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的病理特點是以虛為主,虛中夾實,虛實夾雜。故治療白血病的基本原則,應扶正與祛邪兼顧,再視邪正消長情況,或以扶正為主,輔以祛邪,或以祛邪為主,輔以扶正。一般在疾病無明顯感染,或化療后骨髓抑制,表現(xiàn)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者,當以扶正為主,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再輔以祛邪;若病勢較重,且有外邪感染引起發(fā)燒、出血現(xiàn)象者,當以祛邪為主,輔以扶正。扶正當以培補脾腎,益氣養(yǎng)陰為主,其藥物如黨參、黃芪、黃精、女貞子、枸杞、補骨脂、菟絲子、淫羊藿、五味子、仙茅、山萸肉、何首烏、生地、元參、麥冬等。視病性的寒熱,有的側重溫補,有的側重滋補。祛邪一般多用清熱解毒之品,如大青葉、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山慈菇、山豆根、半枝蓮、蚤休、黃藥子、龍葵等。這類藥一般有抗癌攻毒作用。另外,白血病亦常表現(xiàn)血脈瘀滯的情況,如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等,故在方中加入當歸、丹參、雞血藤、莪術等活血祛瘀之品,亦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而且這類藥物根據(jù)報道同樣有抑制癌細胞作用。
處方一:黨參20g,黃苠20g,淫羊藿20g,女貞子20g,巴戟天20g,五味子15g,熟地15g,山萸肉20g,雞血藤20g,丹參20g,莪術15g,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蓮15g,山豆根20g,黃藥子15g,生薏仁20g,龍葵20g。水煎服。
適應證:本方以培補脾腎,大補氣血為主,輔以清熱解毒。用治病勢纏綿起伏,無明顯感染,氣血兩虛,氣少懶言,體疲神倦,面色無華,或化療后骨髓抑制,出現(xiàn)貧血,白細胞減低,血小板減少。
處方二:生地20g,元參20g,枸杞20g,女貞子20g,桑椹20g,太子參15g,黃精20g,旱蓮草20g,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蓮15g,板藍根20g,蚤休20g,黃藥子15g,當歸9g,丹皮15g,赤芍15g,水牛角片20g。以水牛角片煎湯代水煎藥口服,日3次。
適應證:本方以養(yǎng)陰清熱解毒為主。用治陰虛內熱,或外邪感染引起發(fā)熱煩渴,以及化療期而骨髓增生旺盛者。
加減法:若外邪感染引起高燒,可酌加羚羊角粉1~3g(另煎兌入),金銀花20g,連翹20g,大青葉20g,山慈菇20g,生石膏40~60g。亦可加青黛,但青黛味極苦,一般宜裝入膠囊吞服;若出現(xiàn)嚴重出血,可加大薊、小薊、生地榆、藕節(jié)、仙鶴草各60g,并配白及粉,每次調服9g,日2次;淋巴結腫大或肝脾腫大,加莪術15g,丹參20g,鱉甲30g等。
【病案舉例】
王某,女,44歲。1995年10月30日初診。今年9月以來,自感疲乏無力,體重減輕,低燒,時有汗出。去當?shù)蒯t(yī)院就診,查血象: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達600×109/L,各階段中性粒細胞均增多。骨髓檢查:核細胞增生活躍,粒、紅比例明顯增高。B超查:脾腫大,淋巴結腫大。西醫(yī)診為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給予化學療法,以抑制白細胞增生。但諸癥無減,疲乏更甚,汗出依然。遂慕名而來,請求中藥治療。癥見低熱汗出,乏力困倦,少氣懶言,面色胱白無華,頭暈日眩,食少便溏,腰膝酸軟,舌淡脈沉細。中醫(yī)辨證屬氣血不足,脾腎兩虛,邪毒留戀,血脈瘀滯。治宜培補脾腎,益氣養(yǎng)陰,清解祛毒,活血祛瘀。處方:黨參20g,炒白術9g,黃芪20g,淫羊藿20g,女貞子20g,巴戟天20g,五味子9g,生地20g,山萸肉20g,雞血藤20g,丹參20g,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蓮20g,板藍根20g,土茯苓20g,生薏仁20g。日1劑,水煎服。服藥5劑,低熱退,不汗出。在原方基礎上略施加減,連續(xù)服用半月余,自覺精神好轉,納谷增加。1月后,化驗血象基本穩(wěn)定,囑其再連續(xù)服藥一、二個月,以鞏固療效。1年后,查血象完全正常,B超查脾臟回縮。多次隨訪,無異常變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