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央視出品的《》風靡一時,這部以“吃”為主題的紀錄片不僅用畫面和語言刺激著觀眾的味蕾,也勾起了我們對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美好回憶。
“吃”,在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里,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僅是滿足溫飽的生存手段,也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與文化的傳承。就像老話常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我們在飲食上的物盡其用與精益求精,是我們幾千年來飲食文化的體現(xiàn)。
正因如此,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也對精致的飲食青睞有加,他們將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當做寄托內心情感的載體,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與美食有關的傳世名篇。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就是一部記錄飲食生活的散文集錄,從飲食寫起,卻又不止于飲食。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之下,相信大家不僅能感受到字里行間的美味,更重要的是,能體會到一份對日常生活的炙熱情感與人世間的辛酸百味。
提起汪曾祺先生,相信大家總不會感到陌生,中學時代《語文》課本里的一篇《端午的鴨蛋》讓我至今印象深刻、回味無窮,但在仔細一想,似乎對這位老先生的了解也一直停留在這里。
汪曾祺出生在1920年,在這個新舊交替的特殊時代里成長的經歷,既幫助他打下了堅實的傳統(tǒng)文化基礎,也沒有禁錮他對新文化探尋的腳步,時代的變遷則恰到好處地塑造了一個被后世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
通常我們提到文人、士大夫這樣的身份詞匯,都難免給人一種清高自持、不食人間煙火的印象,而汪曾祺的可貴之處則在于,他擁有文人的學識、士大夫的品格,卻能一直在自己的而文字中保留住濃濃的生活氣息。
讀汪曾祺的散文,就像一個忘年相交的長者在對你細細講述著過往的生活故事,沒有宏大敘事的壯觀,也沒有故弄玄虛的深奧,只有平淡質樸的語言將日常生活中的家?,嵤骆告傅纴?,都是些細小瑣屑的碎碎念,卻絲毫沒有減損文字的優(yōu)雅與魅力。
汪曾祺的散文總是值得時常翻開看看的,或許能讓我們在現(xiàn)代生活的喧囂與忙碌中,獲得一份心靈的平靜與愉悅。在我看來,文化界給他的“人道主義者”“文人”“士大夫”這樣高端大氣的頭銜,可能都不如“一個可愛的老頭兒”更加貼切,套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汪曾祺真正稱得上“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吧!
說了這么多,想必聽眾朋友們不僅對汪老先生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這部散文集錄了。那么,汪老先生筆下的人間至味到底是怎樣的呢?這樣一部散文集錄又是如何整理收集汪老先生的作品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汪老先生寫在文字里的煙火人間吧!
《人間有至味》,書名本身就帶著滿滿的詩意,它的出處,是的《浣溪沙》:“人間有味是清歡”,說起來倒也不算稀奇,蘇東坡本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吃貨”,無論身處怎樣的境遇,卻總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食的眼睛,哪怕他在仕途上歷經坎坷,卻從未改過嘴饞的毛病。
和汪曾祺一樣,蘇東坡也不僅愛吃,還把“吃”這件尋常事寫成文章與詩歌,據不完全統(tǒng)計,蘇軾3000多首詩中,就有400多首專門寫吃的詩,例如被用作書名的那首《浣溪沙》就是在寫吃,“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用蘇東坡的詩句來給汪曾祺的文集命名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這本散文集的編者,想來也是一個有情有趣的人,他將汪曾祺的散文精選整理了三個部分編成一本書:有樂、有味、有思。
第一部分寫的是人間之樂,懂得生活的汪曾祺總是不難發(fā)現(xiàn)行走人間的樂趣,一草一木、花香鳥語都在為生活增添色彩。
當我讀到《昆蟲備忘錄》這篇文章時,不由得暖心一笑,這些昆蟲本是生活中常見的物種,但在快節(jié)奏的今天難免被我們忽略,它們怪異的模樣、有趣的諢名、獨特的習性,可能是昆蟲里最美的“花大姐”,也可能是獨角牛這樣晚飯時的不速之客,甚至是被人嫌棄而避之不及的狗蠅,都被汪曾祺看在眼中、記在心里,用文字記錄下這不經意間的趣味。
不信您看,他撿到一只磕頭蟲而拿給孩子辨認、觀賞時的洋洋自得,是不是像極了我們童年時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期待呢?如果不是看到文章結尾處的落款日期,我絕不會想到,寫出這樣真摯的童心與童趣的作者,會是一個當時已經年過古稀的老人,這樣的反差也更使得我為汪曾祺純粹、清澈的赤子之心感到驚艷與羨慕。
這不禁讓我想到,我們或許該思考一下,那些曾經不以為意的童心與童趣,是什么時候丟掉的呢?
生活中的樂趣從來不曾消失,難得的只是一顆懂得在平凡生活中發(fā)現(xiàn)樂趣的童心,這正是汪老先生的生活隨筆給我們留下的思考。生活的樂趣當然不止花鳥魚蟲,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飲食才是日常的生活元素。
那么,在接下來的第二部分里,汪老先生是如何用他的文采調動我們的味覺呢?而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飲食中,都有著什么樣的生活樂趣呢?我們又該如何在飲食中找尋屬于自己的人間至味呢?
書的第二部分,寫的是美食之味。字里行間的珍饈美味是“人間有至味”這五個字最直接、最點題的注解。
生活中,我們能對一道菜的色、香、味寫出一小段點評就已經算是個懂得品味的人了,而對于汪曾祺這位資深“吃貨”來說,這不過是剛剛入門的水平而已,除了眼前的美味,他還總能對菜品的歷史淵源引經據典,在一番侃侃而談中,吃出文化。
要是放到現(xiàn)在,我想他一定會是一個筆耕不輟、自得其樂的美食博主。
從這一部分選錄的二十篇美食小品來看,汪曾祺顯然是游歷過大江南北的,在他的筆下,不僅有故鄉(xiāng)高郵的鴨蛋,還有北京街頭的京味點心,當然也少不了他在西南聯(lián)大時期的昆明水果和云南特色菜肴;不僅能“就菜論菜”地點評,還能旁征博引地拿其他菜系來做對比。
作為一個外地人,汪曾祺還自告奮勇地寫了一篇《昆明菜》給昆明的本地菜肴做起了推銷員,用四川菜的既麻且辣,襯托出云南菜的清淡醇和,那里有鮮嫩肥美的汽鍋雞、每一道菜都不可或缺的宣威火腿、專一而精致的馬家牛肉,還有被稱為菌中之王的雞樅,哪怕是炒雞蛋、炒青菜這樣天下皆有的家常小炒,也都有著昆明本地因地制宜的獨特風味,至于名聲在外的米線和餌塊,更是值得汪曾祺專門寫一篇來為它做廣告。
在汪曾祺的筆下,不光有全國各地風味獨特的特產風物,更多的是尋常百姓家的常見食材,同一種材料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吃法,自然也給他帶來了不同的樂趣。就拿這篇《蘿卜》來說吧,家鄉(xiāng)的紅燒蘿卜、江南常見的白蘿卜燉湯、四川的白蘿卜燉牛肉、揚州人和廣東人用蘿卜做成餅,各地的吃法各有不同,但每一種都值得細細品味,不同地方的差異,往往正是反映著豐富多彩的生活。
汪老先生寧靜、淡泊而又多彩的生活在當代總是值得羨慕的,但對于大多數當代的讀者來說,這樣的生活又有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無力感,只能獨自一邊羨慕,以便轉而投身到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中忙碌。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美好的生活方式只能是一種向往嗎?我們?yōu)槭裁丛诿β抵锌偸菚鲆暽磉叺纳钪??我們又該如何在現(xiàn)代生活的壓力下做生活的主人呢?
書的第三部分,是生活之思,是思念,也是追憶。時間是一條單向的河流,身處其中的我們只能隨著它不斷向前,而那些留在身后的往事,一點一滴都只能留在回憶里,我們必須離開過去,而又恰恰是這些過去的經歷造就了今天的我們。
汪曾祺將自己對過往的思念與追憶寫成文章,關于家鄉(xiāng)、關于家人、關于西南聯(lián)大的求學之路、關于與友人的意趣相投,飽滿而真實的感情噴薄而出,每一個詞句都觸動著讀者的情緒。
就比如為了反映“不在乎”而作的那篇《跑警報》,這是西南聯(lián)大的艱難歲月里迫不得已的奇特景象,面對日軍時不時的轟炸騷擾,中國人并沒有如日軍所愿的那樣被籠罩在一片恐懼之下,整個《跑警報》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精神面貌,恰是一種永遠無法征服的“不在乎”精神。
多年以后,汪曾祺回憶起這段艱難歲月,想到的自然不會是來自天空的恐懼,而是這份堅忍不拔的韌性。
所謂人間至味,這份“至味”,不僅僅是佳肴的美味,更是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世間的人情冷暖,無關是非,珍貴的永遠是真實。生活從來不只是“生下來、活下去”這么簡單,如果甘心在歲月的長河里隨波逐流,那將永遠無法成為生活的主人。正是對生活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會生活的汪曾祺才能真正把握住生活中的“人間至味”,實際上,汪曾祺的筆尖并不是僅僅停留在花鳥蟲魚和美味佳肴的表面,懂得生活的人總是會留心去思考的。
我想,從汪曾祺樸實親切的文字中,總能讓我們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停下腳步對生活有所思考,讓我們的生活,回歸他本來該有的樣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