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 ,法國畫家喬治·修拉首先將點彩分色畫法提出并實踐。
點彩分色畫法:是對光和色進行分解,創(chuàng)造出用筆觸的繪畫技法。
把原色中的紅色一條條涂在畫面上,再在紅的筆觸下面平行地涂上藍的筆觸,站在一定距離看,畫的兩種色彩恰好混合成紫色。
修拉以及西涅克,用圓點比用長條的筆觸畫出來的畫效果更好,不再在調色板上調合顏色運用筆,用小號油畫筆以色點形式塑造物體成為分色畫法的標志。
修拉認為緊密相連的色點更能精確地模仿光落在各種顏色之上的反射效果。
《星期天午后的大碗島》??把 “有序 ” 與 “詩意”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方向統(tǒng)一在一起。
畫面上只有色彩斑點的逐漸變化 ,把自然物象分析成細碎的色彩斑塊,用畫筆點點地畫在畫布。通過視覺作用達到自然結合,形成各種物象。
主張廢除在調色板上調色 ,把原色一點點地用科學的規(guī)律排列在畫面上,讓人眼去混合色彩,從而產生對色彩的感覺。
在修拉之后,隨著點彩分色畫法的逐步運用與成熟,形成從印象派的光與色彩的原理 發(fā)展而來 “分色主義”。
顏料屬性有明度、純度和色相,每當混合一次后, 相混合顏料的明度、純度和色相都會發(fā)生變化 ,混合次數(shù)越多變化越大 ,最終喪失顏料的原有屬性。
兩種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會提高,混合色的光的總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亮度之和。
正是由冷暖色的對比體現(xiàn)出分色,讓色彩從物理印象轉換為心理效應,使觀者得到更深、更豐富的精神享受。
在冷暖對比中,筆者將分色的效果分為真分色與偽分色 。
眾所周知,色彩的屬性由明度、純度和色相三者構成,而真分色與偽分色的區(qū)別就在于色彩中的色相是否產生漂移,發(fā)生變化。
不論明度、純度是否變化,只要當色相產生漂移即為真分色;同理相反則為偽分色。
在同色相變化時產生的分色,是無法達到冷暖色彩對比的特性。
而偽分色之間是和諧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
在分色畫法中,如想表達橙色,那將是紅色與黃色的純色色點的交匯互補產生。
在分色的運用,補色的作用是分色的一種重要的運用手段。所謂補色即色相盤上對面的顏色。
色彩中的互補色相互調和會使色彩純度降低,變成灰色。在兩種顏色互為補色的時候,一種顏色占的面積遠大于另一種顏色的面積的時候,可增強畫面的對比,使畫面能夠很顯眼。
兩色之間比例越大,畫面越溫潤、越和諧;比例越小,畫面越躁動、越激烈。補色的影響力或干擾力是與補色的使用面積和純度是同時相關聯(lián)。
分色畫法使其外部整體畫面達到平衡,內部色彩間相互制衡。
圖片來源:喬治·修拉 保羅·西涅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