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導報》對話
墨法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
——以王鐸《金山寺詩立軸》為例
本報記者 黃俊儉
王鐸《金山寺詩立軸》
黃俊儉(主持人):王鐸是書法史上一位杰出的革新派人物。他的這件作品給人以沉著痛快、酣暢淋漓之感,其濃墨、淡墨,乃至宿墨的運用,充分表現(xiàn)出他開拓性的筆墨創(chuàng)新能力。那么,我們從中能得哪些啟發(fā)?墨法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如何運用?有鑒于此,我們邀請了書法家莊輝、楊寧、芮新豐參與此次的對話欄目,請他們以自己豐富的創(chuàng)作實踐,談談自己的觀點。
莊輝
欣賞王鐸《金山寺詩立軸》,仿佛感覺到他在揮寫《命運交響曲》。歷史上把王鐸視為政治上、道德上不可取之人,你若了解了王鐸一生的命運,說心里話,這是對王鐸不公的定論。在那個腐朽沒落的時代,正人不能行君子事,有志男兒又何必為那不爭氣的皇兒去丟頭換名節(jié)呢?何況王鐸又不是那種立國棟梁之才,而他天生就是一位偉大的藝術(shù)家。
王鐸是歷代書家中善于用墨的高手,他開創(chuàng)性地把漲墨廣泛應用于作品之中。漲墨的出現(xiàn),我想在王鐸之前或早有之,只不過當書者出現(xiàn)洇成團的字跡時,可能多當作廢紙撕去了,而只有像王鐸這樣具有個性的人,才會視“廢”為寶。促成王鐸漲墨創(chuàng)作的原因可能有兩方面:王鐸喜書大幅作品,用墨量無疑是很大的。那時還沒瓶裝墨汁,全憑墨塊在硯臺中磨出。當一次磨出許多,用不完又舍不得洗去,隔夜了便成了宿墨。加之那時若夜晚創(chuàng)作作品,只能點燈,在昏暗中蘸墨,筆頭蓄墨多少較難把控,全憑感覺行之。若再酒酣興起,一派率真狼藉氣象揮灑于筆端,漲墨成團,粗頭垢面,還計何工拙?靠著純熟的技藝,行筆提按頓挫,騰挪翻轉(zhuǎn),時粗獷時細膩,每一轉(zhuǎn)折,仿佛都有榫印咬合。因王鐸自身有著豐厚的學養(yǎng),有著自信的審美感知,流于筆端的心靈抒發(fā),在那郁悶的時代終于呼喚出這種“以丑為美”的審美新境。
我事藝五十載,近些年也時常在思考,想在書藝上有所提高。前兩年,我曾去日本觀展,王鐸的書法對日本書家的影響很大,日本墨象派在水墨關(guān)系上的表現(xiàn),是否受到王鐸的墨法影響,這或許可視為一種探源?
書法歷來講就“四法”,即筆法、字法、章法、墨法。書法中的墨法看似“末”法,其實技進乎道,書家若能把墨法用活,無疑將會對書藝境界得到更高的升華。董其昌有云:“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蹦敲?,如何能在用墨上有所突破?林散之先生是位善用墨法的大家,他的弟子說:觀林老作書,他的筆一會兒在墨池蘸蘸,一會兒在水盤中吸吸,不時又在干盤中擦擦,且反反復復,一旦毛筆入紙,寫出的字其墨韻就是生動,奕奕出彩。字洇處外淡內(nèi)黑,有很強的立體感;枯筆處絲絲虛線若有若無,又渾然見骨,真是妙不可言,可我們就是學不會。其實,林老是用畫法中的筆法、墨法來寫字的。
受大師們用墨啟發(fā),我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案頭總是放新墨、陳墨(宿墨)各一池,水盤、干盤各兩個。書寫時不住地交換著在各墨池、盤中吸水蘸墨舔筆,加上行筆時把控好快慢節(jié)奏,寫出的字,確實讓人感覺到在墨色上有著豐富的變化,仿佛有著音樂般的浪漫旋律。
去年初,我受大寫意水墨畫的啟發(fā),探索“水墨書法”創(chuàng)作,將《莊子》33篇篇名用水墨表現(xiàn)法創(chuàng)作,經(jīng)過數(shù)百次的反復體驗,總算創(chuàng)作出了部分滿意的作品。去年底,在上海首展,獲得了許多道友的認可。關(guān)于這批作品的創(chuàng)作,尤其在用墨上,我有如下一些體會。
好的生宣是表現(xiàn)水墨變幻的重要材料;長鋒毛筆應是變幻水墨的至尊用器;宿墨是創(chuàng)作墨韻多變的重要載體;把控筆頭中水墨用量比例,是墨法變換應用的重要技能。
善用水墨者妙在一個“幻”字,墨幻產(chǎn)生墨趣。中國畫大寫意講究“墨分五色”。書家要想玩出“墨幻”筆意,就要細心了解大寫意畫家的蘸墨技巧。
書法中最難表現(xiàn)的線條有二:其一是枯筆中要見墨潤,這本是一個矛盾。在毛筆已用去六成以上的墨水,還要在僅剩的那點余墨中寫出墨潤來,這就要靠書家在行筆中靈巧把握種種技藝手段了。既不能讓筆鋒散亂,又要在斷絲斷線中見墨見潤,還能在虛空中可識字態(tài),寫出這樣難度的筆畫,它的關(guān)鍵點,就在落筆前的調(diào)水調(diào)墨了。線條的第二難是淡墨不顯薄。在清淡水潤間,要能隱現(xiàn)筆路暗道,有如水淹橋面,人行橋上不見橋,然腳下基石猶在。
漲墨的運用如同京劇中的丑角,用的好,妙趣相生,用的不好,就會丑上加丑。
成功的作品在于書家熟練的手上功夫,更在于書家的綜合修養(yǎng)。美妙的水墨構(gòu)成作品,大多具有偶然性、獨一性、無法重復性,只有這樣的作品才叫真正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
莊輝作品
黃俊儉:莊輝先生認為,書家若能把墨法用活的話,自己的書藝水平將會得到升華。他還以自己的親身實踐,總結(jié)出用墨上的一些心得體會。他認為,好的生宣是表現(xiàn)水墨變幻的重要材料;長鋒毛筆應是變幻水墨的至尊用器;宿墨是創(chuàng)作墨韻多變的重要載體;把控筆頭中水墨用量比例,是墨法變換應用的重要技能。
楊寧
墨法是書法藝術(shù)很重要的內(nèi)容,歷代書法家都很重視,并且作過有益的探索。張懷瓘《書斷》記載蔡邕創(chuàng)飛白書,應該就是一種焦墨法,這種飛白書得到王羲之父子的發(fā)揚,以至于李世民、武則天等將飛白書視作一種絕技。
唐末宋初文人士大夫中間,對墨的要求奇高,李廷珪墨更是十分難求,蘇東坡親自參與制墨。那時的文人書法,以用墨如點漆,如孩兒睛,久不退色為上品,直白地說,墨色要濃重,要黑得發(fā)亮才好。董其昌始用淡墨來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這是需要勇氣的,因為淡墨使用不當,就會氣散神弱,如灰塵蒙面。因此,淡墨法固然可以成為書法墨法之一種。但是,敢于嘗試并能駕馭淡墨法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
王鐸的漲墨法就不同了。所謂漲墨,就是指墨水在絹或宣紙上溢出筆畫之外的現(xiàn)象。在王鐸之前,如果有人書法出現(xiàn)漲墨,會被認為是一種失誤或病筆。但是,王鐸反其道而用之,打破禁忌、創(chuàng)造性的在書法中使用漲墨,并取得空前成功。
王鐸生活在明末清初,政局的不穩(wěn)與政權(quán)的更迭所帶來的內(nèi)心焦慮在他筆下是有所反映的。與傅山一樣,他們已經(jīng)不能在書房安靜的書寫了。在他們的筆下,充滿了掙扎與怒吼,充滿了反叛與無奈。王鐸的漲墨法就是一種對傳統(tǒng)墨法的反叛。這是王鐸的一小步,卻是書法史上的一大步。在王鐸之前,是沒有人在書法中使用漲墨的。由于王鐸善于繪畫,漲墨法也許來源于國畫中潑墨法的靈感。漲墨法在書法中的使用,使書法的層次空間一下子豐富起來。
我們來看王鐸的《金山寺詩立軸》。釋文如下:“大江鰲背擁金堤,解纜攀藤路欲迷。赤日常流孤寺外,白云只在暮山西。層崖剝落殘碑臥,古洞陰森怪鳥啼。卜筑中冷堪自老,何須更棹武陵溪。金山寺之二首,王鐸為皓老先生詞宗正之,乙亥秋具草?!贝俗鲗懹诿鞒绲澃四辏?/span>1635),時王鐸43歲。此作漲墨運用有如下特點:
1.單字漲墨成塊的塊面效果。如第一行“江”“迷”,第二行“山”,第三行“鳥”“中”“堪”“自”“更”,第四行“武”“王鐸”等字,以大量漲墨形成小塊面,使得整幅作品中的字呈現(xiàn)出點、線、面的具象對比,十分奪人眼球。
2.整體性塊面的呼應。這種整體性塊面呼應與國畫潑墨法有一定淵源。比如,第一行“大江”起首,形成一個塊面;然后,在作品中部,第一、二、三行平行中段,“解”“攀”“山”“中冷”“堪自”等字漲墨聚集,形成一個較大的塊面;作品下部“迷”“赤”“何”“更”等字漲墨聚集形成又一個大塊面;第四行“武陵”二字漲墨又形成一個小塊面。通篇由“大江”起往下形成一個“S”形動感塊面,“武陵”塊面與“S”形大塊面呼應,形成“V”字形穩(wěn)定的塊面關(guān)系。這是王鐸在塊面使用上的高妙之處。
3.漲墨塊面營造的規(guī)律性認識。一是整篇作品每一豎行的最下最后一個字,盡量不用漲墨,容易堵死。二是整篇作品每一豎行最上面第一字水平位置,不能都用漲墨,容易堵死。三是大塊面漲墨聚集的安排上,不要字字平行,不要營造出類似“矩形”“正方形”“梯形”那樣規(guī)則的塊面,不規(guī)則的塊面才高級。四是“疏可跑馬、密不容針”是塊面營造的指導原則。
王鐸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首創(chuàng)漲墨法,是書法史的進步,啟迪著當今書壇,影響深遠。
楊寧作品
黃俊儉:楊寧先生對歷史上著名書家的用墨進行了回顧,并圍繞“漲墨法”對王鐸《金山寺詩立軸》進行了具體的剖析,總結(jié)出使用“漲墨法”應遵循的原則。
芮新豐
書法之墨法,建立在筆法基礎(chǔ)上。魏晉以來,王僧虔、孫過庭、姜夔等先后提出了有關(guān)墨法的美學觀點。繼董其昌對淡墨美學的付諸實踐后,在墨法上最具有開拓性的首推王鐸。王鐸作為明清之交的杰出書家,立足于傳統(tǒng),把“二王”拓而為大,在筆法、結(jié)字、章法上多重探索,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他的書畫相融達到了新高度,并把巨制立軸行草書推向了新高。其中的墨法,便是王鐸開拓的獨特手段。王鐸對墨法的探索是全面的,尤其是他的漲墨法造就了作品的奇幻性,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從墨法來看王鐸,從王鐸來看墨法。王鐸的《金山寺詩立軸》便是一件運用漲墨法的代表作品。
一、我們從王鐸《金山寺詩立軸》墨法中能得哪些啟發(fā)?
活用漲墨法,是《金山寺詩立軸》這件作品墨法的最大特色。
首先,是墨法和筆法的相互觀照、相互“成全”。王鐸的此作主要吸收柳公權(quán)、米芾等方折用筆,迅疾奔突、馳騁酣暢,取勢跌宕,用筆開張,處處見廋硬。然而,就通篇的筆法而言,方硬有余、圓融不足。但漲墨法的奇幻運用,對方筆進行了有效“滋潤”,可謂剛?cè)嵯酀?、完美融合。因為漲墨法的活用,王鐸此作中原本單調(diào)的廋硬筆法得以和諧呈現(xiàn)。以作品中的第一行為例,“大江”“擁”“解”“攀”“建”等漲墨處和“鰲”“堤”“藤路欲”“日?!钡葎磐κ萦灿霉P之間形成強烈反差,從而使?jié)q墨更潤,也使廋筆更勁。而“鰲”“擁”“解”“纜”等字,則在一字之內(nèi)實現(xiàn)漲墨、勁筆之間的觀照??梢姡瑫▌?chuàng)作中獨到的筆法也會造就獨特的墨法效果。離開了筆法的獨特性,墨法的匠心便是空中樓閣。正因為王鐸此階段對方折用筆剛性特質(zhì)的出色把握,才給獨特的漲墨法提供了亮相契機。
其次,是墨法和章法的虛實相生、相互“成就”。活用漲墨法,成就了王鐸此作奇幻性的章法。在作品中,漲墨處有的有跡可循,有的藏于山林,忽而似涓涓細流中偶爾露出的小石,瞬間又如此起伏的亂石鋪街。實處當從虛實求,漲墨之處,皆以通透空靈為上。在章法處理上,漲墨運用處多少,是偶爾為之,還是滾滾而來,都取決于整個作品的行氣生發(fā)。以此作的第二行為例,墨法節(jié)奏的連續(xù)變化帶動行氣生發(fā):在濃墨“流”字后,繼以“孤寺外白云只”連續(xù)6個字的廋硬用筆,接著出現(xiàn)“在暮山西層崖”兩組漲墨和勁筆的組合,最后以“剝落殘碑臥古”連續(xù)6個字的漲墨、濃墨用筆收尾。通觀第二行,連續(xù)的虛——虛實交錯——連續(xù)的實,有別于第一行少字數(shù)組合的用墨節(jié)奏。而第三行的墨法則是將濃墨和漲墨推向高潮,整行僅有“陰”字屬于唯一的古瘦用筆。第四行即最后一行,則以開頭兩字的漲墨帶動中間一片空靈灑落的款識,再以漲墨“王鐸”二字殿軍。通篇章處處用心法,這是王鐸章法中引入畫理所得。觀照整幅作品,漲墨、濃墨、淡墨和不同的點畫用筆組合,置于一個合乎情性的畫理之中,不同塊面之間和諧交融,虛處更虛,實處更實,構(gòu)成了具有奇幻效果的王鐸式章法。
王鐸是在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對墨法進行開拓,與其他書法要素深度融合,成就了他的獨特墨法語言。漲墨法作為創(chuàng)作手段,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可以生發(fā)、可以開拓的墨法途徑。在我們的創(chuàng)作中,王鐸漲墨法要慎用、活用。用的好就是錦上添花,用的不好就是惡俗。活用漲墨法,就是要把它融合到整個作品的筆法、章法布白中,既可呈現(xiàn)跌宕起伏,也可知盡顯安靜雍容。
二、墨法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如何運用?
活用墨法,從自我的法度儲備和審美追求出發(fā),探尋心靈契合的“墨法”語言。
創(chuàng)作中活用墨法,要在筆、墨、水、紙之間進行深度探索。筆墨之善,在于用水。經(jīng)過宋元以來文人書畫交融的影響,中國畫墨法對水的運用經(jīng)驗不斷進入書法的創(chuàng)作領(lǐng)域。書法中的水墨語言和筆墨語言也逐漸上升到理論層面,繼王鐸后直到林散之手下,逐漸把水用出了“逸品”之格。水墨相融,林散之的水墨方式有別于王鐸,那是因為他們的筆墨方式有別。林散之書法中成功活用其師黃賓虹畫法中的墨法,這給當下的我們帶來思考:深入借鑒中國畫的筆墨、水墨語言,與書法中筆法、章法語言的深度融合,會結(jié)出不同的探索之果,當然,這絕非一朝一夕能成,而是需要“衣帶漸寬終不悔”的艱辛付出。
創(chuàng)作中的墨法,與用紙的關(guān)聯(lián)密切。從工具材料上,我們現(xiàn)在的紙張逐漸多元化。生紙與熟紙對筆法的作用不盡相同。以漲墨法為例,在我們的創(chuàng)作中,如果要運用漲墨法,那么首先要考慮書寫紙張的性能特質(zhì)。同樣的水、墨,在有的紙上產(chǎn)生的漲墨效果是分離式的,有的紙張產(chǎn)生的漲墨韻味是暈染式的。有的紙,吸水性太強,則要慎用漲墨法,因為漲墨產(chǎn)生的墨團不易控制。現(xiàn)在一些水紋宣、仿古宣,就比較容易出理想的漲墨效果。絹本類的成本較大,有條件的也可以進行漲墨探索。一方面,隨著書法用紙的多元化,會給我們墨法表現(xiàn)包括漲墨法轉(zhuǎn)化性運用提供新的開拓空間。但另一方面,生宣上書法開拓的空間更大,因為王鐸、黃賓虹、林散之等在生宣上的用筆、用墨才是開始階段,生宣上的強大張力、淋漓的筆墨效果,還有待我們的大膽開拓。
活用墨法,出發(fā)點是我們的情感,落腳點要在自然性的書寫上。不刻意,不做作,伴隨情緒生發(fā)下的墨法,往往具有偶然性,但也需要有相對理性的控制。尤其是書寫速度,對墨法的影響很大,比如林散之的書寫速度就是相對慢的。墨法里面它也是一種隨機生發(fā),有的時候春風化雨,有的時候頓挫起伏,服從于書寫內(nèi)容的意境,聽從于我們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本心的流露,自然的生發(fā),跟我們情緒的表達相吻合,便可達到“五合交臻”之境。
境與神會,墨法便具有了不同的意義,墨法語言在創(chuàng)作中也就產(chǎn)生深層的審美意境。再以王鐸《金山寺詩立軸》中的漲墨法為例,“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漲墨猶如春雪與梅,有的層層疊疊壓在枝上,憨態(tài)可掬;有的筱筱灑落,露出削皮三兩枝;遠處的枝頭,梅花朵朵,在春雪的洗禮下迎來暖陽……
芮新豐作品
黃俊儉:芮新豐先生從墨法來看王鐸、從王鐸來看墨法的角度,對王鐸《金山寺詩立軸》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認為,活用漲墨法是《金山寺詩立軸》的最大特色。作為書家來講,活用墨法,應從自我的法度儲備和審美追求出發(fā),去探尋心靈契合的“墨法”語言。
本期“對話”,諸位嘉賓做了充分的準備,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能夠結(jié)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使得本期“對話”亮點紛呈,既有陽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謝謝諸位。
黃俊儉,《書法導報》副總編輯、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書法訪談錄》《軍旅書家訪談錄》,曾在南寧、蘇州、揚州、廈門,以及馬來西亞舉辦個人書法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