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調(diào)和營衛(wèi)。
本法實則來自傷寒論桂枝湯法,內(nèi)經(jīng)云:陰者藏精而起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營衛(wèi)不和,自汗惡風,仲景用桂枝炙甘草大棗扶中焦陽氣,白芍滋陰和陽,藥后啜粥,振奮補充陰液以配陽。脾胃調(diào)理一法也。
二:和胃疏肝法。
胃不和臥不安。肝膽氣郁,多見胃氣上逆,故必須降胃舒肝。胃寒不和吐清水,胃熱不和食入即吐,過飽和消其食;過饑不和填其空,和則納,降則通,肝舒胃降則不淤血,而痛止。
三:和胃利膽法。
膽氣反胃,痛嘔膽汁,利膽不和胃,非其治,雖然十一臟皆取于膽,升降仍然在脾胃。
四:養(yǎng)胃寧心法。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此因情志抑郁,心脾受損,臟陰不足而成。
五:養(yǎng)胃開結法。
噎膈多屬于抑郁,傷酒,過食咸菜,病機津枯氣結淤血阻滯。
六:養(yǎng)胃疏肝法。
肝病結聚,病成食納不振,消瘦,腫塊增大,胃為臟腑之本,治宜養(yǎng)胃舒肝。
七:清熱利濕法。
脾胃濕熱,波及肝膽,導致膽汁外泄,形成黃疸,傷寒谷疸茵陳梔子大黃湯典型脾胃濕熱并重法,茵陳五苓散濕大于熱不移之法。
八:清宣濕化法。
濕熱三焦壅盛,必須參以芳香宣化上焦,苦澡中焦,淡滲下焦,如三仁湯,甘露消毒丹等。
九:益氣養(yǎng)陰法。
溫病后期,邪熱傷陰耗氣,身倦抽搐,溫病家選用三甲復脈,大定風珠等,其實應該配合人參黃芪等補氣才是硬道理。
十:降胃通腸法。
李是脾胃論因內(nèi)經(jīng)云:九竅不通,關乎脾胃。此也上病下治。大便溏培補中焦,健脾祛濕,大便干結通腑泄熱。都是通發(fā)。
十一:養(yǎng)胃通絡法
肺胃熱盛傷津耗液,腑氣不暢,氣血因此不通,此非通絡法所能治愈,必須濡潤降胃通絡。
十二:益氣宣竅法。
如大小便不通當求上焦,肺與大腸相表里,通便需要宣肺,肺合皮毛。脾胃據(jù)中焦樞紐,需要升脾降胃方能運轉。
十三:調(diào)中和暢法。
治肺通便,培土生金。
十四:養(yǎng)脾寧肺法
如患者咳嗽吐血日久,必須培土生金佐以凝血。
十五:建中助運法
如金匱半夏瀉心,益氣健脾,脾氣健運,濕熱自除。
十六:益氣化瘀法。
王清任補陽還五湯典型代表。
十七:甘溫除熱法
陰虛生內(nèi)熱,陽氣虛勞煩則漲,此內(nèi)傷發(fā)熱病機,補中益氣為代表。
十八:健脾升清法
消渴一種,脾虛不運,津液不布,七味白術散代表。
十九:健脾溫腎法,
其實就是脾腎雙補法,理中湯加附子,真武湯都是如此。
二十:健脾利濕法,
參苓白術散代表方。
二十一:健脾疏肝法。
見肝之病,當先實脾。常見方劑一貫煎,逍遙散等。
二十二:健脾化痰法。
典型方劑陳夏六君湯。
二十三:健脾利水法與健脾利濕重復不錄。
二十四:健脾解表法。
典型補中益氣加減法,玉屏風或者黃芪建中等。
二十五:健脾益氣也是重復不錄。
二十六:益氣通絡與益氣活血化瘀相仿不予錄。
二十七:健脾通絡也是相仿不錄。
二十八:溫陽通痹法
本法常見補腎陽其實脾陽同等重要。如黃芪防己湯。
二十九:溫陽通絡有些牽強。
三十:溫腎健脾屬于脾腎雙補法重復。
三十一:健脾補督法
在健脾基礎加鹿角膠,狗脊,其實健脾補腎有一法。
三十二:溫補脾腎法,也是脾腎治法。
三十三:溫腎健脾變法
不過六君子加附子等不予解釋。
三十四,健脾益腎
三十五:解表溫中法:
三十六:溫中回陽法,
四逆輩。
三十七:補氣統(tǒng)血法
代表人參歸脾丸
三十八:健脾生血法與上相仿。
三十九:補氣升陽。
補中益氣,益氣聰明湯,清暑益氣湯等。
四十:益氣養(yǎng)陰法
生脈散等代表。
四十一:益氣托毒法。
益氣托毒湯等。
聯(lián)系客服