永樂年間由安徽省徽州府歙縣授任直隸河間府滄州鹽運分司運判。攜眷來滄就任,繁銜至今傳至二十余世約六百余年,形成滄州地區(qū)吳氏回族(含部分漢族)一大姓族大丁旺。解放后由一黨的正確領導,優(yōu)越的社會制度,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提高,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口更加興旺。僅吾市區(qū)回族吳氏已達數(shù)百戶幾十個支派。吾家原有一部家譜在文革中遭劫流失。在當時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形勢下造成家庭關系緊張,甚至分裂,更談不上族譜之事。幾十年來未有續(xù)譜,所以稱謂失次,名字互同,近親遠疏,同宗與否說不清,形成子孫不知祖輩之名諱,更不知先祖履歷,恐子孫百載之后無考,倫次失序之險,有失吾吳氏先祖孝慈繼世,忠厚傳家之傳統(tǒng),本族后人我等甚感內(nèi)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風氣、人際關系有了很大的改觀。這期間有的姓氏開始整理家譜,到處尋根找源,給我等很大啟示,感到責無旁貸,重新續(xù)修族譜宜急不容緩也。趁前輩尚有幾位建在,本世子弟有的尚有能力的情況下盡快整理家譜,以彌補丟失的傳統(tǒng)乃我輩當前之心愿也。而此期間正是承前啟后的關鍵期,時過境遷以后更難尋找根基。正當一籌莫展無從入手之際,久旱逢甘雨,市民委丕清族弟(本族十七世)著作《河北回族家譜選編》,出版,無意中獲得此書真是雪中送炭。經(jīng)閱后所載吳氏家譜正是所謂吾吳家大門嫡系,其中有我祖父(十五世)之名諱。證明我市區(qū)支系確是吳家大門后裔。經(jīng)過與族叔茂樸及族弟秀華、秀起、秀忠、秀強、亞賓等人磋商后,首先拜訪丕清弟,經(jīng)過他介紹本族譜源是孟村何呂店,黃驊燕吳莊等地提供,說明我吳氏前輩為保存祖譜完整無損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特別是在文革動亂期冒著極大地風險。在此我們弟兄感謝這些有功之士,也感謝丕清弟為回族大眾做了非常有益的事情。家譜無損傳至今世,決非易事,交與后人了解先祖的覆歷,功德業(yè)績,是真主所佑,吾祖上之德,后人之福。
我兄弟等人又多方拜訪燕吳莊子族叔茂申、茂森及何呂店、鞠官屯、鮑官屯等處,閱讀了他們整理的族譜,借鑒他們的方法,根據(jù)我們搜集到的材料,本著實事求是,尊重歷史的精神開始整理。對原譜中有遺漏或有誤的地方進行補充和改正,并續(xù)至十九世,為后人留下了精神遺產(chǎn)。望我族后裔承前啟后,接受歷史教訓,務必保存好,并在有暇之時或有條件的情況下繼續(xù)整理續(xù)修族譜,使我家族振興,不墮先人之志。
另外后人用名應盡量按譜中排列起名以次類推,使我族名號輩分不致紊亂,庶世系終姑百代可考。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難免有誤或漏寫之處,望前輩和本世弟兄們給以指正、諒解。
00六年十二月 十七世孫秀清敬序時年七十五歲
八、后
本譜十二世以上各宗祖情況是根據(jù)孟村族兄丕清及黃驊燕吳莊子族叔茂森、茂申叔處所存吳氏家譜抄錄下來,十二世后僅續(xù)永年祖支系至十九世『恭』字輩,目前已基本續(xù)全。其他支系因情況不甚了解又缺資料,僅將永和祖部分附諸卷尾。敬請我滄州市區(qū)吳氏家族伯叔昆季(即吳家大門后裔)用心尋找資料,彌補遺漏部分,及時重修重續(xù),使我吳氏家譜代代相傳。
本譜所列滄州城東南米家堂祖塋即所謂吳家大門墓地。我族列宗祖均葬于此。該墓地共占地約百余畝。解放前黃驊,孟村,南皮等地我族后裔,每逢開齋節(jié)均來此祭典上墳。該墓地座落地現(xiàn)京滬鐵路西,解放路南(現(xiàn)市交運輸一場和水泥制品廠廠址大部分是該墓地原址)。該墓地于民國初年修津浦鐵路時占用一部,日偽時期修滄石路又點用一部(起墳二百余座),滄城解放后隨著城市建設需要該墓地所有墳墓陸續(xù)遷出,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已蕩然無存。
本支系人口繁衍較快,僅十七世『秀』輩約有五十多名,十六世『茂』字也有三十多名。由于多年未曾續(xù)譜,并且缺乏溝通,在起名號時有的未按譜序排名,難免有重名者,為便于識別,一般在其同名者后加之其父名諱如『秀某』系『茂某』之子。另外『懋』字『烋』字屬繁體和古字,現(xiàn)代字典都未列出,一般不熟悉易讀錯,為此將十六世《懋》字和十七世《烋》字都用通用字《茂》和《秀》代替。
我族自十四代以后皆用五行相生之字立名,即之、學、茂、秀、堉。十八世《堉》字之后文立五字,即恭、儉、修、家、正。至二十三世將五字用盡。惟恭字作上字用、儉字作下字用,修字作下字用,家字作上字用。正字作下字用。除此之外又立五字,即崇、文、慶、國、安,上四字均作上字用,惟安字作下字用。照此類推,我族各號不致紊亂矣。
公元二00八年六月十八日   十七世孫秀起(茂盛子)敬錄
九、吳氏續(xù)修宗譜序
譜牒之作,所以明昭穆、別親疏、分支派之統(tǒng)系,啟后人木本水源之思也,故古今縉紳之士,咸拳拳致謹于是焉。吾始祖榮公于大明永樂二年以任滄州長蘆鹽運分司運判,遂卜居于此,迄今已五百余年矣。枝葉繁行遷徒不一,而尚能親疏分明、世代有序者,皆賴有譜書而世世賡修之力也。余幼時祖父懋塋公農(nóng)忙得睱邀請族譜世系圖展陳于案,令余敬閱,蓋欲使明晰吾族譜世系圖展陳于案,令余敬閱,蓋欲使明晰吾族世代源源流及支派之親疏,冀后代子孫于一本之思殷殷致意焉。一日嘗對譜而示余曰:吾族譜書自明迄清數(shù)百年來未嘗失修,清朝中葉,因國家之變亂,遂失而無存。經(jīng)多方詢求,始得完本于鞠官屯。
鮑官屯族叔雨村見之如獲珍寶。遂不憚煩勞。四出采訪,按序整理編排成稿,照舊譜而載先代,增新譜以啟后久,當時印刷除付棗梨,別無他求又以限于經(jīng)濟只得仍用手抄,經(jīng)一年之久,書成九帙,其熱心毅力可想見矣。吾族言之喜形于色,而余聽之亦受莫大之感觸,印象頗真。故至今事隔三十年猶能道之,此次續(xù)修,以期間稍久,難免有缺落遺漏之虞。民國二十年,文山族權奉族曾祖雨村公之命。親趙各處采訪,擬再續(xù)修族譜,并改定格式,復詳及配氏父諱,力求完備。文山叔性行誠謹而富毅力,治家且熱心公益。經(jīng)歷數(shù)村,費時數(shù)月,跋涉數(shù)百里,查訪始告竣事。排整譜稿無間寒署,雖農(nóng)忙時亦心抽出休息時間從事工作。以種種原因至民國二十七年全稿始妥成。二十八年春,滄城附近修筑公路,吾族祖塋樂側(cè)墳墓盡劃于路線以內(nèi),勢須遷徒,而限期急迫,刻不容緩。是歲余適任滄縣清真寺小學訓育主任,聞令之下不勝駭然。本擬請各村族人來城共同籌措進行辦法,但路遠期猝急不可待。遂就近召請在城族人開會商議醵款雇人趕期動工事體重大,需款甚巨,余力簿才疏,難負重任。每日除授課及辦理校務外,又需籌牧,督工,措置一切。及外村族人聞信來城后,余已勞頓不支,臥病數(shù)次矣。綜計遷移墳墓一百四十五座,經(jīng)一月之久始告竣工。闔族所湊之款及縣署補助金額,除各項開支外,又于我族墓旁建修碑亭兩座落成后即恭請阿訇開經(jīng)祭祖,寸表感痛之余,而心中亦聊可藉此稍自安慰焉。至所余之款擬拔充修譜公弗,已邀得闔族同意。祖墳迄南洼地有墳百余座,皆自東側(cè)移來此,恐世久年遠無從辨識,故特敘及。余未能另選吉地將先人墳墓移葬高原,深以為憾。但絀于能力,迫于期限,亦無可如何也。拉雜成篇詞意不修,略述梗概,附諸卷末,以備后人有所資考焉,是為序。
民國三十一二月十日
十八世孫堉田敬撰
(吳丕清 提供)




編者簡介

      穆國聯(lián),河北南皮人,1965年生,1986年畢業(yè)于河北大學中文系,現(xiàn)供職于滄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出版著作有《滄州古今書征》(1996年內(nèi)部出版)、《滄州名門望族與文化世家》(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2),策劃主編《滄海書系》(團結(jié)出版社)、《大運河書系》(團結(jié)出版社)、《華夏園丁文叢》(團結(jié)出版社)、《文苑書香文叢》( 中國電影出版社)、《滄州驕子》等40余部。

      待出版著作:《滄州古今圖書集成/滄州著作家傳略》、《滄州譜牒序跋集》。

       敬請各界朋友提供滄州轄區(qū)各類家譜信息,為滄州地域文化研究提供(國史、方志以外的)家譜線索。

     滄州名門望族,姓氏文化研究,傳統(tǒng)民俗禮儀文化講座、尋根問祖,家譜核查對接,家史傳記代寫,家族尋根文化興趣班,尋根游學,家族宣傳片制作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馬明達教授詳談八極拳之起源
山東回族姓氏及家譜考略
八極拳祖師吳鐘故里的歷史沿革與吳鐘后代傳承
八極拳概述
滄州回族李氏家譜
[轉(zhuǎn)載]摘選《吳氏八極拳秘訣之譜》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