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馭風
夢李白二首 其二
杜甫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安史之亂”爆發(fā)時,墜入愛河的唐玄宗已經不再是“圣明的皇上”了,特別是身邊還有個窩囊廢楊國忠跟著裹亂,結果,先是錯殺了大將高仙芝,后又折了哥舒翰,丟了潼關。人地兩失,沒辦法了,長安眼瞅著就守不住了,跑吧。結果剛跑到馬嵬驛,就遇到太子李亨暗中策劃的兵變,大舅哥被殺,“三千寵愛集一身”的愛妃楊玉環(huán)也“宛轉蛾眉馬前死”。幸而禁軍首領陳玄禮在殺了楊家兄妹后火氣消了,帶頭向玄宗宣誓效忠,否則唐玄宗就直接和心愛的人在馬嵬坡“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了。其實想想,老頭也蠻可憐的。曾經信任的“胡兒”帶著大軍追殺自己,“寵臣”被剁吧了,而愛的無法無天的的胖妞就死在眼前,貴為天子,沒招沒招的;加上自己的兒子還造自己的反,一般人估計就扛不住了。
父子倆鬧到這份上,只好分道揚鑣。唐玄宗領一撥人經扶風、陳倉、益昌入蜀;李亨帶另一撥人經渭北、平涼到靈武。
(圖片來自網絡)
悲痛欲絕、傷心到極點的唐玄宗,到了扶風郡,估計是被痛苦沖昏了頭腦,不顧大夫高適的進諫,出了個昏招,命十六子永王李麟為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jié)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鎮(zhèn)江陵,即日前往鎮(zhèn)所。
據(jù)《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記載:“永王璘,玄宗第十六子也。母曰郭順儀,劍南節(jié)度尚書虛己之妹。璘數(shù)歲失母,肅宗收養(yǎng),夜自抱眠之。少聰敏好學,貌陋,視物不正。開元十三年三月,封為永王。十五年五月,遙領荊州大都督,二十年七月,加開府儀同三司,改名璘。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反范陽。十五載六月,玄宗幸蜀,至漢中郡,下詔以璘為山南東路及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jié)度采訪等使、江陵郡大都督,余如故。璘七月至襄陽,九月至江陵,召募士將數(shù)萬人,恣情補署,江淮租賦,山積于江陵,破用鉅億?!?span lang="EN-US">
大概意思是,永王李麟,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個兒子。母親叫郭順儀。很小的時候,李麟的媽媽不在了,肅宗,也就是當初的太子李亨收養(yǎng)了這位同父異母的弟弟,晚上睡覺都摟著李麟。李麟小時候很聰明,也很愛學習,但長的不咋地,不僅僅是“尼古拉斯”款的,還是歪脖子,看東西都得歪著看,正不過來。長大后封為永王,后來又遙領荊州大都督。等等。
荊州大都督是荊州大都督府的一把手,當時設并州、益州、荊州、揚州、潞州共五個大都督府。注意,永王李麟只不過是“遙領”,并沒有實際到任,而開府儀同三司不是具體官職,也只是從一品的“階官”(榮譽性的虛銜),享受從一品的待遇。也就是說,永王李麟在唐玄宗發(fā)昏令之前,只不過是個沒有實權的逍遙王爺而已。
不管唐玄宗出于什么目的,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也好,還是出于對太子李亨兵變逼宮也罷,這時候,這么危急的局面,太子李亨已然是天下兵馬大元帥,負責平叛,這么做,不是給哥倆栓對嗎?
盡管李麟“少聰敏好學”,可打小就長在深宮,不諳世事,猛的來到這么一個富庶的地方(江淮租賦,山積于江陵),手下又有了幾萬兵馬(召募士將數(shù)萬人),你說這位“巨嬰”他能沒點想法嗎?更要命的是,還有個坑爹的兒子(其子襄城王李偒(一作李玚)勇武有力,喜好用兵),身邊的謀士再一通忽悠(當今天下大亂,只有南方富有,未遭破壞,李璘手握四道重兵,疆土數(shù)千里,應該占據(jù)金陵,保有江東),李麟,膨脹了。
李麟的膨脹讓剛在寧武登基的唐肅宗李亨非常忌憚,曾于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詔令歸觀于蜀,璘不從命。十二月,擅領舟師東下”,唐肅宗終于被這位從小愛護的丑弟弟激怒了,“肅宗以璘不受命,先使中官啖廷瑤、段喬福招討之”。
安史之亂爆發(fā)之時,李白正躲在廬山里苦惱呢。為啥苦惱?李白是個很自負的人,是真的想為國家出力,做點事業(yè),可是長安那一趟,對李白的打擊很大。因此,是避世躲進深山求道呢?還是再找機會出山建功立業(yè)?李白很是猶豫。就在這個時候,膨脹的永王李麟出師東巡(李璘擅自率水師東巡,被定性為謀反,并被玄宗下詔“貶為庶人”),聽說李白在廬山,于是幾次下帖子邀請李白出來輔佐自己,李白一沖動,就答應了。期間,李白還寫了《永王東巡歌》十一首,李白還以為能大顯身手,護國平叛呢,所以美不滋的寫下“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來。”、“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钡鹊?。估計李白以為入幕永王,是跟著永王平叛安史之亂,沒想到卷入了永王和唐肅宗的帝位之爭。
沒多久,永王兵敗,李白也因之被捕關進潯陽獄。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幸而有朋友幫忙,后被流放夜郎。因為判的是“長流”,即一去不復返,當時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很是沮喪的感嘆“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
李白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剛到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那份酸爽就別提了,當即乘舟東下江陵,并作詩“白帝下江陵”。
有說法李白被下獄后,特沒骨氣地寫詩洗地,撇清自己,云“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意指自己是被永王脅迫的,乞求活命。
本胖子認為,李白是被騙了,他以為是跟隨永王去平叛,沒想到是反叛,等發(fā)現(xiàn)不對勁的時候,已經晚了,這對李白來說,確實有點冤。
“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出自《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不是在潯陽大獄里寫的。李白在被赦免后遇到已是一方大員的韋良宰,這位老朋友在騷動變亂中作出了與李白不同的選擇,“時永王李麟東巡,利劍承喉以脅迫之,不從。肅宗召見,嘉其直誠,授江夏太守”,浪漫的詩人和政客對政局的敏感是沒法比的,兩相對比,李白的感慨很深:自己由舊日的御前歌手淪為一個流犯,而對方卻從一介平凡的知縣成為一方要員。因此,李白寫下了平生最長的這首詩,向老友訴說了自己的不幸與委屈。其中,夸獎韋良宰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李白因“永王之亂”受牽連的情況大抵如此。而可憐的杜甫,正白天發(fā)呆晚上做夢著大急呢。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李白曾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詩句(《送友人》),杜甫此處引用浮云、游子,是比興的常用手法,游子自然指的是李白。意思是,天上的浮云見天的飄來蕩去,遠在天涯的朋友李白也是很久沒有見到了。幸虧老朋友很夠意思,局氣,講面,知道我想他想的很苦,所以一連幾天入我夢中,以解我相思之苦啊。這里的“情親見君意”與上一首的“明我長相憶”,相互照應,表明杜甫和李白倆人的肝膽相照的感情和心有靈犀的默契,不管是我見君意還是君明我憶,都是“……一句話 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單過,一聲朋友你會懂。還有傷,還有痛,還要走,還有我……”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這一段是“夢”話。李白入了杜甫的夢,不管是李白的魂魄,,還是李白的幻影,夢終會醒來,就算是夢中的見面,也有分別的時刻。每到分手的時候,李白總是在夢中匆忙地訴苦:“哥們兒,我大老遠的來這一趟,別提多不容易了。江湖上總是風波迭起,我真擔心哪天小船就翻了”。夢中看著李白走出門時用手搔著頭上白發(fā)的背影,好像是在為自己壯志不遂而悵恨。
杜甫這夢做的,有聲有形,有神態(tài)有東作,有訴苦還有擔心,太逼真了。而更逼真的是,李白還真是溺水而死,“舟楫恐失墜”,神了!。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李白從夢里顛了,杜甫的夢也醒了。作為李白堅定的白粉,想到李白的才華和抱負,以及生平的遭遇,杜甫從心里為李白抱不平。權貴們高管華蓋地在長安城里得意洋洋,而滿腹才華的李白卻報國無門。這么一個牛掰的人,臨到老,卻慘遭囹圄之災,發(fā)配放逐,簡直是沒天理了。而自己又何嘗不是才能無處施展,愛國之心無處投遞?希望將來李白的才華能名垂萬古,能慰藉你那生前身后的默默無聞和孤獨寂寞。
也許,杜甫永遠也讀不懂李白。李白要的是“過程”的痛快淋漓、興高采烈,至于結果,李白早就說了“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李白是把人生喝透了,可惜,沒看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