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節(jié)前一天,單位組織女工去沂南馬牧池,參觀電視劇《沂蒙》拍攝地,我當(dāng)然欣然前往。
頭一天晚上,我給相機、手機充足電,定了早起的鬧鐘。手機、錢包、手紙還有一塊小毛巾裝進背包。帶了喝水的杯子,和幾個面包。我就怕餓著。
晚上照舊睡得很晚,夜間兩點醒來很久沒有睡著。早晨在老公的喊叫聲驚醒。不知什么原因我定的鬧鐘沒響,差10分鐘7點,差點誤了車。我洗把臉,飯沒吃,就往外跑。發(fā)車的地方離家不遠,我沒騎車,一路氣喘吁吁好狼狽。好在還有比我還晚的。
我們先去了蒙陰縣薛莊鎮(zhèn)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大青山突圍,是1941年冬,沂蒙抗日根據(jù)地軍民反擊日軍5.3萬人“鐵壁合圍”大“掃蕩”中的,一次著名戰(zhàn)斗。也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山東敵后戰(zhàn)場我方損失最大的一次突圍戰(zhàn)。“大青山勝利突圍紀(jì)念碑”威嚴聳立,群山環(huán)繞,英魂浩氣,氣貫山谷。春寒料峭,寒風(fēng)刺骨。我們在紀(jì)念碑下留影紀(jì)念,然后直奔沂南馬牧池。
車輛行駛在新修的村間公路上。沂蒙山連綿起伏,村村落落稀疏點綴在溝壑之間。熟悉的青石房屋宅院,錯落有致,炊煙裊裊。美麗的汶河環(huán)山而行,河面上,星光閃爍,鵝鴨成群。山坡上羊群飄逸,牧羊老人揮舞羊鞭,悠然自得。麥苗早已返青,田野孕育著一派生機。路邊果樹遍布山間,待到山花爛漫果樹成蔭時,該是怎樣一番美景??!
于寶珍的后代
馬牧池到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敦厚森嚴的城門城墻,這是為了拍攝電視劇新修的。進入城門,沿著青石遍布的入村小路,我們一步步再次走進《沂蒙》熟悉的畫面。村頭就是東家的院落。跨入高高的門檻,很熟悉的場景展現(xiàn)在眼前,看到東家后院堂屋門前的臺階,我想起了東家夫妻兩個喝下了毒的糊涂,雙雙而死的悲慘場景。東家大門前就是拍攝開會聚眾的地方。識字班識字,鬼子搜查八路孩子的等一幕幕畫面,都展現(xiàn)在眼前。
去于寶珍家的小路
東家后院
于寶珍家院里,心愛的房子
我們繼續(xù)往村里走,領(lǐng)隊向老鄉(xiāng)詢問李寶珍家在哪?我們沿著老鄉(xiāng)指的胡同往里走,登上高低不平的小路,轉(zhuǎn)過一道彎就到了于寶珍家。村子里很少有大塊的平地,所以家家的院子都要分成高低兩個部分,來到現(xiàn)場我才明白了這一點。站在院中,我仿佛看到了于寶珍和心甜、心愛兩個兒媳的身影。沂蒙山的女人,純厚樸實得讓人心疼。她們的胸懷和深情像連綿的山巒一樣博大包容,深遠無邊。
現(xiàn)在這個村莊居住的人很少,村口有幾位大嫂在曬太陽納鞋墊,看到我給她們拍照,笑得合不攏嘴。院門前幾只羊也半躺著曬太陽,三只小羊羔吃飽了依偎在一起像睡著了似的。旁邊的羊媽媽,碩大的乳房墜在肚子下邊。對我的拍照,一點也不理會。
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這個小村莊,離開了那些青石堆砌的小屋。現(xiàn)在這樣的村莊很少,馬牧池作為影視拍攝基地,這些石頭房屋院落才被保存至今。
歲月變遷,來到這樣的地方,好像時光在倒流,如今沂蒙山的村莊早已是樓房連著樓房,但沂蒙人的樸實和所擁有的大愛情懷,會一代代傳承下去。
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沂蒙人民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的源頭到底來自何處?
歷史上,沂蒙大地深受齊魯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在這里占有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這種文化對這兒的婦女們的命運的影響尤其深遠。“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女人當(dāng)“相夫教子”、“一女不嫁二夫”、“女子無才便是德”……生活在這種文化氛圍下的沂蒙女性,其處境是可想而知的。一個人,特別是女人,其內(nèi)在個性的張揚與“足不出戶”的禁忌之間,曾經(jīng)是殘酷的矛盾。然而,我們卻發(fā)現(xiàn),她們在幾近窒息的文化氛圍里,在以一種永恒的形式,默默的實現(xiàn)著自我,這種永恒的形式即——奉獻——愛!這種愛在對子女、對丈夫、對公婆、對所有的親人的關(guān)懷中得以體現(xiàn)!饑荒時,當(dāng)剩下最后一點食物的時候,留給的總不是她們自己!她們恰恰是通過這種形式實現(xiàn)著自己的價值。
“我們引以為傲的沂蒙精神,其實是一種女性精神、母性精神!她是被壓抑了幾千年的繼而被引領(lǐng)、被釋放的一種人性的力量!” ----馮春明《沂蒙》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